吊脚楼改造
鄂西土家族吊脚楼文化空间保护与拓展

鄂西土家族吊脚楼文化空间保护与拓展鄂西土家族吊脚楼是中国独具特色的建筑形式之一,它不仅是土家族人民的居住文化载体,也是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为土家族人民生活的重要象征,吊脚楼体现了土家族人民对于自然环境的适应能力和对生活方式的独特理解。
吊脚楼文化空间保护与拓展是当前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本文将从文化空间的独特性、保护现状和未来发展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吊脚楼文化空间的独特性吊脚楼是土家族人民创造的独特建筑形式,它是在山区地形险峻的情况下,土家族人民智慧的结晶。
吊脚楼以悬挑的方式建造在山间悬崖峭壁上,这种建筑方式不仅节约了土地资源,还能很好地抵御雨水的侵袭。
吊脚楼不仅具有很高的建筑美学价值,更重要的是它承载了土家族人民的生活习俗、宗教信仰和社会风俗,是土家族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
吊脚楼的室内空间设计也是非常具有特色的。
吊脚楼的内部一般分为上下两层,上层为起居室,下层为畜舍和风雨廊。
起居室的设计考虑了土家族人民的生活习惯和宗教信仰,同时也充分考虑了当地气候和自然环境的因素。
这种独特的室内空间设计体现了土家族人民对生活的独特理解和对自然的敬畏。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农村地区的人口不断外流,土家族吊脚楼逐渐面临着被遗弃和荒废的风险。
一方面,农村地区的年轻人纷纷外出务工,导致吊脚楼的传统生活方式逐渐消失;由于吊脚楼的维护成本较高,很多吊脚楼在农村地区逐渐废弃。
在这种情况下,吊脚楼文化空间的保护显得尤为重要。
保护吊脚楼文化空间,不仅是为了保护土家族的传统文化,更是为了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建筑文化。
为了有效保护吊脚楼文化空间,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探讨:1. 加强立法,制定相关政策来保护吊脚楼文化空间。
政府部门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相关法律法规来规范吊脚楼的保护和利用,明确吊脚楼的所有权和使用权,也可以设立相应的经费用于吊脚楼文化空间保护和维护。
2. 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吊脚楼文化空间的保护和传承。
湘西古建筑特色与空间适老化设计研究——以传统吊脚楼为例

92 黑龙江画报 2021·大美乡村·近年来,湖南在城市化的进程中快速发展,特别是在湘西地区,古建筑的保护发展成为重要任务。
湘西吊脚楼建筑风格独具民族特色,吊脚楼从选址到木材选用都是人类智慧的结晶,而目前我国已经进入人口老龄化阶段,将古建筑与老龄化问题结合成为我们不得不考虑的问题。
所以对古建筑空间进行改造和设计,使其适应老年人的身体素质和审美标准的建筑需求也越来越多。
本文从研究湘西古建筑特色的角度出发,以传统吊脚楼为例,研究湘西古建筑空间适老化问题。
湖南西部吊脚楼建筑的产生,是由于当地民众长年积淀的生活经历、独特的民族风俗、特殊历史地位等一系列自然和社会原因而共同形成的。
本地的少数民族家庭人口结构,历来大多以苗族、土家族居多,而由于文化冲突和统治者严格的军队管理要求,凤凰古城长期成为军队和政治的重地出现。
一方面,凤凰古镇自古至今的领导层次大多以江西籍的汉族人居多,为适应他们需求,因此的建筑建造形式中也不可避免地融入了徽派建筑的一些特点。
但是,因为受经济条件的约束,以及为了最朴素的互帮互助的人类思想和生存、生活需要,湘西吊脚楼大多以较简洁的形式出现,或沿江联排而建。
但是,在现代经济建设和乡村改造中,新兴建筑体系成型,旧的建筑正逐渐消失,在这样的情况下显得落后于时代的吊脚楼正在被抛弃,吊脚楼建筑作为湘西地方特色建筑的代表正在以惊人的速度逐步消失。
作为湘西土家族文化重要的一部分,当地居民还没有认识到其所蕴含的价值。
基于当前国内建筑老龄化趋势逐渐增强的前提下,对于适老化建筑空间理念的有效提出可以促进湘西建筑的更深入发展,让老人在游览古建筑时也能有更好的体验。
在对建筑空间的适老化设计研究中,通过对其建筑设计环境和空间所具有的设计理念及其安全的保证,从而可以有效地对老年人的旅游质量加以提升。
湘西古建筑吊脚楼的建筑特色在我国悠久的农耕社会发展史中,受较落后的农业生产力技术水平、较简朴的生活方法以及各地少数民族风水巫术、宗教习俗、社会等等各种因素的共同作用和影响,我国的传统住宅建设中普遍包含了“天人合一”的生态环境观念。
苗族民居吊脚楼的再生设计——以西江千户苗寨清宅更新改造设计为例

摘要:苗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黔东南地区是苗族原生文化的中心,苗族人因地制宜,智慧性地创造了吊脚楼民居。
为了苗族民居的传承与发展以及苗民生活质量的改善。
方法通过实地调研、查阅书籍资料的方法,从苗居建筑所处的自然环境以及所面临的问题出发,探索其再生设计的可行性。
发掘了苗居建筑的缺点及其自身优势条件。
通过清宅这一实例,探索更新苗居建筑室内环境的可能性,在不断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为苗族人提供一个可行的民居建筑再生的方向与模式。
关键词:苗族吊脚楼再生设计中图分类号:J5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0069(2019)01-0158-03Abstract:The Miao nationality,is an ancient ethnic group with a long history,and lives in the southeastern regions in Guizhou province which is the center of Miao nationality’s native culture. For the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the Miao people's residence and the improvement of the quality of life of the Miao people. Through field research and access to books and materials,we explore the feasibility of the regeneration design from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and problems faced by Miao Dwellings locate. Excavated the shortcomings of the Miao dwellings as well as their advantages. Talking the example of the Qing house,the paper also explores the possibility of renewing the indoor environment of the Miao dwellings,presenting a feasible direction and model for the regeneration of residential buildings to Miao nationality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continuously developing era. Keywords:The Miao Nationality Suspended building Regeneration design北京服装学院艺术设计学院贾丽媛李瑞君引言黔东南苗族聚居地属于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雨热同期,植被覆盖率高,海拔500米到1000米,位于云贵高原向湘桂丘陵盆地的过渡地带,山形复杂地势不平,素有“天无三日晴,地无三尺平”之称。
土家吊脚楼营造 创新技术案例

土家吊脚楼营造创新技术案例土家吊脚楼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代表,它是我国西南地区土家族群众长期生活的结晶,而如今,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土家吊脚楼的营造技术也不断地经过改进和更新。
本文将围绕“土家吊脚楼营造创新技术案例”这一主题,为大家详细介绍相关的技术。
首先,传统土家吊脚楼的建筑材料主要是木材和石头,而营造传统土家吊脚楼的建筑方法则是采用砖木结构和榫卯结构,这种方法更多的是靠工匠自信的手工技术来完成。
但是,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开始不断地探索新的营造技术。
例如,传统的土家吊脚楼需要通过复杂的人工雕刻和精细制作才能完成,但如今,数控机床和计算机图形技术的应用,可以让我们更加精准快速地设计和制作土家吊脚楼的各种零部件,这样可以大幅度提高施工效率和质量。
其次,营造技术的改进也需要探索新的材料。
例如,随着新型材料的不断涌现,人们开始采用更加环保、经济、实用的新型材料,例如高效保温材料、防水材料、蒸汽透气膜、发泡混凝土等,这些新材料可以在保证传统风格的基础上,更好地保障土家吊脚楼的外观美观和内部舒适度。
最后,营造技术的创新还需要社会和文化的认可和支持。
土家吊脚楼所具有的丰富文化内涵和价值观念,不仅仅是一个建筑形式的载体,更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保护和弘扬这种传统文化不仅是一项历史使命,也是现代社会建设的必需品。
政策支持、科技创新、培养人才等方面,需要重视保护和发扬土家吊脚楼文化,以及完善相关的营造技术。
综上所述,土家吊脚楼的营造技术是一项需要不断更新和创新的工作。
展望未来,我们相信在科技的帮助下,一定可以将土家吊脚楼的营造技术不断完善,更好地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同时也为现代化建设做出新的贡献。
土家吊脚楼营造 创新技术案例

土家吊脚楼营造创新技术案例
土家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其传统的居住形式为吊脚楼,即建在高架框架上的多层建筑。
这种建筑形式具有防洪、防盗、防火等特点,因此在土家族的生活中得到广泛应用。
随着现代化的进程,土家族的生活方式和建筑形式也在不断变化。
为了保持传统文化,同时又满足现代生活需求,土家族的建筑营造也需要不断创新。
下面将介绍几个土家吊脚楼创新技术案例。
一、钢结构吊脚楼
传统的土家吊脚楼是采用木质结构的,而随着现代化的进程,木材资源越来越紧张。
因此,一些地方开始采用钢结构建造吊脚楼。
钢结构具有重量轻、强度高、使用寿命长等特点,同时还可以节约木材资源。
二、智能吊脚楼
随着物联网技术的发展,一些土家吊脚楼开始智能化。
在建造时,可以预留智能化系统应用的接口,以便后续进行智能化改造。
智能化后的吊脚楼可以实现远程控制、安全监控、环境调控等功能,提高生活品质。
三、环保吊脚楼
传统的土家吊脚楼采用的是木材和土坯等材料,存在一定的环境污染问题。
为了保护环境,一些地方开始采用环保材料建造吊脚楼,如轻质混凝土、节能砖等。
这些材料具有耐久性强、保温隔音效果好等特点,同时还能降低环境污染。
四、文化吊脚楼
传统的土家吊脚楼是土家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保护和传承土家族文化,一些地方开始建造文化吊脚楼。
这些吊脚楼在建造时充分考虑土家族文化元素,如图案、雕刻等,增强了文化内涵,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
总之,土家吊脚楼建筑营造需要不断创新,结合现代化技术和保护传统文化,保护和传承土家族文化,同时满足现代人们的生活需求。
鄂西土家族吊脚楼文化空间保护与拓展

鄂西土家族吊脚楼文化空间保护与拓展鄂西土家族吊脚楼是中国独特的民居建筑形式,属于土家族建筑文化的代表性建筑物。
吊脚楼具有独特的建筑风格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是土家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和代表,对于地方风土人情的传承和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城市化进程和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推进,吊脚楼文化空间的保护与拓展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本文将从保护与拓展两个方面分析鄂西土家族吊脚楼文化空间的现状和问题,并提出相应的保护与拓展策略,以期更好地传承和发展吊脚楼文化。
鄂西吊脚楼分布范围广泛,数量众多,但受到城市化、现代化建设以及自然环境变化的影响,吊脚楼的保护形势并不乐观。
一方面,部分吊脚楼在现代化建设中被拆除或改造,一些吊脚楼因自然环境变化,如山体滑坡、土地沉降等,也面临倒塌的风险。
吊脚楼文化空间的传承和拓展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吊脚楼文化的传统技艺和工艺正在逐渐失传,吊脚楼文化的内涵和价值也未得到全面挖掘和传播。
鄂西土家族吊脚楼文化空间的保护与拓展工作,需要政府部门、文化机构、学术界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参与和努力。
应加强吊脚楼文化空间保护的立法和政策制定工作,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吊脚楼文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地位,加强吊脚楼文化空间的保护和管理。
应加强对吊脚楼文化空间的科学调研和调查工作,全面了解吊脚楼的分布情况、数量特点、建筑风格和文化内涵,为后续的保护和拓展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还需要加强吊脚楼文化传统技艺的传承与保护,培养一批吊脚楼文化的传承人和技艺传承基地,通过传统的技艺传承和创新,保护吊脚楼文化的独特魅力和精神内涵。
还应加强吊脚楼文化空间的宣传和推广工作,通过举办吊脚楼文化节、展览和演出等形式,将吊脚楼文化的魅力展现给更多的人民群众,提高吊脚楼文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鄂西土家族吊脚楼文化空间的保护与拓展工作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政府、文化机构、学术界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和参与。
只有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和呵护,才能更好地传承和发展鄂西土家族吊脚楼文化,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吊脚楼

重庆吊脚楼一曲最后的挽歌(注:所有图片均为后配,可能与文章无关)即将被淹没的重庆民居,龚滩吊脚楼洪崖洞谁的成功?●洪崖洞项目最初设计者现在开车经过它要绕着走,因为“不忍心看到它变成现在这个样子”●开发商小天鹅集团总裁何永智坦承:我热爱巴渝文化,但作为商家,我要多换两个角度来看问题,那就是地产开发和商业运作。
●一场关于洪崖洞文化传承与商业价值能否兼容的辩论,在这个项目即将落成之际展开。
洪崖洞已经物换人非,但这个城市注定还将继续发生毁灭与重生的故事。
因此,这样的对话或许对洪崖洞已不可追,却对来者有难得的价值。
“重庆最后的吊脚楼建筑原生态群落就这样永远的消失了,我只能说,非常惋惜,非常惋惜。
”四川美术学院教授、洪崖洞项目的原设计者郝大鹏在谈到洪崖洞时叹息。
这个项目已进入收尾阶段,正在进行热火朝天的招商。
洪崖洞,位处重庆解放碑沧白路旁。
它是一处拥有2300年的历史遗迹。
早在公元前316年秦灭巴时,就是一处军事要塞。
在其后的悠长岁月中,洪崖洞相继形成了:如江隘炮台、洪崖闭门、纸盐码头、镇江古寺、轻红古亭、东川书院、明代城墙、辛亥碑文、天成巷街、纸盐河街、洪崖洞街等众多历史遗迹,还留下了洪崖滴翠、嘉陵夕照等巴渝十二景中的两大景观,以及独具山城特色的巴渝民居和吊脚楼文化。
它是重庆的一部活历史,为人们展现纵横三千年的城市记忆,是重庆目前唯一遗留的老山城人文景观。
据报道,渝中区政府将把洪崖洞建成“一态、三绝、四街、八景”为一体的巴渝民俗文化区。
届时,我市最大的“城市阳台”将横空出世。
然而,洪崖洞的建筑方案可谓一波三折,现在在建的洪崖洞并非最初的规划。
那么,从原来的原住民聚居区、到郝大鹏教授手上的设计初稿、再到现在我们在嘉滨路看到的洪崖洞在建项目,这中间发生了哪些变迁?这本身就耐人寻味。
且听郝大鹏教授娓娓道来。
“洪崖洞这里原来是重庆传统的吊脚楼最集中的地方,这样完整的原生态的山地建筑群在全国范围内都实属罕见。
就像北京的胡同、上海的弄堂一样,这种建筑是重庆这样的山城独有的。
吊脚楼

南方少数民族人民在演进过程中,辛勤耕耘,创造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和独具一格的民族民间艺术,为后人留下了丰富的文化财富。
而吊脚楼便是其中的一个美丽艺术品,吊脚楼作为一种传统建筑,在当下的今天具有观赏性,实用性以及一定的旅游商业价值。
本文将从吊脚楼的由来,建筑结构以及一定商业改造来评说南方少数民族的吊脚楼。
吊脚楼是南方少数民族传统建筑,多分布在渝东南及桂北、湘西、鄂西、黔东南地区,苗族、壮族、布依族、侗族、水族、土家族等少数民族选择其作为本民族的特色建筑。
吊脚楼作为一种半干栏式建筑,常常依山傍水而建,具有高悬地面使房内干燥,防御野兽,上层住宿,下层畜牧储物等等优点。
是一种极具智慧的民族建筑,是古代民族文化的结晶。
吊脚楼属于半干栏式结构,是古代人民受鸟巢这种群居结构的样式而建造而成,其前身便是我国古代南方祖先在树上建造的“巢居”。
这是一种强调居住在离地之“楼”的居民文化,是把“巢”的使用功能与居住者认同的文化规则有机的统一起来。
长江以南各地因所处环境、地形及民族间的文化差异,吊脚楼所呈现出的体量和形式也有所不同。
现今遗存的吊脚楼建筑广泛分布于湖南及贵州、广西、云南、四川等西南地区,是当地苗、土家、侗、傣等少数民族共有的传统民居建筑形式。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土家族吊脚楼主要分布在鄂、渝、湘、黔交汇的武陵山区。
一些学者认为,武陵山区地形多陡坡、峭壁和悬崖,为了利用地形和争取居住空间,所以产生了吊脚楼这一建筑制式,它的这种充分利用山地空间,形成的千变万化的建筑风格更是为了适应当地生态环境而形成的产物。
学者们认为,吊脚楼这种随意的、意识不受任何规矩的约束,强调“道法自然”,它的建筑造型与山地空间环境之间形成了一种自然平衡。
这种以最大的创造性、依附于自然,顺应于自然,去利用自然来满足人们生活需求,体现出雄浑粗犷、质朴率真的意境以及人与建筑、建筑与自然的统一、和谐。
以土家族为代表的吊脚楼的形成,除了地形的影响外,这些地区的气候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重庆吊脚楼民居的保护与改造策略
2003-7-22 8:53:43
收藏此页
|复制链接
|大中小
“吊脚楼”作为重庆地区独有的传统民居形式,最早可追溯到东汉以前。
目前,重庆市内保留的吊脚楼民居群,多数修建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以后。
1891年重庆开埠和抗日战争时期成为国民政府陪都,使重庆逐渐发展成为长江中上游的经济中心。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商业贸易的兴盛,川江航运成为进出川物资的主要通道。
与此同时,以码头为中心,集聚了大量以航运及相关产业为生的城市中下阶层居民。
这些城市中下阶层居民为求栖身之地,不断地在靠近码头的沿江两岸搭棚造屋。
为了适应陡坡地形,减少土石方工程量,沿江的民居多采用既保持坡地地貌又可扩充用地空间的吊脚楼形式,并逐渐形成了高低错落、起伏跌宕的吊脚楼建筑群,成为具有重庆特色的城市一景。
然而,近十几年来,由于城市建设规模的不断扩大,传统的吊脚楼民居作为贫困和落后的象征,在主城区许多地段已被新建的高层建筑所代替。
日前,重庆市政府为了保留历史遗留下来的巴渝文化景观,体现城市的传统风貌特色,特将沙坪坝区磁器口、红岩村沿江一线的旧有吊脚楼建筑实施保护和改造。
但由于吊脚楼建筑往往存在着修建材料简陋、居住及卫生条件差、易发生火灾等缺点,给保护和改造工作带来了很大的难度。
针对这种情况,本文拟对吊脚楼民居的保护与改造策略提出几点粗浅看法。
1、扩展保护范围,重视相关环境
目前重庆市对于文物建筑的保护,往往迫于经济压力,采用划地为牢的方式,只求保护建筑本身,对建筑周围环境的保护则不够重视。
有些被保护的建筑,由于没有留出足够的保护距离,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逐渐被包围在众多的高层建筑群中,使之失去了环境的依托,降低了被保护的价值。
重庆的吊脚楼民居形式是由重庆特殊的地理环境因素和城市发展历程所造成的。
从总体来看,重庆吊脚楼民居群的形成与历史上的交通与经济发展密切相关,如磁器口的兴盛就得益于水运的繁荣。
因此,保护吊脚楼民居除要保护建筑本身外,还应将促成吊脚楼民居形成的诸多历史和环境因素,如街道、码头、古迹、绿化、景观视线走廊和与之相关的社区活动等一并加以保护。
从细节来看,复杂陡峭的地形、有限的建造用地是形成各种特殊吊脚楼民居类型的主要原因,而且许多吊脚楼建筑往往是通过室外的梯坎踏步来联系上下几层的交通,甚至将厨房等辅助空间移至室外,体现出结合地形灵活多变的处理手法。
如果失去了建造环境的依托,吊脚楼民居借助地势创造多层空间的特点就无法体现出来。
同时,由于现代建筑
无论在高度还是在体量上都远远超过传统建筑的尺度,在建筑密度较大的主城区,应在新建高层建筑与传统建筑之间留出足够的环境保护区,如在被保护范围内控制新建建筑的层数和高度,也可以尝试围绕保护建筑修建城市街区绿地的方式等。
2、着眼于整体风貌,实行片区性保护
传统民居是人类聚落的重要体现,单体的简单形式和簇群的丰富,是中国传统民居的主要特色之一。
重庆吊脚楼民居,主要处于重庆主城区的沿江两岸,依据地势,由江岸顺势而上,其总体形象的形成往往是长期发展的结果。
因此,单幢的民居建筑既无法体现传统民居的整体风貌和发展历程,也无法体现民居之间所形成的变化无限的半公共和公共空间,如院、街、巷、踏步等。
重庆吊脚楼民居由于地形的限制,建筑单体往往紧密的靠在一起,其山墙之间形成许多仅供一两人通过的缝隙空间,这些缝隙空间与高低错落的建筑形体、不同方向出挑的窗台、阳台以及转折变化的上下踏步,共同构成了吊脚楼民居的公共空间意象。
这种感受是在单个体量的现代建筑中所无法领略的。
民居邻里之间的内外空间,是共同构成民居风貌的重要组成部分,任去其一,都是极不完整的保护。
3、因时、因地制宜,继承与发展并重
任何一种民居的保护方式,在当今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如果不是市场行为,最终将会失败。
尤其是在重庆市,由于文物保护经费有限,连三峡库区的文物普查和挖掘保护都力不从心,对于主城区的吊脚楼保护,不仅牵涉到建筑本身的保护改造问题,更多的还要涉及现有居民的搬迁问题,所耗费用甚巨,如果仅靠政府的财政拨款,无疑是杯水车薪。
因此,必须将传统民居的保护与开发利用结合起来,将传统民居作为重要的建筑和旅游资源加以开发,通过旅游业的收入来弥补保护经费的不足,这也是目前西方许多国家文物建筑保护的一种主要方式,相信能对重庆吊脚楼民居的保护和开发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重庆吊脚楼民居保护和计发的方式,与建筑的风貌特色、建筑质量、保护范围大小、居民职业状况、周边城市环境及当地经济发展趋势等因素有关,其开发模式也应是多种多样的。
要因时因地制宜,拓宽保护思路,既要继承传统,保持风貌特色,又要改造与发展,提高建筑品质,形成新的特征。
(1)展示地方传统建筑文化,拓展城市旅游资源。
随着时代的发展,保存传统生活方式,已失去了现实的意义,传统民居实际上已成为一种地方文化的载体或符号。
因此,从展示地方传统文化的角度来考虑,可将传统民居作为一种静态的历史文化现象加以保护和开发利用。
旧有的吊脚楼民居群在经过精心整治和优化环境以后,能够完整地保留原有风貌,成为城市
发展的重要见证和新的旅游资源。
因而,在传统民居的重点地段,可以通过改变吊脚楼民居用途(如改造为小型旅馆),增设小型服务设施如旅游商店、观光茶楼等方式,将其改造为旅游观光服务中心,同时增设旅游游船码头、旅游车辆停靠站等辅助设施,将游览和体验吊脚楼民居作为整个城市旅游观光的一个环节,从而创造出一项具有重庆特色的新的旅游项目。
(2)保持社区文化,改善居住条件,让吊脚楼建筑重现生机。
由于目前重庆的吊脚楼民居较集中的地段往往是“棚户区”,区段内居民不仅经济能力有限,而且居住密度极大。
因此,为了给当地居民提供一个满足其基本生活要求的居住空间,提升传统吊脚楼民居的保护和利用价值,首先必须通过一定的政策手段,在保持吊脚楼民居地段长期形成的社会文化的同时,减少当地的人口密度,只有这样,才能为进一步的深度开发提供条件。
在适当的人口密度下,进一步改善传统民居的居住、卫生、防火、抗灾等条件,可以指导居民根据总体规划要求和自身使用的需求改造自宅,如适当扩大居住空间、增加和完善厨房和卫生间设备,改善采光和照明条件,提高隔音和防火性能等。
通过引导当地居民积极参与,不仅延长了传统建筑的使用寿命,保护了长久形成的社区文化,而且还将使当地居民由于互助修建而形成密切的社会人际关系,有助于进一步提高整个社区的凝聚力。
与此同时,可对传统街道的某些区段适当进行拓宽,形成公共绿地和室外休息空间,并增设与之配套的公共服务及娱乐设施,如老年人活动室、茶馆、图书文化站等。
(3)疏导道路交通,提高城市市政设施水平,改善整体居住环境。
老棚户区往往道路狭窄,交通不便,运输条件极差,缺乏上下水设施,卫生条件恶劣。
因此在保护的同时,应对其道路交通系统和上下水市政设施加以改造。
适当拓宽道路,保证必要的车辆运行,并设置足够的上下水市政设施,建立污水处理系统和垃圾处理收集站,彻底改善居住的环境卫生条件。
(4)继承传统建筑风格,锐意创新。
吊脚楼民居作为一种地方的传统建筑风格,其深含的传统民居文化无可置疑的具有继承性,同时也具有可创性。
继承性在于它的经济合理性和文化传承性,吊脚楼民居保持原有地貌,因地制宜的建造思想,既有经济价值,也有生态价值,在人们日益重视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的今天更具有重要意义。
可创性则在于形式是服从于内容的,现代人生活方式在日益进步,建筑的科技也取得了很大的发展,因此,要根据人们对居住空间的新要求,用现代的科学技术手段,去改造和完善过去的传统居住形式,使吊脚楼民居重获新生。
4、分期规划、居民参与、逐步实施
吊脚楼民居的保护和改造不仅应编制总体的规划,还应编制可分步实施的经济投入和市政设施改造规划,确立每个保护和改造阶段的具体目标,通过建立传统吊脚楼民居的保护和
改造示范区,让其它区段的居民看到改造后良好的建筑、社区风貌和经济效益,使保护和改造计划变被动的政府行政手段为当地居民主动的自觉行为;因此组织居民参与保护与改造工作,一方面能集思广益,满足居民的物质和精神需求,另一方面又调动了居民的积极性,充分利用当地的人力、物力和建造中的集体互助而节约投资,只有这样,才能保障传统吊脚楼民居保护和改造的持久性、经济性和完整性。
同时,传统民居的保护与改造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涉及文化、经济、城市建设等各个方面,不可能一蹴而就。
分步实施不仅能起到示范作用、减轻资金投入的压力,而且还可以及时地对前期保护和改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加以分析研究,提出解决方式,以避免工作中走弯路,并使得修正的计划切实可行。
(重庆大学B区建筑城规学院卢峰朱昌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