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吊脚楼建筑设计依据分析
重庆少数民族的吊脚楼

重庆少数民族的吊脚楼环境气候和民族文化对民居的影响摘要: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时,重庆市有54个少数民族,缺乌兹别克族。
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是土家族,有1398707人,其次是苗族,有482714人。
人口最多的两个少数民族土家族和苗族的民居在重庆地区各方面呈现出很高的相似性,本文分别介绍了两个民族房屋在选址、选材、建造方式、建筑特点等方面,并加以比较和总结分析原因。
关键词:重庆土家族苗族吊脚楼正文:一、苗族民居一、苗族民居选址苗族居民在选址上特别强调风水。
虽然风水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科学,但也不像很多人所认为的那样属于迷信。
风水术本质上应该是古人为了趋吉避凶、寻找理想居住地而发展出的一套有关建筑选址、布局和修建的认知模式。
虽然人们将风水与吉利凶害联系在一起,表面上看属于一种认知模式的建构,但实际上风水背后却有着很深的生态学基础,它是中国古人在建筑领域的地方性生态知识的一种表达。
苗族人在修建吊脚楼时首先也是要先请风水先生来看看,风水先生一般由亲朋好友推荐,但此人必须和主人家要非常陌生,不能知道主人家的底细,待推荐之后,主人家会想方设法试探风水先生的“法力”,他们将风水先生请到家中,但丝毫不提选址建房之事,而是拐弯抹角地问一些主人家看来他不可能预知的事情,如祖坟的地理位置及其风水或已逝祖先的相关问题等,如果风水先生说得不够准确,那么主人家就只能另请高明,如果风水先生能有板有眼地说出其中的一些“道理”来,那么主人才确定其为人选,放心把自己真实的意图说出来。
吊脚楼选址的风水评定与土楼相似,即必须有稳定水源的环绕,这样既保证用水需要,也可以获得鱼虾等水产食物,同时有时候还能充当运输的方式。
而苗族人与客家人在历史上有着相同的命运,也历经了无数战斗和艰险的长途迁徙,因此他们选择楼址也有类似方法,依托大山可以起到很好的防卫作用,既方便逃生又可以站在奇峰险峻上瞭望敌情。
房屋前方需要有坝子以利于农耕、晾晒作物以及放养家禽。
吊脚楼的分析

吊脚楼结构形成与气候关系吊脚楼,也叫“吊楼”,为苗族(重庆、贵州等)、壮族、布依族、侗族、水族、土家族等族传统民居,在渝东南及桂北、湘西、鄂西、黔东南地区的吊脚楼特别多。
吊脚楼多依山靠河就势而建,呈虎坐形,以“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为最佳屋场,后来讲究朝向,或坐西向东,或坐东向西。
吊脚楼属于干栏式建筑,但与一般所指干栏有所不同。
干栏应该全部都悬空的,所以称吊脚楼为半干栏式建筑。
最基本的特点是正屋建在实地上,厢房除一边靠在实地和正房相连,其余三边皆悬空,靠柱子支撑。
吊脚楼有很多好处,高悬地面既通风干燥,又能防毒蛇、野兽,楼板下还可放杂物。
吊脚楼还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优雅的“丝檐”和宽绰的“走栏”使吊脚楼自成一格。
这类吊脚楼比“栏杆”较成功地摆脱了原始性,具有较高的文化层次,被称为巴楚文化的“活化石”。
吊脚楼的形成有历史的原因,也有自然的原因。
据建筑学家说,苗族吊脚楼是干栏式建筑在山地条件下富有特色的创造,属于歇山式穿斗挑梁木架干栏式楼房。
从历史来看,苗族的建筑文化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
苗族祖先蚩尤所在的九黎部落集团肇始于环太湖地区,他们参与了环太湖地区河姆渡文化和良渚文化的创造。
河姆渡文化和良渚文化的考古发现证实了苗族先民的民居就是干栏式建筑。
最重要的是生态表现贵州多陡坡、峭壁、悬崖、坡地,常年多雾,吊脚楼是结合地形、适应气候的典型建筑作品。
贵州吊脚楼建筑平面灵活自由,依坡而建,体型错落多变,建筑对内对外较为开敞,建筑全部或部分高架于地面之上的建筑方式,非常有利于通风,避免了地面潮气侵入室内。
吊脚楼源于干栏建筑,但却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干栏建筑。
纯干栏建筑的基本条件是底层全部架空,但西南地区山高崖陡,可种植粮食的田地稀贵,当地人采用在斜坡上建造房屋,挖填部分土石方作为房屋前、后部地基,后地基作为建筑的地面承重部分,前地基上用木构架做穿斗式掉层的吊脚楼,产生的建筑底层前部地面上升为楼层,与后部地面齐平,这样半楼半地样式的吊脚楼由此形成。
重庆地区_吊层_居住形态研究及设计尝试_以重庆十八梯片区城市设计为例

本文通过分析“吊层”这种西南重庆地区独特的居住形态在空间和功能组织上的特点,:吊层,山地建筑,设计策略,而以重庆为典型代表的中西部山地城市由于自然地形局限和可建设用地资源天然匮乏的因素,,“吊层”顶部紧邻的(图1)。
一. 吊层在山地建筑中的意义吊层指的是坡地建筑跌落于陡坡之下的建筑部分,在重庆这样的山地城市中存在十分广泛。
而当吊层运用于建造在坡地之上的以住宅为代表的“大量性建筑”之时,其作用却可以在以下两个方面被加以“放大”。
1.体现山地城市空间特色类似于建筑的勒脚,吊层是坡地建筑与地形结合最紧密的部分,吊层部分的空间形态处理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整个坡地建筑对地形的适应程度。
重庆地区传统的山地城市空间建筑吊层部分通常顺应山势高低起伏,结合山地城市特有的“爬坡上坎”的内外部交通组织方式和空间组织方式,形成了鲜明的城市特色(图2)。
然而类似重庆这样的山地城市在当前的城市开发中却存在着急功近利的一面,过于沿袭平原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的理论和方法,尤其是房地产主导下的大量无特色的住宅及附属商业建筑的建设致使山地城市特有的空间特色被弱化甚至消失。
因此,研究如何将传统山地建筑中吊层与地形结合的特色与此类以住宅为主的“大量性建筑”的设计相结合,或可为山地城市特色城市空间的营造提供极有意义的探索。
2.满足现代城市建筑体功能复合化的需求社会工作模式的快节奏化和人们生活方式的丰富化,使住宅类型也出现了越来越明显的功能复合化的趋势,典型的如SOHO模式。
此外,重庆也是一座市民生活气象非常活跃热闹的城市,对住宅配套商业以及公共空间的自然需求也与山城市民生活息息相关。
因此,如何将住宅与复合功能和公共空间有机结合起来以满足不同居住人群的需求也成为现代居住建筑设计需要考虑的实际需求。
吊层在这一方面的独特优势是它可以作为坡顶坡底两条商业街道的空间联系纽带,吸引两条街道的活动人群进入吊层内部,进而结合吊层内部的商业或其他功能提供现代城市建筑体日益增加的功能复合和公共活动空间(图3)。
重庆吊脚楼建筑与文化研究

重庆吊脚楼建筑与文化研究重庆,一座充满独特魅力的城市,以其山清水秀的自然风光和别具一格的建筑风格吸引了无数人的目光。
其中,吊脚楼建筑作为重庆独特的文化符号,更是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兴趣。
本文将从历史、地理、建筑风格、文化内涵等多个方面深入探讨重庆吊脚楼建筑与文化的魅力。
吊脚楼建筑起源于汉代,具有悠久的历史。
随着时间的推移,吊脚楼建筑逐渐演变为一种具有地域特色的建筑形式。
在重庆,吊脚楼建筑主要分布在长江沿岸和嘉陵江流域,这与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密切相关。
重庆地形复杂,多山地和丘陵,为了适应这样的地形,吊脚楼应运而生。
从建筑风格来看,重庆吊脚楼建筑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
传统的吊脚楼建筑以木材和竹子为主要材料,采用悬空和半悬空的建筑手法,依山就势,错落有致。
这种建筑风格不仅具有浓厚的地域特色,而且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给人一种原生态的美感。
吊脚楼建筑不仅是一种建筑形式,更是一种文化载体。
重庆吊脚楼建筑蕴含着丰富的巴渝文化内涵。
巴渝文化是重庆地区特有的文化,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浓郁的地方特色。
吊脚楼建筑正是巴渝文化的典型代表之一,它承载着重庆人民的生活方式和传统文化,反映了重庆人民热爱自然、勤劳朴实的性格特点。
如今,吊脚楼建筑已经成为重庆的一张文化名片,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前来参观。
在重庆市区,游客可以参观具有代表性的洪崖洞、罗汉寺等吊脚楼建筑群,领略重庆独特的建筑风格和文化魅力。
在重庆市周边的区县,如石柱土家族自治县、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等,还有许多保存完好的吊脚楼建筑,这些地方不仅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而且为游客提供了深入了解重庆文化的机会。
在总结本文时,我们可以看到重庆吊脚楼建筑与文化具有独特魅力和重要价值。
吊脚楼建筑不仅具有历史、地理、建筑风格等方面的特点,更承载了丰富的巴渝文化内涵。
通过对吊脚楼建筑与文化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重庆的历史和文化,领略这座城市的独特魅力。
同时,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吊脚楼建筑也成为了一种重要的文化资源,为重庆的旅游事业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潜力。
地域环境影响下的吊脚楼建筑形式研究

地域环境影响下的吊脚楼建筑形式研究“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不同地域自然环境之间的差异往往会形成不同的地域特色,这是地域文化产生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居住方式上,据《韩非子·五蠹》记载:“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有圣人作,构木为巢,以避群害。
”在气候方面南北分化,由于南方潮湿多雨,人们为了躲避猛兽和避免虫害,选择在树上筑巢的方式居住,形成了巢居的居住方式,后经建造技术及手法的进步,吊脚楼成为了沿袭巢居传统的典型代表。
西南地区如广西、湖南、四川等省份,分布着许多的少数民族如苗、侗、壮、布依、土家族,在该地区盛行的传统建筑“吊脚楼”许多少数民族的居住建筑。
由于各地气候条件的差异,吊脚楼也经历了对环境的适应性演化,处于不同地点的不同民族的吊脚楼形制也有所不同。
本文针对处于不同地域的吊脚楼形制进行比较研究,重点对比其地理气候、材料、建筑特征及装饰样式的不同之处。
吊脚楼一般依山而建,或邻水而建,人们往往用当地的木材搭建成吊脚楼的木构架,柱子架立在坡上或水中。
用以悬吊建筑的柱子一般不是落地的,起支撑作用的主要是底部挑出的若干横梁,而廊柱用来辅助支撑,由于整体建筑属于悬空的状态,像吊在半空一样,因此这种住宅被称为“吊脚楼”。
重庆吊脚楼处于西南地区的重庆的吊脚楼有两大特点,一是建在悬崖峭壁上,二是经捆绑固定而成。
《华阳国志·巴志》:“郡治江州,地势刚险,重屋累居。
”由于重庆是山城,到处都是悬崖峭壁,且降水充沛,气候湿热,吊脚楼常常以拐角型作为标志。
由于吊脚楼往往建在悬崖峭壁上,木料不便于连接结构,或刚性不够,会导致承载能力大减,因此就不能让吊脚楼的柱子直立于地上,只能将建筑固定到岩石上,斜起支撑整栋楼,会形成一定的“拐脚”。
“拐脚”吊脚楼可以充分利用悬崖陡坡,最大程度上节约土地,适应当地气候,即合理又适用。
苗族吊脚楼苗族吊脚楼是苗族特有的一种建筑形式,主要分布在贵州、湖南、云南等地区。
重庆吊脚楼在现代住宅建设中的传承

重庆吊脚楼在现代住宅建设中的传承作者:曾睿来源:《现代园艺·下半月园林版》 2017年第5期摘要院受自然地理环境气候的影响,重庆吊脚楼充分适应了重庆的自然环境,这种因地制宜,底层架空,减轻设计负担的设计理念完全可以运用到现代建筑的建设中,对传统建筑的传承起到很大的帮助,塑造了具有代表特色的城市风貌,吊脚楼式居民楼具有较高的文化价值。
关键词:重庆吊脚楼;现代建筑;影响与运用1 重庆吊脚楼特点1.1 重庆吊脚楼与生态环境重庆作为我国现代建筑中最具特点的城市,以山区为特色的地貌形象,特殊的地理条件使重庆的建筑朝着山坡依次建造形成具有特色的建筑产物,重庆地区多为陡峭悬崖,利用地形产生了吊脚楼这一建筑模式,运用生态环境建造的吊脚楼不仅满足人们的居住需求同时又融入到地形环境中,使吊脚楼自由自在的发展,在山地自然环境中,也体现了吊脚楼和谐统一的美感。
1.2 重庆吊脚楼自然和谐美重庆吊脚楼充分利用了地形优势,背面山水,在陡坡峭壁间层层制造建设,曲线极美,以高线曲折展开的形式,使人们行走在其间感受到吊脚楼带来的生机美感,吊脚楼把和谐统一含蓄的美体现得淋漓尽致,体现了人与建筑,人与大自然之间的和谐,由此可以看出重庆吊脚楼充分展现了当地的风貌,采用统一均衡的结构,使吊脚楼丰富自由的变化,将建筑的美表现得很透彻,吊脚楼建筑具有灵活性、不拘一格的建筑理念。
顺应于自然,成为自然风貌建筑风格。
2 吊脚楼相对于现代建筑的优势2.1 因地制宜吊脚楼充分利用了地形空间,逐渐形成高低错落,起伏绵延的吊脚楼建筑体,这一建筑适应了地形与气候的变化,吊脚楼建设不受约束,更多的是依附于自然、顺应于自然,强调了建筑物与山地空间之间的自然平衡,利用此地形特点,建造了具有特色的建筑风格。
现代我国大多数的房屋都是建造在平整的地形面积上,这会使我国侵占很多地形面积,因而对于耕地的良田造成土地的缺失,我们不能盲目地大量侵占使用土地,而应当尊重自然环境,吊脚楼在节约面积这一方面就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重庆吊脚楼的建筑原理

重庆吊脚楼的建筑原理
重庆吊脚楼是一种典型的山地民居建筑,主要分布在重庆市江津、綦江、长寿、潼南等地。
其建筑原理可以简单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 高差适应性:重庆地处山区,地势复杂,多为丘陵和山地。
吊脚楼建筑采用“脚吊起头,掏房仗墙”的方式,利用地势高差,将住宅的上层悬挑于下层之上,形成吊脚楼的独特景观。
这种建筑方式有助于充分利用山地资源,适应山地地形的起伏。
2. 极简结构:吊脚楼采用木结构或钢结构,结构简单。
一般以墙柱梁结构为主,由立柱承重,再通过横梁和木制楼板连接各层。
因地势高差大,需要考虑抗震和坡度问题,吊脚楼的结构设计更加注重它的稳定性和抗震性。
3. 空间布局:吊脚楼一般分为上下两层,上面是住宅,下面是作为车库、储藏间、饲养家禽等用途的底层。
水平空间通常按照山地地势设置,以方便居民的日常生活。
同时,为了保证住宅楼之间的通行,会在吊脚楼前架设一些木头或石头所制成的通道或者廊道。
4. 古老风格:重庆吊脚楼建筑风格受到传统山地民居的影响,注重木材的应用,建筑外观一般采用木质结构和青瓦,延续了古老的建筑风格。
同时,为了适应山地气候的特点,吊脚楼的外墙常常使用钓石和砖石结构,以增强保暖效果。
总的来说,重庆吊脚楼通过吊起住宅的方式来适应山地地形,采用简单的木结构或钢结构,同时通过合理的空间布局和古老的建筑风格,形成独特的建筑景观。
它不仅是山地人民居住的场所,更是体现了山地地区的历史、文化和生活方式。
重庆吊脚楼

序言吊脚楼是山地建筑特有的城市设计风格,这种设计风格的起源来自哪儿,重庆吊脚楼带给我们的美感,在当代吊脚楼建筑的保护和改建。
山地——重庆吊脚楼起源说到重庆的地势,重庆地处中国西南部,长江上游地区,其北部、东部及南部分别有大巴山、巫山、武陵山、大娄山环绕。
地貌以丘陵、山地为主,坡地面积较大,有“山城”之称。
重庆山城“地势刚险”,但皆“重屋累屋”,在南北朝“成汉”时期,大量的僚民从贵州迁入,使干栏吊脚楼形式在川内兴盛一时,形态长盛不衰历代未曾断绝。
1-1对吊脚楼的认识巢居,穴居,庐居,是中国建筑的“三原色”,干栏式建筑是一种半巢居形式,它是由原始巢居演变而来的早期的“干栏”是“依树为巢而居”,此后,“依树积木,以居其上”(《北史•南蛮传》),随着生产的发展,出现“人并楼居,登梯而上”(《旧唐书•南蛮传》),“上以自处,下居鸡豚”(宋•周去非:《岭外代答》)。
到了明代,“干栏”式的建筑已是“人栖其上,牛羊犬豕畜其下”(邝露《赤雅》)。
干栏是全部用木结构的架空建筑,而吊脚楼则是半干栏建筑,一部分为柱支撑,一部分则搁置于崖体。
吊脚楼这种倚坡筑屋的建筑形式体现了因地制宜的人地关系,并且兼顾了人与家畜的共生,有着灵活的建筑风格。
干栏到半干栏的形成2-1我国的木建筑结构体系主要有穿斗式和抬梁式两种。
吊脚楼的结构体系是属于穿斗式木构架,它的特点是把柱子串联起来,形成一榀榀的房架,檩条直接搁置在柱头上;沿檩条方向,再用斗枋把柱子串联起来,由此形成一个整体框架,它集美观、坚固、实用于一体。
天人合一”的建筑观是吊脚楼建筑的理念,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吊脚楼形式多样﹑造型优美,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审美情趣。
重庆吊脚楼形式的美古代一些美学家认为圆、正方形、正三角形这样一些简单、肯定的几何形状具有抽象的一致性,是统一和完整的象征,因而可以引起人们的美感。
重庆的吊脚楼也是简单的几何形体构成的,矩形的构架和三角形的屋顶。
重庆的吊脚楼集中在市中心的长江和嘉陵江两岸,只靠几根木桩作支撑,竹席为墙,在木桩顶上搭建与江岸连接的平台,建筑层高不超过两层,远看就像悬空的房屋,与现在重庆的高楼大厦形成强烈的对比,吊脚的部分,连续运用和重复出现的有组织排列所产生的韵律感,给人以美的感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建筑设计依据的分析
——之重庆吊脚楼
重庆的吊脚楼是巴渝的文化遗产。
如今,大片的吊脚楼已不复存在,吊脚楼作为山城特色的巴渝民居已逐步形成了独特的吊脚楼文化,是繁华城市中的一道美丽的风景线。
吊脚楼是一种古风建筑,反映的是最真实,最百姓话的风格。
吊脚楼作为重庆地区独有的传统民居形式,最早可追溯到东汉以前。
最基本的特点是正屋建在实地上,厢房除一边靠在实地和正房相连,其余三边皆悬空,靠柱子支撑。
吊脚楼有很多好处,高悬地面既通风干燥,又能防毒蛇、野兽,楼板下还可放杂物。
吊脚楼上有绕楼的曲廊,曲廊还配有栏杆。
吊脚楼的形式多种多样,其类型有以下几种:1单吊式,这是最普遍的一种形式,有人称之为"一头吊"或"钥匙头"。
它的特点是,只正屋一边的厢房伸出悬空,下面用木柱相撑。
2双吊式,又称为"双头吊"或"撮箕口",它是单吊式的发展,即在正房的两头皆有吊出的厢房。
3四合水式,这种形式的吊脚楼又是在双吊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的特点是,将正屋两头厢房吊脚楼部分的上部连成一体,形成一个四合院。
4二屋吊式,这种形式是在单吊和双吊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即在一般吊脚楼上再加一层。
单吊双吊均适用。
5平地起吊式,这种形式的吊脚楼也是在单吊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单吊、双吊皆有。
它的主要特征是,建在平坝中,按地形根本不需
要吊脚,却偏偏将厢房抬起,用木柱支撑。
特殊的地理条件使得重庆的建筑往往沿着山坡依
次建造,巧妙地利用坡地及高差,争取建筑空间,
形成了重庆一种富有本地文化特色的民居建筑形
式——吊脚楼。
重庆属于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热
量丰富,冬暖夏热,春早秋短,四季分明,雨量充
沛,气候湿润;云雾多,日照少,风力小。
气候特
征可归纳为“高温、高湿、多雨、风缓”。
为了适
应这个气候,建筑底层架空体现了吊脚楼对气候特
征的适应性,采取底层架空形式能很好地解决潮热
气候下对房屋的隔湿和通风的要求,在经济可行的
条件下做到了居住的舒适性。
为了适应复杂的自然
地形,吊脚楼在造型上不拘一格,形成了大小相间、
层次丰富的建筑群和高低相问、错落有致的城市风
貌。
这是重庆人在长期的生产活动中创造出来的一
种建筑形式,特别适应重庆的自然环境、气候和风
土人情。
吊脚楼不但在功能上满足生活的要求,在
结构上满足牢固的要求,而且巧妙地将建筑纳入了环境设计中。
由于自然条件苛刻,吊脚楼的建设布局淡薄了正统建筑概念,往往依山临水而建,不追求轴线、中心和对称,而是随坡就坎,随弯就曲。
从整体上看,山崖成为建筑空间的界面,建筑成为岩体的支撑,吊脚楼的建筑哲学不强调规制的约束,而是强调依附于自然、顺应于自然,强调建筑造型与山地空间环境之间的自然平衡,充分利用山地自然空间,并由此自然形成了千变万化的建筑风格。
在新的条件下应用传统制式的思想是值得学习的。
虽然现代科技已经极大地克服了地形和气候对建筑的影响,而且传统的吊脚楼也有不易防火的弊病,但是传统吊脚楼中所蕴含的高效利用空间和尽量节省成本的建筑思想,与我国现在提倡的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和节能建筑
等理念是一脉相承的。
机械地采用国外的建筑形式,运用科技克服自然限制并不可取。
现代的建筑应该从吊脚楼这一传统的建筑形式中吸取精华,充分运用吊脚楼建筑的优点,这不但有利于缓解土地资源和能源的紧张局面,而且对于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也是非常有意义的。
形式是服从于内容的,现代人生活方式在日益进步,建筑科技也取得很大的发展,因此,要根据人们对居住空间的新要求,用现代的科学技术手段,去改造和完善过去的传统居住形式,使吊脚楼民居重获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