吊脚楼的分析

合集下载

重庆吊脚楼建筑设计依据分析

重庆吊脚楼建筑设计依据分析

建筑设计依据的分析——之重庆吊脚楼重庆的吊脚楼是巴渝的文化遗产。

如今,大片的吊脚楼已不复存在,吊脚楼作为山城特色的巴渝民居已逐步形成了独特的吊脚楼文化,是繁华城市中的一道美丽的风景线。

吊脚楼是一种古风建筑,反映的是最真实,最百姓话的风格。

吊脚楼作为重庆地区独有的传统民居形式,最早可追溯到东汉以前。

最基本的特点是正屋建在实地上,厢房除一边靠在实地和正房相连,其余三边皆悬空,靠柱子支撑。

吊脚楼有很多好处,高悬地面既通风干燥,又能防毒蛇、野兽,楼板下还可放杂物。

吊脚楼上有绕楼的曲廊,曲廊还配有栏杆。

吊脚楼的形式多种多样,其类型有以下几种:1单吊式,这是最普遍的一种形式,有人称之为"一头吊"或"钥匙头"。

它的特点是,只正屋一边的厢房伸出悬空,下面用木柱相撑。

2双吊式,又称为"双头吊"或"撮箕口",它是单吊式的发展,即在正房的两头皆有吊出的厢房。

3四合水式,这种形式的吊脚楼又是在双吊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的特点是,将正屋两头厢房吊脚楼部分的上部连成一体,形成一个四合院。

4二屋吊式,这种形式是在单吊和双吊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即在一般吊脚楼上再加一层。

单吊双吊均适用。

5平地起吊式,这种形式的吊脚楼也是在单吊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单吊、双吊皆有。

它的主要特征是,建在平坝中,按地形根本不需要吊脚,却偏偏将厢房抬起,用木柱支撑。

特殊的地理条件使得重庆的建筑往往沿着山坡依次建造,巧妙地利用坡地及高差,争取建筑空间,形成了重庆一种富有本地文化特色的民居建筑形式——吊脚楼。

重庆属于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热量丰富,冬暖夏热,春早秋短,四季分明,雨量充沛,气候湿润;云雾多,日照少,风力小。

气候特征可归纳为“高温、高湿、多雨、风缓”。

为了适应这个气候,建筑底层架空体现了吊脚楼对气候特征的适应性,采取底层架空形式能很好地解决潮热气候下对房屋的隔湿和通风的要求,在经济可行的条件下做到了居住的舒适性。

苗寨建筑特点作文

苗寨建筑特点作文

苗寨建筑特点作文
《苗寨建筑吊脚楼+风雨桥》
吊脚楼是苗寨特有的建筑,一般分三层,第一层用来摆放农具与饲养家畜,第二层用于生活居住,第三层则用来存放粮食与生活用品。

里面的建筑全是木质结构,清一色的原木质地,有的崭新,有的古旧,青黑色的石瓦错落有致的在房顶堆叠。

建在白水河上的风雨桥一共有七座。

回望西江千年的历史,除了“风雨”二字,似乎找不到更合适的词去总结与诠释。

最初建造这样的桥梁主要是为了遮风挡雨,方便居民的生活,以及改善整个村寨的风水条件。

所以,整个西江苗寨,连接各村寨的七座桥梁,前前后后都冠以“风雨”之名。

木桥不用一钉一铆,全以榫卯连接,看似脆弱,实则坚固——相互间的融合与连接是可以形成一股坚不可摧的力量的,也契合了苗族人刚柔相济的性格特征。

只可惜洪水是它的克星,为了抵抗洪水,后来西江所修的风雨桥都采用了水泥和木材混合的结构。

西江苗寨吊脚楼美学特征的物质影响因素分析

西江苗寨吊脚楼美学特征的物质影响因素分析
三、 建造场地 西江苗族先 民选 择了西江这块土地定居 , 并且一直居住至今 , 是 有一定的原 因的。其 中最主要 的就是西江地势地貌符合苗族的风水 理念。首先, 苗民们居住 的西江东北山坡 , 坡度不高 , 从两侧下山, 一


自然 环 境
西江苗族所在地为一处断层谷地 , 谷地两侧山地并不对 称 , 相对 高度达数百米 。西南侧 山高坡陡 ; 东北侧坡度稍缓 , 干户吊脚楼则主 要建于 此侧 ;东 南侧是贯穿苗族的 白水河长期侧 向侵蚀塑 造成 的一 边直接通向小盆地 , 便于耕作 ; 另一边紧靠 白水河 . 可以方便人 畜用 个山间盆地 , 盆地面积不大 , 苗寨 居民世代在这里进行耕 作 , 自给 自 水的获取 。 其次 , 村寨集中于东北坡 , 山下平地被充分利用于农田; 并 足。 苗民 以大米为主主食 , 同时还有土豆 、 糯米等副食 , 因此需要足够 且 , 西江苗族 的集 中度极高 。 几乎没有离开东北坡单独建屋居住 的苗 的水 田进行耕作 , 才能满足全寨 居民的饮食需求 。但是 , 西江地势崎 民, 这种群居村寨格局可以有效抵抗一些 自然灾害 , 于宗教聚居 也便 岖, 谷地起伏较大 , 适宜作为农 田的沿河 平地面 积较小 , 苗民们只能 和群体活动 , 牢固血缘和族群关系。 再次 , 从苗寨全局来看 , 村寨背靠 将住宅修建在靠近白水河的山坡 上 ,并且顺着地势 的起伏呈现不 同 山, 象征敦厚实在 ; 被河水环 绕 , 象征人丁兴旺 ; 山种树保寨增加 山 后 的建筑变化。 西江苗民充分发挥了干栏 式建筑 的特点 , 巧妙运用吊脚 脉灵气 ; 河水下游修建风雨桥象征水龙被截住 , 以聚财源 。 作者简介 : 邝翼 星(9 6 )男 , 州大学 20 级人文学院美学 18一 , 贵 09 楼 的建 造 优 势 。 二、 建造材料 硕士研究生 , 研究方 向: 影视美学。

贵州西江千户苗寨吊脚楼气候适应性分析

贵州西江千户苗寨吊脚楼气候适应性分析

第44卷第16期山西建筑Vol. 44 No. 162 0 18 年6 月SHANXI ARCHITECTURE Jun. 2018•规划•建筑•文章编号:1009-6825 (2018)16-0001 -02贵州西江千户苗寨吊脚楼气候适应性分析★邵丽丽何瞞(贵州民族大学,贵州贵阳550025 )摘要:以西江千户苗寨吊脚楼为研究对象,使用建筑气候分析软件Climate Consultant对当地气象数据进行分析,提出适宜的最 佳气候适应的建筑设计策略组合,重点论述了吊脚楼在夏季和冬季的气候适应性策略和其实际的建筑设计方法,最终得到基于气 候影响的苗族吊脚楼设计策略和技术方法。

关键词:吊脚楼,气候适应性,设计策略中图分类号:TU241.5 文献标识码:A1西江千户苗寨地理位置和气候特征西江千户苗寨(北纬26。

49\东经108。

17〇是我国最大的苗族聚集村寨,位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山县东北部,海拔833 m。

苗寨所在的地形为典型河流谷地,东南高,西北低。

当地气候因地势的高低呈现出复杂的多样性。

根据中国气象数据网提供的《中国地面累年值月值数据集》(1981年一2010年)和美国太空总署NASA网站提供的气象资料(1983年一2205年)汇总后的西江千户苗寨气象参数,从表1可以看到,西江苗寨累年月平均温度在4.7丈~24.5丈,全年高温区集中在6月~8月,累月平均最高温度29.4丈。

全年低温区集中在12月〜次年2月,累月平均最低气温2丈。

全年均值太阳辐射量为3.14 kWh/(m2 •d),全年相对湿度较大,80%左右。

全年主导风向为北风,年平均风速2. 87 m s。

黔东南地区属于亚热带的山地湿润性季风气候,在我国GB 50178—93建筑气候区划标准中属于夏热冬冷气候区。

针对以上气候特点,可以得出苗寨单体建筑吊脚楼的设计需要充分考虑除湿防湿、夏季隔热和自然通风、冬季保温。

表1西江千户苗寨气象参数表月份累年月平均气温/°c累年月平均最r=]~i温/c累年月平均最低气温/c累年月平均相对湿度/%累年平均月降水量mm累年月最多降水量mm累年月最多风向(含静风)累年月10高平均风速m/s累年月平均地表太阳辐射量k W/f m2 •d) 4.78.7 2.08134.970.9 2.3 1.82 6.911. 1 4. 18046. 1124.3 2.5 2.2310. 815.57.67960. 8133. 1 2.6 2. 8416.121. 112.679115.3231.917 2.5 3.4519.924. 816.380191.0358.317 2.3 3.7622.627. 119.482261.0468.017 2. 1 3. 8724.529. 121.379188.0533. 817 2.2 4.5823. 829.420.281134.6301.417 1.9 4.3920.726.516.98185.6265.017 2.2 3.71016.321.213. 18187.9249.917 2.3 2. 81111.717.08.38053. 8217.317 2.3 2.512 6.911.9 3.57825.779.1 2.2 2.2全年平均15.420.312. 180. 1107. 1252. 817 2.3 3. 12西江千户苗寨吊脚楼的建筑特征苗寨主体沿河流东北侧的河谷坡地而建,由西南向东北层层 抬高,单体吊脚楼成排连建。

吊脚楼的力学知识点总结

吊脚楼的力学知识点总结

吊脚楼的力学知识点总结1. 吊脚楼的结构形式吊脚楼一般由悬空部分、支撑结构和地面部分组成。

悬空部分是指建筑悬挂在空中的部分,它通常由梁、柱或墙构成。

支撑结构是指支撑悬空部分的结构体系,它可以是悬索、支撑柱或其他形式的支撑结构。

地面部分是指建筑与地面接触的部分,它可以是独立的建筑体,也可以是与悬空部分相连的结构体系。

2. 吊脚楼的设计原理吊脚楼的设计原理是在保证建筑稳定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减少对地面的侵占。

它通常采用悬挑结构或悬索结构,通过支撑结构将建筑悬挂在空中,从而实现对地面空间的最优利用。

在设计吊脚楼时需要考虑的因素包括建筑的重量、支撑结构的稳定性、悬挑部分的受力情况等。

3. 吊脚楼的稳定性分析吊脚楼的稳定性分析是设计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它需要考虑建筑的整体结构稳定性和单个构件的受力情况。

在结构设计中,需要对支撑结构所受的荷载、悬挑部分的受力情况进行详细的分析。

通过强度、刚度和稳定性等方面的考虑,来确保吊脚楼的稳定性。

4. 吊脚楼的施工难点吊脚楼的施工难点主要体现在悬挂结构、支撑结构和地基处理方面。

悬挂结构需要在不同高度进行悬挂,需要考虑构件的受力和连接的问题。

支撑结构需要保证稳定性和承载力,同时要考虑如何将支撑结构与建筑地基进行有效连接。

地基处理方面需要考虑地基承载能力和变形情况,确保地基能够稳定支撑整个建筑。

5. 吊脚楼的应用和发展吊脚楼在世界各地都有出现,并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地面空间不足的问题。

它既具有独特的美学价值,又可以发挥一定的实用性和功能性。

随着建筑技术的发展和工程材料的进步,吊脚楼的设计和施工越来越受到重视,有望在城市建设和旅游开发中得到进一步的应用和发展。

总之,吊脚楼作为一种独特的建筑形式,其设计原理、稳定性分析、施工难点和应用发展都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和挑战性。

通过对其力学知识点的深入了解和分析,可以更好地指导吊脚楼的设计和施工,从而实现其结构的稳定和安全。

希望本文可以对吊脚楼的研究和应用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民族建筑-土家族吊脚楼

民族建筑-土家族吊脚楼

创新与发展
01
创新设计理念
在保持传统特色的基础上,融入 现代建筑设计理念,使土家族吊 脚楼更具时代感和实用性。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02
探索新型材料和技 术
运用现代建筑材料和技术手段, 提高土家族吊脚楼的建造质量和 安全性,同时保持传统风貌。
03
促进产业发展
发展与土家族吊脚楼相关的文化 产业和旅游产业,推动当地经济 发展和就业。
注重采光与通风
窗户的设置充分考虑采光 和通风,保证室内光线充 足且空气流通。
装饰与艺术
木雕工艺
民族元素
木雕是土家族吊脚楼的重要装饰手法, 主要应用于梁柱、门窗等部位。
吊脚楼的装饰中常融入土家族的传统 元素,如土司文化、神话传说等。
彩绘装饰
墙面常以彩绘进行装饰,绘制山水、 花鸟等传统图案,增添视觉效果。
保护与传承
1 2
保护传统建筑技艺
通过传承人制度、技艺培训等方式,确保土家族 吊脚楼的传统建筑技艺得到有效保护和传承。
建立档案和数据库
对现存的土家族吊脚楼进行普查、登记和建档, 建立完整的数据库,以便于管理和研究。
3
推广传统建筑文化
通过展览、宣传、教育等方式,提高公众对土家 族吊脚楼传统建筑文化的认识和重视。
农耕为主
土家族人以农耕为生,吊脚楼的设计充分考虑了农耕生产和生活 的需求,如设置农具和粮食储存空间等。
手工技艺
土家族人擅长手工技艺,如编织、刺绣、木工等,吊脚楼内部装饰 和家具制作体现了他们的技艺水平。
热情好客
土家族人热情好客,喜欢在吊脚楼里举行宴会和聚会,与亲朋好友 分享美食和欢乐。
节日习俗
赶年节
旅游开发与利用
完善旅游设施

吊脚楼的分析

吊脚楼的分析

吊脚楼结构形成与气候关系吊脚楼,也叫“吊楼”,为苗族(重庆、贵州等)、壮族、布依族、侗族、水族、土家族等族传统民居,在渝东南及桂北、湘西、鄂西、黔东南地区的吊脚楼特别多。

吊脚楼多依山靠河就势而建,呈虎坐形,以“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为最佳屋场,后来讲究朝向,或坐西向东,或坐东向西。

吊脚楼属于干栏式建筑,但与一般所指干栏有所不同。

干栏应该全部都悬空的,所以称吊脚楼为半干栏式建筑。

最基本的特点是正屋建在实地上,厢房除一边靠在实地和正房相连,其余三边皆悬空,靠柱子支撑。

吊脚楼有很多好处,高悬地面既通风干燥,又能防毒蛇、野兽,楼板下还可放杂物。

吊脚楼还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优雅的“丝檐”和宽绰的“走栏”使吊脚楼自成一格。

这类吊脚楼比“栏杆”较成功地摆脱了原始性,具有较高的文化层次,被称为巴楚文化的“活化石”。

吊脚楼的形成有历史的原因,也有自然的原因。

据建筑学家说,苗族吊脚楼是干栏式建筑在山地条件下富有特色的创造,属于歇山式穿斗挑梁木架干栏式楼房。

从历史来看,苗族的建筑文化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

苗族祖先蚩尤所在的九黎部落集团肇始于环太湖地区,他们参与了环太湖地区河姆渡文化和良渚文化的创造。

河姆渡文化和良渚文化的考古发现证实了苗族先民的民居就是干栏式建筑。

最重要的是生态表现贵州多陡坡、峭壁、悬崖、坡地,常年多雾,吊脚楼是结合地形、适应气候的典型建筑作品。

贵州吊脚楼建筑平面灵活自由,依坡而建,体型错落多变,建筑对内对外较为开敞,建筑全部或部分高架于地面之上的建筑方式,非常有利于通风,避免了地面潮气侵入室内。

吊脚楼源于干栏建筑,但却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干栏建筑。

纯干栏建筑的基本条件是底层全部架空,但西南地区山高崖陡,可种植粮食的田地稀贵,当地人采用在斜坡上建造房屋,挖填部分土石方作为房屋前、后部地基,后地基作为建筑的地面承重部分,前地基上用木构架做穿斗式掉层的吊脚楼,产生的建筑底层前部地面上升为楼层,与后部地面齐平,这样半楼半地样式的吊脚楼由此形成。

民居吊脚楼分析

民居吊脚楼分析

04
吊脚楼在现代社会的应 用与影响
保护与传承
吊脚楼作为传统建筑形式,具有独特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应得到保护和传承。
政府和社会各界应加强对吊脚楼的关注和保护,通过制定相关政策和措施,确保其 得到有效保护和传承。
鼓励民间组织和个人参与吊脚楼的保护工作,通过开展相关活动和宣传,提高公众 对吊脚楼的认识和保护意识。
性。
创新设计理念
将创新理念融入吊脚楼的设计中, 推动民居建筑的可持续发展。
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保护与发展平衡
在保护吊脚楼传统特色的同时,实现其与现代社会的融合发展。
市场需求与认同
提高吊脚楼的市场竞争力和社会认同度,拓展其发展空间。
政策支持与资金投入
争取政府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为吊脚楼的未来发展创造有利条 件。
旅游开发与利用
吊脚楼作为一种独特的旅游资 源,具有很大的开发潜力。
通过合理规划和管理,将吊脚 楼融入当地旅游开发中,可以 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和文化交流。
在旅游开发过程中,应注意保 护吊脚楼的原貌和历史价值, 避免过度商业化和破坏。
对现代建筑设计的影响与启示
吊脚楼的建筑风格和设计理念对 现代建筑设计具有很大的启示作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民居吊脚楼分析
目录 CONTENT
• 吊脚楼的历史与文化背景 • 吊脚楼的建筑特色 • 吊脚楼的生活功能 • 吊脚楼在现代社会的应用与影响 • 吊脚楼的未来发展与挑战
01
吊脚楼的历史与文化背 景
起源与演变
起源
吊脚楼起源于古代干栏式建筑, 随着社会发展和技术进步,逐渐 演变为具有地域特色的民居形式 。
装饰艺术与细节处理
雕刻与彩绘
吊脚楼的装饰艺术丰富多 样,常采用木雕、石雕等 工艺,同时运用彩绘手法, 增加建筑的艺术美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吊脚楼结构形成与气候关系
吊脚楼,也叫“吊楼”,为苗族(重庆、贵州等)、壮族、布依族、侗族、水族、土家族等族传统民居,在渝东南及桂北、湘西、鄂西、黔东南地区的吊脚楼特别多。

吊脚楼多依山靠河就势而建,呈虎坐形,以“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为最佳屋场,后来讲究朝向,或坐西向东,或坐东向西。

吊脚楼属于干栏式建筑,但与一般所指干栏有所不同。

干栏应该全部都悬空的,所以称吊脚楼为半干栏式建筑。

最基本的特点是正屋建在实地上,厢房除一边靠在实地和正房相连,其余三边皆悬空,靠柱子支撑。

吊脚楼有很多好处,高悬地面既通风干燥,又能防毒蛇、野兽,楼板下还可放杂物。

吊脚楼还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优雅的“丝檐”和宽绰的“走栏”使吊脚楼自成一格。

这类吊脚楼比“栏杆”较成功地摆脱了原始性,具有较高的文化层次,被称为巴楚文化的“活化石”。

吊脚楼的形成有历史的原因,也有自然的原因。

据建筑学家说,苗族吊脚楼是干栏式建筑在山地条件下富有特色的创造,属于歇山式穿斗挑梁木架干栏式楼房。

从历史来看,苗族的建筑文化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

苗族祖先蚩尤所在的九黎部落集团肇始于环太湖地区,他们参与了环太湖地区河姆渡文化和良渚文化的创造。

河姆渡文化和良渚文化的考古发现证实了苗族先民的民居就是干栏式建筑。

最重要的是生态表现贵州多陡坡、峭壁、悬崖、坡地,常年多雾,吊脚楼是结合地形、适应气候的典型建筑作品。

贵州吊脚楼建筑平面
灵活自由,依坡而建,体型错落多变,建筑对内对外较为开敞,建筑全部或部分高架于地面之上的建筑方式,非常有利于通风,避免了地面潮气侵入室内。

吊脚楼源于干栏建筑,但却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干栏建筑。

纯干栏建筑的基本条件是底层全部架空,但西南地区山高崖陡,可种植粮食的田地稀贵,当地人采用在斜坡上建造房屋,挖填部分土石方作为房屋前、后部地基,后地基作为建筑的地面承重部分,前地基上用木构架做穿斗式掉层的吊脚楼,产生的建筑底层前部地面上升为楼层,与后部地面齐平,这样半楼半地样式的吊脚楼由此形成。

这种建筑样式适合各种坡度变化,缓坡地段,平面前移,楼面部分增大,地面部分减小,可以扩展楼底层空间,陡坡地段建筑结构相反,吊脚楼的楼地面比例亦随之调整,非常适合于不规则、起伏变化的山地地形。

这种造型的房屋在占地、采光、通风、日照等诸多方面,非常适合西南地区的环境特征,历经沿袭,千年不衰。

吊脚楼内部结构功能一般为三段式划分:顶层作为储藏粮食用,因为通风,在温室潮热的气候条件下使粮食不易霉变,而且也使建筑的脊下木质构不会因潮湿而污损。

底层一般作为堆放杂物用,有的地方甚至把底层作为饲养动物的场地,既通风良好,又保证二层空间的干燥。

二层为家人生活起居层,在功能上很重要,它是全家活动和休息纳凉之用,作为款待亲朋乡友、谈天说地、观山望景之所。

这种“三段式”功能分布,使吊脚楼在虚实对比上,相得益彰:一、三层较虚,二层较实。

二层作为主要生活起居层,人的主要活动全部集中于此,与一、三层比较起来,较为封闭,产生了厚重感和沉实感。

一、二、
三层,无论虚实,在外观及内涵来看,合理、实用、适度。

而在房屋结构的处理上,采取在两旁立帖中加柱和增加楼板的厚度,增强房屋的承重能力及稳固性。

“降温、除湿、防雨、通风”是贵州地区的气候条件对民居的要求,吊脚楼取材于当地特有的松杉、杂木、山石、黄土,辅助泥、茅草、秸秆,依地形立以木桩,上置楼板为屋基,将前半间房屋托起,后半间凿崖为坪。

房屋结构大致有穿斗式,捆绑式和土石墙搁檩式。

木结构穿斗用料细巧,捆绑多用竹木,以竹篾、棕绳扎牢。

围护结构多为竹编夹壁墙,双面或单面抹灰,构架采用较小杉木,直接在柱头上接承攘密栽成排架。

墙壁围以木板、石板或竹笆抹以泥灰而成。

屋顶材料也极为丰富,小青瓦、树皮瓦、泥顶、草顶等,所有建筑用材都就地取用,通气性能好,高湿度季节室内地坪不会结露,成为“可呼吸”的墙体和屋顶。

克服气候与自然环境压力,促生了贵州吊脚楼民居的建筑样式,也造就了贵州吊脚楼民居建筑形貌的个性、独特的造型美。

二、贵州吊脚楼民居建筑的“造型美”变化多姿的贵州吊脚楼建筑依山就势,顺应地形不损坏原始地貌,与地形地貌有机地融为一体。

“或悬虚构屋,取‘天平地不平’之势;克服气候与自然环境压力,促生了贵州吊脚楼民居的建筑样式,也造就了贵州吊脚楼民居建筑形貌的个性、独特的造型美。

二、贵州吊脚楼民居建筑的“造型美”变化多姿的贵州吊脚楼建筑依山就势,顺应地形不损坏原始地貌,与地形地貌有机地融为一体“或悬虚构屋,取‘天平地不平’之势;克服气候与自
然环境压力,促生了贵州吊脚楼民居的建筑样式,也造就了贵州吊脚楼民居建筑形貌的个性、独特的造型美。

变化多姿的贵州吊脚楼建筑依山就势,顺应地形不损坏原始地貌,与地形地貌有机地融为一体。

“或悬虚构屋,取‘天平地不平’之势;或陡壁悬挑,‘借天不借地”;或利用边角,加设披顶;因地就势,增建梭屋”山地地形的狭窄险峻,经过巧妙利用而成就了吊脚楼建筑造型的出挑错落之美。

采用歇山式或悬山式屋顶,屋坡不大,却出檐深远,为了减轻视觉上的头重脚轻之嫌,屋顶的正脊在覆盖脊瓦时,两山头加瓦起翘,横向观察成为弧线,彰显了吊脚楼的流动与轻盈。

“悬虚构屋”,底层吊脚架空,运用虚实对比,突出其“虚”,使本来造型轻巧的建筑,远远望去好像漂浮山间;采用穿斗式纯木结构的吊脚楼,不用一钉一铆,梁、柱、枋、板、椽、榫都是木材加工,屋顶覆盖小青瓦,外墙和隔断墙面采用竹编夹壁墙,两边用泥包裹,既减轻重量,节约空间,又能起到隔热保温效果,所用材料都是天然生成,与大自然融为一体,乡村气息浓郁。

在外露的青灰色瓦顶、棕色穿斗式屋架梁柱构件和本白色的墙面,使得建筑体的整个色彩较浅,色调和谐,在视觉上清新淡雅。

沿地形高低差层层布置而形成层楼盛宇的吊脚楼群落,依山就势,采取分街筑台、临坎吊脚等方式,形成起伏变化、表现力很强的轮廓线条和特有的建筑群体风貌,总体空间丰富。

依山的吊角楼,在平地上用木柱撑起分上下两层,节约土地,造价较廉;上层通风、干燥、防潮,是居室;下层是猪牛栏圈或用来堆放杂物。

房屋规模一般人家为一栋4排扇3间屋或6排扇5间屋,中
等人家5柱2骑、5柱4骑,大户人家则7柱4骑、四合天井大院。

4排扇3间屋结构者,中间为堂屋,左右两边称为饶间,作居住、做饭之用。

饶间以中柱为界分为两半,前面作火炕,后面作卧室。

吊脚楼上有绕楼的曲廊,曲廊还配有栏杆。

有的吊脚楼为三层建筑,除了屋顶盖瓦以外,上上下下全部用杉木建造。

屋柱用大杉木凿眼,柱与柱之间用大小不一的杉木斜穿直套连在一起,尽管不用一个铁钉也十分坚固。

房子四周还有吊楼,楼檐翘角上翻如展翼欲飞。

房子四壁用杉木板开槽密镶,讲究的里里外外都涂上桐油又干净又亮堂。

底层不宜住人,是用来饲养家禽,放置农具和重物的。

第二层是饮食起居的地方,内设卧室,外人一般都不入内。

卧室的外面是堂屋,那里设有火塘,一家人就围着火塘吃饭,这里宽敞方便。

由于有窗,所以明亮,光线充足通风也好,家人多在此做手工活和休息,也是接待客人的地方。

堂屋的另一侧有一道与其相连的宽宽的走廊,廊外设有半人高的栏杆,内有一大排长凳,家人常居于此休息,节日期间妈妈也是在此打扮女儿。

第三层透风干燥,十分宽敞,除作居室外,还隔出小间用作储粮和存物。

吊脚楼的形式多种多样,其类型有以下几种:
单吊式,这是最普遍的一种形式,有人称之为"一头吊"或"钥匙头"。

它的特点是,只正屋一边的厢房伸出悬空,下面用木柱相撑。

双吊式,又称为"双头吊"或"撮箕口",它是单吊式的发展,即在正房的两头皆有吊出的厢房。

单吊式和双吊式并不以地域的不同而形成,主要看经济条件和家庭需要而定,单吊式和双吊式常常共处一地。

四合水式,这种形式的吊脚楼又是在双吊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的特点是,将正屋两头厢房吊脚楼部分的上部连成一体,形成一个四合院。

两厢房的楼下即为大门,这种四合院进大门后还必须上几步石阶,才能进到正屋。

二屋吊式,这种形式是在单吊和双吊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即在一般吊脚楼上再加一层。

单吊双吊均适用。

平地起吊式,这种形式的吊脚楼也是在单吊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单吊、双吊皆有。

它的主要特征是,建在平坝中,按地形本不需要吊脚,却偏偏将厢房抬起,用木柱支撑。

支撑用木柱所落地面和正屋地面平齐,使厢房高于正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