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西土家族传统民居建筑

合集下载

湘西七十二奇楼简介和历史

湘西七十二奇楼简介和历史

湘西七十二奇楼简介和历史湘西七十二奇楼是指位于中国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七十二座独特建筑群。

这些奇楼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丰富的历史内涵而闻名于世。

本文将从简介和历史两个方面介绍湘西七十二奇楼。

一、简介湘西七十二奇楼是指分布在湘西地区的七十二座独特建筑群,它们散落在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各个山区。

这些奇楼的建筑风格独特,充满民族特色,是湘西地区的文化瑰宝。

湘西七十二奇楼的形状各异,有的像宝塔,有的像楼阁,有的像城堡,还有的像古寺。

这些奇楼大多建在山顶、山腰或河畔,既是居民的居所,也是宗教信仰和文化传承的场所。

奇楼内部布局精巧,充满了艺术氛围,每一座奇楼都蕴含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湘西七十二奇楼是当地土家族和苗族人民的杰作,它们是这一地区独特的建筑艺术的代表。

这些奇楼不仅是居民的居所,也是人们信仰的场所。

它们是湘西地区历史和文化的见证,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历史湘西七十二奇楼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数百年前。

在古代,湘西地区是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土家族和苗族是这一地区的主要居民。

在长期的历史演变中,土家族和苗族人民形成了独特的建筑风格和文化传统,湘西七十二奇楼就是这一传统的产物。

据史书记载,湘西七十二奇楼的建造始于明朝,盛行于清朝。

在明朝和清朝时期,湘西地区的土家族和苗族人民经济繁荣,文化发达,建筑艺术达到了巅峰。

为了保护自己的家园,土家族和苗族人民建造了许多坚固而美丽的奇楼。

这些奇楼既是居民的居所,也是宗教信仰和文化传承的场所。

随着时间的推移,湘西七十二奇楼逐渐成为湘西地区的地标和文化象征。

无论是从建筑风格还是从历史内涵上看,湘西七十二奇楼都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

它们见证了湘西地区的兴衰,记录了土家族和苗族人民的辛勤付出和智慧创造,是湘西地区历史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总结:湘西七十二奇楼是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一大特色和亮点。

这些奇楼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丰富的历史内涵而闻名于世。

湘西传统建筑的形态和建筑布局的特点

湘西传统建筑的形态和建筑布局的特点

湘西传统建筑的形态和建筑布局的特点湘西地区位于中国湖南省西部,是一个充满着古朴、原始和自然风光的地方。

在这片土地上,湘西传统建筑为当地人民提供了稳固的居住环境,同时也展现出了其独特的形态和建筑布局特点。

湘西传统建筑的形态特点之一是其古朴而淳朴的外观。

这些建筑通常采用木质结构,外墙或者屋顶使用粗糙的石材或者粘土砖瓦进行覆盖。

在建筑的面貌上,更多的保留了原始的自然材料的纹理和色彩,给人以朴实的感受。

古老的建筑形态和材料的采用,使得湘西传统建筑显得古朴而稳重,与周围的山水融为一体,在山间树影中显得更为美丽。

除了外观古朴之外,湘西传统建筑还体现出了其独特的形态特色。

在建筑的整体布局上,湘西建筑多以“四合五天井”为主要形式,即四周建有房屋,中央为院子。

这种建筑布局形式,强调了对自然环境的和谐融合,使得建筑内外空间得到了合理的利用,并在空间上体现了和谐的美感。

湘西传统建筑还具有独特的屋顶形式。

湘西传统建筑的屋顶常采用抬檐和重檐的形式,且常常使用红色的琉璃瓦作为屋顶的覆盖材料。

这种屋顶形式不仅能够有效地防止雨水渗透,在视觉上也显得尊贵而典雅。

这种屋顶形式也在风水学上起到了很好的作用,被当地人民认为能够带来好运和平安。

除了形态特点之外,湘西传统建筑的建筑布局也有其独特之处。

在传统建筑的室内布局上,讲究客厅朝南、卧室朝北的理念。

这种室内布局方式,既可以使得客厅更多地接受阳光的照射,使得室内更加明亮和温暖,同时也能够使得卧室保持较为清凉,有利于居住者的休息。

湘西传统建筑的建筑布局还注重了对家庭和谐的关怀。

在传统建筑的布局中,多会设有家庭神台,以及供奉祖先的神龛。

这些设施的设置,不仅能够让家人们感受到心灵上的安宁,也对家庭关系、家族尊敬有着深远的影响。

在传统建筑的布局中,还强调了对周围环境的尊重。

在建筑的周围往往布满了绿树、花草,同时搭配着池塘、小桥、流水等人工景观,构成了一幅自然和人工相融合的美丽画卷。

这样的布局方式,不仅能够让居住者感受到自然的美妙,也能够使得居住环境更加舒适和宜居。

建筑特色吊脚楼

建筑特色吊脚楼

建筑特色——吊脚楼吊脚楼是土家族具有代表性的传统民居,半为陆地,半为水,一般依山傍水而建,成群落分布,错落有致,雄伟壮观,既有双吊形成的对称美,也有与周围环境形成的和谐美,堪称土家族建筑、雕刻艺术的杰出代表。

土家人喜在吊脚楼房前屋后多植果木与竹林,在绿树掩映中,一楼挑出,凸现出“小桥流水人家”的优美。

吊脚楼属于干栏式建筑,但也有所不同,干栏式建筑应全部悬空,所以吊脚楼为半干栏式建筑最基本的特点是正屋建在实地上,厢房除一边靠在实地和正房相连,其余三边皆悬空,靠柱子支撑。

楼上干燥,用来住人或堆放粮食。

这样安排,既可避免毒蛇野兽对人伤害,楼下又可喂养牲口、安置粗重家具、堆放柴草,可谓一举多得。

吊脚楼多依山就势而建,呈虎坐形,以“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为最佳屋场,后来讲究朝向,或坐西向东,或坐东向西。

依山的吊角楼,在平地上用木柱撑起分上下两层,上层通风、干燥、防潮,是居室;下层是猪牛栏圈或用来堆放杂物。

吊脚楼为土家族人居住生活的场所,吊脚楼半为陆地,半为水。

多依山就势而建,呈虎坐形,以“左青龙,右白虎”中间为堂屋,左右两边称为饶间,作居住、做饭之用。

饶间以中柱为界分为两半,前面作火炕,后面作卧室。

吊脚楼上有绕楼的曲廊,曲廊还配有栏杆。

吊脚楼的五种形式单吊式这是最普遍的一种形式,有人称之为"一头吊"或"钥匙头"。

它的特点是,只正屋一边的厢房伸出悬空,下面用木柱相撑。

双吊式又称为"双头吊"或"撮箕口",它是单吊式的发展,即在正房的两头皆有吊出的厢房。

单吊式和双吊式并不以地域的不同而形成,主要看经济条件和家庭需要而定,单吊式和双吊式常常共处一地四合水式这种形式的吊脚楼又是在双吊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的特点是,将正屋两头厢房吊脚楼部分的上部连成一体,形成一个四合院。

两厢房的楼下即为大门,这种四合院进大门后还必须上几步石阶,才能进到正屋。

湘西七十二奇楼简介和历史

湘西七十二奇楼简介和历史

湘西七十二奇楼简介和历史湘西七十二奇楼,位于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境内,是一处以奇特建筑风格和丰富文化内涵而著名的旅游胜地。

这些奇特的楼宇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文化内涵和历史传说吸引了无数游客前来观赏。

1. 奇楼之源湘西七十二奇楼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清朝中期,当时湘西地区因为地理位置偏远,经济文化发展相对滞后。

为了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和文化交流,当时的统治者鼓励百姓修建独特的建筑,并给予一定的奖励。

于是,湘西地区的能工巧匠们开始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设计并修建了这些独特的楼宇。

2. 建筑特色湘西七十二奇楼的建筑风格独特,多以木结构为主,采用斗拱、榫卯等传统建筑工艺。

在建筑色彩方面,这些楼宇以灰色和白色为主调,古朴典雅。

此外,每栋楼都有自己独特的装饰,如雕刻精美的花窗、寓意吉祥的图案等。

3. 文化内涵湘西七十二奇楼蕴含着丰富的民族文化、地域文化和传统文化。

这些楼宇是湘西地区的历史文化遗产,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信仰习俗和人文精神。

在这里,游客可以深入了解湘西地区的传统文化和风俗习惯,领略到独特的民族风情。

4. 历史传说湘西七十二奇楼的历史传说丰富多彩,其中最著名的是“湘西三棒鼓”。

相传,清朝乾隆年间,湘西地区有三个青年以敲击鼓棒的方式比试技艺,最终三人合力敲击的鼓声传到了京城,成为了宫廷中的一道奇景。

此外,还有传说这些奇楼的建筑工艺与一位名叫“十八子”的木匠有关,他凭借精湛的技艺修建了这些楼宇,成为了当地的传奇人物。

5. 文化传承湘西七十二奇楼在文化传承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这些楼宇是湘西地区的历史文化遗产,为当地居民和游客提供了了解和感受湘西文化的机会。

此外,这些奇楼还成为了电视剧、电影等文艺作品的拍摄地,进一步扩大了其影响力。

通过这些楼宇的传承与展示,湘西地区的文化得到了更好的保护和推广。

6. 景观风貌湘西七十二奇楼的景观风貌独特,每栋楼都有自己独特的外观和造型。

这些楼宇散落在山水之间,与自然景观融为一体。

湘西田家大院简介

湘西田家大院简介

湘西田家大院简介
湘西田家大院是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吉首市的一处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民居,也是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首批公布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

田家大院位于吉首市茶坪镇三合村,始建于清代同治四年(1865年),占地面积29000平方米,建筑面积6680平方米。

整体建筑坐北朝南,依山就势,错落有致。

共有房屋280间,房屋分三进三层。

前大门为传统的木质结构,后大门为木石结构。

前院设一天井,天井中有一座水井台和石磨。

后院有两座门楼、两座阁楼,阁楼上建有回廊连接前院和后院。

前后院均设有水井、厨房、茅厕等设施。

整个建筑依山就势,造型独特,布局合理,结构紧凑。

在田家大院中既可以欣赏到古朴典雅的传统建筑艺术,又可以了解到湘西土家族苗族的传统文化及民俗风情。

在田家大院里还有不少地方至今仍保留着过去的风俗习惯和传统文化:如在院子里养蚕、打糍粑、磨豆腐;有在春节时用竹篾编成各种动物图案的各种工艺品;还有老人们用红布做成的寿帽和红腰带等等。

—— 1 —1 —。

南方民居,湘西民居

南方民居,湘西民居

湘西民居平面布局特点
湘西民居都是以堂屋为中心组织室内外空间,即使大型宅院也是以一系列厅堂 为轴心,进行院落空间组合。湘西民居常以柱划分为三开间,中间为堂屋,左右两 间住人,其又以中柱界分为前后两小间,父母居左侧后小间,左侧前面小间设置火 塘,后间供晚辈居住。 民居主要由居住层和附属空间构成。房屋平面可分为一字型、“广”或“节” 型、 三合水型或四合院型表。
建筑形式:吊脚楼
吊脚楼是一种适应当地湿润气候的设计手法和生态策略。湘西山地地区,属亚热带季 风气候,气候潮湿,森林密布,常有各种野生动物出没。为减少对宝贵耕地资源的占 用,当地人将房屋建于山坡,吊脚楼形式自由多样,适应山区和河岸陡坎陡坡的复杂 地形,通过下架于山坡的吊脚木柱支撑起楼板,通过屋架垂下的吊柱承住走廊,最大 限度地利用空间,很好地解决了用地紧张的问题,使房屋可以不拘山势,如同自然生 长出的一般,突出于山坡甚至峭壁之上,利于采光和通风。由于建筑底层架空,还解 决了地面潮湿问题,达到了防止虫蛇猛兽等野生动物侵袭的目的,减少了对山体植被 的破坏。
建筑形式:合院式
不同于北方的合院,湘西的天井尺度较小,这是对湘西特有气候的适应。湘 西气候潮湿,散热缓慢,院落空间开口越小,房屋的暴露面就越少,避免了阳光 直射,同时抽风效果也越显著,提高了隔热和通风的效果。所以天井这一开口较 小的院落空间在湘西地区被广泛使用,是适应高温高湿地区的理想建筑。 天井 通常是露天,四面屋顶相连,雨水从四面向天井中集中,民间称“四水归堂”或 “聚宝盆”。有的地方在天井上方再盖上一个屋顶,同时将此屋顶升高,四面不 做墙壁门窗,称为“罩厅”;湘西的“冲天楼”做得更高、更开敞,如同建了一 栋小阁楼在屋顶。这样既保持了天井原有的采光通风作用,又使雨不能下到天井 中,还使原本前后两进的建筑之间多出了一个“过厅”

湘西传统建筑的形态和建筑布局的特点

湘西传统建筑的形态和建筑布局的特点

湘西传统建筑的形态和建筑布局的特点湘西地区位于中国湖南省西部,是一个风景秀丽、人文丰富的地方,同时也是一个充满了传统文化和乡土风情的地方。

在湘西地区的建筑中,有着浓厚的地方特色,这些建筑不仅在外观上独具特色,而且在建筑布局上也有着独特的风格,它们受到了当地的自然环境和人文传统的深刻影响,充分展现了湘西的独特风情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本文将探讨湘西传统建筑的形态和建筑布局的特点。

一、湘西传统建筑的形态特点湘西传统建筑的形态特点主要表现在建筑外观和建筑结构上。

1. 建筑外观特点湘西传统建筑的外观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屋顶形态独特,多为坡顶、歇山顶或悬山顶,屋顶覆以青瓦,屋檐下垂,檐角翘起,构成了独特的屋檐特色。

在屋顶的设计上,往往还会加入一些木雕或彩绘的装饰,以增加建筑的艺术感和观赏性。

其次是建筑立面色调较为丰富,多采用青灰、朱红、乌黑等颜色,这些色彩搭配在一起,既能凸显建筑的古朴风采,又能体现出一种浓厚的地方特色。

建筑的窗户和门扇也是湘西建筑的一大特色,窗棱为木雕、花格或透窗,门扇则为雕刻精美的木门,这些窗户和门扇的设计,不仅美观大方,而且还能给人们带来一种质朴和温馨的感觉。

首先是建筑材料多为木质和石质,屋顶采用青瓦覆盖,梁柱搭建采用木料,墙体多为石砌或土坯墙,这些建筑材料的选择,既符合当地的气候条件和地质环境,又能够保证建筑的稳固和耐久。

其次是建筑的结构设计简洁而稳固,遵循了比较严格的传统格局,房屋多为平房或阶梯式建筑,进深较浅,周围常被院墙围合,这种建筑结构不仅能够满足生活的需要,还能够提供一定的防护和安全。

1. 空间布局特点首先是建筑的整体布局多为围合式,将多个建筑按一定的顺序围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封闭的房舍群,内部有天井或庭院,这样的布局不仅能够保证建筑的私密性和安全性,还能够提供一定的采光和通风条件。

其次是建筑的室内空间多为多功能空间,根据不同的功能需要设置不同的房间,房间的大小和形状也会有所不同,但整体上都是以宽略舒适为主,能够满足家庭生活的需要。

湘西传统建筑的形态和建筑布局的特点

湘西传统建筑的形态和建筑布局的特点

湘西传统建筑的形态和建筑布局的特点湘西是中国湖南省西部的一个地区,由于地理环境和历史文化的影响,这里形成了独特的传统建筑风格。

湘西传统建筑的形态和建筑布局有以下几个特点:1. 民居类型丰富多样:湘西传统建筑主要包括庄园、公馆和民居。

庄园是富裕家族的住所,通常由大牌楼、正厅和后院组成,具有较高的地位和权威性。

公馆是地方官员和乡绅所住的大型建筑物,一般分为前院和后院,前院是接待客人的场所,后院用于居住。

民居则分为层屋、四合院等各种形式,根据当地居民的经济条件和地理环境形成了多样的样式。

2. 木结构的建筑形态:湘西传统建筑以木结构为主,使用的木材多为柚木、柳木等。

建筑的骨架由柱子、梁和檩组成,搭建起屋顶和墙壁的框架。

屋顶一般采用抬檐和斗栱的形式,既能保护房屋免受雨水侵蚀,又能增加建筑的美观性。

墙壁多采用砖木结构,砌墙的砖瓦大多为红色或黄色的陶瓷砖,具有非常浓郁的土家族特色。

3. 建筑布局体现居住和生活方式:湘西传统建筑的布局十分注重居住和生活的便利性。

一般来说,建筑的主体是居住区域,包括卧室、客厅、厨房等。

而建筑的后部则是生活和储藏区域,包括厕所、茅厕、粮仓等。

建筑体量和布局一般呈矩形或正方形,空间上形成前后院和主次分明的居住空间。

4. 对自然环境的适应性:湘西传统建筑在设计中充分考虑了当地的自然环境。

在山区地形复杂的地方,建筑往往选择在山脚或山坡上建造,利用地势起伏,使建筑相互错落有致。

建筑还会增设天井和露台,以便家人活动和晾晒物品。

在气候方面,湘西地区夏季炎热,建筑常常设置凉台或挂藤架,以提供遮阴和通风。

5. 装饰和彩绘:湘西传统建筑在外观装饰和内部彩绘上非常注重细节。

外墙砖瓦常常使用彩色陶瓷砖,图案多样,富有民族特色。

柱子和梁上还会雕刻花纹,墙壁上常常绘有各种图案和神话故事。

内部也会进行精心装饰,比如门窗上会凿花,屋顶和柱子会彩绘,墙壁上则会悬挂画卷和字画。

湘西传统建筑的形态和建筑布局具有丰富性、适应性和装饰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湘西土家族传统民居建筑
一、依山就势的建筑理念
湘西土家族生活在风景优美的武陵山区,境内沟壑纵横,溪水如流,山多地少,属亚热带山区气候,常年雾气缭绕、湿度大。

在这种自然环境中,土家人结合地理条件,顺应自然,在建筑上“借天不借地、天平地不平”,依山就势,在起伏的地形上建造接触地面少的房子,减少对地形地貌的破坏。

同时,力求上部空间发展,在房屋底面随倾斜地形变化,从而形成错层、掉层、附崖等建筑形式。

这也确证了“巢居”是南方史前建筑的基本形态。

史书记载:“穴居多在高处,土层较厚,多在北方;巢居多在低处,地面湿润,多在南方。

”巢居是干栏建筑的早期形态,多现于长江流域以南地区的河姆渡等原始文明中。

由于湘西气候湿热,森林植被资源丰富,居住在这里的土家族先民们为了防湿热和避开野兽虫蛇,选择了干栏式建筑作栖居之巢。

二、空间组合
湘西地区除土家族以外还生活着苗、汉、侗等民族,其建筑形制与风格各有千秋。

土家族民居建筑的形制风格和空间排列自有章法,其建筑形制在大西南干栏民居建筑中最为独特。

经研究人员实地考察和有关资料记载,土家建筑该属“井院式干栏”。

井院来自黄土地区的井院窑洞,干栏则是南方各族人民的共同居住形式。

“井院式干栏”的形成,与土家族文化的发展有关,在此不作深究。

土家住宅正屋一般为一明两暗三开间,以龛子(厢房)作为横屋,形成干栏与井院相结合的建筑形式。

从最简单的三开间吊一头的“一字屋”、“一正一横”的“钥匙头”,到较复杂的“三合水”、“四合水”。

其正房中间为堂屋,后部设祖坛,位置与苗族民居无异。

堂屋两边分别为火堂(长子结婚分家后形成两个火塘),其等同于原始人的火坑,有煮烤食物、御寒取暖和防卫照明之功能。

由于家庭成员的增多,土家人一般在正屋一边或两边各建一厢房,于是分别形成“钥匙头”或“三合水”住宅,而“四合水”庭院则由间或廊四面围合而成。

村寨“四合水”大门一般偏置一侧,面对大门为厢房,进天井后转折到达敞厅或敞廊,城镇的“四合水”恰好相反。

土家建筑历来闻名遐迩,尤以吊脚楼独领风骚。

它翼角飞,走栏周匝,腾空而起,轻盈纤巧,亭亭玉立。

通常背倚山坡,面临溪流或坪坝以形成群落,往后层层高起,现出纵深。

层前层后竹树参差,掩映建筑轮廓,显得十分优美。

土家吊脚楼大多置于悬崖峭壁之上,因基地窄小,往往向外悬挑来扩大空间,下面用木柱支撑,
不住人,同时为了行走方便,在悬挑处设栏杆檐廊(土家叫丝檐)。

大部分吊脚横屋与平房正屋相互联接形成“吊脚楼”建筑。

湘西土家吊脚楼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建筑形制也逐步得到改进,出现了不同形式美感的艺术风格。

在此,笔者将根据其形体组合、外观形式、比例尺度作深入分析。

1. 挑廊式吊脚楼
挑廊式吊脚楼因在二层向外挑出一廊而得名,是土家吊脚楼的最早形式和主要建造方式。

一般楼设二三层,分别在一、二、三面设廊出挑,廊步宽在2.8尺左右,挑廊吊柱由挑枋承托,出檐深度一般以两挑两步或三挑两步最为常见。

这类吊脚楼空透轻灵、文静雅致,高高的翘角、精细的装饰、轻巧的造型是它的主要特点。

若从地形上看,吊脚楼往往占据地形不利之处,如坡地、陡坎、溪沟等,而主体部分则位于平整的基地上。

若从吊脚楼与主体的结合方式看,分别有一侧吊脚楼、左右不对称吊脚楼、左右对称吊脚楼三种,其中以一侧吊脚楼最为常见。

除此之外,土家族还有一种不做挑廊的吊脚楼,其正屋主体部分与厢房吊脚楼直角相连,似乎已形成约定俗成的“规矩”。

通透的支柱、轻灵的翘角反而成为了视觉的焦点,如永顺老司城、泽家、石堤有一部分吊脚楼便有类似的特点。

2. 干栏式吊脚楼所谓“干栏式”吊脚楼,即底层架空,上层居住的一种建筑形式。

这种建筑形式一般多在溪水河流两岸,以群山为背景,河滩作衬托,成群连片,浩浩荡荡沿河岸展开,房与房之间常以马头墙相隔。

不过土家族的商业聚镇,也有这种居住形式,如王村就是土家族聚居的商业古镇。

其特征是檐口、腰檐、腰廊形成的水平线条与下边纵横交错的垂直支撑形成强烈的对比。

这种细长而大小不等的支柱,排列不整、东倒西歪,体现了残垣断壁似的原始美,对人们的视觉审美产生强大的冲击力。

湘西土家族民居建筑艺术,无疑是中国建筑中的瑰宝。

希望更多有志于此的建筑师和环境艺术设计家们能够深入研究探讨,将传统居民建筑与现代民居住宅科学而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为湖南西部地区传统民居建筑艺术的可持续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