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西传统民居建筑艺术

合集下载

湘西七十二奇楼简介和历史

湘西七十二奇楼简介和历史

湘西七十二奇楼简介和历史湘西七十二奇楼是指位于中国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七十二座独特建筑群。

这些奇楼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丰富的历史内涵而闻名于世。

本文将从简介和历史两个方面介绍湘西七十二奇楼。

一、简介湘西七十二奇楼是指分布在湘西地区的七十二座独特建筑群,它们散落在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各个山区。

这些奇楼的建筑风格独特,充满民族特色,是湘西地区的文化瑰宝。

湘西七十二奇楼的形状各异,有的像宝塔,有的像楼阁,有的像城堡,还有的像古寺。

这些奇楼大多建在山顶、山腰或河畔,既是居民的居所,也是宗教信仰和文化传承的场所。

奇楼内部布局精巧,充满了艺术氛围,每一座奇楼都蕴含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湘西七十二奇楼是当地土家族和苗族人民的杰作,它们是这一地区独特的建筑艺术的代表。

这些奇楼不仅是居民的居所,也是人们信仰的场所。

它们是湘西地区历史和文化的见证,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历史湘西七十二奇楼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数百年前。

在古代,湘西地区是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土家族和苗族是这一地区的主要居民。

在长期的历史演变中,土家族和苗族人民形成了独特的建筑风格和文化传统,湘西七十二奇楼就是这一传统的产物。

据史书记载,湘西七十二奇楼的建造始于明朝,盛行于清朝。

在明朝和清朝时期,湘西地区的土家族和苗族人民经济繁荣,文化发达,建筑艺术达到了巅峰。

为了保护自己的家园,土家族和苗族人民建造了许多坚固而美丽的奇楼。

这些奇楼既是居民的居所,也是宗教信仰和文化传承的场所。

随着时间的推移,湘西七十二奇楼逐渐成为湘西地区的地标和文化象征。

无论是从建筑风格还是从历史内涵上看,湘西七十二奇楼都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

它们见证了湘西地区的兴衰,记录了土家族和苗族人民的辛勤付出和智慧创造,是湘西地区历史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总结:湘西七十二奇楼是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一大特色和亮点。

这些奇楼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丰富的历史内涵而闻名于世。

湘西南地区古村落建筑装饰艺术

湘西南地区古村落建筑装饰艺术

湘西南地区古村落建筑装饰艺术浅析摘要湖湘建筑是中国建筑当中历史传承中的宝贵“财富”,而湘西南地区的古村落建筑艺术更是湖湘建筑中独具魅力的表现形式。

湘西南地区的古村落建筑类型丰富,装饰艺术手法及工艺更是复杂多样,呈现出不同民族、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地域的鲜明特征。

关键词建筑艺术湖西南地区工艺美术审美价值中图分类号:tu241.5 文献标识码:a我国古代建筑的装饰以及工艺美术不仅历史悠久、装饰手法多样而且文化内涵丰富,并且具有十分突出的民族性、历史性和地域性。

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民族之间,不同地区的建筑装饰风格和工艺手法都有巨大的差异,这些不同的差异也体现了中国建筑鲜明的美学特征。

湘西南地区古村落的建筑正是湖湘地区乃至中国建筑中不同民族、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地域的建筑类型的鲜明代表之一,其独特的魅力和建筑特点对湖湘地区古村落建筑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积极推动作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客观上促进了地域性、民族性、历史性的建筑装饰及工艺美术的发展和传承。

1湘西南地区古村落概述湖湘地区的古代建筑最早萌芽于新石器时代晚期,随着封建社会的发展而逐渐成熟,以木结构、石结构和石木混合结构为主并随同各民族的联接一直延续至今,同时也是具有独特中国风格的建筑系列。

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开始,相继于常德市澧县所发现并发掘的彭头山聚落遗址、城头山遗址来看,早在数千年前,古老的潇湘先民就已经进入了农耕文明时代。

在有些地区甚至还建造具有一定规模的城池。

而湘西南地区则是湖南重要的少数民族聚集地,此地也是湖南土家族、苗族、回族、瑶族、侗族和白族等少数民族重要的聚居地。

不仅具有独特的少数民族风情,还有另类的文化传统和历史文化的特征,也为湖湘地区的建筑装饰艺术添上了独特的一彩。

湖湘地区现存的古建筑当中,地域之间的民族风土人情和建筑装饰艺术之间有些千丝万缕的联系。

所谓湘西南,主要是指当今湖南行政区域中,湘西自治州靠近西南的几个县如龙山、永顺、花垣、吉首、凤凰和怀化市,位于湘西与湘南之间的邵阳市。

湘西七十二奇楼简介和历史

湘西七十二奇楼简介和历史

湘西七十二奇楼简介和历史湘西七十二奇楼,位于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境内,是一处以奇特建筑风格和丰富文化内涵而著名的旅游胜地。

这些奇特的楼宇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文化内涵和历史传说吸引了无数游客前来观赏。

1. 奇楼之源湘西七十二奇楼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清朝中期,当时湘西地区因为地理位置偏远,经济文化发展相对滞后。

为了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和文化交流,当时的统治者鼓励百姓修建独特的建筑,并给予一定的奖励。

于是,湘西地区的能工巧匠们开始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设计并修建了这些独特的楼宇。

2. 建筑特色湘西七十二奇楼的建筑风格独特,多以木结构为主,采用斗拱、榫卯等传统建筑工艺。

在建筑色彩方面,这些楼宇以灰色和白色为主调,古朴典雅。

此外,每栋楼都有自己独特的装饰,如雕刻精美的花窗、寓意吉祥的图案等。

3. 文化内涵湘西七十二奇楼蕴含着丰富的民族文化、地域文化和传统文化。

这些楼宇是湘西地区的历史文化遗产,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信仰习俗和人文精神。

在这里,游客可以深入了解湘西地区的传统文化和风俗习惯,领略到独特的民族风情。

4. 历史传说湘西七十二奇楼的历史传说丰富多彩,其中最著名的是“湘西三棒鼓”。

相传,清朝乾隆年间,湘西地区有三个青年以敲击鼓棒的方式比试技艺,最终三人合力敲击的鼓声传到了京城,成为了宫廷中的一道奇景。

此外,还有传说这些奇楼的建筑工艺与一位名叫“十八子”的木匠有关,他凭借精湛的技艺修建了这些楼宇,成为了当地的传奇人物。

5. 文化传承湘西七十二奇楼在文化传承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这些楼宇是湘西地区的历史文化遗产,为当地居民和游客提供了了解和感受湘西文化的机会。

此外,这些奇楼还成为了电视剧、电影等文艺作品的拍摄地,进一步扩大了其影响力。

通过这些楼宇的传承与展示,湘西地区的文化得到了更好的保护和推广。

6. 景观风貌湘西七十二奇楼的景观风貌独特,每栋楼都有自己独特的外观和造型。

这些楼宇散落在山水之间,与自然景观融为一体。

浅析湘西凤凰古城民居建筑特点【范本模板】

浅析湘西凤凰古城民居建筑特点【范本模板】

浅析湘西凤凰古城民居建筑特点摘要民居建筑是构成一个地方历史文化底蕴的重要因素,又被称为石头的史书.民居形态多样,反映了各地区、各民族不同的生活方式和习惯,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湘西建筑受地理人文因素和自然环境因素的影响,并在长期实践过程中形成了具有民族地域特色的民居建筑。

本文以凤凰古城为例,通过对吊脚楼、马头墙和木构架的解读,探寻传统建筑中蕴涵的文化底蕴.关键字马头墙吊脚楼吞口屋木构架凤凰古城正文凤凰古城位于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西南部,全境南北长66公里,东西宽5O 公里,土地总面积1745平方公里。

古城始建于清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历经300多年古貌犹存。

现东门和北门古城楼尚在。

湘西特有的生活方式等结合了山区的建筑材质、新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的经济发展背景,创造了独特的建筑艺术,其平面布局、立体安排、空间序列、建筑装饰等,虽不是属于狭义艺术范畴的,但在满足一定实用性需求的同时,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湘西民族在不同地域、不同时期的生活理想、美学追求、艺术情趣、宗教信仰等。

凤凰县城沱江镇是于2001年12月27日才被国务院正式批准为第101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的,它较完整地保留了明清时期形成的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古镇中解放前修建的民宅约占大半。

据专家统计明清两代特色民居建筑就有120栋之多①,其主导建筑年代应为清代至民国时期。

②湘西民居建筑风格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沿河岸采用了苗族、土家族的干栏式吊脚楼结构形式,另一种是房屋主体以中国传统的汉族穿斗式和部分抬梁式木结构为主,山墙采用具有徽派特征的马头墙风格的建筑形式.一吊脚楼中国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世代生活在绵延起伏的大山之中,艰难复杂的地理条件造就了独特的建筑元素.湘西地区以土家族的吊脚楼为典型。

吊脚楼在建筑学上称干栏式建筑。

干栏式建筑的特点是房屋下部架空,以支柱托起上部建筑,主要目的是防潮防兽以策舒适安全,而所谓的“半边楼”则是一种吊脚楼形式,房屋一部分架空,另一部分搁置于坡崖上,有的搁置部分也可以石支垫,小有抬起,高差一至二步。

湘西吊脚楼介绍

湘西吊脚楼介绍

瑶族吊脚楼
瑶族是一个山地民族,住所依山旁水 建成,代表作就是人与自然和谐而居的 吊脚楼。瑶族人多住在山区,很少有成 片建造房屋的平地,于是他们便选择坡 度较为平缓的地方,一半平整土地,另 一半依据山势用长短不一的杉木柱头支 撑,架木铺板,与挖平的屋场地合为一 个平坦的整体,再在此整体上建房。山 区气候潮湿多雨而且炎热,为了通风避 潮和防止野兽。
吊吊角角楼楼多多依依山山就就势势而而建建,,呈呈虎虎坐坐形形,,以以““左左青青龙龙,,右右白白虎虎,, 前前朱朱雀雀,,后后玄玄武武””为为最最佳佳屋屋场场,,后后来来讲讲究究朝朝向向,,或或坐坐西西向向东东,, 或或坐坐东东向向西西。。
湘湘西西吊吊脚脚楼楼,,属属于于古古代代干干阑阑式式建建筑筑的的范范畴畴。。所所谓谓干干阑阑式式建建筑筑,, 即即架空空””,,但但与与一一般般所所指指干干阑阑式式有有所所不不同, 干同阑,式干应阑该式全应部该都全悬部空都的悬,空所的以,称所吊以角称楼吊为角半楼干为栏半式干建栏筑式。建 筑。
二、发展历史
土家湘西吊脚楼的起源和发展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
唐宋以前:土家先民在深山老林中用树的枝叶和藤条在大树 腰上扎结为屋,上可以利用树叶遮风避雨,下可以脱离地面, 以躲避野兽侵袭。由于这种“房屋”悬在半空中,下面没有 任何支撑,故名湘西吊脚楼。
唐宋至清末:封建王朝实行羁縻州郡制和土司制度,土家上 层人士,有机会与汉族人士接触,吸收了部分汉文化,其居住 有所改善。加上当时制陶业的不断发展,便有了斗拱飞檐, 鳌翅雕花等房屋建筑。其间,大多数土家下层百姓也从树上 搬到了地下,用油竹或树枝当木板,茅草当瓦片,形成了 “千根柱头落地”的茅屋建筑风格。
三、建筑特点
建筑特色
结构两层或多层形式,下层多畅空,为牲畜棚及储存农具与杂物。楼 上为客堂与卧室,四周伸出有挑廊,廊子的柱子有的不着地,重量完 全靠挑出的木梁承受。外观看起来美观,灵巧别致,凌空欲飞;住起 来舒适,干爽透气,通风采光;它的建筑艺术体现了 “地不平我身平” 的哲学思想。

湘西吊脚楼

湘西吊脚楼

3.四合水式:这种形式的湘西吊脚楼又是在双吊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的
特点是,将正屋两头厢房湘西吊脚楼部分须上几步石阶,才能进到正屋。
4.二屋吊式:这种形式是在单吊和双吊的基础上发展
起来的,即在一般湘西吊脚楼上再加一层。单吊双吊 均适用。平地起吊式,这种形式的湘西吊脚楼也是在 单吊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单吊、双吊皆有。它的主 要特征是,建在平坝中,按地形本不需要吊脚,却偏 偏将厢房抬起,用木柱支撑。支撑用木柱所落地面和 正屋地面平齐,使厢房高于正屋
历史发展
1.唐宋以前:这一时期,封建王朝对土家地区基本谈不上管束,土家先民还处于 半原始时期。生产靠刀耕火种,生活是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相当一部分还处于 原始狩猎状态。其‚住房‛是由树枝树叶搭建的‚三稳叉‛,又名‚窝屎棚‛, 遮风避雨功能很差,如遭遇豺狼虎豹的袭击,只能坐以待毙。当时,他们与自然 抗争的能力还很差,尤以野兽蛇蝎对他们构成的威胁最大。为了摆脱它们的威胁, 土家先民便在深山老林中用树的枝叶和藤条在大树腰上扎结为屋,上可以利用树 叶遮风避雨,下可以脱离地面,以躲避野兽侵袭。由于这种‚房屋‛悬在半空中, 下面没有任何支撑,故名湘西吊脚楼。

民国时期:政治上相对开明,生产力有所发展,人们生活有所改善,有钱人 家相当讲究,一般平民也能修建普通的木瓦结构的房屋。其屋脊用瓦片堆砌, 中间大多垒成‚品‛字型;两头用瓦片提成翘角,虽不及大富人家房屋那样 巍峨壮观,倒也体现了平民风格。

建国以后: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实行民族平等政策,土家人民也过上了 新的生活。土地改革、改革开放,这些历史性的变革,使各族人民的物质生 活得到了极大提高,对外交往也日益频繁,除部分土家群众仍保留传统居住 习俗外,大部分已开始建造砖混结构或钢筋混凝土平房了。

湖南湘西凤凰古城的民俗风情

湖南湘西凤凰古城的民俗风情

湖南湘西凤凰古城的民俗风情湖南湘西凤凰古城位于中国湖南省境内,被誉为中国最美丽的古城之一。

凤凰古城不仅以其独特的自然风光而闻名,还以其独特而丰富的民俗风情吸引着众多游客。

在这里,传统文化得到了保留和传承,民俗活动丰富多样,宛如走进了一个迷人的古代世界。

本文将为您介绍湖南湘西凤凰古城的民俗风情。

1. 建筑文化凤凰古城拥有众多古老的建筑,这些建筑以其独特的民族风格和历史传承而受到游客的喜爱。

街道两旁的木质建筑多为明清时期的建筑,传统工艺和当地建筑风格完美结合,每栋建筑都有着自己独特的故事。

漫步在古街上,仿佛穿越回了古代,感受着传统古建筑的宁静和神秘。

2. 民间艺术湘西凤凰古城以其独特的民间艺术而闻名。

这里有丰富多样的传统音乐、舞蹈、戏曲等表演,让人们感受到湘西地区深厚的文化底蕴。

例如,苗族的牛皮锣、白色水妹的扇子舞等各具特色,吸引了众多游客。

此外,凤凰古城还有丰富多彩的手工艺品,如蜡染、剪纸等,它们代表了这个地区独有的技艺和风貌。

3. 传统节日凤凰古城举办各种传统节日,使游客更好地了解当地的民俗风情。

传统的节日如苗年、苗族芦笙节、苗族古乐会等吸引了大量游客和研究者。

这些节日举办着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人们可以欣赏到民俗表演、乐器演奏、舞蹈和歌曲,深入了解苗族人民的生活和文化。

4. 民间婚俗湖南湘西凤凰古城的民间婚俗是游客们颇感兴趣的一部分。

这里的婚礼仪式独特而浪漫,充满了传统文化的魅力。

新娘穿着绣花旗袍,婚礼上会有各种各样的传统仪式和习俗。

例如,新郎要先执葵扇,接着新娘要唱巧文,这些都是特色鲜明的湖南湘西凤凰古城婚礼的独有风格。

5. 神秘的巫术文化湖南湘西地区除了有丰富多彩的传统民俗外,还有着独特的巫术文化。

巫术作为一种具有迷信色彩的宗教信仰,一直以来都是湘西地区文化的一部分。

凤凰古城的巫术文化主要体现在巫山神女的崇拜,巫婆跳湘妹子舞等。

这些神秘而神奇的巫术活动为古城增添了一层独特的色彩。

总结:湘西凤凰古城的民俗风情丰富多彩,一方面彰显了当地的传统文化和历史底蕴,另一方面也为游客提供了一个了解和亲近湖南湘西地区的机会。

湘西吊脚楼建筑特色及其在环境设计中的应用

湘西吊脚楼建筑特色及其在环境设计中的应用

湘西吊脚楼建筑特色及其在环境设计中的应用摘要:本文通过对湘西吊脚楼的实地分析,从湘西地理环境与地域文化背景出发,从环境艺术设计角度系统研究湘西吊脚楼的建筑艺术,分析自然地理环境的联系,地域文化、民族民俗文化以及生活方式对湘西吊脚楼建筑地域特色的影响。

另外,结合湘西吊脚楼的建筑特性,探讨其在现代环境设计中的意义。

关键词:湘西吊脚楼;建筑特色;环境设计湘西吊脚楼有着独特的历史背景、地域特色和文化传统。

受地理人文因素和自然环境因素的影响,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形成了具有民族地域特色的建筑风格,主要表现为沿河岸采用的苗族、土家族的干栏式吊脚楼结构形式。

虽经历发展与演变,却仍保持着强大的生命力。

作为一种世代相传的传统建筑形制,其结合地形、节约用地、适应气候条件、节约能源、运用地方材料以及注重环境生态等各方面都体现出了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一、湘西吊脚楼建筑的形式1.结构现今湘西的木质的吊脚楼已从两开间扩大到五榀四间,分平地吊脚楼和吊脚楼两大类,一般为穿斗式歇山顶结构。

梁柱等结构部件采用榫卯结构,不使用一钉一铆,这也是苗寨吊脚楼的重要特点。

考虑雨水对屋顶的影响,屋面多采用三角形结构。

湘西吊脚楼结构稳固,以梁、柱为基本构件,通过穿斗形式完成整个建筑空间,承重分布均匀。

同时使用木材作为建材使吊脚楼具有结构韧性。

2.建筑形态在湘西特殊的地貌条件下,村寨的吊脚楼依山而建,顺着高线错落排列,就应地势浑然天成的嵌在山腰坡地中,屋顶坡向与地形契合。

少数建在平地上的吊脚楼,多表现为半开放或四合院式空间形态,这两种构成了苗寨的主要建筑形态。

作为一个自然形成的村落,自行搭建的吊脚楼有着自然却有序的群落体系,形成阶梯状的聚落形态。

排排吊脚楼叠叠重重,次第而上,上千栋吊脚楼相连成片,呈阶梯明显状走式,屋脊鳞次栉比,十分壮美,这是单栋吊脚楼所不具备的视觉效果。

漫步在西江的寨中,会发现相临的房檐距离极近,抬头看屋檐的瓦片相连,西江苗寨吊脚属歇山穿斗挑梁木建筑,从下而上逐层渐出,体量轻盈,间隙紧凑,是苖族民居文化特色的写照,凝固了几千年苗民团结依靠,追求和谐安宁的生活历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湘西传统民居建筑艺术
2008-11-28 23:40:11 人气: 228 来源:中华五千年 作者:未知
内容摘要:本文从湘西的地理、气候环境等方面出发,对湘西土家族民居建
筑的空间组合、形制与风格进行了论述与分析;阐明了湘西土家建筑与自然环境
的和谐与共融性,展现出其不同于其它民族建筑风格的艺术特征。

关键词:土家族民居建筑

一、依山就势的建筑理念
湘西土家族生活在风景优美的武陵山区,境内沟壑纵横,溪水如流,山多地
少,属亚热带山区气候,常年雾气缭绕、湿度大。在这种自然环境中,土家人结
合地理条件,顺应自然,在建筑上“借天不借地、天平地不平”,依山就势,在
起伏的地形上建造接触地面少的房子,减少对地形地貌的破坏。同时,力求上部
空间发展,在房屋底面随倾斜地形变化,从而形成错层、掉层、附崖等建筑形式。
这也确证了“巢居”是南方史前建筑的基本形态。

史书记载:“穴居多在高处,土层较厚,多在北方;巢居多在低处,地面湿
润,多在南方。”巢居是干栏建筑的早期形态,多现于长江流域以南地区的河姆
渡等原始文明中。由于湘西气候湿热,森林植被资源丰富,居住在这里的土家族
先民们为了防湿热和避开野兽虫蛇,选择了干栏式建筑作栖居之巢。
二、空间组合

湘西地区除土家族以外还生活着苗、汉、侗等民族,其建筑形制与风格各有
千秋。土家族民居建筑的形制风格和空间排列自有章法,其建筑形制在大西南干
栏民居建筑中最为独特。经研究人员实地考察和有关资料记载,土家建筑该属
“井院式干栏”。井院来自黄土地区的井院窑洞,干栏则是南方各族人民的共同
居住形式。“井院式干栏”的形成,与土家族文化的发展有关,在此不作深究。
土家住宅正屋一般为一明两暗三开间,以龛子(厢房)作为横屋,形成干栏与井
院相结合的建筑形式。从最简单的三开间吊一头的“一字屋”、“一正一横”的
“钥匙头”,到较复杂的“三合水”、“四合水”。其正房中间为堂屋,后部设
祖坛,位置与苗族民居无异。堂屋两边分别为火堂(长子结婚分家后形成两个火
塘),其等同于原始人的火坑,有煮烤食物、御寒取暖和防卫照明之功能。由于
家庭成员的增多,土家人一般在正屋一边或两边各建一厢房,于是分别形成“钥
匙头”或“三合水”住宅,而“四合水”庭院则由间或廊四面围合而成。村寨
“四合水”大门一般偏置一侧,面对大门为厢房,进天井后转折到达敞厅或敞廊,
城镇的“四合水”恰好相反。

土家建筑历来闻名遐迩,尤以吊脚楼独领风骚。它翼角飞,走栏周匝,腾
空而起,轻盈纤巧,亭亭玉立。通常背倚山坡,面临溪流或坪坝以形成群落,往
后层层高起,现出纵深。层前层后竹树参差,掩映建筑轮廓,显得十分优美。土
家吊脚楼大多置于悬崖峭壁之上,因基地窄小,往往向外悬挑来扩大空间,下面
用木柱支撑,不住人,同时为了行走方便,在悬挑处设栏杆檐廊(土家叫丝檐)。
大部分吊脚横屋与平房正屋相互联接形成“吊脚楼”建筑。湘西土家吊脚楼随着
时代的发展变化,建筑形制也逐步得到改进,出现了不同形式美感的艺术风格。
在此,笔者将根据其形体组合、外观形式、比例尺度作深入分析。
1. 挑廊式吊脚楼
挑廊式吊脚楼因在二层向外挑出一廊而得名,是土家吊脚楼的最早形式和主
要建造方式。一般楼设二三层,分别在一、二、三面设廊出挑,廊步宽在2.8
尺左右,挑廊吊柱由挑枋承托,出檐深度一般以两挑两步或三挑两步最为常见。
这类吊脚楼空透轻灵、文静雅致,高高的翘角、精细的装饰、轻巧的造型是它的
主要特点。若从地形上看,吊脚楼往往占据地形不利之处,如坡地、陡坎、溪沟
等,而主体部分则位于平整的基地上。若从吊脚楼与主体的结合方式看,分别有
一侧吊脚楼、左右不对称吊脚楼、左右对称吊脚楼三种,其中以一侧吊脚楼最为
常见。除此之外,土家族还有一种不做挑廊的吊脚楼,其正屋主体部分与厢房吊
脚楼直角相连,似乎已形成约定俗成的“规矩”。通透的支柱、轻灵的翘角反而
成为了视觉的焦点,如永顺老司城、泽家、石堤有一部分吊脚楼便有类似的特点。

2. 干栏式吊脚楼
所谓“干栏式”吊脚楼,即底层架空,上层居住的一种建筑形式。这种建筑
形式一般多在溪水河流两岸,以群山为背景,河滩作衬托,成群连片,浩浩荡荡
沿河岸展开,房与房之间常以马头墙相隔。不过土家族的商业聚镇,也有这种居
住形式,如王村就是土家族聚居的商业古镇。其特征是檐口、腰檐、腰廊形成的
水平线条与下边纵横交错的垂直支撑形成强烈的对比。这种细长而大小不等的支
柱,排列不整、东倒西歪,体现了残垣断壁似的原始美,对人们的视觉审美产生
强大的冲击力。

湘西土家族民居建筑艺术,无疑是中国建筑中的瑰宝。希望更多有志于此的
建筑师和环境艺术设计家们能够深入研究探讨,将传统居民建筑与现代民居住宅
科学而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为湖南西部地区传统民居建筑艺术的可持续发展作出
应有的贡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