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民居的艺术魅力
传统民居的艺术魅力——客家土楼的艺术魅力 教学设计 人美版初中美术八年级下册

认真观看视频《榫卯结构》
了保护自己的安全,在功能上,具有防御性。提
思考榫卯结构科学性,判断并分析
问:土楼如何进行防御?
客家土楼哪些地方使用榫卯结构?
2.结构巧
3.土楼文化
结构外部:土楼墙的材料是土。建土楼的核
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圆形土楼的特
心技术就是夯土墙,土楼墙的宽度一般是 2 米, 点,回答:
至多卯结构》,让学生了解榫卯结构,
思考榫卯结构如何体现建筑的科学性?
3.文化深
建筑的形体是华丽的外衣,我们看看土楼外
形有哪些?从四合院到五凤楼,再从五凤楼发展
到方楼,最后干脆把方楼的四角抹圆,建成圆楼。
为何客家建筑最后都朝圆楼发展?我们一起来探
究圆形土楼的奥秘。
任务一:观察圆形土楼有什么样的特点?其
(1)圆形土楼是一环一环向外,可
结构内部:
以住更多的人。
(1)通过图片分析土楼内部与外部结构:土
(2)同心是齐心、团结。
楼外部是什么材料?内部呢?
(3)圆形土楼蕴含了古人的文化
(2)具体分析土楼内侧木结构有木柱、横梁
智慧。客家人就是一个包容、团结、
和龙骨,内侧由谁承重?外侧怎么承重?
和睦的大家庭。
(3)榫卯结构
2.学生观察、思考和体验客家土楼建筑艺术特点。通过主题任务式推进,引导学生分组讨论 造型美规律。通过体验画书签,对客家土楼造型美有更直观的感受。
3.通过本课学习,认识到建筑是文化的载体,让学生了解客家土楼是我国优秀文化遗产,增 强文化理解。同时提升学生民族自豪感,关注身边的美术世界,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 传统文化的情感,唤起积极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态度,理解守正创新的理念。 教学内容
《11传统民居的艺术魅力》作业设计方案-初中美术人美版八年级下册

《传统民居的艺术魅力》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1. 使学生掌握传统民居的基本特点和艺术价值。
2. 了解不同地域传统民居的建筑风格和历史文化背景。
3. 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作业内容本课作业旨在通过研究性学习和实践操作,让学生深入了解传统民居的艺术魅力。
具体内容如下:1. 收集资料:学生需通过网络或图书馆等途径,收集至少三个不同地域(如江南水乡、北京四合院、福建土楼等)的传统民居图片和简要介绍。
2. 观察与记录:学生需对所收集的图片进行仔细观察,记录下民居的建筑风格、结构特点、装饰元素等,并尝试分析其背后的历史文化内涵。
3. 制作作品集:学生将所收集的图片和观察记录整理成电子相册或纸质作品集,每份作品集需包含不少于五张图片及相应的文字说明。
4. 实地考察(可选):鼓励学生实地参观当地传统民居,进行现场观察和记录,加深对传统民居的理解和感受。
三、作业要求1. 图片质量:所收集的图片需清晰,能够展现民居的细节特征。
2. 文字描述:观察记录需详细,包括对建筑风格、结构特点、装饰元素的描述及对文化内涵的分析。
3. 作品集制作:电子相册需在规定尺寸内,图片与文字排版合理;纸质作品集需用合适的纸张装订,保持整洁。
4. 实地考察(如有)需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进行,并记录详细的观察日记。
四、作业评价1. 图片收集与质量:评价学生是否收集到具有代表性的图片,并关注图片的清晰度和质量。
2. 文字描述与观察力:评价学生的观察记录是否详细,分析是否准确,文化内涵的理解是否到位。
3. 作品集制作:评价作品集的整理水平,包括图片选择、文字描述的准确性以及整体的美观度。
4. 实地考察(如有)的评价需关注学生的安全意识、观察的细致程度以及记录的完整性。
五、作业反馈1. 教师将对学生的作业进行逐一评阅,针对每个学生的优点和不足给出详细的评价意见。
2. 对于优秀作品,将在课堂上进行展示,并给予表扬和鼓励。
传统民居的艺术魅力反思

传统民居的艺术魅力反思
本课以大量有代表性的图片向学生展示:我国幅员辽阔,自然地理和气候的不同,产生了形态特点各异的民居;中华民族是怎样根据不同的天时地利来选择并创造一个“人和”的环境,怎样通过不同的资料、手法来创造出一种有别于自然的居住空间。
所以要大量的搜集有关民居的资料和图片让学生对其了解的更深更广,还要拉近学生的距离,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更加自觉关注传统民居的艺术特色,感受身边民居的艺术魅力。
在教学中除了让学生欣赏教材的民居图片,还应该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反映民居产生的环境、背景等资料,为学生搭建一个感性的、鲜活的、立体的学习空间。
本文以图文并茂的方式进行,易于学生理解知识点,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但在教学中多讲授少互动的情况还有待改善。
《 传统民居的艺术魅力》教案

《传统民居的艺术魅力》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认识中国传统民居的建筑特点和艺术魅力。
2. 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民居文化的兴趣和热爱,提高审美素养。
3.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和实践,提高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教学内容1. 中国传统民居的概述:包括民居的定义、分类和分布。
2. 民居建筑特点:包括房屋结构、布局、装饰等方面。
3. 民居艺术魅力:包括民居中的绘画、雕塑、建筑风格等。
4. 民居文化内涵:包括民居与民俗、民居与地理环境等关系。
5. 实践环节:学生动手制作民居模型或绘制民居图案。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民居的定义、分类、建筑特点等基本知识。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有代表性的传统民居案例,让学生感受民居的艺术魅力。
3. 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民居与民俗、民居与地理环境等关系。
4. 实践法:让学生动手制作民居模型或绘制民居图案,提高动手能力。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包含民居图片、建筑特点、艺术魅力等内容。
2. 准备民居模型或图纸,供学生实践使用。
3. 准备相关视频资料,以便为学生提供更直观的感受。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民居图片,引导学生关注传统民居的建筑特点和艺术魅力。
2. 讲解基本知识:介绍民居的定义、分类、建筑特点等。
3. 案例分析:分析具有代表性的传统民居案例,让学生感受民居的艺术魅力。
4. 讨论环节:引导学生探讨民居与民俗、民居与地理环境等关系。
5. 实践环节:学生动手制作民居模型或绘制民居图案。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学生对民居基本知识的掌握情况,包括民居的定义、分类、建筑特点等。
2. 评价学生对民居艺术魅力的理解和感受,通过课堂讨论、实践作业等方面进行。
3. 评价学生的动手能力,主要通过实践环节的作品来进行评价。
4. 评价学生对民居与民俗、民居与地理环境等关系的理解,通过课堂讨论和作业来进行。
七、教学建议1. 建议在讲解民居建筑特点时,能够结合具体的案例进行,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
传统民居的艺术魅力(教案)

传统民居的艺术魅力(教案)第一章:引言1.1 课程背景传统民居是我国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民俗等信息。
通过学习传统民居的艺术魅力,可以使学生了解和传承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1.2 教学目标1. 了解传统民居的基本概念和特点;2. 掌握传统民居的主要建筑风格及艺术特点;3. 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化自信。
1.3 教学内容1. 传统民居的定义与分类;2. 传统民居的主要建筑风格;3. 传统民居的艺术特点。
第二章:传统民居的定义与分类2.1 教学目标1. 了解传统民居的定义;2. 掌握传统民居的分类。
2.2 教学内容1. 传统民居的定义;2. 传统民居的分类:客家围屋、北京四合院、云南一颗印、藏族碉房等。
2.3 教学活动1. 教师讲解;2. 学生分享了解的传统民居案例;3. 讨论交流,总结传统民居的特点。
第三章:传统民居的主要建筑风格3.1 教学目标1. 了解传统民居的主要建筑风格;2. 分析不同地域传统民居的建筑特点。
3.2 教学内容1. 北方民居:土木结构、砖木结构;2. 南方民居:木结构、竹结构、砖木结构;3. 西北民居:土木结构、窑洞。
3.3 教学活动1. 教师讲解;2. 学生观察图片,分析不同地域民居的建筑特点;3. 小组讨论,总结各种建筑风格的特点。
第四章:传统民居的艺术特点4.1 教学目标1. 掌握传统民居的艺术特点;2. 培养学生对传统民居艺术的欣赏能力。
4.2 教学内容1. 民居建筑艺术:布局、装饰、建筑材料等;2. 民居雕刻艺术:木雕、石雕、砖雕等;3. 民居绘画艺术:壁画、彩绘等。
4.3 教学活动1. 教师讲解;2. 学生观察图片,分析传统民居的艺术特点;3. 小组讨论,分享对传统民居艺术的欣赏心得。
第五章:总结与拓展5.1 教学目标1. 总结本课程所学内容;2. 激发学生对传统民居艺术的研究兴趣。
5.2 教学内容1. 回顾本课程所学内容;2. 拓展学习:参观当地传统民居,深入了解其艺术魅力。
传统民居的艺术魅力说课稿

传统民居的艺术魅力说课稿一、课程概述本课程旨在引导学生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民居的艺术魅力,通过观察、分析和体验,感受传统民居的美学价值和文化内涵。
课程将结合历史背景、建筑特色、文化传承等多方面内容,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
二、课程目标知识目标:了解中国传统民居的历史演变、建筑特点和文化内涵。
能力目标:能够分析传统民居的艺术特色,具备一定的审美鉴赏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传统民居的热爱,增强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
三、课程内容传统民居的历史演变:介绍不同历史时期民居的特点和发展趋势。
传统民居的建筑特色:分析传统民居的选址、布局、结构、材料等方面的特点。
传统民居的文化内涵:探讨民居与传统文化、民间信仰、地域特色的关系。
传统民居的现代价值:讨论传统民居在当代社会的应用价值和保护意义。
四、教学方法理论讲授:结合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料,讲解传统民居的相关知识。
实地考察:组织学生参观当地传统民居,亲身体验和感受民居的魅力。
小组讨论:引导学生围绕主题展开讨论,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和表达能力。
创意实践: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传统民居的创意设计或手工艺制作。
五、教学步骤导入:通过展示一些传统民居的图片,引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知识讲解:结合多媒体资料,详细讲解传统民居的历史演变、建筑特色和文化内涵。
实地考察:带领学生参观当地传统民居,指导他们观察、分析和体验民居的特点。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彼此的感受和见解,促进交流与合作。
创意实践: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传统民居的创意设计或手工艺制作,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总结评价: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同时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作业,要求学生完成一篇关于传统民居的艺术魅力的心得体会或论文,加深对课程内容的理解。
六、教学效果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能够全面了解中国传统民居的历史演变、建筑特色和文化内涵,提高审美鉴赏能力和文化素养。
传统民居的艺术魅力美术教案

传统民居的艺术魅力美术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传统民居建筑的特点和艺术魅力;2.掌握传统民居建筑的构造和装饰技法;3.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能力;4.提高学生的美术素养和审美能力。
二、教学重点1.传统民居建筑的特点和艺术魅力;2.传统民居建筑的构造和装饰技法。
三、教学难点1.如何让学生理解传统民居建筑的文化内涵;2.如何让学生掌握传统民居建筑的构造和装饰技法。
四、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图片、视频等形式,介绍传统民居建筑的特点和艺术魅力;2.实践操作法:通过手工制作等形式,让学生体验传统民居建筑的构造和装饰技法。
五、教具准备1.PPT或图片资料;2.手工材料:纸板、剪刀、胶水等。
六、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民居建筑的特点和艺术魅力,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二、讲授(20分钟)1. 介绍传统民居建筑的特点和艺术魅力,包括:(1)建筑形式:庭院式、四合院式、楼房式等;(2)建筑结构:木结构、砖木结构等;(3)装饰技法:雕刻、彩绘、壁画等。
2. 通过图片或视频,详细介绍传统民居建筑的构造和装饰技法。
三、实践操作(30分钟)1. 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手工制作一幢传统民居建筑模型;2. 让学生在模型上尝试使用传统装饰技法,如彩绘、雕刻等。
四、总结(5分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传统民居建筑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并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关注和了解传统文化。
七、作业布置要求学生在家中寻找并拍摄一幢具有代表性的传统民居建筑,并撰写一份简短的文章介绍该建筑的特点和历史背景。
八、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传统民居建筑的特点和艺术魅力有了更深入的认识,掌握了一些传统装饰技法。
但是,在实践操作环节中,部分学生制作模型时存在粗心大意、不认真等问题。
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加强实践操作环节的指导和辅导,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细心程度。
八年级美术下册11传统民居的艺术魅力教学教案人美版

《传统民居的艺术魅力》教学教案教学目标知识方面:了解我国传统民居的形式和特点,感受我国传统民居的艺术魅力能力方面:通过学习本课,能运用所学分析方法,认识其他传统民居建筑的形式和特点情感方面:通过本课学习,开阔学生视野,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民居的同时,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教学重点:中国传统民居的形式和特点(北京四合院、福建客家土楼)教学难点:能从结构、布局、功能、文化、艺术等方面去分析其他传统民居建筑。
(知识迁移)教学过程:1、情景导入:课件展示图片:藏族碉房、蒙古包、傣族竹楼、下沉式窑洞、皖南民居、广东开平碉楼、福建土楼等民居。
师:同学们知道这些建筑是哪里的吗?生:知道,蒙古包、北京四合院……师:为什么中国民居建筑为什么如此多样化?好的,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中国传统民居的艺术魅力(板书课题)2、讲授新课:你知道中国五大特色民居建筑吗?课件播放中国五大特色民居建筑图片:北京四合院、福建永定县客家土楼、黄土高原下沉式窑洞、西南干栏式木楼、云南“一颗印”民居师:想一想,这些建筑都有哪些独特之处?它的特点是什么?生:观察、思考师:总结五大特色民居建筑的特点(一)黄土高原窑洞西南干栏式竹木楼师:你能说说黄土高原窑洞和西南干栏式竹木楼各自的建筑特点吗?它们之间有没有共同点?生: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师:同学们说得很好,黄土高原下沉式窑洞借地势开凿空间,冬暖夏凉,节省材料。
干栏式木楼防潮通风,取材方便教师总结:中国传统民居的形式与特点-----黄土高原窑洞西南干栏式竹木楼防潮通风、取料方便借地势开凿空间冬暖夏凉、节省材料。
共同点:因地制宜、就地取材。
(二)“移动的房子”指的是哪个民族的民居建筑?为什么要建造成这样?中国传统民居的形式与特点-----蒙古包拆装容易、便于搬迁、适合游牧民族的生活习俗。
总结:由此可见,由于我国各地区的自然环境和风俗习惯不同,各地民居也显现出多样化的面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传统民居的艺术魅力
一、教学目标
知识方面:了解我国传统民居的形式和特点,感受我国传统民居的艺术魅力
能力方面:通过学习本课,能运用所学分析方法,认识其他传统民居建筑的形式和特点
情感方面:通过本课学习,开阔学生视野,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民居的同时,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重点:中国传统民居的形式和特点(北京四合院、福建客家土楼)
三、教学难点:能从结构、布局、功能、文化、艺术等方面去分析其他传统民居建筑。
(知识迁移)
一备
民居建筑:福建土楼、蒙古包、傣族竹楼、黄土高原下沉式窑洞
民居建筑:皖南民居
广东开平碉楼、北京四合院、中国民居
建筑为什么如此多样化?
中国人口众多、民族众多、造成的不同的文化差异、地形不同、气候差异、因地制宜、就地取材。
人类最初的民居是什么样呢?
1、旧石器时代就产生了,“穴居”、“巢居”:
2、封建社会有一种新的民居形式出现:院落式的民居。
产生院落式民居的原因是什么?秦砖汉瓦技术的扶持。
封建的农耕社会,建筑上儒学、礼教的渗透。
中国传统民居的形式与特点:
你知道中国特色民居建筑吗?
客家土楼
北京四合院
黄土高原下沉式窑洞
西南干栏式竹木楼
中国传统民居的形式与特点:
从结构、布局、功能、文化、艺术的角度分析福建土楼
结构布局功能文化艺术
外墙生土夯筑、内部木架结构、利用地势、材料天然。
以祖堂为中心组织院落,中心为内庭院,安置有厅堂、水井、厨房等公用设施,楼上是统一规格的卧房,并以走廊相连。
防风抗震、防御性强、循环利用。
聚族而居、邻里和睦。
造型富有特色,被誉为“东方古城堡”。
想一想:
土楼外立面地下两层为什么不开窗户?而仅在三层以上开小窗吗?
防御、防风、抗震
北京院落民居:北京四合院
北京四合院是北方院落民居的典型形式。
所谓四合,“四”指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合”即四面房屋围在一起,形成一个“口”字形的结构。
四合院是封闭式的住宅,对外只有一个街门,关起门来自成天地,具有很强的私密性,非常适合独家居住。
院内,四面房子都向院落方向开门,一家人在里面和和美美,其乐融融。
北方院落民居——北京四合院:
结构:单栋单层的房屋围合而成,木架为房屋主体,辅以砖石结构,坚固稳定。
北方院落民居——北京四合院:
布局:方形院落、中轴对称。
四方的房屋各自独立,中心有庭院。
北方院落民居——北京四合院:影壁、游廊、垂花门
功能:垂花门区分“外宅内院”,影壁起着阻挡视线的作用。
游廊连接各个房屋,遮阳避雨。
北方院落民居——北京四合院:青砖灰瓦、砖雕彩绘
艺术:四合院内的陈设和绿植,整体建筑色调灰青,给人印象十分朴素。
精美的砖雕彩绘,为四合院增加了细节之美,突破了色彩单一性。
院内的植物和陈设处处体现了主人的情趣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北方院落民居——北京四合院:
神髓:四合院的神髓在于一个“合”字,将一个家庭所有成员“合”在一起,“庭院深深深几许”,在这古老的院落中感受这中国式的诗境。
中国传统民居——干栏式民居:
中国传统民居——皖南民居:
中国传统民居的形式与特点:
你能说说黄土高原窑洞和西南干栏式竹木楼各自的建筑特点吗?它们之间有没有共同点?
共同点:因地制宜、就地取材
黄土高原窑洞
西南干栏式竹木楼
借地势开凿空间冬暖夏凉、节省材料
防潮通风、取料方便
中国传统民居的形式与特点:
“移动的房子”指的是哪个民族的民居建筑?为什么要建造成这样?
拆装容易、便于搬迁、适合游牧民族的生活习俗
蒙古包
由此可见,由于我国各地区的自然环境和风俗习惯不同,各地民居也显现出多样化的面貌。
课后拓展:
用相机拍摄你身边的民居建筑,把他们制作成展板或宣传
小报,在班级展示交流。
本课小结:
“院落式民居,正像中国建筑的屋顶一样,被覆地面——这种精神的最大成功之处在于,为人们尘世生活的和谐幸福提供一个衡量的标准,中国式的屋顶表明,幸福首先应该在家里找到——”——林语堂
二备
1、情景导入
课件展示图片:北京四合院、福建客家土楼、蒙古包、上海石库门……
师:同学们知道这些建筑是哪里的吗?
生:知道,北京四合院……
师:为什么中国传统民居会如此多样化呢?好的,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中国传统民居的艺术魅力(板书课题)
2、传统民居的形式和特点
(1)中国五大特色民居建筑
课题播放图片:北京四合院、福建客家土楼、黄土高原下沉式窑洞、干栏式木楼、云南“一颗印”民居
师:想一想,这些建筑都有哪些独特之处?它的特点是什么?
生:观察、思考
师:总结五大特色民居建筑的特点
北京四合院
北京四合院是北方院落民居的典型形式,之所以叫“四合院”,是因为这种民居有正房(北房)、倒座(南座)、东厢房和西厢房在四面围合,形成一个口字形。
里面是一个中心庭院,四合院是封闭式的住宅,对外只有一个大门,关起来自成天地,具有很强的私密性,非常适合独家居住。
院内,四面房子都像院落中心开门,一家人在里面和和美美,其乐融融。
结构:单栋单层的房屋围合而成,木架为房屋主体,辅以砖石结构,坚固稳定
功能:垂花门区分“外墙内院”,影壁起着阻挡视线的作用,游廊链接各个房屋,遮阳避雨
艺术:整体建筑色调灰青,给人印象十分朴素。
精美的砖雕彩绘,为四合院增加了细节之美,突破了色彩单一性,院内的植物和陈设处处体现了主人的情趣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文化:四合而居寓意家庭和睦、祖孙同堂的愿望,房屋的建制与布局体现了长幼有序的等级观念,却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是中华传统文化的载体
福建客家土楼
大型夯土民居建筑,是具有聚族而居和防御作用的多层高楼住宅。
形状有圆形、方形、椭圆形等。
其中圆形土楼是福建客家民居的代表形式之一。
土楼外墙用夯土,内部用木屋架,
具有节约、坚固、防御性强等特点。
中心为内庭院,安置有厅堂、水井、厨房等公用设施,楼上是统一结构的卧房,并以走廊相连,这种统一的结构使土楼内部显得完整而又韵律。
福建土楼2008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结构:外墙生土夯筑,内部木架结构,利用地势,材料天然布局:以祖堂为中心组织院落,中心为内庭院,安置有厅堂、水井、厨房等公用设施,楼上是统一规格的卧房,并与走廊相连
功能:防风抗震,防御性强,循环利用
文化:聚族而居,邻里和睦
艺术:造型富有特色,被誉为“东方古城堡”
黄土高原下沉式洞窑
在地平线上挖出院落后,在其四面洞壁上掏出若干口窑洞,就形成了一个由四面窑洞组成的完整院落,即下沉式窑洞。
黄土高原上的下沉式洞是中国窑洞民居中最珍贵的形式,它的特点是节省建筑材料,隔音性好,冬暖夏凉
干栏式民居
它是傣族最富特色的传统住宅形式,以竹或木为主要材料,底层架空搭成小楼,上层住人,下层圈养牲畜和储存杂物等,也可防野兽。
它具有取材便利和防潮通风等特色。
云南“一颗印”民居
滇中地区标准的土木结构房屋称为"一颗印",为三间四耳一
倒座,实际因经济情况有所增减,正房和耳房均为二层楼房,倒座多数为平房,少数为楼房,但空间极矮。
正房较高,耳房矮一些,这样长辈居住的正房采光就比较好。
中间为天井,多打有水井,铺石板, 作为洗菜洗衣休闲的场所. 为安全起见,传统的房屋四周外墙上是不开窗户的,都从天井采光。
整座“一颗印”,独门独户,高墙小窗,空间紧凑,体量不大,小巧灵便,无固定朝向,可随山坡走向形成无规则的散点布置。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了解了我国五大特色民居建筑,请同学们思考一下,干栏式木楼和黄土高原窑洞有没有共同点呢?
生:因地制宜,就地取材
师:同学们说得很好,黄土高原下沉式窑洞借地势开凿空间,冬暖夏凉,节省材料。
干栏式木楼防潮通风,取材方便(2)欣赏其他传统民居建筑
课件播放:广东开平碉楼、上海石库门、皖南民居、藏族碉房、蒙古包
师:你能从结构、功能、布局、文化、艺术等方面去看待这些传统民居建筑吗?
生:讨论,回答
师:总结、概括
3、作业布置
用课上所学的分析角度向同学们介绍一种你喜欢的少数民族民居(手抄报形式)
4、作品展示与评价
展示学生作品,开展学生自评、互评,教师点评的活动
课堂小结
(1)通过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和心得(学生回答)
(2)教师总结,结束本课
教学反思
本课教学以图文并茂的方式进行,易于学生理解知识点,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但在教。
学中多讲授少互动的情况还有待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