摆手舞的来源

合集下载

恩施民俗:摆手舞、撒尔嗬、哭嫁

恩施民俗:摆手舞、撒尔嗬、哭嫁

恩施民俗摆手舞摆手舞是土家族最有影响的大型歌舞,带有浓烈的祭祀色彩。

摆手舞以讲述人类起源,民族迁徙,英雄事迹为主要内容。

祭祀仪式由梯玛或掌坛师带领众人进摆手堂或摆手坪跳摆手舞、唱摆手歌。

摆手歌长达数万行,堪称土家族民族史诗。

土家人跳摆手舞讲究时辰、场地和规模。

跳摆手舞不拘人数多少,少者数百,多则上万,摆手时,以击大锣、鸣大鼓呼应节奏,气势恢宏壮观,动人心魄。

主要特点是手脚呈同边动作,踢踏摆手,翩翩进退,成双成对,节奏鲜明生动。

摆手舞按其活动规模分为“大摆手”、“小摆手”两种。

大摆手是在摆手堂中举行的,以祭“八部大神”为主。

小摆手是土家族居住区普遍盛行的一种文化习俗活动,•在恩施流行于酉水流域。

过去,凡百户之乡,皆建有摆手堂,有的还建有排楼、戏台等。

来凤舍米湖、大河等地现有摆手堂遗迹。

西兰卡普西兰卡普是土家族最具代表性的手工艺品,西兰是人名,卡普是她织的花布,因此西兰卡普就是土家族的织布。

西兰卡普以红、蓝、黑、白、黄、紫等丝线作经纬,通过手织——后来用机械挑打交织而成。

主要用作被面、床罩、窗帘、桌布、椅垫、包袱、艺术壁挂、锦袋等,色彩对比强烈,图案朴素而富夸张,写实与抽象结合,极富生活气息。

关于西兰卡普的由来有个动人的传说:相传西兰是土家山寨最漂亮最聪明的姑娘,她把山里的百花都绣完了,就没见着半夜开花半夜谢的白果花(银杏)。

为了绣出白果花,她独自半夜爬上高高的白果树与白果花儿对话,不料被又丑又坏的嫂嫂发现了,哥哥听信嫂嫂谗言,用板斧砍断了白果树,西兰摔死了,她的绣花艺术却被土家人传下来了。

“跳丧”与“哭嫁”“跳丧”与“哭嫁”是极富当地土家族特色的风俗习惯,它与汉族地区传统的“红白”事的习俗不同。

“撒尔嗬”:聚居在清江流域的土家人,至今仍盛行以欢乐的歌舞来吊唁逝世的老人的传统习俗,当地土家人叫它“撒尔嗬”。

“撒尔嗬”即“跳丧”,又名打丧鼓,是土家人的祭祀歌舞,在鄂西民间有着极其久远的历史。

恩施野三关是“撒尔嗬”的发源地,是民间流传“跳丧”舞的故乡。

摆手舞

摆手舞

摆手舞——贵州沿河土家族自治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介绍摘要:摆手舞不仅是土家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还是土家族的十分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它的内容丰富多彩,动作形式多样,古典朴实。

具有深刻的民族特色和生活气息。

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很多地方的摆手舞都已经被遗失了,同时,很多地方的摆手舞已随着国家的政策开始传承,但是原始的摆手舞几乎不存在了,现在的摆手舞已经去掉了祭祀,只只剩下了纯粹的舞蹈。

但是对于发扬土家族文化和中国人民的精神文化有着重要的意义,对于现代人接受和继承民族文化也有着深刻的影响。

关键字:土家族;摆手舞;发展和现状;文化渊源;摆手舞是土家族原始的祭祀舞蹈,是土家族在长期的劳动生活中创造的光辉灿烂的民族艺术文化,是土家族最具代表性的民间舞蹈,肉莲花也是从摆手舞沿袭过来成为土家族的另一种比较重要的土家族舞蹈。

摆手舞用土家语的被称为“金巴”,是土家族祭祀祖先和庆丰年,祈丰收的集体活动。

但是随着社会和交通的发展,越来越少人接触到摆手舞,很多土家族聚居的地方都已经消失了,特别是对于青年人一代。

但是随着国家和政府对我国民族文化方面的重视,又重新开始传承了,我最新接触到摆手舞就是初一的时候,每隔几年沿河土家族自治县就要开展一次大型的摆手舞比赛,每个学校和社区的人都的派上人参加,而且,现在,在县城,随处可见跳摆手舞的音乐和舞蹈,不仅成为人们休闲的娱乐方式,也成为了举办节日、比赛以及旅游等活动的必要的内容了,这样沿河土家族自治县的摆手舞就被传承了下来。

根据查资料和老人们的说法,土家族被称为“毕兹卡”,土家人被称为“毕兹卡人”,就是本地人的意思,土家族作为一个单一的民族形成于唐末,是一个勤劳、勇敢、能歌善舞的民族,至今的土家族山歌和哭嫁都还盛行。

而摆手舞源于土家先民的的巴渝舞,到至今至少已有两千年历史。

据考证,湖北鹤峰县铁炉坪出土了一个宋代的墓,有一个陶坛,在在口沿上塑有十二舞俑,舞俑的舞姿动作造型和现在的摆手舞基本动作相似,那么可以证明起码在宋朝以前摆手舞的形势就已经承成熟了很早以前,跳摆手舞的地点不固定,凡有喜庆的事情,就地跳之。

土家族的摆手舞

土家族的摆手舞

福石城中锦作窝,土王宫畔水生波。

红灯万盏人千叠,一片缠绵摆手歌。

读罢清朝土家诗人彭施铎的经典传世之作,让人不得不遥想起当年鄂西、湘西、渝东一带盛极一时的土家歌舞之恢宏场面。

摆手舞按其活动规模分为大摆手和小摆手。

大摆手活动规模庞大,以祭祀八部大神为主。

小摆手活动规模较小,以祭祀各地土王、表演部分农事活动为主。

大摆手是在摆手堂里举行的。

摆手堂正中央,供奉着八部大神及其夫人帕帕的神像。

摆手堂中间有一根高二十四米的旗杆,上面两面龙旗迎风飘扬。

旗杆顶端的一只白鹤振翅欲飞。

摆手舞按三年两摆的风俗习惯,于正月初九至十一日举行。

每个村寨都要组成摆手排,每排人数不限,均设有摆手队、祭祀队、旗队、乐队、披甲队和炮仗队。

首列是龙凤旗队,次列是祭祀队。

由寨上德高望重的老者组成,多达二十余人。

他们身着皂色长衫,手持棍、神刀、朝筒等道具,一尊者捧着贴着福字的酒桶,率领着担五谷、担猎物、端粑粑、挑团馓、提豆腐等祭品的人,随掌堂师行祭事,唱祭祀歌。

祭祀队后面为舞队。

男女老少皆可参加,他们均着节目盛装,手里分别拿着朝筒或常青树枝,列队入场。

接着是乐队、披甲队、炮仗队。

乐队分馏子和摆手锣鼓两种。

再配以牛角、土号、野喇叭、咚咚喹等,奏出土家族节日的独特旋律。

做完以上的程序,各队各排进摆手堂。

进堂后先扫邪,后安神。

每村寨的老者拿着神圣的铁扫把,开始谴责那些大斗进,小斗出,缺斤少两的剥削者。

以道德的铁扫把清扫那些起心害人,行盗为业的民族败类,充分体现了土家族人嫉恶如仇,纯朴善良的美德。

祭祀完毕后,礼炮三响,撼天动地,催人起舞,全场沸腾。

人们在掌堂师的指挥下,整齐地变换着舞蹈动作,时而单摆,时而双摆,时而回旋,舞姿优美,刚柔并济,粗犷雄浑。

土家族人的风俗习惯,以及他们的良好美德,相融合展现出一幅富有民族特色和生活气息的艺术画卷。

土家族摆手舞身体动作文化的舞蹈民俗学研究

土家族摆手舞身体动作文化的舞蹈民俗学研究

土家族摆手舞身体动作文化的舞蹈民俗学研究土家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分布在中国中部的湖北、湖南、重庆和四川等地。

土家族的文化十分丰富多样,其中摆手舞是土家族民俗中一种重要的舞蹈形式。

摆手舞是土家族人民在欢庆喜事、祭祀和娱乐活动中经常表演的一种舞蹈。

它是由全体舞者排成一列或多列,手臂与肩膀呈90度角并伸直,然后做出扭转、摆动等动作的舞蹈形式。

摆手舞的手部动作极为丰富,有举、托、推、拉、挤、捆、拿、划、扑等多种形态和动作。

这些手部动作的变化组合形成了各种花样,给观众带来视觉的享受。

摆手舞的身体动作也非常重要。

舞者们在舞蹈中的动作多为负重、扭转、弯曲、转身等形态,身体协同动作的变化给整个舞蹈增添了韵律感。

舞蹈的身体动作常常伴随着一些小跳跃、起立、跪坐、整列等变化,使整个舞蹈生动有趣。

摆手舞是土家族舞蹈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蕴含着土家族特有的文化内涵。

它是土家族社会团结和互助意识的体现。

摆手舞通常是由全体人员参与,以团队合作的方式完成,体现了土家族人们互相关心、和睦团结的精神风貌。

摆手舞在形式上与土家族的农耕文化密切相关。

舞蹈者们的身体动作多为扭转和弯曲,模拟了农民耕作时身体的动态,体现了土家族对土地的依赖和对劳动的尊重。

摆手舞的手部动作的变化和多样性,源于土家族人民对自然界万物的观察和对生活的感受,也反映了土家族丰富的审美情趣和艺术才能。

摆手舞的研究对于了解土家族文化、保护和传承土家族传统艺术形式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摆手舞的舞蹈动作、舞步形式、舞蹈结构等方面的研究,可以深入了解土家族人们的生活方式、社会结构和精神面貌。

研究可以对土家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提供指导,帮助土家族人民更好地传承和弘扬自己的文化遗产。

土家族摆手舞的文化生态与文化传承

土家族摆手舞的文化生态与文化传承
老一辈的摆手舞传承人通 常具有丰富的舞蹈经验和 深厚的舞蹈文化底蕴。
中青年传承人
中青年传承人是摆手舞传 承的中坚力量,他们既有 丰富的舞蹈经验,又有较 强的创新和推广能力。
青少年传承人
青少年传承人是摆手舞未 来的希望,他们通过学习 和表演,将摆手舞的精髓 传承下去。
摆手舞的传承现状与挑战
传承现状
目前,摆手舞的传承情况总体良好,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学习和表演摆手舞。
培养专业人才
加强摆手舞专业人才的培养,提高从业人员的素质和能力,为文化 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THANKS
谢谢您的观看
土家族摆手舞的文化生态与 文化传承
汇报人: 2023-12-28
目录
• 土家族摆手舞的起源与历史 • 土家族摆手舞的文化生态 • 土家族摆手舞的文化传承 • 土家族摆手舞的保护与推广 • 土家族摆手舞的未来展望
01
土家族摆手舞的起源与历史
摆手舞的起源
起源传说
摆手舞起源于土家族一个古老的 传说,相传是为了纪念民族英雄 “八部大神”而创。
摆手舞的动作和节奏与土家族人民的劳动和生活息息相关, 如狩猎、农耕、渔猎等,都成为了摆手舞的创作灵感来源。 这种舞蹈形式充分展现了土家族人民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
摆手舞与土家族信仰
摆手舞是土家族信仰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了土 家族人民的宗教信仰和神话传说。通过摆手舞,土家族人 民向神灵祈求丰收、平安和幸福。
品,促进文化交流。
国际传播与研究
推动摆手舞在国际范围内的传播 与研究,吸引更多国际学者和观
众关注这一独特的舞蹈文化。
摆手舞在文化产业发展中的作用
促进地方经济发展
通过发展摆手舞文化产业,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如旅游、演出 、教育培训等,为地方经济注入活力。

摆手舞的来源

摆手舞的来源

土家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

土家摆手舞是一种载歌载舞的群众性民族文化活动,颇具土家族民族特色,它是土家人用歌舞戏剧酬报祖先的重要赛会,是土家族一种历史悠久的传统文化现象。

因此,关于它的起源,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截至今天,学术界已做了不少的讨论,不少学者对此也发表了可贵的见解。

但仍是见仁见智,众说纷纭,概而言之,大致有这样几种观点:第一种,巴人原始舞蹈之说1、由军战舞到巴渝舞(或踏蹄舞)再到摆手舞;王光在《中华文化通志·民族文化史》中提到:早在殷商时代,就有巴人“歌舞以凌殷人”的记载,至汉代演变成“巴渝舞”进入宫廷。

1) 最早始于军战舞《华阳国志·巴志》中曾记载:“周武王伐纣,实得巴、蜀之师,著乎《尚书》。

巴师勇锐,歌舞以凌殷人。

殷人倒戈,故世谓之日‘武王伐封,前歌后舞’也。

”目前,许多学者大都根据这个典故,一致认为土家族摆手舞起源于商周时期的军战舞。

并且认为,“民间有大量摆手舞起源的传说,但见于史籍记载的摆手舞最早源于商周时期巴人的军战舞。

”(王光,1998)也有学者将之称为“军前舞”。

早在公元前11世纪中叶,土家先民组成的“巴师”,就载歌载舞地加入了武王伐纣的行列。

当时称这种振奋军威的舞蹈为“军前舞”。

(彭英明2001)“这种舞蹈原为军前战舞,天生劲勇。

”(林永仁、来层林2000)根据史载,我们可以想象出当时古代巴人骁勇作战,边歌边舞地凌厉进攻的场景。

殷人能因此而吓得倒戈而逃,而其歌舞必是战歌、武舞,且士气磅礴、锐不可挡。

这是艺术用于战场,取得心理战效应的最好证明。

2) 由军战舞到巴渝舞(或踏蹄舞);“锐气喜舞”的巴人在助周伐纣的战争中大显身手后,受到周主喜爱,一度被引入宫廷,陈于帝王大乐之中。

但它的主要生命力在民间,是男女巴人即歌即舞表现欢乐的一种民艺形式,传到唐宋时,又称“踏蹄之戏”。

《归分类要》记“巴人、蛮蜒人好巴歌,名曰踏蹄”。

陆游《老学庵笔记》具体描述曰:“男女聚而踏歌,农隙时至一二百人为曹,手相握而踏歌”,其歌词就是“男女皆唱竹枝”。

探析湘西土家族摆手舞的艺术特征

探析湘西土家族摆手舞的艺术特征

探析湘西土家族摆手舞的艺术特征摆手舞是土家族的一种传统舞蹈,因舞者手臂在舞动时做出扇状的动作而得名。

摆手舞是土家族重要的生活方式之一,也是文化的重要载体,它不仅表现出土家族的快乐生活,而且在世世代代中传承着民族文化与传统价值观。

舞蹈的起源及发展摆手舞起源于湘西土家族自治州,土家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传承,摆手舞是其文化代表之一。

据传说,摆手舞起源于汉朝,当时土家族是山区神秘的部落,经常穿上装饰华丽的衣服,在开放的场地上为祈祷丰收和庆祝丰饶而跳舞。

后来舞步和手势逐渐形成,成为摆手舞的起源。

此种舞蹈发展至清朝时期,摆手舞最早称为“打火机舞”,当地人认为摆手舞是由打火机舞演变而来,因摆手舞时似乎在点燃火柴。

随着时间的推移,摆手舞经过多次的传承和演变,成为今天表现快乐和吉祥的舞蹈。

舞蹈形态及动作特征摆手舞舞蹈形态丰富,动作繁杂,可分为慢摆手舞和快摆手舞两种形式。

舞者们穿上深色的衣服,裙子上面缀着各种颜色的丝线,手上戴着铜镯等,每一个动作都有自己的含义,舞者不仅要跳得好看,更要将舞蹈所表现的情感传递到观众。

快摆手舞动作速度较快,力度较大,要求舞者身体协调,手臂有弹性,有韵律,健康舞技要求高;慢摆手舞动作缓慢,舞者的动作需要流畅、柔和,表现出各种情感与内心感受,舞蹈风格更具独特的文艺气质。

舞蹈动作中,手臂是舞蹈的重要部分,也是最富有艺术表现力的部分。

手臂动作的特点是手臂细长有力,通过上升、下降、前后、左右的随意组合,展现出强烈的节奏感和韵律感。

手臂动作与身体的运动紧密配合,舞者将自己的动作与饱满的情感表达相结合,使舞蹈更富有生命力。

舞曲特征舞曲是美妙的乐曲和动感的节奏的完美结合。

摆手舞的舞曲多是以特殊的乐器演奏,如令箭、竹笛、嗬子琴、手鼓等,这些民族乐器都有其独特的韵律和风格,使得舞曲更富有土家族特色。

舞曲以欢快、轻松、活泼的旋律为主,其中的韵律性强,配合舞曲舞蹈动作和情感表达,使观众们感受到浓郁的音乐气息和民族文化特性。

土家族摆手舞身体动作文化的舞蹈民俗学研究

土家族摆手舞身体动作文化的舞蹈民俗学研究

土家族摆手舞身体动作文化的舞蹈民俗学研究土家族是我国的一个古老民族,其文化底蕴深厚,民俗风情独特。

土家族摆手舞是土家族的一种传统舞蹈,它以舞者的身体动作为主要表现形式,融合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本文将从土家族摆手舞的身体动作出发,探讨其文化内涵及民俗学研究,以期对土家族文化有更深入的了解。

土家族摆手舞是土家族的一种传统舞蹈,舞蹈形式多样,有独舞、对舞和群舞等形式。

摆手舞是土家族舞蹈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种。

它通常表现为手臂摆动、腿部舞蹈和身体转移等动作,动作简单明快,但却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土家族摆手舞的动作优美而有力,舞者在舞蹈中展现出土家族人的豪放与热情,同时也反映出土家族人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

土家族摆手舞的舞蹈动作具有独特的文化内涵,首先表现在手臂和手部的摆动上。

土家族人民手臂的动作舞蹈时多是弯曲的,这种动作既表现出舞者的灵活和力度,同时也反映出土家族人的勤劳和坚韧不拔的性格。

在腿部舞蹈上,土家族摆手舞的动作多是踢腿和转身等,这些动作既展现了舞者的力量和技巧,也体现了土家族人民的勇敢果敢和对生活的热爱。

土家族摆手舞的舞蹈动作中还融合了许多手部动作,如手指的摆动、握拳等,这些动作不仅丰富了舞蹈的表现形式,同时也传达了土家族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祖先的敬仰。

土家族摆手舞的身体动作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深刻的民俗学意义,它不仅反映了土家族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同时也蕴含了对土家族祖先和自然的敬仰之情。

对土家族摆手舞的研究,有利于我们更深入地了解土家族的文化,促进土家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希望今后能有更多的学者和爱好者投入到土家族摆手舞的研究中,共同挖掘这一民族文化的宝藏,为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土家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

土家摆手舞是一种载歌载舞的群众性民族文化活动,颇具土家族民族特色,它是土家人用歌舞戏剧酬报祖先的重要赛会,是土家族一种历史悠久的传统文化现象。

因此,关于它的起源,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截至今天,学术界已做了不少的讨论,不少学者对此也发表了可贵的见解。

但仍是见仁见智,众说纷纭,概而言之,大致有这样几种观点:第一种,巴人原始舞蹈之说1、由军战舞到巴渝舞(或踏蹄舞)再到摆手舞;王光在《中华文化通志·民族文化史》中提到:早在殷商时代,就有巴人“歌舞以凌殷人”的记载,至汉代演变成“巴渝舞”进入宫廷。

1) 最早始于军战舞《华阳国志·巴志》中曾记载:“周武王伐纣,实得巴、蜀之师,著乎《尚书》。

巴师勇锐,歌舞以凌殷人。

殷人倒戈,故世谓之日‘武王伐封,前歌后舞’也。

”目前,许多学者大都根据这个典故,一致认为土家族摆手舞起源于商周时期的军战舞。

并且认为,“民间有大量摆手舞起源的传说,但见于史籍记载的摆手舞最早源于商周时期巴人的军战舞。

”(王光,1998)也有学者将之称为“军前舞”。

早在公元前11世纪中叶,土家先民组成的“巴师”,就载歌载舞地加入了武王伐纣的行列。

当时称这种振奋军威的舞蹈为“军前舞”。

(彭英明2001)“这种舞蹈原为军前战舞,天生劲勇。

”(林永仁、来层林2000)根据史载,我们可以想象出当时古代巴人骁勇作战,边歌边舞地凌厉进攻的场景。

殷人能因此而吓得倒戈而逃,而其歌舞必是战歌、武舞,且士气磅礴、锐不可挡。

这是艺术用于战场,取得心理战效应的最好证明。

2) 由军战舞到巴渝舞(或踏蹄舞);“锐气喜舞”的巴人在助周伐纣的战争中大显身手后,受到周主喜爱,一度被引入宫廷,陈于帝王大乐之中。

但它的主要生命力在民间,是男女巴人即歌即舞表现欢乐的一种民艺形式,传到唐宋时,又称“踏蹄之戏”。

《归分类要》记“巴人、蛮蜒人好巴歌,名曰踏蹄”。

陆游《老学庵笔记》具体描述曰:“男女聚而踏歌,农隙时至一二百人为曹,手相握而踏歌”,其歌词就是“男女皆唱竹枝”。

(林永仁、来层林2000)西汉时,此种方法又被刘邦借用。

《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记板盾蛮云:“至高祖为汉王,发夷人还伐三秦。

间中有渝水,其人多居水左右。

天性劲勇,初为汉前锋,数陷阵。

俗喜歌舞。

”高祖观之曰:“此武王伐封之歌也,乃命乐人习之,所谓《巴渝舞》也。

”巴人的这种军战舞自此成为汉宫廷舞乐,被称为巴渝舞。

“魏文帝黄初二年(221年)改巴渝舞为昭武舞,晋咸宁元年(275年)又废为宣武舞。

梁又复原称,后改名为鞞舞。

隋因之。

唐初,巴渝舞列为清高乐。

”宋代,有人认为巴渝舞不宜作为宫廷舞乐,“乃奏罢之”。

但在民间,巴渝舞一直在延续。

汉代扬雄、何晏都在巴人居住的地方耳闻目睹过巴人的歌舞。

从汉到唐宋,巴渝舞在民间经久不衰,《夔州图经》、《蛮书》、《老学庵笔记》等都有记载。

《夔州图经》中有:“俗传正月初夜……以鼓为踏蹄之戏。

”这种踏蹄舞便是巴渝舞的继承。

(王光,199 8)3) 由巴渝舞(或踏蹄舞)终到摆手舞。

一、土家族以及他们的民间舞蹈——摆手舞由于各种历史的原因,在土家族生息的这块地域内,确实被人类历史冷藏和积淀着丰厚的原始文化信息。

并且,这些原始文化的遗存,更多地保留在这个民族的歌舞艺术之中。

民族民间舞蹈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特异的风格色彩。

千百年来,也正是通过这些歌舞艺术不断地传递着土家族民族的原始文化基因,潜化和孕育着这个民族的心理机制,培养着这个民族的气质与性格,使这个民族在其发展道路上留下了一串鲜明而光亮的足迹。

(陈冬,2004)摆手舞,土家语称“舍巴日”“舍巴巴”,汉译“玩摆手”,为每年正月初举行。

《永顺县志》曰:“正月初间,男女齐集歌舞,祛除不详,名曰摆手,又曰调年。

”摆手分大摆、小摆两种,内容十分丰富,有表现古代战争的“马前舞”,再现狩猎生活的“打猎舞”,还有源于农业生产的“农事舞”,以及生活中的打蚊子,梳头发等等动作,形象生动,妙趣横生。

这种舞蹈,群众性、娱乐性特别强,既是一种传统舞蹈,又是一种健身运动,世代以来深受土家群众欢迎。

清统治时期土家族诗人彭施铎《溪州竹枝词》描写当时情景写道:“福石城中锦作窝/土司祠畔水生波/红灯万点人千叠/一片缠绵摆手歌。

”摆手舞以祈求吉祥幸福为主题,表现开天辟地、人类繁衍、民族迁徙、狩猎捕鱼、桑蚕纺织、刀耕火种、古代战争、神话传说及饮食起居日常生活等广泛而丰富的社会生活内容,以史诗般的结构和炽热的色彩,向人们展示出一幅幅气势磅礴的土家历史画卷和风情浓郁的土家生活画卷。

(《民族大家庭》,1996)二、摆手舞的起源土家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

土家摆手舞是一种载歌载舞的群众性民族文化活动,颇具土家族民族特色,它是土家人用歌舞戏剧酬报祖先的重要赛会,是土家族一种历史悠久的传统文化现象。

因此,关于它的起源,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截至今天,学术界已做了不少的讨论,不少学者对此也发表了可贵的见解。

但仍是见仁见智,众说纷纭,概而言之,大致有这样几种观点:第一种,巴人原始舞蹈之说1、由军战舞到巴渝舞(或踏蹄舞)再到摆手舞;王光在《中华文化通志·民族文化史》中提到:早在殷商时代,就有巴人“歌舞以凌殷人”的记载,至汉代演变成“巴渝舞”进入宫廷。

1) 最早始于军战舞《华阳国志·巴志》中曾记载:“周武王伐纣,实得巴、蜀之师,著乎《尚书》。

巴师勇锐,歌舞以凌殷人。

殷人倒戈,故世谓之日‘武王伐封,前歌后舞’也。

”目前,许多学者大都根据这个典故,一致认为土家族摆手舞起源于商周时期的军战舞。

并且认为,“民间有大量摆手舞起源的传说,但见于史籍记载的摆手舞最早源于商周时期巴人的军战舞。

”(王光,1998)也有学者将之称为“军前舞”。

早在公元前11世纪中叶,土家先民组成的“巴师”,就载歌载舞地加入了武王伐纣的行列。

当时称这种振奋军威的舞蹈为“军前舞”。

(彭英明2001)“这种舞蹈原为军前战舞,天生劲勇。

”(林永仁、来层林2000)根据史载,我们可以想象出当时古代巴人骁勇作战,边歌边舞地凌厉进攻的场景。

殷人能因此而吓得倒戈而逃,而其歌舞必是战歌、武舞,且士气磅礴、锐不可挡。

这是艺术用于战场,取得心理战效应的最好证明。

2) 由军战舞到巴渝舞(或踏蹄舞);“锐气喜舞”的巴人在助周伐纣的战争中大显身手后,受到周主喜爱,一度被引入宫廷,陈于帝王大乐之中。

但它的主要生命力在民间,是男女巴人即歌即舞表现欢乐的一种民艺形式,传到唐宋时,又称“踏蹄之戏”。

《归分类要》记“巴人、蛮蜒人好巴歌,名曰踏蹄”。

陆游《老学庵笔记》具体描述曰:“男女聚而踏歌,农隙时至一二百人为曹,手相握而踏歌”,其歌词就是“男女皆唱竹枝”。

(林永仁、来层林2000)西汉时,此种方法又被刘邦借用。

《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记板盾蛮云:“至高祖为汉王,发夷人还伐三秦。

间中有渝水,其人多居水左右。

天性劲勇,初为汉前锋,数陷阵。

俗喜歌舞。

”高祖观之曰:“此武王伐封之歌也,乃命乐人习之,所谓《巴渝舞》也。

”巴人的这种军战舞自此成为汉宫廷舞乐,被称为巴渝舞。

“魏文帝黄初二年(221年)改巴渝舞为昭武舞,晋咸宁元年(275年)又废为宣武舞。

梁又复原称,后改名为鞞舞。

隋因之。

唐初,巴渝舞列为清高乐。

”宋代,有人认为巴渝舞不宜作为宫廷舞乐,“乃奏罢之”。

但在民间,巴渝舞一直在延续。

汉代扬雄、何晏都在巴人居住的地方耳闻目睹过巴人的歌舞。

从汉到唐宋,巴渝舞在民间经久不衰,《夔州图经》、《蛮书》、《老学庵笔记》等都有记载。

《夔州图经》中有:“俗传正月初夜……以鼓为踏蹄之戏。

”这种踏蹄舞便是巴渝舞的继承。

(王光,1998)3) 由巴渝舞(或踏蹄舞)终到摆手舞。

明清以后,摆手踏歌的娱乐形式在民间继续发展,土家山寨均设“摆手堂”,以摆手舞作为重要的祭仪歌舞。

每年正月初无论男女齐集堂中歌舞,“男女相携,翩跹而摆手舞是土家族祭祀祈祷的一种活动,一般在年节举行,并发展为祭祀、祈祷、歌舞、社交、体育竞赛、物资交流等综合性的民俗活动。

“摆手”有大小之分。

每隔三、五年举行一次的叫“大摆手”。

“大摆手”规模大、套数多、时间长,历时七、八天,与集市贸易、文艺体育活动一起,在“摆手堂”前举行。

“摆手堂”,在土王祠。

“小摆手”规模小,套数少,一般是一至三天,多在本氏族祠堂举行。

土家人在摆手活动中,追忆祖先创业的艰辛,缅怀祖先的功绩,展示土家先民的生活场景,整个活动都着浓厚的祖先崇拜痕迹。

“福石城中锦作窝,土王宫畔水生波。

红灯万盏人千叠,一片缠绵摆手歌。

”读罢清朝土家诗人彭施铎的经典传世之作,令人不得不遥想当年鄂西、湘西、渝东一带盛极一时的土家歌舞之恢宏场面。

摆手舞是土家族最有影响的大型舞蹈,带有浓烈的祭祀色彩。

是一种祈求幸福、酬报祖先的舞蹈。

它表现了土家族人的生产、生活、战争、神话传说等内容。

歌随舞而生,舞随歌得名,起源于远古,盛行于明清。

土家人祭祀仪式毕,击大鼓,鸣大锣,由“梯玛”或掌坛师带领众人,进摆手堂或摆手坪跳摆手舞,唱摆手歌,气势雄浑壮阔,动人心魄。

摆手舞按其活动规模分为"大摆手"、"小摆手"两种;按其舞蹈形式分为"单摆"、"双摆"、"回旋摆"等;按其举行的时间分为"正月堂"、"二月堂"、"三月堂"、"五月堂"、"六月堂"等。

摆手舞又分大摆手和小摆手。

大摆手活动规模庞大,以祭"八部大神"为主,表演人类起源、民族迁徙、抵御外患和农事活动等;小摆手活动规模较小,以祭祀彭公爵主、向老官人、田好汉和各地土王为主,表演部分农事活动。

摆手舞是土家族祭祀祈祷的一种活动,一般在年节举行,并发展为祭祀、祈祷、歌舞、社交、体育竞赛、物资交流等综合性的民俗活动。

“摆手”有大小之分。

每隔三、五年举行一次的叫“大摆手”。

“大摆手”规模大、套数多、时间长,历时七、八天,与集市贸易、文艺体育活动一起,在“摆手堂”前举行。

“摆手堂”,在土王祠。

“小摆手”规模小,套数少,一般是一至三天,多在本氏族祠堂举行。

土家人在摆手活动中,追忆祖先创业的艰辛,缅怀祖先的功绩,展示土家先民的生活场景,整个活动都着浓厚的祖先崇拜痕迹。

“福石城中锦作窝,土王宫畔水生波。

红灯万盏人千叠,一片缠绵摆手歌。

”读罢清朝土家诗人彭施铎的经典传世之作,令人不得不遥想当年鄂西、湘西、渝东一带盛极一时的土家歌舞之恢宏场面。

摆手舞是土家族最有影响的大型舞蹈,带有浓烈的祭祀色彩。

是一种祈求幸福、酬报祖先的舞蹈。

它表现了土家族人的生产、生活、战争、神话传说等内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