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治疗胃食管反流病32例
胃食管反流病的中医药治疗_0

胃食管反流病的中医药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中医药治疗江苏省中医院沈洪胃食管反流病`胃内容物(包括十二指肠液)反流入食管产生症状或并发症时称为胃食管反流病(gastroesophagealrefluxdisease,GERD)。
广义的GERD包括食管粘膜有破损或无破损因此可分为内镜阳性GERD和内镜阴性GERD。
酸(碱)反流导致的食管粘膜破损称为反流性食管炎(refluxesophagitis,RE)。
世界不同地区GERD流行病学日本北美洲欧洲-中国澳大利亚%北京西安上海国内GERD的流行病学发病机制现代医学认为本病多由于下食管括约肌压力的低下或频发松弛食管体部的清除功能降低胃排空延缓等因素所致。
因此胃食管反流病既是酸相关性疾病更是一种动力性疾病。
西医治疗西医通常采用强力的抑酸治疗虽然能很快地缓解症状但对于正常消化来讲是不利的。
并且现阶段的促动力治疗还不能很好地解决同时存在的多种复杂的上消化道动力紊乱同时影响胃食管反流的因素还有消化道激素等。
因此总的来讲西医治疗方案应还是较为片面的尚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且研究表明其近期疗效较好但远期疗效及不良反应也不容忽视。
中医药优势中医药治疗本病已有数千年的历史。
中医药治疗的优势就在于运用辨证论治的原则可以发挥整体调节作用包括调节消化道动力、胃酸分泌、胃肠激素水平等多个方面是整体的调节过程。
实验研究证据目前有人从中药药理的角度对治疗GERD的中药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中药在治疗本病的临床应用中具有与西药相同的作用机理如抑酸、保护黏膜、抗炎镇痛等多部位多靶点的作用特点研究也发现中药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过程中能够明显提高血清胃泌素水平、降低模型大鼠食管黏膜NO浓度、明显降低食管粘膜的通透性、抑制酸反流、提高食管下段粘膜的pH值等从而减少下食管括约肌松弛促进疾病的恢复。
中医病名胃食管反流病中医病名常根据患者的主症来确定,本病的主症为烧心、反酸、胸骨后灼痛不适、吞咽困难、咽部不适或异物感等,因此本病可分别属于中医学之“吐酸”、“胃脘痛”、“嘈杂”、“梅核气”等范畴。
中医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研究进展

中医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研究进展
刘杨;梁广和
【期刊名称】《中国民间疗法》
【年(卷),期】2024(32)3
【摘要】我国胃食管反流病(GERD)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患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目前西医以对症治疗为主的治疗方案存在疗效不佳、易反复发作、毒副作用较
多等局限性。
该文检索梳理近5年中医诊治GERD的相关文献,并进行归纳、总结、提炼发现,中医采用内治法、外治法、内外合治法、与西医相结合等方法治疗GERD,具有毒副作用小、疗效确切、不易复发等优势。
【总页数】3页(P119-121)
【作者】刘杨;梁广和
【作者单位】承德医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56.3
【相关文献】
1.中医治疗难治性胃食管反流病反流证候30例
2.难治性胃食管反流病及食管外症状为主的胃食管反流病采取内镜下食管贲门微量射频治疗的效果研究
3.中西医结
合治疗胃食管反流病(下) 胃食管反流病中医证候流行病学研究4.中医药治疗肝胃
郁热型胃食管反流病的临床研究进展5.中医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临床研究进展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医药学论文:胃食管反流病中医治疗现状

胃食管反流病中医治疗现状1辨病施治辨证论治是中医的核心思想,但在诊疗过程中发现一些诊疗方法,只要是该病就用该方治疗,基本不考虑辨证施治,亦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而在治疗胃食管反流病方面,也有论述,中医专家多依据经验对胃食管反流病进行治疗。
田秋实、戴高中[3]使用大柴胡汤加减对胃食管反流病进行治疗,临床效果显著。
石珺、王亚娟[4]使用半夏泻心汤加减对胃食管反流病进行治疗,具有比较高的治愈概率。
殷群、王捷虹、汶明琦等[5]将92例胃食管反流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进行对照研究,治疗组46例给以自拟降逆调胃合剂(代赭石、佛手、瓜蒌、旋覆花、半夏、苏梗、郁金、白术等),两组对比,治疗组有较高的治愈率。
姚峰[6]选用四逆越左丸加味(四逆散、越鞠丸、左金丸3方加味化裁)治疗胃食管反流病50例,总有效率达92%,治疗效果理想。
张方东等[7]采用合蒲七汤加味治疗66例胃食管反流病,总有效率达92.43%,明显高于兰索拉唑、莫沙必利联合铝碳酸镁的对照组。
殷利娜[8]以半夏泻心汤加味治疗60例胃食管反流病,经过60d1个疗程的治疗,总有效率达93.33%。
2辨证施治中医药虽然在治疗胃食管反流病上方法多种多样,均有较好的临床效果,但在临床分型及方药选择上目前没有统一的标准,绝大多数的中医医师根据临床经验辨证分型以及选方用药。
虽然胃食管反流病中医诊疗专家共识意见(2017)给出了具体的分型及治疗方药[1],分别为肝胃郁热证,方用柴胡疏肝散(《景岳全书》)合左金丸(《丹溪心法》)加减治疗;胆热犯胃证,方用小柴胡汤(《医方集解》)合温胆汤(《备急千金要方》)加减治疗;气郁痰阻证,方用半夏厚朴汤(《金匮要略》)加减治疗;瘀血阻络证,方用血府逐瘀汤(《医林改错》)加减;中虚气逆证,方用旋覆代赭汤(《伤寒论》)合六君子汤(《医学正传》)加减治疗;脾虚湿热证,方用黄连汤(《伤寒论》)加减治疗。
但在临床使用上因人而异,不同的地域、不同的人群诊疗方案亦有差别,而每位专家均有独特的诊疗经验。
针刺结合中药治疗胃食管反流病37例

针刺结合中药治疗胃食管反流病37例
牛淑娴;刘美婷;黄宗菊
【期刊名称】《实用中医药杂志》
【年(卷),期】2022(38)10
【摘要】笔者于2018年至2020年用针刺结合中药口服治疗胃食管反流病效果较好,总结如下。
1临床资料共37例,男16例、女21例;年龄38~61岁;病程6个月~5年。
均曾在区级或市级医院明确了诊断并曾行西医药治疗,虽有疗效,但反复发作未痊愈。
诊断标准[1]:(1)胸骨后或剑突下烧灼感,疼痛常于1h左右出现,严重时有剧烈刺痛感,疼痛放射到后背、胸部、肩部、颈部等处;(2)反酸、反胃、嗳气,餐后明显;(3)平卧或弯腰等体位加重;(4)伴或不伴咳嗽、哮喘及咽喉炎或异物感、堵塞感。
【总页数】1页(P1689-1689)
【作者】牛淑娴;刘美婷;黄宗菊
【作者单位】重庆市江北区中医院针灸一科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56.317.1
【相关文献】
1.疏肝和胃方配合针刺治疗肝胃郁热型非糜烂性胃食管反流病的效果观察
2.自拟抗反流中药方结合西药治疗胃食管反流病42例疗效分析
3.难治性胃食管反流病及食管外症状为主的胃食管反流病采取内镜下食管贲门微量射频治疗的效果研究
4.中药配合针刺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疗效观察
5.中西医结合治疗胃食管反流病(下) 胃食管反流病中医证候流行病学研究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苏娟萍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经验

疗原则,但重心 应 以 行 气 祛 痰、化 瘀 散 结 为 主。 因 痛、
滞、胀等诸症均好转或消失,因此去焦山楂、焦麦芽、焦
六神曲、白 芷、乌 药、酸 枣 仁 等 行 气 止 痛、健 胃 消 食、宁
心安 神 之 品,加 芦 根 以 生 津 止 渴,加 大 藤 梨 根 用 量,以
久,湿中生热,湿热相蒸,遂作酸也。”脾胃虚弱,运化无
教 授 认 为 ,胃 食 管 反 流 病 是 一 种 本 虚 标 实 、本 寒 标 热
吐 酸 者,吐 酸 水 也。 俱 是 脾 虚 不 能 运 化 饮 食,郁 积 已
力,胃失和降,气 逆 于 上,最 终 导 致 吞 酸、嗳 气 等 症 状。
此外,情志不畅也 是 胃 食 管 反 流 病 发 病 的 重 要 原 因 之
肝藏 血,主 疏 泄,肝 血 是 肝 主 疏 泄 的 物 质 基 础,肝 主 疏
泄是肝血的外 在 表 现。从 表 层 病 机 而 言,胃 食 管 反 流
病的形成源于肝疏泄失常,但从深层病机看,肝的体用
失调才是 关 键
。 病 起 于 肝,木 郁 曲 直 作 酸,后 胃 受
[
7]
之,胃 气 上 逆,可 致 反 酸、胃 灼 热 等 症 状。《灵 枢 · 经
方面,肺将水谷精 微 布 散 于 周 身 赖 于 胃 腑 的 供 给 与 辅
痛、咽喉 不 适 等 症 状
。 因 此,本 病 的 发 生 主 要 涉 及
[
8]
苏 娟 萍 教 授 认 为,肝 热 与
饮食积热在临 床 中 常 相 兼 为 病。一 方 面,由 于 情 志 不
食相合,形 成 饮 食 积 热 [10]。 肝 热 与 饮 食 积 热 相 互 影
血府逐瘀汤加减治疗胃食管反流病验案一则

血府逐瘀汤加减治疗胃食管反流病验案一则作者:郭然等来源:《现代养生·下半月版》 2016年第8期郭然1 周正华21 天津中医药大学天津市 3001932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天津市 300193【摘要】胃食管反流病是胃内容物反流引起食管及食管外不适症状的一种疾病,中医认为其病位与与脾、胃、肝、肺等诸脏相关。
笔者跟师见其运用活血化瘀代表方血府逐瘀汤加减治疗胃食管反流病一例,收效满意,浅述如下。
【关键词】胃食管反流病;血府逐瘀汤;验案胃食管反流病(GERD) 是指胃内容物反流入食管,引起不适症状和(或)并发症的一种疾病[1],其症状可有典型食管内表现,如反酸、胃灼热、反流相关胸痛等;还可有不典型的食管外症状,如反流性咽喉炎、反流性咳嗽等。
胃食管反流病根据其症状,可属中医“吐酸”、“胃痞”、“嘈杂”、“胸痹”、“胃脘痛”“梅核气”等范畴,其病位与脾、胃、肝、肺等诸脏相关。
笔者跟师见其运用血府逐瘀汤加减治疗胃食管反流病一例,疗效甚佳,现报告如下。
李某,女,40 岁,2015 年12 月14 日初诊。
主诉:咽喉堵闷感8 个月,伴饭后反酸、嗳气,反酸后或情志不畅时咽喉症状加重。
晨起偶有双下肢轻度浮肿,活动后消失。
纳可,寐安,大便一日一行,时有便溏,小便调。
刻诊处于月经第 3 日,月经量中,色暗红或黑,血块(+),平素经期8 天,淋漓不净。
舌淡暗苔薄,脉弦。
胃镜示:反流性食管炎,慢性胃炎。
中医证属气滞血瘀,治以活血化瘀,行气散结,方用血府逐瘀汤加减。
处方:柴胡18g,枳壳10g,桔梗10g,川牛膝10g,当归20g,川芎6g,生地黄20g,白芍20g,泽兰20g,丹参30g,玄参20g,清半夏10g,厚朴15g,紫苏叶10g,生薏苡30g,威灵仙30g,甘草10g,大枣5 枚。
中药6 剂,水煎服,每日1 剂,早晚分服。
二诊:12 月20 日。
服药后咽部不适感明显减轻,仍有饭后反酸、嗳气。
舌暗苔薄水滑,脉弦。
胃食管反流病的症状和治疗方法

胃食管反流病的症状和治疗方法胃食管反流病(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GERD)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其主要特征是胃酸和胆汁回流到食管,引起一系列不适感。
本文将介绍该疾病的常见症状以及治疗方法。
一、胃食管反流病的常见症状1.1 喉咙灼热和咳嗽由于胃酸反流到食管和喉头部分,患者可能感到喉咙灼热和干涩,并出现频繁咳嗽,尤其在夜间或体力活动后更明显。
1.2 吞咽困难和胸部不适胃食管反流还可能导致吞咽困难、感觉有异物卡住喉部的不适以及胸部压迫感。
这些问题通常在进食后发作,并会持续一段时间。
1.3 反酸和呕吐当胃酸反流到口腔时,患者可能出现反酸的感觉,并伴有苦/酸味。
在严重的情况下,患者可能会吐出胃酸和食物。
1.4 腹部疼痛和不适一些患者会经历腹部疼痛、胀气和不适。
这些症状通常发生在进食后,尤其是油腻或辛辣食物摄入后更明显。
二、胃食管反流病的治疗方法2.1 生活方式改变生活方式改变是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首要步骤,旨在减少胃酸反流到食管的机会。
以下是一些建议:- 饮食调整:避免过多摄入辛辣、油腻、咖啡因以及酸性食物(如柑橘类水果、西红柿等),适量进食高纤维食物。
- 进食时间控制:分多次小餐,避免暴饮暴食。
- 睡姿调整:尽量保持上身高位睡眠,可以使用抬高床头板或枕头来帮助预防反流。
- 不吸烟和限制饮酒:吸烟和饮酒都可能增加胃酸分泌,加重症状。
2.2 药物治疗药物治疗是胃食管反流病的主要方法之一,常用药物包括:- 抑制胃酸分泌的药物:如质子泵抑制剂(PPI)和H2受体拮抗剂。
它们可以减少胃酸分泌,缓解反流相关的症状。
- 护胃药:包括铋剂和粘液保护剂,在保护食管黏膜上起到一定作用。
- 反流防治药:如口服抗反流药、表面活性剂等,可提高下食管括约肌压力和维持黏膜屏障功能。
2.3 外科手术对于无法通过生活方式改变和药物治疗控制的患者,外科手术可能是一个选择。
其中最常见的手术为经过扩大的Nissen fundoplication术,通过将上部胃固定在下食管,来减少反流。
甘露饮治疗胃食管反流病验案及临证体会

用 14 剂,用法同前.
五志郁滞而化火,进而伤及阴液;饮食自倍,劳作无休,
2018 年 6 月 15 日 三 诊:患 者 服 用 14 剂 后,自 觉
又会损伤脾胃,以致湿浊内生,从而形成阴虚湿热郁滞
司奥美拉唑镁肠溶 片 减 为 隔 日 1 片 口 服,反 流 症 状 未
酸、胃 灼 热 主 症 外,特 征 表 现 还 有 口 干 口 渴,饮 水 少 则
[
2]张全爱,林咸明,孙晓慧,等 艾灸百会穴对 AD 大鼠学习记
效,主 治“齿 龈 肿 烂,时 出 脓 血 或 口 舌 生 疮,咽 喉 肿 痛,
中国民间疗法,
2000,
8(
3):
7
G
8
忆能力及海马区 CaMKⅡmRNA 表 达 的 影 响[
J]
上海中医
药大学学报,
2011,
25(
5):
86
G
要治疗手段,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如部分患者服用抑酸
剂无效,部分患者需要药物维持治疗,手术治疗的远期
疗效不满意等 [1].
甘露饮源 于 宋 代 «太 平 惠 民 和 剂 局 方 »(简 称 «局
[
1]洪超星 穴 位 注 射 配 合 灸 百 会 治 疗 内 耳 眩 晕 症 87 例 [
J]
方»),由生地黄、熟地黄、麦冬、天冬、石斛、甘草、枳壳、
x
i
ao
l
i
ncn2001@s
i
na
cn
第一作者:谢妍丽,
E
Gma
i
l:
x
i
eyan
l
i
2022@126
c
om
98 中国民间疗法 2022 年 7 月第 30 卷第 13 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例 。 总 有 效 率 为 9 % 。 3
4 典 型 病 例
刘 某 ,男 ,4 7岁 。2 0 0 7年 3月 1 日就 诊 , 自诉 胃 脘 6 灼 热 、胸 骨 后 疼 痛 已 有 2年 余 ,劳 累 时 病 情 加 重 。伴 有 暖
气 吞 酸 ,食 管 端 感 觉 有 吞 咽 阻 碍 , 口臭 便 秘 。舌 质 红 降 ,
案 ( 行 ) 标准… 。 试 》
临 床表 现 :典 型 的反 酸 ,烧 心 ,胸 口 疼 痛 等 症 状 。 经 内镜 活 检 病 理 检 查 诊 断 :均 无 器 质 性 变 异 , 胃 及 食 管 粘 膜 呈 弥 漫性 充 血 、水 肿 或 有 糜 烂 。 根 据 《 医病 证 诊 断 疗 效 标 准 》,辨 证 属 胃热 炽 盛 型 8 中 例 ,肝 胃气 滞 型 1 2例 ,寒 邪 犯 胃 型 4例 ,食 滞 胃肠 型 4
基本方 。 辨 证 加 减 :寒 邪 犯 胃 者 ,去 黄 芩 ,加 吴 茱 萸 、 干 姜 各
中 医虽 无 胃食 管 反 流 病 名 ,但 依 据 发病 时 的 不 同 主 症 ,
应 归 属 于 胃 脘 痛 、痞 证 、心 痛 等 病 的 范 畴 。 病 位 在 食 道 ,
食 管 属 于 胃 , 胃为 水 谷 之 海 , 与 脾 互 为 表 里 。 而 脾 胃 运 化
关 键 词 :胃食 管 反 流 病 ; 中 医药 疗 法 ;辨 证 治疗
中 图 分 类号 :R 7 51
文 献标 识 码 :B
文章 编 号 :10 0 0 ( 0 8 1 0 4 O 0 0— 7 4 2 0 ) 0— 0 6一 l
胃食 管 反 流 病 属 于 中 医 学 胃 脘 痛 、痞 证 等 范 畴 。2 0 07 年 1月 一 0 8年 3月 ,笔 者 采 用 中 医辨 证 分 型 治 疗 该 病 3 20 2 例 ,疗 效 理 想 ,现 报道 如 下 。
加 天冬 、沙 参 各 1 g 5 ,重 者 加 石 斛 1 g 0 。每 日 1剂 ,水 煎 ,
分早 晚 2次 饭 前 温 服 。3周 为 1个 疗 程 ,一 般 治 疗 2~3个 疗 程。 3 治 疗 结 果 临 床 治 愈 ( 状 消 失 , 胃 及 食 道 镜 检 无 明 显 水 肿 或 轻 症 度充血 )1 6例 ;显 效 ( 状 明 显 改 善 , 胃 及 食 道 镜 检 示 : 症 局 部 粘 膜 糜 烂 、水 肿 面 明 显 缩 小 ) 1 2例 ;有 效 ( 状 有 所 症
草 各 6 ,大 枣 7枚 。 每 日 l剂 ,水 煎 服 。服 药 3 g 5剂 。 症 状
基 本 消 失 , 胃镜 复 检 示 食 管 粘 膜 已恢 复 正 常 。 随 访 至 今 未
见复发 。
5 讨 论
以 中 药 治 疗 :柴 胡 、半 夏 、黄 芩 各 1g 黄 连 6 ,党 0, g 参 、茯 苓 、 枳 壳 各 1 g 0 ,代 赭 石 1g 5 ,炙 甘 草 、大 枣 各 6 为 g
粉 2 0~3 g 0 ;食滞 肠 胃 者 ,加 神 曲 、 山 楂 ( ) 鸡 内金 各 焦 、 1 g 麦 芽 、莱 菔 子 、砂 仁 ( 下 ) 各 1 g 胃 阴 亏 虚 者 , 0 或 后 5;
甚 则 呕 吐 。其 病 机 为 脾 胃气 虚 、肝 胆 流 泄 失 常 。治 疗 上 多
共治疗观察 3 2例 ,其 中 男 2 2例 ,女 l O例 ;病 程 2年 以 内者 8例 ,2~ 5年 内 者 1 8例 ,5~1 0年 内 者 6例 ,全 部 病 例 均 经 过 胃镜 检 测 ,符 合 《 流 性 食 管 炎 诊 断 及 治 疗 方 反
苔黄 而 腻 ,脉 滑 而 数 。 胃镜 检 测 提 示 :食 管 中 、 下 段 粘 膜 呈 条 状 略 发 红 ,见 糜 烂 并 有 融 合 ; 胃粘 膜 皱 襞 呈 潮 红 ,粘 液呈 黄 绿 色 ,且 胃窦 近 幽 门处 粘 膜 皱 襞 呈 明 显 的 水 肿 。诊
・
4 ・ 6
湖 j 中 医杂 志 E
20 0 8年 第 3 O卷 第 l O期
中 医 药治 疗 胃食 管反 流病 3 2例
余 信 之 ,胡 永峰
( .湖北省 武 汉市新 洲 区人 民医 院 ,湖 北 武汉 1 2 .湖北 省 武汉 市新 洲 区结 核病 防 治所 ,湖北 武汉 40 0 ; 3 4 0 400 ) 340
与 肝 之 疏 泄 有 关 ,若 肝 郁 气 滞 ,则 胃失 和 降 , 胃气 上 逆 , 则 见 恶 心 、呕 吐 、反 酸 、嗳 气 、 胸 骨 后 痛 伴 烧 灼 感 等 症 ,
1g 0 ;肝 胃气滞 者 ,加 香 附 、 川 芎 各 1g 胃热 炽 盛 者 ,去 0; 柴 胡 、干 姜 ,加 栀 子 、蒲 公 英 各 1 g 海 螵 蛸 1 g 0或 0 ,煅 牡蛎
胡 为 解 表 泄 热 ,疏 肝 解 郁 之 要 药 ,可 泄 肝 胆 之 热 ;炙 甘 草 、 大 枣 健 脾 益 气 、调 和 阴 阳 。 诸 药 合 用 ,共 奏 和 胃 降 逆 、 开
以 清 胆 降 逆 、和 胃健 脾 法 为 主 。 笔 者 自拟 中 药方 辛 开 苦 降 、调 和 阴 阳 ,能 用 于 多 种 胃 肠 道 疾 病 的 治疗 。方 中半 夏 为 主 药 ,燥 湿 祛 痰 ,降 逆 止 呕 ; 黄 芩 、黄 连 苦 寒 燥 湿 ;干 姜 温 中 ,温 则 津 液 得 以 疏 散 ;柴
例 。 胃阴 亏 虚 型 4例 。 2 治 疗 方 法
断 为 反 流 性 食 道 炎 ,中 医 辨证 属 胃脘 痛 中 胃热 炽 盛 之 证 型 ,
治 宜 :清 热 和 胃 。处 方 :柴 胡 、半 夏 、黄 连 、黄 芩 、 栀 子 、 枳 壳 各 1g 0 ,茯 苓 、代 赭 石 、蒲 公 英 各 1g 山 豆 根 、炙 甘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