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高专题报告药物不良反应 文档

合集下载

药品不良反应报告模板范文 (2)

药品不良反应报告模板范文 (2)

药品不良反应报告模板范文引言概述:药品不良反应报告是一项重要的医药监管工作,旨在及时发现和评估药品的不良反应,保障患者用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本文将为您提供一份药品不良反应报告的模板范文,以帮助您准确、系统地填写报告。

正文内容:1. 不良反应报告基本信息1.1 报告人信息:包括报告人姓名、职务、联系方式等。

1.2 患者信息:包括患者姓名、性别、年龄、病史等。

1.3 药品信息:包括药品名称、批号、生产厂家等。

1.4 不良反应信息:包括不良反应的发生时间、症状描述、持续时间等。

2. 不良反应的严重程度评估2.1 轻度不良反应:症状轻微,不需要特殊处理,对患者的生活和工作影响较小。

2.2 中度不良反应:症状较明显,可能需要特殊处理或调整药物剂量,对患者的生活和工作有一定影响。

2.3 重度不良反应:症状严重,需要紧急处理或停止使用该药物,对患者的生活和工作造成较大影响。

3. 不良反应的处理措施3.1 对轻度不良反应的处理:一般不需要特殊处理,可以继续使用药物或调整剂量。

3.2 对中度不良反应的处理:可能需要停止使用该药物,或调整剂量,或使用其他替代药物。

3.3 对重度不良反应的处理:需要立即停止使用该药物,并采取紧急处理措施,如急救、洗胃等。

4. 不良反应的预防措施4.1 临床应用前的评估:对患者的病史、过敏史、用药史等进行全面评估,尽量避免给患者使用可能引发不良反应的药物。

4.2 用药过程中的监测:定期对患者进行生命体征、实验室检查等监测,及时发现不良反应的早期信号。

4.3 药品信息的宣传和教育:向患者和医务人员提供药品的详细信息,包括可能的不良反应和处理方法,提高用药安全意识。

5. 不良反应报告的提交和处理5.1 报告的提交:将完整的不良反应报告表格提交给相关医药监管部门或药品生产厂家。

5.2 报告的处理:医药监管部门或药品生产厂家将对报告进行评估和分析,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如调整药品说明书、提醒医务人员等。

药品不良反应报告3篇

药品不良反应报告3篇

药品不良反应报告药品不良反应报告(一)药品不良反应是指在药品使用过程中发生的、与该药品可能存在关联的、出现在标签、说明书未列明或列明但其危害性与频率超出预期的任何有害反应。

针对药品的不良反应,我们应主动采取防范措施,并及时向相关机构报告,以全面了解药品的不良反应情况,进一步保障患者的用药安全。

最近,我国药品监管部门关注到一批氯硝西泮片的不良反应。

据了解,氯硝西泮片是一种以氯硝西泮为主要成分,用于治疗焦虑症、抑郁症、神经官能症等疾病的安眠药。

但是,在临床应用中,氯硝西泮片的不良反应也随之出现。

患者出现头晕、口干、记忆力减退、心慌等症状。

有部分患者由于氯硝西泮片过度使用,出现药物依赖、耐药性增加等现象。

为此,我们呼吁医生在用药前先对患者进行详细的过敏史询问,严密监测患者的体征和症状,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

同时,患者应严格遵守医嘱,不可超量或滥用氯硝西泮片。

药品不良反应报告(二)药品不良反应是我们在用药中难以避免的问题,任何药品都会存在潜在的不良反应。

最近,我国药品监管系统接到多起葡萄糖胺钙颗粒不良反应的报告。

葡萄糖胺钙颗粒是一种用于促进骨髓增殖、提高血小板、红白细胞及淋巴细胞的功能性补充剂,主要应用于血液系统疾病的治疗过程中。

但是,随着葡萄糖胺钙颗粒的使用日益普及,不少患者出现了药品不良反应。

如恶心、呕吐、腹泻、皮疹、过敏等症状。

有严重者出现过敏性休克的症状,危及生命。

为避免葡萄糖胺钙颗粒不良反应的发生,我们呼吁医生在处方前进行详细的病史询问,了解患者的过敏情况,选择适宜的用药方案。

同时,患者应严格按照医嘱用药,切勿超量或滥用。

若出现任何药物不良反应,请及时向医生反映,并报告药品监管机构。

药品不良反应报告(三)药品不良反应是常见的药品用药安全的隐患。

在使用任何药品的过程中,都可能伴随着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

最近,我国药品监管部门接到了一批乙硫异烟胺片的不良反应报告。

乙硫异烟胺片是一种治疗结核病、泌尿系统感染等疾病的药品。

副高专题报告药物副作用

副高专题报告药物副作用

副高专题报告药物副作用
副高专题报告-药物副作用
概述:
药物副作用是指人体在使用药物过程中,由于药物的特殊作用机制或者药物与人体的相互作用导致的不良反应。

药物副作用可能会对患者的健康造成不良影响,甚至威胁生命安全。

因此,正确了解和预防药物副作用至关重要。

常见药物副作用:
1. 消化系统反应:包括胃肠道不适、恶心、呕吐、腹泻等。

2. 神经系统反应:如头痛、头晕、嗜睡、失眠等。

3. 循环系统反应:如血压升高、心率改变等。

4. 皮肤过敏反应:包括皮疹、红肿、瘙痒等。

5. 免疫系统反应:如药物过敏性休克等严重过敏反应。

预防药物副作用的措施:
1. 合理用药:根据医生的建议和药物说明书正确使用药物,并遵守用药剂量和使用时长的要求。

2. 注意个体差异:每个人对药物的耐受程度不同,注意观察个人体质和反应,及时调整用药方案。

3. 需避免的禁忌:了解药物的禁忌症,如对药物成分过敏、孕妇禁用等情况,避免使用可能导致严重副作用的药物。

4. 防范药物相互作用:知晓药物间的相互作用,避免同时使用多种药物造成不可预测的副作用。

处理药物副作用的建议:
1. 及时停药:出现明显副作用时,应立即停止使用药物,并咨询医生。

2. 就医咨询:与医生详细沟通药物使用情况,询问正确的处理方法和相应的药物替代方案。

3. 自我观察:用药期间要多关注自身身体状况的变化,如有异常反应及时向医生反馈。

结论:
药物副作用是用药过程中不可避免的现象,对于患者和医生来说都十分关键。

通过合理用药、预防措施和及时处理,可以有效减少药物副作用对患者健康的不良影响,提高用药效果。

药品不良反应报告范文

药品不良反应报告范文

药品不良反应报告范文
尊敬的药品监管部门:
我是某某医院的一名医生,根据医疗工作的要求和职责,我特此向贵部门报告一起关于某某药品导致不良反应的病例。

该病例涉及患者某某,男,50岁,因肝病入院治疗。

在治疗
过程中,患者一直服用贵公司生产的某某药物。

然而,服药期间患者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包括高热、呕吐、肝酶升高等症状。

经过进一步检查和评估,我们推断这些不良反应与患者服用某某药物有关。

首先,根据患者的病史和检查结果,我们排除了其他可能导致不良反应的因素。

患者在服用某某药物前没有服用其他药物,并不存在药物相互作用的可能性。

此外,患者在服药期间的生活习惯和饮食均保持稳定,没有其他可能导致不良反应的因素。

其次,根据该药物的药理学特点和临床研究数据,我们发现该药物确实存在导致肝脏损伤的风险。

该药物主要通过肝脏代谢,可能对肝脏产生直接毒性作用。

近期的临床研究也提到了该药物与肝脏损伤之间的关联,进一步支持了我们的推断。

最后,我们对该病例进行了积极的处理措施。

我们立即停止了患者的某某药物治疗,并采取了相应的解毒措施和疗效监测,以避免患者病情的进一步恶化。

同时,我们将该病例报告给贵部门,希望能引起药品监管部门的重视,加强对该药物的监测和评估工作,以确保患者的用药安全和权益。

衷心希望贵部门能及时处理该报告,并采取相应的措施,确保患者的权益得到有效保护。

希望贵部门能加强对药品的监管工作,加强药品安全监测和评估,确保患者的用药安全和权益。

谢谢!
敬礼!
某某医院
医生:XXX
日期:XX-XX-XXXX。

药品不良反应报告模板范文

药品不良反应报告模板范文

药品不良反应报告模板范文引言概述:药品不良反应报告是一种重要的医药监管制度,旨在及时发现和评估药品使用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以保障患者用药安全。

本文将介绍药品不良反应报告的模板范文,以帮助医务人员准确、规范地填写不良反应报告。

正文内容:1. 报告基本信息1.1 报告人信息:包括报告人姓名、职称、联系方式等。

1.2 报告时间:填写报告的具体日期和时间,确保报告的及时性。

1.3 患者信息:包括患者姓名、性别、年龄、病历号等。

1.4 药品信息:包括药品名称、批号、生产厂家等。

2. 不良反应描述2.1 反应类型:详细描述患者出现的不良反应类型,如药物过敏、药物副作用等。

2.2 反应症状:准确描述患者出现的不良反应症状,如皮疹、恶心、头痛等。

2.3 反应程度:评估不良反应的程度,如轻度、中度、重度等。

2.4 反应时间:记录患者出现不良反应的具体时间点或时间段。

2.5 反应结果:描述不良反应的后果,如是否需要停药、是否需要治疗等。

3. 相关检查和处理3.1 检查项目:列出与不良反应相关的检查项目,如血常规、肝功能等。

3.2 检查结果:记录相应检查项目的具体结果,以帮助评估不良反应的严重程度。

3.3 处理措施:详细描述对不良反应的处理措施,如停药、给予对症治疗等。

4. 结果评估4.1 不良反应的可能性:评估该药品是否为不良反应的原因,包括药理学特点、相关研究等。

4.2 不良反应的严重性:根据不良反应的类型、症状和程度,评估不良反应对患者的危害程度。

4.3 不良反应的处理建议:基于评估结果,提出对不良反应的处理建议,如调整用药方案、加强监测等。

5. 报告附件5.1 医学文献:提供相关的医学文献,以支持不良反应的评估和处理建议。

5.2 相关检查报告:附上与不良反应相关的检查报告,以便进一步评估和处理。

5.3 其他附件:如病历复印件、药品说明书等,提供更多的信息以支持不良反应的报告和评估。

总结:药品不良反应报告模板范文包括报告基本信息、不良反应描述、相关检查和处理、结果评估和报告附件等内容。

药品不良反应报告(3篇)

药品不良反应报告(3篇)

药品不良反应报告药品不良反应报告(3篇)我们眼下的社会,报告的使用成为日常生活的常态,我们在写报告的时候要避免篇幅过长。

我们应当如何写报告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药品不良反应报告,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药品不良反应报告1有资料显示,在全球每年患者死亡病例中,约1/3是由药品不良反应(adr)所致;在我国每年5000多万住院病人中,有250多万人与药物不良反应有关,其中大量相同或相近的反应重复发生,可见用药过程中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是相当频繁的。

今年,鱼腥草、亮菌甲素(齐二药)、克林霉素注射液(欣弗)等不良反应事件的相继发生,特别是“齐二药”、“欣弗”事件,是当初作为药品不良反应案件及时报告才避免了事态的进一步恶化,使众多患者逃过一劫。

因此,强化安全合理用药意识,健全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制度,规范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管理,确保人民群众用药安全有效的工作刻不容缓。

一、基本情况我市是从20xx年开始启动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的,在建立的33家adr监测单位中有18家乡镇级以上医疗机构、6家药品生产企业、9家药品经营企业,这些adr监测机构都配备的专职或兼职人员从事药品不良反应上报工作,同时建立了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管理机构。

各监测单位在明确职责和加强组织建设的同时,逐步确定并完善了药品不良反应的报告程序,建立健全了adr报告制度,初步形成了我市药品不良反应报告与监测工作的组织构架,为adr监测工作的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特别是充分发挥了医疗机构在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中的突出作用,保证了全市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网络的良性运行,使我市的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在完成计划指标的同时,数量逐年提高。

其中:20xx年上报药品不良反应10例,20xx年36例,20xx年87例,20xx年204例。

二、存在的问题1、医疗机构报告adr数量和质量有待于提高。

目前,我市大多患者处方用药是经医师处方得到的,adr报告也都来源于医疗机构。

由此可见,医疗机构不仅是诊断、治疗疾病的主要场所,同时也是adr产生和防治的主要场所,还是adr监测与报告的主要场所。

药物不良反应研究报告

药物不良反应研究报告

药物不良反应研究报告概述本研究旨在探讨药物不良反应的类型、原因和预防措施。

通过分析现有文献和报告案例,我们对药物不良反应的研究进行了详细调查。

以下是我们的研究结果。

药物不良反应类型根据我们的研究,药物不良反应可分为以下几类:1. 常见不良反应:包括但不限于头痛、恶心、呕吐等症状。

2. 严重不良反应:如过敏反应、心血管问题、肝功能异常等。

3. 不良反应与药物相互作用:一些药物可能与其他药物或化合物产生相互作用,导致不良反应。

4. 潜在风险:某些药物可能在长期使用中产生潜在的不良反应,如肾脏损伤、骨质疏松等。

5. 个体差异:不同人对药物的反应可能存在差异,某些人可能更容易出现不良反应。

药物不良反应的原因在研究中,我们发现药物不良反应的原因可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药物质量问题:药物自身存在质量问题,如含有有害物质或过期使用。

2. 不当用药:药物的剂量、频率或用法不正确,导致不良反应的发生。

3. 药物相互作用:同时使用多种药物可能导致药物相互作用,增加不良反应的风险。

4. 个体差异:不同个体对药物的代谢和反应存在差异,某些人可能更容易出现不良反应。

5. 长期使用:长期使用某些药物可能导致潜在的不良反应的发生。

药物不良反应的预防措施为了预防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我们提出以下几点预防措施:1. 严格质量控制:加强药物生产和质量监管,确保药物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2. 合理用药:医生和患者应根据实际情况合理使用药物,包括正确使用剂量和频率。

3. 联合用药谨慎:同时使用多种药物时应注意潜在的药物相互作用,避免不必要的风险。

4. 个体化治疗:考虑个体差异,制定个体化的用药方案,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5. 定期监测:长期使用药物的患者应进行定期的监测和检查,及时发现潜在的不良反应。

结论通过对药物不良反应的研究,我们得出了以上结论。

这些研究结果可以为医生、患者和相关监管部门提供指导,帮助预防和减少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

注:以上研究结果仅依据现有文献和报告案例,可能受到样本数量和可靠性的限制。

药品不良反应报告范文

药品不良反应报告范文

药品不良反应报告范文
尊敬的医药监管部门:
我是某某医院的某某医生,今天向您报告一起药品不良反应的案例。

患者姓名,某某。

性别,男。

年龄,45岁。

病史,高血压。

就诊时间,2021年6月15日。

就诊科室,心血管内科。

就诊医生,某某医生。

患者某某因高血压长期服用降压药物A药,病情一直稳定。

但在6月15日复
诊时,患者向我反映近期出现头痛、恶心、乏力等不适症状,经询问得知这些症状出现在服用药物A药后。

我立即对患者进行了详细的询问和体格检查,并考虑到
可能是药物不良反应导致的症状,建议患者停止使用药物A药,并转为使用B药。

患者在停用药物A药后,症状逐渐减轻,并在换药后病情得到了控制。

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患者的症状完全消失,目前病情稳定。

根据患者的病史和症状表现,我认为患者出现的不良反应与药物A药有关。

因此,我特此向贵部门报告此案,并建议对药物A药进行进一步的监测和评估,以
确保患者和其他服用该药物的患者的安全。

同时,我也提醒患者在使用药物时要密切关注自身的身体反应,一旦出现不良
反应要及时就医,并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调整用药。

希望贵部门能够重视此案,并对药物A药进行进一步的监测和评估,确保患者的用药安全。

谨此报告。

某某医生。

日期,2021年6月20日。

此份报告仅供参考,具体情况请以实际情况为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临床药师对我院2019年度不良反应的情况分析以及合理用药减少不良反应的建议
前沿:临床药师在工作实践中与医生、护士共同做好药品不良反应的监测工作,保护患者免受或减少与用药有关的损害。

方法:统计分析我院(广元市精神卫生中心)2019年1—12月药品不良反应情况,对其进行分析总结。

结果:医务工作者在治疗疾病的同时也应注意药品的不良反应,达到安全、有效、经济、适当的使用药物的目的。

一、我院2019年全年一共上报126例不良反应。

(一)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多
2019年我院上报有17例抗菌药物不良反应,其中6例是喹诺酮类抗菌药物引起的不良反应,4例不良反应症状是身体痒、部位红肿等。

1例不良反应是胃肠道反应,恶心、反胃呕吐。

1例不良反应是引起患者心悸。

头孢哌酮舒巴坦两例不良反应引起患者发热,头孢噻肟钠1例药物热,1例不良反应:寒战、胸闷。

阿莫西林那克拉维酸钾不良反应引起皮疹两例。

(二)中成药针剂不良反应多
2019年上报了5例不良反应,心内科反映2019年科室给4名患者使用香丹注射液都存在不良反应,主要表现在:过
敏、发痒。

医生发现后立即停药,进行观察不良反应症状逐渐好转。

现在该科室基本上停止使用香丹注射液。

另外注射用盐酸川芎嗪发生1例引起患者头痛的不良反应。

(三)治疗精神疾病方面的药品不良反应较多。

2019年我院上报44例治疗精神疾病方面的药品不良反应,其中丙戊酸钠缓释片引起3例血小板减少,利培酮分散片引起5例白细胞减少,阿普唑仑片引起3例乏力、困顿。

(四)、治疗结核病药物的药品不良反应多。

2019年我院上报6例治疗结核病药物的药品不良反应,乙胺丁醇片引起尿酸升高2例,吡嗪酰胺片引起尿酸升高1例,异烟肼片引起白细胞降低2例,怀疑联合用药异烟肼片和利福平胶囊引起1例白细胞降低的不良反应。

二、导致药品不良反应的因素
(一)药品因素
我院药品不良反应原因分析:
(1)药品的质量有待提高,特别是中成药注射液生产质量有待提高,中成药注射液有可能在生产过程中混入杂质或提纯不当使药物杂质过多,均可引起药物的不良反应。

(2)药物的剂量:用药量过大。

(3)药品使用时间过长容易引起药品不良反应,特别是治疗精神疾病方面的药品使用时间特别长少则几月多则终身服药,容易引起药品不良反应。

(4)抗菌药物不良反应多,可能跟使用频率过高有关,使用人群广泛有关。

(5)合并用药:两种以上药物合用,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3.5%,6种以上药物合用,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0%。

如治疗癫痫类药物拉莫三嗪片和丙戊酸钠缓释片合用发生过敏性皮疹概率将提高。

(二)、患者自身的原因
(1)年龄:老年人、婴幼儿、儿童容易发生药品不良反应,老年人相对于成年人身体机能下降对药物的代谢、排泄能力下降,比成年人排泄慢,而且老年人随着年龄增加本身疾病增多,身体机能各个方面逐渐下降,容易发生药品不良反应;而婴幼儿、儿童身体各个方面正在发育,未成熟,对药物较敏感也容易发生不良反应。

(2)个体差异:不同人种对同一药物的敏感性不同,而同一人种的不同个体对同一药物的反应也不同。

(3)疾病因素:肝、肾功能减退时,可增强和延长药物作用,易引起不良反应。

(4)特殊人群:孕妇用药也应注意,身体变化容易发生不良反应。

三、不良反应如何判断
(一)、发生可疑不良反应,首先看药品说明书是否注明,如果已经明确注明,则可能性较大。

(二)、根据用药时间顺序来判断。

1、在数秒至数分钟内发生:如有的做皮内试验后,针头尚未拔出,过敏反应即已发生如固定性红斑常发生在同一部位,呈紫红色圆形或椭圆形,常有水疱,伴有发热等症状。

一些严重过敏反应病人很快出现灼热、喉头发紧、胸闷心慌、脸色苍白、脉搏细弱、血压下降,甚至神志昏迷,需立即抢救。

2、大多数不良反应发生在用药后特别是静脉输液时的30分钟至120分钟内发生:比较常见的有皮肤瘙痒、皮肤红肿、恶心、呕吐、腹痛等症状。

3、用药后1-2周发生:如多形红斑常在用药后2-7日出现;剥脱性皮炎、大疱性表皮松懈型药疹大都在10日后发生。

链霉素导致的耳聋,常在停药后6个月出现。

(三)、根据具体症状来判断。

一般而言,药物的不良反应不同于原有疾病的症状,如
阿司匹林、消炎痛等引起的哮喘,庆大霉素、链霉素等导致的耳聋,以及青霉素、碘制剂等酿成的过敏性休克。

(四)、是否有再激发现象。

即是否会再次用药发生同样的反应。

四、临床药师对合理用药,避免严重不良反应,减少一般药品不良反应的建议:
(1)医生使用药品前应认真阅读说明书,严格按照药品说明书的用法、用量给患者使用药物。

对孕期和哺乳期妇女、婴幼儿、儿童、老人等特殊时期或特殊年龄段的患者应注意其用药的特殊要求。

给患者用药前应仔细询问用药史,对特异性体质或某些疾病患者,应注意避免使用可能诱发严重不良反应及其原患疾病的药物。

(2)治疗精神疾病的药品不良反应率较多,分析原因主要因为使用时间过长,精神患者需长期服药一般几年时间甚至终身服药,长期使用药品肯定会带来不良反应,第一代抗精神类药物包括现在使用的利培酮类药物都有锥体外系不良反应。

建议医生在给患者服用治疗精神疾病的药物同时服用拮抗剂安坦等药物,减少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

(3)避免重复使用作用机制相同的两种同类药物。

(4)尽量减少联合用药,需要联合用药时注意药物的相互作用,配伍禁忌,尤其对不良反应可能出现叠加作用的药物应尽量避免同时使用,如必须合并用药时必须注意药物剂量的合理调整。

(5)使用抗菌药物一定要有指征,有指征才能用,用的要合理,包括用法用量、滴数、溶媒等,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才能最大限度减轻抗菌药物带来的不良反应。

(6)使用药品时注意观察,特别是注意观察静脉输液半个小时内患者用药后的情况,是不良反应的高发期。

医师和护士必须注意观察患者用药后的情况,全程进行监测,一旦发现严重不良反应立即处理,及时抢救,及时上报;发现一般药品不良反应注意对症处理和上报。

(7)临床药师应对医务工作者进行药品不良反应的专项培训工作,教会医生和护士上报药品不良反应。

在临床科室设立不良反应监测点,在第一时间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在第一时间上报药品不良反应。

对科室上报的新的、严重的不良反应高度重视,及时了解情况,及时协助处理不良反应,及时上报。

(8)重点监测重点药物:抗菌药物、中成药注射液、精神药品、高危药品等。

(9)重点监控特殊人群:老年人、新生儿、孕妇、肝肾功能不的患者、营养差的患者、服用多种药品的患者等。

(10)监控药品过程全覆盖:用药前、用药中、用药后。

【参考文献】
[1]罗骞,高楚,曾洁,朱莉娜,欧汝静.我院624例抗菌药物ADR回顾分析[J/OL].中国抗生素杂志:
[2]何云.2018年我院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结果分析[J].中国
卫生标准管理,2020,11(16):92-94.
[3]黄猛.抗菌药物不良反应分析与合理应用探讨[J].中国
卫生标准管理,2020,11(16):94-96.
[4]郭晶晶,金海欧.关于中药不良反应研究现状的文献分析[J].医学食疗与健康,2020,18(17):22+24.
[5]. 纪立伟,傅得兴,胡欣.药品不良反应相关知识.《中国临床医生》,2005.33(9)50
[6].孙定人.药物不良反应,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103.
[7]药学综合知识与技能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20年版
[8]庄权权,赖淑华.临床药师在我院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的作用.海峡药学,2010,22(6):248-250.
[9]谭兴起,郭良君,孔飞飞,等.借助医院电子信息系统,主动发现药品不良反应.药学实践杂志,2010,28(5):381-382.
[10]计成,葛卫红,初琛荣.临床药师参与内分泌科药物不良反应处置的体会.药学与临床研究,2009,17(1):64-66.
[11]熊磊,李罄,辛华雯,等.临床药师在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中的作用.医药导报,2011,30(6):815-816. [12]涂志刚.浅谈药师在开展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和报告中的作用.中外医疗,2010,34:18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