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沈通明事”阅读试题及答案 (附翻译)
一株赶考的麦子阅读答案

一株赶考的麦子阅读答案一株赶考的麦子阅读答案篇(1):《张溥嗜学》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张溥嗜学溥幼即嗜学,所读书必手钞,钞已朗诵一过,即焚之,又钞,如是者六七始已。
右手握管处,指掌成茧。
冬日手皲,日沃汤数次,后名读书之斋曰“七录”。
溥诗文敏捷。
四方征索者不起草,对客挥毫,俄倾利就,以故名高一时。
选自《明史·张溥传》,本文又名:《温额外·温录斋》。
张溥从小就热爱学习,他所读过的书一定用手亲自抄写,抄完朗读一遍,马上烧掉,再抄写,这样六七遍才停止。
他右手握笔的地方,指掌上长满了老茧。
冬天手指冻裂,每天要在热水里浸好几次,后来他把读书的房间命名为“七录”。
张溥写诗作文敏捷,各方人士向他索取诗文,他不打草稿,当着客人的面挥笔就写,一会儿就完成了,因为这个原因在当时很有名气。
【阅读训练】1、解释:(1)已:;(2)焚:;(3)是:;(4)钞:;(5)草:;(6)毫:2、翻译:(1)日沃汤数次:(2)俄顷立就:3、文中两处“名”字的词性和意思有何不同?① ②参考答案1、解释:(1)停止,完成;(2)焚烧;(3)这样;(4)通“抄”,抄写;(5)草稿;(6)毛笔2、翻译:(1)每天要在热水里洗几次。
(2)一会儿马上完成。
3、动词,命名、提名?名词,名声(01)嗜(shì ):爱好(02)钞:通“抄”,抄写(03)已:停止,完(04)一过:一遍(05)即:就(06)焚:烧(07)如是:像这样。
是:这样(08)始:才(09)管:笔管(10) 皲(jūn):冻裂(11) 沃:泡浸(12)汤:热水(13)名:命名(14)斋:指书房(15)征索:索取(16)草:草稿(17)毫:毛笔(18)俄顷:一会儿(19)就:完成(靠近)(20) 以故:因为这个原因(21)名:名气(22)录:抄写表达了张溥刻苦学习,坚持不懈的精神。
也表达了张溥很有才华的精神。
(1)我们要学习张溥,勤奋学习,认真刻苦。
(2)只要像张溥这样以学习为乐,就能达到这种求学的境界。
高考文言文阅读模拟训练:《明史-沈思孝传》(附答案解析与译文)

高考文言文阅读模拟训练:《明史·沈思孝传》(附答案解析与译文)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 题。
沈思孝,字纯父,嘉兴人。
举隆庆二年进士。
又三年,谒选。
高拱署吏部,欲留为属曹,思孝辞焉,乃授番禺知县。
殷正茂总制两广,欲听民与番人互市..,且开海口诸山征其税,思孝持不可。
万历初,举卓异..,与艾穆合疏谏。
廷杖,戍..,又为刑部主事。
张居正父丧夺情神电卫。
居正死召复官进光禄少卿政府恶李植江东之及思孝辈思孝迁太常少卿御史龚仲庆希指诋之思孝遂求去不许。
寻迁顺天府尹,坐宽纵冒籍举人,贬三秩视事。
思孝御三品服自若,被劾,调南京太仆卿,仍贬三秩。
未几,谢病归。
吏部尚书陆光祖起为南京光禄卿。
寻进右佥都御史,巡抚陕西。
宁夏哱拜叛,诏思孝移驻下马关,为总督魏学曾声援。
思孝以兵少,请募浙江及宣、大骑卒各五千,发内帑供军,并乞宥故都御史李材罪,令立功。
诏思孝近地召募,而罢材勿遣。
思孝与学曾议军事不合,给事中侯庆远劾思孝舍门户而守堂奥,设逻卒以卫妻孥,不任封疆事。
改抚河南,辞不赴。
顷之,召为大理卿。
中官郝金诈传懿旨..下狱,刑部薄其罪,思孝驳诛之。
帝悦,进工部左侍郎。
陕西织羊绒为民患,以思孝奏,减十之四。
进右都御史,协理戎政。
初,廷推李祯为首,思孝次之,帝特用思孝。
或疑有奥援,给事中杨东明、邹廷彦相继疏劾。
帝以廷彦受东明指,谪东明,夺廷彦俸。
乾清宫灾,思孝请行皇长子冠礼以回天心。
又以日本封事大坏,请亟修战守备,并论赵志皋、石星误国。
其秋,丕扬去位,思孝亦引疾,诏驰传归。
久之,丕扬复起为吏部,御史史记事复诋思孝与顾天埈合谋欲构陷丕扬。
顾宪成、高攀龙力辨其诬,而思孝卒矣。
天启中,赠太子少保。
(选自《明史·列传第一百十七》)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A. 居正死召/ 复官/ 进光禄少卿/ 政府恶李植/ 江东之及思孝辈/ 思孝迁/ 太常少卿御史龚仲庆希指诋之/ 思孝遂求去/不许B. 居正死/ 召复官/ 进光禄少卿/ 政府恶李植/ 江东之及思孝辈/ 思孝迁太常少卿/ 御史龚仲庆希指诋之/ 思孝遂求去/不许C. 居正死/ 召复官/ 进光禄少卿/ 政府恶李植/ 江东之及思孝辈/ 思孝迁/ 太常少卿御史龚仲庆希指诋之/ 思孝遂求去/不许D. 居正死召/ 复官/ 进光禄少卿/ 政府恶李植/ 江东之及思孝辈/ 思孝迁太常少卿/ 御史龚仲庆希指诋之/ 思孝遂求去/不许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 互市,指中央王朝与外国或异族之间进行贸易的通称。
2009年高考江苏语文试题及答案

2009 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江苏卷)语文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在答题卡上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并贴好条形码,请认真核准条形码上的准考证号、姓名和科目。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择其他答案标号,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3.第I卷共10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3分)A.调.度/宏观调.控降.解/降.龙伏虎搪塞./敷衍塞.责B.省.视/省.吃俭用拓.本/落拓.不羁纤.绳/纤.尘不染C.圈.养/可圈.可点喷薄./厚古薄.今重.申/老成持重.D.臧否./否.极泰来乐.府/乐.不思蜀屏.蔽/屏.气凝神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A.随着全球气温升高,飓风、洪水、干旱等极端气象事件的频率和强度正在增加,气候变暖已成为全人类必须共同面对的挑战。
B.对“80后”作家来说,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要克服彼此间的同质化倾向,张扬自己的艺术个性才是他们的发展之路。
C.尽管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还在蔓延,但随着一系列经济刺激计划的逐步落实,中国经济出现回暖迹象,人们对经济复苏的信心开始回升。
D.由于青少年心智尚未成熟,好奇心又强,对事物缺乏分辨力,容易被大众媒介中的不良信息诱导,从而产生思想上、行为上的偏差。
3.根据下面一段文字,概括说明什么是“洼地效应”(不超过30个字)。
(4分)区域竞争的焦点更多的集中在综合环境的竞争上。
这里的“环境”既包括政务环境、市场环境、法制环境、人文环境等“软环境”,也包括绿化覆盖率、空气质量、居住条件、基础设施水平等“硬环境”。
谁的环境好,“洼池效应”就明显,吸引力就强,项目、资金、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聚集就快,发展就快。
“洼池效应”指:▲4.汶川大地震过去一年了,地震博物馆已经建成。
2014届高三文言文翻译训练及答案

文言翻译专项训练一、(2013年江苏卷)1、初,明帝在东宫,丰在文学中。
及即尊位,得吴降人,问:‚江东闻中国名士为谁?‛降人云:‚闻有李安国者。
‛是时丰为黄门郎,明帝问左右安国所在,左右以丰对。
帝曰:‚丰名乃被于吴越邪?‛后转骑都尉、给事中。
译文:当初,魏明帝做太子时,李丰在文学中。
等到魏明帝即位后,抓获一位东吴投降的人,魏明帝问他:“你在江东听说中原地带的名士是谁?”那位投降的人说:“听说有个李安国的人。
”这时李丰为黄门郎,魏明帝问左右臣子“安国”在哪里,左右臣子用“李丰”来回答。
魏明帝说:“李丰的名气竟然遍及吴趆一带了?”后来转任骑都尉、给事中等职务。
2、初,丰子韬以选尚公主,丰虽外辞之,内不甚惮也。
译文:当初,李丰的儿子李韬被选中娶公主为妻,李丰虽然表面上推辞,而内心不怎么害怕。
3、至嘉平四年宣王终后,中书令缺,大将军谘问朝臣:‚谁可补者?‛或指向丰。
译文:等到嘉平四年司马宣王死后,中书令一职空缺,大将军征询朝臣意见:“合适补任的人为谁?”有人指向李丰。
二、(2012年江苏卷)1、未几,移凤州司法。
王蒙正为凤州,以章献太后姻家,怙势骄横。
知公(苏涣)之贤,屈意礼之,以郡委公。
公虽以职事之,而鄙其为人。
蒙正尝荐公于朝,复以书抵要官,论公可用。
公喻郡邸吏,屏其奏而藏其私书。
未几,蒙正败,士以此多公。
译文:(王蒙正)知道您贤能,违背自己的意愿(或降低自己骄横的态度)拿礼节对待您,并把全郡的治事交付给您。
标准【答案】(王蒙正)了解苏涣的贤能,降低身份以礼相待,把郡里的事务托付给他。
【解析】注意关键点:“屈意”“礼”“委”。
2、君(苏涣)以一县令能此,贤于言事官远矣!译文:您凭借一个县令就能做到这样,远远比言事官(也可译为“谏官”或“只说不做的官员”)贤能啊!标准【答案】你作为一个县令能够这样,比言事的官员好多了。
【解析】注意关键点:“以”“此”“于”。
3、尔曹才不逮人,姑亦师吾(苏涣)之寡过焉可也。
高考语文专题冲刺 专题11.3 文言文阅读三(含解析)(2021年最新整理)

2017年高考语文专题冲刺专题11.3 文言文阅读三(含解析)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2017年高考语文专题冲刺专题11.3 文言文阅读三(含解析))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2017年高考语文专题冲刺专题11.3 文言文阅读三(含解析)的全部内容。
专题11 文言文阅读三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周莹,瀛州景城人。
右领军卫上将军景之子也.太宗潜邸时,莹得给事左右.即位,补殿直.领武骑卒巡警泉、福州。
卒才数百,捕剧贼千余,迁供奉官。
天雄军节度孙永祐、转运使杨缄称荐之,又使绥、银州按边事,还奏称旨,擢鞍辔库副使.真宗嗣位。
会蜀平,部送胁从者数十百人至阙下。
西川转运使马亮因入奏,请赦其罪遣还。
莹以为当尽诛之.令莹、亮廷议,上是亮议,悉原其罪。
五年,高阳关都部署阙,藩侯无足领之者,宰相请辍宣徽使以居其任。
时王继英任北院,上以莹练达军事,乃拜永清军节度,兼领其任,为三路排阵使。
莹隶人有钱仁度者,颇有军功,与虎翼小校刘斌相竞,为殿直阎渥所发。
以莹故,诏勿问,止徙斌隶他军。
契丹入寇,诏步兵赴宁边军为援。
莹至,则寇兵已去,即日还屯所。
上闻曰:“莹何不持重少留,示以不测。
轻于举措,非将帅体也。
"景德初,丁内艰,起复,代王显为天雄军都部署兼知军府事.尝召洺州骑士千五百人赴大名,道与寇直,力战,有死伤者,莹犹谓其玩寇,将悉诛之.诏赐金帛,谕莹勿治其罪。
车驾北巡,为驾前东面贝冀路都部署。
明年,改知陕州,俄徙永兴军府,又移邠州,兼环庆路都部署。
时夏州内属,诏省戍兵还营,以减馈饷之费。
仍手诏谕莹,莹遽奏乞留,以张边威。
高三语文二轮复习专题一文言文阅读(第2讲)

画线句有两个难点词“清洁”“剧职”。“清洁”很明 显是古今异义词,不能直接按现代汉语翻译,根据前文 语境“百姓以谦在职不受饷遗,追载缣帛以送之,谦却 不受。每去官,辄无私宅,常借官空车厩居焉”推断, 分析 “清洁”为“清正廉洁”之义;而“剧职”通过前文 “已衰老,犹强力为政”,后文“朕使卿智,不使卿力” 推断,“剧”为“繁重”之义,“职”为“职务、任务、 工作”之义,“剧职”译为“繁重的任务”。
第2讲Leabharlann 强化文言文翻译4个意识——保高分
人物 意识
语境 意识
采点 意识
连贯 意识
圈出传主姓名及所译句子前后语境出现的名字,便 于理清人物关系及人事关系。
快速浏览所译句子前后语境,把握文脉,便于推测 大意。
准确锁定关键字、词、句,并依据语境及所学知识 准确推断并翻译这些关键点。
根据所学翻译技巧(留、换、调、删、补、变),流畅 翻译所考句子。
一、人物意识——理清人物关系和人事关系 1.根据以往阅卷的经验,在翻译句子时,有好多同学居然
经常把人物名字,尤其是长而怪的少数民族的人物名字,当作实 词甚至虚词来理解,闹出了不少笑话。如《缅甸土司传》中的卜 刺浪、莽得刺、马者速、那罗塔等人名。
2.文言文中,人名第一次出现时往往用全称,以后再出现 就只提名不提姓了。如下面[例 1]中的传主“沈通明”,后面就 成了“通明”。有时在行文过程中,根据人物表述,还会改用 “名”或“字”来代指人物,如《鸿门宴》“不然,籍何以至此” 中“籍”就是项羽的名,很多学生缺少人物意识,不知“籍”为 何意,造成理解障碍。
翻译 高祖赞赏他清正廉洁,特别礼待他。每次朝见,他都请求 承担繁重的任务来为朝廷效力。 前后语境可以帮助我们灵活推断难解词语在具体语境中
2023新教材高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专题二古诗文阅读第一部分文言文阅读第5讲文言文语句的翻译教师用书

第5讲文言文语句的翻译/扣住得分点,语句要通顺文言语句翻译中的关键点:一是重要的文言实词,尤其是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二是重要的文言虚词;三是文言句式,即省略句、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和固定句式;四是词类活用,如使动用法、意动用法等。
突破一增强4个意识,突破翻译瓶颈——文言重点题,对点谨慎译丢分警示:考场上,文言文翻译丢分比较严重。
究其原因,主要是考生“实词不落实,句子不通顺”。
具体表现在答题时没有“得分点”意识,重点考查的词语翻译不准,有遗漏,句式特点翻译不到位,虚词语法作用没体现,脱离语言环境等。
所以,答题时必须有得分点意识,一定要把这几个“点”译清楚,才能得满分!四个意识:一、传主意识——弄清是谁做了什么事【阅卷反馈】据阅卷经验,考生翻译句子的时候,很多人弄不清人物、事件的关系,甚至因为不清楚古人称呼名、字的习俗,或者不习惯古人命名的奇特,导致把名字当做一般实词、虚词进行硬译,闹出笑话,因而丢分,殊为可惜!【知识点醒】古文中,传主姓名首次出现往往全称,以后再出现即简称,或称官职,或称名,或称表字,或称号。
由于古人名字大多单音,往往容易使考生混淆,强行翻译,导致失误。
例如:“不然,籍何以至此”中,“籍”就是项羽的名,如果不知其故,强行翻译,就会丢分。
【考题例释】例1 阅读下文,翻译画线句子。
贾生以为汉兴至孝文二十余年,天下和洽,而固当改正朔,易服色,法制度,定官名,兴礼乐,乃悉草具其事仪法,色尚黄,数用五,为官名,悉更秦之法。
孝文帝初即位,谦让未遑也。
诸律令所更定,及列侯悉就国,其说皆自贾生发之。
于是天子议以为贾生任公卿之位。
绛、灌、东阳侯、冯敬之属尽害之,乃短贾生曰:“洛阳之人,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
”于是天子后亦疏之,不用其议,乃以贾生为长沙王太傅。
译文:二、语境意识——分清内部语境和外部语境【知识点醒】所谓内部语境,是指主要词语所在的句子;所谓外部语境,是指该句所在的段落或文章。
高考江苏卷文言文翻译汇总

高考江苏卷文言文翻译汇总2014年《答严厚舆秀才论为师道书》柳宗元⑴若乃名者,方为薄世笑骂,仆脆怯,尤不足当也。
答案:至于老师的名称,正被浮薄的世人所嘲笑谩骂,我懦弱胆怯,更是不足以承担了。
⑵亟谋于知道者而考诸古,师不乏也。
答案:尽快跟精通学问之道的人商量并且到古代典籍中验证,老师就不缺乏了。
【第⑴句中的“乃”“薄世”“脆”“当”“也”是翻译中的难点,翻译时要当心:乃,这样;薄世,浅薄的世人;脆,脆弱;当,担当,承担。
第⑵句中的“亟”“谋”“于”“知道”“考诸古”是难点,而且句子中有两处特殊句式:亟,急迫,迫切;谋,商量;于,跟,向;谋于,于……谋;知道,懂得学问道理;考诸古,考之于古,于古考之,在古代(典籍)中考证它。
】2013年《三国志·李丰》(1)明帝问左右安国所在,左右以丰对。
答案:明帝问身边臣子安国在哪里,身边臣子用“李丰”来回答。
(要点:“左右”“所在”“对”)(2)丰子韬以选尚公主,丰虽外辞之,内不甚惮也。
答案:李丰的儿子李韬通过选拔娶公主为妻,李丰虽然表面上推辞,而内心不怎么害怕。
(要点:“以选”“尚”“外……内……”“辞”)(平按:此处“辞”似乎已译为“辞让”更合适)(3)中书令缺,大将军谘问朝臣:“谁可补者?”答案:中书令一职空缺,大将军征询朝臣意见:“合适补任的人是谁?”(要点:“缺”“谘”“谁可补者”)2012年苏辙·伯父墓表⑴知公之贤,屈意礼之,以郡委公。
(3分)译文:(王蒙正)知道您贤能,违背自己的意愿(或降低自己骄横的态度)拿礼节对待您,并把全郡的治事交付给您。
标准答案:(王蒙正)了解苏涣的贤能,降低身份以礼相待,把郡里的事务托付给他。
[解析]注意关键点:“屈意”“礼”“委”。
⑵君以一县令能此,贤于言事官远矣!(3分)译文:您凭借一个县令就能做到这样,远远比言事官(也可译为“谏官”或“只说不做的官员”)贤能啊!标准答案:你作为一个县令能够这样,比言事的官员好多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书沈通明事”阅读试题及答案 (附翻译)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
书沈通明事
汪琬
淮安沈通明,尝为前明总兵官。任侠轻财,士大夫皆称之。顺
治二年,先是有巡抚田仰者,素习通明之为人,加礼遇焉;至是见明
将亡,遂属其家通明,而身自浮海去。通明匿仰妻子他所。
会清军渡淮,购仰妻子急,踪迹至通明家。是时通明杜门久矣。
捕者围其居,通明走入寝门,饮酒数斗,裂束帛缚其爱妾,负之背,
牵骑手弓矢以出,大呼曰:“若辈亦知沈将军耶!”遂注矢拟捕者,皆
逡巡引却。通明疾驰,与爱妾俱得脱。赁居苏州,变姓名,卖卜以自
活。未几爱妾死,意不自聊,祝发为浮屠。已,复弃浮屠服,北访故
人于邓州。 通明故魁垒丈夫也,美须髯,以饮酒自豪。每醉辄歌呼
邓州市上,一市皆以为狂。彭公子篯,其州人也,素有声望于江淮间,
方罢巡抚家居,独闻而异之。侦得通明所在,徒步往与之语,通明默
不应。已询知为彭巡抚,乃大喜吐实。公捉其手曰:“君状貌稍畀,
必将有物色之者,非我其孰为鲁朱家耶?”引与俱归,日夜与通明纵
酒甚欢。居久之,遇赦始得出。
2
通明少以勇力闻,尝与贼战,贼射之洞胸,通明即拔矢裂甲裳
裹其创,往逐射者,竞杀其人而还,一军皆壮之。今且年八十余,膂
力稍衰矣,饮酒犹不减少时,任侠自喜,亦如故也。
夫明季战争之际,四方奇才辈出,如通明之属,率倜傥非常之人,
此皆予之所习闻也。其他流落湮没,为余所不及闻而不得载笔以纪者,
又不知几何人。然而卒无补于明之亡也,何与?当此之时,或有其人
而不用,或用之而不尽。至于庙堂秉事之臣,非淫邪朋比即怀禄耽宠
之流。当其有事,不独掣若人之肘也,必从而加媒孽焉。及一旦偾决
溃裂,束手无策,则概诬天下以乏才。呜呼!其真乏才也耶?
【解析】文言文阅读,取材发生重大变化,与兄弟省市卷趋向一
致:关注本土文人小品。《书沈通明事》以简洁的叙事为主,用精当
的议论收尾。作者汪琬,清初三大散文家之一,其文风,一般论者认
为受欧阳修影响,其文章“简洁有气,似柳子厚”,选文是其代表作
之一。
⒌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遂属其家通明 属:托付
B.皆逡巡引却 引却:后退
C.通明故魁垒丈夫也 魁垒:高大
D.率倜傥非常之人 率:率领
3
【参考答案】D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主要考查常见文言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
【解析】属(托付)、引却(后退)、魁垒(高大)均正确,错误
设置在D.“率倜傥非常之人”“率”为“率领”,实同“六国互丧,
率赂秦耶?”之“率”(都,全)。
⒍下列句子中,表现沈通明“有情”“有义”的一组是( )(3
分)
①通明匿仰妻子他所 ②裂束帛缚其爱妾,负之背
③若辈亦知沈将军耶 ④意不自聊,祝发为浮屠
⑤每醉辄歌呼邓州市上 ⑥已询知为彭巡抚,乃大喜吐实
A.①②④ B.②③⑤ C.①⑤⑥ D.③④⑥
【参考答案】A
【考点】筛选文中的信息
4
考查重点主要包括指明信息的具体内容,判断信息所属的性质,
根据要求提取相关信息。
【解析】抓住表现沈通明“有情”“有义”即可。
⒎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沈通明原为明末军官,为人仗义轻财,年轻时以勇猛闻名,
八十多岁时酒量仍不减当年, 还像过去一样以行侠自豪。
B.入清以后,沈通明闭门不出,后来移居苏州,改名换姓,靠
给人算命维持生活,后出家为僧,不久还俗,北上邓州寻访故人。
C.彭子篯注意到沈通明在邓州的异常行为,前去察看,但两人
一见如故,相处很好,于是彭子篯免除了他的罪责,将他释放。
D.作者认为明末像沈通明那样的人才得不到重用,而朝廷中掌
权的大臣都是些心术不正、 结党营私、追名逐利的小人。
【参考答案】C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重点考查对文章的层次、段落或整体的把握能力。
【解析】C 项“彭子篯注意到沈通明在邓州的异常行为,前去
察看,但两人一见如故,相处很好,于是彭子篯免除了他的罪责,将
他释放”中后半部分的分析明显不合文意。
⒏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5
⑴购仰妻子急,踪迹至通明家。
⑵方罢巡抚家居,独闻而异之。
⑶然而卒无补于明之亡也,何与?
【参考答案】
⑴紧急悬赏捉拿田仰的妻子儿女,追踪觅迹直到沈通明家。
⑵刚刚不做巡抚待在家里,唯独他(彭子篯)听到这件事而感到
惊奇。
⑶然而最终对明朝的灭亡没有起到补救作用,为什么(什么原因)
呢?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古文翻译要求以直译为主,并保持语意通畅。要注意原文用词造
句和表达方式的特点。
【解析】第⑴句“购仰妻子急,踪迹至通明家”,重点落实在“购”
(悬赏缉捕)、“妻子”(妻子儿女)和“踪迹”(追踪行迹)上;第⑵
句“方罢巡抚家居,独闻而异之”主要点在“家居”(在家居住)、“异
之”(认为他是奇特的);第⑶句“然而卒无补于明之亡也,何与?”
分别落在“然而”(虽然这样,那么)、“卒”(最后)和“与”(通“欤”)
上。文言文材料面孔似乎陌生,但实际阅读难度并未增大,与前两年
持平。
6
翻译:
淮安的沈通明,曾经做过前明朝的总兵官。他行侠仗义,重义轻
财,士大夫都称道他。顺治二年,先前有个巡抚叫田仰的人,一向知
道沈通明的为人,很是礼待他;等看到明朝大势已去即将灭亡,于是
就把家人托付给沈通明,而自己浮海远去。沈藏通明匿田仰的妻子和
孩子到其他地方。
恰逢清军渡淮河,紧急悬赏捉拿田仰的妻子儿女,追踪觅迹直到
沈通明家。当时沈通明已经不出门很长时间了。围捕的人包围了沈通
明的住所,沈通明来到卧室,饮酒几碗,撕裂束帛缚上他的爱妾,背
在背上,持上骑手的弓箭出门,大叫道:“你们也知道沈将军吗!”于
是上箭对准围捕的人,围捕的人都左右躲闪后腿。沈通明迅速地跑开,
和他的爱妾斗得以脱险。租赁房屋定居到苏州,改变姓名,以卖卜糊
口。不久爱妾死了,很是无聊,削发为和尚。后来,又脱去僧服,去
北方邓州拜访老朋友。
沈通明,是个身材高大的大丈夫,有漂亮的胡须,把饮酒作为豪
爽的事情。每次喝醉之后就在邓州的街市上大呼小叫,全街上得人都
认为他是个狂人。彭公子篯,邓州人,向来在江淮间有声望,刚刚不
做巡抚待在家里,唯独他(彭子篯)听到这件事而感到惊奇。了解到沈
通明的住址,徒步前往和他交谈,沈通明默不作声。等知道是彭巡抚,
才非常高兴地如实相告。彭公抓住他的手说:“先生的状貌稍畀,一
定有物色的,不是我其谁为鲁朱家呢?”带着沈通明一起回家,日夜
7
与沈通明纵酒,非常高兴。住了很长时间,遇大赦才得以外出。 沈
通明少年以勇力著名,曾经和强盗决斗,强盗用箭射中他的胸部,沈
通明即拔箭撕开甲裳裹好他的创口,去追逐开弓的强盗,最后杀了那
人才回来,一军将士都钦佩他。如今年已八十多岁,膂力稍衰减了,
饮酒还不减少时,任侠自喜,还像过去一样。
明朝末年正当战争的时候,四方奇才辈出,像沈通明这样的人,
全都是倜傥非常之人,这都是我向来所听到的。其他流落淹没,不被
我所听到而不能够以纪记载下来的人,又不知多少人。然而最终对明
朝的灭亡没有起到补救作用,为什么(什么原因)呢?当这个时候,或有
这样的人而不被重用,或任用他们而不能够用尽他们的才能。至于庙
堂执事的大臣,不是淫邪朋比就是怀禄耽宠之流。当天下一旦有事,
这些奸臣不独掣那些人的肘,一定还要添油加醋,落井下石。等到一
旦大势已去,束手无策,就会笼统地诬称天下没有贤能的人才。哎!
难道是真的天下没有贤才吗?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