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2017年基础知识复习重点

合集下载

2017年公共基础知识复习资料

2017年公共基础知识复习资料

2017年公共基础知识复习资料第一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1、哲学、世界观、方法论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2、哲学的基本问题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两个层次。

第一方面,是关于物质和意识谁是第一性、谁是第二性的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依据。

第二方面,是物质和意识是否具有同一性的问题,即人的意识能否认识和反映物质世界的问题,是划分可知识和不可知论的根本依据。

在哲学基本问题之后,还有一个世界处于什么状态的问题,并由此产生形而上学和辩证法的对立。

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自然科学: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定律、达尔文生物进化论阶级基础:英国宪章运动、法国里昂工人起义、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社会科学:英国古典经济学、法国空想社会主义、黑格尔辩证法、费尔巴哈唯物主义4、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征是它的实践性,是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5、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一)物质观的发展主观唯心主义:“存在就是被感知”。

客观唯心主义:“理”、“理念”、“绝对观念”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物质为一种或几种常见的具体形态。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是物质结构的某一层次或不可分割的最小粒子。

旧唯物主义无法对意识现象及社会历史的本质,做出唯物的科学解释,旧唯物主义的物质观是形而上学的,历史观是唯心主义的。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观恩格斯:“物、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

”列宁:“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物质的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6、辩证唯物主义的运动观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运动。

运动是物质自身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

物质运动的具体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物质运动可分为五种基本形式:即机械运动、物理运动、化学运动、生物运动和社会运动。

2017年中考思想品德 基础知识归类复习导航

2017年中考思想品德 基础知识归类复习导航

基础知识归类总结1、基本国策:对外开放;计划生育;保护环境和合理利用资源;(科教兴国)2、战略: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创新驱动发展;可持续发展;西部大开发3、方略:依法治国;以德治国4、发展理念:科学发展观;可持续发展;和谐社会;以人为本;低碳生活;……5、发展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强国富民之路;科教兴国之路;可持续发展之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和平发展之路;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6、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邓论、三代、科发)7、伟大旗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8、改革开放的标志: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9、正义的判断标准:是否有利于促进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是否有利于维护公共利益和他人正当权益的行为。

10、判断工作(制度)是非的标准:三个有利于11、衡量人才的标准:只要具有一定的知识或技能,能够进行创造性劳动,为我国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建设做出积极贡献的人,都是社会所尊重的人才12、强国富民之路: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最鲜明的特点,是我们党、我们国家发展进步的活力源泉。

)13、立国之本:四项基本原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政治保证。

)14、兴国之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党和国家兴旺发达的根本要求)15、兴国之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16、民族之根:民族文化17、民族之魂:民族精神18、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解放和发展生产力19、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根本目的)(最终目标):共同富裕20、对外开放的基本途径:“引进来”和“走出去”21、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22、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23、依法治国的根本依据:宪法24、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25、实现中国梦的根本保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26、现代化建设顺利进行的根本保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27、我国的根本大法:宪法28、解决民生问题的根本途径: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29、精神文明建设(发展先进文化)的根本任务: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2017年事业单位综合基础知识重点精华版(吐血整理)

2017年事业单位综合基础知识重点精华版(吐血整理)

第一部分政治第一节马克思主义哲学考情分析:2005—2011年期间考马哲题目12道,主要分布在对唯物主义、唯心主义的划分和矛盾定律的基本了解。

知识点一:哲学的基本派别: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一)唯心主义1、主观唯心主义:认为人的意识是世界的本源,客观世界是人的意识的产物。

典型命题:王守仁:心外无物,心外无理;万物皆在吾心中;心包万物,心包万理贝克莱:存在即是被感知;孟子:万物皆备于我;庄子:万物与我为一;陆九渊:宇宙便是吾心,吾心既是宇宙;康德:人的理性为自然界的立法。

2、客观唯心主义:认为物质世界时由某种非人类、超自然的“客观精神”派生的。

典型命题:老子:道是天地之根,万物之母程颐:万物皆是一理;朱熹:理在物先,理在事先;黑格尔:绝对精神。

(二)唯物主义:(三种形态)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认为某种物质的具体形态是世界的本源,直观,无理论依据。

典型命题:中国古代:五行说;西方,德谟克利特:原子论。

★★2、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机械唯物主义):以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解释自然界和认识论问题的哲学学派。

它承认世界是物质的,但它把一切运动归结为机械运动;否认自然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否认事物内部因矛盾而引起的发展变化,认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实质上是不变的,即使有变化,也不过是量的增减或场所的变更,没有质变,也没有飞跃;离开人的社会性,不了解认识对实践的依赖关系,把认识看作是直观的、消极的、被动的反映,把抽象的理性、天性、情感等属于社会意识的现象当成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3、辩证唯物主义:即马克思主义哲学。

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唯物论。

马克思主义包括三个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其中,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两大理论基石:唯物主义历史观和剩余价值理论。

知识点二:对立统一规律物质的根本属性是客观实在性;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不可分割);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

2017年小学数学知识点精心大全总结

2017年小学数学知识点精心大全总结

第一章数和数的运算一概念(一)整数1 整数的意义自然数和0都是整数。

2 自然数我们在数物体的时候,用来表示物体个数的1,2,3……叫做自然数。

一个物体也没有,用0表示。

0也是自然数。

3计数单位一(个)、十、百、千、万、十万、百万、千万、亿……都是计数单位。

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10。

这样的计数法叫做十进制计数法。

4 数位计数单位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起来,它们所占的位置叫做数位。

5数的整除整数a除以整数b(b ≠ 0),除得的商是整数而没有余数,我们就说a能被b整除,或者说b能整除a 。

如果数a能被数b(b ≠ 0)整除,a就叫做b的倍数,b就叫做a的约数(或a的因数)。

倍数和约数是相互依存的。

因为35能被7整除,所以35是7的倍数,7是35的约数。

一个数的约数的个数是有限的,其中最小的约数是1,最大的约数是它本身。

例如:10的约数有1、2、5、10,其中最小的约数是1,最大的约数是10。

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其中最小的倍数是它本身。

3的倍数有:3、6、9、12……其中最小的倍数是3 ,没有最大的倍数。

个位上是0、2、4、6、8的数,都能被2整除,例如:202、480、304,都能被2整除。

个位上是0或5的数,都能被5整除,例如:5、30、405都能被5整除。

一个数的各位上的数的和能被3整除,这个数就能被3整除,例如:12、108、204都能被3整除。

一个数各位数上的和能被9整除,这个数就能被9整除。

能被3整除的数不一定能被9整除,但是能被9整除的数一定能被3整除。

一个数的末两位数能被4(或25)整除,这个数就能被4(或25)整除。

例如:16、404、1 256都能被4整除,50、325、500、1675都能被25整除。

一个数的末三位数能被8(或125)整除,这个数就能被8(或125)整除。

例如:1168、4 600、5000、12344都能被8整除,1125、13375、5000都能被125整除。

17年生物总复习基础知识

17年生物总复习基础知识

2017八年级生物第一轮复习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生物体的结构层次第二讲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一、练习使用显微镜1、显微镜的构造(擦拭目镜和物镜用)可以调节光线的角度和强弱是、;光弱时使用镜,用光圈。

可以大幅度升降镜筒的是,已经看到物象,想要使物象更清晰,应调节2、显微镜的使用方法步骤:(1)取镜和安放(2)对光(对光完成的标志:在目镜内看到视野)(3)观察(为什么镜筒下降时,眼睛要看物镜?)3、从目镜内看到的物像是像。

上下颠倒,左右相反。

玻片上“P”,看到的像是3、物像在视野的右上方,要移至视野的正中央,如何移动?)4、物像放大倍数=物镜倍数×目镜倍数;倍数越高,物像越大,数量越少,视野越暗,。

5、在视野中看到污点,移动玻片标本和物镜,污点都不移动,污点可能在上。

6、在显微镜下观察的生物标本,应该薄而透明,光线能透过,因此必须制成玻片标本。

常用的玻片标本:切片()、涂片()、装片()(P.42)二、植物细胞1、植物洋葱表皮细胞临时装片的制作过程(P43)擦→滴(目的:)→撕→展→盖→染()→吸区别显微镜视野中气泡和细胞:2、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的作用(P.45)①细胞壁:支持、保护,维持细胞形状②细胞膜:;③细胞质:液态的,可以流动的。

④细胞核:含有,遗传信息控制中心⑤叶绿体:进行作用的场所⑥液泡:在细胞质中,含有细胞液(酸甜苦辣物质都溶解在里面)⑦线粒体:进行作用的主要场所,为细胞生命活动提供能量三、动物细胞1、制作观察人的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过程(P46)(擦→滴(目的)→刮→涂→→染→吸)2、动物细胞的结构(P.47—P.48)植物细胞与动物细胞的相同点:都有、、植物细胞与动物细胞的不同点:植物细胞有、和,动物细胞没有。

四、细胞的生活是构成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3、细胞内的能量转换器:和叶绿体:进行作用,将能转变为能,并将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中。

线粒体:进行作用,将有机物中化学能释放出来,是细胞内的“动力工厂”、“发动机”。

2017年事业单位公共基础知识复习资料(最新版)

2017年事业单位公共基础知识复习资料(最新版)

第一篇政治常识第一章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1、马克思主义哲学概述哲学哲学的基本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及其理论成果2、唯物论世界的物质性意识物质与意识的关系及实践基础3、唯物辩证法唯物辩证法的两大特征:联系和发展唯物辩证法的三大基本规律 [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对立统一规律]唯物辩证法的五对范畴 [现象与本质、必然和偶然、原因与结果、可能与现实、形式与内容]坚持唯物辩证法、防止和反对形而上学4、认识论认识与实践实践及其基本形式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认识的本质认识的辩证运动过程真理与价值5、历史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社会发展的动力第一节马克思主义哲学概述一、哲学1.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思维知识的概括、总结;2.与具体科学,是共性与个性、一般与特殊的关系;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哲学,随其他科学的发展而发展;哲学,给具体科学以世界观、方法论的指导,使之相互作用、相互促进。

二、哲学的基本问题1.物质和意识的问题①谁为第一性划分唯物主义、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哲学两大派别的根本区别。

②有无统一性划分可知论、不可知论的标准。

可知论:一切的唯物主义者&彻底的唯心主义者;不可知论:本质上是唯心主义的一种表现。

2.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可知论和不可知论①唯心主义的基本类型——主观唯心主义&客观唯心主义②唯物主义的历史形态三种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机械唯物主义:机械性、形而上学、不彻底;现代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3.马克思主义哲学①产生条件社会历史条件:资义经济高速发展、资义社会矛盾充分暴露;阶级基础:无阶与资阶矛盾上升为社会主要矛盾,无阶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自然科学:19C自然科学三大发现—细胞学说、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直接理论来源:19C德国古典哲学,黑格尔的辩证法哲学、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哲学②基本特征✓第一次在实践的基础上实现了唯物主义&辩证法的统一;辩证的唯物主义、唯物主义的辩证法;✓第一次实现了唯物主义的自然观&历史观的统一;将唯物辩证观念贯穿到社会历史领域;✓实现了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革命性的统一;由它的实践性决定的、阶级性要求的。

2017年教育理论基础知识(最新最全最完整)

2017年教育理论基础知识(最新最全最完整)

教育理论基础知识本书适合考前两周复习专用第一部分教育学1、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2、我国春秋末年的《学记》是世界上第一部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

比古罗马昆体良的《论演说家的教育》早约三百年。

其中的主要思想有:“学不躐等”、“不陵节而施”(体现了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反映了启发性教学原则);“教学相长”(体现了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教学规律)。

3、捷克夸美纽斯1632年的《大教学论》是近代第一部系统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

他提出了班级授课制。

4、美国杜威的《民本主义与教育》强调“儿童中心”,提出了“做中学”的方法,开创了“现代教育派”。

5、苏联赞可夫的《教学与发展》把学生的“一般发展”作为教学的出发点与归属。

6、美国布鲁纳的《教育过程》的主要思想是结构主义和发现法的教学方法。

7、苏联苏霍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其著作被称为“活的教育学”和“学校生活的百科全书”。

8、教育的概念:广义指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三个方面;狭义指学校教育;偏义指思想品德教育。

9、教育的社会属性有:永恒性、历史性、相对独立性。

10、我国封建社会学校的教学内容主要是:“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诗、书、礼、易、春秋)。

其贯穿了儒家思想。

11、遗传素质对人的身心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社会环境对人的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

但环境决定论又是错误的,因为人接受环境影响不是消极的、被动的,而是积极的能动的实践过程。

12、我国普通中学的双重任务是:培养各行各业的劳动后备力量;为高一级学校输送合格新生。

13、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是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

14、“双基”是指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技巧。

15、智育的任务之一是发展学生的智力,包括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记忆力和注意力,其中思维能力是决定性的因素。

2017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期末复习专题7文言文基础知识

2017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期末复习专题7文言文基础知识

期末复习专题七文言文基础知识一、重点实词1.谢太傅寒雪日内集..(把家里人聚集在一起)2.俄而..雪骤.(俄而,不久,一会儿;骤,急)3.公欣然..曰(高兴的样子)4.白雪纷纷何.所似.(何,疑问代词,什么;似,像) 5.撒盐空中差.可拟.(差,大体;拟,相比) 6.陈太丘与友期.行(约定)7.太丘舍去..(丢下(他)而离开)8.门外戏.(玩耍)9.相委.而去.(委,舍弃;去,离开)10.下车引.之(拉,牵拉)11.元方入门不顾.(回头看)12.学而时.习之(按时)13.不亦说.乎(同“悦”,愉快)14.人不知而不愠.(生气,恼怒)15.吾日.三省.吾身(日,每天;省,自我检查、反省)16.与朋友交而不信.乎(诚信)17.传.不习乎(传授,指老师传授的知识) 18.温故.而知新(学过的知识)19.学而不思则罔.(罔然无所得,即没有收获) 20.思而不学则殆.(疑惑)21.静以修身..(个人的品德修养)22.俭以养德..(培养品德)23.非宁静..无以致远..(宁静,这里指安静,集中精神,不分散精力;致远,达到远大目标)24.非学无以广才..(增长才干)25.非志无以成.学(达成,成就)26.淫慢..则不能励精(放纵懈怠)27.意与日去.(消失,逝去)28.险躁..则不能治性(轻薄浮躁)29.多不接世..(接触社会)30.将复何及.(来得及)31.一狼径.去(径直)32.屠暴.起(突然)33.缀.行甚远(连接、紧跟)34.屠自后断其股.(大腿)35.苫蔽..成丘(覆盖、遮盖)36.目似瞑.(闭上眼睛) 37.狼亦黠.矣(狡猾)38.眈眈..相向(注视的样子)39.一狼仍从.(跟从)40.屠大窘.(处境困迫,为难)41.顾.野有麦场(看,视)42.积薪.其中(柴草)43.又数刀毙.之(杀死)44.一狼洞.其中(洞穴,这里用作动词,指挖洞) 45.止露尻.尾(屁股)46.乃悟前狼假寐..(假装睡觉)47.止.有剩骨(仅,只)48.两狼之并.驱如故.(并,一起;故,原来的) 49.恐前后受其敌.(这里指攻击)50.弛.担持.刀(弛,解除,卸下;持,拿起)51.有人忧天地崩坠..(倒塌坠落)52.天果.积气(果然、果真)53.只使..坠(纵使,即使)54.充塞四虚..(四方)55.及.其家穿井(待,等到)56.国人道.之(讲述)二、重点虚词1.之⎩⎪⎪⎪⎨⎪⎪⎪⎧学而时习之.(代词,指学习过的知识)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代词,它)夫君子之.行(助词,的)又数刀毙之.(代词,它,指狼)禽兽之.变诈几何哉(助词,的)久之.(助词,调整音节,不译)而两狼之.并驱如故(助词,位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复投之.(代词,代骨头)2.而⎩⎪⎨⎪⎧相委而.去(表承接,不译)人不知而.不愠(表转折,却)3.盖:盖.以诱敌(表示推测,大概,原来是) 4.其⎩⎪⎪⎨⎪⎪⎧人不堪其.忧( 代词,这种 )仁在其.中矣( 指代某人的思想的一部分 )恐前后受其.敌( 指狼 )场主积薪其.中( 指麦场 )屠乃奔倚其.下( 指柴草堆 )一狼洞其.中( 指柴草堆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指屠户 )屠自后断其.股( 指狼 )5.以⎩⎪⎨⎪⎧静以.修身( 介词,用 )非志无以.成学( 介词,来 )投以.骨( 介词,把 )以.刀劈狼首( 介词,用 )意将遂入以.攻其后也( 介词,来 )盖以.诱敌( 介词,用来 )6.乃⎩⎪⎨⎪⎧去后乃.至( 才 )屠乃.奔倚其下( 于是,就 )乃.悟前狼假寐( 才 ) 三、通假字 1.尊君在不.( 同“否”,读fǒu ,相当于“吗” ) 2.不亦说.乎( 同“悦”,愉快 ) 3.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同“又”,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 ) 4.其人舍.然大喜( 同“释”,解除、消除 ) 四、词类活用 1.友人惭.( 意动用法,感到惭愧 ) 2.学而时.习之( 名词作状语,按时 ) 3.吾日.三省吾身( 名词作状语,每天 ) 4.温故.而知新.( 形容词用作名词,故,学过的知识;新,新的理解和体会 ) 5.传.不习乎( 动词作名词,老师传授的知识 ) 6.饭.疏食( 名词作动词,吃 ) 7.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快乐 )8.非学无以广.才( 形容词作动词,增长 ) 9.狼不敢前.( 名词作动词,上前 ) 10.恐前后受其敌.( 名词作动词,攻击 ) 11.一狼洞.其中( 名词作动词,挖洞 ) 12.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名词作状语,“从通道”的意思 )13.其一犬.坐于前( 名词作状语,像狗似的 ) 14.苫.蔽成丘( 名词作状语,盖上 ) 15.一屠.晚归( 动词作名词,屠户 ) 16.一屠晚.归( 名词作状语,傍晚 ) 17.弛.担持刀( 形容词作动词,解除,卸下 ) 五、一词多义1.日⎩⎪⎨⎪⎧日.中不至( 太阳 )寒雪日.内集( 天 ) 2.为⎩⎪⎨⎪⎧可以为.师矣( 当、做 )为.人谋而不忠乎( 替 )3.知⎩⎪⎨⎪⎧人不知.而不愠( 了解 )温故而知.新( 懂得 ) 4.学⎩⎪⎨⎪⎧非学.无以广才( 学习 )非志无以成学.( 学业、成就 )5.止⎩⎪⎨⎪⎧止.有剩骨( 仅,只 )一狼得骨止.( 停止 ) 6.意⎩⎪⎨⎪⎧意.暇甚( 神情、态度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意图 )7.敌⎩⎪⎨⎪⎧恐前后受其敌.( 攻击 )盖以诱敌.( 敌人 )8.前⎩⎪⎨⎪⎧恐前.后受其敌( 前面 )狼不敢前.( 上前 )9.积薪⎩⎪⎨⎪⎧场主积薪..其中( 堆积柴草 )转视积薪..后( 堆积在那里的柴草 )六、古今异义1.与儿女..讲论文义 古义:__泛指小辈,包括侄儿侄女__ 今义:__指子女__ 2.与儿女讲论文义..古义:__文章的义理__ 今义:__文章的意思__ 3.去.后乃至 古义:__离开__ 今义:__到、往__ 4.相委.而去 古义:__舍弃__ 今义:__委屈、委托__5.元方入门不顾.古义:__回头看__ 今义:__照顾__6.与人期.行古义:__约定__ 今义:__日期__7.下车引.之古义:__拉,牵拉__ 今义:__引用__8.不亦君子..乎古义:__有才德的人__今义:__泛指品德高尚的人__9.可以..为师矣古义:__可以凭借__今义:__可能、许可__ 10.饭疏.食,饮水古义:__粗劣__ 今义:__疏通、疏散__11.饭疏食,饮水.古义:__冷水__今义:__无色、无味、无臭的液体__12.匹夫..不可夺志也古义:__平民中的男子,泛指平民百姓__今义:__无学识、无智谋的人__13.吾日三.省吾身古义:__多次__ 今义:__数词,三__14.非宁静..无以致远古义:__精力集中__ 今义:__安静、不嘈杂__ 15.险.躁则不能治性古义:__轻薄__ 今义:__危险、不安全__ 16.淫慢.则不能励精古义:__懈怠__ 今义:__速度缓慢__ 17.少.时古义:__稍微__ 今义:__数量小__18.禽兽之变诈几何..哉古义:__多少__ 今义:__几何学的简称__ 19.止增笑耳.古义:__古文言文出现在句尾时,通常解释为“罢了”__今义:__耳朵__20.屠自后断其股.古义:__大腿__ 今义:__屁股__21.身亡所寄.古义:__依附,依托__ 今义:__寄托__22.因往晓.之古义:__告知,开导__ 今义:__知道__七、文言句式1.省略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础知识复习重点劳动经济学一、劳动要素的特点1.动力性。

即主体推动性。

2.自我选择性。

即劳动要素作为主体要素,在构成劳动力供给与否和劳动力供给的投入数量与方向上,具有自主决定权与选择偏好。

3.个体差异性。

即不同的劳动要素个体,在个人的知识技能条件、劳动参与率倾向、劳动力供给方向,以及社会劳动岗位对其需求与选择方面,均有一定的差异。

4.非经济性。

即人作为生产要素供给,除了追求“高收入”的经济利益外,还有非经济方面的考虑。

二、劳动力供给的内容1.微观劳动力供给2。

中观劳动力供给3。

宏观劳动力供给三、劳动力需求的存量与增量劳动力需求可以分为原有的需求和追加的需求两部分。

劳动力需求的存量部分一般由原有的劳动供给来满足,其中少量的原有劳动供给会发生变化。

劳动力需求的增量,在于企业扩大生产、新行业的建立,特别是新兴部门和消费服务部门的大发展。

四、劳动力供求关系的类型劳动力供求关系,可以分为供过于求、供不应求、供求平衡三种基本类型。

五、劳动力总量过剩在劳动力总量过剩的情况下,形成下列不同状态:1.被社会劳动需求所吸收的正常就业状态。

2.从就业岗位上被排挤、辞退或从学校毕业后尚未找到职业的青年。

即公开性失业。

3.一部分处于开工不足、半日工作等状态,成为“半失业”人员。

即不充分就业。

4.社会劳动需求不充分、但仍将劳动力硬性吸收进工作单位而就业,或者原正常的就业者在劳动需求数量下降但未退出结合状态。

即潜在性失业或在职失业。

5.农民、小生产者、小零售商等在经济水平落后、经济状况不景气、就业严重困难的情况下,难以进入市场与他人竞争,只能困守在自己现有的劳动岗位上,从事极低工资的劳动。

即隐蔽性失业。

六、失业的类型1.总量性失业。

指劳动力供给数量大于社会对它的需求数量,即处于供过于求状态的失业。

又称需求不足性失业。

直接表现为找不到工作或被辞退;间接表现为人员过剩、开工不足、在职失业。

2.结构性失业。

表现为有的人没事干,有的事没人干。

3.磨擦性失业。

4。

技能性失业。

5。

技术性失业。

6。

选择性失业。

又称自愿失业。

七、劳动力市场的含义1.狭义的劳动力市场,是指从事劳动要素交换的场所。

如职业介绍所,人才市场。

2.中等口径的劳动力市场,是指劳动要素交换场所与劳动要素交换关系二者之和。

3.最广义的劳动力市场,除了具有交换场所、交换关系的含义外,还反映了一种机制,即对供求双方进行引导,促进劳动要素配置实现的机制。

八、劳动力市场的划分1.从市场分层的角度,可以分为普通市场与人才市场两种,普通市场中又包括技术工人市场与非熟练工市场。

2.从市场内容的角度,可以分为各种专业、职业的市场,如电子工程师市场、计算机软件人员市场等。

3.从市场形式的角度,可以分为固定机构性市场、临时集中性市场(如招聘会)、散在性市场(如待唤的木工)。

4.从市场范围的角度,可以分为用人单位内部市场、部门行业性市场、地区性市场、全国性市场与国际市场。

5.从社会认定的角度,可以分为有组织的市场与非组织的市场即自发市场、合法市场与非法市场。

6.从市场环境的角度,可以分为自由市场、垄断市场与政府干预性市场。

7.从市场供求的角度,可以分为非均衡性市场与均衡性市场。

非均衡性市场中又包括供不应求和供过于求两种类型,在均衡市场中又有结构性不均衡的问题。

九、劳动力市场运行的要素1.劳动力市场主体。

包括求职者个人与用人单位两方。

2.劳动力市场客体。

在劳动力市场上被交换的客体,是“劳动”要素或人力资源。

3.劳动力市场中介。

即劳动力市场上的交换得以进行的媒介。

4.劳动力市场过程。

5.劳动力市场规则。

十、政府的劳动力市场管理的特征1.高效、开放、全方位。

2。

统一领导和分散管理相结合。

3。

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兼顾。

十一、工资的定义所谓工资,是指劳动者被用人单位录用后,完成规定的劳动任务而作为劳动报酬领取的、由该用人单位支付的一定数额的货币。

其主要形式有:计时工资、计件工资、奖金、津补贴以及职工、个人福利等。

十二、早期的工资学说1.边际生产力工资论。

2。

供求均衡工资论。

3。

工资谈判论。

十三、收入差距的衡量指标——基尼系数所谓基尼系数,是意大利经济学家基尼,依据洛伦茨曲线创制的用来判断某种收入分配平等程度的一种尺度,即社会居民或劳动者人数与收入量对应关系的计量指标。

十四、最低工资。

是政府根据一定时期的社会收入水平和物价水平,所规定的保证劳动者基本生活需要的工资。

十五、政策。

在现代意义上,是国家、政党或一定的组织为实现一定时期的路线和任务而采取的行动纲领、方针和准则,是对该国家、政党、组织管辖对象的行为或活动的指导统计学知识一、统计活动与其他调查研究活动相比较,主要有三个特点1.数量性。

2。

总体性。

3。

社会性。

二、统计的认识过程。

统计的认识过程体现在调查研究的工作过程上分为:统计设计、统计调查、统计数据的整理、统计分析四个阶段。

三、数据资料。

是进行统计研究的基本依据,搜集完整、准确的数据资料对于正确认识客观事物、揭示事物的数量规律性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

四、具体调查方法。

有访问法、观察法、报告法和文案调查法等。

五、初级资料搜集的方法。

包括访问法、观察法、报告法等。

其中,访问法用的最为广泛。

六、审核的内容。

主要包括及时性、完整性和正确性的审核。

七、统计数据处理的内容。

主要包括对统计数据进行采集、整理,并按一定的数据格式输入计算机;在数据输入过程中,对原始统计数据进行审核订正、编码、更新和算术运算等;对数据进行分类汇总,制作各式过录表和综合汇总表;输出各式打印表和各类数据文件。

八、数据处理设计。

1.数据的信息标准化。

2.准备机器载体并进行检查。

3.数据处理所用算法、软件的设计与选择。

4。

整个数据处理设计要考虑延续性,要利于调查资料数据库的管理。

九、数据录入的方法。

包括键盘录入法、光电输入法、介质输入法。

十、矩阵式报表。

就是一张具有主栏指标和宾栏指标的统计报表,俗称“二维表”。

十一、数据汇总。

就是将统计数据按某一标识归类并累计相加,或将统计数据直接累计的计算过程。

数据汇总的方法主要有叠加汇总、分类汇总、过录汇总。

十二、数据汇总的组织形式。

1.逐级汇总。

2.集中汇总。

这种方式的优点是:在电子计算机整理的条件下,第一能够提高统计数据的准确性和及时性,第二可以进行各种交叉分组,提高了统计资料的利用率。

3.逐级汇总与集中汇总相结合。

写作知识一、单句(见基础知识114页—115页)1.主谓句。

2。

非主谓句。

3。

叹词句。

4。

变式句。

5。

省略句。

6。

双宾句。

7。

连谓句。

8。

把字句。

9。

被字句。

二、复句(见基础知识115页—116页)1.联合复句。

包括:并列关系;连贯关系;递进关系;选择关系;解说复句。

2.偏正复句。

包括:因果关系;转折关系;条件关系;假设关系;目的关系。

3.多重复句。

三、行政公文格式(三段式)1.文头部分。

2。

行文部分。

3。

文尾部分。

四、下行公文包括:命令;决定;指示;通告;通知;通报;批复。

五、上行公文包括:报告;请示。

六、平行公文包括:函(公函和便函);会议纪要。

七、事务文书。

其应用极为广泛,具体种类很多,如计划、总结、调查报告、简报。

八、调查报告的分类。

1.从性质上分,有范围广泛的综合调查报告和特定对象的专题调查报告。

2.从内容和功能上分,一是对典型经验的调查报告;二是对重大问题的调查报告;三是对现实状况的调查报告;四是对恶性事故的调查报告。

九、调查报告写作。

其写作格式一般由开头、主体和结尾构成。

十、条例文书。

包括章程、规定、条例、办法、职责、须知和公约等规章制度。

条例的正文一般采用“三则式”或“三段式”结构形式。

第一部分为总则,第二部分为分则,第三部分为附则。

十一、办法。

是阐明为实施条例、规定所制定的具体措施的文体。

十二、意向书。

是当事人表达意图和目的的文书。

十三、经济合同。

目前我国的经济合同示范文体的格式,主要有条文式、表格式和条文表格结合式三种。

合同条款是经济合同的核心内容,主要分为三部分:一是合同的必备条款;二是选择性条款;三是任意性条款。

十四、材料。

是构成文章的要素之一,是作者在日常生活中搜集到的,以备写作之用的,一切有意义、有价值的资料。

十五、选择材料。

选择材料就是根据表现主题的需要来决定对材料的取舍。

其具体要求如下:1.一要“真实”。

材料是写作的基础。

2。

二要“典型”。

3。

三要“新鲜”。

十六、如何使用材料。

一调动;二平衡;三匀称。

十七、常见的结构形式。

1。

纵式结构。

2。

横式结构。

十八、表达。

写作的表达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主要有叙述、描写、抒情、说明、议论。

十九、议论的要素。

1。

论点。

2。

论据。

3。

论证。

二十、论证的方法。

1。

归纳法。

2。

演绎法。

3。

举例法。

4。

引典法。

5。

比较法。

6。

类比法。

7。

驳论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