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事本末是方志编年体大事记的应有因素[梁滨久2011]
「古代文化常识」纪传体、编年体和纪事本末体,能分得清楚吗?

「古代文化常识」纪传体、编年体和纪事本末体,能分得清楚吗?历史,是跟语文联系最紧密的学科。
以全国卷和新高考卷为例,每一年文言文阅读板块都有一道题专门考查古代的一些概念,而这些概念来自方方面面,有历法、官职、礼俗、地理、教育、衣食住行等。
而高考文言文的选材,最常见就是史书篇目,尤以人物传记为主。
今天小编老师就来带大家搞清楚史书体例中的纪传体、编年体和纪事本末体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一、纪传体与“二十四史”纪传体是东亚史书的一种形式,特点是以人物为中心叙述史实,西汉司马迁所著《史记》是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二十四史”即官方正史,都依照《史记》,以纪传体编纂。
纪传体史书包含本纪、世家、列传、书志、史表、载记和史论等部分,其中:1.本纪:记述帝王或者实际统治者的事迹,如《史记》的《项羽本纪》;2.世家:主要记载诸侯、贵族的历史,如《史记》的《赵世家》、《楚世家》。
值得注意的是,在历代正史中,只有《史记》存在“世家”体系,且历史功绩较大,历代祭祀不绝之人,司马迁也将其纳入“世家”中,如《孔子世家》《陈涉世家》。
3.列传:列叙人臣事迹,令可传于后世。
要注意的是,凡侯王而能世袭的,《史记》原列入“世家”,后代的纪传体史书则取消“世家”一类,统称为“列传”。
少数列传则是外国史和少数民族史,如《明史》的《外国·日本列传》。
4.书志:关于典章制度和有关自然、社会各方面的历史。
如《史记》的《河渠书》,是中国第一部水利通史,简要叙述了从上古至秦汉的水利发展情况。
5.史表:采用表格的形式记载各个历史时期重要历史事实,对于那些在历史事件中起过作用而没有立传的人物,也可于表中载之。
一般是年表,详则有月表,略则有世表(世表只记世次,不记年代)。
6.载记:记载不属于正统王朝的割据政权的事迹。
汉·班固作史时最早列此目,后《晋书》、《四库全书》等沿用之。
7.史论:在“本纪”“列传”之后评述所记史实和人物的文字。
【二十四史】列举如下:《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晋书》《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魏书》《北齐书》《周书》《隋书》《南史》《北史》《旧唐书》《新唐书》《旧五代史》《新五代史》《宋史》《辽史》《金史》《元史》《明史》。
大事记编写的有关问题

大事记编写的有关问题大事记是志书体例的重要部分,是全志之纲,亦是全志最高层次的综述。
通过大事记,可反映我们窑炉行业从历史到现状的发展轨迹,可纵向看到本行业的基本情况、基本面貌、基本成就。
1.体例大事记以编年体为主,兼以记事本末体。
编年体即是:按年、月、日,一事一条,顺时记事。
记事本末体即是:对某些时间跨度大的事项,如数月或数年的事件,以事物末端为条,再记述事物的发端、经过、原因与结果,求其完整。
2.条目收录的原则(1)窑炉行业的大事、要事、新事、特事,第一次出现的事物必录,条目要有全面性和广泛性。
(2)所有的大事条目应能与相关章节目对应,找到出处。
(3)不够大事标准不录,“常事”不书,“通典不录”,非本行业的事不录。
3.编写要求(1)行文务必对。
采用语文体、记述体,人称采用第三人称,现代汉语语言。
(2)务必求大。
大事记非大不收,中、小事件一律不收。
(3)务必求全。
窑炉行业各个公司的大事都不能遗漏。
(4)务必简明。
每个事务都必须简洁明了,切忌繁琐冗长。
(5)务必准确。
所有事条和数据务必正确无误。
(6)要素齐全。
即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相关人物、事件原因、事件经过、事件结果等六大要素缺一不可。
(7)忌性质不清、虚而不实、表述模糊、人称不对、文白夹杂。
4.收录范围掌握了大事、要事标准,就容易解决大事记收录范围的问题。
初步考虑,如下范围的大事、要事可予收录。
①窑炉行业各方面改革的重大举措。
②窑炉行业各公司机构成立。
③上级领导来视察。
④带有全局性的决策和重要会议。
(比如,职代会、党代会)⑤窑炉行业有关重大政策、规定、制度出台。
⑥窑炉行业领导对外交流以及重大活动情况。
⑦窑炉行业建设的重大成就。
如重大工程建设、重大科技革新和发明创造。
⑧重要工作经验和重大工作失误。
⑨重大自然灾害和人为灾难。
⑩窑炉行业获表彰的英模人物。
⑪重要英模人物逝世。
⑫重大体育、文艺等活动。
⑬重大工程、产品获奖。
⑭窑炉行业获各类市级及以上荣誉。
续志篇目指瑕梁滨久博客2005

续志篇目指瑕梁滨久博客2005.03全国地方志第三次工作会议部署开展第二轮修志工作,全国许多完成首轮方志编纂任务的省市县都开始续修志书。
而续修志书,首先要制订好篇目,正如李泰菜所言:“纂志之道固多,而门类标题则为首要。
”(《方志学》)为了给续志篇目的拟订提供借鉴和参考,笔者看了30多个续志篇目,将发现的一些问题指出来,以期今后拟订的续志篇目不再出现类似的问题。
这些篇目大多是已经出鹏志的篇目,也有一些在方志刊物上刊登过的市县区续志篇目。
这些篇目总体来说还是相当不错的,但也有瑕疵之处。
对一些有争议的问题,如改革开放、精神文明建设、“三大国策”的篇目安排问题,尚需进一步展开研讨,本文不去议其是非。
门类是否缺项的问题和地情实际是密切相关的,仅凭篇目自身是难以作出准确判断的,也不去说了。
一、排序紊乱制订篇目讲究井然有序。
所谓有序,是指在设定篇目时考虑该篇章节目在层次中所处的地位及其与前后左右的联系。
篇目应该按照事物的内在逻辑关系排列,以使之符合利·学性和逻辑性。
但是,有的续志篇目没有按照科学性和逻辑性的要求来排序,或没有按照习惯的顺序来排列。
如基础设施建设作为人工环境应集中安排在建置区划和目然环境之后,而一些续志篇目因循首轮修志很多志书的做法,将其分散排列在工业、农业等之历,体现不出这些设施建设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股中的基础作用。
再如宗教的排序,按惯例一般是先排佛教,然后依次是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基督教。
但有部县续志篇目按伊斯兰教、天主教、基督教、道教、佛教排列。
有部市续志篇目按道教、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天主教排列,表现出随意性。
当然,宗教排序,个别地方也可以根据本地的实际有所变动,但一般情况下还是应该按习惯顺序排列。
民主党派也存在排序问题,一般是民革、民盟、民建、民促、农工、九三学社。
有的续志篇目非要改变一下排列次序,似乎没有必要。
还有一部县续志篇目环境质量按地面水、大气、降尘、酸雨排列,而环境保护部分按烟尘治理、粉尘治理、废气治理、废水治理、废渣治理、噪声治理排序,这倒不是什么问题,但两者的排序一致起来就更好了。
2020公务员行测常识备考8.3

2020公务员行测常识备考8.3做了许多行测模拟题还是没有有效的提升自己的分数?那是你没有掌握一些技巧和重点,下面由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2020公务员行测常识备考8.3”,持续关注本站将可以持续获取更多的考试资讯!2020公务员行测常识备考8.319951、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主将。
主要作品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野草》《朝花夕拾》。
19952、《呐喊》是现代文学家鲁迅的短篇小说集(1918-1922),收录了《狂人日记》、《孔乙己》、《药》《阿Q正传》《故乡》等14篇小说。
它描绘了辛亥革命前后到“五四”时期的中国社会现实,深刻地揭露了封建宗法制度和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和虚伪,痛苦地解剖了中国沉默的国民灵魂,批判了国民的劣根性。
19953、《彷徨》是鲁迅先生写作于“五·四”运动后新文化阵营分化的时期(1924年至1925年间)的短篇小说集,收录了《祝福》、《幸福的家庭》、《肥皂》、《高老夫子》《孤独者》、《伤逝》、《离婚》等11篇小说。
整部小说集贯穿着对生活在封建势力重压下的农民及知识分子“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关怀。
19954、《朝花夕拾》创作于1926年,是鲁迅所写的唯一一部回忆性的散文集,全书由《小引》、《阿长与〈山海经〉》、《无常》、《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父亲的病》、《藤野先生》、《范爱农》、等12部分组成。
19955、叶圣陶叶圣陶,江苏苏州人,原名叶绍钧,字圣陶。
作家、教育家、编辑家。
长篇小说《倪焕之》是他的代表作。
有童话集《稻草人》《古代英雄的石像》等。
19956、《倪焕之》艺术地再现了以主人公倪焕之为代表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在历史剧烈变动过程中的思想变化和生活道路,揭示了当时中国教育界的混乱和社会的黑暗状况,展现了当时广阔的历史背景。
19957、茅盾茅盾,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桐乡人。
方志和纪事的历史背景分析

方志和纪事的历史背景分析方志和纪事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两个重要编纂文献形式,它们的出现和发展与历史背景密不可分。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分析方志和纪事的历史背景,并探讨这两种文献形式的含义和作用。
一、背景分析1.社会环境方志和纪事最早出现的时代是战国晚期到东汉初期。
由于这个时期国家的政治形势不稳定,战争不断,人口迁徙频繁,对地理和社会环境的了解更为重要。
因此,方志和纪事成为了一种地方志学和历史学的重要文献形式,为人们了解历史和地理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
2.文化传承方志和纪事不仅仅是一种历史文献形式,它们还具有较强的文化传承和保护地方文化的作用。
在中华民族历史长河中,每个时代都有其独特的文化和风俗习惯。
方志和纪事作为一种较为系统和全面的文献形式,有助于将这些文化和风俗保存下来,为后世人了解、研究和传承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二、方志的历史背景分析方志的出现起源于战国时期,但主要的发展和流传是在汉代。
方志主要是对一个特定地区的自然环境、社会状况、历史沿革、文化风俗等进行全面而系统的记录和整理。
方志的编写从东周时期开始,由于各个国家内部的边界划分和战争不断,对各个地方的详细了解和了解也变得越来越必要。
随着统一政权的出现和维护,汉武帝在位期间,国家出现了较完整的管理区域,为方志的编写提供了更好的基础。
汉代的方志主要由地方官员编纂,其中最著名的是西汉司马迁编写的《史记》和东汉班固编写的《汉书》。
这些书在方志的编纂方法和技巧上都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同时,汉代的文化繁荣和地理知识的发展,也为方志的编写提供了更加丰富和详细的资料。
三、纪事的历史背景分析纪事的出现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到汉代更为发展和流传。
纪事主要是对一个特定时期或特定事件进行记录和整理。
相对于方志来说,纪事的时间和空间范围较为窄小,但它具有更加深刻的历史意义和思想内涵。
读《左传》的名句“夫史┅┅纪,所以兴知也”。
可以看出,纪事在中国历史和文化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中国古代的历史纪实与编年体史书

中国古代的历史纪实与编年体史书中国古代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国家,几千年的历史中涌现出了许多重要的事件和人物。
这些历史纪实和编年体史书成为了我们了解古代中国的重要依据。
古代的历史纪实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1世纪的商朝,当时的商王朝通过铭文和祭祀记录下了当时的重要事件和政治决策。
这些记录不仅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研究古代社会、政治和文化的重要资料。
商朝的历史纪实为后来的编年体史书奠定了基础。
编年体史书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历史文献形式之一,它以年代为单位,按照时间顺序记载了重要事件和人物。
最早的编年体史书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的《春秋》和战国时期的《战国策》。
《春秋》是鲁国的史官孔子编纂的一部史书,它以年代为单位,记录了鲁国和周边国家的政治、军事和外交事件。
《战国策》则是战国时期各国的史官们编纂的一部史书,它以国家为单位,记录了各国之间的战争、外交和政治事件。
这些编年体史书不仅记录了历史事件,还反映了当时的政治风貌和社会背景。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的编年体史书逐渐丰富起来。
秦朝的《秦记》、汉朝的《汉书》、唐朝的《旧唐书》和宋朝的《宋史》等都是重要的编年体史书。
这些史书记录了各个朝代的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等方面的信息,对于我们了解古代中国的历史和文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古代的编年体史书不仅仅是简单的历史记录,它们还包含了作者的观点和评价。
例如,《史记》是西汉时期司马迁编纂的一部史书,它以纪实的方式记录了上古和秦汉两个时期的历史。
《史记》不仅记录了历史事件,还包含了作者对于历史事件的评价和思考。
这使得《史记》成为了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史书之一,对于后来的历史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古代的历史纪实和编年体史书不仅仅是史学研究的重要资料,也是文化传承和国家认同的重要依据。
这些史书记录了中国古代的辉煌历史和伟大成就,使得后世人们能够了解和传承古代的智慧和文化。
然而,史书也有其局限性。
由于历史的局限性和史书的编纂者的主观性,史书中的内容可能存在一定的偏差和片面性。
安徽省安庆市岳西县公共基础知识试题汇编2008年-2018年完美word版(二)

安徽省安庆市岳西县公共基础知识试题汇编2008年-2018年完美word版(二)1、单选题创新型国家是指将科技创新作为基本战略,能够通过大幅度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形成日益强大的竞争优势的国家,其科技进步贡献率在_____以上。
A: 50%B: 60%C: 70%D: 80%参考答案: C本题诠释:参考答案:C【解析】创新型国家是指把科技创新作为基本战略,大幅度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形成日益强大的竞争优势的国家。
目前世界上公认的创新型国家有20个左右,包括美国、日本、芬兰、韩国等。
这些国家的共同特征是:创新综合指数明显高于其他国家,科技进步贡献率在70%以上,研发投入占GDP的比例一般在2%以上,对外技术依存度指标一般在30%以下。
第1题所属考点-题库原题2、单选题下列有关需求的表述,不正确的是_____A: 对消费者需求量影响最大的是消费者的偏好B: 奢侈品的需求较富有弹性,而低档商品的需求较缺乏弹性C: 替代商品的价格越高,数量越少,消费者对本商品的需求量就越大D: 互补商品的价格越高,数量越少,消费者采购本商品的数量就越少参考答案: A本题诠释:【答案】A。
解析:对消费者需求量影响最大的是价格因素。
第2题所属考点-《经济》3、单选题通告的适用范围是_____。
A: 向国内外宣布重要事项或法定事项B: 对重要问题提出见解和处理方法C: 传达要求下级机关办理和需要有关单位周知或执行的事项D: 公布各有关方面应当恪守或周知的事项参考答案: D本题诠释:参考答案【解析】通告用于在一定范围内公布需要各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与广阔人民群众恪守或周知的事项。
故选D。
第3题所属考点-题库原题4、单选题下列不属于溺职罪的是_____A: 滥用职权罪B: 徇私舞弊罪C: 调用公款罪D: 泄露国家秘密罪参考答案: C本题诠释:【参考答案】C【解析】溺职罪是指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或者徇私舞弊、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妨害国家机关的正常活动,损害大众对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职务活动客观公正性的信赖,致使国家与人民利益遭受重大损失的行为。
第21课《邹忌讽齐王纳谏》课件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第二天 通“熟”仔细
省略句。(邹忌)自以为不如
又弗如远甚。暮寝 而思之,曰(:徐公“)吾以为妻:之认为美我者,
“甚远”
表顺接,两
以…为美。(认
太远了
个动作相连
为…美)意动用法
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
偏爱,形→动
对
我也。”
第二天,徐公来了,邹忌仔细地看他,自认为不如徐
译 公漂亮;再照镜子看看自己,觉得自己远远不如徐公 文: 漂亮。晚上躺着想这件事,说:“我的妻子认为我漂
指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 刺寡人之过者,
对,好
当面。名作状
过失
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 中赏;能 谤讥 于市 朝,
上等的
授予
指责讥刺 公共场合
闻 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
“于市朝谤讥” 使…听到。
介词结构后置
数月之后, 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三 文本研读
精读课文,探究内容
1、邹忌长相高大英俊,很是自信,所以他很想
知道自己与齐国的美男子徐公究竟谁更“美”。
邹忌是怎样去“比美”的?
三问
三答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吾孰与徐公美?”
“徐公何能及君也。”
“吾与徐公孰美?”
“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三问”、“三答”有何不同?
该书文辞优美,语言生动,描写人物绘声绘色,富于机智,是 先秦历史散文成绩最高、影响最大的著作之一,在我国古典文学史 上占有重要地位。
根据表格内容填空:
体例 编年体
记述方式
例举
概念性质 编历史的方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方志论坛·纪事本末是方志编年体大事记的应有因素梁滨久摘要志书大事记采用纪事本末写法,是编年体大事记的题中应有之义。
从一些志书的编写实际来看,“补记”和“溯前”以及“事件本位”记载,用得还很不够。
编年体大事记提倡记事本末体写法。
编年体大事记只是志书的一部分,是分志记事的提要,不可较多地采用纪事本末体写法,但关照记事的始末因果,增添一些纪事本末体因素,还是很有必要的。
关键词志书大事记记事本末因素首轮和第二轮编修的地方志书,几乎全部设有大事记,而大事记的体裁有编年体、纪事本末体与编年体和纪事本末体分置三种。
绝大部分志书采用了编年体,即按时间顺序逐条记载当地的大事、要事,这是一种以时间为本位的记事体裁,长处是同年共事,莫不备载;短处是诸事交错,难具原委。
是否编年体大事记都是一条一条按时序记事,而没有其他体裁的渗透呢?不是的。
许多采用编年体大事记的志书在编年体中加进了纪事本末体的因素,如在记述一项工程开工时,也记述了工程的结束,这个工程可能跨年完成;或在记述一个事件的结束时,追溯了事件的起始,这个事件也可能跨年。
一些志书还特意在《凡例》中指明是将编年体与纪事本末体相结合,或说是以编年体为主,部分事件采用纪事本末体。
如《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志·凡例》三云:“大事记以编年体为主,编年体与纪事本末体相结合,如实记述州内大、要、新、奇事件。
”再如广西《容县志·凡例》五云:“《大事记》以编年体为主,记事本末体为辅,扼要记录县内主要事项。
”实际上无所谓“编年体与纪事本末体相结合”,也不存在纪事本末体,只不过是在编年体记事基础上,个别事件照顾到了首尾因果而已。
或如笔者所说,有了一些纪事本末体的因素。
《龙岩市志》(1988 2002)《凡例》三云:“大事记采用编年体,并部分借鉴纪事本末体,依时序记载全市性大事、要事。
”说是“部分借鉴纪事本末体”也可以,“借鉴”就不是完全采用纪事本末体的写法。
无独有偶,刘柏修先生也持有相同的观点。
他在评《剑河县志·大事记》时提出,在表述大事记编年体加入纪事本末体因素出现多种说法:“大体有4种类型,有的准确,有的欠妥。
现一一列举如下。
‘本志首列大事记,编年记事,纵述历史,重大事件历时较长亦作跨年记述,略具本末。
’(《新余市志·凡例》)‘《大事记》编年纵述重大史实,事件历时较长则跨年集中记述其本末。
’(《永新县志·凡例》)此为第一种,表述应该说是正确的。
‘大事记采用编年体和纪事本末体。
’(《宜丰县志·凡例》)‘大事记以编年与纪事本末体相结合。
’(《岐山县志·凡例》)‘本志大事记,采用编年体和纪事本末体相结合记述。
’(《曲沃县志·凡例》)其实,这些志书中的‘大事记’都只用编年体,根本不存在纪事本末体,所谓两者的结合当然‘子虚乌有’。
此为第二种。
‘《大事记》以编年体为主,兼用记事本末体。
’(《青田县志·凡例》)‘大事记,纵贯古今,以编年体为主,个别事件采用纪事本末体。
’(《会昌县志·凡例》)我们认真地查了一下这些志书中的‘大事记’,同样不存在纪事本末体,哪里还·5·纪事本末是方志编年体大事记的应有因素有什么主次之分呢!此为第三种。
既然不存在纪事本末体,为什么在诸多志书中都沿引这种说法呢?问题在于依时为序中,有时在事件开始之日‘补记’了事件的结果,有时在事件结束之时‘追溯’了事件的起始,有的同仁把这种写法视为纪事本末体了,因而形成这种相沿成习的不妥说法。
这哪里是什么‘体’呢!所谓纪事本末体是以历史事件为纲的史书体裁,创始于南宋袁枢的《通鉴纪事本末》将重要史事分别列目,独立成篇,各篇又按年月的顺序编写。
(《辞海》,第1153页,‘纪事本末体’条)针对上述两种说法的明显不确,有的志书凡例作了一些改进。
‘大事记采用编年体,以时为序,记述大事、要事、新事。
少数条目跨度大,则采用溯前的办法,记于事件结束之时,或采用补后的办法,记于事件开始之日。
’(《永丰县志·凡例》)‘大事记,采用编年体,以时为序记述,少数条目时间跨度较长,不知始末不足说明问题,则用补后之法记于开始之时。
’(《于都县志·凡例》)无疑,这种表述更为合理。
坦诚地说,这是笔者指导修改的结果,但并没有把笔者的意图准确表达出来,应该改成:大事记,编年纪事,以时为序。
少数条目为了体现内容的完整性,时间跨度较大,有时采用‘补后’的办法,将结果记于事件开始之日;有时采用‘溯前’的办法,将起始记于事件结束之时。
这样既维护了编年体的本来涵义,又将某些特殊表达方式说清楚了,算是找到了一种妥善的概括。
”(刘柏修:《纵横结合·点面结合·主附结合———评〈剑河县志·大事记〉》,《史志林》1995年第4期)刘柏修先生所说纪事本末体,是像袁枢《通鉴纪事本末》“分别列目,独立成篇”那样的体裁,这在志书编年体大事记中是根本不存在的,无所谓“编年体与纪事本末体相结合”,也谈不上谁主谁从的问题,所存在的不过是“补记”和“溯前”而已。
我赞成刘柏修先生的意见。
不过,我认为,补记和溯前的问题,在志书的凡例里作出说明不是不可以,但不说也是可以的。
因为,采用纪事本末写法,是编年体大事记的题中应有之义,是应有的因素。
说纪事本末体是编年体大事记的应有因素,我们从编年体史书的发展中可以理解。
中国史书的最古老体裁是记事和记言两种,《礼记·玉藻》云:(天子)“玄端而居,动则左史书之,言则右史书之。
”《汉书·艺文志》云`:“古之王者必有史官,君举必书,所以慎言行,诏法式也。
左史记言,右史记事,事为《春秋》,言为《尚书》,帝王靡不同之。
”左右史执掌与《礼记》正好相反。
据我研究,当以《礼记》的记载为准(见拙作《刍议志书的起源》,《方志研究》1994年第3期)。
不管怎么说,古时有记事、记言两种体裁是没有问题的。
而记事,从商代甲骨文到周代金文,都是编年体。
如殷墟卜辞记:“癸亥卜黄贞,王旬,亡尤,在九月,征夷方,在雇。
”(殷墟书契前编2.6.6)再如金文记:“佳卅又二年三月初吉壬辰,王在周康宫,遲大室。
鬲从以攸卫牧告于王曰……”(鬲攸从鼎)。
春秋时期,各国国史如晋《乘》、楚《梼杌》、郑《志》、秦《记》等也都是编年体。
杜预《春秋经传集解序》云:“记事者以事系日,以日系月,以月系时,以时系年,所以记远近、别同异也。
古史之所记,必表年以首事。
”孔子作《春秋》,这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史书,记242年间诸侯之访聘、会盟、战争等事以及自然界发生的日食、地震、山崩、大水、大旱等现象,也都是以时间领起史事,如隐公三年记:三年春王二月,己巳,日有食之。
三月庚戌,天王崩。
夏四月辛卯,君氏(亦作尹氏)卒。
秋,武氏子来求赙。
八月庚辰,宋公和卒。
冬十有二月,齐侯、郑伯盟于石门。
癸未,葬宋穆公。
《左传》的纪年和书法,受到《春秋》的影响,也属于编年体史书。
但融入了纪事本末体的因素,这是事件复杂化和体裁发展的必然。
如僖公二十三年记晋文公在外流亡十几年的经历,就是纪事本末形式。
到北宋时,出现了编年体通史巨著———《资治通鉴》。
《资治通鉴》代表了我国古代编年史的最高成就,里面也有很多纪事本末体因素。
补记的如《秦纪》始皇帝三年载赵王以李牧为将,抗击匈·6·新疆地方志2011年第4期奴,“单于奔走,十余岁不敢近赵边”;始皇帝十年载李斯上《谏逐客书》,秦用其谋,“数年之中,卒兼天下”。
溯前的如太兴元年载段匹磾杀刘琨,而先书“段匹磾之奔疾陆眷丧也”;太兴三年载晋元帝与王敦构隙,先书“帝之始镇江东也”。
至于“事竟不行”、“终不能用”之类的话,就更多了。
甚至还有连续记载数月、数年的历史事件,如太元八年载肥水之战,历述七月符坚下诏征兵,八月出师,九月东晋布防,十月符坚攻克寿阳、郧城,十一月晋军洛涧初胜,肥水大捷,十二月符坚北返长安,晋将谢石等以军功受奖,凡2300余字,自成单元。
再如记荆轲刺秦王,起自燕太子丹怨秦王无礼,谋议报仇,止于秦王伐燕,太子丹被杀,事跨三年,文属二卷(卷六———卷七),而首尾完具。
事件本位更加明显。
我们都说《资治通鉴》是编年体,从来不说它是编年体和纪事本末体相结合,或说它以编年体为主,辅以纪事本末体。
因为一种体裁融入它种体裁是很正常的。
正如《红楼梦》里有不少诗词,我们说它是小说,而不说它是小说与诗词相结合,或说以小说为主、辅之以诗词一样。
从《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发表的《中国共产党历史大事记》(1921年7月至2011年6月)也可看出,编年体大事记融入纪事本末体因素是很正常的。
如1919年5月4日记:“由于中国在巴黎和会上的外交失败,北京学生3000余人到天安门前集会,游行示威,掀起反帝爱国运动即五四运动。
6月5日,上海工人罢工声援学生,随后工人罢工、商人罢市迅速扩展到20多个省100多座城市。
中国工人阶级开始以独立的姿态登上政治舞台。
迫于人民群众的压力,中国代表没有出席6月28日的巴黎和会签字仪式。
”这不仅是记5月4日发生的事,而且记述了工人运动对学生的声援和五四运动对巴黎和会的影响。
再如1959年3月10日记:“西藏上层反动集团撕毁关于和平解放西藏的‘十七条协议’,发动武装叛乱。
20日,人民解放军驻藏部队奉命进行平叛作战。
22日中共中央发出在平息叛乱中实行民主改革的指示。
28日,国务院发布命令解散西藏政府,由西藏自治区筹备委员会行使地方政府职权。
到1960年底,西藏民主改革基本完成,彻底摧毁了政教合一的封建农奴制,实现了百万农奴和奴隶的翻身解放。
”这也是事具本末,体现事件本位。
由此而言,在志书编年体大事记中像编年史一样,也是可以容纳纪事本末体的因素的。
而从一些志书的编写实际来看,“补记”和“溯前”以及“事件本位”记载,还是用得很不够的。
用了一点就宣扬说是编年体与纪事本末体相结合,并不符实,其实是对编年体裁运用不熟的一种表现。
我们应在编年体中借鉴采用纪事本末体写法。
当然,志书编年体大事记和编年体史书还有区别,编年体史书是独立自足的著作,编年体大事记只是志书的一部分,是分志记事的提要,不可能较多地采用纪事本末体写法,但关照记事的始末因果,增添一些纪事本末体因素,还是很有必要的。
(作者单位:黑龙江省地方志办公室檹檹檹檹檹檹檹檹檹檹檹檹檹檹檹檹檹檹檹檹檹檹檹檹檹檹檹檹檹檹檹檹檹檹檹檹檹檹檹檹檹檹檹檹檹)(上接第4页)程。
要以现代文化为引领,大力弘扬“新疆精神”。
通过编纂精品志书,充分发挥志书“存史、资政、育人”作用,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实现新疆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提供服务。
三自治区地州市地方志工作机构主任会议暨地县两级第二轮志书编纂质量研讨会历时两天,完成了预定议题,达到了预期目的,收到了预期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