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中法临证运用心得

合集下载

临证方药运用心得

临证方药运用心得

临证方药运用心得
临证方药是指常见的中医方剂,它主要是根据异常症状和体征以
及临床判断确定治疗方案,采用特定药物治疗各种疾病。

临证方药运
用心得如下:
首先,必须熟悉和理解药物的性质、功能以及治疗原则,准确判
断病人的临床表现,正确选择治疗手段。

其次,要灵活运用多种方法,结合当地的气候、产品等特点,利用不同的药物属性结合治疗,以达
到最佳的疗效。

再次,在坚持治疗原则的基础上,要结合临床实际情况,灵活改变治疗手段,避免任何不良影响。

最后,采用药物治疗时,要记录临床路径,随时调整治疗方案,追踪患者的病情变化,以便及
时做出更好的治疗决策,保证治疗的有效性。

总之,运用临证方药正确使用十分重要。

要熟练掌握运用药物的
相关知识,灵活应用多种治疗方法,不断提高临床治疗水平,让病人
得到更有效的治疗。

临证方药运用心得

临证方药运用心得

临证方药运用心得临床方药是指针对患者的症状和体质特点,根据中医理论运用的草药组方,是中医诊断和治疗的重要方法之一。

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我积累了一些临证方药运用的心得,分享如下。

首先,临证方药要与病因病机相合。

中医强调辨别病因、病机,根据不同病因病机针对性地选用草药组方。

例如,对于寒性病,应选用温性药物来祛寒;对于湿性病,应选用干燥湿气的药物来祛湿。

只有确切把握病因病机,才能选用正确的草药组合治疗疾病。

其次,临证方药要根据病情分析虚实寒热。

中医讲究辨别病情,强调虚实寒热的分析。

对于实热证,应选用寒凉药物来清热;对于虚寒证,应选用温热药物来温阳。

草药的使用要合乎病情,满足不同证型的治疗需求。

再次,临证方药要根据脏腑经络选择。

中医强调脏腑经络的调理和治疗,临床运用时要根据不同脏腑经络的功能特点选择草药。

例如,对于心火旺盛的病症,应选用具有清热解毒、平肝潜阳功效的草药;对于脾胃虚弱的病症,应选用具有健脾和胃、益气补中功效的草药。

脏腑经络的调理是临证方药应用的重要思路。

此外,临证方药运用还要综合考虑患者的体质特点。

中医讲究治疗因人而异,临床上运用方药时,要结合患者的体质特点进行个体化调解。

例如,对于气虚体质的患者,应选用具有益气补中功效的草药进行调理;对于阴虚体质的患者,应选用具有滋阴养血功效的草药进行调理。

保护患者的正气,提高体质对疾病的抵抗能力,是临证方药运用的重要原则。

此外,我还总结了一些基础方药的运用心得。

比如,桂枝汤是治疗表寒未解而发热的基本方剂,通常配合白芍、生姜等药物一起使用。

甘遂承气汤适用于阳明实热型便秘,常配麻黄、大黄等药物。

至于四逆散,是治疗阳虚寒证的基本方剂,主要配合附子、干姜等药物使用。

这些基础方药在临床运用中,可以根据病情进一步变化和调整,应用范围广泛。

总的来说,临证方药运用心得需要综合考虑病因病机、虚实寒热、脏腑经络和患者体质等多方面因素,准确辨证施治。

只有正确运用临证方药,才能更好地治疗疾病,提高患者的治愈率和生活质量。

211085241_涌泉温针灸临证心得

211085241_涌泉温针灸临证心得

医话医案中国民间疗法C H I N A S N A T U R O P A T H Y ,F e b .2023,V o l .31N o .3:祁向争,E -m a i l :f r i e n d _ji a @163.c o m 第一作者:黄文城,E -m a i l :912975774@q q .c o m 涌泉温针灸临证心得祁向争(天津中医药大学,天津301617)ʌ摘要ɔ 温针灸是将艾灸与针刺相结合的外治疗法,在临床应用广泛㊂该文通过介绍涌泉温针灸联合艾灸㊁走罐㊁电针㊁刺络放血等中医外治法治疗临床常见疾病,阐述中医外治疗法治疗相关疾病的优势㊂ʌ关键词ɔ 中医外治;温针灸;涌泉;艾灸;走罐;电针;刺络放血中图分类号:R 249 文献标识码:BD O I :10.19621/j.c n k i .11-3555/r .2023.0328中医外治疗法通过刺激体表经筋㊁经络,并透达内里,使脏腑气机调畅㊁经络流通㊂针刺和艾灸合用,能使温通之力更胜,疏表达里之力更强,使机体脏腑调和,疾病向愈㊂临床常见的中医外治疗法有针法㊁灸法㊁罐法㊁熏洗㊁贴敷等,本文主要介绍以温针灸为主配合相关外治疗法治疗临床常见疾病的心得体会㊂ 温针 一词始见于张仲景的‘伤寒论“,但未做详述㊂‘针灸直指“曰: 近有为温针者,灸火之时,针其穴,谓之温针㊂ 指出 温针 乃针刺与艾灸相结合之法㊂‘针灸大成“云: 其法针穴上,以香白芷作圆饼,套针上,以艾灸之㊂ 进一步描述了温针的具体操作及步骤,明确了 温针灸 这一外治疗法㊂温针灸,又称 温针 针柄灸 及 烧针柄 等,是将艾条/段或艾炷固定于毫针针柄施灸,即将艾灸和针刺结合使用[1]㊂此疗法保留了针法疏通经络㊁调和阴阳的作用,同时结合了灸法温经散寒㊁扶阳固脱㊁防病保健的优点,相比单独运用针法或灸法,优势更显著,故在临床得到广泛应用㊂1 涌泉温针灸的理论依据1.1 温针灸的功用 ‘灵枢㊃官能“曰: 针所不为,灸之所宜㊂ ‘外台秘要“道: 至于火艾,特有奇能,虽曰针㊁汤㊁散,皆所不及,灸为其最要㊂ ‘本草正“中记载艾叶 能通十二经,而尤为肝㊁脾㊁肾之药,善于温中㊁逐冷 ,故有言 灸治百病 ㊂灸法应用范围十分广泛,适用于寒热虚实各型病证㊂研究表明,灸法可调节脏腑功能,促进新陈代谢,提高机体免疫功能,从而起到防病治病的作用[2]㊂针法可通过针具刺激体表腧穴起疏通经气㊁调和阴阳㊁扶正祛邪的作用,并达治疗疾病的目的㊂温针灸将针法及灸法联合运用,不仅可通过针刺达到对体表腧穴㊁经络的直接刺激,还能使艾灸产生的温热刺激借助针体的传导达到对机体深部的治疗作用,进一步加强温通之力及针感㊂现代研究证实,温针灸具有多种治疗作用㊂如温针灸能降低针刺穴位周围的神经兴奋性,具有良好镇痛效果[3]㊂温针灸可通过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活物系统,抑制对软骨细胞外基质的降解,修复软骨缺损,达到治疗K O A 的目的[4]㊂温针灸还可通过降低炎症细胞因子的表达,减少炎性刺激,治疗膝骨关节炎[5]㊂针刺和艾灸均可通过提高机体免疫㊁调节胃肠激素㊁增加胃部血流量㊁促胃肠动力㊁调节胃酸分泌㊁改善炎性反应等途径强化胃黏膜屏障功能,治疗脾胃疾病[6]㊂1.2 独取涌泉 ‘灵枢㊃本输“载: 肾出于涌泉,涌泉者,足心也㊂ 肾经起于涌泉,而涌泉是肾经之井穴㊂‘标幽赋“记载涌泉乃 天地人 三才穴之地穴,故又名 地冲 ,可知足底之涌泉乃肾经之要冲,阴阳交接之所在㊂涌泉具有协调阴阳㊁疏通经络㊁滋水涵木㊁潜阳息风㊁交通心肾㊁清上温下㊁开窍醒神㊁安神定志等功效[7-8]㊂现代医学研究证明,刺激涌泉能通过经络的作用,改善脑组织血液循环,提高脑组织的活性,增强清除自由基能力,减少过氧化脂质(L P O )的生成等途径,保护脑功能,预防老年性疾病的发生[9-10]㊂针刺涌泉能降低胆固醇㊁三酰甘油水平,有调节血脂的作用[11]㊂刺激涌泉还能通过上调心肌解偶联蛋白(U C P 2)的表达,促进血液循环,进而改善心肌损伤[12-13]㊂涌泉位于足心,分布有足底内侧神经支,有趾短屈肌腱㊁趾长屈肌腱㊁第二蚓状肌,深层为骨间肌,有胫前动脉的足底弓,同时足底还分布有丰富的毛细血管和末梢神经,与全身各部位联系紧密[14]㊂人体经络系统是一个整体,涌泉归属于足少阴肾经,刺激涌泉不仅能起到对局部的治疗作用,还能达到对肾经所循行部位及周身上下的整体性治疗㊂1.3 现代临床研究进展 曹耘康等[15]通过温针涌泉19中国民间疗法2023年2月第31卷第3期医话医案中国民间疗法C H I N A S N A T U R O P A T H Y,F e b.2023,V o l.31N o.3联合行为激活疗法治疗卒中后抑郁,治疗后患者抑郁情绪有效改善,且康复参与水平㊁缓解知觉压力㊁提升医学应对水平也得到提高㊂张虹岩[16]以温针灸涌泉为主治疗肾精亏虚型痴呆,本法在患者认知功能㊁日常生活能力㊁中医证候的改善方面优于传统针刺㊂刘淑如等[17]通过随机对照试验证实,涌泉灸联合温针灸治疗肾虚髓亏型膝骨关节炎的疗效相较于单纯温针灸更加明显㊂针刺涌泉可通过平衡阴阳㊁上病下取治疗神志病㊁下肢疼痛㊁痹证及其他相关疾病,再结合实际情况运用温针灸及相关中医外治手法,使其疗效更佳,治疗范围更广㊂2病案举隅2.1涌泉温针灸配合艾灸疗法患者,女,67岁, 2019年12月9日因 胃脘部满闷不适10余年,加重半年 至我院门诊就诊㊂曾于外院查胃镜示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先后行西药抗炎㊁抑酸㊁促胃肠动力及中药等治疗,症状未见明显改善㊂刻下症:胃脘部满闷不适,喜暖恶寒,心情抑郁,情绪低落,食少困倦,失眠多梦,小便频,大便稀溏,舌淡,苔白,脉弦㊂西医诊断:慢性浅表性胃炎㊂中医诊断:胃痞,辨证属脾肾阳虚㊁肝气郁滞㊂治法:温补脾肾,疏达肝气㊂治疗予以涌泉温针灸及针刺百会配合温灸神阙㊂①温针灸:针刺双侧涌泉得气后,取长约2c m的艾段,将其一端固定于针柄上,点燃后待艾段燃尽㊂②针刺:于百会平刺得气后,留针20m i n㊂③艾灸:嘱患者仰卧位躺于治疗床上,取两根艾段,使用艾灸盒固定,于神阙进行悬灸治疗,以患者感觉温热舒适为宜,艾灸20m i n㊂7d为1个疗程,每个疗程治疗3次㊂治疗4个疗程后,患者病情向愈,症状较前减轻㊂巩固治疗4个疗程,患者病愈㊂按语:患者为老年女性,胃部不适10年余,迁延不愈,年轻时喜食冷饮,损伤中阳,再因病程迁延日久,肾阳无以温煦脾阳,致脾肾皆虚㊂患者情绪低落,近期因家庭琐事心情烦躁而不思饮食,因情志不畅而致肝气郁结,肝气被遏,进而导致肝木克犯脾土㊂ 肾出于涌泉 ,肾经之气经涌泉灌布全身,涌泉实乃肾之源头,故治疗时先予以涌泉温针灸温肾阳,配合针刺百会行开阳宣郁之效㊂‘灵枢㊃经筋“载: 足太阴之筋,起于大趾之端 聚于阴器,上腹结于脐㊂ 脐与脾经相通,脾乃后天之本,为气血生化之源,故可通过艾灸神阙利用经络系统相互联系的功能,起到温中阳㊁补脾肾的作用,进而激发脏腑经络正常生理功能,以促病愈㊂2.2涌泉温针灸配合走罐疗法患者,女,46岁, 2020年2月5日主因 心悸伴惊惕不安20余年,加重两周 至我院门诊就诊㊂曾行心电图检查示S T-T 轻度改变,间断服中药汤剂及扩张冠状动脉㊁营养心肌类药物,效果均欠理想㊂刻下症:心悸,惊惕不安,坐卧不宁,足胫寒冷,一年四季皆须穿袜入睡,终年胸前及头颈自汗出,食少,寐差,小便频数,大便稀溏,舌淡苔白,脉弱㊂西医诊断:心肌缺血㊂中医诊断:心悸,辨证属心虚胆怯兼上热下寒㊂治法:安神定志,清上温下㊂治疗予以涌泉温针灸配合督脉及膀胱经走罐,其中涌泉温针灸具体治疗方法和疗程同前文所述㊂督脉及膀胱经走罐:嘱患者俯卧位躺于治疗床上并裸露背部,在督脉及膀胱经循行部位涂润滑剂,以闪火法将火罐吸附于患者背部,然后循经走罐,反复操作数次,至皮肤红润㊁充血为止㊂走罐隔日治疗1次,治疗疗程同温针灸㊂经此法治疗两个月,每周2~3次,患者心悸及足胫寒冷等症皆大为缓解㊂按语:患者为中年女性,以心悸为主诉就诊,兼见易惊惕㊁足胫寒冷㊁胸前及头颈自汗出等症,自诉既往有惊恐病史多年,应属心虚胆怯证,且患者临近更年期,为 七七之年 ,肾气渐衰,天癸将绝,加之久病脾阳亦损,阴阳失衡,故治疗时予以涌泉温针灸温肾阳,肾阳得充,则可上循经脉,使心肾相交,滋养心神㊂本案患者上焦虚热,气虚无以敛汗,热邪迫汗外泄,故终年胸颈自汗出㊂汗为心之液,汗出过多,耗伤心阴,致心阳独亢于上,肾水寒凝于下,水火既济失调,呈上热下寒之象㊂督脉循行于后背正中,贯穿整个脊柱,联系诸脏腑,故治疗时给予督脉走罐,可通过疏通督脉起到宣通上下的作用,并且督脉乃 阳脉之海 ,故有调节和振奋周身阳气的作用㊂膀胱经夹脊络肾,背俞穴是五脏六腑精气汇聚之处,故刺激背俞穴可调整患者心㊁胆㊁脾㊁肾等脏腑功能,而心俞㊁脾俞㊁肝俞㊁肾俞等能起到补血益气㊁宁心安神之效㊂2.3涌泉温针灸配合电针、刺络放血疗法患者,男, 40岁,2020年5月5日主因 双膝部及足后跟疼痛两个月余 至我院门诊就诊㊂曾于当地医院行实验室检29中国民间疗法2023年2月第31卷第3期医话医案中国民间疗法C H I N A S N A T U R O P A T H Y,F e b.2023,V o l.31N o.3查,示类风湿因子阴性,双下肢X线片示未见明显骨质异常,西医未予明确诊断,间断服用 消炎镇痛类药物 ,症状无明显缓解㊂刻下症:双膝部及足后跟疼痛,每逢阴雨天加重,舌淡暗㊁苔白腻,寐欠佳,二便可,脉弦涩㊂中医诊断:痹证,辨证属风寒湿痹㊂治法:温经通络,散寒除湿㊂治疗予以涌泉温针灸配合电针及刺络放血,涌泉温针灸治疗方法和疗程同前文所述㊂①电针:取双侧足三里㊁犊鼻,待针刺得气后,将电针仪输出导线夹于同侧肢体的两根毫针针柄上,采用连续波,频率为30次/分,每次治疗留针15~20m i n㊂②刺络放血:嘱患者取俯卧位,常规消毒后取三棱针,分别于患者两侧委中点刺放血,然后迅速在点刺部位施以火罐,使血液自然流出,待血止后消毒放血部位㊂每周治疗2~3次,治疗3个月后,患者病愈,半年后随访,患者未见复发㊂按语:患者为中年男性,自诉年轻时用冷水冲洗下肢进而出现膝部及足后跟部位疼痛,疼痛程度可随天气变化而改变,应属痹证范畴㊂‘素问㊃逆调论“曰: 肾者水也,而生于骨,肾不生则髓不能满,故寒甚至骨也 病名曰骨痹,是人当挛节也㊂ 涌泉归属于肾经,肾主骨生髓,通过刺激涌泉可使骨髓充足,生化有源,则筋骨得以强壮㊂涌泉温针灸可使肾中精气旺盛,促进下肢乃至整个足少阴肾经的经脉运行,气行则血行,气血畅通则疼痛自去,且艾草温通,可祛风散寒除湿㊂在足三里及犊鼻加用电针治疗,可起到镇痛㊁改善局部血液循环的作用㊂‘素问㊃血气形志“言 凡治病必先去其血 ,患者下肢久病入络,藏邪于血,故以三棱针点刺委中放出坏血,使经脉畅通,古语有言 通则不痛,痛则不通 ,故治疗总以通为用㊂3展望及不足涌泉温针灸配合电针㊁走罐㊁艾灸㊁刺络放血等中医外治疗法治疗部分病情顽固㊁缠绵难愈的疾病有较好疗效㊂现代医家采用中医外治法治疗疾病,选穴㊁治疗方法㊁手法大多都依据自身的临床经验,还需进一步规范㊂此外,相关研究多未做对照研究,故无法对疗效作出科学的评价,需要在后续的研究中进行更加科学㊁严谨的设计,为临床治疗相关疾病提供参考㊂参考文献[1]陈利芳,金晓飞,李茹.温针灸操作技术发展现状及问题分析[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8,33(9):3768-3771. [2]王磊,李学武,张莉.艾灸疗法作用机理国内外研究进展[J].中国针灸,2001,21(9):56-59.[3]蔡霞,刘长信,刘宁州,等.温针灸治疗膝骨性关节炎疗效及对患者关节功能㊁疼痛影响[J].陕西中医,2020,41(1): 102-104.[4]武永利,李春,刘娣,等.温针灸对兔膝骨性关节炎关节软骨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活物系统的影响[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7,32(2):735-738.[5]熊铭,晏新,黄桂才,等.温针灸为主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效果[J].中国医学创新,2021,18(15):82-86. [6]李知行,张海华,王丹萍,等.针灸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作用机制研究进展[J].中国针灸,2016,36(10):1117-1120.[7]王陈妮,张庆萍.涌泉穴主治功能及作用机理浅探[J].甘肃中医,2007,20(7):81-82.[8]胡艳丽.浅谈涌泉穴临床应用[J].针灸临床杂志,2012,28(8): 39-41.[9]金翼熙.针刺涌泉穴治疗急性脑出血模型大鼠的实验研究[D].广州:广州中医药大学,2005.[10]祝捷,余曙光,赵纪岚,等.针刺 涌泉 穴对老年大鼠血液流变性的影响[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1997,20(2):40-41,57.[11]陈蓉,王智彪.针刺高血脂大鼠涌泉穴对血脂水平的影响[J].时珍国医国药,2011,22(4):984-985. [12]杨瑞霞,王龙龙,周伟民,等.刺激涌泉穴疗法对心力衰竭模型大鼠心脏损伤改善及与心肌U C P2的关系分析[J].内蒙古中医药,2020,39(6):133-135.[13]王悦,刘梦如,王越,等.解偶联蛋白2在心血管疾病发生发展中作用的研究现状[J].生理科学进展,2018,49(4): 319-321.[14]沈琛,沈伟东.涌泉穴文献综述[J].大众科技,2012,14(3): 228-230.[15]曹耘康,曹霞.温针涌泉穴联合行为激活疗法在卒中后抑郁患者中的应用[J].湖北科技学院学报(医学版),2020, 34(3):236-239.[16]张虹岩.温针灸涌泉穴为主治疗肾精亏虚型痴呆的临床观察[D].哈尔滨: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18. [17]刘淑如,邱建清,张霖云,等.温针灸联合涌泉灸治疗肾虚髓亏型膝骨关节炎:随机对照研究[J].中国针灸, 2019,39(8):799-803.(收稿日期:2021-12-07)39中国民间疗法2023年2月第31卷第3期。

以温法治疗痰饮的临证治疗体会

以温法治疗痰饮的临证治疗体会

以温法治疗痰饮的临证治疗体会作者:陈福友徐志灯来源:《中国民族民间医药杂志》2009年第01期【摘要】:医圣张仲景在《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中提出:“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的痰饮病治疗原则,为后世痰饮学说奠定了基础,有着极大的指导意义和临床价值。脏腑之阳气不足无力运化水饮,是引起痰饮病的主要原因,总属阳虚阴盛、本虚标实之候,温通阳气为治本之法。笔者临床上采用温阳之法治疗痰饮之证,疗效甚佳。【关键词】:痰饮病;温法;临证体会【中图分类号】R255.8【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1007-8517(2009)01-0061-01痰饮是指三焦气化失常,水液在体内运化失常,停积于某些部位的一类病证。饮证分为痰饮、悬饮、溢饮、支饮四类。“痰饮”含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是指四饮中的一饮,即饮聚于肠胃的一种病证,广义包括所有的痰证与饮证。痰和饮都是津液在体内不能正常运化的病理产物,“稠浊者为痰,清稀者为饮”,痰饮同出一源。张仲景在《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中提出:“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的痰饮病治疗原则。笔者在领会其要旨的基础上,将该治法应用于与痰饮发病机理相似的疾病,如肾积水、风湿病等的治疗,多能收到满意效果,现介绍如下。1 肾结石伴少量积水患者陈某,深圳市罗湖区人,男性,40岁,自觉左侧腰部反复隐痛4年,偶感疼痛加剧放射至同侧小腹、腹股沟处,一星期前感小腹胀满,小便不畅,腰部寒凉,舌暗红,舌苔白滑,脉弦。B超示内左肾内可见一约0.7cm×0.5cm强回声光团,伴声影,左肾集合系统分离,外形略增大;诊断为左肾结石伴少量积水。中医辨证属石阻气滞,痰饮水停,治宜温阳利水、理气排石止痛,予五苓散合肾气丸加减,处方:茯苓30g、猪苓30g、白芍20g、熟地黄20g、山药20g、牡丹皮15g、白术15g、桂枝15g、川椒l0、延胡索12g、乌药15g、赤芍20g、3剂后痛减,再服5剂后症状消失。B超复查结石移至输尿尿管下段,肾水消失。【按】本证患者因长期石阻、肾气亏损而使痰饮积聚。以温阳之法除之,主以五苓散,功善温化水饮而可直达肾,利水渗湿,使痰饮邪有去路而得除;肾气丸温助肾中阳气,肾气足而气化得其所,痰饮化生之源自除;佐加川椒及乌药鼓舞肾气;延胡索及赤芍行气止痛,效果良好。2 风湿病腰膝疼痛患者吴某,45岁,深圳市罗湖区人,2008年6月初诊,患者素来肥胖,近半年来常感腰部顽麻冷痛,双膝关节疼痛,手足重坠,屡发不愈。经查抗“O”、血沉、类风湿因子及腰椎核磁共振均未见异常,服多种中西药效果不显而求治,查舌质淡边有齿痕,苔白腻,脉濡,中医辩证属肝肾不足、痰湿痹阻,治宜温补肝肾,豁痰祛湿,予独活寄生汤加减,处方:独活15g、桑寄生10g、防己10g、秦艽10g、细辛6g、当归10g、桂枝10g、羌活10g、川芎10g、牛膝10g、威灵仙20g、甘草10g。【按】《三因极-病证方论》说“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本证即属风寒湿痹日久不愈累及肝肾而痰湿痹阻而成,可遵仲景之温法治之。本方以温为主,方中独活辛苦微温,善驱肢体筋脉深部之久痹;细辛除阴经之寒湿;桂枝、麻黄同用善温经散寒,发表除风;秦艽、防己、桑寄生、羌活威灵仙能驱湿通经;加川芎、牛膝、当归等补益肝肾,温通筋脉。本方能使筋脉温通而肢体之痰湿自除。3 体会痰饮是指体内水液拾布运化失常,停积于人体某些部位的一类病证,有痰饮、悬饮、溢饮、支饮四类。笔者认为临证中肾积水、关节疼痛积液等疾病同样符合痰饮理论概念,亦为体内水液停蓄所致,故其治疗亦遵“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的治疗大法。笔者体会,临床中不应受四饮证候的限制,凡有体内水液异常停积于某些部位的疾病,大多可参照痰饮之治法论治,可收到事半功倍之效。(收稿日期:2008.11.27)。

临证方药运用心得

临证方药运用心得

临证方药运用心得
临证方药指的是在临床诊断确定之后,以及客观辨析中涉及到的
药物,运用此法可以有效调节身体的内部机能,以促进疾病的治愈。

临证方药因其根据不同病例确定病因、辅助诊断、选择药物、治疗策
略等特点而受到越来越多临床医生的青睐。

选药要求根据临床病情,以辩证思考为准则,在古代医学理论上
对比研究,了解疾病的本质以及它的发展趋势,然后从中汲取经验教
训和临床理论,根据这些原则来选择有效的药物,或明辨清楚“针灸-
药物-手法-术式”,着重终止病源,以达到治疗效果。

另外,诊断前往临床医生应当认真审视病人的病历、问诊细表,
从而确定病因、诊断、药物、治疗策略等,从而确定针对病人的最佳
个人治疗方案,以便能精准地选药,并给出合理且有效的治疗。

药物的给药要根据患者的体质和病情的演变,灵活地在药量、药物、药物的组合等方面采取适当的更改,以防止出现对病情的不利影响。

另外,要注意药物的使用时间和使用方式,以达到有效的治疗效果,减少副作用的发生。

最后,按照辩证论治的思想,坚持以病人的全面整体状况为核心,将具体临床病情联系到中医理论体系,通过探究、比较和分析,从而
选择有效的治疗方案,指导临床实践,有效达到治病效果。

温病临证破解 (2)

温病临证破解 (2)

温病临证破解
温病临证破解是中医中的一种疗法,主要用于治疗温病或
外感寒邪所引起的疾病。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温病临证破解
的方法:
1. 辨证论治:根据患者的症状和体征做出准确的辨证,并
根据辨证的结果给出相应的治疗方案。

常见的症状有发热、头痛、咳嗽、咽痛等。

2. 温脾养胃:温病多伴有脾胃虚寒的症状,可以使用温补
脾阳的中药,如党参、白术等,或者是适当调整饮食,多
吃温热的食物,如姜、葱、蒜等。

3. 解表散寒:温病多属于表邪侵袭,可以使用解表散寒的
中药,如麻黄、桂枝等,或者是通过温热的方法,如艾灸、热水泡脚等来驱散寒邪。

4. 温煦阳气:温病多见于阳气不足的人群,可以使用温补阳气的中药,如补骨脂、黄芪等,或者是通过阳气疗法,如灸法、日光浴等来增强阳气。

5. 中药刺激出汗:温病多伴有发热,可以使用一些能刺激出汗的中药,如藿香、荆芥等,通过出汗来排除体内的寒邪。

总的来说,温病临证破解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做出相应的治疗方案,既要解决表邪的问题,又要补充和调整身体的阳气和阴液,以达到治疗温病的目的。

中医温法治疗肝硬化腹水的临床疗效总结

中医温法治疗肝硬化腹水的临床疗效总结

取俯 卧位针刺背部 穴位 : 双侧 关 俞 、 脾俞 、 肾俞 , 背部 穴位不 艾灸 。每 口一次 , 午饭 后半 小时温针灸 治疗 , 每 2怙 J 为一 个疗
程, 根据 病情最多 治疗 6个疗程 , 治疗结束后并随 访 年 , 观察 腹水复发等情况。( 4 ) 统计 方法 : 采用 S P S S I 3 . 0统计! 学软件 进 行分析 , 计量 资料采用 T检验 , 计数资料采用 检 验 , P<0 . 0 5 为有统 计学意义。( 5 ) 疗 效评 价 : 疗 程结 束时 , 参 照《 肝 硬化 中 西医结合诊 治方 案( 草案 ) 》 l f l 疗效标准 。显 效 : ①症 状完全 消失 , 一般情 况 良好 ; ② 肝脾肿大 稳定不 变 , 尤 叩痛及 压痛 , 腹 水消火 ; ③肝功能 ( 谷 丙转 氨酶 、 胆红素、 白蛋 白/ 球 蛋 白或 蛋 白电泳 ) 恢复正常 ; ④ 以上 3项指 标保 持 稳定 好 转 : ① 主要 症状消失或 明显好转 ; ② 肝脾肿 大稳定 不变 , 尢 明 叩痛 及压 痛, 腹水 减少 5 0 % 以上 而未 完全 消_ , 火; ③ 肝功能 指标下 降幅度 在5 0 % 以上 而未完 全 正 常 无 效 : 未 达好 转 标 准或 化 者。
退有效率 高于对照组 , 温针 灸组住 院时 间较短 、 住 院期 间并发症 发生率较 低 , 在 白蛋 白提升 方面有优 势。结论 : 常规 西药治疗基础 上 温针 灸组与 中西药组疗效相 当, 而且温针 灸组 更为 简便 易廉 , 提 示温针 灸组 治疗肝硬化腹 水有 效、 可行 , 值得 临床推 广。 关键 词 : 肝硬化腹水 ; 复阳利水汤 ; 温针 灸; 温 阳利水
( 6 ) 观察指标 : ①肝功能检测 , 试验开始 、 结束及 试验 中每 周测 一

温病心得体会模板(2篇)

温病心得体会模板(2篇)

温病心得体会模板导言:温病是指因感受外邪、内伤或劳倦过度等原因引起的一类疾病。

它以发热为主要症状,常伴有头痛、咳嗽、咳痰、胸闷等症状。

温病虽然常见,但是其病机较为复杂,治疗也相对困难。

通过对温病的临床实践和反思,我得到了一些心得体会,现将其总结如下。

一、温病的特点1.多发于春夏季节:温病的发病率在春夏季节较高,这与气温升高、细菌病毒活跃有关。

因此,春夏季节要加强对温病的预防和治疗工作。

2.以热症为主要表现:温病以发热为主要表现,多伴有头痛、咳嗽、咳痰、胸闷等症状。

同时,温病病程较短,多在一周内自愈。

3.易反复发作:温病容易反复发作,一方面是由于治疗不当导致病根未除;另一方面是因为机体抵抗力低下,抵御外邪能力较弱。

4.病位多见于表浅:温病多见于表浅,即病变主要发生在皮肤、黏膜等体表部位。

因此,在防治温病时,应注重保护和调理表浅。

二、防治温病的策略1.加强预防意识:温病的预防是非常重要的。

首先,要加强个人卫生,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其次,要增强体质,提高机体抵抗力;再次,要保持室内通风,避免密闭空间;最后,要注重饮食营养,增加免疫力。

2.早期诊断和治疗:温病病程较短,但是早期诊断和治疗十分关键。

早期诊断可以及时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阻止病情的发展;早期治疗可以减轻症状,缩短病程,促进康复。

因此,对于出现发热、头痛、咳嗽等症状的患者,应及时就诊,进行早期诊断和治疗。

3.综合治疗和个体化治疗:温病的治疗应综合考虑病因、病机、症状等因素,进行个体化治疗。

一般来说,药物治疗是主要手段,可以选择中药、西药等进行治疗。

此外,还可以采取物理疗法、中医针灸、推拿按摩等辅助治疗手段,以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4.强调康复阶段的护理:温病的康复阶段也十分重要,要注重患者的康复护理。

首先,要控制体温,促进排汗;其次,要关注饮食营养,增加营养摄入;再次,要保持良好的环境和气氛,有利于患者的康复心理;最后,要定期复查,了解病情,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温中法临证运用心得.txt有谁会对着自己的裤裆傻笑。

不敢跟他说话却一遍一遍打开他的资料又关上。

用了心旳感情,真旳能让人懂得很多事。

╮如果有一天,我的签名不再频繁更新,那便证明我过的很好。

温中法临证运用心得
更新日期:2011-06-24 点击:孙家元
温中法,即温运中阳法,是指用干姜、附子、吴茱萸、肉桂等温中祛寒之品治疗中焦脾胃虚寒证的方法。

脾胃虚寒证在中焦脾胃病证中最为多见,临床以脾失健运和寒象表现为辨证要点。

一般情况下,脾气虚损运化无权,用益气健脾法治疗;如同时伴有寒象,则用温中法。

温中之品能振奋脏腑阳气,有助于脾胃运化,精气化生,气机通畅。

我在临床具体运用时,并不囿于有无寒象,抓住脾失健运这一关键,有寒象者用之,无寒象者亦用之,甚至有热象者亦反佐之,这对提高诊治脾胃病的疗效,大有裨益。

兹将点滴体会简述如下:
1 有寒象而无热象者重用
临床表现以寒象为特点,如胃脘冷痛、喜温喜按、遇冷加剧、喜进热食、四肢不温、舌质淡脉细弱等。

病情时轻时重,每遇进食冷物、受凉、淋雨、季节交替时易于发作。

只要具备上述症状中的两项。

即可予以温中祛寒重剂,用附子理中汤加味投之。

寒盛者再加吴萸、细辛。

这类病人从开始时就给予温中重剂,可以迅速抑制寒邪、通阳助运、扭转局面。

待3~5剂后酌情减少药味或减轻药量。

只要辨证准确,可以达到起效快、疗效好、疗程短的目的。

例:高某,男,39岁。

1997-10-16初诊。

上腹部疼痛1周。

疼痛时喜按压,进食后疼痛减轻,得热敷亦减。

宿疾胃脘痛近10载,时作时止,受凉或食凉食后易于发作,冬季尤为频繁。

舌质淡苔白脉细。

上消化道钡餐检查示:1.瀑布型胃;2.胃窦炎。

证属脾胃虚寒,拟温脾补中法,附子理中汤加味:桂枝10 g,白芍15 g,干姜10 g,党参15 g,黄芪15 g,茯苓15 g,炙甘草10 g,白术10 g,附子10 g,细辛6 g,木香10 g,陈皮10 g。

服3剂,胃痛即止,但脘次仍有冷感,原方减细辛,续服5剂症状消失,为巩固疗效再服15剂,随访1 a未复发。

2 无寒象亦无热象者轻用
临床以脾气虚弱、健运失职为辨证要点,无喜寒喜热等寒热征象可询。

主要表现为脘次作胀、餐后为甚以及面黄、倦怠、心悸、寐劣、舌苔薄白脉濡细等。

以益气健脾治之,虽属对证但见效慢,易于复发,有时甚至无效。

如在益气健脾的同时加用温中之品,则可显著提高疗效。

这是因为脾气虚和脾阳虚属同一范畴,两者关系密切,脾气虚是脾阳虚之渐,脾阳虚乃脾气虚之甚。

所以,对这类无寒象的脾虚失健之证,一般在益气健运方中加入桂枝、干姜6~10 g以温中助运。

例:戴某,女,43岁。

1998-05-18初诊。

脘腹作胀1月余。

脘胀以餐后为甚,纳谷不香,嗳气多,伴消瘦乏力,二便尚调,舌质淡苔薄白,脉濡细。

上消化道钡餐检查示:1.慢性胃炎,2.胃下垂4 cm。

证属脾胃气虚,健运失司。

拟方益气健脾运中,予以香砂六君子汤加味。

服10剂后,症状稍有减轻,但仍感胃脘部不适,纳少,停药后症状又复然。

后来在原方基础上加桂枝10 g,白芍10 g,干姜10 g。

服3剂后症状若失,续服10剂以巩固之,至今脾胃功能正常。

3 无寒象但有热象者佐用
中焦脾胃病证出现热象者,一是实证,由肝郁化火,胃失通降以及湿热积滞所致;一是虚火,由胃阴不足引起。

热者寒之,是实证当清中泄热,是虚证应滋阴降火。

但过用清热易损伤脾胃阳气、运化受遏。

久用滋阴,腻胃碍胃,最后都将导致脾胃受损。

张景岳说:“脾胃属土,惟火能生。

”所以,我在使用寒凉之属的同时,均反佐温中之品以助运化。

偏实者佐以干姜或吴茱萸,偏虚者佐以桂枝。

例:丁某,女,53岁。

1996-04-23初诊。

胃脘闷胀灼痛,时作时止,延已年余。

此届发作已5 d,胀痛连及两胁,嗳气,嘈杂吐酸,知饥而纳少,口干唇燥,喜进冷食,但冷食后反而闷胀明显,大便干结。

苔薄少津,脉弦数。

证属心情不畅,肝郁化火犯胃。

治当清肝火,养胃阴。

拟一贯煎加味:南沙参20 g,枸杞15 g,生地15 g,麦冬15 g,当归10 g,川楝子10 g,蒲公英15 g,白芍10 g,制军6 g,炙甘草6 g,柴胡6 g,枳壳10 g。

连续14剂,胃脘灼痛消失,但食后仍感脘部作胀、嗳气、纳谷少。

予原方加桂枝10 g,苏梗10 g,去生地。

服5剂后嗳气止,脘部作胀消失,纳谷增加,续服7剂巩固而愈。

作者单位:江苏省江都市邵伯中心卫生院22526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