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实验方案的设计【DOC范文整理】

合集下载

化学初中安全实验教案范文5篇

化学初中安全实验教案范文5篇

化学初中安全实验教案范文5篇为大家整理的化学初中安全实验教案,如果大家喜欢可以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化学初中安全实验教案精选篇1一、教学目标1、理解氨水的碱性以及氨与酸的反应;了解氨的水溶性;2、通过对实验的观察和分析,提高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应用化学实验学习新知识的能力。

3、增强对化学现象的探究欲望,增强学习化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氨的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

【难点】氨的化学性质。

三、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新课【教师多媒体投影】①2007年10月诺贝尔化学奖授予了德国化学家格哈德·埃特尔,理由是他发现了哈伯—博施法合成氨的作用机理。

②1918年,德国化学家弗里茨·哈伯因为发明合成氨方法而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③1931年,卡尔·博施因为改进合成氨方法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教师】为什么关于合成氨的反应多次受到诺贝尔奖的垂青呢?氨对于我们生产生活又有哪些重大的意义呢?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氨,了解氨的性质。

环节二:新课讲授1、物理性质【教师多媒体出示新闻】2004年4月20日上午10时,杭州市一制冷车间发生氨气泄漏事件,整个厂区是白茫茫的一片,方圆数百米,空气中弥漫着一股浓烈的刺激性气味,进入厂区呼吸都感到困难。

厂区内寒气逼人。

同学们能从材料中获取到哪些氨气的物理性质?【学生】刺激性气味,液氨易挥发,液氨汽化会吸收大量的热。

【教师】那么氨气除了这些物理性质以外,还有没有其他的性质呢?【演示】喷泉实验。

同学们仔细观察,实验结束后说一说你们都观察到了哪些现象?【学生】烧杯里的溶液由玻璃管进入烧瓶,形成喷泉,烧瓶内液体呈红色。

【教师】为什么会形成喷泉?这又说明了什么?【学生】较大量的氨气溶于少量的水中,使烧瓶内的气压明显小于瓶外气压,在大气压作用下,水迅速进入烧瓶,形成喷泉。

说明氨气极易溶于水。

【教师】没错,氨气的溶解度是非常大的,1体积水大约可以溶解700体积的氨气。

氨气溶于水后,与水也可以发生反应,生成一水合氨,溶液叫做氨水。

初中全套化学实验教案设计

初中全套化学实验教案设计

初中全套化学实验教案设计
实验名称:氧气的制取
实验目的:通过这个实验,学生可以了解氧气的制取方法,掌握氧气的性质及实验操作技巧。

实验材料:烧杯、试管、锌粉、硫酸、火柴、蜡烛。

实验步骤:
1. 将锌粉放入烧杯中。

2. 在试管中加入适量的硫酸。

3. 将试管倒立放入烧杯中,使试管的口部浸入到锌粉之中。

4. 在试管的一端点燃蜡烛,使热气气体升起。

5. 观察试管口部是否冒出气泡,用火柴点燃气泡,看是否可以继续燃烧。

6. 实验结束后,关闭试管口,将试管拿出,继续观察试管口外的气泡。

实验原理:硫酸和锌的反应产生氢气,氢气与氧气反应,生成水,释放出能量。

实验注意事项:
1. 实验时要注意安全,不要让硫酸溅到皮肤上。

2. 实验结束后,要及时关闭试管口,以免溢出氧气。

3. 在进行实验时,要保持实验室的通风良好。

实验结果:实验结束后,可以观察到试管口外冒出的气泡,用火柴点燃气泡,可以继续燃烧。

实验总结:通过这个实验,学生可以了解氧气的制取方法,掌握氧气的性质及实验操作技巧。

同时也锻炼了孩子的观察力和动手能力。

初中化学实验设计整理教案

初中化学实验设计整理教案

初中化学实验设计整理教案
实验目的:通过观察金属与酸发生化学反应,掌握金属与酸的化学性质。

实验材料:锌、铜、铝、盐酸、硫酸、试管、试管夹、滴管、燃烧器、酒精灯等。

实验步骤:
1. 将锌片、铜块和铝箔分别放入不同的试管中;
2. 分别向三个试管中分别加入盐酸和硫酸,观察金属与酸的反应情况;
3. 记录金属与酸发生化学反应时的现象;
4. 根据实验结果,归纳金属与酸的化学性质。

实验原理:金属与酸反应是一种单质与化合物发生化学反应的过程,产生新的化合物和气体。

实验要点:注意安全操作,避免酸和金属接触皮肤和眼睛,小心操作火源。

实验内容和结果:
1. 锌与盐酸反应:生成氢气,产生气泡,试管温度升高,试管外壁起雾;
2. 锌与硫酸反应:同上;
3. 铜与盐酸反应:不发生明显反应;
4. 铜与硫酸反应:生成气泡,试管温度稍微升高,试管外壁起雾;
5. 铝与盐酸反应:生成氢气,气泡较大,试管变热,试管外壁起雾;
6. 铝与硫酸反应:同上。

实验结论:锌、铝与盐酸、硫酸发生化学反应,生成氢气和盐类。

铜与盐酸、硫酸并不产生明显反应,可能是由于铜的活泼度较低,不能与酸反应。

注意事项:实验前需穿戴实验服,戴实验手套;操作时要小心,避免溅出酸液;实验后要及时清理实验器材,注意实验室卫生。

化学实验教案模板范文大学

化学实验教案模板范文大学

一、实验名称(实验名称)二、实验目的1. 掌握(实验目的1);2. 了解(实验目的2);3. 培养学生(实验目的3)。

三、实验原理(简要介绍实验原理,包括化学反应方程式、反应条件等)四、实验仪器与试剂1. 仪器:试管、烧杯、酒精灯、滴管、镊子、试管架、石棉网等;2. 试剂:(试剂名称1)、(试剂名称2)、(试剂名称3)等。

五、实验步骤1. 准备实验仪器和试剂;2. (实验步骤1);3. (实验步骤2);4. (实验步骤3);5. (实验步骤4);6. (实验步骤5);7. (实验步骤6);8. (实验步骤7);9. (实验步骤8);10. (实验步骤9);11. (实验步骤10);12. 实验结束,整理仪器和试剂。

六、实验注意事项1. (注意事项1);2. (注意事项2);3. (注意事项3);4. (注意事项4);5. (注意事项5)。

七、实验数据处理1. (数据处理方法1);2. (数据处理方法2);3. (数据处理方法3);4. (数据处理方法4);5. (数据处理方法5)。

八、实验报告1. 实验目的;2. 实验原理;3. 实验仪器与试剂;4. 实验步骤;5. 实验结果与分析;6. 实验讨论;7. 实验结论。

九、实验反思1. (反思1);2. (反思2);3. (反思3);4. (反思4);5. (反思5)。

十、拓展实验1. (拓展实验1);2. (拓展实验2);3. (拓展实验3);4. (拓展实验4);5. (拓展实验5)。

注:以上模板仅供参考,具体实验内容可根据实际需求进行调整。

化学综合实践课教案案范文三篇

化学综合实践课教案案范文三篇

化学综合实践课教案案范文三篇化学综合实践课教案案范文三篇【篇一】化学综合实践课教案案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一、内容与分析(一)内容;药品的取用;物质的加热;仪器洗涤。

(二)分析:本节课要学的内容是初中化学实验常用仪器的识别、药品取用规则、物质的加热和仪器洗涤的方法。

指的是认识仪器名称、用途和注意事项;了解药品的取用规则;学会药品的取用、物质的加热和仪器的洗涤方法,其核心是药品的取用和物质的加热,理解它关键就是要了解实验室规则、识别初中化学实验常用仪器和了解药品取用规则。

本课题教学的重点是药品的取用、物质的加热和仪器洗涤等基本操作训练,解决重点的关键是做好规范操作的示范、分析操作不当可能造成的后果。

二、目标及分析(一)目标:1、能识别初中化学实验常用仪器;2、知道化学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手段,严谨的科学态度、正确的实验原理和操作方法是实验成功的关键;3、学会遵守实验室规则,初步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4、学会药品的取用、加热、仪器洗涤等基本实验操作。

(二)分析:1、“识别初中化学实验常用仪器”是指看到仪器图形能写出仪器名称,同时能说出仪器的用途及使用注意事项。

2、“知道正确的实验原理和操作方法是实验成功的关键”就是能记住化学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手段。

3、“学会药品的取用、加热、仪器洗涤等基本实验操作”就是指习惯的形成及独立操作能力的形成,即在教师的引导下,能独立进行物质的取用、药品的加热及仪器的洗涤等操作。

三、问题诊断分析学习本课题时,同学可能会出现两种态度:一是对实验基本操作无所谓——动手做,不如用脑记;二是有恐惧心理——不敢动手,怕危险。

以上两种态度均不利于学习,教学时要注意纠正。

四、教学支持条件分析在讲到药品的取用时,为了给学生做好示范,借助信息技术播放“粉末固体取用”、“块状固体取用”和“液体取用”三个视频。

五、教学过程设计(一)教学基本流程化学实验室简介→仪器识别→药品取用规则→托盘天平的使用→连接仪器装置→固体药品取用→液体药品取用→酒精灯的使用方法→给物质加热→仪器洗涤。

初中化学实验教学计划范文(精选5篇)

初中化学实验教学计划范文(精选5篇)

初中化学实验教学计划范文(精选5篇)初中化学实验教学计划范文篇1一、指导思想:初中化学是九年义务教育必修的一门基础课程。

根据《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化学教学大纲》和新课程标准,其中要求学生具备的能力之一就是初步的观察、实验能力:能有目的地观察,辩明观察对象的主要特征及其变化条件,能了解实验目的,会正确使用仪器,会作必要的记录,会根据实验结果得出结论,会写简单的实验报告。

化学实验是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方式,实验室则是学生学习和进行实验的主要场所,是化学探究学习的主要资源。

因此,学校高度重视化学实验室建设,配置必要的仪器和设备,确保每个学生都能进行实验探究活动,为学生开展实验探究活动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中学化学实验教学的目的与任务即是,通过实验,使学生最有效地掌握进一步学习现代科学技术所必需的基础化学知识,培养初步的实践操作技能和创新能力。

教学的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科学实验能力与提高学生科学实验素养,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提高自学能力、运用知识的综合分析能力、动手能力和设计创新能力。

实验教学作为化学教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和重要手段,因此实验室工作直接关系到化学教学工作是否能顺利进行。

因此实验室必须建立和健全科学、规范的管理体制,实行规范的管理。

二、基本情况分析:1.学生情况分析;九年级有三个平行班,大部分同学已具备了初步的分析推理和归纳的能力,具备一定的动手能力和自学能力。

2、实验主要有:呼出气体与吸入气体得比较;蜡烛的燃烧的探究;氧气的制取和性质(可以用高锰酸钾或过氧化氢来制备氧气);用一个实验证明质量守恒定律;二氧化碳制取和性质;配制质量分数为5%氯化钠的溶液;酸的性质实验;做好这些实验对学生掌握化学基本规律、迎接5月实验操作能力考试有很大的帮助,因此做好这些实验是教学工作的重点。

三、具体:1、制订,科学规范管理2、制订学期实验计划表、周历表。

3、开足开齐各类实验,积极服务于教学。

4、充分利用生活中身边的实验器材的作用,结合实验室条件进行分组实验。

2024年九年级化学实验教学工作计划范文(2篇)

2024年九年级化学实验教学工作计划范文(2篇)

2024年九年级化学实验教学工作计划范文一、教学目标1. 确立学生基本的化学实验操作技能,包括实验仪器使用、实验操作步骤等。

2. 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力、实验设计能力和实验数据分析能力。

3. 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和实验守则遵守能力。

4.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科学研究精神,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二、教学内容根据九年级化学教材内容,选择合适的实验项目,涵盖常见的化学实验内容,如酸碱中和反应、盐溶液的检验、气体淬火、氧化还原反应等。

三、教学方法1. 指导性实验:教师通过实验演示的方式,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总结实验规律,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实验思维能力。

2. 探究性实验:通过提出问题、设计实验方案、实施实验和总结实验结果等环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

3. 合作实验:鼓励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实验,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分工合作能力。

四、教学环节和安排1. 实验前准备(1)教师提前准备好实验器材、试剂和实验指导书等。

(2)对学生进行实验前知识讲解和实验安全注意事项指导。

2. 实验操作演示通过教师的指导和演示,让学生了解实验的基本步骤、操作方法和实验现象。

3. 学生实验操作(1)学生根据实验要求和实验指导书,进行实验操作。

(2)教师适时巡视指导,纠正学生操作中的错误,解答学生疑问。

4. 实验结果总结与讨论学生根据实验结果,结合实验过程和实验目的,进行结果总结与分析,并进行实验结果的讨论和解释。

5. 实验报告撰写学生根据实验结果和讨论内容,编写实验报告。

6. 实验心得交流学生进行实验心得交流和分享,相互学习和补充实验经验。

五、评价与考核1. 实验操作能力考核:考察学生实验操作的熟练程度和准确性。

2. 实验结果分析能力考核:考察学生对实验结果的总结、分析和解释能力。

3. 实验报告撰写能力考核:考察学生实验报告的格式、内容和表达能力。

4. 实验心得交流考核:考察学生对实验经验的总结和分享能力。

初中化学原创实验教案模板

初中化学原创实验教案模板

初中化学原创实验教案模板
实验目的:通过本实验,让学生了解酸碱中和反应的原理和操作方法,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观察能力。

实验材料:盐酸溶液、氢氧化钠溶液、PH试纸、玻璃棒、试管、试管夹等。

实验步骤:
1. 将试管架起来,取两个试管,分别加入适量的盐酸溶液和氢氧化钠溶液。

2. 使用PH试纸测试盐酸溶液和氢氧化钠溶液的PH值,记录下来。

3. 将玻璃棒取出盐酸溶液试管中的液体,搅拌均匀。

4. 将玻璃棒沾满盐酸溶液后,缓慢地滴入氢氧化钠溶液试管中,同时用PH试纸测试液体的PH值。

5. 持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直至PH值接近7,即为中和反应完成。

实验注意事项:
1. 操作过程需细心谨慎,避免溶液飞溅造成伤害。

2. 注意控制滴加氢氧化钠溶液的速度,避免过量导致反应失控。

3. 实验结束后,将废液处理干净,试管清洗干净并归还实验室管理员。

实验结果:盐酸和氢氧化钠经过中和反应后,PH值接近7,产生氯化钠和水。

实验拓展:学生可以自行选择其他酸碱溶液进行中和反应实验,比较不同酸碱溶液中和反应的速度和结果。

实验评价:本实验设计简单易操作,能够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酸碱中和反应的原理,培养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观察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化学实验方案的设计
AD
.⑴不能在酸性溶液中,No3-能将So32-氧化成So42-、造成结果误差。

⑵保证得到的沉淀都是BaSo4,没有BaSo4
⑶连续两次称量的质量不变。

⑷3+3cl
加入的NaoH被Hcl中和,未生成Fe3红砖中Fe3+的含量很低,生成的Fe3浓度未能达到饱和。

针对性测试题一
一、选择题1.B2.c3.Bc4.AD5.B6.B
二、填空题7.结构性质用途制法;结构特点
.溴水、Na2So3溶液;溴水颜色逐渐褪去。

Na2S溶液、Na2So3溶液、稀H2So4。

有淡黄色的沉淀生成。


.取少量氨水,滴加酚酞试液,溶液呈红色,然后向其中加入少量cH3cooNH4晶体,振荡,可看到红色变浅,说明氨水中存在电离平衡,说明氨水是弱碱。

取少量NH4cl晶体溶于水,滴加石蕊试液,溶液呈红色,说明NH4+水解,破坏了水的电离平衡,说明氨水是弱碱。

第三节:检验方案设计
.给四种末知溶液编号。

用四支试管分别取四种溶液各1l。

用洁净的铂丝分别蘸取四种测溶液做焰色反应,火焰显黄色的说明有钠离子。

在中不显黄色的三种溶液中各滴入5滴NaoH溶液。

产生白色沉淀且迅速转变为灰绿色最后变为红褐色,说明含有Fe2+。

在只有白色沉淀的试管中,继续滴加NaoH溶液,白色沉淀溶解说明原溶液有Al3+。

在中白色沉淀不溶解的试管中再加入一定量的稀盐酸,沉淀溶解说明原溶液含有g2+
另用四支洁净的试管,各取1l原溶液。

向各试管中滴加少量稀硝酸,再加适量的Bacl2溶液,产生白色沉淀,说明均含有So42-离子。

.c
取等体积的两种溶液,分别滴入盐酸直至不产生气体为止,所消耗盐酸的量较多的是碳酸钠,较少的是碳酸氢钠。

第四节:化学实验设计的基本要求
.①bcacd;
吸收NH3,防止空气中水蒸气进入c中;固体由黑变红。

②-16③Ac
Ac
.Hcl;浓H2So4滴入浓盐酸中,吸水放热,使Hcl气
体逸出
干燥Hcl气体;冷凝回流乙醇蒸气
cH3cH2cl;cH3cH2oH+HclcH3cH2cl+H2o
cH3cH2oH和Hcl反应生成cH3cH2cl和H2o,无水硫酸铜遇水变成胆矾显蓝色。

乙醇分子中的羟基可被氯化氢分子中的氯原子取代。

针对性测题选择题1.AB2.A3.B4.D5.D6.c7.A8.D9.AD10.B 1.序号
实验步骤
实验操作及注意事项

溶解
将混合物放入烧杯中,加入98%硫酸中,充份搅拌直到固体不再溶解。


过滤
安装好过滤装置,将①的悬浊液沿玻璃棒加入过滤器中过滤

稀释或沉淀
在另一烧杯中,放入适量蒸馏水,将②的滤液沿玻璃棒
慢慢加入该烧杯并不断搅拌

过滤
重新安装过滤装置,将③的悬浊液沿玻璃棒加入过滤器中过滤⑤
洗涤沉淀
向④的过滤器中注入少量蒸馏水,使水面浸过沉淀物,等水滤出后,再次加水洗涤,连洗几次

检验沉淀是否洗净
用小试管从⑤的漏斗下口取出少量洗出液,滴入Bacl2溶液,没有白色沉淀,说明沉淀已洗净。

.②⑤⑥③⑥④⑦
NH4clcl
自然风干
3.方案Ⅰ:偏低
方案Ⅱ:①托盘天平、药匙、酸式和碱式滴定管、锥形瓶
②B③
方案Ⅲ:①保证caco3完全分解
②应在干燥中冷却,防止生成的cao与空气中的co2、H2o反应,造成质量改变而产生误差。

方案Ⅳ:①A、B②c③偏高
方案Ⅱ
方案Ⅰ:气体体积难以准确测量
方案Ⅲ:实验室难以提供1000℃的高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