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实验方案设计与综合实验

合集下载

初中化学实验方案设计与评价

初中化学实验方案设计与评价
初中化学实验方案设计与评价
学习目标:
1、通过分析实验现象和结论是否正确、实验方案是否合理 ,培养自己分析评价能力和实践能力。
2、依据实验要求和条件,设计物质制备、性质、检验等方面的实验,培养自己综合实验能力和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必须掌握的背景知识
1、离子的检验(H+,OH-,CO32-,NH4+等) 2、物质的检验(H2O,CO2,O2,CO,葡萄糖,淀粉等) 3、物质的提纯净化方法(除杂) 4、气体制备方法(制取装置和收集装置的选择) 5、实验误差原因分析
碳酸钠和硫酸铵
酒精和白醋
方案一
取样,分别加入硫酸铜溶液
观察颜色
取样,溶解,再分别滴加无色酚酞溶液
取样,分别品尝味道
方案二
分别用磁铁吸引
取样,分别点燃,闻燃烧时产生的气味
取样,分别加入氢氧化钠溶液,微热,将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放在容器口
取样,分别点燃
C
2.某同学想用实验证明FeCl3溶液显黄色不是盐酸根造成的,下列实验无意义的是( ) A.观察KCl溶液没有颜色 B.向FeCl3溶液中滴加适量氢氧化钠溶液,振荡后静置,溶液黄色消失 C.FeCl3溶液中滴加适量无色硝酸银溶液,振荡后静置,溶液黄色未消失 D.加水稀释后FeCl3溶液黄色变浅
改进后还有问题吗?
气体分析法二:
有人用右图装置测定CO2的质量(碱石灰是NaOH和CaO的混合物),你认为这个实验装置主要存在哪些缺陷? 这些存在缺陷对实验结果有何影响?
①产生的CO2气体中会带来H2O(气)
②空气中的CO2、H2O(气) 也会被碱石灰吸收
分析:
存在问题(缺陷)
对实验的影响
2、请你参与下列探究: 【问题情景】某化学实验小组同学将铁粉投入硫酸铜溶液中,发现生成红色固体物质的同时有较多的气泡放出。这一现象激发起同学们的探究欲望,生成的是什么气体? 【提出猜想】从物质组成元素的角度,放出的气体可能是SO2、O2、H2。 【查阅资料】SO2易溶于水,它能与NaOH反应,生成Na2SO3。 【方案设计】依据上述猜想,实验小组同学分别设计了如下方案: (1)甲同学认为是O2,则检验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乙同学认为是SO2,则只需将放出的气体通入盛有NaOH溶液的洗气瓶中,称量通气前后洗气瓶的质量。写出SO2与NaOH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高三化学化学实验方案的设计教案(精选3篇)

高三化学化学实验方案的设计教案(精选3篇)

高三化学化学实验方案的设计教案(精选3篇)教案一:酸碱滴定实验方案一、实验目的:1. 学会使用滴定管和酸碱指示剂进行酸碱滴定实验;2. 熟悉酸碱滴定反应的特点及滴定终点的判断方法;3. 掌握实际应用中酸碱滴定分析的方法及技巧。

二、实验器材与试剂:1. 实验器材:滴定管、烧杯、容量瓶等;2. 试剂:盐酸、硫酸、氢氧化钠、氨水等。

三、实验步骤:1. 准备工作:a. 清洗实验器材,保持清洁;b. 使用滴定管精确地量取指定体积的试剂。

2. 确定滴定前找到试剂的适量取样点,并装入滴定瓶中。

3. 酸溶液的滴定:a. 用滴定瓶从底部滴加盐酸到溶液中,同时轻轻摇动容器,使试剂均匀混合;b. 滴加过程中,每滴1-2滴,摇动的幅度适度,注意加滴速度;c. 当滴定剂滴加到一定程度时,即滴定终点。

4. 确定滴定终点的判定:a. 通过颜色变化来判定滴定终点,使用酸碱指示剂;b. 一般滴定终点为溶液中颜色的明显改变。

5. 滴定计算:a. 根据滴定初始值和体积计算出滴定的一定的体积;b. 根据滴定反应的化学方程式计算含量。

四、注意事项:1. 滴定过程中要保持试剂均匀混合,发现溶液不均匀时,应加以调节。

2. 滴定定量时要用干燥的试剂,并精确地读数。

3. 滴定终点的判定要准确,避免过滴和欠滴的情况。

教案二:制备氢氧化钠的实验方案一、实验目的:1. 学习氢氧化钠的制备方法;2. 了解氧化反应的特点;3. 掌握实际应用中氢氧化钠制备的方法及技巧。

二、实验器材与试剂:1. 实验器材:量筒、容量瓶、玻璃棒等;2. 试剂:氧化铝、金属钠、水等。

三、实验步骤:1. 准备工作:a. 清洗实验器材,保持清洁;b. 准备容量瓶并标定,使其准确度为0.01mol/L。

2. 氧化铝的制备:a. 称取一定质量铝粉放入坩埚中,并在热板上加热燃烧一段时间,得到氧化铝;b. 冷却后,将氧化铝转移到密封瓶中。

3. 氢氧化钠的制备:a. 在准备好的容量瓶中加入一定体积的水,注入一定质量的氧化铝,摇晃溶解;b. 当溶液温度降低到室温时,过滤溶液,得到氢氧化钠溶液。

化学实验方案的设计

化学实验方案的设计

化学实验方案的设计实验方案设计:酸碱中和反应的热效应测定一、实验目的:1.了解酸碱中和反应的定义和特点;2.掌握用热效应测定酸碱中和反应的方法;3.培养实验操作和数据处理的能力。

二、实验原理:酸碱中和反应是指酸和碱发生化学反应,生成盐和水的过程。

通常以酸和碱的溶液进行反应,在一定温度下,反应会伴随着一定的热效应。

三、实验器材与试剂:器材:热量计、电子天平、玻璃棒、百口烧杯、分注管等。

试剂:已知浓度的强酸、强碱溶液。

四、实验步骤:1.准备工作:a.将电子天平置于实验台上,待其稳定后,调零;b.将热量计和分注管清洗干净。

2.实验操作:a.在百口烧杯中分别取定量的已知浓度的酸溶液和碱溶液,称量分别为m_1和m_2;b.将酸溶液投入热量计中,将其体积调整为V_1;c.在玻璃棒的帮助下,将碱溶液缓慢地、以几滴为单位地滴入酸溶液中,同时,用热量计测定过程中溶液的最高温度;d.重复上述步骤至少3次,记录下每次反应温度的最高值和最低值。

3.数据处理:a.计算酸溶液的摩尔质量:M_1=m_1/V_1b.计算酸和碱的摩尔数:n_1=m_1/M_1n_2=m_2/M_2c.计算反应的摩尔数:n = min(n_1, n_2)d.计算反应放热的热量:q=C×ΔT其中,C为热量计的热容量,ΔT为反应溶液温度的变化量。

e.计算摩尔焓变:ΔH=q/nf.计算平均摩尔焓变:ΔH_avg = (ΔH_1 + ΔH_2 + ΔH_3) / 3g.计算实际反应的摩尔焓变:ΔH_r = ΔH_avg / n五、安全注意事项:1.实验过程中要佩戴防护眼镜,避免实验液体溅入眼睛;2.注意使用酸碱溶液时的安全操作,避免溶液溅洒;3.小心操作实验仪器,避免热伤害;4.确保通风良好的实验环境,避免吸入有毒气体。

六、实验结果与讨论:根据实验数据,可以得到反应的摩尔焓变以及反应的放热量。

通过比较实验结果与已知的标准值,可以评估实验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初中化学实验设计整理教案

初中化学实验设计整理教案

初中化学实验设计整理教案
实验目的:通过观察金属与酸发生化学反应,掌握金属与酸的化学性质。

实验材料:锌、铜、铝、盐酸、硫酸、试管、试管夹、滴管、燃烧器、酒精灯等。

实验步骤:
1. 将锌片、铜块和铝箔分别放入不同的试管中;
2. 分别向三个试管中分别加入盐酸和硫酸,观察金属与酸的反应情况;
3. 记录金属与酸发生化学反应时的现象;
4. 根据实验结果,归纳金属与酸的化学性质。

实验原理:金属与酸反应是一种单质与化合物发生化学反应的过程,产生新的化合物和气体。

实验要点:注意安全操作,避免酸和金属接触皮肤和眼睛,小心操作火源。

实验内容和结果:
1. 锌与盐酸反应:生成氢气,产生气泡,试管温度升高,试管外壁起雾;
2. 锌与硫酸反应:同上;
3. 铜与盐酸反应:不发生明显反应;
4. 铜与硫酸反应:生成气泡,试管温度稍微升高,试管外壁起雾;
5. 铝与盐酸反应:生成氢气,气泡较大,试管变热,试管外壁起雾;
6. 铝与硫酸反应:同上。

实验结论:锌、铝与盐酸、硫酸发生化学反应,生成氢气和盐类。

铜与盐酸、硫酸并不产生明显反应,可能是由于铜的活泼度较低,不能与酸反应。

注意事项:实验前需穿戴实验服,戴实验手套;操作时要小心,避免溅出酸液;实验后要及时清理实验器材,注意实验室卫生。

化学实验方案的设计

化学实验方案的设计

化学实验方案的设计清晨的阳光透过实验室的窗户,洒在整洁的实验台上,一切都显得那么静谧而有序。

我坐在椅子上,深吸一口气,准备开始一场关于化学实验方案设计的思考之旅。

实验材料包括过氧化氢溶液、二氧化锰、碘化钾、硫酸铜溶液,还有用来测量反应速率的秒表和量筒。

这些材料都是基础的,但每一个都有其独特的用途。

实验步骤如下:1.准备四个试管,分别标记为A、B、C、D。

2.在每个试管中加入相同体积的过氧化氢溶液,比如5毫升。

3.向试管A中加入0.1克的二氧化锰,作为催化剂。

4.向试管B中加入0.1克的碘化钾,作为催化剂。

5.向试管C中加入0.1克的硫酸铜溶液,作为催化剂。

6.试管D作为对照组,不加入任何催化剂。

7.同时启动秒表,观察每个试管中气泡产生的速率,并记录下来。

这个实验的关键在于观察和记录,我们要确保每个试管的实验条件都相同,这样才能保证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气泡产生的速率可以通过秒表和量筒来测量,具体操作如下:1.在每个试管旁边放一个量筒,用来收集气泡产生的气体。

2.当气泡开始产生时,启动秒表。

3.每隔一定时间,比如30秒,记录一次量筒中气体的体积。

4.持续记录,直到每个试管中的过氧化氢溶液完全分解。

实验过程中,我们可能会遇到一些问题,比如催化剂的加入量不够,或者实验条件控制得不够严格。

这时候,我们要及时调整,比如增加催化剂的加入量,或者更加仔细地控制实验条件。

实验结束后,我们就要开始数据分析。

将每个试管中气泡产生的速率绘制成图表,比较不同催化剂对过氧化氢分解速率的影响。

通过图表,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哪个催化剂的效果最好。

是实验的讨论部分。

我们要分析为什么不同的催化剂对过氧化氢分解速率有不同的影响。

这可能涉及到催化剂的活性、催化剂与反应物的相互作用等方面。

这时候,我们需要运用所学的化学知识,对实验结果进行深入的解释。

是实验的结论。

通过这次实验,我们得出了哪个催化剂对过氧化氢分解速率影响最大的结论。

同时,我们也要指出实验中可能存在的不足,以及如何改进实验方法。

【精品】综合与设计性大学化学实验

【精品】综合与设计性大学化学实验

综合与设计性实验讲义目录模块一实验一茶叶中提取咖啡因(综合性化学实验)1实验二黄连中小檗碱的提取和鉴定(设计性化学实验)5实验三烟叶中烟碱的提取与定性分析测定(综合性化学实验)6实验四玉米须中黄酮和多糖的提取、鉴别与含量测定(设计性化学实验)10模块二实验五高锰酸钾法测定蛋壳中CaO的含量(设计性化学实验)12实验六维生素C药片中抗坏血酸含量的测定(综合性化学实验)13实验七葡萄糖酸锌的制备和分析(综合性化学实验)15模块三实验八1,2,4—三唑的制备(设计性化学实验)18实验九聚乙烯醛缩甲醛胶水的制备(综合性化学实验)19实验十香豆素-3-羧酸的制备20实验十一三草酸合铁(Ⅲ)酸钾的制备、性质和组成分析(设计性化学实验)22实验十二固体酒精的制备及燃烧热的测定(综合性化学实验)24说明:本实验课程要求学生从三个模块(见附表)中选出四个实验题目,即从模块一、模块二中各择一个实验题目,从模块三中选择二个。

四个实验题目中设计性实验不得少于一个.设计性实验要提供设计方案,列举可行的方案。

实验前要交给指导老师批阅。

例如:模块一中选择烟叶中烟碱的提取与定性分析测定(综合性化学实验),模块二中选择高锰酸钾法测定蛋壳中CaO的含量(设计性化学实验),模块三中选择聚乙烯醛缩甲醛胶水的制备(综合性化学实验),环保颜料氧化铁黄的制备定(综合性化学实验)模块一实验一茶叶中的咖啡因的提取及其红外光谱的测定A茶叶中的咖啡因的提取一、实验目的(1)通过从茶叶中提取咖啡因学习固-液萃取的原理及方法。

(2)掌握索氏提取器的原理及作用。

(3)掌握升华原理及操作.二、实验原理茶叶中含有多种黄嘌呤衍生物的生物碱,其主要成分为含量约占1%~5%的咖啡因(Caffeine,又名咖啡碱),并含有少量茶碱和可可豆碱,以及11%~12%的丹宁酸(又称鞣酸),还有约0。

6%的色素、纤维素和蛋白质等。

咖啡因的化学名为1,3,7-三甲基-2,6—二氧嘌呤,其结构为:ONH3CNOCH3NNCH3NNHNN纯咖啡因为白色针状结晶体,无臭,味苦,置于空气中有风化性。

化学综合实践课教案案范文三篇

化学综合实践课教案案范文三篇

化学综合实践课教案案范文三篇化学综合实践课教案案范文三篇【篇一】化学综合实践课教案案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一、内容与分析(一)内容;药品的取用;物质的加热;仪器洗涤。

(二)分析:本节课要学的内容是初中化学实验常用仪器的识别、药品取用规则、物质的加热和仪器洗涤的方法。

指的是认识仪器名称、用途和注意事项;了解药品的取用规则;学会药品的取用、物质的加热和仪器的洗涤方法,其核心是药品的取用和物质的加热,理解它关键就是要了解实验室规则、识别初中化学实验常用仪器和了解药品取用规则。

本课题教学的重点是药品的取用、物质的加热和仪器洗涤等基本操作训练,解决重点的关键是做好规范操作的示范、分析操作不当可能造成的后果。

二、目标及分析(一)目标:1、能识别初中化学实验常用仪器;2、知道化学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手段,严谨的科学态度、正确的实验原理和操作方法是实验成功的关键;3、学会遵守实验室规则,初步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4、学会药品的取用、加热、仪器洗涤等基本实验操作。

(二)分析:1、“识别初中化学实验常用仪器”是指看到仪器图形能写出仪器名称,同时能说出仪器的用途及使用注意事项。

2、“知道正确的实验原理和操作方法是实验成功的关键”就是能记住化学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手段。

3、“学会药品的取用、加热、仪器洗涤等基本实验操作”就是指习惯的形成及独立操作能力的形成,即在教师的引导下,能独立进行物质的取用、药品的加热及仪器的洗涤等操作。

三、问题诊断分析学习本课题时,同学可能会出现两种态度:一是对实验基本操作无所谓——动手做,不如用脑记;二是有恐惧心理——不敢动手,怕危险。

以上两种态度均不利于学习,教学时要注意纠正。

四、教学支持条件分析在讲到药品的取用时,为了给学生做好示范,借助信息技术播放“粉末固体取用”、“块状固体取用”和“液体取用”三个视频。

五、教学过程设计(一)教学基本流程化学实验室简介→仪器识别→药品取用规则→托盘天平的使用→连接仪器装置→固体药品取用→液体药品取用→酒精灯的使用方法→给物质加热→仪器洗涤。

生物化学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教学的尝试与分析

生物化学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教学的尝试与分析

综 合性 、 计性 实 验教 学 对 学 生 创 新 及 实践 能 力 的 设
培养 和实 验教 学 的初步 实验 方 案的 内容及 框 架 设
培养 学生 的综 合 能力 和 创 新 精 神 , 以及 初 步 的科 研 能力 的形 成都 起着 非 常重 要 的作 用 。但 现有 的生物 化学 实验 教学 内容大 多 以验 证 性 实 验 为 主 , 培 养 而
学生 的综 合 能力 、 新 能 力 的综 合 性 实 验 较 少 。我 创 们在 具体 的教 学 实践 中尝 试 开 设 的综 合 性 、 计 性 设 生物 化 学实验 , 仅使 实验 教学 内容有 了新 的变 化 , 不
更重 要 的是对 开 发学 生 智 力 、 培养 学 生 的创 新 和 实
中 图 分 类 号 : R 4 G 4 . 3 6 24 文献标识码 : A 文 章 编 号 : 10 0 8—74 (0 0 0 0 0 0 2 9 2 1 )4— 1— 3 4
生物 化学 是一 门实 践 性 很 强 的 学科 , 物 化 学 生
实验 对 于学生 掌握 生物 化 学 的基 本 知识 、 基本 技 能 ,
且培 养 了学生药 理学实验设 计和科研 能 力 , 使学 生具 备 了从 事本专业 实际工作 和科研工作 的初步能力 。
参考文献 :
[] 高允生 玉 云, 娟 , . 1 朱 李 等 临床 医学 本 科 药 理 学 实验 教 学 模 式
教 师综 合 素质 的 提 高 是 教 学改 革 成 功 的保 障 。
[ 收稿 日期 : 20 09—1 3 ] 2— 0
生 物 化 学 综 合 性 、 计 性 实 验 教 学 的 尝 试 与 分 析 设
刘 洋 丁 建 中 , 何 小兵 ( , 长江大学医学院分子生物学部生化教研室, 荆州 442 ; 长江大学医学院病 303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化学实验方案设计与综合实验一、化学实验方案设计的基本要求所谓实验设计,是用多种装置和仪器按某种目的进行串联组合完成某项实验,其类型较多,考查形式多样。

解答这类题目,要求学生对所学过的物质的性质、制备和净化,常用仪器和装置的作用及使用时应注意的问题等知识融会贯通,要善于吸收新信息并且能加以灵活运用。

化学实验方案设计题具有较强的综合性,但一个化学实验,必须依据一定的实验原理,使用一定的仪器组装成一套实验装置,按一定顺序进行实验操作,才能顺利完成。

据此,一道综合实验方案设计题,可以把它化解成几个相互独立又相互关联的小实验、小操作来解答。

由各个小实验确定各步操作方法,又由各个小实验之间的关联确定操作的先后顺序。

(一)化学实验设计的类型根据不同的标准,可以将中学化学教学中的实验设计划分成不同的类型。

(1)根据实验在化学教学认识过程中的作用来划分。

①启发性(或探索性)实验设计。

由于这类实验是在课堂教学中配合其他化学知识的教授进行的,采取的又多是边讲边做实验或演示实验的形式,因此,在设计这类实验时,要注意效果明显、易操作、时间短、安全可靠。

②验证性实验设计。

由于这类实验的目的主要是验证化学假说和理论,又多采取学生实验课或边讲边做实验的形式,因此,在设计这类实验时,除了上述要求外,还要注意说服力要强。

③运用性实验设计。

这类实验的目的是综合运用所学的化学知识和技能,解决一些化学实验习题或实验问题。

因此,在引导学生进行实验设计时,要注意灵活性和综合性,尽可能设计多种方案,并加以比较,进而进行优选。

从课内、课外的角度来分,运用性实验设计又包括课内的实验习题设计和课外的生产、生活小实验设计。

(2)根据化学实验的工具来划分。

①化学实验仪器、装置和药品的改进或替代。

②化学实验方法的改进。

这主要是由于中学化学课本中的一些实验因装置过于繁杂、操作不太简便、方法不太合适、可见度较低而影响化学教学效果,因此需要改进方案,重新设计。

另一方面,由于中学受到种种条件的限制,常会发生缺少某些仪器、药品的情况,因而需要自制一些仪器和代用品,或采用微型实验,所以也需要对实验重新进行设计。

(3)根据化学实验内容来划分。

①物质的组成、结构和性质实验设计。

②物质的制备实验设计。

③物质的分离、提纯、鉴别实验设计。

(二)化学实验设计的内容一个相对完整的化学实验方案一般包括下述内容:(1)实验目的。

(2)实验原理。

(3)实验用品(药品、仪器、装置、设备)及规格。

(4)实验装置图、实验步骤和操作方法。

(5)注意事项。

(6)实验现象及结论记录表。

(三)化学实验设计的要求1. 科学性科学性是化学实验方案设计的首要原则。

所谓科学性是指实验原理、实验操作程序和方法必须正确。

例如,鉴别Na2SO3和NaI,在试剂的选择上就不宜选用硝酸等具有氧化性的酸,在操作程序的设计上,应取少量固体先溶解,然后再取少量配成的溶液并再加入试剂,而不能将样品全部溶解或在溶解后的全部溶液中加入试剂。

2. 安全性实验设计时应尽量避免使用有毒的药品和进行具有一定危险性的实验操作。

如果必须使用,应在所设计的化学实验方案中详细写明注意事项,以防造成环境污染和人身伤害。

3. 可行性实验设计应切实可行,所选用的化学药品、仪器、设备和方法等在中学现有的实验条件下能够得到满足。

4. 简约性实验设计应尽可能简单易行,应采用简单的实验装置、用较少的实验步骤和实验药品,并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实验。

对同一个化学实验,可以设计出多种实验方案,并对它们进行选择。

选择采用的实验设计方案,应具有效果明显、操作安全、装置简单、用药少、步骤少、时间短等优点。

(四)化学实验设计的一般思路①接受信息。

接受、分析、筛选信息,明确实验设计的课题、条件和要求。

②实验设计原理。

通过对新旧信息的加工,实现制定的实验设计。

从设计的要求及解决问题的顺序分析,大致有以下两个层次:一是实验方案的选定。

二是实验装置与实验操作的设计。

③设计实验内容。

见上。

1. 设计思想、规律和方法(1)思考问题的顺序:①围绕主要问题思考。

例如:选择适当的实验路线、方法;所用药品、仪器简单易得;实验过程快速、安全;实验现象明显。

②思考有关物质的制备、净化、吸收和存放等有关问题。

例如:制取在空气中易水解的物质(如Al2S3、AlCl3、Mg3N2等)及易受潮的物质时,往往在装置末端再接一个干燥装置,以防止空气中水蒸气进入。

③思考实验的种类及如何合理地组装仪器,并将实验与课本实验比较、联靠。

例如涉及到气体的制取和处理,对这类实验的操作程序及装置的连接顺序大体可概括为:发生→除杂质→干燥→主体实验→尾气处理。

(2)仪器连接的顺序:①所用仪器是否恰当,所给仪器是全用还是选用。

②仪器是否齐全。

例如制有毒气体及涉及有毒气体的实验应有尾气的吸收装置。

③安装顺序是否合理。

例如:是否遵循“自下而上,从左到右”;气体净化装置中不应先经干燥,后又经过水溶液洗气。

④仪器间连接顺序是否正确。

例如:洗气时“进气管长,出气管短”;干燥管除杂质时“大进小出”等。

(3)实验操作的顺序:①连接仪器。

按气体发生→除杂质→干燥→主体实验→尾气处理顺序连接好实验仪器。

②检查气密性。

在整套仪器连接完毕后,应先检查装置的气密性,然后装入药品。

检查气密性的方法要依装置而定。

③装药品进行实验操作。

2. 设计时,应全方位思考的问题(1)检查气体的纯度,点燃或加热通有可燃性气体(H2、CO、CH4、C2H4、C2H2等)的装置前,必须检查气体的纯度。

例如用H2、CO等气体还原金属氧化物时,需要加热金属氧化物,在操作中,不能先加热,后通气,应当先通入气体,将装置内的空气排干净后,检查气体是否纯净(验纯),待气体纯净后,再点燃酒精灯加热金属氧化物。

(2)加热操作先后顺序的选择。

若气体发生需加热,应先用酒精灯加热发生气体的装置,等产生气体后,再给实验需要加热的固体物质加热。

目的是:一则防止爆炸(如氢气还原氧化铜);二则保证产品纯度,防止反应物或生成物与空气中其它物质反应。

例如用浓硫酸和甲酸共热产生CO ,再用CO 还原Fe 2O 3,实验时应首先点燃CO 发生装置的酒精灯,生成的CO 赶走空气后,再点燃加热Fe 2O 3的酒精灯,而熄灭酒精灯的顺序则相反,原因是:在还原性气体中冷却Fe 可防止灼热的Fe 再被空气中的O 2氧化,并防止石灰水倒吸。

(3)冷凝回流的问题。

有的易挥发的液体反应物,为了避免反应物损耗和充分利用原料,要在发生装置设计冷凝回流装置。

如在发生装置安装长玻璃管等。

(4)冷却问题。

有的实验为防止气体冷凝不充分而受损失,需用冷凝管或用冷水或冰水冷凝气体(物质蒸气),使物质蒸气冷凝为液态便于收集。

(5)防止倒吸问题。

(前已述。

)(6)具有特殊作用的实验改进装置。

如为防止分液漏斗中的液体不能顺利流出,用橡皮管连接成连通装置;为防止气体从长颈漏斗中逸出,可在发生装置中的漏斗末端套住一只小试管等。

(7)拆卸时的安全性和科学性。

实验仪器的拆卸要注意安全和科学性,有些实验为防止“爆炸”或“氧化”,应考虑停止加热或停止通气的顺序,如对有尾气吸收装置的实验,必须将尾气导管提出液面后才熄灭酒精灯,以免造成溶液倒吸;用氢气还原氧化铜的实验应先熄灭加热氧化铜的酒精灯,同时继续通氢气,待加热区冷却后才停止通氢气,这是为了避免空气倒吸入加热区使铜氧化,或形成可爆气;拆卸用排水法收集需加热制取气体的装置时,需先把导管从水槽中取出,才能熄灭酒精灯,以防止水倒吸;拆后的仪器要清洗、干燥、归位。

[例1] 碱式碳酸镁有多种不同的组成,如322)(CO OH Mg 、3324)()(CO OH Mg 、4325)()(CO OH Mg 等。

请你设计一个测定碱式碳酸镁组成的实验方案。

包括(1)测定原理(2)测定实验的装置图(3)操作步骤。

可使用的仪器、试剂和用品如下:仪器:天平(附砝码)、大试管(附带有短玻璃管的橡皮塞)、酒精灯、洗气瓶、球形干燥管(附带有短玻璃管的橡皮塞)、铁架台、铁夹、角匙。

试剂:碱式碳酸镁(粉状)、浓硫酸、石灰水、无水氯化钙、碱石灰。

其他:火柴、棉花、短橡皮管、弹簧夹。

注意:①上述仪器和试剂只需应用其中的一部分。

②仪器、试剂、用品的数量不限。

[解析]:考查测定碱式碳酸镁组成的实验方案设计。

可加热碱式碳酸镁,通过测定生成的MgO 、CO 2、H 2O 的物质的量之比来确定碱式碳酸镁的组成。

用浓硫酸吸收H 2O ,根据浓硫酸增重的量,求出水的物质的量;用碱石灰吸收CO 2,根据碱石灰的增重,确定CO 2物质的量。

[例2] 欲在室温和1.01×105Pa 条件下测定镁的原子量。

请利用图给定的仪器(盛放镁条的隔板有小孔)组装成一套实验装置(每种仪器只允许用一次)。

请回答下列问题:(1)假设气流方向为左→右,则各仪器的接口连接的先后顺序为(用小写字母填写)______。

(2)连接好仪器后,要进行的操作有以下几步:① 待仪器B 中的物质恢复至室温时,测量量简C中水的体积(若假定将测定的体积换算成标准状况下为VmL);②擦掉镁条表面的氧化膜,将其置于天平上称量(假定其质量为mg),并将其投入试管B中;③检查各装置的气密性;④旋开仪器A上分液漏斗的活塞,当镁条完全溶解时再关闭活塞。

上述几步操作的先后顺序是______。

(3)根据实验数据可算出镁的相对原子质量,其数字表达式为________。

(4)若未将试管B冷却至室温就测量量筒C中水的体积,这将会使所测镁的相对原子质量数据(填偏高、偏低或无影响)________。

(5)若未擦净镁条表面氧化膜就进行实验,这将会使所测镁的相对原子质量数据(填偏高、偏低或无影响)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为实现某定量测定目标设计、组装仪器和操作程序的能力,以及依据实验原理判断实验误差的能力。

本题测定镁的相对原子质量的实验原理是根据已称量的mg镁产生H2的体积,来计算镁的相对原子质量。

根据题目给的装置,完成此实验必须做到以下两点:一是镁跟盐酸反应要充分;二是用排水法准确量得产生H2的体积。

为此,仪器的连接顺序应为:a接h、g接b、c接f、e接d,最终使产生的H2将D中的水排入量筒中,可测得H2的体积。

根据Mg与HCl反应不难确定(设镁的相对原子质量为A):Mg——H2A 22400m VA=V m22400实验误差的讨论应依据上式:若B试管未冷却至室温,H2体积偏大,会造成计算结果镁原子量偏低;若镁条表面氧化膜未擦净,称量时将MgO的质量计在镁的质量上,实际收集到H2体积偏小,计算结果的相对原子质量偏高。

[例3] 用下列仪器、药品验证由铜和适量硝酸反应产生的气体中含NO(仪器可选择使用,N2和O2的用量可自由控制)。

已知:①OHNOOHNONO22222+→++--②气体液化温度:NO2 21℃,NO -152℃试回答:(1)仪器的连接顺序(按左→右连接,填各接口的编号)为____。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