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三章 学习笔记

合集下载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三章第2节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三章第2节

(三)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方法是认识 阶级社会的科学方法
为我们透过纷繁复杂的阶级社会现象,认识阶级 社会的本质和规律,提供了科学的指导。
要求全面地、动态地分析阶级状况,分析各阶级 的经济地位、政治立场和意识形态,准确把握各 阶级之间的关系和阶级力量的对比,把握社会运 动和社会生活的脉搏。这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制定 正确路线、方针、政策和策略的重要依据。
二、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一)阶级和阶级斗争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 才出现的社会现象
阶级的定义
所谓阶级,就是这样一些大集团,这些集团在历史上一 定的社会生产体系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同生产资料的关系 (这种关系大部分是法律上明文规定了的)不同,在社会 劳动组织中所起的作用不同,因而取得归自己支配的那份 社会财富的方式和多寡也不同。
所谓阶级,就是这样一些集团,由于它们在一定社会经 济结构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其中一个集团能够占有另一个 集团的劳动。
阶级斗争
阶级利益根本冲突的对抗阶级之间的对立和斗争。
根源
阶级斗争
阶级之间物质利益的根本对立 社会经济关系的冲突
(二)阶级斗争是阶级对立社会发展的直接 动力
用历史唯物主义这个名词来表达一种 关于历史过程的观点……这种观点认为一 切重要历史事件的终极原因和伟大动力是 社会的经济发展,是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 的改变,是由此产生的社会之划分不同的 阶级,是这些阶级彼此之间的斗争。
(二)革命对社会发展的巨大作用
作用之一:社会革命是实现社会形态更替 的重要手段和决定性环节 。
武昌起义
法国大革命
(二)革命对社会发展的巨大作用
作用之二:社会革命能 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创造历史 的积极性和伟大作用。
十月革命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三章详细讲解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三章详细讲解

国家性质和政权组织形式:国体、政体及其关系
2、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经济基础是上层建筑的产生、存在和发展物质基 础。经济基础的性质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经济基础 的变更引起上层建筑的变革。
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首先体现在服务的方向上。 上层建筑一方面为自己的经济基础服务 ,另一方面又与那些对自己的经济基础有害的 其他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作斗争,即“保护自 己”与“排除异己”。 其次体现在服务的方式上。
农业社会 工业社会
信息社会
不同时期产业结构的变化
火药、指南针、印刷 术——这是预告资产阶级社 会到来的三大发明。火药把 骑士阶层炸得粉碎,指南针 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 民地,而印刷术则变成了新 教的工具。
其次,科学技术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多媒体技术
信息网络
远程教育
最后,促进了思维方式的变革
:土地、人民、政事。”(孟子) “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 舟,君以此思危,则危将焉而不至矣。”(荀子)
唯意志论 世界史“实际上是一部在地球上建立功业的伟大人
物的历史”。 (卡莱尔)
人民群众是无数个“零”,只有前面添上英雄人物 的“实数”时,他们才能变成有效的数字。(米海洛夫 斯基) 历史的意义在于“超人”的诞生,“超人”具有 “决定一切的力量”,“可以使千万年的历史生色” ; 人民群众 “是一堆任人使用的无定形的材料,是一块 需要雕刻家加工的石头”。 (尼采)
二、直接动力:阶级斗争
1、阶级起源
阶级是生产力有了一定发展同时又发 展不足的产物。它是一个经济范畴也是一 个历史范畴。 2、阶级斗争 阶级斗争是经济利益根本对立的社会 集团之间的斗争,争取和维护本阶级的经 济利益是阶级斗争的实质内容。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第三章 笔记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第三章 笔记

马原第三章官方笔记目录一、本章/教材结构图二、本章知识点及考频总结三、配套练习题一、教材节构图二、本章知识点及考频总结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知识点1】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一)社会存在:指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

1、地理环境含义:人类生存和发展所依赖的自然条件的总和。

作用: 加速或者延缓社会的发展。

2、人口因素含义:包括人口数量、质量、密度、构成、人口的发展、人口分布和迁移,人口的自然变动和社会变动等各种因素的总和。

作用:制约和影响社会发展。

3、物质生活资料生产方式含义:人类向自然界谋取必需生活资料的方式,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方面。

作用:生产方式在社会发展中起决定作用。

(二)社会意识:社会的精神生活过程1、按照程度的高低可以划分为社会心理和思想体系2、按照范围可以划分为意识形态和非意识形态。

(1)意识形态:思想政治、法律思想、道德宗教、艺术、哲学等。

反映特定的经济基础并为之服务,具有一定的阶级性。

(2)非意识形态:自然科学、数学、物理学、化学、语言学、逻辑学。

3、按照主体可以划分为个体意识和群体意识(三)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a.社会意识的内容来源于社会存在。

b.社会意识随着社会存在的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

c.社会意识受反映者(意识主体)的立场、观点、方法的影响和制约,而反映者的立场、观点、方法,由人们在社会存在中的地位决定。

2、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相对独立性的重要表现)a.先进或正确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促进社会向前发展;b.落后或错误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起消极的阻碍作用,延缓社会的发展进程。

3、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的表现(非平历互动)a.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变化发展的非完全同步性。

(非同)b.社会意识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具有不平衡性。

(不平)c.社会意识的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

(历史)d.社会意识各种形式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笔记(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笔记(第三章)

第三章唯物辩证法是关于联系和发展的科学第二章内容讲世界的本质、本原,讲“世界是什么?”也就是讲物质与意识的关系。

那是哲学的“本体论”问题,是哲学的基础和出发点。

第三章内容讲“世界的状态”。

讲各种事物间的关系,就是讲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矛盾。

唯物论是马哲的基础,辩证法是马哲的“灵魂”,形容它无处不在。

唯物论和辩证法在马哲体系中是自觉地结合在一起的,所以它的唯物论是辩证唯物论,它的辩证法是唯物辩证法,二者不可分割地科学地揉合在一起。

第一节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第一节是辩证法部分的小绪论)一、什么是唯物辩证法唯物辩证法一方面与唯心主义辩证法根本不同,另一方面也与形而上学的世界观方法论不同,是迄今为止唯一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

1、唯物辩证法的概念定义有三种相似的说法,实质上是一致的。

(1)唯物辩证法是关于世界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科学(2)唯物辩证法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联系与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3)唯物辩证法是关于联系与发展的科学2、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总纲)(1)讲联系联系的观点(2)讲发展发展的观点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也叫总纲,也是它的基本观点。

它揭示了这样一个事实:宇宙间没有任何事物是绝对孤立存在的,一切事物都和周围事物相互联系着;同时也没有任何事物是绝对静止的,一切都处在运动、变化和发展之中。

在这里,主观辩证法与客观辩证法完全是一致的。

3、唯物辩证法的本质和主要内容(1)唯物辩证法的本质批判性和革命性是唯物辩证法的本质。

它认为,一切事物的存在都具有暂时性和过程性,新陈代谢,推陈出新是普遍规律;稳定和静止是暂时的、相对的,运动、发展是绝对的、普遍的;没有否定就没有发展。

(2)唯物辩证法的主要内容唯物辩证法犹如智慧的大树,主要由两大部分内容组成。

其中“三大规律”的学说是它的“主干”,“五对范畴”是它的“枝叶”。

A、对立统一规律(矛盾规律)B、质量互变规律C、否定之否定规律D、五对范畴二、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性和系统论1、世界是普遍联系的世界上万事万物纷繁复杂、千姿百态、千变万化,但它们没有完全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的。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知识点(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知识点(第三章)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24、人的本质是现实的——是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 25、人的本质就其现实性而言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本质是现实的、具体的、历史的、 (随着社会关系的变化而)变化的。 26、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中的作用(P130): 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范畴。人民群众从质上说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推动作用 的人们,从量上说是指社会人口中的绝大多数。 (1)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2)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3)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4)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要受到一定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 27、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1)群众观点: ①坚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 ②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 ③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 ④虚心向群众学习的观点。 (2)群众路线: 是群众观点在实际工作中的贯彻运用。其基本内容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 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路线。它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路线,也是党的根本 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4、生产方式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1)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赖以存 在和发展的基础,是人类其他一切活动的首要前 提。 (2)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结构、 性质和面貌,制约着人们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 和精神生活等全部社会生活。 (3)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的变化发展决定整 个社会历史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形态从低级向 高级的更替和发展。 (4)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虽然也是人类社会赖以 存在和发展永恒的物质生活条件、自然前提,但 是,他们对社会历史发展只起着加速或延缓作用, 不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他们本身也是受 生产方式制约的。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18、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上层建筑适 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1)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基础决定上 层建筑的产生、性质、变化和发展。 (2)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具大的反作用: 上层建筑为自己的经济基础服务,当上层建筑所服 务的经济基础是一种先进生产关系时,对生产力及 社会发展就起促进作用;相反,当上层建筑所服务 的经济基础是一种落后的、腐朽的生产关系时,对 生产力及社会发展就起阻碍作用。 19、社会形态是一定生产力基础上的经济基础和上 层建筑的统一体(两者缺一不可 )。具体而言是 社会经济结构(经济基础)、政治结构、文化结构 的(后两者都属于上层建筑)统一体;包括经济形 态、政治形态、意识形态。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三章第一节解析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三章第一节解析
• 摘自 《中国化工报》2001年3月10日
• 材料4:甘肃省张掖自古并不缺水,历史上黑河充沛的水量,曾经浇筑了 河西走廊的辉煌,而张掖就位于河西走廊的腹地,人称“金张掖”。但是 随着人口和耕地的增长,近几十年来,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了。为了缓解 水事矛盾,100多万张掖农民在调整农业结构的时候,把水的压力变为动 力,以节水为出发点,选择节水而高效的种植业品种,不仅提高了农民收 入,实现节水与增收双赢,而且转变了农业生产方式,使农业发展水平跃 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并最终走向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
• 摘自《人民日报》2001年5月22日
• 请回答:
• ①结合材料1、2,运用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与自然的关 系原理,分析我国水资源问题的产生原因。(4分)
• ②根据材料3,分析人们在解决水资源的过程中所体现的唯 物辩证法矛盾的转化原理(3分)
• ③结合材料4,分析人类在应对水资源挑战的实践活动中主 观目的和客观规律之间的关系。(3分)
第一节 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第二节 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 第三节 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第一节 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一、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一)历史观 人们对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看法和根本观点。
世界观 历史观 唯物史观
(二)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 关系问题。
唯物史观: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 会存在的反映。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对社 会存在具有反作用。
唯心史观: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唯心 史观
决定
社会存在社Βιβλιοθήκη 意识决定唯物 史观
真题练习
• 03年单项选择题——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 后,开始出现了( D)
A.唯物论与唯心论的对立 B.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 C.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 D.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对立

马克思主义原理概论自考 总结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原理概论自考 总结第三章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本章导读本章论述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

学习这一章,要掌握社会的基本结构,包括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掌握社会形态的划分法和社会形态更替的规律,弄清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要深刻认识社会发展的各种动力,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以及革命和改革、文化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要正确理解人的本质及人与社会的关系,人民群众和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

学习指导本章重难点:(一)重点1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2 .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规律3 .社会形态发展的一般规律4 .社会发展的动力体系(包括社会基本矛盾、阶级斗争、革命和改革、科学技术和人民群众和个人等在历史上的作用)(二)难点1.社会基本矛盾运动2.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与表现(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性与多样性、必然性与历史主体的选择性、前进性与曲折性等)。

3 .“第一生产力”与“先进生产力”的关系。

4.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与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关系问题本章提示:从历年考题的分布情况来看,本章考点主要集中在第一节中,考生应深入理解每一道历年考题,从而去吃透每一个知识点。

第一节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一、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一)社会存在①[单选]社会存在的定义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是指物质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也包括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

②社会存在各要素的作用(领会)A、地理环境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永恒的、必要的条件,而且它作为劳动对象也不断进入人们的物质生产领域。

B、人口因素也是重要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对社会发展起着制约和影响的作用。

人是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的主体,人口状况、数量、素质、结构等对社会存在和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C、无论是地理环境还是人口因素,都不能脱离社会生产而发生作用,都不能决定社会的性质和社会形态的更替。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第三章
3.从地位和作用看,这两对矛盾决定着社会历史的性质和全貌, 决定社会形态的更替和社会发展的方向。
4.从同其他矛盾关系看,这两对矛盾规定和影响着其他社会矛盾 的存在和发展。
5.从它与社会规律的关系看,这两对矛盾构成了贯穿于人类社会 整个历史发展过程的一般规律。
一、社会基本矛盾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二)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第一,决定整个生产关系的性质 第二,决定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 第三,决定产品的分配关系
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生产关系的决定性因素:
所有形式
相互关系
原始社会 奴隶社会 封建社会
平等关系 全人身依附关系 半人身依附关系
资本主义社会 雇佣与被雇佣关系
社会主义社会 共产主义社会
平等互助关系
分配关系 平均分配 全部占有 贡赋、地租
1.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 终决定力量。
上层建筑
生产关系 (经济基础)
生产力
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1945年,毛泽东在中 共七大上作报告
“中国一切政党的政策 及其实践在中国人民中所表 现的作用的好坏、大小,归 根到底,看它对于中国人民 的生产力的发展是否有帮助 及其帮助之大小,看它是束 缚生产力的,还是解放生产 力的。”
3.社会形态更替的前进
奴隶 社会
性与曲折性
原始
社会
第二节 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
本节要点:
一、社会基本矛盾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二、阶级斗争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三、革命和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四、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一、社会基本矛盾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一)社会基本矛盾 1.定义
社会基本矛盾是指贯穿社会发展过程始终, 规定社会发展过程的基本性质和基本趋势,并 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根本的推动作用的矛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一、社会存在于社会意识
(一)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
唯心史观唯物史观
(二)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及其辩证关系
1.社会存在
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
生产方式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2.社会意识
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是一个复杂的结构
3.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辩证统一的。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依赖于社会存在)
(2)社会意识又有其相对独立性
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
(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1.生产力
生产力是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然以使其适合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

具有客观现实性和社会历史性。

具有复杂的系统结构: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劳动者,科学技术
2.生产关系
(1)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

(2)生产关系是社会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其他社会关系,都受生产关系的支配和制约。

总结: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是不肯分割地相互联系着的
(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及其意义
第一,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第二,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3.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三、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
(一)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1.经济基础
经济基础是指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2.上层建筑
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

国家同原始氏族组织不同
国体和政体
国体是指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它表明国家政权掌握在哪个阶级手里,哪个阶级是统治阶级,哪个阶级是被统治阶级,这是决定国家阶级性质的方面。

政体是指统治阶级实现其阶级统治的具体组织形式,也就是政权构成形式。

它表明统治阶级采取什么样的形式去组织自己的政权,实现自己的统治。

国体和政体的关系:一般来说,国体决定政体,政体服从于国体;政体为国体服务,并对保证国家的性质起重要作用。

(二)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
1.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
第一,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是辩证统一的。

第二,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2.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互作用构成二者的矛盾运动
3.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四、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及特殊形式
(一)社会形态的内涵
社会形态是关于社会运动的具体形式、发展阶段和不同质态的范畴,是同生产力发展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一体。

(二)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性和多样性
1.五种社会形态的依次更替,是社会历史运动的一般过程和一般规律,表现了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性。

2.社会形态更替的多样性
(三)社会形态更替的必然性与人们的历史选择性
(四)社会形态更替的前进性与曲折性
第二节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
一、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一)社会基本矛盾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基本矛盾
(二)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生产力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最基本的动力因素,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最终决定力量
二、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一)阶级和阶级斗争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才出现的社会现象
(二)阶级斗争是阶级对立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三)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方法是认识阶级社会的科学方法
三、革命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一)社会革命的实质和根源
(二)革命对社会发展的巨大作用
四、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1、改革的含义
2、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五、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一)科学技术革命是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杠杆
(二)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具有两重性
第三节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一、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一)两种历史观在历史创造者问题上的对立
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在历史创造者问题上根本对立:
(二)现实的人及其活动是社会历史存在和发展的前提
(三)从社会历史的整体联系和具体过程中认识和把握历史创造者及其活动
唯物史观在考察历史创造者问题时坚持了如下原则:
首先,唯物史观立足于整体的社会历史过程来探究历史创造者问题
其次,唯物史观从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入手来考察和说明历史创造者及其活动
最后,唯物史观从人与历史关系的不同层次上考察人们历史活动的作用及其性质
(四)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过程中的决定作用
(五)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
二、个人在社会历史中的作用
(一)社会历史发展是无数个人合力作用的结果
(二)历史人物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起着特殊的作用
(三)评价历史人物必须坚持科学方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