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人_与_非人_的选择_读余华的_我没有自己的名字_
余华的经典语录有哪些

余华的经典语录有哪些1.爱不是我多有钱,有多么大的智慧和成就,而是我把一切给你。
关键时刻,替你挡风遮雨。
2.当人们无法选择自己的未来时,就会珍惜自己选择过去的权利。
回忆的动人之处就在于可以重新选择,可以将那些毫无关联的往事重新组合起来,从而获得了全新的过去。
3.河水在月光下潺潺流动,一些来自陆地的东西在河面上随波逐流,河水流淌的声音与往常一样清脆悦耳。
刚刚吞没了我弟弟的河流,丝毫没有改变一如既往的平静。
4.回首往事或者怀念故乡,其实只是在现实里不知所措以后的故作镇静。
5.检验一个人的标准,就是看他把时间放在了哪儿。
别自欺欺人;当生命走到尽头,只有时间不会撒谎。
6.老人黝黑的脸在阳光里笑的十分生动,脸上的皱纹欢乐地游动着,里面镶满了泥土,就如布满田间的小道7.没有什么比时间更具有说服力了,因为时间无需通知我们就可以改变一切。
8.没有说话,没有动作,只有无声的相视而笑。
我们坐在静默里,不是为了别的什么,只是为了感受我们不是一个,而是一群。
9.你千万别糊涂,死人都还想活过来,你一个大活人可不能去死。
10.人啊,活着时受了再多的苦,到了快死的时候也会想个法子来宽慰自己。
11.人的生命只有一次,但是在写作和回忆里,不仅可以无限次重复生命,还可以选择生存的方式。
因此,阅读和回忆无异于重活一次,可以填补生命的遗憾。
12.人都是一样的,手伸进别人口袋里掏钱时那个眉开眼笑,轮到自己给钱了一个个都跟哭丧一样。
13.人活一辈子,谁会没病没灾。
谁没个三长两短?遇到那些倒霉的事,有准备总被没准备好。
聪明人做事都给自己留一条退路。
14.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
15.如果你的世界,没有痛苦的害怕,没有尊严的担忧,没有富贵的贫贱,没有暖寒的交替,没有外貌的困扰,没有男女的区别,没有你我之分,没有生死顾虑,你才会离"真正的活着"越来越近。
16.生的终止不过一场死亡,死的意义不过在于重生或永眠。
死亡不是失去生命,而是走出时间。
《我没有自己的名字》读后感

《我没有自己的名字》读后感不知道你们有没有读过余华的《我胆小如鼠》这本书呢?那么接下来给你们带来《我胆小如鼠》读后感,以及书的简介,供大家参考,希望对你们有帮助。
余华作品系列。
《我胆小如鼠》是上海文艺出版社xx年5月1日出版的图书,由荣获澳大利亚悬念句子文学奖的首位获奖中国作家余华所著,精选其3篇中短篇小说。
本书是由荣获澳大利亚悬念句子文学奖的首位获奖中国作家余华所著,精选其3篇中短篇小说。
这些作品所记录下来的就是作者的另一条人生之路。
与现实的人生之路不同的是,它有着还原的可能,而且准确无误。
虽然岁月的流逝会使它纸张泛黄字迹不清,然而每一次的重新出版都让它焕然一新,重获鲜明的形象。
这些小说反映了现代主义的多个侧面,它们体现了深刻的人文关怀,并把这种有关人类生存状态的关怀回归到最基本最朴实的自然界。
回忆在岁月消失后出现,如同一根稻草漂浮到溺水者眼前,自我的拯救仅仅只是象征。
这本小小说的篇幅很短,我几个小时就大致读完了,文中的字句也非常优美。
这本书有三个小说:我胆小如鼠、夏季台风、四月三日事件。
我胆小如鼠可以说这篇小说是主人翁的回忆录吧。
文章开头用语文老师赐号、被鹅恐吓、被同学们欺负、胆小的父亲等事件来谱写“我”的胆小。
而后又以“我”与吕前进在工厂的工作及一些生活细节来写我的胆小。
期间还穿插了“我”的父亲死亡的故事。
父亲生前胆小,却因一次(一生唯一的一次胆大)而死。
而文章也以“我”的唯一一次失败的胆大而结束。
情节生动,句子富有悬念。
体现了“我”的成长。
夏季台风这篇短文以地震为线索写了主人公白树及其身边的人面对地震的事。
文章前期以纸片的飞舞来分线,写了白树观看到地震监测仪的信号并不断与物理老师诉说的事。
中期以箫声和星星为分线叙述了人们在雨棚中的焦虑。
后期写了人们对安稳生活的企盼。
一种焦虑,种企盼,一篇文章。
四月三日事件起初我阅读这部分文章时,有一种感觉,读不懂,主人公就一精神分裂症啊。
感觉太肤浅了,还是找点参考找资料参考一下吧。
看《我没有自己的名字有感》

昨晚拿起儿子的九年级阅读课本看到“余华”的作品:《我没有自己的名字》实在是精美。
文中的“来发”是一个弱智的人,人们都以他的“傻”来取乐,因为大家都不知道他叫什么名字,有时叫他“喂”,有时叫他“老狗”有时叫他“瘦猪”甚至叫他“打喷嚏”“擦屁股纸”……这些无聊的字眼他们也想得出,反正在他们的脑海里想出什么不好的字眼,就随便是“来发”的名字。
他们都抢着当他的“爹”在碰见他的街市上,这些人谁相当他“爹”就是谁,可是他心里明白,每个人只有一个“爹”,他自己“爹”死了,所以他的名字也随着“爹”死了,没人在叫了。
这些人看到街上的一条瘦小的小狗,竟然起混说是来发的“老婆”,还肆无忌惮的拉起狗腿,对他说:“这是一只雌狗,正好当你的老婆。
”他们一群人抢他抗煤赚的钱来吃他和这只小狗的喜糖。
他们这些人即侮辱了一个弱者的人权,又侮辱了这个“傻子”的身权。
使得一个弱小的人在人群中无法立足,无法生活。
让读者在阅读中感受到沉重与悲哀。
这篇文章看似主要说的是“来发”的“傻”,更深刻的说明“许阿三”等众多人的庸俗,他们一群人合伙在欺凌弱小的过程中取乐,他们这样欺负一个弱小者,能快乐一时,能快乐一世吗?能自慰一时,能自慰一世吗?能满足一时,能满足一世吗?他们这是一群毫无人伦道德,示弱欺小的庸众。
在他们的眼里是他们死后还有儿子,孙子,而来发死后就没有后人,可想而知他们这一代代下来就是欺负弱小人群的种。
“来发”这个名字从来也没人知道,只有爸爸在世时他有自己的名字,爸爸死后谁也不知道了,只有给他接生的“陈先生”是唯一知道他的名字,在他的心里也知道自己叫“来发”他已经习惯别人叫他乱七八糟的名字了,一听到陈先生叫他“来发”就心里发毛,他的心里就“咚咚”跳个不停,这也是别人经常不在乎自己的原因造成的。
而在“陈先生”最后叫“来发”时,是他一生中最残酷的,最难过的经历。
他觉得就是自己不起眼的名字“来发”害了和自己相依为命的狗,能陪伴他的就是那只狗。
余华《我没有自己的名字》读书笔记

余华《我没有自己的名字》读书笔记《我没有自己的名字》是余华的一部短篇小说,讲述了一个被抛弃的孩子,在寻找自己身份和归属感的过程中,经历的种种苦难和挫折。
在这篇读书笔记中,我将分享我的阅读感受,探讨作品中的主题和思想内涵,以及对我自身的启发和感悟。
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个被抛弃的孩子,被一个捡破烂的老人收养。
老人给了他一个名字“红福”,寓意着幸福和吉祥。
然而,随着红福逐渐长大,他开始意识到自己并没有属于自己的名字,只是一个被别人丢弃的孩子。
他开始执着于寻找自己的身份和归属感,而这个过程也是他走向成熟、面对现实的过程。
在人物形象方面,红福是一个坚强、敏感、好奇心强的孩子。
他经历了被抛弃的痛苦,但却始终保持着乐观向上的心态。
他对自己的身世充满了好奇心,开始不断地寻找线索和证据,以便证明自己的身份和价值。
在这个过程中,他也展现出了对生命的珍视和对老人的感激之情。
在情节分析方面,小说通过红福的视角展现了他在寻找身份和归属感的过程中所经历的种种挫折和苦难。
他遇到了许多困难,比如被人欺骗、遭受虐待等等,但他始终没有放弃。
他不断地寻找线索,从一个地方流浪到另一个地方,最终找到了自己的家人,却发现他们并不需要他。
这个过程也是红福成长的过程,他逐渐地认识到现实世界的残酷和人性的复杂。
作品的主题和思想内涵是关于身份、归属感和成长的探讨。
通过红福的经历,作品展现了现实世界中的种种问题和人性的弱点。
红福的家人抛弃了他,那些想要收养他的人却只是想利用他,他所遇到的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盘算和目的。
然而,红福并没有被这些困难打倒,他始终坚持着自己的信念和追求,最终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名字和归属感。
在阅读这部小说的过程中,我深受感动和启发。
红福的坚韧和乐观精神让我感受到了生命的强大和勇气。
他也教会了我如何面对现实、勇敢地追求自己的梦想和身份。
同时,我也认识到了家庭的重要性和归属感的价值。
无论我们走到哪里,家庭都是我们最终的归宿,是我们生命中最重要的支撑和依靠。
初中语文中国现当代文学名作分析余华《我没有自己的名字》全国通用

中国现当代文学名作分析:余华《我没有自己的名字》余华(男)(1960-)原籍山东高唐。
生于浙江杭州,长于海盐。
父母都是医生。
1973年小学毕业,1977年中学毕业,曾在一家镇上的医院任牙医。
1983年开始创作,同年进入浙江省福盐县文化馆。
处女作《星星》发表在《北京文学》1984年1期。
后就读于鲁迅文学院、北京师范大学联合招收的研究生班。
现定居北京,从事专业创作。
主要作品有中短篇小说《十八岁出门远行》、《四月三日事件》、《一九八六年》、《河边的错误》、《现实一种》、《鲜血梅花》、《在劫难逃》、《世事如烟》、《古典爱情》、《黄昏里的男孩》等,长篇小说《在细雨中呼喊》、《活着》、《许三观卖血记》。
他是“先锋派”的代表作家,早年的小说带有很强的实验性,以极其冷酷的笔调揭示人性丑陋阴暗的角落,罪恶、暴力、死亡是他执着于描写的对象,处处透着怪异奇特的气息,又有非凡的想象力,客观的叙述语言和跌宕恐怖的情节形成鲜明的对比,对生存的异化状况有着特殊的敏感,给人以震撼。
然而他的长篇小说的创作(都是在90年代以后)与80年代中后期中短篇有很大的不同,特别是使他享有盛誉的《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逼近生活真实,以平实的民间姿态呈现一种淡泊而又坚毅的力量,提供了历史的另一种叙述方法。
死亡仍是其一大主题,极端化处理仍时隐时现。
《我没有自己的名字》分析余华说《我没有自己的名字》,这时候我三十五岁了,我发现自己变得比过去更容易流泪更容易被感动,我开始迷恋起了活生生的写作方式,然后我发现写作的形式总是迅速地适应我和帮助我,让我无边无际地体会着表达的乐趣。
至今我还对小说中的人物“来发”和他父亲的对话感到满意,在短短的几句对话里,时间跨越了二十年。
这当然是形式在帮助我的写作。
苏童则偏好余华的老年形象,特别是《我没有自己的名字》里和狗相依为命的那个老人。
“富贵啊,许三观啊,这些老人都特瘦的受苦形象,余华受苦受难的人写得最好。
”《我》是一个通过傻瓜的眼光来看生活的小说。
弱者自我意识的觉醒——读余华《我没有自己的名字》

二、 “ 来发” 自我意识的觉醒
苦难一直是余华小说反复渲染 的主题 , 进入九十年代 , 余
面, 开始重新定位 自己与社会 的关 系 , 但他的反抗更像是对 现
是一种 与现实 的无奈 的割裂 , 其 华小说 中的苦难依 旧是深重 的 ,并且更具有 了生命 本体 意义 实 的一种无路可退时的逃避 , 上 的深层悲哀 , “ 苦难 ”更多地体现为一种人生 悲剧 和必 须直 中浸透着弱者的撕心裂肺的疼痛 。来发 自我意识的觉醒是弱 但在残酷的现实面前仍是软弱无力的。 面的生存 困境 。 在《 我没有 自己的名字》 中, 余华塑造 了一个无 者 自救的开始 , 依无靠 , 备受 歧视 的傻子形象 , 将对苦难 的表达更 日常化了。
在浩瀚的历史长河 中, 人类 一直没有停止对 自身的探索 ,
一
次次的思想解放促进 了人类 自我意识 的觉醒 。正是 由于人
去 了父母 , 无依无靠 , 很少感受人间 的温 隋。 “ 他们叫我叫得最
多的是 : 喂 !” 来发 的遭遇 , 非但没有获得别人 的同情 , 反 而成 为大家争相戏弄的对象 , 这是现实生活对来发的沉重一击 。 还
次现 实的嘲弄与打击后 , 才最终觉醒 了, 这是弱者 自 救 的开始。 本 文通过分析来发 自我意识从缺失到觉醒的过程 , 探
索影响其个性形成的 自身及社会原 因, 来表 明其 自我意识觉醒所具有 的启 蒙意义 。
关键词 : 余 华; 自我意识 ; 觉醒 ; 苦难 中图分类号: 1 2 4 7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 0 0 5 — 5 3 1 2 ( 2 0 1 3 ) 1 5 - 0 0 1 7 — 0 1 的嘲弄 , 只能听之任之 , 这是命运对他的不公平 。 其次, 来发失
余华《活着》读书心得5篇范文

余华《活着》读书心得5篇范文余华《活着》读书心得1人活着,其实只是活给自己看,与他人无关。
曾经有人问我,人活着的意义到底是什么。
既然来到人世间,尝遍了该有的苦楚,流过数不清次数的眼泪,生活依旧过得不好,那活着到底还有什么意义了?我仔细回忆过往,似乎还找不到理由说服自己。
少年福贵败光家产后,他的父亲也离他而去,少年福贵还没从“少爷”这个身份里转换出来,就迫不得已要接过父亲的担子,扛起这一大家庭的责任。
正是这一人生的第一个大变故,使得他认识了作为一个丈夫,学会支持起整个家庭。
在毛草屋里生活,妻子家珍的不离不弃,为他生下有庆,尽管丈夫曾经的糊涂,但毅然然用生命奏响了爱与责任,理解与宽容。
福贵远去里寻医,却被拉为壮丁。
两年的颠沛流离,在战火的洗礼中,渐渐明白了生存的含义:家乡有自己的亲人,只要活着,就能见到他们。
几年后回来,母亲已经去世,女儿也因一场高烧不会讲话,但好歹四人团聚了。
又因饥荒,被迫无奈把女儿送给别人。
女儿逃回了家,他们再也狠不下心了。
先是妻子病倒了,后来儿子又因献血过多死了。
好不容易有了一个勤恳的女婿,女儿又因难产去世。
不久妻子也去世了,只留下一个外孙。
本还可勉强过上好日子,女婿却因工地失误丢了性命。
福贵拉扯着外孙长大,却因为一个自己都不敢相信的失误——豆子煮多了——外孙被吃撑死了。
就这样,亲人接二连三地去世,这样的遭遇,苦不堪言。
他沉浸在痛苦中迟迟不肯走出,泪水浸湿了衣襟。
福贵经历人生最大的痛苦,当他看着亲人离自己而去时,心里就像被刀割般的痛,割的很深,痛在全身,鲜血都流出来了……但他却奇迹般地挺了过来。
还比往日活得更加洒脱与坚强。
人活着,其实只是活给自己看……余华《活着》读书心得2亲人一个接一个的死去,福贵对生的渴望就一点一点的增强。
也许他并不知道什么是“好”,但当他看到什么是“坏”的时候,自然可以做到“好”。
这本身就是有意义的,只有活着才能去追求,去选择,去改变。
单纯的活着,才是人生最大的幸福,也是我们应该倾尽一生去追求的,但事实上没有人能够单纯的活着,欲望始终束缚着人的内心,无法摆脱的。
《我没有自己的名字》的叙述视角分析

《我没有自己的名字》的叙述视角分析作者:陈思贤来源:《青年文学家》2016年第17期摘要:在小说《我没有自己的名字》中,作者选用第一人称内聚焦的视角,具体来说,是通过“傻子”这一人物讲述故事,这是作家精心选择的结果。
第一人称内聚焦的视角能够充分敞开人物的内心世界,塑造真实的形象,通过回忆完成过去和现在两个时空的切换,构成情节的特殊组合。
关键词:《我没有自己的名字》;视角;第一人称内聚焦[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6)-17-0-02作家余华在创作《我没有自己的名字》之后,曾经坦言:“我最近写的短篇小说(《我没有自己的名字》)深受巴赫音乐的影响,他让我找到了一种最伟大的叙述,就是用最单纯的手法写出最丰富的作品,这个力量震撼人心。
”[1]在小说中,余华所谓“最单纯”的手法很大程度上是借视角的选择来完成的:“傻子”视角“讲述单纯的事实”,“只充当故事的传达者,起陈述故事的作用,不表明自己的主观态度和价值判断”。
[2]余华带我们用傻子的眼光去感知世界,去感受人与人之间的冷暖,从而使简单的叙述有着一种强烈的震撼。
一在小说《我没有自己的名字》中,叙述者“我”即来发作为人物参与到故事中,与故事中的人物直接打交道。
来发是一个“傻子”,他只能看到其他人表面的行为和言语;而其他人恰恰因为来发是“傻子”,才会把自己的本性不加掩饰地暴露在他面前。
因此,来发的视角是最直观的,透过来发的眼睛,我们可以看见许阿三们和陈先生最真实的一面。
对于许阿三一群人,通过来发的视角,我们得知他们给来发起了各种各样带有侮辱性的名字,肆无忌惮地进行取笑,让来发认他们做“爹”,或者让来发和狗成亲。
在来发真的从狗那里得到了陪伴和温暖,开始和狗走在一起的时候,他们却说:“喂,你是不是一条雌狗?”许阿三们的残酷从中展现得淋漓极致。
除了语言,叙述中展现的最多的就是笑这一神态。
“他们笑得就像风里的芦苇那样倒来倒去”,“他们都张着嘴睁着眼睛”,“他们的嘴张得更大了,笑得比打铁的声音还响”,“说完他蹲下去又吱吱地笑了,笑得就像是知了在叫唤”……许阿三等人几乎是一出现,就伴随着笑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①⑤⑥⑦⑧⑨訛輱輥 布洛. 作为一个艺术因素与审美原则的 “心理距离”[A].美学译文(2)[C].北京:中国社会科学 出版社,1982:96,96,95,97,99,99,96.
②訛輯輥 朱光潜. 美学拾穗集 [M]. 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 1980:7.
在来发的生命里,名字是唯一能让他“心咚咚 跳”的东西,也就是唯一能打动他、进入他心灵世界 的东西。许阿三们却利用来发的名字杀死了他的狗, 也就是说,他们用来发生命里最重要的一样东 西—— —他的名字,消灭了他生命里几乎同样重要的 另一样东西—— —他的狗。在此我们不得不感叹人性 是如此残忍,现实是如此丑恶。来发由此放弃了自己 的名字,这一举动对来发来说是受伤害之后的本能 自卫反应,是一个“傻子”所能想到的非常合乎逻辑 的选择。但在这“傻子逻辑”背后,我们可以窥见作者 余华的匠心所在。他安排一个傻子讲述自己的故事, 讲他饱受欺凌的遭遇,让他放弃自己的名字以逃离 这个世界,这些事情在一个正常人身上不可能发生。 这就是余华选择一个“傻子”做主人公的原因所在。 在这个傻子失去自己的名字、由“人”到“非人”的转 变中,呈现出的是人性之丑恶,是对人性和现实的绝 望,是绝望中的对抗,这个对抗是如此悲壮,它的代 价是“人”的地位和尊严。
2010 . 3 129
名作 欣赏
学苑撷英
道;你死了,我们怎么说呢?你连个名字都没有……” 其次,在小说当中,名字对来发有着超乎寻常的
意义。小说中讲到,陈先生一叫来发的名字,他心里 就会一跳,许阿三要他帮忙把狗从床底下叫出来时, 反复叫他的名字,结果“我心里咚咚跳了起来”,“我 就把狗从床底下叫出来了”。可见名字对于来发有着 巨大的威力,能够让他心乱神迷、言听计从。这名字 威力的来源,正与做“人”有关。来发说:“陈先生说到 我有自己的名字、我叫来发时,我心里就会一跳,我 想起来我爹还活着的时候常常坐在门槛上叫我。”
许阿三等人是来发的对立者,他们一直不把来 发当作人来看待,他们以欺凌来发为乐,一再地践 踏、剥夺他做人的尊严。来发是个有智力障碍的人, 他“念了三年书,还认不出一个字来”,他保护自己的 能力很弱。在这一力量失衡的对立中,来发不得不由 “人”转变为“非人”。
非反人(狗)
非人(傻子)
利用这一矩阵对小说进行“分解”,我们可以比
对现实绝望,不愿继续苟活下 (下转第139页)
130 2010 . 3
名作 欣赏
学苑撷英
某种功利的。美的起源本来就带有功利性。《说文解 字》中 写 道 :“ 美 ,甘 也 。 从 羊 从 大 。 羊 在 六 畜 主 给 膳。”在原始社会里,羊长得越大,就越能满足人们 的 物 质 需 要 ,羊 肉 能 填 饱 人 们 的 肚 子 ,羊 毛 能 用 来 做衣服取暖。所以“美”的汉字词源学含义为:羊大 为美。原始人们喜欢用动物的牙齿、骨骼等挂在身 上 作 为 装 饰 ,这 不 仅 仅 是 出 于 审 美 ,而 且 还 是 原 始 人们想向众人展示他们捕捉的战利品。可见,美最 先是建立在功利性的基础上。
造了一名衰老、丑陋、畸形的老妓形象,表现了当时 黑暗社会对人性的摧残。李泽厚提出美是“本质力量 的对象化”。可见,在审美对象中我们可以观照社会, 得到对精神有用的价值,精神得到升华,从而产生审 美愉悦。所以归根结底,审美还是存在功利价值的, “心理距离说”审美非功利存在内在矛盾性。
布洛的“心理距离说”虽然存在以上几方面的缺 陷,但也有值得肯定的一面:“心理距离说”从审美心 理学的角度阐释形成美感尺度,指出审美观照的最 佳距离,其“距离的内在矛盾”、“距离的易变性”和 “距离极限”也有合理的一面,对艺术创作、审美实践 有一定的理论指导意义。
③⑩ 李泽厚.美学问题讨论集(2)[M].北京:作家出版社, 1957:239,233.
名作 欣赏
学苑撷英
筅
“人”与“非人”的选择
—— —读余华的 《我没有自己的名字》
□李 华 张 睿 (牡丹江师范学院文学院, 黑龙江 牡丹江 157012)
关键词:名字 符号矩阵 人性 绝望 摘 要:傻子来发在许阿三等人的压迫下放弃了自己的名字,变为一个非人的存在,一只狗却给来发带来了短暂的做 人的快乐。本文利用格雷玛斯符号矩阵的分析方法,对来发由“人”到“非人”的转变及其中许阿三、狗的角色功能进行分析, 从而揭示出小说的主题意义。
同 时 ,通 过 狗 和 许 阿 三 们 的 对 照 ,我 们 可 以 更 清晰地看到人性的可悲。出于动物的本能,狗与喂 养 它 的 来 发 成 了 亲 密 的 伙 伴 ,它 陪 伴 着 来 发 ,给 他 带来快乐。它是那样地信任来发,在许阿三要勒死 它 的 时 候 ,它 躲 在 床 底 下 怎 么 也 不 肯 出 来 ,而 一 听 到 来 发 的 声 音 ,就“ 呼 地 一 下 窜 了 出 来 ”,这 种 生 命 之间的信赖和温暖让人感动。而作为人类的许阿三 们 ,对 待 来 发 却 是 那 样 无 情 ,人 性 之 恶 在 这 一 对 照 下更加让人痛心。
层次,理解语言的实质表达,进而发现人物意义和开
掘作品含义。根据格雷玛斯在《符号学约束规则之戏
法》②一文中的列出以下矩阵:
人(来发)
反人(许阿三等)
终,在药店陈先生的指点下,许阿三们利用来发捉到 狗并杀死了它。狗的死去对来发来说是种难以承受 的伤害,尤其是他们抓狗的手段—— —利用来发对自 己名字的感情让他把狗从床底下叫出来,导致来发 认为是自己害死了狗,这让他更无法接受。于是,来 发决定放弃自己的名字,甘愿做一个“无名”的傻子。
综合以上两方面,我们可以看到,失去了名字, 对来发来说就是失去了做人的尊严和价值,“没有自 己的名字”的傻子是一种非人状态的存在。在许阿三 等反人力量的作用下,来发被迫放弃了自己的名字, 由“人”转变为了“非人”。
三、狗的功能
在这个矩阵中,狗是来发的助手,是许阿三们的 对立者,发挥着非反人的功能。在许阿三们对来发极 尽侮辱之能事、剥夺他的人的尊严的情况下,狗的存 在对来发具有重要意义。虽然狗一开始是许阿三拿 来戏弄来发的一个道具,但出于傻子式的善良,他并 未仇恨这只狗,反而将它喂养得很好。于是狗成了来 发的亲密伙伴,由他的对立物变成了同盟。狗在与来 发相熟以后,白天跟着他走过一条又一条街,晚上和 他住在一间屋子里,以至于来发觉得“和娶个女人回 来还真是有点一样”。在狗这里,来发体会到的是温 暖的情谊,有了狗,他凄清暗淡的人生终于有了一点 亮色。由于狗的存在,来发又获得了一次做人的乐 趣,由于这种乐趣和温暖,他的生命有了更多“人”的 价值。在这一意义上,狗是维护来发做“人”的一个帮 助,狗的存在是来发作为一个人存在的重要因素。
二、“人”到“非人”的转变
我们把有名字的来发看作是个有智力障碍的 “人”,而把没有名字的傻子界定为失去做人资格的 “非人”。这可以从两方面来看:
首先,从现实生活来看,名字是做人的基本。名 字是一个人的标识,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没有名字 就是没有自我;同时,没有名字也将被排除在社会体 系之外,无法获得做人所必需的社会性。就像孙猴子 拜师学艺之初先得由元始天尊给他一个“孙悟空”的 名字,有了名字,他才由懵懂无知的野兽变为一个社 会的人。我们都生活在语言中,没有名字就意味着存 在的虚无,就意味着实体会被语言屏蔽掉。而且中国 的社会文化又特别讲究“正名”,孔夫子早已说过“必 也正名乎”“,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③, 对事、物的要求如此,做人就更需要一个名字为立身 之本。名字在人活着的时候是生活之必需,在人死后 更是标记他曾经存在的唯一依靠。没有名字实在是 太可怕的一件事情,正像“他们”说的:“你到底叫什 么?你死掉以后我们也好知道是谁死了……你想想, 许阿三死掉了,我们只要一说许阿三死了,谁都会知
余华的短篇小说《我没有自己的名字》讲了一个
傻子来发没有自己的名字的故事。本文试以格雷玛
斯符号矩阵为模型,对小说进行分析。格雷玛斯符号
矩阵是揭示意义生成的一种符号模型,借助它“可以
阐明意义在微观语义域中最初的分解”①。在文学批
评中,利用格雷玛斯符号矩阵可以揭示出作品的深
层结构,有助于我们分析研究叙事作品叙述的内在
较清楚地把握小说的意旨。
一、人与反人的对立
在格雷玛斯符号矩阵中,故事起于两个最基本 的义素即“x与反x之间的对立”,在这篇小说中也就 是指主人公来发与许阿三等人之间的对立。这篇小 说其实讲的是来发失去自己名字的故事,他失去名 字的根源正在于许阿三等人。小说中许阿三等人是 来发的对立面,他们从不把来发当作人对待,来发只 是他们戏弄、侮辱以取乐的对象。许阿三们先是拿瘦 小的流浪狗戏弄来发,要来发娶狗做妻子。在他们的 观念里,不仅那条狗可以任他们玩弄,傻子来发也一 样没有尊严,他们像对一条狗那样来对待他。后来狗 被来发喂养大了,由“又瘦又小”变得“肥肥壮壮”,许 阿三们又要吃掉这条狗。而这时来发已经与狗建立 起了稳固的友谊,有了亲密的感情,他们过着“我笑 着,它叫着”的日子,狗给来发带来了难得的开心。最
再看一个最简单不过的例子:在我们的日常生 活当中,散步是最平常的事情。散步看沿路如画的风 景,聆听小河潺潺的流水声、小鸟叽喳的叫喊声,那 是多么美的享受啊!无可否认这是一种美的观赏活 动,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在活动中我们的情趣得到 了陶冶,也有利我们的身心健康,可见散步这种美的 观赏活动最终还是有功利性的。审美同时是一种对 人的精神生活有用的功利价值,是一种精神的教化 作用。郭沫若指出:“我承认一切艺术,虽然貌似无 用,然而有大用焉。”“貌似无用”是指表面看来没有 物质的功利价值,而“有大用”是指对人的精神作用。 当我们醉心于万紫千红的花海中,当我们仰望无垠 的蔚蓝天空,当我们面对波涛澎湃的大海,我们的心 境就会变得豁达,心灵就会得到净化,精神就会得到 升华。易卜生的《玩偶之家》曾经引起许多青年女子 的共鸣,女子们纷纷站起来反对家庭的压迫、阶级的 压迫、旧社会的压迫,要求独立自主,追求个性自由。 莎士比亚的作品通过对当时统治阶级丑恶嘴脸的描 绘,使人们认识自身所处的危机,他的作品对人们群 众有唤醒、鼓舞的作用。罗丹在作品《欧米埃尔》中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