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背的动脉和神经解剖结构图
足部的解剖ppt课件

足部静脉
足部的深静脉:均与相应的同名动脉伴行 。 足部的浅静脉:在皮下组织中构成形式不
定的静脉网。 足背静脉网:收集足背的静脉血,其两端
沿足两侧缘上行,分别接大隐静脉和小 隐静脉
39
40
41
42
足部神经
坐骨神经下降至腘窝上方分为胫神经及 腓总神经。 胫神经进入足底后分两终支:足底内侧 神经及足底外侧神经 。 腓总神经分为腓浅神经与腓深神经二支 下行入足 。
45
46
47
踝前区
踝前部的深筋膜增厚形成支持带,并向 深部发出纤维隔,附着于骨面,形成骨 纤维性管。 伸肌上支持带 伸肌下支持带,呈横置的“Y”形 ,向深 部发出两个纤维隔,围成三个骨纤维性 管。
48
踝前区与足背
49
50
踝后区
踝管:内踝后下方与跟骨内侧面之间的深 筋膜增厚,形成屈肌支持带,它与内踝、 跟骨内侧面之间共同构成踝管。由前向 后依次有胫骨后肌腱;趾长屈肌腱;胫 后动、静脉及胫神经;拇长屈肌腱 ‘
拇展肌 拇短屈肌
拇收肌
趾短屈肌 跖方肌 蚓状肌
骨间跖侧肌
骨间背侧肌
小趾展肌 小趾短屈肌
足肌的位置、名称、起止点和作用
起点 跟骨前端的上面和外侧面
止点 拇趾近节趾骨底 第2-4趾近节趾骨底
跟骨、舟骨 内侧楔骨
第2、3、4、跖骨底
跟骨 跟骨 趾长屈肌腱 第3-5跖骨内侧半
跖骨的相对面
跟骨 第5跖骨底
拇趾近节趾骨底
20
外侧纵弓
外侧纵弓由跟骨、骰骨和外侧2个跖骨构 成。 外侧纵弓的最高点在骰骨,其前端的承 重点在第V跖骨头。内侧纵弓较外侧纵弓 为高。 主要由腓骨长肌健、足底长韧带及跟骰 足底韧带等结构所维持。
小腿前外侧区和足背

外踝
小隐静脉
内踝
大隐静脉
大隐静脉 行程长且位置 表浅,是静脉 曲张的好发部 位。行大隐静 脉高位结扎切 除术时,必须 分别结扎各属 支,以防复发。 大隐静脉在内 踝前方这一段 位置表浅,是 常用的静脉穿 刺或切开部位。
2)趾背神经
腓深神经 趾背神经
皮肤切口
1 在内外踝水平作一过踝关 节前方的横切口。 2 延足趾根部,趾蹼背侧作 一横切口达足背、外侧缘。 3 延小腿前面的纵切口直达 内、外踝水平的横切口处。 4 循上述第1,2条切口的中 点,纵切足背皮肤,直达第 3指尖。
• 本次实验任务:
• 小腿肌群的起止、位置和层次; • 胫前动脉的行径及其分支; • 腓浅神经和腓深神经; • 大、小隐静脉; • 伸肌上、下支持带。
外侧骨筋膜鞘
小腿外侧肌群、腓 浅神经和血管
前肌间隔
胫骨
骨间膜
腓骨
后肌间隔
后骨筋膜鞘(小腿后部) 小腿后群肌和血管神经束
小腿前外侧区深层
1.肌肉
小腿前群肌:
1)胫骨前肌:止于内侧楔骨和 第1 趾骨底,使足背屈和内翻。
2)踇长伸肌:止于踇趾远节趾 骨,使足背屈。
3)趾长伸肌:分成4条长腱止于 第2-5趾,使足背屈。
第十次课: 小腿前外侧区和足背
基本层次解剖
• 皮肤 • 浅层结构:
• 浅筋膜:大隐静脉和隐神经,腓浅神经,足 背外侧皮神经等。
• 深层结构:
• 深筋膜:伸肌上支持带,伸肌下支持带 • 小腿前外侧区及背部的肌肉神经和血管。
浅层结构
皮肤:小腿前外侧区皮肤较厚而 紧,移动性小,多毛发,血供较 差,损伤后愈合较慢。足背区皮肤
神经系统解剖

脑 Brain
组成:延髓、脑桥、中脑、小脑、间脑和端脑。 一嗅二视三动眼 一、脑干 四滑五叉六外展 七面八听九舌咽 •位置 颅后窝斜坡 还有迷走副舌下 •外形 分部 1. 延髓 2. 脑桥 3. 中脑 主要结构 锥体、锥体交叉、薄束结节、 楔束结节 延髓脑桥沟、基底沟、 Ⅴ~Ⅷ Ⅲ~Ⅳ
相连的脑神经
桡神经 经桡神经沟。 分布:肌支---肱三头肌、前臂伸肌。皮支---手背 桡侧半、桡侧两个半指近节。 损伤: …“垂腕”状。 肌皮神经---肱二头肌等。 腋神经---三角肌等。 胸神经前支 包括11对肋间神经和1对肋下神经。分布: 肋间肌、胸前外侧壁皮肤和壁胸膜;腹前外侧壁 皮肤、肌及壁腹膜 。
粗触觉]
三叉丘系 三叉神经感觉核发出的纤维,越边至 对侧上行,组成三叉丘系。[头面部痛温觉、粗触觉] 外侧丘系 [听觉] 锥体束 分为皮质脊髓束和皮质核束。[随意运动] 网状结构 概念 脑干的中央区域神经纤维交织成网,其间有 散在的神经元。 功能 参与睡眠—觉醒,参与控制自主运动,调节 内脏活动。
Ⅸ~Ⅻ
小脑中脚、小脑上脚
大脑脚、四叠体(上丘、下丘)
内部结构
由灰质、白质和网状结构构成 灰质 N核 脑神经核(内侧→外侧) a. 躯体运动核(8) 动眼N核(中脑)、三叉N核、
面N核(脑桥)、舌下N核(延髓)
b. 内脏运动核(4) 动眼N副核(中脑)、
迷走N背核(延髓)
c. 内脏感觉核(1) 孤束核 d. 躯体感觉核(5) 三叉N中脑核、三叉N脑桥核、
5. 纤维束 中枢神经
6. 神经 周围神经
神经纤维
神经纤维
成束
索状
薄束
坐骨神经
脊髓
位置 形态
椎管内。上端:连延髓,下端:平L1下缘
足部的解剖(PPT课件)

2020-12-09
足部的解剖
32
2020-12-09
足部的解剖
33
足部动脉
小腿的腘动脉分出胫后动脉及胫前动脉两支进入足部。
2020-12-09
足部的解剖
34
胫后动脉
足底内侧动脉 足底外侧动脉
2020-12-09
足部的解剖
35
胫前动脉
胫前动脉下行至踝关节前为足背动脉,分支为: 1、足底深支 2、第1跖背动脉 3、弓状动脉,出现率占34.72% 4、跗外侧动脉 5、跗内侧动脉
2020-12-09
足部的解剖
9
2020-12-09
足部的解剖
10
跗跖关节
跗跖关节又名Lisfranc关节,由3块楔骨和骰骨的前端与5块跖骨 的底构成,可作轻微滑动及屈、伸运动。
2020-12-09
足部的解剖
11
跖骨间关节
由 I-V跖骨底毗邻面构成。连结紧密,活动甚微。
2020-12-09
足部的解剖
2020-12-09
足部的解剖
26
小腿肌的位置、名称、起止点和作用
位置 前群
外侧群
浅 层 后 群
深 层
肌名称 胫骨前肌 拇长伸肌 趾长伸肌 腓骨长肌 腓骨短肌
腓肠肌 比目鱼肌
腘肌 趾长屈肌 拇长屈肌 胫骨后肌
起点 胫腓骨上端和骨间膜
腓骨外侧
股骨内、外侧髁后面 胫骨比目鱼肌线和腓骨
后面 股骨外侧髁的外侧份 胫腓骨后面和骨间膜
2020-12-09
足部的解剖
36
足底动脉弓
由足底外侧动脉和足背动脉的足底深支构成。 位置在跖骨底附近,骨间肌的浅面。 弓的凸缘发出第一至四跖足底动脉,行于跖骨之间,再各分为两 条趾底动脉,分布于各趾的相对缘。
下肢局部解剖学-19

下肢下肢的上界,前方以腹股沟【深面有腹股沟韧带】、髂嵴前部腹部分界后方以髂嵴后部和腰部分界,内侧以股沟与会阴分界。
下肢可以分为臀部股【大腿】小腿足膝关节后面的菱形窝成腘窝下肢深筋膜较厚,呈套状包绕深部结构,在臀部称臀筋膜在股部称阔筋膜【阔筋膜自内侧外侧后三方面向深部发出三个肌间隔,伸入肌群之间,附于股骨粗线,形成三个骨筋膜鞘,将大腿分为股前股后股内侧肌群】在腘窝称腘筋膜,在小腿称小腿筋膜,小腿深筋膜在外侧部向深部发出前后两个肌间隔,附着于腓骨的前外和后外两缘,胫腓骨和小腿骨间膜共同围成三个骨筋膜鞘。
将小腿肌分为前后外侧三个肌群小腿也相应分为前后外侧三区第一节股前区和股内侧区【一】浅筋膜1.股前区上部的浅筋膜浅层富含脂肪,与腹前壁的Camper筋膜相延续深层膜性层腹前壁的Scarpa筋膜下延,在腹股沟韧带下方约一横指处与阔筋膜相融合。
2.大隐静脉为全身最长的浅静脉足背静脉弓内侧端----内踝的前方-----小腿的内侧【伴隐神经上行】-----股骨内侧髁后方----大腿内侧行向前上【伴股神经内侧皮支行向前上】----大腿前面----隐静脉裂孔【耻骨结节外下方3-4cm】----穿隐静脉裂口,注入股静脉。
大隐静脉在小腿内侧和足内侧缘,有隐神经伴行。
大隐静脉的5条属支:腹壁浅静脉:旋髂浅静脉:阴部外静脉:股内侧浅静脉:股外侧浅静脉:腹壁浅静脉:起自脐以下腹前壁旋髂浅静脉:起自髂前上棘阴部外静脉:起自外生殖器以上三条静脉均有股动脉发出的同名动脉伴行。
股内侧浅静脉:起自股内侧股外侧浅静脉:起自股外侧五条静脉注入大隐静脉的形式有多种,有丰富的吻合,大隐静脉与深静脉有交通支相连[小腿2/3 ,股部下1/3为最多]。
大隐静脉约有9-10对瓣膜,交通支内亦有瓣膜,瓣膜方向朝深部开放,防止血液逆流。
大隐静脉和它的属支可发生静脉曲张,治疗时必须熟识其属支和检查静脉瓣膜的功能是否完好,以便选择适当的手术大隐静脉上段的体表投影:耻骨结节外侧2横指处作一垂线腹股沟下方两横指处作一与沟平行的线从两线的交点作直线到收肌结节。
局部解剖学:下肢 (2)

五、股前内侧区浅层结构
(一) 皮 肤
• 股前内侧区皮肤厚薄不均, 内侧部较薄而柔软,皮脂 腺较多;外侧部较厚。
(二)浅筋膜
• 股前区浅筋膜富含 脂肪。近腹股沟处 可分为脂肪层和膜 性层,分别与腹前 壁下部的脂肪层 (Camper筋膜)和 膜性层(Scarpa筋 膜)相续。其中膜 性层在腹股沟韧带 下方约1cm处与股 部深筋膜融合。
• 若大于此角,为 髋外翻;
• 若小于此角者为 髋内翻。
膝外翻角
• 膝外翻角:为股骨体长 轴与胫骨长轴在膝关节 处相交成向外的夹角的 补角,正常为10° 。
• 膝外翻: 外侧角<170°, 呈“X”线腿
• 膝内翻:外侧角>170°, 呈“O”形腿或弓形腿。
正常
膝内翻
膝外翻
表面解剖
(四)体表投影
femoral artery • 旋股外侧动脉 lateral circumflex
femoral artery • 穿动脉 perforating arteries
股 疝
股神经 femoral nerve
• 起源 • 位置 • 分支 • 分布
收肌管 adductor canal
• 位置 • 境界 • 内容物及其排列
阔筋膜张肌 中层: 臀中肌 梨状肌 深层: 臀小肌
梨状肌上、下孔
为盆腔血管神 经至臀部和下肢的 通路。
穿梨状肌上孔的结构
从外到内为: ①臀上神经 ②臀上动脉 ③臀上静脉
穿梨状肌下孔结构
从外到内为: ①坐骨神经 ②股后皮神经 ③臀下神经 ④臀下动、静脉 ⑤阴部内动、静脉 ⑥阴部神经
坐骨神经与梨状肌的关系 梨状肌与坐骨神经的位置关系
股内侧区
• 股内收肌群 耻骨肌 长收肌 大收肌 短收肌 股薄肌
医用局部解剖学-小腿前区、外侧区和足背

4.大隐静脉切开 ⑴ 部位:内踝前方; ⑵ 分离与之伴行的隐神经,否 则病人“足内侧缘疼痛”。
⑵ 肌层:
1) 小腿肌前群:前骨 筋膜鞘内,共3块: 内 侧 → 外侧:胫骨前 肌 、踇长伸肌 、趾长 伸肌及趾长伸肌远侧 分出的第3腓骨肌。
2) 小腿肌外侧群: 腓骨长肌、腓骨短肌, 位于外侧骨筋膜鞘内。 腓骨长肌腱和胫骨前 肌腱在足底共同形成 “腱环”,有维护足横 弓的作用。
3) 足背肌:薄弱, 短伸肌、踇短伸肌。
1) 伸肌上支持带 (小腿横韧带):踝关 节上方,由小腿下 段前面的深筋膜增 厚形成,内侧附着 于胫骨前缘,外侧 附着于腓骨前缘。
2) 伸肌下支持带 (小 腿十字韧带 ) :位于伸 肌上支持带的下方, 呈 横 置 的 “ Y" 形 。 由 邻接小腿部的足背深 筋膜增厚形成。外侧 部附着于跟骨前部的 上面;内侧部分为 2 束, 上束附着于内踝,下 束越过足内侧缘,续 于足底深筋膜。
⑵ 皮神经: ① 隐神经:在小腿上段,隐 神经位于大隐静脉后方,小腿 中、下段越过静脉至其前方, 经内踝前方下行至足内侧缘 。 分布于小腿内侧及足内侧缘皮 肤。
腓肠外侧皮神经
② 腓肠外侧皮神经:分 布于小腿后外侧上部皮肤。
③ 腓浅神经:在小腿前外 侧面中、下1/3交界处穿出深 筋膜,分布于小腿前外侧下 部皮肤,并分为足背内侧皮 神经,支配足背内侧、踇趾 内侧缘及第 2 、 3 趾的相对缘 皮肤;还分出足背中间皮神 经,分布于足背中间部,第 3~5趾的相对缘皮肤。
伸肌下支持带向深面 发出纤维隔,形成3个骨 纤维性管,由内侧 → 外 侧通过: ① 胫骨前肌腱及其腱 鞘、踇长伸肌腱及其腱 鞘、足背血管和腓深神 经; ② 趾长伸肌腱及其腱 鞘;
③ 第三腓骨肌腱。
足背皮瓣(教学)_2022年学习资料

3动脉干小分支血管皮瓣:有一条动脉主-干贯穿皮瓣全长,沿途发出分支供养皮瓣;如-前臂皮瓣。-4肌皮血管皮瓣 这种皮瓣包含肌肉、深-筋膜和皮肤的复合组织瓣,其轴心血管是由深-部进入肌肉单一或数个血管束。肌皮动脉是肌瓣的轴心动脉,均由深部动脉主干发出,进-入肌肉前后发出缘支、肌支和穿支。-缘支:是肌皮动脉本干未进入肌肉实 以前的分-支,仅从肌肉边缘的结缔组织中穿过后进入皮-肤。-肌支:-是肌皮动脉进入肌块后的分支。-穿支:是肌 动脉一部分分支除供养肌肉以外,-还继续浅出肌肉,垂直穿过深筋膜,进入皮肤。
23-应用解部-10-图7-116-足背皮瓣血供示意图
缘-122日-35-iT-两侧达足跖面上-远侧达卧近节,近侧达躁上-以足背动脉为轴设计皮瓣-皮瓣设计-1118足背皮瓣解剖血管蒂-图7-119-足背皮瓣切取
皮弧瓣设计-13足背皮瓣(教学)ppt课件
适应症-①因外伤或低度恶性肿瘤切除后使深部组织如肌肉、-肌腱、神经及骨骼等裸露的创面,不适合采用皮片-或邻 转移皮弧修复者。-②慢性骨髓炎病灶清除后或慢性溃疡切除后,创面-无法用其他简易方法覆盖者;-③关节瘢痕挛缩 形,切除瘢痕,矫正畸形后有深-部组织裸露,或在瘢痕区内进行骨、关节、肌腱或-神经修复手术者:-④-受区附近 须有完好的知名动、静脉,或其外径-可供缝合的小血管。阻断此动、静脉的血循环后不-影响肢体或其他组织的血液供 。此外,其血管外-径最好与移植皮瓣血管外径接近或一致。
皮瓣切取-严格执行微创操作原则,行锐性分离组织-1、显露血管和神经:先将有关血管和神经分离显露,以免-切皮 时损伤。先在踝上(小腿下13)前中线做纵切口,-切开皮肤、筋膜、踝前横韧带及“十”字韧带,分开胫前肌-及长 肌腱,找到胫前动、静脉及腓深神经,游离出血管和-神经。在此切口的外侧进行皮下游离,找到腓浅神经至足背-的感 支。然后在切口的内侧进行皮下分离,分离出大隐静-脉。做足背皮内侧切口,结扎来自足内侧的静脉分支,保-留来自 背的静脉。将游离出的大隐静脉署固是缝合2~3针-内侧切口皮缘上。在内侧切口,将长伸肌腱拉向内侧,可-豪,紧 度天将-跖间隙前内侧找到短伸肌腱,将该肌腱近端与皮瓣固定缝合-保留在皮瓣上,以保护血管支。顺第1跖骨背面剥 ,确认-足背动、静脉在皮瓣内。-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