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四

合集下载

国家开放大学专题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体布局形考答案

国家开放大学专题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体布局形考答案

1.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是( )。

A.“五位一体”B.“四个全面”C.“四个自信”D.两步走战略答案:A解析: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是“五位一体”、战略布局是“四个全面”,强调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对到()县以下机关事业单位工作的高校毕业生,新录用为公务员的,试用期工资可直接按试用期满后工资确定。

A.中西部地区B.东北地区C.艰苦边远地区D.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答案:ABCD解析:《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工作的意见》规定,对到中西部地区、东北地区或艰苦边远地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县以下机关事业单位工作的高校毕业生,新录用为公务员的,试用期工资可直接按试用期满后工资确定。

3.基本养老金由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组成。

其中,个人账户养老金等于个人账户储存额除以计发月数。

计发月数根据()等因素确定。

A.城镇人口平均预期寿命B.本人退休年龄C.利息D.居民可支配收入答案:ABC解析:国发〔2005〕38号规定:个人帐户养老金月标准为个人帐户储存额除以计发月数,计发月数根据职工退休时城镇人口平均预期寿命、本人退休年龄、利息等因素确定。

4.《禁止使用童工规定》是根据()制定的。

A.宪法B.就业促进法C.劳动法D.未成年人保护法答案:ACD解析:根据《禁止使用童工规定》第一条规定,为保护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促进义务教育制度的实施,维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根据宪法和劳动法、未成年人保护法,制定本规定。

5.专业技术应试人员在考试过程中有下列()违纪违规行为,给予其当次该科目考试成绩无效的处理。

A.在试卷、答题纸、答题卡规定以外位置标注本人信息或者其他特殊标记的B.故意损坏试卷、答题纸、答题卡、电子化系统设施的C.持伪造证件参加考试的D.携带通讯工具、规定以外的电子用品或者与考试内容相关的资料进入座位,经提醒仍不改正的答案:ABD。

专题04动量中的图像问题(共4种图像类型)讲义

专题04动量中的图像问题(共4种图像类型)讲义

专题四动量中的图像问题知识点一、动量中的图像问题(1)首先看清楚所给图像的种类(如F-t 图像、P-t图像等)。

(2)挖掘图像的隐含条件一一求出所需要的物理量,如由F-t 图像所包围的“面积”求冲量,由P-t图像的斜率求冲量等知识点二、其他图像问题1.基本思路(1)解读图象的坐标轴,理清横轴和纵轴代表的物理量和坐标点的意义.(2)解读图象的形状、斜率、截距和面积信息.2.解题技巧(1)应用解析法和排除法,两者结合提高选择题图象类题型的解题准确率和速度.(2)分析转折点、两图线的交点、与坐标轴交点等特殊点和该点前后两段图线.(3)分析图象的形状变化、斜率变化、相关性等.类型1动量中的F-t图1.(2023秋•浦东新区校级期中)在水平力F的作用下,物块由静止开始在光滑水平地面上做直线运动,水平力F随时间t变化的关系如图所示,则()A.3s时物块的速度方向发生变化B.3s时物块离初始位置的距离最远C.0~6s时间内水平力F的冲量为24N•sD.0~6s时间内水平力F对物块所做的功为0J【解答】解:A、3s时物块受合外力反向,即加速度反向,只是要减速,而速度方向不发生变化,故A错误;B、3s之前物体沿正方向加速,3s之后物体沿正方向减速,由对称性可知,在6s时物块速度减为零,此时离初始位置的距离最远,故B错误;C、因F﹣t图像的面积等于力F的冲量,横轴上方冲量为正,下方冲量为负,可知0~6s时间内水平力F的冲量为零,故C错误;D、由选项B中知道,6s末物块速度减小为零,所以0~6s时间内动能变化为零,即水平力F对物块所做的功为0J,故D正确。

故选:D。

2.(2022春•邳州市月考)如图甲,足够长的光滑斜面倾角为30°,t=0时质量为0.2kg的物块在沿斜面方向的力F作用下由静止开始运动,设沿斜面向上为力F的正方向,力F随时间t的变化关系如图乙。

取物块的初始位置为零势能位置,重力加速度g取10m/s2,则物块()A.在0~1s时间内合外力的功率为5WB.在t=2s时动能为零C.在0~2s时机械能增加了2.5JD.在t=3s时速度大小为10m/s【解答】解;A、0﹣1s内由动量定理得:Ft﹣mgsin30°•t=mv,代入得:2N•s﹣0.2×10×0.5×1N•s=0.2v,解得v=5m/s,由动能定理得0﹣1s内合外力的功为W=12mv2=12×0.2×25J=2.5J所以在0﹣1s内合外力的功率为2.5W,故A错误;B、0﹣2s内由动量定理得:Ft﹣mgsin30°•t=mv,代入得:2N•s﹣0.2×10×0.5×2N•s=0.2v,解得v=0,所以t=2s时动能为零。

4专题四 近代列强侵华史和中国人民抗争史

4专题四 近代列强侵华史和中国人民抗争史

专题四近代列强侵华史和中国人民抗争史【知识点梳理】一、近代列强侵华史(一)鸦片战争:1840—1842年,原因:英国为了打开中国市场(根本)发动战争。

结果:1842年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中英《南京条约》(内容:①割香港岛给英国;②赔款2100万元;③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④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商定。

)(中国近代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及《南京条约》的附件。

此外清政府还被迫签订了中美《望厦条约》和中法《黄埔条约》。

影响: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是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原因①社会性质的变化:中国从封建社会逐步变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②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由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变为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而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是最主要的矛盾;③中国革命的任务:由反封建变为反侵略反封建。

)(二)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年,原因:为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英法联合发动。

罪行:A英法联军于1860年10月占领了北京,并放火烧毁圆明园;B沙俄通过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侵占了我国东北和西北领土150多万平方千米。

(1858年强迫清政府签订了《天津条约》,1860年强迫清政府签订了《北京条约》。

1858年俄国强迫清政府签订了《瑷珲条约》、1860年《北京条约》)。

影响:第二次鸦片战争使中国丧失了更多的领土和主权,外国侵略势力扩大到沿海各省并深入到长江中下游地区(由沿海深入到内地)。

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了。

(三)中法战争:1883—1885年,中国“不败而败”、法国“不胜而胜”,签订了《中法新约》。

中法战争使法国的侵略势力伸向中国西南地区。

(四)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年,原因:日本明治维新后,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同时,开始了对外侵略扩张。

结果:清政府代表李鸿章和日本首相伊藤博文签订了中日《马关条约》。

专题4中国近代的屈辱、抗争和探索.

专题4中国近代的屈辱、抗争和探索.
发展阶段
1、从洋务运动到清末---萌芽; 2、从辛亥革命到一战期间---
“黄金时代”(短暂的春天); 3、一战后---再度受挫; 4、二战后---萎缩。
特点
1、落后 2、发展不平衡
《马关条约》
一、中国近代的屈辱
3、列强侵犯中国主权 (1)强占土地和割地
英国: 香港岛 日本: 台湾、澎湖列岛 俄国: 中国东北、西北150多万平方公里土地
(2)控制关税
英国: 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商定
(3)制造边境危机
英俄: 支持阿古柏侵略新疆
(4)经济侵略 日本: 在中国开设工厂(资本输出) (5)镇压中国人民革命
镇压太平天国运动、镇压义和团
二、中国近代的抗争
1、林则徐虎门销烟 2、太平军抗击洋枪队 3、左宗棠收复新疆 4、邓世昌黄海大战 5、 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
三、中国近代的探索
1、地主阶级洋务派
主张 “师夷长技”
代表人物
、李鸿章、曾国藩、左宗棠、张之洞
根本目的 维护清朝统治
2、资产阶级维新派 主张 变法维新
(4)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0-1901
中、列强发动的主要侵华战争
其中 英国发动与参与:
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法国发动与参与:
第二次鸦片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日本发动与参与:
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一、中国近代的屈辱
2、列强强迫中国签订的不平等条约 (1)1842年中英签订《南京条约》 (2)1895年中日签订《马关条约》 (3)1901年清政府与11国签订《辛丑条约》 其中, 赔款: 《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 割地: 《南京条约》《马关条约》 开埠通商:《南京条约》《马关条约》 近代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 赔款最多:《辛丑条约》 反映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阶段资本输出特点:

高考复习专题四—求极值的六种方法

高考复习专题四—求极值的六种方法

高考复习专题四—求极值的六种方法求极值是高考数学中常考的一个重要知识点。

掌握求极值的方法能够帮助我们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也能够在高考中拿到高分。

下面我们来分析一下求极值的六种方法。

一、函数图象法通过观察函数的图象,我们可以找到函数的极大值和极小值。

要找到函数的极值,首先我们需要画出函数的图象。

然后观察图象,找到曲线上最高点和最低点,这些点就是函数的极大值和极小值。

二、导数法借助导数的性质,我们可以求出函数的极值点。

求极值点的过程分为两步:一是求出函数的导数;二是令导数等于零,解方程求出极值点。

极大值和极小值点都是函数导数等于零的点,但是需要注意导数为零的点不一定都是极值点,还需通过二阶导数判断。

三、拉格朗日乘数法拉格朗日乘数法是一种求极值的常用方法,它可以用来求解具有约束条件的极值问题。

当我们需要在一定条件下最大化或最小化一个函数时,可以利用拉格朗日乘数法。

在解题过程中,我们需要设置一个拉格朗日函数,通过求偏导数找到极值点。

需要注意的是,拉格朗日乘数法的求解过程较为繁琐,需要较强的数学功底。

四、几何法有些极值问题通过几何方法可以得到比较简单的解法。

例如,其中一函数的值随着其中一个变量的增大而增大,那么这个函数的最大值一定在这个变量的取值范围的边界上取到。

同理,这个函数的最小值也在这个变量的取值范围的边界上取到。

五、代数方法有时候,我们可以通过巧妙地构造一个代数式来求解极值问题。

可以使用变量代换、平方等技巧,将原问题转化为一个更容易求解的问题。

例如,利用平方差公式可以将一个含有平方项的多项式转化为一个差的平方的形式,从而更容易求得极值点。

六、综合运用方法有些问题的求极值过程比较复杂,需要综合运用上述多种方法来求解。

在解题过程中,我们可以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条件,灵活地选择合适的方法来求解。

以上是求极值的六种方法的解析。

在高考复习中,我们需要理解这些方法的原理和应用场景,并通过大量的练习来提高解题的能力。

专题四 世界地理的地形、气候、河流

专题四   世界地理的地形、气候、河流

专题四世界地理的地形、气候、河流3.世界上主要国家的地形特征【典型例题】1.某学校地理小组以亚洲为例探究地形、气候和河流之间的关系,以下是该小组探究时使用的亚洲地形简图和亚洲气候类型分布图及三个探究事例,据此回答问题:(1)读图归纳:归纳1:读亚洲地形简图,你从宏观上归纳由A到B的地势特点:。

归纳2:读亚洲气候类型分布图,归纳亚洲气候特点(至少两条):。

(2)探究推理:事例1:在亚洲气候类型分布图中,C地气温比D地低,其原因是。

事例2:俄罗斯的鄂毕河干流水量丰富,水流比较平稳,结冰期长,时有凌汛现象发生,请按照下列提示,分析地形和气候对鄂毕河干流上述水文特征的影响.地形的影响:;气候的不利影响:.事例3:亚洲的许多大河,上游流经山区的地方流速快,多峡谷,下游流速缓慢,多平原.这种现象表明(自然因素)对地形有塑造作用.(3)探究结论:通过上述探究,该小组得出四个结论:①地形对气候有影响;②地形对河流有影响;③气候对河流有影响;④河流对地形有影响.参考以上结论,将地形、气候、河流三个词语按相互关系填写在方框中.【解答】解:(1)读亚洲地形简图可知,A处为“世界屋脊”青藏高原,B处为沿海平原,从宏观上看,从A到B地势减低;读亚洲气候类型分布图可知,亚洲的气候特点是气候复杂多样,季风气候显著,大陆性气候分布广泛;(2)在亚洲气候类型分布图中,C地气温比D地低,其原因是C处是高原,海拔较高;鄂毕河干流沿途地形平坦,所以水流平稳;流经地区气候寒冷,所以结冰期长;亚洲的许多大河,上游流经山区的地方流速快,多峡谷,下游流速缓慢,多平原.这种现象表明河流流速对地形有塑造作用;(3)通过上述探究,可以看到,地形与河流是相互作用的;此外,地形对气候,气候对河流也有着一定的影响.地形、气候、河流三个词语的相互关系如图:.故答案为:(1)由A到B地势逐渐降低;气候复杂多样,季风气候显著;(2)C地海拔比D地高;地形平坦,所以水流平稳;流经地区气候寒冷,所以结冰期长;河流流速;(3).【考点集训】1、下面四幅图中,最能反映亚洲地势特点的是()A、① B.② C.③ D.④亚洲中部雄踞着世界上最高的高原——青藏高原,许多大江大河都从那里发源,奔流入海。

(精品)专题四测度与可测函数

(精品)专题四测度与可测函数
专题四 直线上点集的勒贝格测 度与可测函数
•勒贝格测度与勒贝格可测集 •可测函数 •可测函数列的极限问题
测度:欧氏空间中长度、面积和体积概念的推广
一、点集的勒贝格测度与可测集
1.几个特殊点集的测度
(1) 设E为直线R上的有限区间[a,b](或(a,b)或[a,b)或(a,b]) 则其测度定义为:m(E)=m([a,b])=b-a.
y fn(x)=xn
n=1
n=2
n=20
n=10
o x1
x2 1
x
x(0,1)时, fn(x)=xn0 (n) fn(x)=xn 0 (n)
xn0nNllnnx
N既与有关,又与x有关,要使曲线fn(x)=xn上的对应 点落到极限函数f(x)=0的带形邻域内,在x1处,只要 n2即可,而在x2处,则要n10才行
注: 1)无界点集的测度可能是有限值,也可能是无穷大. 例如, 有理数集Q是无界的零测集, E=(0,+)是测度为+的可测集.
2)对于无界集,上述定理1的结论也成立.
2)L可测集类与波赖尔(Borel)集
定义5 (1) R中所有L可测集构成的集合称为L可测集类. (2) 对R中的开集和并集进行至多可列次的交、 并、差运算所得到的集合称为波赖尔(Borel)集. 所有波赖尔(Borel)集都是L可测集.
定义8 设{fn(x)}是可测集E上的可测函数列,f(x)是定义 在E上的函数. 则
{fn(x)}在集E上几乎处处收敛于f(x) m({xlimfn(x)f(x), xE})=0 E0E,m(E0)=0, 且当xE\E0时, fn(x)f(x) (n) 记作:fn(x)f(x) (a.e.)(n)
定理9 设{fn(x)}是可测集E上的可测函数列, 且 lim fn(x)=f(x) (a.e.), 则f(x)也是E上的可测函数,

专题训练四 光的反射-2023年物理中考一轮复习【满分三部曲】

专题训练四 光的反射-2023年物理中考一轮复习【满分三部曲】

专题四光的反射一、考点再现1.凡是自身叫光源。

光源分光源,如;光源,如。

月亮光源。

2.光的传播规律是光在是沿直线传播的。

3.是由一小束光抽象而建立的理想物理模型,是研究物理的常用方法之一。

4.小孔成像实验早在《墨经》中就有记载小孔成像成的像,其像的形状与孔的形状关。

(填“有”或“无”)5.光在真空中速度C=m/s,光在空气中速度约为。

光在水中速度为真空中光速的,在玻璃中速度为真空中速度的。

6.光表面时,一部分光被介质的现象叫光的反射。

7.光的反射定律为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于,反射角入射角。

光的反射过程中光路是的。

8.光的反射分为镜面反射和漫反射,镜面反射指射到物面上的平行光反射后,漫反射指射到物面上的平行光反射后,镜面反射和漫反射都遵守光的。

9.平面镜成、、像,像、物大小,像、物到镜面的距离,像、物的连线与镜面。

10.平面镜的作用有可以,可以。

11.球面镜分凸面镜和凹面镜简称、,凸面镜对光起作用。

人们可以利用凸面镜制成汽车和街道拐角的;凹面镜对光起作用。

人们可以利用凹面镜制成。

12.光从一种介质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这种现象叫光的折射现象。

13.光的折射定律为光线,光线和在同一平面内,光线和光线分居两侧,光从空气入水或其他介质中时,折射角入射角,属于靠近折射。

光从水中或其他介质入空气中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属于远离法线折射。

光从空气垂直射入水或其他介质时,折射角=入射角=度。

14.白光是由的组成。

15.色光的三原色是。

颜料的三原色是。

16.我们应用红外线、、、、等,我们应用紫外线-、、、、等。

二、典例引路1. 2016年11月14日天空出现了超级月亮,它看起来比平常大14%,而亮度提高了3成,超级月亮(填“是”或“不是”)光源,它的视角比平常要(填“大”或“小”)。

2.一束光AO射向平面镜,光线AO与镜面的夹角如图所示,则反射角的大小为。

现在城市里很多高楼大厦采用玻璃幕墙作装饰,当强烈的太阳光照射到玻璃幕墙时,就会发生反射,造成“光污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的主要表现1、近现代的服饰变化(1)旧中国:①鸦片战争后,西式服饰传入中国。

中国传统的长袍马褂与西服革履并行不悖,成为近代社会特有的景观。

②中国出现服饰改良(先民间、后官府),产生中西合璧的产物——中山装和旗袍。

③服饰变化既受西方服饰的影响又带有浓厚的政治色彩。

(2)新中国:①改革开放前,衣着单调,列宁装、干部服都曾流行一时。

②改革开放后,着装一改过去的单调呆板,色彩缤纷,款式多变。

人们对于服装的需求越来越倾向于舒适、高档、优美和个性化。

2、近现代的饮食变化(1)旧中国:①鸦片战争后,西餐在通商口岸流行,成为上层社会的一种时尚。

西式的糖、烟、酒、饮料,逐渐为普通百姓所接受。

②特点:受自然物产条件和生活习惯的影响,饮食的变化速度相对缓慢。

(2)新中国:①成立后,国家对粮油棉等实行统购统销,但多数人尤其是农民温饱问题得不到解决。

②改革开放后,中国人民已经基本解决了过去几千年没有解决的温饱问题。

人们改善了自己的膳食结构,注重讲究营养。

3、近现代的人居变化(1)旧中国:①鸦片战争后,西式建筑在租界地区出现。

近代民居最普遍和最典型的是居住大院和中西合璧的里弄住宅。

一些买办、资本家和达官显贵纷纷仿造花园式洋房。

②特征:变化主要在通商口岸,内地尤其是农村几乎没有变化。

(2)新中国:居民住房不断得到改善,不仅人均居住面积扩大,而且室内装修和居住环境也有了明显的改善。

4、近现代的城镇化(1)旧中国:城市近代化基础设施,如宽阔的马路、地下水道、自来水、电灯照明等,在通商口岸和一些商埠兴起。

上海变化最大。

(2)新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①城镇化进程加快,1978-—2000年城镇化水平由17.9%提高到36.1%。

②小城镇迅速崛起。

乡镇企业的发展成为农民实现向非农业领域的重要途径,农民进城务工经商也推动了城镇化。

③城市区域化出现,初具规模的有长三角城市群、珠三角城市群、大北京城市群等。

④战略:2002年提出,走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多样化城市道路,逐步形成合理的城镇体系。

5、社会习俗的变化(1)“断发”与不缠足运动——具有鲜明的政治色彩:①“断发”——洋务运动期间,中国留学生纷纷“改装去辫”,这是对中国文化传统的一次冲击;辛亥革命后,民国政府颁布《剪辫通令》,从此革除了男子结辫陋习。

②不缠足运动——清政府曾多次下令废除妇女缠足的陋俗,但屡禁不止。

维新变法期间,维新派倡导女权运动,不缠足运动轰轰烈烈地展开。

直到20世纪30年代,女子才不再缠足。

(2)礼仪的革新:①辛亥革命对礼仪的革新意义重大,体现了民主共和精神;新文化运动对礼仪的革新着重表现在新道德的建设上。

②交际礼仪的变化——用鞠躬、握手代替跪拜、作揖等礼节,用同志、先生等称呼代替大人、老爷等称呼,显示平等、自由等文明精神。

③婚俗礼仪的变化——新文化运动及国民大革命推动了婚姻的变革进程,倡导婚姻自由是新式婚俗的基本内容;但这一习俗的变化主要发生在通商口岸的知识层及官宦人家。

新中国成立后,颁布《婚姻法》,废除包办婚姻。

④丧葬礼仪的变化——19世纪中期开始,西方文明、卫生、简洁的丧葬习俗引起国人注目。

⑤新节日:辛亥革命后,民国政府颁布法令,采用公元纪年,增添了国庆、元旦等节日。

二、影响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的主要因素对近现代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产生过重大影响的因素包括:经济体制的变化和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政治制度的变革;科技革命对人们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影响;思想启蒙的作用等等。

1、经济:工业革命的完成创造了巨大的社会财富,促进了近代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如城市化进程加快。

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高速发展,为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奠定了物质基础。

政府重视科技的发展,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先后制定了三个科学技术发展的远景规划,如第三个远景规划拟在生物工程、空间技术、信息技术、激光技术等几个最主要的高技术领域有所突破,这对人们的生活将会产生重大的影响。

2、政治:近代资产阶级革命后,民主取代了专制,法治取代了人治,平等取代了特权;在中国,维新变法运动中,对封建专制制度的批判和揭露,辛亥革命中提出的“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全体国民”及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对人权的尊重和保护加快了民主化进程。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指导方针,在民主和法制建设上取得了很大进步,为现代生活的变化创造了宽松的条件。

3、科技革命:自然科学的飞速发展,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想方式。

新的发明创造不断涌现,火车、电灯、有线无线电报、电话、电影、轮船、打字机以及现在高科技领域的许多成果等,对人们日常生活的改善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帮助,石油的发现和汽车、火车、轮船的普及则促进了交通事业的发展,扩大了人们活动的范围。

4、思想启蒙:欧洲的启蒙运动,中国的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十一届三中全会等都促进了人们思想的解放。

如戊戌变法以后,全国各地的新式学堂如雨后春笋般地迅速增加,接受新式教育的青年人数大大增多,对推广新的生活方式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新中国大力发展教育,公民受教育程度普遍提高,高等教育正在走向大众化,这些对人们思想观念、衣食住行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三、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的特点1、传播的路线与西方资本主义对中国侵略路线相吻合,即从东南沿海到内地,从城市到乡村,西餐的传播和接受程度可以为例。

2、习俗变迁有极大的不平衡性,东南沿海和城市变化得快,而内地和乡村变化较慢,如婚姻风俗的变革即是一例。

3、在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影响下,近代社会习俗变化缓慢(这也是文化变迁的独质)。

如禁止缠足方面,由于满族妇女不缠足,因此清军入关后即下令禁止缠足,收效甚微;康有为在南海成立不缠足会,会员好几千,却没有一个女子参加,不缠足运动变成了赤裸裸的“男人运动”。

再如剪辫,清政府迫于形势,于1900颁布自由剪辫令,民国政府更是将剪辫发展成轰轰烈烈的带有强烈政治色彩的反清运动,但民国风云人物张謇还是小心地把剪下的辫子“珍藏”起来,而张勋的辫子军更是臭名昭著,阿Q的辫子问题更不消说。

4、此时的习俗带有极强的时代特征。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近代习俗,“中西合璧”新生物种不少,如中山装和旗袍,如里弄住宅,如婚姻变革(就算是新式人物胡适,有好几十个博士学位,却未曾娶个新式老婆,而与母亲“纳定”、识字不多的江冬秀厮守终生。

而习俗不论如何变,民族文化的本质特色却始终不变,西餐只是调情、显摆之物,中国人自始至终还是好吃自己的白米饭,啃窝窝头。

KFC到中国变辣了,与四川菜到广东后不麻了是同一道理,任何外国商品到中国都有个本地化过程,这个本地化过程实际上是中国文化对外来文化的融合(或同化)过程。

附: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的特点表三、教学内容:动荡中变化的近代社会生活1.变化的原因: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列强在侵略中国通商口岸时,把西方的生活方式也移植过来。

其中变化最大的城市是上海。

2.衣着变化:先是广州、上海等地的买办,穿起了西装。

留美幼童经过与学监的斗争,揭开“断发易服”的序幕。

辛亥革命以后,孙中山提倡穿中山装。

3.饮食变化:中国传统饮食十分丰富,但鸦片战争后,在通商口岸和一些大城市里开始出现西餐馆。

4.风俗习惯也受西方民主思潮的影响。

戊戌变法时,主张“断发易服”、“废止缠足”,改革传统的婚姻制度。

辛亥革命前后,“断发易服”也带有反清革命的色彩。

民国时期,大力推行剪辫与放足。

改变传统婚姻制度,倡导婚姻自由。

在社交礼仪上,逐渐采用西方的握手、鞠躬,取代等级界限鲜明的跪拜礼。

辛亥革命后,增添了国庆、元旦等新节日。

5.局限:由于农村处在落后、封闭的状态。

农村社会生活变化微弱。

只有少量的洋货进入中等生活水平的农民家庭,传统的风俗习惯,坚如磐石。

新中国的新生活新风尚1.新中国成立后,人民当家作主,生活逐步得到改善。

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导致城镇人口急剧增加,商品粮购销矛盾突出,为此国家实行统购统销。

这就稳定了物价,保障了人民基本物质生活的需要。

但是,多数中国人尤其是农民的温饱问题长期未能解决。

2.开放后,党和政府把实现小康作为经济建设的奋斗目标。

人们的衣食住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1)从“吃”来讲,到1987 年,我国已基本解决几千年没有解决的温饱问题。

政府发动的“菜篮子工程”,使丰富的蔬菜、肉蛋、海鲜摆上百姓的餐桌。

(2)从“穿”来说,中国人的着装,从灰蓝单调走向五彩缤纷,从单一的款式走向多样化,年轻人的服饰,逐步融入国际潮流。

(3)1995年,国家在城镇启动了“安居工程”,让中低收入职工买到合适的住房。

3.俗习惯方面1950年政府制定《婚姻法》,实行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男女平等的新的婚姻制度。

这是解放妇女、移风易俗的一项重大举措,导致几千年来中国社会家庭生活的重大变革。

同时,党和政府提倡勤俭节约、热爱劳动、无私奉献、乐于助人,使社会风气发生了根本转变。

改革开放以后,实行了双休日,休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交通工具的发展1.轮船:(1)鸦片战争后轮船开始进入中国。

(2)19世纪70年代,洋务派创办的轮船招商局在上海成立,首次打破列强垄断中国江河运输业的局面。

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将其改为官办,成为官僚资本的企业。

(3)新中国成立后轮船运输业由国家统一管理。

20世纪90年代后,呈现萎缩的状态。

2.铁路:(1)19世纪70年代,外国商人擅自修筑吴淞口到上海的淞沪铁路。

(2)19世纪80年代初,清政府修筑从唐山到胥各庄的铁路,标志着中国铁路的诞生。

(3)辛亥革命前夕,已陆续修建多条铁路,奠定了中国近代铁路网的基本格局。

(4)民国建立后,铁路事业发展总体缓慢。

(5)新中国成立后,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修建了宝成、兰新等铁路,“九五”期间,修建了北京直通香港九龙的九龙铁路,到“九五”期末,中国的铁路总里程已经跃居亚洲第一位、世界第四位。

3.汽车:(1)20 世纪初,汽车开始出现在上海。

(2)清末民初,近代的公路修筑技术传入中国。

(3)新中国成立后,建立和发展了汽车工业和石油工业,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了比较密集的公路网。

4.飞机:1909年冯如制成了中国第一架飞机,标志着中国航空事业的开始。

1920年,中国首条航空线北京——天津航线开通。

现在,中国已成为世界民航大国。

5.影响:交通工具的变化和交通事业的发展,不仅推动各地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发展,而且也促进信息的传播,开阔人们的视野,加快生活的节奏,对人们的社会生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通讯工具的变迁1.电报:(1)19世纪70年代,丹麦电报公司擅自在上海架设电报线,并建第一个电报机房。

随后,福建巡抚在台湾主持架设中国第一条有线电报线。

(2)20世纪,上海崇明还装置无线电台,并设无线电报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