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的誓言 导学案(学生版)
《土地的誓言-端木蕻良导学案-2023-2024学年初中语文统编版》

《土地的誓言-端木蕻良》导学案一、导言《土地的誓言》是由著名作家端木蕻良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讲述了一段发生在农村的家族恩怨和爱恨情仇的故事。
本次导学案旨在帮助学生深入了解小说内容,提升阅读理解能力,同时引导学生探讨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情节发展和主题思想。
二、阅读导引1. 了解作者端木蕻良及其代表作品2. 了解小说《土地的誓言》的背景和主要内容3. 理解小说中的人物干系和情节发展4. 探讨小说中所反映的社会现实和主题思想三、阅读任务1. 阅读小说《土地的誓言》全文,并做好阅读笔记2. 思考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形象及其性格特点3. 分析小说中的情节发展和结构安排4. 总结小说所反映的主题思想和社会现实四、讨论问题1. 小说中的主人私有哪些?他们的性格特点分别是怎样的?2. 小说中的家族恩怨和爱恨情仇是如何展开的?有何深层含义?3. 小说中的土地象征着什么?作者想要通过土地传达怎样的寓意?4. 小说中的情节发展是否合理?有哪些地方令你印象深刻?5. 你认为小说所反映的社会现实和主题思想对当今社会还有何启迪?五、写作任务1. 以小说《土地的誓言》为素材,写一篇读后感,谈谈你的阅读体会和感受。
2. 选择小说中的一个情节或人物,进行深入剖析,展现你的奇特见解。
3. 结合小说的主题思想,谈谈你对家族、爱情、友情等话题的理解。
六、延伸拓展1. 了解中国当代农村文学的发展历程和代表作品2. 阅读其他与《土地的誓言》主题相近的文学作品,进行比较分析3. 进行小组讨论,探讨小说中的道德观念和人生观念七、总结反思通过本次导学案的进修,学生将对小说《土地的誓言》有更深入的了解,提升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水平。
同时,也能够引导学生思考人生、家族、友情等重要议题,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和批判思维能力。
愿每位学生在阅读中感悟人生,体会文学之美。
七年级下册《土地的誓言》导学案以及原文

七年级下册《土地的誓言》导学案以及原文【教学目标】:1、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2、揣摩、品味本文具有激情的语言。
【资料链接】【自主学习】听读课文,扫通阅读障碍。
1、给加点字注音炽痛()嗥鸣()斑斓()亘古()怪诞()默契()田垄()污秽()镐头()谰语()泛滥()辗着()丰饶()2、释词炽痛:嗥鸣:亘古:怪诞:斑斓:谰语:污秽:默契:3.再读课文,概括两段文字的内容。
【合作探究】1.作者为什么在文章开头列举了哪些东北景色、物产?为什么要列举这些?(1)我有时把手放在我的胸膛上,我知道我的心还是跳动的,我的心还在喷涌着热血,因为我常常感到它在泛滥着一种热情。
(2)她低低地呼唤着我的名字,声音是那样的急切,使我不得不回去。
(3)当我记起故乡的时候,我便能看见那大地的深层,在翻滚着一种红熟的浆液,这声音便是从那里来的。
(4)这时我起来,找寻天空中北方的大熊,在它金色的光芒之下,乃是我的家乡。
(5)我必须看见一个更美丽的故乡出现在我的面前——或者我的坟前。
而我将用我的泪水,洗去她的一切的污秽和耻辱。
(6)、“在那田垄里埋葬过我的欢笑,在那稻颗上我捉过蚱蜢,在那沉重的镐头上留着我的手印。
”作者为什么不用“飘荡着我的欢笑,回响着我的欢笑”之类的词语呢?【交流展示】1.请一个小组展示给加点字注音给词语释义的情况。
2.请一个小组口述概括文段的内容。
3.请一个小组展示从文中找出的作者所列举的景物。
4.请三个小组谈谈对有关语句的赏析。
【点评小结】作者是怎样抒发这种感情的?(1)运用大量富于鲜明感情色彩的词语,直接抒发感情。
(3)人称的恰当运用。
(先用第三人称“她”而不用它隐含将土地比做母亲的意思;随着情感的越趋激荡,作者又将她改成第二人称“你”直接倾诉对故土的感情即“呼告手法”,显得直接而迫切,产生了强烈的抒情效果)总之,这篇散文以饱含深情语言,回忆了故乡的景物,追忆了自己成长的足迹,显示了与土地密不可分的关系,既有对故土的深情赞美,也暗含有家难回的忧伤和愤怒,更有面对土地发出的眈眈誓言,流露出强烈的爱国情怀。
9《土地的誓言》导学案(七年级下册)

学习目标
2、揣摩、品位本文具有激情的语言。
3、培养、强化学生热爱故土、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重点
课前准备:
1.给加粗字注音。
炽痛()嗥叫()斑斓()亘古()
默契()田垄()污秽()镐头()
3.学一学,用一用。
请你以“家乡”为写作内容,写一组排比句,赞美吟诵家乡的美丽富饶。
4说说阅读感受(困惑)
学习过程:
一、歌曲播放,激情引读
1、歌曲播放:教师播放歌曲《松花江上》,创设情境,让学生感受歌中的悲壮情感。
二、有情朗诵,整体感知
1、有情朗诵:
(1)听配乐朗读课文。
要求:
a注意把握教师的语气语调重音;b划出你最喜欢的句子,并能够说明喜欢的理由;c感受文中的情感。
(2)学生朗读课文,进一步把握文中的思想感情。
要求:
a流畅、准确,并尽量读出自己所体悟到的情感。
b读后能够谈出自己的感受。
三、合作探究,品读赏析:
②课文分为两段,两段在内容和结构上有什么异同?
(3)所选景物有什么特点?为何选取不同的景物?
a、明确该词的本意;
b、联系上下文,分析该词所处的语境。
四、回味赛读,互动释疑
五、达标检测阅读下段文字,回答问题:
对于广大的关东原野,我的心里怀着①________的热爱。
……因为我常常感到它在②________着一种热情。
土地的誓言 导学案

土地的誓言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用普通话正确、流畅、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品味文中的关键意象和关键语句。
3.理解文章的结构和内容。
问题探究:
1.找出文中的誓言部分,读一读,说说:如何理解题目“土地的誓
言”?归纳两个自然段的段意。
2作者为什么在文章开头列举了一大串的景色、物产?
3.你认为有必要列举那么多吗?删去一半如何?
4.这段话中作者用了大量的词语形容东北地区的种种事物,你觉得哪些词语用得好,能够引起你丰富的联想?
5.我的心还在喷涌着热血,因为我常常感到它在泛滥着一种热情。
(“泛滥”改为“澎湃”或“涌动”可好?)
6. 怎样理解“当我记起故乡的时候,我便能看见那大地的深层,在翻滚着一种红熟的浆液……在那亘古的地层里,有着一股燃烧的洪流,像我的心里喷涌着血液一样”等语句?
7.在那田垄里埋葬过我的欢笑,在那稻颗上我捉过蚱蜢……(“埋葬”改为“飘荡”或“回响”可好?)
8.作者在第二自然段里,为了表达“我不能离开她”的感情,描述了哪些故乡特有的景物?
4.文章结尾一句“为了她,我愿付出一切。
我必须看见一个美丽的故乡出现在我的面前—或者我的坟前。
而我将用我的泪水,洗去她一切的污秽和耻辱。
”的含义是什么?
9. 1,作者把广大的广东原野,以“她”而不是“它”相称,这是运用什么手法?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
10. 第二段起初写“关东大地”用第三人称“她”来称呼,而到了后边却改说“土地,原野,我的家乡,你必须被解放,你必须站立”?用第二人称来称呼呢?
11.本文只有两段,请大家想一想,这两段在内容和结构上有何异同?。
七年级下册《土地的誓言》导学案

七年级下册《土地的誓言》导学案学习目标:、通过朗读,感受文中饱满、深沉的爱国情感。
2、揣摩、欣赏精彩段落和语句,了解作者选择有意味的景物组成一个个画面,展现东北大地特有的丰饶美丽的景象。
3、学习作者采用的人称变化、呼告、排比等表现手法。
学习过程:[前预习提示]整体把握:这是一篇抒情散文,充溢着饱满、深沉的爱国热情。
本文抒发的是作者对乡土的眷念,这是一种具有共通性的感情,而作者所眷恋的是关东原野,当时已被日本侵略者强占十年之久,对作者来说,她是失去了的美好家园;对国人来说,她是祖国完整版图上沦丧的土地,因此,眷念乡土就有了让人产生共鸣的强烈的爱国色彩。
预习方法:学习本文前,请同学反复朗读文至少三次,了解文通过描写什么来表达情感的,所描写的景物有什么特点,在描写上运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有朗读的过程中,把你喜欢或不明白的句子划下来,在堂上我们一起学习。
一、字词积累、炽痛()、嗥鸣()、斑斓()()、怪诞()、亘古()、谰语()、默契()、田垄()、蚱蜢()()、污秽()、丰饶()、辘辘()、白桦林()、镐头()、泛滥()2、多音字辨析血:血缘()、血淋淋()奔:奔波()、投奔()3、形似字辨析跳跃()、肥沃()诞生()、垂涎三尺()、栋梁()、高梁()马蹄()、谛声()、4、词语解释斑斓:谰语:亘古:污秽:[老师导语][堂学习]一、把握文情感作者在创作本文时感情丰富,在朗读的时候,我们应该以怎样的情感朗读?小组演示部分的情感朗读。
怀念、赞美、悲痛、愤怒、忧伤(一)文标题“土地的誓言”是什么意思?对土地发出的誓言(二)面对土地,作者发出了哪些誓言?请从文中找出作者表达誓言的句子并写出其中之一句。
我要回到她的身边……表达坚定的决心二、深入学习,品味语言,领悟感情(本环节由小组合作完成)(一)文中哪些句子或词语最能表达作者的情感?请小组共同深情朗读这些词句,并谈谈你的理解和体会。
故乡有一种声音在召唤我。
她低低……表达自己思念家乡时令自己魂牵梦萦之情。
《土地的誓言》导学案(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

《土地的誓言》导学案(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2、揣摩、品味本文具有激情的语言。
【预习自测】1、给加线字注音。
炽()痛嗥()叫斑斓()亘()古默契()田垄()污秽()镐()头文学常识填空2、《土地的誓言》选自《________》卷一,作者 ____ ____,原名 ________,________ 作家。
3、学一学,用一用。
请你以“家乡”为写作内容,写一组排比句,赞美吟诵家乡的美丽富饶。
4、有感情朗读课文,体会作者面对故乡的土地发出了壮怀激越的誓言。
【合作探究】5、有情朗诵,整体感知6、整体感知:面对故土,作者发出了怎样的誓言?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解难答疑】7、作者运用哪些手段把自己对国土的这种感情表达出来?试举例说明。
8、课文分为两段,两段在内容和结构上有什么异同?【反馈拓展】9、所选景物有什么特点?为何选取不同的景物?【反思】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揣摩、品味本文具有激情的语言。
2、培养、强化学生热爱故土、热爱祖国的情感。
【预习自测】1、课文不仅满怀深情地描摹了故乡的美丽景色,还回忆了“我”在故乡成长的足迹。
试摘出课文中回忆“我”在故乡成长足迹的句子。
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合作探究】2、品读赏析:文中那些句子和词语最能表达作者的感情?深情地朗读这些句子,并谈谈你理解和体会。
(可从思想内容、修辞表达以及词语内涵等多角度去发现、品味)例:“我有时把手放在我的胸膛上,我知道我的心还是跳动的,我的心还在喷涌着热血,因为我常常感到它在泛滥着一种热情。
”(“埋葬”只用于已经死去的事物。
昔日留下的欢笑曾经是晶莹如露珠般点缀在垄上,散发着迷人的光泽。
而今,这一切早已不复存在。
取而代之的只是凄苦、哀愁和悲愤!作者的欢笑已经“死了”,它被埋葬在故乡的田垄间。
作者的欢乐只属于失去的故园。
这样想来,用“埋葬”更多了一层沉重的感觉和悲愤的心绪。
八年级土地的誓言导学案

八年级土地的誓言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2、揣摩、品味本文精彩段落和语句,体会作者强烈的爱国情感。
3、培养学生热爱故土、热爱祖国的情感。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通过朗读来体会作者的情感。
(2)理解文中关键语句的含义。
2、难点感受作者浓郁的抒情风格与独特的抒情方式。
三、知识链接端木蕻良(1912—1996),原名曹汉文,辽宁昌图人,现代作家。
“九一八”事变后,从东北流亡到上海,他用诗情的笔法写出了家乡的美丽与富饶,怀着悲愤的心情描绘了日寇的侵略给家乡带来的灾难,表达了对侵略者的满腔仇恨以及对家乡的深深眷恋。
四、自主学习1、初读课文,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挚痛()嗥鸣()斑斓()谰语()怪诞()亘古()默契()田垄()蚱蜢()污秽()2、解释下列词语。
(1)挚痛:(2)嗥鸣:(3)斑斓:(4)谰语:(5)怪诞:(6)亘古:(7)默契:3、朗读课文,思考:作者面对土地发出了怎样的誓言?五、合作探究1、作者在文中列举了哪些东北特有的景色、物产?有什么作用?2、如何理解文中“我常常感到它在泛滥着一种热情”中“泛滥”一词的含义?3、文中“在那田垄里埋葬过我的欢笑,在那稻颗上我捉过蚱蜢,在那沉重的镐头上留着我的手印”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4、作者为什么要发出这样的誓言?六、精读品味1、找出文中你认为最能表达作者情感的语句,读一读,品一品。
示例:“对于广大的关东原野,我心里怀着炽痛的热爱。
我无时无刻不听见她呼唤我的名字,我无时无刻不听见她召唤我回去。
”赏析:作者用“炽痛的热爱”“无时无刻不”等词句,直接抒发了对关东原野的热爱之情,情感热烈而深沉。
2、小组内交流自己找到的语句,并互相赏析。
七、拓展延伸1、请你仿照本文的抒情方式,以“家乡的_____”为题,写一段话,表达你对家乡的热爱或思念之情。
2、搜集有关爱国思乡的诗词或文章,与同学交流分享。
《土地的誓言》导学案教学设计教案同步练习

《土地的誓言》导学案教学设计教案同步练习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分析作者在文中所运用的修辞手法,体会其表达效果。
(3)了解课文中所涉及的历史背景,认识东北地区的地理特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从不同角度审视问题,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3)培养阅读文学作品的能力,提升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3)了解课文所涉及的历史背景和地理特点。
2. 教学难点:(1)领悟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真挚情感。
(2)从多角度审视问题,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作者及背景。
(2)学生齐读课文,感受作品氛围。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大意。
(2)学生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课文中哪些地方让你感受到作者对家乡的热爱?(2)全班交流:分享各组的讨论成果。
4. 分析课文(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2)学生体会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5. 情感体验(1)教师引导学生深入体会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情感。
(2)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交流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四、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
五、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巩固所学内容。
(1)作者在文中为什么用“土地的誓言”作为?(2)课文中的修辞手法有哪些?它们分别起到了什么作用?(3)谈谈你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六、教学策略1. 启发式教学:教师通过提问、引导,激发学生的思考,促使学生主动探索课文内容。
2. 情感教学:教师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引导学生体验作者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3. 合作学习: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完成学习任务,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土地的誓言 导学案
(2018.3)(学生版)主备教师:习志国 课型:自读课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2、学习作者采用的人称变化、呼告、排比比喻等表现手法;
【教学难点】
1、揣摩欣赏精彩段落和语句。
2、在熏陶感染中让学生感受到旧中国的苦难,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知识链接】
1、作者
端木蕻良,原名曹汉文,曹京平,辽宁省昌图人,现代作家,散文作品有《默尔格勒河》《风
从草原来》《花一样的石头》,小说《曹雪芹》《科尔沁旗草原》《大地的海》《长江》。
2、背景
1931年9月18日,日本帝国主义强行侵略东北,发动了九·一八事变,东北人民家破人亡、
流离失所的惨状和悲痛的场面,四个月内东北全境沦陷,我们可爱的家乡就这样被日本侵略
者的铁蹄蹂躏了十四年。 在九·一八事变十周年之际,流离失所的东北作家端木蕻良,怀
着难以遏制的情感写下了这篇散文《土地的誓言》。
【自主学习】
1、请给下面加点的汉字注音。
挚.( ) 痛 嗥.( ) 鸣 怪诞.( ) 亘.( ) 古 谰.( ) 语
蕻.( ) 镐.( ) 头 默契.( ) 污秽.( ) 蚱蜢.( ) 田垄.( )
2、解释下面词语。
炽痛:
泛滥:
谰语:
怪诞:
亘古:
默契:
污秽:
【合作探究】
1、请你用自己的话概括段落内容。
2、 找出作者面对土地发出了哪些誓言?
3. 这些誓言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4、如何理解本文的标题“土地的誓言”?
5、课文分为两段,两段在内容和结构上有什么异同?
6、所选景物有什么特点?为何选取不同的景物?
7、 怎样理解文中“我常常感到它在泛滥着一种热情”中“泛滥”的确切含义?
8、 “当我记起故乡的时候,我便能看见那大地的深层,在翻滚着一种红熟的浆液„„在那亘
古的地层里,有着一股燃烧的洪流,像我的心里喷涌着血液一样”这句话的深刻含义是什么?
“红熟的浆液”喻指什么?
9、怎样理解“在那田垄里埋葬过我的欢笑”?作者为什么不用“飘荡着我的欢笑、回响着
我的欢笑”之类呢?
10、文章结尾一句“为了她,我愿付出一切。我必须看见一个美丽的故乡出现在我的面前——
或者我的坟前”的含义是什么?
【知识迁移】
母亲的唠叨 宋向阳
春生三岁那年,父亲就出车祸走了。在他的记忆里,只要和母亲在一起,总会听到她没
完没了的唠叨。
母亲唠叨的时候,春生是不能走神的。否则,母亲会叉着腰,用手点着他的脑门喊道:
你拿我的话当耳旁风吗?
在母亲的唠叨声里,春生长成了大小伙子,毕业后被分配到镇上做教师。去学校报到
那天,母亲老早就起来了,把他的衣服熨得平平展展。过了一阵,母亲将饭端上桌子,见他
还没穿衣服,便开始唠叨:起来啦,捂在被窝里想孵鸡仔咋着?往后你要带一群娃子上进呢,
这样懒咋行?我说话呢,你明白没?
春生赶忙爬了起来,嘴里答应着:妈,我知道了。
母亲坐在他的跟前,瞪着眼睛问他:你知道啥?成天吊儿郎当的,你知道啥?当老师可是天
大的事,误人子弟哪行?人家爹妈把孩子交给你,你就要像对自己孩子一样。春生一边穿衣
服,一边 大声地答应:妈,您放心吧。
春生吃完饭刚要走,又被母亲叫住了。她猫下身子,把儿子左脚运动鞋带重新系了一遍,
嘴里还说:看看你,鞋带系得松松垮垮,没一会儿就得开了,踩在脚下让人看了多不好,头
一天上班,要给人留下好印象啊。春生看着母亲头上又添了几缕白发,心里突然酸酸的。
春生结婚后,搬迸了学校的教师住宿楼。只要一有机会,母亲的唠叨依然不折不扣地进行着。
这天,因为一件小事,春生和妻子发生了争吵。回到老家,他一声不响地坐在炕头,脸上仿
佛结了霜。
母亲皱了皱眉,盯着他的眼睛说:儿啊,跟你的媳妇闹意见了?
春生说:吵了几句,没啥大不了的。
母亲拿了把凳子坐在他的对面,喝道:好日子过够了?人家萍子哪儿对不起你呀?
春生道:妈,您别生气,我们没事儿。
母亲从他小时候一直说到结婚,语气慷慨激昂。吐沫星子飞到了春生脸上,他却没敢去
擦,时不时还要点点头。即使这样,母亲仍然提醒他:我的话你要不进脑子,纯粹找打。说
完便伸过手来。春生侧过脸,把耳朵对准了母亲。母亲叹了口气,手缩了回去。
儿啊,咱娶了媳妇是用来疼的,不是用来气的,明白吗?母亲说。
两个小时后,母亲的嗓子已经沙哑,才把他推出了门。
妈,我还没吃饭呢。春生委屈地说。
回你媳妇那里去吧,她也肯定饿着呢,给她做顿好吃的吧。
我在您这儿住不成吗?
你想让我唠叨一宿啊。
春生赶忙逃了。母亲在后面大声喊道:儿啊,慢点走。春生听着这话,眼里湿润了 。
若干年后,春生当上了镇中学的校长。他把母亲接到自己身边,挨唠叨的机会更多了。
一天,有个家长因为孩子转学的事,到他家串了趟门,留下一件精装的白酒。客人走后,
母亲阴着脸站在了春生面前。春生拿起车钥匙想走,却被母亲拽住了。
妈,我还有事呢。春生满脸不自在地说。
母亲平静地望着他,不紧不慢地说:你长本事了,不想听我唠叨了,是不?
妈,我真有事。春生的声音越来越低。
今天不是星期天吗?你糊弄谁呀?母亲的声音越来越大。
春生放下钥匙,让母亲坐在对面,还给她倒了一杯茶水。母亲指着那一件酒开始 A (数
落 责骂)起来,从山南讲到海北,从古讲到今。春生耐心地听着,胸中潮起潮落。两个小
时 后,母亲的唠叨结束了。
春生说:这是名牌酒,我还想让您尝尝呢。
母亲拉着他的手说:你要那样,妈喝了它心里也不舒服啊。春生点点头,把酒送回去了。
很多年过去,春生顺顺利利地当上了教育局副局长。只要有空,春生就会坐在母亲的对
面,默默地望着她,眼神里充满期待。
妈,您能再唠叨我一回不?春生不住地呼唤着。
母亲被镶在镜框里,一言不发。(选自《漫•阅读》)
1、从文中括号内选出最恰当的词语,填到A处,并简述理由。
最恰当的词语是 ,理由:
2、如何理解文中母亲的“唠叨”?
3、文章最后两段有什么作用?
4、梁晓声在《慈母情深》中通过“要回小人书”“给钱买书” 两件事,也刻 画了一位可
敬的母亲形象。请分析两位母亲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