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年级下册《土地的誓言》导学案

合集下载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7课 土地的誓言 导学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7课 土地的誓言 导学案

土地的誓言【学习目标】1、深情的朗读课文,理解本文含义,感受文章的思想感情并积累词语。

2、理解体会文章具有激情的语言。

3、强化学生热爱故土、热爱祖国的情感。

【难点】“呼告”修辞的作用。

【走进作者】端木蕻良,原名曹汉文,又名曹京平,曾用笔名黄叶﹑罗旋﹑叶之林﹑曹坪等。

现代著名作家、小说家。

【背景追溯】194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已经过去了整整十年,抗日战争正处于十分艰苦的阶段,流亡在关内的东北人依然无家可归。

作者怀着难以遏制的思乡之情写下了这篇文章。

【拓展链接】关于土地俗语此地无银三百两;头顶一片天,脚踏一方土;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死无葬身之地;上天无路,入地无门;面朝黄土背朝天;兵来将挡,水来土掩;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强龙不压地头蛇;【自主学习案】1. 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炽.痛()嗥.鸣()斑斓..()污秽.()怪诞.()亘.古()田垄.()2.辨析下列字形谛:()梁:()蹄:()粱:()踊:()诞:()涌:()涎:()3.根据意思写出相应的词语():热烈而深切。

():(野兽)大声嚎叫。

():灿烂多彩。

():没有根据的话。

():奇怪,古怪。

():远古。

():双方的意思没有明白说出而彼此有一致的了解。

():肮脏的东西。

4.走进文本(设计对课文整体感悟的问题)①怎样理解题目《土地的誓言》?答:②作者在第一段中列举了大量物产、景色有什么作用?答:③试分析“不得不回去”“应该回去”“我必须回去”一类的话?这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答:④“我必须看见一个更美丽的故乡出现在我的面前或者我的坟前”这一句话有什么深刻含义?答:【随堂巩固案】一、基础积累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A.炽.痛(zhì)胸膛.(tánɡ)喷涌.(yǒnɡ)嗥.鸣(háo)B.仰.望(yánɡ)白桦.(huā)呻吟.(yīn)亘.古(gèn)C.斑斓.(lán)召.唤(zhào)缠.绕(chán)田垄.(lǒng)D.默契.(qiâ)山涧.(jiàn)浆.液(jiānɡ)污秽.(huì)2.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 炽痛喷涌泛乱白桦B. 仰望山涧斓语浆液C. 呻吟嗥鸣斑澜怪诞D. 默契蚱蜢污秽缠绕3.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符合规范的一项是()A. 我无时无刻不听见她呼唤我的名字,我无时无刻不听见她召唤我回去。

《土地的誓言》教案 部编版语文精品教案

《土地的誓言》教案 部编版语文精品教案

7土地的誓言1.揣摩精彩语句及段落,理解作者对故土挚痛的热爱之情和强烈的爱国情怀。

2.多角度感受课文的抒情方式,体会课文言语形式的特色及其对表达情感的作用。

一、导入新课在我国有那么一片美丽的土地,那里出产著名的“三宝〞——人参、鹿茸和貂皮;那里有漫山遍野的大豆高粱;那里还有参天碧绿的白桦林,肥硕的小鹿,剽悍的马群……大家知道这是哪里吗?明确:东北!正是东北,可是当时间的指针指向1931年9月18日的时候,日本侵略者发动了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践踏了这片美丽的土地,许多东北人民被迫背井离乡,四处流浪。

1941年的9月18日,“九一八〞事变十周年,正是日寇全面侵华最疯狂的时候,也是抗日战争最艰苦的阶段。

就在这个时候,著名的进步作家端木蕻良为了纪念“九一八〞事变十周年,也为了激发全国人民奋起抗日、保卫家乡的热情,写下了散文《土地的誓言》。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朗读课文,整体感知1.教师配乐范读课文。

要求:①学生认真听老师朗读,画出最喜欢的句子,并能够说明喜欢的理由。

②通过喜欢的句子感受文中的情感。

2.学生朗读课文,进一步把握文中的思想感情。

要求:①流畅、准确,并尽量读出自己所体悟到的情感。

②读后能够谈出自己的感受。

3.面对故土,作者发出了怎样的誓言?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明确:“我必定为她而战斗到底。

土地,原野,我的家乡,你必须被解放!你必须站立!〞“我要回到她的身边……为了她,我愿付出一切。

〞表达了作者热爱故土,思念故土的情感,抒发了作者失去故土的忧伤、愤怒之情,同时也表达了作者愿意为故土而战斗而牺牲的坚决信念。

4.本文的结构看似复杂,实那么线索清晰,结构简单。

请你简要说说文章结构简单在哪。

第一段的主要内容是:“我〞常常想起关东原野上的一切,“我〞时时听见故土的呼唤,“我〞内心为此热血沸腾!第二段的主要内容是:故土美好的生活令“我〞魂牵梦萦,“我〞发誓要为故土母亲战斗!两段文字一气呵成,任由情感的激流倾泻,在结构上有如双峰并峙,又宛如对仗工整的一副长联。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7课《土地的誓言》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7课《土地的誓言》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7课《土地的誓言》教案
一、教学内容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7课《土地的誓言》教案:
1.章节内容:第七课《土地的誓言》
2.课文学习: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对土地的热爱和誓言的内涵。
-生字词学习:掌握课文中出现的新生字词,如:誓言、眷恋、沐浴等。
-课文朗读:培养学生的朗读技巧,感受课文的韵律美。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土地的誓言》中作者对土地的情感表达,学习了修辞手法的重要性,并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土地情感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珍惜和表达对家乡土地的热爱。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引导学生探讨课文所表现的民族精神,如忠诚、勇敢、担当等,从而传承和发扬民族文化。
2.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中的深层次含义:学生可能难以理解作者对土地的眷恋和誓言背后的深层情感。
-修辞手法的识别与应用:学生可能难以识别并恰当运用课文中的修辞手法。
-文化背景的解读:学生可能对课文所涉及的文化背景缺乏了解。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土地的誓言》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是否曾经感受过对家乡土地的深深眷恋?”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土地对人们情感的意义。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作者对土地情感的表达和修辞手法的运用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

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土地的誓言》导学案

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土地的誓言》导学案

7 土地的誓言【明确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思想感情。

(重点)2、学习作者采用的人称变化、呼告、排比、比喻等表现手法;揣摩欣赏精彩段落和语句。

(难点)3、培养强化学生热爱故土、热爱祖国的情感。

【自主预习】1、走近作者端木蕻良,原名,(籍贯)人。

现代作家。

他和萧红、萧军、舒群、等被称为。

2、写作背景1931年9月18日,日本帝国主义强行侵略东北,发动“九·一八”事变,践踏富饶的关东平原,无数的东北同胞被迫背井离乡,四处流浪。

他们不知何时才能回到自己可爱的故乡,才能与家人欢聚一堂。

事隔十年,作为东北作家群中的一员,作者怀着难以遏制的感情,写下了这篇散文。

3、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炽.痛()嗥.鸣()斑斓.()谰.语()泛滥.()镐.头()召.唤()白桦.()默契.()亘.古()田垄.()污秽.()怪诞.()蚱蜢..()()4、解释下列词语。

炽痛:谰语:亘古:污秽:5、整体感知①如何理解本文的标题“土地的誓言”?②面对故土,作者发出了怎样的誓言?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合作探究】1、文中那些句子和词语最能表达作者的感情?深情地朗读这些句子,并谈谈你理解和体会。

(可从词语内涵、修辞表达以及思想内容等多角度去发现、品味)2、课文分为两段,两段在内容和结构上有什么异同?3、作者运用了哪些手法把自己对故乡的这种情感表达出来?试举例谈谈。

【当堂反馈】1、你认为本文的主旨是什么?2、怎样理解“在那田垄里埋葬过我的欢笑”?作者为什么不用“飘荡着我的欢笑、回响着我的欢笑”之类呢?【拓展提升】我爱这土地艾青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1、课文用一只鸟儿生死眷恋土地作比喻,表达了怎样的情感?2、第二行“嘶哑的”去掉可不可以?为什么?3、通过某一特定的具体形象来暗示另一事物或某种较为普遍的意义,这种表现手法叫象征。

统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八课《土地的誓言》导学案

统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八课《土地的誓言》导学案

统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八课《土地的誓言》导学案【导学目标】1.了解课文内容,并能正确理解课文的中心思想和情感。

2.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汇,能正确理解并运用这些词汇。

3.掌握课文中的重要语句,能运用这些语句进行表达和写作。

4.培养学生对爱国主义的情感体验和认同,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导学流程】一、导入新课:(5分钟)1、以“土地的誓言”为题目,询问学生对这个词组的理解,并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我们在生活中都会立下什么样的誓言?2、请几名学生上台讲述自己对祖国的爱与祝福。

3、通过学生的表达,引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是一首诗歌,带着“爱国”这个主题。

二、导学阅读:(25分钟)1、分组阅读:将全课分为若干段(根据课文意境的变化),要求学生分组阅读各自段落。

阅读时,提前给学生提出以下问题,带着问题精读,准确理解。

问题:a. 诗歌的什么情感占据了歌词的核心?b. 诗歌的最后两句话表达的思想是什么?c. 为什么说“土地”也可以爱国?d. 诗人在诗中用什么方法表达他的爱国之情?e. 诗中“誓言”的意义是什么?f. 你怎样理解“我要用怎样的方式去爱国”?2、小组合作:请学生再组成小组,同时回答以下问题,校对彼此的答案,并选取一个代表上台发表。

问题:a. 诗人是谁?你对他有什么了解?b. 诗人在诗中表达了怎样的思想?c. 为什么说这首诗是爱国诗?d. 这首诗给你什么启示?3、全课学习:学生展示自己的答案和感受,老师将课文的理解和评价进行引导。

【导学案】 1徐特立的诗《土地的誓言》说了土地是个爱国的人。

可土地从来没说怎么个爱国法。

所以我总是要问著好朋友:这道河岸爬这山是怎么回爱国法。

小河小山直接不了回答。

徐特立的意境是,他年纪轻轻悲天悯人。

所以,他没有回答。

他说:信风信雨任我腾义无反顾。

总答应了我怎样。

人问我怎样劝pat里斯替特反骨有这样信念,我说:他什么都不信。

成的了职守,情也满足,自个和工友切切有足气。

《土地的誓言》虽然以土地表白爱国的情感,而实际上是以一位“土地”让人们在这块土地上守护爱国之心,将“爱国”的怀念之情转达于后人。

部编版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土地的誓言》教案3篇

部编版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土地的誓言》教案3篇

部编版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土地的誓言》教案部编版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土地的誓言》教案精选3篇(一)教案要包含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教学资源和评估方法。

教学目标:1. 理解课文《土地的誓言》的主要内容,了解诗人对土地的热爱和誓言。

2. 学习并掌握课文中的生词和词汇。

3. 培养学生对土地的情感与责任感,激发其爱国情怀和对自然环境的保护意识。

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和情感表达。

2. 学习并掌握生词和词汇。

教学难点:1. 培养学生对土地的情感与责任感。

2. 激发学生对自然环境的保护意识。

教学过程:1. 导入 (5分钟):- 通过简单的问题或图片,引起学生对土地的思考和关注。

2. 预读 (10分钟):- 让学生快速浏览课文,了解整体内容和结构。

- 引导学生根据标题和插图,预测课文内容和主题。

3. 理解与解读 (20分钟):- 教师朗读课文,学生跟读。

- 解读课文中的生词和词汇,并进行词义理解。

- 分组合作,回答课文中的问题,讨论课文的语言特点和修辞手法。

4. 情感与态度培养 (10分钟):- 分组合作,讨论地球的重要性以及人类与土地的关系。

- 引导学生思考并表达对土地的热爱和责任感。

5. 拓展延伸 (15分钟):- 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如何保护土地和环境。

- 分组进行小组设计环保宣传活动的讨论和展示。

6. 总结回顾 (5分钟):- 小结课文的主要内容和情感表达。

- 引导学生思考所学内容对自己的启示和影响。

教学方法:1. 合作学习:通过小组合作或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思辨能力。

2. 朗读训练:通过教师带领学生朗读,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语感培养。

3. 问答互动:通过提问和回答的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参与度。

教学资源:1. 完整的《土地的誓言》课文。

2. 教学投影仪或黑板、粉笔。

评估方法:1. 学生课后写读后感,表达对土地的情感和思考。

2. 小组设计的环保宣传活动的有效性和实施方案评估。

《土地的誓言》导学案

《土地的誓言》导学案

《土地的誓言》导学案班级:姓名:学习目标1.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2.揣摩、品味本文富有激情的语言。

3.培养、强化学生热爱故土、热爱祖国的情感。

学习重难点1、品味本文富有激情的语言;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的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体会作品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知识链接一、走进作者端木蕻良(1912-1996),原名曹汉文,辽宁省昌图县人,先后毕业于南开和清华,学生时代即开始创作,他和萧红、萧军、舒群、罗宾基、白朗、李辉英等人被称为“东北作家群”形成于20世纪30年代中期。

主要著作有《科尔沁旗草原》、《大地的海》和《曹雪芹》等。

二、写作背景。

194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已经过去了整整十年,抗日战争正处于十分艰苦的阶段,流亡在关内的东北人依然无家可归。

作者怀着难以抑制的思乡之情写下了这篇文章。

预习达标1、给加点的字注音。

端木蕻.良()炽.痛()泛滥.()嗥.鸣()斑斓.()碾.()污秽.()谰.语()亘.古()默契.()田垄.()镐.头()2、下列书写错误最多的一项是()A.喷涌珠丝马迹缠绕红熟 B.谰语班谰亘古申吟C.丰绕飘扬过海泛烂桨液 D.镐头土穰蚱蜢原野3、指出下列各句运用的修辞手法(1)我想起那参天碧绿的白桦林,标直漂亮的白桦树在原野上呻吟。

()(2)在那亘古的地层里,有着一股燃烧的洪流,像我的心喷涌着血液一样。

()(3)我向那边注视着,注视着,直到天边破晓。

()合作探究1.整体感知(1)如何理解本文的标题——“土地的誓言”?作者面对土地发出了怎样的誓言?(2)作者为什么要发出这样的誓言?2.句段品读(1)第一段第一句话在全文起着什么样的作用?试从结构、内容上分析。

(2)“当我躺在土地上的时候┅┅原野上怪诞的狂风”这段话中作者列举了哪些东北特有的景物、物产?你认为有必要列举那么多吗?其中包含了作者怎样的情感?(3)文章结尾一句“为了她,我愿付出一切。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7土地的誓言导学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7土地的誓言导学案

7 土地的誓言开篇词几个世纪以来,那些当年被逼得走投无路的破产的中国农民,漂流到海外去谋生的当儿,身上就常常揣着一撮家乡的泥土。

当时离乡别井的人们,都习惯在远行之前,从井里取出一撮泥土,珍重地包藏在身边。

他们把这撮泥土叫做“乡井土”。

直到现在,海外华侨的床头箱里,还有人藏着这样的乡井土,在一撮撮看似平凡的泥土里,寄托了人们多少丰富深厚的感情!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作者选择有意味的景物组成一个个画面,展现东北大地特有的丰饶美丽的景象。

(2)学习作者采用的人称变化、呼告、排比等表现手法。

(3)揣摩、欣赏精彩段落和语句。

过程与方法: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为主,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探索精神,注重质疑问难和互相切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熏陶感染中让学生感受旧中国的苦难,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教学过程观看图片,导入新课新课内容(一)检査预习,相关介绍1.给下面加点的汉字注音。

挚痛(zhi)嗥鸣(hdo)怪诞(ddn)亘古(gen)澜语仃dn)藤(h6ng)镐头(gdo)默契(qi)污秽(hui)蚱!IS (m6ng)田垄(ldng)呻吟(yin)山涧(jidn)斑斓(ldn)丰饶(r6o)耻辱(rfi)2.作者链接端木戟良(1912-1996)原名曹汉文,主要作品有《憎恨》《科尔沁旗草原》《大地的海》《长江》等。

与萧军、萧红等人习惯上被称为“东北作家群”,开了抗日文学的先声,第一次把作家的心血与东北广袤的黑土,铁蹄下的不屈人民、茂草、高粱,搅成一团,以一种浓郁的眷恋乡土的爱国主义情绪和粗犷的地方风格震动着人们的内心。

3.背景链接1931年9月18 H,日本帝国主义强行侵略东北,发动了九•一八事变,造成了东北人民家破人亡、流离失所的惨状和悲痛的场面,四个月内东北全境沦陷,我们可爱的家乡就这样被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蹂踽了十四年。

在九• 一八事变十周年之际,流离失所的东北作家端木钦良,怀着难以遏制的情感写下了这篇散文《土地的誓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6 《土地的誓言》导学案课型:新授主备:审核:初一语文组教学目标1、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2、揣摩、品位本文具有激情的语言。

3、培养、强化学生热爱故土、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重点品味本文富有激情的语言;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自主学习练一练1.给加粗字注音。

炽痛()嗥叫()斑斓()亘古()默契()田垄()污秽()镐头()2.文学常识填空。

《土地的誓言》选自《________》,作者________,原名________,_____作家。

3.学一学,用一用。

请你以“家乡”为写作内容,写一组排比句,赞美吟诵家乡的美丽富饶。

想一想阅读感受(困惑)课堂学习一、歌曲播放,激情引读1、歌曲播放:教师播放歌曲《松花江上》,创设情境,让学生感受歌中的悲壮情感。

2、激情引读:“九•一八”事件,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践踏着富饶的关东平原,无数的东北同胞被迫背井离乡,四处流浪。

他们不知何时才能回到自己可爱的故乡,才能与家人欢聚一堂。

事隔十年,作为东北作家群中的一员,作者怀着难以遏制的思乡之情,面对故乡的土地发出了壮怀激越的誓言。

二、有情朗诵,整体感知1、有情朗诵:①教师范读课文。

要求:a注意把握教师的语气语调重音;b划出你最喜欢的句子,并能够说明喜欢的理由;c感受文中的情感。

②学生朗读课文,进一步把握文中的思想感情。

要求:a流畅、准确,并尽量读出自己所体悟到的情感。

b读后能够谈出自己的感受。

2、整体感知:面对故土,作者发出了怎样的誓言?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三、合作探究,品读赏析1、合作探究:①作者运用哪些手段把自己对国土的这种感情表达出来?试举例说明。

②课文分为两段,两段在内容和结构上有什么异同?③所选景物有什么特点?为何选取不同的景物?2、品读赏析:文中那些句子和词语最能表达作者的感情?深情地朗读这些句子,并谈谈你理解和体会。

(可从思想内容、修辞表达以及词语内涵等多角度去发现、品味)例:“我有时把手放在我的胸膛上,我知道我的心还是跳动的,我的心还在喷涌着热血,因为我常常感到它在泛滥着一种热情。

”(“埋葬”只用于已经死去的事物。

昔日留下的欢笑曾经是晶莹如露珠般点缀在垄上,散发着迷人的光泽。

而今,这一切早已不复存在。

取而代之的只是凄苦、哀愁和悲愤!作者的欢笑已经“死了”,它被埋葬在故乡的田垄间。

作者的欢乐只属于失去的故园。

这样想来,用“埋葬”更多了一层沉重的感觉和悲愤的心绪。

)学法指导:A、明确该词的本意;B、联系上下文,分析该词所处的语境。

四、回味赛读,互动释疑1、回味赛读:回味文章情感、语言特色等,进行朗读比赛。

再度感受课文洋溢的情感,加深学生的情感体验。

2、互动释疑:四人小组提问释疑,组内交流解决。

五、总结课文,拓展延伸同学们,“九•一八”已成过去,它是中国历史上的耻辱,我们年轻一代是祖国的未来,我们绝不允许历史重演,“少年伟大则国伟大”请大家起立,一起诵读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中的一段: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六、达标检测阅读下段文字,回答问题:对于广大的关东原野,我的心里怀着①________的热爱。

我无时无刻不听见她呼唤我的名字,我无时无刻不听见她召唤我回去。

我有时把手放在我的胸膛上,我知道我的心还是跳动的,我的心还在喷涌着热血,因为我常常感到它在②________着一种热情。

当我躺在土地上的时候,当我仰望天上的星星,手里握着一把泥土的时候,或者当我回想起儿时的往事的时候,我想起那参天碧绿的白桦林,标直漂亮的白桦树在原野上呻吟;我看见奔流似的马群,深夜嗥鸣的蒙古狗,我听见皮鞭滚落在山涧里的脆响;我想起红布似的高粱,金黄的豆粒,黑色的土地,红玉的脸庞,黑玉的眼睛,③________的山雕,奔驰的鹿群,带着松香气味的煤块,带着赤色的足金;我想起幽远的车铃,睛天里马儿戴着串铃在溜直的大道上跑着,狐仙姑深夜的谰语,原野上④________的狂风……这时我听见故乡在召唤我,故乡有一种声音在召唤我。

她低低地呼唤着我的名字,声音是那样的急切,使我不得不回去。

1.按原文在横线上填词:①________②________③________④________ 2.语段第一句话在全文起着什么样的作用?试从结构、内容上分析。

3.“我无时无刻不听见她呼唤我的名字,我无时无刻不听见她召唤我回去。

”文中还有多处类似的句子,如何理解“她呼唤”“她召唤”?“无时无刻”说明了什么?4.这段话中作者列举了哪些东北特有的景物?其用意是什么?5.课文不仅满怀深情地描摹了故乡的美丽景色,还回忆了“我”在故乡成长的足迹。

试摘出课文中回忆“我”在故乡成长足迹的句子。

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七、作业设置:“九一八真的成为历史了吗?”以此为题写一篇作小文。

教学反思: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一次月考试卷出卷人:乐清国际外国语学校肖挺(总分150分,其中卷面分5分,考试时间120分钟)一、语文知识积累与运用(27分)1、读下面这段文字,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4分)恩师是永远让人怀念的。

特别是当你独处yì()国他乡,在失望中苦苦追求,在追求中常遭受wū()辱的时候,却有一位老师给你无私的关爱和真诚的鼓lì()。

那是永不坠落的寒夜星chén(),永远在人生的征途中温暖地闪亮。

2、根据下面语境,为空格处选择合适的词语,将其序号填在横线上。

(3分)只要拥有一颗纯真的心,就可以烦恼的枷锁,在欢乐的草坪上自由漫步;就可以失败的阴影,在胜利的阳光下大步前行;就可以冷漠的坚冰,在热情的海洋里扬帆远航。

A、驱散B、融化C、摆脱3、下面这段文字有三句话,各有一处语病,请在原文上加以修改。

(3分)①由国家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管理司、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办公室等单位首次联合举办的第一届全国青少年征文大赛于今年5月全面启动。

②举办全国青少年征文大赛是为了全面提高青少年的语言文字应用。

③本届大赛的获奖名单将于今年8月下旬正式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的颁奖仪式上公布。

4、古诗文名句默写(6分)(1),松柏有本性!(2),天涯若比邻。

(3)念天地之悠悠,!(4),西出阳关无故人。

(5)请写出两句(出自不同诗词)以“母爱”为主题的诗句。

5、在过春节时,我们有在门上贴辞旧迎新的春联的习俗,请你将下面这副春联补充完整。

(3分)爆竹声中辞旧岁6、赏析下面两首古诗,按要求回答问题。

(4分)从军行(王昌龄)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①旧别情。

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

塞上听吹笛(高适)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借问梅花②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①关山:指乐曲《关山月》。

②梅花:指乐曲《梅花落》(1)以内容分类,唐诗有“送别诗”、“咏史诗”等,这两首诗属于。

两首诗都写了,借以抒发戍边者的情怀,可谓“声色传情”。

(2分)(2)为什么说《塞上听吹笛》的三、四两句有“语意双关”的特点?(2分)7、阅读下面的表格,按要求回答问题。

(4分)(1)用文字概括世界能源发展趋势。

(2分)(2)读此表后你有哪些感受?(2分)①②二、现代文阅读(37分)(一)(8分)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惑,但我接着便有参观枪毙中国人的命运了。

第二年添教霉菌学,细菌的形状是全用电影来显示的,一段落已完而还没有到下课的时候,便影几片时事的片子,自然都是日本战胜俄国的情形。

但偏有中国人夹在里边;给俄国人做侦探,被日本军捕获,要枪毙了,围着看的也是一群中国人;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

“万岁!”他们都拍掌欢呼起来。

这种欢呼,是每看一片都有的,但在我,这一声却特别听得刺耳。

此后回中国来,我看见那些闲看枪毙犯人的人们,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采,──呜呼,无法可想!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

8、请指出下列加点的“他们”在文中指代什么人。

(2分)“万岁!”他们都拍掌欢呼起来: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采:9、第一段中划线的句子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10、“但在我,这一声却特别听得刺耳”这句话中,“这一声”指的是。

“特别听得刺耳”的原因是。

(2分)11、结尾一句“我的意见却变化了”具体指的是,表现了作者强烈的精神。

(2分)(二)欣赏使人美丽(16分)①面对同一棵树,有人看到了绿叶,有人看到了毛毛虫。

真诚的人能够感知到他人的真诚,而骗子总觉得全世界的人都在说谎。

善良的人会被别人的善举感动,在缺乏善心的人眼里,善就是傻。

从这个意义上说,会不会欣赏别人是对自身品质的一种检验。

学会欣赏别人,则是对自身品质的一种提升;对被欣赏者来说,欣赏是一种引导和激励。

②19世纪末,美国西部的密苏里有一个坏孩子,他偷偷地向邻居家的窗户扔石头,还把死兔子装进桶里放到学校的火炉烧烤,弄得臭气熏天。

他9岁那年,父亲娶了继母,并对继母说:“亲爱的,你要好好注意他,他是全郡最坏的孩子,他让我头疼死了,说不定会在明天早晨以前就向你扔石头,或者做出别的什么坏事,让你防不胜防。

”继母好奇地走近这个孩子,当她对这个孩子有了了解之后说:“你错了,他不是全郡最坏的孩子,而是最聪明的孩子,只是还没有找到发挥他聪明的地方罢了。

”继母很欣赏这个孩子,在她的引导下,这个孩子的聪明找到了发挥的地方,后来成了美国当代著名的企业家和思想家。

这个人就是戴尔·卡内基。

③台湾作家林清玄去一家羊肉馆用餐,老板对他说:“你还记得我吗?”林清玄说:“记不起来了。

”老板拿来一张20年前的旧报纸,那里有林清玄的一篇教学设计>文章,那时他在一家报社当记者。

这是一篇关于小偷的报道,小偷手法高超,作案上千次,次次得手,最后栽在一个反扒高手的手上。

教学设计>文章感叹道:“像心思如此细密,手法如此灵巧,风格如此独特的小偷,做任何一件事情都会有成就的吧!”老板告诉他:“我,就是那个小偷,是你的这段话引导我走上了正路。

”如今他开了好几家羊肉馆,成了那里颇有名气的大老板。

④连小偷身上也有可欣赏的地方,连小偷也能在欣赏的引导下走上正路,我们周围还有什么人不能被欣赏,不能被引导呢?⑤学会欣赏别人吧!欣赏你的同事,你和同事之间会合作得更加亲密;欣赏你的下属,下属会工作得更加努力;欣赏你的爱人,你们的爱情会更加甜蜜;欣赏你的孩子,说不准他就是下一个卡内基——学会欣赏你周围所有的人,你周围的世界就会变得更加美丽。

12、从教学设计>文章第①段知道欣赏具有双重作用,一是;二是。

(2分)13、运用下面的格式,依次概括②③段内容。

(4分)欣赏,使他变成;欣赏,使他变成。

14、下列句子可以作为本文道理论据的一项是()(3分)A、当我们在生活中学会欣赏,我们会惊喜地发现:那些蛰伏的不起眼的种子,原来可以轻易地发芽、开花、结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