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安全问题研究——以安徽省为例

合集下载

耕地资源安全评价及粮食安全相关分析——基于皖江城市带耕地资源的评估研究

耕地资源安全评价及粮食安全相关分析——基于皖江城市带耕地资源的评估研究


Wn 1 即 为 所 求 的 特 征 向 量 , W 的分
wi 量 就 是 对 应 元 素 单 排 序 的权 重 值 。最 少、 质量水平 不断降 低 。 耕 地 资源 安 全 程 地 资 源 安 全 与 粮 食 安 全 的 相 互 关 系 . 为 后. 按下式求最大特征根 度 总 体 呈 现 波 动 下 降 的态 势 。 逐 渐成 为 制 实 现 区 域 耕 地 资 源 与 粮 食 安 全 提 供 有 益 约 区 域 粮 食 安 全 的 重 要 因 素 。 目前 , 很 多 参考 。

) , ma x=
学 者 已从 不 同 角 度 探 讨 了 耕 地 资 源 数 量 安全态势及问题的诱发机制 . 从 农 业 生 产 能力 、 土壤 肥 力和 耕 地 适 宜性 评 价 等 角 度
地资源安全整体评价指标体 系。 安 徽 省 作 粮省、 粮食调 出省 , 对 于 稳 定 全 国 粮 食 安
快。 以《 规 划》 为依据 , 确定 本 文 研 究 区 域
为“ 皖江 城 市带 ” 。区域地势南北高 、 中 间
选择层次分析法 ( A HP ) . 依 次 通 过 明
层 次分析 法 , 计 算 皖 江城 市 带 近 2 0年 的
确 问题 , 建立层 次结构模 型 , 构 造 判 断 矩 耕 地 资 源安 全 综 合 评 价 值 .研 究探 讨 耕 低 , 涉 及 江 淮 丘陵 、 沿江平原和皖南 山区 . 阵和层 次单 排序 , 计 算 ~ 致 性 指标 。 再 通 地 资 源 安 全 水 平 的 变化 趋 势 及 演 变 机 制 主体 部分 为沿江平原 ; 气候 温和 . 土壤 肥 过 层 次 总排 序 .最 后 通 过 ~致 性 检 验 . 确 及 其 与 粮 食 安 全 水 平 变 化 规 律 的 相 关 沃 , 水 热 条件 组合 较 好 . 开发历史悠久 . 是 定 各 指 标 因子 相 应 的权 重 性。 结果表 明 . 耕 地 资 源 安 全 综 合 评 价 值 我 国 重 要 的 粮 油 生 产 基 地 ,属 江 南 鱼 米

我国粮食大市耕地撂荒问题研究——以安徽省亳州市为例

我国粮食大市耕地撂荒问题研究——以安徽省亳州市为例
数 不 断 增 加
“ 守住 l 8 亿亩 耕地红线 就是守住 全国人民的生命线 ” 。 然 而令 人痛 心的是 , 在我国耕地资源不断减少的 同时 , 耕地撂荒
面积 ,尤其是在粮 食主产 区和 非农经 济发 达地区却在不断增
加, 有关部门应密切关注这一现象。


耕 地 撂 荒 的 内涵
地资源 , 降低 耕 地质 量 , 而 且 还 有 可 能 威 胁 我 国 的粮 食 安 全 和 社 会 稳 定 。因 此 必须 切 实采 取有 效措 施 制 止 耕 地 撂 荒行 为 . 以 确 保 国 家粮 食 安 全 和 社 会 长 治 久 安
关键字 : 粮食大市; 耕地撂荒 : 亳州
亳州市位于安徽省西北部 , 行政区域面积 8 5 2 2 . 5 8 平方公 农业生产工作的老人 、 妇女和儿童 , 农村土地大量抛荒 随之产
里, 2 0 1 1 年末总人口达 6 0 4 . 2 2 万, 其中农业人口 5 3 7 . 5 1 万, 是 生 。
典型 的农业大市 。2 0 1 1 年, 亳州市人均 耕地面积仅 0 . 0 8公顷 , 低于 全国平均 水平 。然 而 , 亳州市 的小 麦单产 达到 7 . 1 8吨/ 公
( 三) 农 村 社会 保 障体 系不 健 全 , 农 地 流 转 制度 不顺 畅
近年来 , 虽然 国家实施了新农合医疗制度 , 农 民逐步 享受 科 目依然偏少 。农村社会保障体 系的不健全导致土地 的社会 保障和就业功能仍很突出 ,农民不愿 轻易放弃土地 的承包经
顷, 远高于安徽省小麦平均单产 5 . 1 0吨, 公顷和全国小麦平均 到社会保障的阳光 , 但农 民报销的 比例依然偏低 , 可 以报销 的

警惕土地流转“非粮化”倾向对国家粮食安全的影响——基于对安徽

警惕土地流转“非粮化”倾向对国家粮食安全的影响——基于对安徽

面 临严峻 挑 战的 国家粮食 安 全 ,这不 能 不 引起 我们
的关 注和 重视 。


近 年来安 徽农 村土 地 流转 的基 本情 况 及 其
特 点
有利于现代农业发展 、土地产出效益提升和农 民收
人增加 。 然而 , 通过对 安徽 省部 分粮 食 主产 区的市 县 调研 发现 , 由于受粮食 种 植 比较效 益低 下 、 土 地流 转 费用逐 年 抬高等 因素 的影 响 , 流转 后 的土 地 , 尤其 是
近 年来 , 随着 国家 促进 “ 三农 ” 发 展 政 策 力度 的 不 断加 大 , 安 徽各地 根 据农 村 劳动力 大 量进 城务 工 , 大 量承包 地无 序流 转甚 至 闲置 撂荒 的状 况 ,纷 纷 出 台 了鼓励 土 地规范 流转 的激 励 政策 ,大大 激发 了农 民发展适 度 规模 经营 的积 极性 。截至 2 0 1 2年 底 , 安 徽 乡 镇设 立 土 地 流转 服 务 中心 的 比例 达 9 0 %以上 , 并 且很 多市 县对 流转 面积 达 到一 定规模 的给 予适 当
看, 这 势必 影响 国 家粮 食安 全 , 应 当 引起 我 们 高度 关 注和 重视 。
关键 词 : 土地 流转 ; “ 非粮 化 ” 倾 向; 国 家粮 食 安全
d o i : 1 0 . 3 9 6 9  ̄. i s s n . 1 0 0 9 — 0 3 3 9 . 2 0 1 4 . 0 3 . 0 1 9
资金奖励 , 极大地推动了土地流转的速度和规模 。
( 一) 安徽农 村 土地 流转 的基本 情 况
收 稿 日期 : 2 0 1 4 — 0 4 — 2 8
作者 简介 : 陈怀远 , 男, 中共滁州市委 党校理论研 究室主任、 副教授 , 研 究方向为农业和农村经济。

中国粮食安全问题文献综述

中国粮食安全问题文献综述

中国粮食安全问题文献综述摘要:粮食是国民安身立命的根本,中国人口超过13亿,保证粮食安全至关重要,因此,学术界对粮食安全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

为全面了解中国粮食安全现状,对粮食安全的概念、相关理论、影响因素等进行了梳理,并对现有研究成果进行评述总结后续研究工作的可创新之处,有利于深入理解中国粮食安全问题。

关键词:粮食安全,文献综述,影响因素前言民以食为天,能否保障粮食安全对国家安全、经济稳定、国民生活具有重大影响,尽管目前中国粮食产量已经实现了“十连增”,但是长远来看中国粮食安全仍存在一些问题和风险,粮食安全问题已经受到学术界的广泛关注,综述起来,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

1.粮食安全概念研究1974年联合国粮农组织首次提出“粮食安全”的定义是“保证任何人在任何地方都能获得为了生存和健康所需要的足够食品”。

1983年联合国粮农组织重新定义粮食安全为“确保所有人在任何时候既能买到又能买的起他们所需要的基本食物”。

1996年在第二次世界粮食首脑会议上将粮食安全表述为“只有当所有人在任何时候都能够在物质上和经济上获得足够、安全富有营养的粮食,来满足其积极和健康的生活的膳食需要及食物喜好时,才实现了粮食安全”。

1996年的表述增加了对食物的营养、种类要求以及满足所有人对食物偏好的需求,目前,这一概念被学术界广泛认同。

2.粮食安全问题的相关理论2.1马尔萨斯陷阱马尔萨斯(1766—1834)的人口理论认为人口的增殖比生活资料增长的要快,人口是按几何级数(1,2,4,8,16…)增长的,而生活资料则只按算术级(1,2,3 ,4,5…)增长,在没有外力抑制的条件下,人口不断增加会造成粮食供给紧张,产生粮食危机。

2.2增长的极限理论1972年,以D·L米都斯等西方科学家组成的罗马俱乐部提出了《增长的极限》的研究报告,“强调人口爆炸、粮食和能源短缺、环境污染等问题的严重性,认为如果目前的人口和资本的快速增长模式继续下去,世界就会面临一场灾难性的崩溃”。

种粮大户发展现状及扶持对策——基于安徽省种粮大户调查资料分析

种粮大户发展现状及扶持对策——基于安徽省种粮大户调查资料分析

s g e t t a eg v r me t h u d i r v g iut r l u sd oiy a d i r v ec n io f r i u g s t h o e n n o l sh t s mp o ea r l a b i yp l , n c u s c mp o et o d t no an h i g
近 年 种粮 大 户迅 速 涌现 , 2 0 至 0 7年 底 , 植 面 积 种 在 5 0亩 以 上 的 种 粮 大 户 已 达 1 ,8 4 6 6户 . 营 耕 经
扩 大的空 间 已越 来越 小 。粮 食单 产 的提 高来 自于
粮 食 要 素 投 入 ( 化 肥 、 药 、 业 机 械 、 田 水 如 农 农 农
J 12 0 u.0 8 ,
Vo .7 No4 I 1 .
种 粮 大 户 发展 现状 及 扶 持对 策
基 于安徽省种粮 大户调查资料 , 安徽 合肥 2 0 6 ) 30 1

要: 依据安徽 省种粮大户的抽样调查资料 , 对种粮 大户的状 况进行 了具体 地分析 , 为种粮 大户在粮食 生 认 产和农村 经济发展 中发挥 着很 重要 的作用 , 但也 面临着诸 多问题 . 为扶持 种粮 大户的进 一步发展 , 建
况 、 用及 问题 , 者 对安 徽 省 马 鞍 山 等 7市 1 作 笔 0
县 ( 、 ) 种 粮 大 户进 行 了抽 样 调 查 , 查 方 市 区 的 调 案 中设 计 了户 主年 龄 、 文化 程 度 、 营规模 、 包 经 承
De e o m e to h r e c l r i a e :t e Cur e t to n S l to v lp n ft e La g -S a e G a n Pl nt r h r ntSiua i n a d o u i n

粮食安全调研报告

粮食安全调研报告

粮食安全调研报告粮食是人类的基本生活必需品,而粮食安全则是国家的重要战略和民生工程之一。

为了了解我国当前的粮食安全状况,本次调研团队走访了多个省份的农村和城市,学习了解了粮食生产、保障、存储和流通等方面的情况,同时也了解了消费者对于粮食安全的关注和诉求。

一、粮食生产情况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粮食生产占据了国家总产量的相当大的比例。

在访问的各个农村地区,我们发现农民们对粮食生产的重视和投入是非常高的,不少农民将自己土地的一切和时间都投入了种植,他们生产出优质、丰产的粮食品种,为国家和人民做出了贡献。

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土地肥力下降,农业生产成本上升等问题,这些问题需要政府给予更多的支持和帮助。

二、粮食保障情况在政府的重视下,国家加大了对粮食产业的支持力度,各种保障政策也得到了进一步落实。

农产品购买补贴、农村有关设施改造等政策的实施,有效地提高了粮食的产量和质量,改善了农民的收入和生活,进一步促进了粮食消费市场的发展。

三、粮食存储情况保障粮食存储的安全是非常必要的,同时也是粮食安全保障的重要环节。

在我们的调研中,我们发现国家已经建立了一系列完备的粮食储备体系,国家对于粮食储备的保障和管理也十分重视。

在一些基层农村,农民的普遍反映粮食储备不足的情况,需要更多政策和指导来引导和鼓励农民储备粮食,同时也需要保护农民的合法权益。

四、粮食流通情况粮食流通是一个很复杂的产业链,其中包含了各种成分和利益主体。

在我们的调研中,我们发现一些地区存在低劣粮食、假冒伪劣的情况,对于消费者的身体健康存在一定的风险。

因此,需要建立一系列的监管体系来保障人民健康,使人民放心食用。

五、消费者需求与关注调研进行的过程中,我们了解到了一些消费者的需求和对于粮食安全的关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 对粮食质量的关注。

消费者对于粮食的质量和安全至关重要,需要企业、产业链和政府加大对质量控制的方法。

2. 对于食品价格的关注。

消费者对于价格的关注主要是出于自己的经济承受能力,需要产业链和政府进行更多的政策引导。

发展农业机械化,保障粮食安全——以潜山市为例

发展农业机械化,保障粮食安全——以潜山市为例

交流探讨农业开发与装备 2023年第4期发展农业机械化,保障粮食安全——以潜山市为例程向东(潜山市源潭农机站,安徽潜山 246300)摘要:农业机械化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高农村生产力的重要基础,是保障粮食产量稳步提升的重要动力。

概述潜山市农机化发展现状,浅析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发展存在的问题与短板弱势,以及针对如何加快发展提出的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农机社会化服务;农机装备;全程机械化1 基本情况潜山市位于安徽省西南部,是国家重要的粮油生产基地,主要农作物为水稻、油菜、小麦,粮食作物播种面积3.53万hm2,总产21万t左右,粮食总产值达5.6亿元以上。

农业在潜山市国民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地位,其兴衰与否直接影响到全市国民经济发展速度的快慢,粮食产量的多少,直接影响了种田人支配收入的增减。

目前,农机化发展形势喜人。

一是农机装备总量稳步增长,全市拥有农机总动力达45万kW,装备结构进一步优化。

其中:大中型拖拉机、联合收割机和水稻插秧机拥有量分别达578台、491台和273台,植保、播种、施肥无人机162台,水稻工厂化育秧设备115套,先进适用农机装备的快速应用,为农业生产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装备支撑。

二是农机作业水平全面提升,全年完成机耕作业面积3.9万hm2,水稻机插(播)面积3.01万hm2,水稻机收面积3.38万hm2,粮食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85%。

三是农机服务能力显著增强。

全市登记注册农机专业合作社89家,部级示范社1家,省级示范社8家,已建成农事综合服务中心9家,合作社成员825人,注册资金达 8 356万元,全市农机从业人员3 450人,农机大户、服务专业户592个,农机服务范围基本涵盖了农机社会化服务各个领域、各个环节。

2 主要做法1)农机购置补贴资金快速有效落实。

潜山市补贴方案明确粮食作物耕、种、收机械优先,大中型拖拉机、联合收割机、水稻机插(播)机械、秸秆还田机械、植保机械、秸秆打捆机械等为敞开补贴机具。

安徽铜陵粮食生产情况的调查与思考

安徽铜陵粮食生产情况的调查与思考
多是 由粮 食转 化而来 。
立 健全 了农 业补 贴 制度 和 投 入增 长 机 制 。二 是 认 真统 计 并及 时准 确下发 各种 补贴资 金 。三是 加大 监督 检查 力 度 , 严 格执行 粮食 质 价 政 策 , 保 中 央 强农 惠农 政 策 落 到 实 确 处 。四是年 初在 铜陵市农 业信 息 网上 下发 铜 陵市农 委 、 铜 陵市新农 办致 全市农 民朋友 的一 封信 。五是 20 在全 09年 省率先 出台较 为完整 的土地 经营权 流转 配套政 策 , 土地 如 流入对 种植 经 济作 物 的大户 补偿 6 0元/6 m , 种植 水 67 对 稻等大宗 作物 , 补贴 3 r67 市 、 ( ) : 配套 ; 0f 6m , 县 区 1 1 . / 同 时 , 贴农 户 2 ;/ 6m , 是县 ( 11 套。通 过政 补 5 ̄ 67 也 区) : 配 策 激 励 , 铜 陵 县 的 土 地 流 转 面 积 由 20 年 的 仅 08 23.3 m 上 升 到 目前 的 63.3m , 20 73 3h 93 3h 是 08年 的 25 .
6.h 67 m 以上规模经营户 l 户 。六是加大粮食生产的政 7
策性 保 险。 目 , 入 我市 政 策 性保 险的 类别 有 水 稻 、 前 进 小
麦、 玉米、 大豆、 棉花、 油菜、 能繁母猪、 生姜等, 中, 其 粮食 方面, 户 承担 的保 费水 稻 3元/6m , 米 24 农 67 玉 .
安全的若干思考 , 即强化粮食生产领导责任 制 ; 增加 补贴 , 高农 民种粮食 积极性 ; 大培 训力度 , 高劳动者 素质 ; 提 加 提 扩大粮食种植面积 ; 高科技 含量、 提 开展 高产创建 、 高单产和 总产 ; 提 加强农田基 本建设 , 确保旱涝保 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粮食安全问题研究——以安徽省为例摘要安徽省在全国粮食生产中占有特殊的地位,对于稳定我国粮食生产起着重要作用。

本文以安徽粮食安全发展状况为背景,通过建立适当的经济模型和数学模型,解决安徽粮食安全相关问题。

首先,利用主成分方法建立粮食安全综合指标。

然后利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对众多影响粮食安全因素进行排序,得出以下结论:影响程度从大到小依次为人口数量、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农业劳动人口、乡城收入比、单位面积粮食产量、受灾面积、城市化率、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

其次,通过建立向量自回归模型分析各因素对粮食安全的影响,并且进行了协整分析、脉冲响应分析。

结果表明: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单位面积粮食产量、乡城收入比、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城市化率对粮食安全起到正向作用,受灾面积、农业劳动人口、人口数量对粮食安全起到反向作用。

接着,结合粮食安全指数及其各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建立起的协整方程,从机制设计理论的角度出发,为解决我国粮食安全问题提出关键影响环节,并就关键影响环节展开分析,提出合理的解决粮食安全的机制解决办法。

最后,文章在以上研究的基础上,采用神经网络预测方法对安徽省2008-2011年的粮食安全状况进行了预测,预测结果显示:2008年和2011年安徽省粮食安全程度较高;2009年和2010年粮食安全程度较低,尤其是2010年不容乐观,文章据此对安徽省粮食安全的发展状况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关键词:粮食安全;主成分;VAR模型;脉冲响应;机制设计;神经网络一、基本现状与问题的提出民以食为天,国以粮为本。

粮食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战略物资,粮食安全与社会的和谐、政治的稳定、经济的持续发展息息相关。

保障粮食安全,对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当前我国粮食安全形势总体是好的,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食物供给日益丰富,供需基本平衡。

但我国人口众多,对粮食的需求量大,粮食安全的基础比较脆弱。

从今后发展趋势看,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以及人口增加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粮食消费需求将呈刚性增长,而耕地减少、水资源短缺、气候变化等对粮食生产的约束日益突出。

我国粮食的供需将长期处于紧平衡状态,保障粮食安全面临严峻挑战。

安徽省在全国粮食生产中占有特殊的地位,对于稳定我国粮食生产起着重要作用。

一是因为安徽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省和产量大省,是全国13 个粮食主产省和全国6个粮食调出省份之一,年均调出粮食500 万吨。

二是因为安徽是全国农村改革的先行省份,1978年凤阳小岗村率先实行大包干,2001年全国农业税费改革在安徽省全省试点,2005年在全国率先取消了农业税。

三是安徽的农业发展状况在全过具有代表性。

因此,如何构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和符合安徽省省情的粮食安全保障体系,对于维持社会稳定与国家自立具有重要意义。

安徽省基本概括如下:1.自然概括全省耕地面积408万公顷,土地肥沃,适宜各种农作物生长。

长江和淮河自西向东横贯全境,其中:淮河流域6.7万平方公里,长江流域6.6万平方公里,新安江流域0.65万平方公里。

2.粮食生产概括安徽农业的大发展源于30年前发生在江淮大地上的一场变革。

1978年夏天,安徽大旱。

夏收后,凤阳县小岗村18户农民签下了分田到户的契约,拉开了大包干的序幕。

第二年,粮食产量便达到了66吨,相当于1966年~1970年的总和。

大包干的成功为安徽的粮食生产开辟出一片新天地。

农村改革30年来,安徽粮食生产的总趋势是上升的(见图1),粮食产量由1482.6万吨增长到3023.3万吨,增幅达103.92%,年平均递增2.40%。

安徽实现了由农业省向农业大省、产粮大省的转变,粮食年产量常年居全国第6位。

随着粮食生产水平的提升,安徽对全国粮食安全的贡献越来越大,不仅解决了本省人民的吃饭问题,而且每年调出粮食约500万吨。

安徽省的粮食生产还是全国粮食增产的助推器,2006年安徽粮食增产255.4万吨,占到了全国总增量的40%。

2008年,安徽省夏粮总产1170万吨,创历史最好水平,增量占全国的20%。

但是,在取得这些成就的同时,安徽省的粮食安全也存在一些潜在的威胁。

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安徽经济快速发展、人口增长、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耕地资源日益受到工业和城市土地利用的经济竞争,部分耕地非农利用的趋势不可逆转;同时,由于水土流失、工业废物排放、农药化肥的大量使用,不合理的灌溉方式及自然灾害等导致耕地质量下降,制约着安徽省的粮食生产与粮食安全。

图1 安徽省1978-2008年粮食年产量二、理论背景和文献综述1.粮食安全的定义在中国,粮食安全是指主要粮食品种的产和销、供与求动态的平衡,及应对突发事件的实力和能力。

粮食安全的最终目标是,确保所有的人在任何时候既买得到又买得起他们所需的基本食品。

”这个概念包括三个具体目标:⑴确保生产足够数量的粮食;⑵最大限度地稳定粮食供应;⑶确保所有需要粮食的人都能获得粮食。

对于粮食安全,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第一,粮食安全包括宏观安全和微观安全。

宏观安全就是从总体、总量上看粮食供求是均衡的微观安全是从局部、个体上看粮食供求是均衡的,任何人都能买得到并且能够买得起为维持生存和健康所必需的足够食品。

只有同时实现了宏观安全和微观安全才算实现了粮食安全。

第二,粮食安全包括短期安全和长期安全。

即保证不仅在短期内任何人都能买得到又能买得起为维持生存和健康所必需的足够食品,更重要的是在长期内,在任何时候,任何人都能买得到又能买得起为维持生存和健康所必需的足够粮食。

粮食安全的目标应该是实现长期粮食安全。

第三,粮食安全包括量的安全和质的安全。

也就是说,粮食安全的目标不仅仅是维持生存还要保证健康不仅仅是从数量上有足够的粮食,还要确保粮食食用卫生、安全。

本文主要是从粮食的长期安全以及粮食量的安全角度出发,研究安徽省的宏观粮食安全问题。

2.国外研究综述最早对中国的粮食安全问题进行研究的是美国的布朗,1994年美国世界观察研究所所长莱斯特·布朗(Lester Brown)在《华盛顿邮报》上发表“中国能使世界挨饿吗?——它的崛起正在消费掉全球粮食供给”。

他在1995年又进一步认为,到2030年中国由于耕地面积的减少等因素,粮食将减少20%,如果不考虑膳食结构的改善,中国将进口相当于现在世界粮食贸易总额的粮食,达2.0~3.69亿吨。

在这以后,世界上许多组织或个人都对此进行了有针对性的研究评价。

美国农业部费里德克·科鲁克认为,布朗博士在长期预测中没有把市场经济的自我矫正机制因素考虑进去,中国政府、生产者和消费者不会对经济环境的变化无动于衷。

日本农林水产省白石和良认为,布朗的预测依据不十分明确,过分强调特定条件,因而产生了不符合实际的结论。

世界银行专门进行了关于中国长期粮食安全的课题研究,认为中国在2020年粮食进口量约为6000万吨,主要粮食出口国完全可以在不大幅度提价的情况下供应这些粮食。

关于世界粮食安全形势的分析研究,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和国际谷物理事会(IGC)曾对1997-1998年世界粮食形势作了测算,认为供给形势有所改善,安全系数有所提高。

1999 年在英国举办了关于未来世界粮食形势的研讨会,会后出版了一个名为《养活 80 多亿人,对科学的挑战》论文集,其中大量篇目充斥着悲观的论调,只有极少数作者持相反态度。

3.国内研究综述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布朗博士对中国未来粮食供给表示深深的忧虑以来,我国很多学者都对中国粮食安全状况进行了不同程度的评估。

主要分为以下几种:⑴关于粮食安全测度基准与方法的研究朱泽(1998)通过比较中国与世界重要粮食生产与消费国在粮食总产量波动系数、粮食自给率、粮食库存水平、人均粮食占有量与低收入人口粮食供应水平等指标方面的差异性,以及粮食安全系数的计算与比较,得出了中国粮食安全整体水平仅次于加拿大、法国、美国与澳大利亚等四国,高于世界平均水平的结论。

徐奉贤(1999)在四指标中加上了贫困者的粮食保障水平,通过五项指标的简单平均计算了粮食安全系数。

马九杰等(2001)则认为粮食安全综合指数是食物和膳食能量供求平衡指数、粮食生产波动指数、粮食储备一需求比率、粮食国际贸易依存度系数、粮食及食物市场稳定性等各指标得分值的加权平均值。

刘晓梅(2004)构建了一个四指标加权平均安全系数,认为我国的粮食安全系数是0.70,从世界范围来看是比较高的。

吕耀等在《中国食物保障可持续性及其评价》一文中,突破了许多人仅仅或主要从粮食产量与人口这两个因素来考虑粮食供应保障的情况,而着力于从农业生产及其资源生产效率、经济效益、资源利用率以及资源与环境质量等方面来构建中国食物保障可持续性评价指标体系,并依据中国自然资源区划的九大农业区内个县市的有关资料进行了具体评价,并得出了中国区际食物保障可持续水平有较大差异、样本间的食物保障可持续指数差异很大与各区域影响食物保障可持续性的主要限制因子不同等重要结论。

⑵对中国粮食供求的研究在粮食生产与供给方面,1995年莱斯特·布朗指出,由于耕地将被工业和城市用地挤占,中国谷物产量将会从1990年的3.41亿吨下降到2020年的2.72亿吨,而人口又大量增加,所以世界无法养活中国;让·邓肯(1997)1997年预测中国谷物产量2010年将达到4.26 亿~4.75亿吨,其预测结果与莱斯特·布朗完全不一样;朱玫(1997)对各个阶段影响中国粮食波动因素的粮食产量增长贡献作了实证分析,结论是:单产贡献率是主要的。

在粮食需求方面,常根发(2000)从微观农户消费行为探讨了农村口粮消费的实现模式,农户口粮消费与粮食生产具有阶段性和不一致性,二者受农户消费效用和收入的双重约束;朱彬(2001)认为,尽管高收入会带来肉类食品的高消费,但由于消费结构向低粮耗肉类倾斜,故而饲料粮需求的增长速度将被减缓。

⑶对各省份粮食安全状况的研究目前关于省份地区的粮食安全问题,已有相当多学者对福建、浙江、江苏、陕西、山东、湖北、吉林、河北、湖南等省从影响因素、预警系统的设计等角度进行了研究,如宁自军(2003)就粮食购销市场化条件下浙江省粮食安全预警系统的设计及其指标体系的构建进行了初步研究。

门可佩等(2008)以江苏省粮食生产情况为例,分析粮食安全相关因素,江苏省粮食安全问题存在隐患的结论。

李梦觉(2009)通过对“粮食安全”内涵和评价指标的研究,分析了湖南省安全状况及其面临的问题。

而关于粮食生产大省——安徽省的粮食安全问题研究寥寥无几。

金宝石(2005)在GIS 支持下,建立了1980、2002 年两个时期安徽省各县域耕地资源、粮食生产以及影响粮食生产的地形地貌、土壤、光热水等自然条件的空间数据库和多年社会属性数据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