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气管道计量导则(A版)
油气输送管道工程测量规范

油气输送管道工程测量规范1 总则1.0.1为了统一油气输送管道建设中工程测量的技术要求,做到技术先进、经济合理、安全适用,为工程提供准确的测绘资料,以适应石油工业建设发展的需要,制定本规范。
1.0.2本规范适用于陆上油气输送管道工程设计阶段的测量。
不适用于城市油气输送管网的测量。
1.0.3测量前应根据委托方的要求及工作内容制定技术方案,编写测量纲要或技术设计书。
测量成果应进行检查验收。
1.0.4油气输送管道工程测量应遵守国家现行标准《石油天然气工业健康、安全与环境管理体系》SY/T 6276的有关规定。
1.0.5各类测绘仪器和设备应及时检查校正,加强维护保养,按规定进行检定。
1.0.6油气输送管道工程测量,在采用新技术和新方法时应符合本规范要求。
1.0.7本规范以中误差作为衡量测绘精度的标准,二倍中误差作为极限误差。
注:本规范条文中的中误差、闭合差、限差及较差,除特别标明外,通常省略正负号表示。
1.0.8对油气输送管道工程测量中所使用的测量成果资料应进行检核。
1.0.9油气输送管道的配套工程,如通信线路、送电线路、道路、给排水管道等的测量,以及埋于地下的各类管道、各种电(光)缆的探测应按现行国家标准《油气田工程测量规范》GB 50537的规定执行。
1.0.10本规范规定了油气输送管道工程测量的基本技术要求。
2 术语2.0.1 2″级仪器2″class instrument一测回水平方向中误差标称为2″的测角仪器,包括全站仪、电子经纬仪、光学经纬仪。
注:6″级仪器定义方法相似。
2.0.2 5mm级仪器5mm class instrument当测距长度为1km时,光电测距仪的标称精度为5mm,包括测距仪、全站仪。
注:10mm级仪器的定义方法相似。
2.0.3 数字地形图digital topographic map按一定的数据组织形式表达地形要素的地理信息数据集。
2.0.4中线center line油气输送管道设计中所定出的管道中心线。
QSYGD0008-2011油气管道管理与维护规程

Q/SY GD 0008-2011目 次前言 (Ⅱ)1 范围 (1)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3 一般规定 (1)4 管道管理人员配置 (2)5 管道巡护基本要求 (2)6 管道安全防护 (2)7 管道防腐层 (5)8 阴极保护管理 (6)9 埋地管道的干扰及防护 (7)10 废弃管线处理 (7)附录 A (规范性附录)管道悬空最大允许跨度计算公式 (9)附录 B (资料性附录)公路等级划分 (10)附录 C (规范性附录)埋地电缆、光缆及建构筑物基础与管道的安全距离 (11)IQ/SY GD 0008-2011II前 言本标准按GB/T 1.1-2009《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给出的规则编写的。
本标准代替Q/SY GD0008-2008《油气管道管理与维护规程》和Q/SY GD0170-2005《油气管道三穿部位加固防护标准》。
本标准以Q/SY GD0008-2008为主,整合了Q/SY GD0170-2005的全部内容,与Q/SY GD0008-2008相比主要技术变化如下:——增加了定向钻施工与管道相互关系的处理原则——增加了管道与河渠相互关系的处理原则——增加了管道与建构筑物相互关系的处理原则——增加了废弃管线处理原则——删除了管理机构职责——修改了管道与铁(公)路相互关系的处理原则——修改了管道与电力、通信线路相互关系的处理原则本标准由中国石油管道公司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石油管道公司管道处(保卫处)、沈阳调度中心、大连输油气分公司、长春输油气分公司。
本标准起草人:王巨洪、费雪松、高强、张永盛、郭庆茹、董仲智、张世斌、何悟忠、吴运强、刘广兴、南敬茹、孟国忠、姜征锋。
本标准代替历次版本的发布情况为:Q/SY GD0008-2008、Q/SY GD0170-2005、Q/SY GD0008—2001、Q/SY GD0011—2001。
Q/SY GD 0008-2011油气管道管理与维护规程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长输油气管道管理与维护的内容与方法。
油气管道并行敷设设计规定CDP-G-OGP-PL-001-2010-1

CDP-G-OGP-PL-006-2010/B
油气管道并行敷设设计规定
1 范围
本规定明确了同期建设和不同期建设油气输送管道并行敷设的技术要求,适用于并行管道间距在 50m 以内的陆上油气输送管道,不适用于油气田内部集输管道和城镇燃气管道。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6 线路设计
6.1 线路选择
线路路由选择除了要满足设计规范的要求外,还应根据并行管道的特点,注意以下事项: a)应准确掌握在役管道及相关设施的位置; b)应考虑并行管道的敷设要求; c)应考虑不同地形、地质条件下的管道敷设的并行间距要求; d)应对因并行引起的施工、运行阶段各种风险进行分析,提出采取规避风险的措施。
6.2.3 对于石方地段,应遵循以下规定: a)同期建设管道应合理安排开挖管沟的时间,同时爆破一条管沟或并行爆破多条管沟。 b)对于不同期建设管道,要求如下: 1)宜保持 20m 以上间距,新建管道爆破管沟形成的振动波到达在役管道处的最大垂直振动速 度应不大于 10cm/s。
2
CDP-G-OGP-PL-006-2010/B
6.2 并行间距
6.2.1 基本规定
a) 并行间距的确定应考虑管道输送介质的特征、压力、管径、地形特点、周围的土壤性质等参数, 同时应满足施工和运行的要求。当并行敷设的管道中存在加热输送的情况,其并行间距还应满 足 6.2.7 条的规定。
b) 不受限制地段,并行间距应满足起决定作用的管道失效而不造成其他并行管道破坏的要求,并 且应不小于 6m;不同期建设的石方地段,并行间距不宜小于 20m。
6.1 线路选择 ...................................................................... 2 6.2 并行间距 ...................................................................... 2 6.3 钢管和检验 .................................................................... 4 6.4 强度设计 ...................................................................... 4 6.5 管道敷设 ...................................................................... 4 6.6 防腐设计 ...................................................................... 4 6.7 水工保护 ...................................................................... 5 6.8 管道标识 ...................................................................... 5 6.9 勘察注意事项 .................................................................. 5 7 线路施工技术要求 .................................................................. 5 附 件 条文说明 ........................................................................ 7
陆上石油天然气长输管道建设项目安全设施设计编制导则

陆上石油天然气长输管道建设项目安全设施设计编制导则(试行)1 适用范围本导则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新建、改建、扩建的陆上石油天然气长输管道(以下简称油气管道)及其辅助储存设施建设项目安全设施设计的编制。
油气管道起始点为:海上油气田输出的油气管道,以陆岸终端出站点为起点;进口油气管道,以进国境首站为起点;陆上油气田(厂)输出的油气管道,以油气管道首站为起点。
油气管道终点为与下游用户(包括炼油厂、港口码头、油库、城镇燃气门站等)计量交接的末站或分输站。
2 术语和定义2.1油气管道油气管道是指输送石油和天然气(石油包括原油、成品油和液化石油气<LPG>,天然气包括天然气、煤制气和页岩气等)的管道及其附属设施(不包括城镇燃气管道和炼油、化工等企业厂区内管道)。
2.2安全设施安全设施是指在油气管道输送过程中用于预防、控制、减少和消除事故所采用的设备、设施及其他技术措施的总称。
3 设计依据3.1 建设项目批复文件列出建设项目的审批、核准(备案)文件,可研批复,安全条件审查意见书和初步设计委托书,并标注文号。
3.2 国家、行业及地方相关法律、法规、规章及规范性文件列出建设项目适用的现行国家、行业及地方有关安全生产的相关法律、法规、规章及规范性文件,宜按法律-法规-规章-规范性文件顺序排列,并标注发布机构、文号和施行日期。
包括但不限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特种设备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石油天然气管道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公路安全保护条例》《铁路安全管理条例》《电力设施保护条例》《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危险化学品建设项目安全监督管理办法》《防雷减灾管理办法》3.3 国家、行业及其他相关标准、规范列出建设项目引用的有关安全的国家、行业及其他相关标准、规范,名称后应标注标准号和年号,宜按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其他相关标准、规范的顺序排列,并按照专业进行排序。
2015.82号-陆上石油天然气长输管道建设项目安全设施设计编制导则

陆上石油天然气长输管道建设项目安全设施设计编制导则(试行)1 适用范围本导则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新建、改建、扩建的陆上石油天然气长输管道(以下简称油气管道)及其辅助储存设施建设项目安全设施设计的编制。
油气管道起始点为:海上油气田输出的油气管道,以陆岸终端出站点为起点;进口油气管道,以进国境首站为起点;陆上油气田(厂)输出的油气管道,以油气管道首站为起点。
油气管道终点为与下游用户(包括炼油厂、港口码头、油库、城镇燃气门站等)计量交接的末站或分输站。
2 术语和定义2.1油气管道油气管道是指输送石油和天然气(石油包括原油、成品油和液化石油气<LPG>,天然气包括天然气、煤制气和页岩气等)的管道及其附属设施(不包括城镇燃气管道和炼油、化工等企业厂区内管道)。
2.2安全设施安全设施是指在油气管道输送过程中用于预防、控制、减少和消除事故所采用的设备、设施及其他技术措施的总称。
3 设计依据3.1 建设项目批复文件列出建设项目的审批、核准(备案)文件,可研批复,安全条件审查意见书和初步设计委托书,并标注文号。
3.2 国家、行业及地方相关法律、法规、规章及规范性文件列出建设项目适用的现行国家、行业及地方有关安全生产的相关法律、法规、规章及规范性文件,宜按法律-法规-规章-规范性文件顺序排列,并标注发布机构、文号和施行日期。
包括但不限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特种设备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石油天然气管道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公路安全保护条例》《铁路安全管理条例》《电力设施保护条例》《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危险化学品建设项目安全监督管理办法》《防雷减灾管理办法》3.3 国家、行业及其他相关标准、规范列出建设项目引用的有关安全的国家、行业及其他相关标准、规范,名称后应标注标准号和年号,宜按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其他相关标准、规范的顺序排列,并按照专业进行排序。
13.CDP-G-OGP-OP-010-2013-1 油气管道设备材料计算指南

目次
前 言 ............................................................................ III 1 范围 .............................................................................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 1 3 术语 ............................................................................. 1 4 基本要求 ......................................................................... 2 4.1 设备材料计算原则 ............................................................... 2 4.2 阶段及专业划分 ................................................................. 2 5 线路 ............................................................................. 3 5.1 一般规定 ....................................................................... 3 5.2 主要设备、材料确定与要求 ....................................................... 3 5.3 开料余量 ...................................................................... 10 6 穿跨越 .......................................................................... 11 6.1 一般规定 ...................................................................... 11 6.2 主要材料确定与要求 ............................................................ 12 6.3 开料余量 ...................................................................... 15 7 站场工艺 ........................................................................ 16 7.1 一般规定 ...................................................................... 16 7.2 主要设备、材料确定与要求 ...................................................... 17 7.3 开料余量 ...................................................................... 18 8 防腐及阴极保护 .................................................................. 19 8.1 一般规定 ...................................................................... 19 8.2 主要设备、材料确定与要求 ...................................................... 20 8.3 开料余量 ...................................................................... 22 9 自动控制 ........................................................................ 25 9.1 一般规定 ...................................................................... 25 9.2 界面划分 ...................................................................... 25 9.3 主要设备、材料确定与要求 ...................................................... 26 9.4 开料余量 ...................................................................... 35 10 通信 ............................................................................ 35 10.1 一般规定 ...................................................................... 35 10.2 界面划分 ...................................................................... 35 10.3 主要设备、材料确定与要求 ...................................................... 36 10.4 开料余量 ...................................................................... 37 11 供配电 .......................................................................... 54 11.1 一般规定 ...................................................................... 54 11.2 界面划分 ...................................................................... 55
《陆上油气管道建设项目安全评价导则》

《陆上油气管道建设项目安全评价导则》编制说明标准编制组《陆上油气管道建设项目安全评价导则》编制说明一、工作简况.任务来源:根据《关于申报年安全生产标准计划项目的通知》(政法函〔〕号文)的要求,由胜利油田检测评价研究有限公司、石油工业安全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等等个单位共同起草编制《陆上油气管道建设项目安全评价导则》,由胜利油田检测评价研究有限公司担任主编,进一步规范油气管道建设项目安全评价报告的编写。
.主要工作过程(起草过程):年月,由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安全监管三司委托胜利油田检测评价研究有限公司、石油工业安全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编制《陆上油气输送管道建设项目安全评价报告编制导则》。
编写组经过前期大量调研,现场考察,同时聘请管道业内资深专家进行指导,形成了《导则》初稿。
石油工业安全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先后组织中石化和中石油安全主管部门及所属的管道设计、施工、运行、评价、研究单位,召开了审查会议,对《导则》进行了修改。
年月日,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正式发布《陆上油气输送管道建设项目安全评价报告编制导则(试行)》(安监总厅管三[]号文)。
该《导则》目前作为本标准前期草案,已试行一年。
年月至年月期间,石油工业安全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会同胜利油田检测评价研究有限公司成立了《导则》标准编写组,并收集了实际应用反馈意见,根据多方的反馈意见进行细致修订,在原号文件的基础上形成了《陆上油气管道建设项目安全评价导则》征求意见稿。
主要经历如下:()年月年月,石油工业安全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成立了《导则》编写组,制定工作计划。
编写组开展了前期调研工作,收集了相关资料。
于月中旬完成了《导则》初稿。
()年月,石油工业安全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在烟台组织中石化安全主管部门及中石油管道设计单位、安全评价机构,召开了《导则》初审会议,并邀请原国家安监总局安全监管三司和有关专家对《导则》初稿进行了讨论,形成了修改意见。
编写组对会议提出的审查意见逐条进行了研究分析,修改完善了《导则》,形成了送审稿。
油气田非金属管道应用导则

中国石油油气田非金属管道应用导则(试行)中国石油勘探与生产公司二○一二年一月前言非金属管道具有优良的耐腐蚀性和较低的水力摩阻,近几年在油气田开发地面工程建设中得到了较大规模的应用,对减缓钢质管道腐蚀、节省地面投资、降低维护成本等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目前,玻璃钢管、钢骨架聚乙烯复合管、塑料合金复合管、柔性高压复合管等管材已应用于油气田的油气集输及输送、供水及注水等系统,长度超过2万公里,约占油气田地面工程管道总数的10%。
为了规范和推进非金属管道在油气田地面工程领域的应用范围和规模,解决非金属管道种类多、管道质量及性能影响因素复杂、设计及施工标准不统一、维护配套不完善等问题,勘探与生产公司组织规划总院开展了非金属管道应用技术研究工作,调查了大量的现场应用情况及效果,系统地分析了国内外有关非金属管道标准规范,多次组织召开了非金属管道技术研讨会,并开展了典型非金属管道性能的测试试验。
在非金属管道技术研究工作的基础上,结合非金属管道现有标准规范使用情况和工程建设经验,编制了《油气田非金属管道应用导则》,作为中国石油企业内部规定执行,旨在指导和进一步推进非金属管道的应用,并为相关标准规范的制修订提供支持。
本导则由中国石油勘探与生产公司提出并归口,中国石油规划总院负责具体内容的解释。
在本导则执行过程中,希望各单位结合工程实践,认真总结经验,如发现本导则需要修改和补充之处,请将意见和资料寄至中国石油规划总院油气田所(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志新西路3号,邮编:100083,联系人:韩方勇,联系电话:0,电子邮件:)。
编制单位:中国石油勘探与生产分公司中国石油规划总院主要起草人:汤林韩方勇孙铁民班兴安杨艳丁建宇白晓东张维智目次1总则.................................................. 错误!未定义书签。
2术语和定义............................................ 错误!未定义书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to
k
lic
C
m
C
lic
k
to
bu
y
N
.c
O W !
w
.d o
w
o
.d o
c u-tr a c k
c u-tr a c k
.c
5.6.1
40% —100% 6:1 90 GB/T 9109 -1988 API MPMS 5.6.2 GB/T 17289-1998 ±0.15%
75% 1.2qmax GB/T 9109 -1988 API MPMS 5.6.3 GB/T 17288-1998
c u-tr a c k
.c
179.27 kPa
1.25
5.7.3
DBB DBB
5.7.4
1
1
5.7.5
5.7.6
15
34
o
m
w
w
w
w
PD
H F-XC A N GE
PD
H F-XC A N GE
O W !
N
y
bu
to
k
lic
C
m
C
lic
k
to
bu
y
N
.c
O W !
w
.d o
w
o
.d o
c u-tr a c k
k
lic
C
m
C
lic
k
to
bu
y
N
.c
O W !
w
.d o
w
o
.d o
c u-tr a c k
c u-tr a c k
.c
...................................................................................................................... 1 1 2 3 4 5 6 7 8 .................................................................................................................... 2 ......................................................................................................... 2 ...................................................................................... 3 ............................................................................................................. 4 .......................................................................... 8 .................................................................................... 22 ............................................................................................................... 32 .................................................................................................................. 34
O W !
N
y
bu
to
k
lic
C
m
C
lic
k
to
bu
y
N
.c
O W !
w
.d o
w
o
.d o
c u-tr a c k
c u-tr a c k
.c
1 1.1
1.2
2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2.10
MSC
2
34
o
m
w
w
w
w
PD
H F-XC A N GE
PD
H F-XC A N GE
O W !
N
y
bu
to
k
lic
C
m
C
lic
k
to
bu
y
N
.c
O W !
w
.d o
w
o
.d o
c u-tr a c k
c u-tr a c k
.c
3
GB50183-2004 GBJ 16-87 2001
GB 3836-2000 GB/T 9109-1998 GB/T17286-1998 GB/T 17287-1998 GB/T 17288-1998 GB/T 17289-1998 GB/T 17291-1998 JJG209-1994 JJG 667-1997 JJG 897-1995 GB/T 50251-1994 GB/T18603-2001 GB/T18604-2001 GB/T18940-2003 SY/T6143-2004 GB/T13609-1999 GB/T13610-2003 GB150-1998
150kPa 4
4
3" & 4"
> 4"
3" & 4"
> 4"
60 40 5.7.2
40 40
40 40
20 20
20 20
14
34
o
m
w
w
w
w
PD
H F-XC A N GE
PD
H F-XC A N GE
O W !
N
y
bu
to
k
lic
C
m
C
lic
k
to
bu
y
N
.c
O W !
w
.d o
w
o
.d o
c u-tr a c k
5.6.3.1
5.6.3.2
13
34
o
m
w
w
w
w
PD
H F-XC A N GE
PD
H F-XC A N GE
O W !
N
y
bu
to
k
lic
C
m
C
lic
k
to
bu
y
N
.c
O W !
w
.d o
w
o
.d o
c u-tr a c k
c u-tr a c k
.c
5.6.3.3
ISO10790 — 5.7 5.7.1
o
m
w
w
w
w
PD
H F-XC A N GE
PD
H F-XC A N GE
O W !
N
y
bu
to
k
lic
C
m
C
lic
k
to
bu
y
N
.c
O W !
w
.d o
w
o
.d o
c u-tr a c k
c u-tr a c k
.c
7
…………
1
34
o
m
w
w
w
w
PD
H F-XC A N GE
PD
H F-XC A N GE
o
m
w
w
w
w
PD
H F-XC A N GE
PD
H F-XC A N GE
O W !
N
y
bu
to
k
lic
C
m
C
lic
k
to
bu
y
N
.c
O W !
w
.d o
w
o
.d o
c u-tr a c k
c u-tr a c k
.c
1-2
JJG 226-2001 JJG 52 -1999 JJG829-1993 JJG882-2004 JJG ××× JJG ××× ×××× ××××
.c
kPa kg/m3 4.7
MPa
101.325kPa
20
Tn
293.15K 20
20
4.8
4.9
4.10
4.11
1
2
6
34
o
m
w
w
w
w
PD
H F-XC A N GE
PD
H F-XC A N GE
O W !
N
y
bu
to
k
lic
C
m
C
lic
k
to
bu
y
N
.c
O W !
w
.d o
w
o
.d o
c u-tr a c k
Viscosity,
Q
/
Displacement
Conventional Turbi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