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成为一个合格的企业高管?怎样做好企业管理者
如何成为一名成功的高管

如何成为一名成功的高管成为一名成功的高管,是许多人在职场上追求的目标。
然而,要想在管理上有所建树,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探讨如何成为一名合格的高管。
一、塑造自己的领导形象领导形象是高管必需打造的一个重要元素,它直接影响到公司的核心价值观和文化氛围。
塑造自己的领导形象包括几个方面:首先,高管必须具备明确的职责和使命感,清楚标准自己的位置和角色,以使得团队成员更加明确自己的职责,提升自己的效率和工作质量;其次,高管应该拥有前瞻性和战略性的思考能力,带领公司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赢得优势;第三,高管必须保持专业和高效的工作态度,以便让公司的同事和客户感受到他们的工作价值;最后,高管需要具备良好的沟通技巧和领导能力,以便激励员工积极工作。
二、培养拯救公司的领导力高管的领导力是其成功的基本因素。
正确的领导力体现在三个方面:1. 高管应该有能力制定一套完整的管理计划,即找到组织的目标、制定计划、分配资源和控制绩效确保有效实施,这样公司才能稳定发展;2. 高管还应该能够发挥其在公司内部和市场上所具有的影响力,打破关系壁垒,帮助公司发展;3. 另一方面,高管还应该具备吸引和保留优秀人才的能力,帮助公司培养出更多的优秀工作人才和领导人才。
三、提高业务知识高管应该具备行业内专业知识和实战经验,才能够更好地指导和管理公司。
故此,高管应该经常参加各种相关业务会议或培训,并保持对市场的敏感度和对客户的关注度,这样才能够更好地为公司提供创新性的战略和解决方案。
四、赢得团队信任团队是公司最重要的资源。
高管必须赢得团队内部的信任,才能够确定正确的目标并为其行动计划提供支持。
高管可以通过以下措施赢得团队信任:1. 高管应该认真对待公司每一位同事,积极帮助同事解决问题和达成自己的目标;2. 高管应该坚持自己的原则,但也要时刻关注团队成员的情绪和需求;3. 高管最好为团队设定一些明确的目标和绩效考核标准,并给予表扬和奖励。
如果你是人才,如何成为一个CIO

如果你是人才,如何成为一个CIO?作为企业的高级业务管理人员,CIO是企业管理与IT技术的全才,我认为至少应该包括下列四个方面.管理者的基本素质包括普通管理的计划、组织、协调、执行和控制能力,拥有项目经理的能力,能够从质量、成本、风险、时间、流程等方面管理项目;还必须具备领袖气质、才能和大局观,从发展、战略、规划以及行业的角度去思考和解决企业的问题。
精通企业以及相关行业的知识括企业的研发、生产、计划、营销、市场、物流等核心业务流程,熟悉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组织结构、行政程序等基础资源,以及企业的愿景、发展目标、价值观等企业的文化范畴。
掌握并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包括IT基础设施方面的计算机通讯与网络系统、操作系统、安全系统、存储与备份系统等,了解当前企业管理软件的思想、原理、产品如ERP、PLM、SCM、CRM、EIP、BI、KM、OA以及供应商,具备现代软件开发与管理的技术,掌握计算机服务与运行管理(如ITSM),能够熟练地运用信息技术解决企业的实际问题.全面、均衡的个人品质优秀的个人品质是成功的管理人员的基本素质,但是在目前国有企业从事信息化工作之艰辛和痛苦还要求CIO具备超常的个人品质,包括坚忍不拔的毅力、顽强的工作作风、吃苦耐劳的精神、谦逊和蔼的态度以及耐得住寂寞、体贴下属、不断学习、沟通和交流的技巧等。
诚然,要求达到上述近乎理想的广博知识、丰富经验、特殊才能和优秀品质,对任何一名员工都显得十分苛刻,难以具备。
尤其是对成长阶段的IT技术或普通管理人员,这样的要求实际上就是追求的目标、努力的方向、前进的指南.有些品质,比如领袖的亲和与影响力,需要在长期的工作中不断磨炼、逐渐形成。
由于没有达到胜利的彼岸,我没有做CIO的体会,也难以刻画出成功CIO的其它特性。
成为CIO的主要障碍技术和管理的不同点有许多,比如:管理对人、技术对事,管理似水、技术如钢,管理重感情、技术重理性,管理贵在均衡、技术追求完美,管理是宏观的、技术是微观的。
企业管理者应具备的专业素质和基本素质

企业管理者应具备的专业素质和基本素质企业管理者掌握着企业发展所需资源的配置权力,决定了企业的发展方向。
那么企业管理者应该具备哪些专业素质和基本素质?下面是给大家搜集整理的企业管理者应具备的专业素质和基本素质。
企业管理者应具备的专业素质1、对企业管理的专注和热情。
对企业管理的专注和热情应该是每一个希望走向成功的管理人员的重要要求。
企业管理者只有具有这种精神和态度,才能把自己的精力放在其中,最大限度的发挥其潜力,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
同样,一个热情洋溢的企业管理者才会感染广大员工,让广大员工用同样的热情去对待工作,只有这样,企业才会充满生机和活气。
如果一个暮气沉沉、毫无热情的人来领导企业,那么,这个企业的前景就十分堪忧。
2、企业管理知识要求企业管理者的工作对象就是企业,工作行为就是管理,所以,作为一名合格的企业管理者,必须在企业管理知识方面具有扎实的基础。
企业管理是一门综合性的学问,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问,企业管理者必须不断钻研和了解企业管理知识,为实践打好基础。
1)计划、组织、协调、控制等基础管理知识。
企业管理者的主要活动就是管理。
企业管理就是指通过计划、组织、控制、激励和领导等方式来协调企业的人力、物力、财力资源,以期达成企业设定目标。
管理的基本职能就是计划、组织、控制、激励、协调、领导等。
所以,企业管理者必须对这些知识有深刻的认识.2)市场营销、采购、研究开发、服务、生产、质量、财务、人力资源、信息化建设等业务管理知识。
企业管理是一个系统性的工作,从市场营销到产品服务,从物资管理到人力资源管理,企业管理活动是由不同的环节和不同的职能来支持的。
企业管理者必须对各环节、各职能的运行规律、特点、规范、要点进行认真研究和理解。
当然,由于企业内部管理者分工不同,除全面负责的管理者必须对以上所有环节和职能的内容充分理解外,作为其余企业管理者,重点应放在自己所负责、所分管业务方面,进行学习和钻研。
3)产业、行业知识。
怎样做好企业管理(通用3篇)

怎样做好企业管理(通用3篇)一、企业管理的“三层四治”企业的发展,当以紧密层为要。
紧密层的员工,多数是部门领导,他们能力大选择的余地也大,可是获取的报酬,远没有核心层的多。
对这个盘子的人,要实行儒家的“礼治”;松散层负责最前沿的个案作业,热情难以持久,往往在别人的推动下才出成绩,所以对这个盘子的人,要实行墨家的“人治”;公司的运营机制,必须要靠制度确立下来,在执行制度方面,要实行法家的“法治”;每个人都有缺点,甚至每个人都知道自己的缺点,管理者不要老是揪着人家的缺点不放,对待缺点,最好能实行道家的“不治”(无为而治)。
一般来说,核心层为决策层,紧密层为组织层,松散层为作业层。
这三层一级“勾”着一级,共同组成公司的执行力。
明晰了管理的分类层次,我们就不难发现,决策层是“帅”,组织层是“将”,作业层是“兵”。
如果兵随将转,将听帅令,一级“勾”着一级,一层管着一层,各项工作就会有条不紊,循序而行。
反之,如果“勾”错级次,就会引发内乱。
这绝不是耸人听闻。
最近热播的电视连续剧《红日》,给我们上了一课。
张灵甫由于友军见死不救,被华野围歼在孟良崮上。
为什么友军见死不救呢?表面看起来是因为张灵甫狂妄,得罪了其他将领,其实张灵甫的覆灭绝不是他的狂妄造成的。
张灵甫无论有多么狂妄,同僚只会对其鄙弃或者憎恶而已,断不会到了为了置其于死地而牺牲国家利益的地步,是蒋介石这个老板,越着国防部、剿总司令部、兵团司令部直接抬举他,让各级下属都不舒服,所以大家才心照不宣,阳奉阴违,见死不救的,可见,越级的危害有多大。
二、“人性化”管理与“人情化”管理的比较所谓“人性化”管理,就是在管理的时候要洞察人心人性,要符合人心人性。
也就是要“以人为本”,而以人为本的核心是以利益为本,以利益为本就要尊重自私。
自私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现象,它不同于动物的本能,也有别于个人的贪婪。
动物的本能是吃饱而已,没有占有剩余财产的欲望;自私则是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有尺度的占有,而贪婪是对占有的一种没有尺度的疯狂。
企业中高层管理者应当具备的素质和能力

企业高层领导应当具备的素质和能力素质方面1、具备全局观念、大局观念234512345素质方面1、具备全局观念、大局观念企业所有的工作都应当围绕着实现企业的总体经营目标进行,但是各个部门有属于自己的职责、目标和利益;作为企业高层领导应当总览全局,以公司的整体工作,实现公司总体经营目标为根本出发点,切忌只顾本部门的任务和利益,不顾公司大局。
如果仅以部门利益为出发点处理问题,当掌握本专业前沿的知识、研究成果和正在推广的经验。
2、具备强烈的责任心和主动性,勇于承担责任高层管理者必须有强烈的责任心,责任心是管理者的首要素质;具备责任心不仅是对领导的要求,也是对一般工作人员的要求,当然对领导的要求会更高,一个责任心不强的人不是合格的工作人员,更不配做企业的高层领导。
比如说如果公司的一个阀门在漏水,一般员工看到后不管不问,我们对这个员工可以不指责,因为一般职工可能没有那么高的觉悟,但是高层领导看了后不管不问就不行了。
作为一个高层管理者必须积极主动的工作,不能等到听到吩咐了才去做,不能等到群众有了意见时才去做,不能等到出现了问题时才去做;作为一个高层管理者应当对各项工作的结果有预见,在问题发生之前做预防性处理。
对企业的中层领导要求是:及时发现问题,及时汇报,可以把自己无能为力的问题上交。
但是对公司的高层领导要求就不一样了,应当是: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处理问题,不能再把问题上交。
上交给谁呢?上交给3持高度的紧张,张瑞敏说:我每天都战战兢兢,如履薄冰。
华为总裁任正非说:在这瞬息万变的信息社会里,惟有惶者才能生存。
阿里巴巴董事长马云说:今天很残酷,明天更残酷,后天会很美好,但绝大多数人都死在明天晚上。
高层领导没有竞争意识,没有危机感,不能居安思危,整天舒舒服服度日子,工作就不会有起色,你的工作就不会跟上时代的发展步伐。
我们今后也应当将竞争机制也应当引入干部的提拔任用方面,通过竞争让那些优秀的人才脱颖而出,把庸才淘汰出局。
优秀企业中层管理干部标准

优秀企业中层管理干部的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领导力:优秀中层管理干部应具备强烈的领导力,能够激发员工的积极性,推动团队向共同目标努力。
他们应该能够清晰地传达公司的愿景和目标,并确保每个团队成员都理解并致力于实现这些目标。
2.沟通能力:中层管理干部需要具备优秀的沟通能力,包括与上级、下属、同事以及外部伙伴进行有效沟通。
他们应该能够清晰地表达想法和期望,倾听他人的意见,并在必要时进行调解。
3.战略眼光:优秀中层管理干部应具备战略眼光,能够预测未来的趋势和挑战,并为公司制定相应的发展策略。
他们应该能够理解并解读公司的长期规划,并将其转化为具体的行动计划。
4.决策能力:在面对复杂问题时,优秀中层管理干部应具备果断的决策能力。
他们应该能够收集和分析信息,权衡各种因素,并做出明智的决策。
5.团队协作能力:中层管理干部需要懂得如何建立并维护一个高效的团队。
他们应该能够识别并培养团队成员的潜力,鼓励团队成员相互合作,共同解决问题。
6.学习能力:优秀中层管理干部应具备持续学习的能力,不断吸收新知识,提升自我。
他们应该能够鼓励团队成员一起学习,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
7.诚信与正直:在处理工作和人际关系时,优秀中层管理干部应以诚信和正直为原则。
他们应该能够以身作则,为公司树立良好的形象。
8.抗压能力:中层管理干部通常需要处理大量的工作和压力。
他们应该具备出色的抗压能力,能够在压力下保持冷静,并做出明智的决策。
这些标准并不是绝对的,不同的公司和行业可能会有不同的需求和期望。
然而,这些标准提供了一个基本的框架,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什么是优秀企业中层管理干部。
一个优秀的管理者必须具备的6大领导能力,这是做高管的基础!

⼀个优秀的管理者必须具备的6⼤领导能⼒,这是做⾼管的基础!美国著名管理⼤师迈克尔·波特曾说:“⼀个管理者的能⼒表现并不在于指挥别⼈,⽽是在指挥⾃⼰跳出最美的舞蹈。
”意即新⼀代的管理者,除了指挥他⼈为公司缔造业绩,以及充实⾃⾝的专业技能外,还必须具备基本的6⼤领导能⼒,如此才能成为⼀名成功的企业家。
⼀、沟通能⼒为了了解组织内部员⼯互动的状况,倾听职员⼼声,⼀个管理者需要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其中⼜以“善于倾听”最为重要。
惟有如此,才不⾄于让下属离⼼离德,或者不敢提出建设性的让下属离⼼离德,或者不敢提出建设性的提议与需求,⽽管理者也可借由下属的认同感、理解程度及共鸣,得知⾃⼰的沟通技巧是否成功。
所谓的沟通(communication)即是在于将⾃⼰的资讯、情感讯息传达给他⼈,并且希望借此得到对⽅反应的⼀种⾔语⾏为。
以下罗列的六⼤重点,就是主管与下属沟通时,所必须注意的重要事项。
1.当你有事情必须求助下属的帮助时,最好能明确告知下属你的⽤意,像是你希望他如何进⾏,⼜为何会挑选他执⾏这项任务,以及其他相关的具体事项。
若是抱持着“既然是上何进⾏,⼜为何会挑选他执⾏这项任务,以及其他相关的具体事项司所指派的⼯作,下属⽆须知道太多,只要听命⾏事即可”的态度,那么,负责协调的中间管理者就没有存在的必要性,⽽这往往也是最为笨拙的沟通⽅式。
2.管理者与下属沟通时,最好避免抱持“⾼度主管⽴场”的⾃我意识;事成之后,不要忘了任务或⼯作的成功,也是源⾃于下属⾟苦的执⾏,故应当给予部属适当的奖赏与⿎励。
3.⾝为中间管理职位者,除了要消化上级的命令外,也要以⾃⼰的⽅式将讯息传递给下属,让其明确得知。
属,让其明确得知。
然⽽,包含动机因素的建设性谈话容易为⼀般⼈所忽略,所以,千万不要让⾃⼰成为上级发布命令,再传达给下属的传声筒,也应避免⼈云亦云的说话⽅式。
4.管理者与下属沟通时,不妨在进⼊谈话主题之前,先询问下属的意见,才能充分掌握下属对于接下来的谈话内容,所抱持的关⼼度、兴趣,以及理解的程度。
如何做好企业高层管理者

如何做好企业高层管理者如何做好企业高层管理者管理是设计和保持一种良好环境,使人在群体里高效率地完成既定目标。
对于任何一个企业其主管人员的根本目的是创造盈余,即创造一种环境,使人们在这个环境里,投入最少的时间、资金、原材料和个人的辛劳,完成集体的目标。
或者说,他们在这个环境里,使用现有资源,完成预期的目标越多越好。
一、管理者必须具备的个人特点和管理才能1、有管理的愿望:一个合格的管理者必须有从事管理工作、影响他人以及通过与下级的共同努力取得成就的强烈愿望。
较高的地位和优厚的薪金可能是促使有效管理的一个重要因素,但强烈的管理愿望才是管理者实现高效管理的原动力。
2、与人交往的才能和感情的交流:一个合格的管理者必须具有通过书面报告、信件、谈话和讨论与人交往的能力。
要有理解别人感情的能力,并能应付交往中出现的各种情况。
3、正直和直率:这是一个合格管理者必须具备的最高道德品质。
只有在工作中钱财方面以及与他人相处中作到诚实直率,努力使上司了解本人的情况,坚持做到完全真实,才能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合格管理者。
4、过去作为管理者的业绩:任何一个行业,不可能从普通职工中挑选出高层的管理者,因为他们没有管理工作经验,而过去作为管理者的工作业绩可能是对管理者今后工作表现的最可靠的预报材料。
在某种意义上来讲,在公司里取得的工作经验是一个管理者事业成功的关键。
5、技术才能:它是一个合格管理者所必须具备的运用工具和特殊技术的.能力。
对于任何一项管理工作它都包含特定领域所需的特殊知识和技能,只有具备了这些基本能力才能实现高效的管理。
6、与人工作的才能:这种才能体现了一种合作的力量,只有具备了同其他人共同工作的才能,才能开创一种环境,使人们感到放心,并可随便表达意见。
7、概念的才能:只有具备这种才能,才能看到“大局”、认识某种情况下的关键要素并懂得各要素之间的关系。
8、设计才能:要成为一个较高层次的有效管理者,必须不仅仅能看出问题,还必须具有一个优秀设计工程师的能力,能找出实事求是地解决问题的办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何成为一个合格的企业高管?怎样做好企
业管理者
导读:丰富企业管理的经验都是管理者们在企业发展过程中不断探索得到的,本文与高管们分享10点管理经验和心得体会,包括员工管理,团队管理的一些心得
1、当下的环境是最合适的环境
要立足现实,不要去假设一些不可能的条件,比如:如果谁在去做这件事就好了,如果人数再多一些就好了,如果市场投入再大一些就好了,如果没有不利的事情出现就好了,……。
做一些无谓的假设,只会浪费时间,延误战机,或为自己达不到目标找借口。
要在现实的状态下开展工作,而且认为当下是最合适的环境,唯有如此,才能积极思考、正面应对。
管理者认为员工队伍素质太差时,想一想,假设员工队伍素质提高到自己想象的水平,他们还会甘心于现有的岗位吗?自己还能当他的领导吗?如果一切都如自己所想,自己的能力与价值又如何去体现呢?再说,现有的环境,不正好是体现自己能力和锻炼自己的最佳舞台吗?这是多难得的自己施展才能和成长的环境!企业在市场中,就如同真实的作战环境,随时面临市场决战,
不允许彩排,更不允许做条件假设。
2、眼中的员工状态,其实就是自己的表象
自己眼中公司员工状态如何,感受到他们是忠诚、是努力、是抱怨还是难以管理?在一个努力的人眼里,看到和吸引自己的都是别人的努力,别人的负面因素也无暇顾及,感受到的全是他们的努力。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相反,一直心中不平,满是抱怨的人,也会吸引那些喜欢议论别人是非的人,结果眼中看到的抱怨越来越多,正面的因素在他眼里或者都视而不见。
所以自己感受到他们的状态,其实就是自己的表象,只是我们看别人容易,读懂自己难。
我们可以做一个测试,对同一个企业,不同员工的感受和评价肯定不同。
企业还是那个企业,员工还是那些员工,为什么每个人的眼里看到的不同呢?这是因为每个员工的状态不同,看到的也会不同,相由心生就是如此。
其实,别人就是一面镜子,照到的全是自己。
我们总喜欢盯着别人找缺点,而很少从内心审视自己,所以只能用反推的方式才能有所感悟。
当我们感觉越来越多的人都看不顺眼时,那一定是自己出了问题!
3、特别不喜欢的,就是自己最需要提升的
我们有时会特别不喜欢某人或者特不喜欢某人做的某事,这
原因是什么呢?是别人的问题吗?他的这一点是所有人都反感的吗?不见得!既然不是所有的人不喜欢,那为什么自己不喜欢?问题出在哪里呢?那是因为自己有偏见,或者是自己小题大做,或者是自己的某种“性格缺陷”,从而造成了自己的不喜欢。
比如员工经常和自己对着干,那是说明自己的人格魅力不够,或者能力没有得到其认同,或者自己平时也是对其如此,所以这些都是需要自己提升的方面;如果某人执行力差,经常拖拖拉拉,那是自己在管理上没有相应的规章制度;如果员工经常以家庭有特殊原因而耽误一些事情,那是说明自己对员工关怀不够;当我们不能容忍别人非议自己时,那是自己确实有某方面的不足,而自己又没有觉察到;如此等等。
当我们面对“不喜欢”时,恰恰就是发现了自己最需要提升的方面。
4、把员工看成什么,他就是什么
我们习惯给员工贴标签,能力是强是弱,工作积极还是懒散,与自己是敌是友。
自己怎么判断,往往最终真的就如所料。
心理学告诉我们,在给某人贴上标签时,我们的行为和态度也会对其发生微妙的变化。
如认为某人是和自己对着干,那么在与其沟通时,自己的行为和举止就会表现出防备、不屑或敌意的态度,结果这些信息被对方捕捉到,对方也会同样为之。
这个最初的“判断”是自己释放出去的,造成了弄“假”成
真。
再如我们认可某员工工作能力,就会多包容和鼓励,出现正强化;反之,认为员工能力不行,我们就喜欢批评和排挤,结果进行了负强化。
其实这些标签,都是我们心里所预设出来的,并不代表真实。
不然,为什么有的员工换了个工作环境,就表现出和原来判若两人呢?所以,总体上来说,应该相信每个员工都在努力创造一片自己的天地,我们要多鼓励、多肯定,多给员工贴正能量的标签。
5、员工的彻底认同,只有靠感化
不要认为企业有了规章制度,有了三项纪律八项注意什么的,就能让员工彻底的认同和遵守。
表面的服从和内心的认同相差很远,表现在工作上就是规定的才去做,规定不到的就投机取巧,缺少了工作的主观能动性。
制度越来越多,培训越来越多,员工并不一定买账,流失率的高低就可以作为参考。
相当一部分比例的员工离职与其上司有直接关系。
试想,员工都准备离职了,自己对其还能有什么影响力可言?
员工的彻底认同,关键是领导者自己的魅力和专业技能,自己以身作则,让员工内心受到触动,这样的影响才持久,带来的执行力才会强。
看那些对公司忠诚、贡献大的员工,有多少是管理出来的?只是表面上的一堆管理制度,没有感情的投入、魅力的影响,是很难让员工认同的。
6、所有面临的问题,都是自己造成的
有些管理者喜欢怨天尤人,总是羡慕别人天时地利人和,觉得自己身边的同仁或客户有意制造难题。
其实每个人身边的所有环境都是自己经营的,发生的事情是好是坏,都与自己的积累有关,不然为什么不发生在其他人身上呢。
自己所遇到的所有问题,都是自己造成的。
比如管理者交代下属做一件事情,结果下属做砸了,惹出了麻烦。
如果把原因归结到下属没有能力、不用心,然后狠狠的批评他一顿,结果呢?他并不一定听得进去,心里不服气,以后可能依然如故,甚至更糟。
如果进行自我剖析:员工是自己安排的,是不是没有交代清楚,是否过程中间没有跟踪,或许自己对“识人”还需要技能上的提升,等等。
下属看到领导自我批评了,也会分析他自身的原因,而不会再去想着推诿扯皮。
如此这般,大家都只从自身找原因,以后就会杜绝此类事件。
7、好“果”必定是早前种下的善“因”
事情的发生必有因果,种豆得豆,种瓜得瓜,现在的每一件事情必定会影响到将来。
只不过现在的哪件会影响到未来的哪件很难一一对应,但可以肯定的是,天上不会无缘无故掉馅饼,现在的“果”必定是之前种下的“因”,好果归于善因。
为什么会遇到很多麻烦事?那是因为之前,我们给别人添了麻烦!感觉员工与自己之间越来越难以合作了,就要好好反省自己对他种下了什么不好的“因”。
有员工说,我招惹谁了,那么不好的事情落到自己头上?某某事件真是不公平……因果兑现时间不一,过程有的很漫长,导致很多人不容易相信。
不要认为不公平,因为自己也可能是别人眼中不公平的造就者。
8、心存侥幸的事件肯定会暴露
管理者一定要做得正、行得直,不要有自私的行为缺陷,更不要认为自己处于领导岗位,一般员工发现不了。
比如占公司便宜,背后非议他人,自己违反公司制度等,有些管理者自认为神不知鬼不觉,总觉得别人不会知道。
人的心理有个弱点,在同样条件下,往往认为好事会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概率大,不好的事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概率很少,于是就形成了侥幸心理,“哪有那么巧?”
但我们回想一下,总会发觉身边有人在“耍小聪明”,那就说明事情肯定会暴露的,如果领导者有某些“缺陷”也肯定会让员工知道。
一旦被同事和下属发现,他们会想:领导不过如此嘛?!试想,以后怎么可能会让下属心服口服?
心存侥幸的负能量事件要彻底杜绝,“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这是中国的古训,不无道理。
9、知易行难,所以更要重视“行”
当前网络、微信、书店等各种什么励志文章、什么心灵鸡汤、什么正能量、什么技能方法的真是太多了,天天耳濡目染,可我们静下来想一下,自己的一些不好习惯或工作方式,又进步了多少呢?大多还是该怎么还是怎么,也没有发现生活中自己改变了多少,依然“我行我素”!春节晚会小品《扶不扶》中,那位给事故现场拍照的路人,是典型的只会说没有想到做的人。
都知道“知易行难”,但关键还是要把所“知”,应用到工作和生活中,而不能工作是一套,说辞又是另一套。
10、成功很难复制,企业很难模仿
一个企业的成功,可以有很多值得我们思考和学习的地方,但要注意企业的成功绝不是生搬硬套。
企业市场环境不同,企业文化不同,员工组成不同,品牌使命不同,产品地位不同,多方面的差异就决定了成功的难以复制性!企业又不是完美的,要去模仿的,也可能恰是对方的弱点。
结果弄的不伦不类,比葫芦画瓢,东施效颦,结果就可能南辕北辙。
能够进入我们视线的企业往往是比较大的,在行业具有垄断性,比如QQ、京东商城、微信等这样的应用基本都具有排他性的,也就是说成功的企业只是极少数。
把问题聚焦在别人身上是无意
义的,看其他企业再多的精彩,也与自己无关。
对于大多数企业来说,研究自身企业的特色和个性,如何发挥自己的特色优势给予客户,才是比较脚踏实地的动作,而不是好高骛远的去思考比彩票还要低概率的所谓成功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