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武传导学案1
《苏武传》导学案

《苏武传》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了解作家、作品、时代背景和史书体例。
2.积累1-4段文言知识。
3.梳理文章脉络,把握文章内容【学法指导】识记、合作探究【自主预习】知人论世1.班固(公元32年~公元92年)字孟坚,东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
班固幼年聪慧好学,9岁即能写文章、诵诗书,16岁入洛阳太学,博览群书。
和帝永元元年初,班固随大将军窦宪出征匈奴,为中护军。
后来, 班固因窦宪专权受到株连,死于狱中。
班固一生著述颇丰。
作为史学家,修撰《汉书》,是“前四史”之一;作为辞赋家,是“汉赋四大家”之一,《两都赋》开创了京都赋的范例,列入《文选》第一篇;作为经学理论家,所编《白虎通义》集当时经学之大成。
2.简介《汉书》《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汉书》是继《史记》之后中国古代又一部重要的史书,开创了纪传体断代史的新体例,与《史记》、《后汉书》、《三国志》并称为“前四史”。
全书记述了上起汉高祖元年(公元前206年),下至新朝王莽地皇四年(公元23年),共230年的史事。
《汉书》体例上全承《史记》,只是改“书”为“志”,取消“世家”并入“列传”,全书有十二本纪、八表、十志、七十列传,共一百篇,八十余万字。
其中,八表和十志中的“天文志”是班固死后由他的妹妹班昭、妹夫马续续写的。
3. 苏武出使背景汉武帝开始对匈奴进行长期的讨伐战争,其中取得了三次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时间为公元前127年、前121年、前119年。
匈奴的威势大大削弱之后,表示愿意与汉讲和,但双方矛盾还是根深蒂固。
所以,到公元前100年,苏武出使匈奴时,却被扣留,并迫使他投降。
匈奴:我国历史上北方的一个古老游牧民族兴起于战国时期,强盛于秦末汉初秦汉之际,不断扩大控制地区文帝、景帝时代:和亲政策武帝:汉国力逐渐增强,多次作战取得几次胜利后,转而重视结盟,恰好匈奴单于有意示好。
知识链接史书体例:1.纪传体:以本纪、列传人物为纲、时间为纬、反映历史事件的一种史书编纂体例。
苏武传优秀公开课导学案(含答案)

习
目
标
会通过对比的修辞能分析出卫律、李陵的性格特征
一、1.再读文章,教师串讲、疏通文意、理清思路,把握文章内容。
2.分小组进行展示,教师总结归纳升华。
二、课堂探究
1.文章并不具体描述苏武的每一事迹,而是有详有略,比如文章对卫律和李陵劝降的部分就描写得特别详细,为什么作者要这样处理,用意是什么?
卫律和李陵对苏武的劝降是最能表现苏武的气节的,所谓“真金不怕火炼”,面对威逼利诱,面对死亡威胁,多少所谓的英雄好汉都经受不住考验而变节投降,唯有苏武始终信念如磐石般坚定,宁死不屈,忠贞不渝。
家庭—— 父亲: 班彪作品—— 史书: 《汉书》
弟弟: 班超(投笔从戎)辞赋: 《两都赋》
妹妹: 班昭(续写《汉书》)诗: 《咏史诗》
《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记叙了自汉高祖元年至王莽地皇四年共229年的史实。《汉书》体例上全承《史记》,只是改“书”为“志”,取消“世家”并入“列传”,全书有十二纪、七十传、八表、十志,共一百篇,八十余万字。其中,八表和十志中的“天文志”是班固死后由他的妹妹班昭、妹夫马续续写的。《汉书》是继《史记》之后我国古代又一部重要史书。
”;③又以切身体会说明最初与苏武颇有同感;④最后指出汉朝法令无常,即使回去也难保身家平安。所以“人生如朝露,何久自苦如此!”显得推心置腹,委婉通情。
原因:二人的劝降方式之所以不同,一是两人与苏武的关系不同,二是两人的地位与修养不同。
①卫律原来是汉朝的武将,是被匈奴俘虏后投降的,本是无气节的武夫,希冀献功的小人,并无是非标准,唯利是图,所以丑态百出,遭到苏武的唾弃。②而李陵是一代名将李广之后,曾为汉朝立下战功,因寡不敌众战败投降,被汉武帝诛灭家族。所以在劝降时使用攻心法,而且在看到苏武的大义凛然后能“泣下霑衿”,可见尚存羞恶之心。
《苏武传》导学案一等奖(教师版)(人教版高二必修四)

08
教学资源与工具准 备
教学资源:《苏武传》原文、PPT课件、视频资料 等
《苏武传》原文:提供学生阅读,了解故事背 景和人物形象。
PPT课件:用于课堂教学,展示重点、难点 和知识点,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程内容。
视频资料:辅助教学,通过生动的影像资 料,加深学生对历史事件和人物形象的理 解。
教学工具:黑板、白板、投影仪等
以上教学工具的准备和使用,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课程内容,提高教学效果。
历史价值:这篇传记是西汉时期的重要历史文献,记录了汉朝与匈奴之间的关系 以及苏武的英勇事迹。它对于研究西汉历史、民族关系以及个人品质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
单击此处添加正文,文字是您思想的提炼,请言简意赅的阐述您的观点。单击此处添加正 文,文字是您思想的提炼,请言简意赅的阐述您的观点。
《苏武传》的文学价值:作为一篇传记文学作品,《苏武传》以其生动的叙述和刻画展现了苏 武坚韧不拔、忠诚爱国的精神风貌。它对于培养读者的爱国情感和道德品质方面也具有积极意 义。
展示作者简介 及主要作品
引导学生了解 《苏武传》的 历史背景和文
化内涵
引导学生了解 作者简介及主 要作品,为后 续学习打下基
础
讲授新课:讲解《苏武传》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及 主题思想
故事情节:介 绍《苏武传》 的背景、主要 事件和人物关
系
人物形象:分 析苏武、卫律、 李陵等主要人 物的性格特点、 行为表现和心
小组展示,汇报学习成果
教师点评,总结学习效果
归纳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重点与难点
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
强调重点与难点
回顾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点
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
07
教学评价与反馈
《苏武传》导学案

《苏武传》导学案班次:组号:姓名:【学习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阅读分析,理清文章的叙事脉络,感受苏武的人物形象特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苏武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学习他在困境中坚守信念的精神。
【学法指导】预习课文,标记生字词;小组讨论交流疑难问题;归纳总结知识点;联系实际深入思考人物品质。
【重、难点】1. 重点:掌握文中的文言知识,如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理解苏武的人物形象及其精神内涵。
2. 难点:体会文中复杂的历史背景对人物命运的影响;理解苏武坚守信念背后的文化意义。
【课前检测】1.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栘中厩(yí)(jiù)且鞮侯(jū)(dī)缑王(gōu)昆邪王(hún)(yé)浞野侯(zhuó)阏氏(yān)(zhī)左伊秩訾(zǐ)旃毛(zhān)啮雪(niè)牧羝(dī)廪食(lǐn)节旄(máo)2. 解释下列加点的实词。
(1)武帝嘉其义(赞许)(2)因厚赂单于(赠送礼物)(3)阴相与谋劫单于母阏氏归汉(暗中)(4)武复穷厄(陷入困境)(5)会论虞常(会同判定)3.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 少以父任,兄弟并为郎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师B. 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使牧羝,羝乳乃得归C. 久之,单于使陵至海上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D. 虽生,何面目以归汉虽蒙斧钺汤镬,诚甘乐之答案:D【知识链接】二、历史背景西汉时期,汉朝和匈奴的关系时好时坏。
汉武帝时期,双方战争频繁。
苏武出使匈奴的时候,正是两国关系微妙的时期。
匈奴单于一方面想与汉朝修好,另一方面又不甘心臣服,所以在对待汉朝使者的态度上也是摇摆不定。
这种复杂的国际关系背景,为苏武的出使和他后来的遭遇埋下了伏笔。
三、真实事情:我有一个朋友,他特别喜欢历史故事。
有一次我们一起去参观一个历史博物馆,里面有很多关于古代外交使节的展览。
他看到那些古代使节在异国他乡面临各种艰难险阻,却依然坚守使命的故事时,特别感慨。
《苏武传》教师版导学案

主备人:刘粉娟审核:ﻩ包科领导:使用时间:2014年6月《苏武传》导学案ﻩ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了解班固以及《汉书》的相关知识;2、梳理课文,归纳文言知识;3、了解故事发生的背景,把握作品的主要内容,概括内容要点。
【知识线索】1、作者简介:班固(32—92),我国东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
幼年即聪慧好学,16岁入洛阳太学,博览群书。
性情谦和,深受当时儒者敬重。
后来继承父志,在父未完成的《史记后传》基础上撰写《汉书》。
因被人诬告私改国史而被捕人狱。
幸其弟班超上书解释,汉明帝读了班固的书稿大为赞赏,召为兰台令史,后迁校书郎。
班固“潜精积思二十余年”,终完成《汉书》写作。
2.简介《汉书》:《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记叙了自汉高祖元年至王莽地皇四年共229年的史实。
《汉书》体例上全承《史记》,只是改“书”为“志”,取消“世家”并入“列传”,全书有十二纪、七十列传、八表、十志,共一百篇,八十余万字。
其中,八表和十志中的“天文志”是班固死后由他的妹妹班昭、妹夫马续续写的。
《汉书》是继《史记》之后我国古代又一部重要史书。
ﻫ3、苏武出使背景:秦末汉初,北方匈奴凭借强大的军事力量,不断扩大控制地区。
文帝、景帝时代,汉王朝采取和亲政策来加强民族联系。
武帝时,汉国力逐渐增强,多次与匈奴作战,取得了几次胜利后,转而重视结盟,指望通过恩威兼施之策来解除匈奴对汉王朝的威胁,恰好匈奴单于有意示好,汉朝也想趁机和解,于是派苏武出使与匈奴修好。
【知识建构】1、课前做好充分预习(1)听读课文,标出注音;(2)了解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能大致复述基本情节。
2、校正字音①稍迁至栘中厩( jiù)监;②数(shuò)通使相窥(kuī)观; ﻫ③以状语(yù)武;④既至匈奴,置币遗( wèi )单于;ﻫ⑤后随浞野侯没(mò)胡中; ⑥阴相与谋,劫单于母阏氏( yān zhī)归汉;ﻫ⑦置煴( yūn)火,覆武其上⑧拥众数万,马畜( chù)弥山;⑨故使陵来说( shuì )足下; ⑩何以汝为(wéi )见;⑾子卿尚复谁为(wèi )乎。
《苏武传》第一课时导学案

《苏武传》第一时导学案【教师寄语】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习目标】.了解班固和《汉书》的相关知识。
2.朗读断句,讲述文故事梗概。
3.积累文言常见的字词和句式;翻译文句。
4.学习苏武的英雄气概,增强民族自豪感。
【学习重难点】.积累和归纳整理文言常见的字词和句式。
2.引导学生学习本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和方法。
【学法点睛】诵读、探究。
【知识积累】一、走近作者班固,字孟坚,东汉安陵人,著名史学家、文学家。
少年时就能作文诵诗赋,长大后博览群书。
和帝永元元年初,班固随大将军窦宪出征匈奴,为中护军。
后来,班固因窦宪专权受到株连,死于狱中,时年61岁。
那时,《汉书》中的“八表”和《天文志》尚未写成,后由妹妹班昭和马续补写而成。
家庭:父亲,班彪;弟弟,班超;妹妹,班昭。
作品:史书有《汉书》;辞赋有《两都赋》;诗有《咏史诗》。
《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体断代史,是古代传记文学名著,其中还收录了西汉大量的辞赋和散文,有总集的性质。
记录了从汉高祖元年至王莽地皇四年之间229年的历史,共100篇,分为十二帝纪、八表、十志、七十列传。
二、苏武出使匈奴的背景汉民族兴起于战国时期,强盛于秦末汉初。
秦汉之际,匈奴贵族凭借强大的军事力量,势力范围不断扩大。
文帝、景帝时代,汉一朝采取和亲政策来加强民族联系。
武帝时,汉一朝力量逐渐增强,多次与匈奴作战,取得了几次胜利后,转而重视结盟,指望解除匈奴对汉一朝的威胁。
恰好匈奴单于有意示好,汉朝也想趁机和解,于是派苏武出使与匈奴修好。
三、《汉书》:《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记叙了自汉高祖元年至王莽地皇四年共229年的史实。
《汉书》体例上全承《史记》,只是改“书”为“志”,取消“世家”并入“列传”,全书有十二纪、七十传、八表、十志,共一百篇,八十余万字。
其中,八表和十志中的“天文志”是班固死后由他的妹妹班昭、妹夫马续续写的。
《汉书》是继《史记》之后我国古代又一部重要史书。
【自主学习】.校正字音①稍迁至栘中厩(iù)监;②数(shuò)通使相窥(uī)观;②以状语(ù)武;④既至匈奴,置币遗(èi)单于;⑤后随浞野侯没(ò)胡中;⑥阴相与谋,劫单于母阏氏(ānzhī)归汉;⑦置煴(ūn)火,覆武其上(注:本注音“ún”有误。
《苏武传》导学案1

且鞮侯单于初立,恐汉袭之,乃曰:“汉天子,我丈人 ③匈奴单于
示好,武帝遣
行也。”尽归汉使路充国等。武帝嘉其义,乃遣武以中 苏武互通。
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因厚赂单于,答其善意。 ④苏武、张
胜、常惠出使
武与副中郎将张胜及假吏常惠等募士斥候百余人俱。既
至匈奴,置币遗单于。单于益骄,非汉所望也。
经常侍于左右。
5.劝降苏武
卫律降匈奴后耀武扬威,曾出面逼迫苏武投降,被苏武斥骂。
当初,苏武与李陵都为侍中。苏武出使匈奴的第二年,李陵投降匈奴,不敢去找苏武。后,单
于派遣李陵去北海为苏武安排酒歌。李陵趁机劝降苏武,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苏武不为所动。李
陵惭愧流泪而去。汉昭帝即位后,汉使者迎接苏武,李陵安排酒筵向苏武祝贺,
虽陷败,然其所摧败亦足暴于天下。彼之不死,宜欲得当以报汉也。”
苏武: “每念足下,才为世英。器为时出。”
李世民:“李陵以步卒五千绝漠,然卒降匈奴,其功尚得书竹帛。”
杜甫:“李陵,苏武是吾师。”
欧阳修:“盖诗者,乐之苗裔与。汉之苏、李,魏之曹、刘,得其正始。”
苏轼:“苏、李之天成,二公尊之至矣。”
辛弃疾:“将军百战声名裂。向河梁、回头万里,故人长绝。”
●
●● ▲
●●●
③单于决定
死,重负国!”欲自杀,胜、惠共止之。虞常果引张胜。 招降苏武等
●
●●
人
单于怒,召诸贵人议,欲杀汉使者。左伊秩訾曰:“即 ●●
谋单于,何以复加?宜皆降之。”来自●●▲
单于使卫律召武受辞,武谓惠等:“屈节辱命,虽
●
●
苏武以死明 志保名节
①卫律审苏
●
●
●
●
苏武传导学案1

2010——2011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一语文学科必修四《苏武传》导学案编号:4-12 班级:姓名:学习小组:层级编码:组内评价: 教师评价:主备人:王玉娥审核:包科领导签字:年级主任签字:使用时间:《苏武传》(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了解班固和《汉书》的相关知识,朗读断句,概括内容要点,理解并翻译重要文言句子。
2、反复诵读,通过交流、讨论,探究总结规律,熟悉文言翻译方法。
3、激情投入,学习苏武的民族气节,热爱祖国,增强民族自豪感。
【重点与难点】重点:概括内容要点,理解并翻译重要文言句子。
难点:结合语境,准确翻译。
【学法指导与使用说明】1、熟读文段,根据注释解释文段的意思。
(在书上作记号并给每段标序号)2、借助导学案充分预习文本,对不能解决的问题用红笔标注,以备课堂讨论、质疑。
3、认真书写,独立完成,用时30分钟左右,规范作答,按时上交。
4学科班长及时将导学案收齐并做好记录。
5、加★号的题C层同学选作。
【导学过程】一、自主学习九层之台,起于垒土1、班固:东汉著名的、,他所编著的《汉书》开创了“包举一代”的体例,是继《史记》之后又一部历史与文学巨著。
文学史上,《汉书》与《史记》齐名,并称。
班固又是东汉最著名的的辞赋家,是他最重要的作品之一。
2、《汉书》:是我国第一部体史,记叙了自汉高祖元年至王莽地皇四年共290年的史实。
《汉书》体例上全承《史记》,只是改“”为“志”,取消“世家”并入“”,全书有十二本纪、八表、十志、七十列传,共一百篇,八十余万字。
其中,八表和十志中的“天文志”是死后由他的妹妹班昭、妹夫马续续写的。
“二十四史”是指由《史记》至《明史》的二十四部纪传体史书。
它的前四史是、、和。
3、阅读课文1——3段,给加点的字注音:稍迁至栘.()中厩.()监⑵、数.()通使相窥.()观⑶、汉亦留之以相当()⑷汉天子我丈人行.()也、⑸、既至匈奴,置币遗.()单于⑹、后随浞野侯没.()胡中⑺、以状语.()武⑻、见犯乃死,重.()负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5.《苏武传》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查阅有关资料,了解文章背景。
2. 能用普通话准确、流畅地朗读文本,在理解的基础上,整体感知文本内容。
3. 理解文本中重要文言实词的意义,大致疏通文意,读懂文章内容。
学习重点:积累文中的实词、虚词和句式。
学习难点:理解文本中重要文言实词的意义,疏通文意,读懂文章内容。
一、导语设计:两千年前,在北海边上,有一位杖节牧羊的老人,他坚守着热爱祖国、忠贞不渝的民族气节,在饥寒交迫中艰难地生存着,在他的身上体现了“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传统美德和高尚人格。
其气节,令人肃然起敬。
他没有在敌人的淫威面前屈服,也没有在金钱、富贵面前动心。
为了远大的理想、为了亲爱的祖国,他餐冰卧雪、不辱使命,义无反顾地献出了自己的青春,坚守住了自己的信念。
一直以来,这种英勇义举激励着千秋万代的华夏儿女奋然前行.可以说,苏武,真正称得上是我们民族的脊梁。
二、学习知识及巩固作者及《后汉书》班固(32——92年),字孟坚,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市东)人。
东汉著名的史学家。
《后汉书•班固传》称他“年九岁,能属文,诵诗赋。
及长,遂博贯载籍,九流百家之言,无不穷究。
所学无常师,不为章句,举大义而已”。
其父班彪曾续司马迁《史记》作《史记后传》,未成而故。
班固立志继承父业,在《后传》基础上,进一步广搜材料,编写《汉书》。
后因有人向汉明帝诬告他篡改国史,被捕入狱。
其弟班超上书解释,始得获释,被命为兰台令史,经过二十多年努力,写成了《汉书》。
汉和帝永元初年,班固随窦宪出征匈奴,不久窦宪因谋反案被诛,班固也受牵连被捕,死于狱中。
《汉书》中的八“表”与“天文志”是由其妹班昭和同郡人马续续成的。
班固的《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体例模仿《史记》,但略有变更。
全书有纪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传七十篇,共一百篇,起自汉高祖,止于王莽,记西汉一代二百三十年间史实。
《汉书》评价历史人物往往从封建正统观念出发,以儒家的伦理道德作为标准,如对陈涉、项羽加以贬抑,即是显例。
历来《汉书》与《史记》并称,史学家刘知几说《汉书》“言皆精炼,事甚该密”(《史通•六家》),则是其特色。
三、背景知识介绍:汉武帝开始对匈奴进行长期的讨伐战争,其中取得了三次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时间为公元前127年、前121年、前119年。
匈奴的威势大大削弱之后,表示愿意与汉讲和,但双方矛盾还是根深蒂固。
所以,到公元前100年,苏武出使匈奴时,却被扣留,并迫使他投降。
《苏武传》集中叙写了苏武出使匈奴被扣留期间的事迹,热烈颂扬了他在敌人面前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饥寒压不倒,私情无所动的浩然正气,充分肯定了他坚毅忠贞,大义凛然,视死如归的民族气节。
四、学习目标达成过程1. 听读录音,写出下列句中的生字注音。
①数通使相窥观()②且鞮侯单于初立()③空以身膏草野()④稍迁至栘中厩监()⑤置煴火()2.学生再读课文,标注重点实词虚词。
3. 同桌之间互相讨论交流学习自己不懂的内容。
4. 文言基础知识归纳。
5. 学生再读文本,选出自己认为重要的文言词语,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制作文言词语卡片,在班内进行交流。
【通假字】且单于信女,使决人死生不顾恩义,畔主背亲与旃毛并咽之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空自苦亡人之地信义安所见乎孺卿从祠河东后土法令亡常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武父子亡功德因泣下沾衿,与武决去始以疆壮出【古今异义】汉亦留之以相当皆为陛下所成就位列将列:一般的,普通的。
兄弟亲近我丈人行也。
欲因此时降武。
独有女弟二人且陛下春秋高武等实在【词类活用】1.意动用法单于壮其节2.使动用法(1)欲因此时降武(2)空以身膏草野(3)反欲斗两主(4)单于愈益欲降(5)何久自苦如此!(6)王必欲降武3.名词活用(1)天雨雪(2)羝乳乃得归(3)杖汉节牧羊(4)孺卿从祠河东后土(5)惠等哭,舆归营(6)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特殊句式】检查特殊句子的翻译1.倒置句(1)送匈奴使留在汉者(2)为降虏于蛮夷(3)何以女为见(4)子卿尚复谁为乎(5)何以复加2.判断句(1)缑王者,昆邪王姊子也(2)非汉所望也(3)汉天子,我丈人行也。
3.被动句(1)见犯乃死,重负国(2)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3)皆为陛下所成就五、基础知识:1.填空:(1)班固,东汉著名的,《汉书》开创了“包举一代”的体例,是继《史记》之后又一部历史与文学巨著。
文学史上,司马迁与班固并称。
(2)“二十四史”是指由《史记》至《明史》的二十四部纪传体史书。
它的前四史是、、和。
(3)班固又是东汉最著名的的辞赋家,是他最重要的作品之一。
2、下列句子,属于名词用作状语的是A、惠等哭,舆归营。
B、空以身膏草野,谁复知之?C、收族陵家,为世大戮。
D、使者大喜,如惠语以让单于。
3、下列句子,属于被动句式的是A、收族陵家,为世大戮。
B、畔主背亲,为降虏于蛮夷,何以女为见?C、见犯乃死,重负国。
D、终不得归汉,空自苦无人之地,信义安所见乎?4.指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并写出通哪个字。
①暴秦之欲无厌②使遂蚤得处囊中,乃颖脱而出③而境界危恶,层见错出④辞决而行⑤以至晋鄙军之日北乡自刭⑥秦有余力而制其弊⑦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⑧同舍生皆被绮绣⑨独不怜公子姊邪⑩可得闻与5.选出“以”字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组:()例:少以父任,兄弟并为郎。
①张胜闻之,恐前语发,以状语武。
②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
③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
④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师。
⑤士亦以此不附焉。
⑥使者大喜,如惠语以让单于。
⑦亦以数直谏,不得久居位。
⑧持节发河南仓粟以振贫民。
A.①②⑤ B.②③⑥ C.②⑤⑦ D.④⑥⑧6.下列句中的“于”字已按其作用作了分类,选出分类正确的一项是:()①赵氏求救于齐。
②而不及今令有功于国。
③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④望长安于日下。
⑤夫庸知其年之后生于吾乎。
⑥而耻学于师。
⑦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⑧师不必贤于弟子。
A.①⑦/②⑥/③④/⑤⑧ B.①⑥/②⑦/③⑤/④⑧C.①⑥/②④/③⑦/⑤⑧ D.①⑥/②⑦/③④/⑤⑧7.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它记述了上自传说中的黄帝,下至汉武帝三千年的历史,具有极高的史学价值和文学价值,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B.东汉人班固写的《汉书》是我国第一部断代史,它记述了汉高祖之后的200多年的历史,行文结构严谨,语言精炼,对后世的史学和文学有较大的影响。
C.《廉颇蔺相如列传》一文运用多种文学手段,揭示人物的性格,将人物写的栩栩如生。
文中的成语“完璧归赵”“负荆请罪”“人为刀俎,我为鱼肉”直到现在仍被广泛应用。
D.《鸿门宴》一文紧扣住情节的发展刻画人物性格,同时运用了对照的手法,使人物形象互相映衬,相得益彰。
语言运用精当,生动传神,其中“项庄舞剑,意在沛公”等一直沿用至今。
8.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单于益骄,非汉所望也(2)左伊秩訾曰:“即谋单于,何以复加?宜皆降之。
”(3)今得杀身自效,虽蒙斧钺汤镬,诚甘乐之。
(4)后汉使复至匈奴,常惠请其守与俱,得夜见汉使,具自陈道。
9.下面是对本课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苏武出使匈奴,是在汉与匈奴关系有所改善,两国矛盾有所和缓时期,本不应有危险,然而,由于张胜私下支持虞常等人的谋反选择,导致了苏武被匈奴扣留。
B.虞常沦落匈奴,但没有忘记汉朝,他伏弩射卫律的行动,正是他爱国的具体表现。
C.苏武的自杀举动,表现了汉朝使节宁死不屈的凛然正气,因此赢得了敌国的敬意。
D.卫律使尽威吓、利诱等手段,但始终未能动摇苏武对国家、对民族忠贞不贰的崇高气节。
五、作业布置熟读文本内容,复述课文主要内容,并与同学们交流。
《苏武传》参考答案一整理字词句女:通“汝”,你。
不顾恩义,畔主背亲畔:通“叛”,背叛。
与旃毛并咽之旃:通“毡”,毛织品。
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去:通“()”,收藏。
空自苦亡人之地亡:通“无”,没有。
信义安所见乎见:通“现”,显现。
孺卿从祠河东后土祠:通“祀”,祭祀。
法令亡常亡:通“无”,没有。
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亡:通“无”,没有。
武父子亡功德亡:通“无”,没有。
因泣下沾衿,与武决去衿:通“襟”,衣襟。
决:通“诀”,诀别。
始以疆壮出疆:通“强”,强壮。
【古今异义】汉亦留之以相当古义:相抵偿。
今义:副词,表程度。
皆为陛下所成就古义:提拔。
今义:业绩。
位列将古义:位;官位。
今义:位置、地位。
列:一般的,普通的。
今义:排列。
兄弟亲近古义:亲近的侍臣。
今义:动词,靠近。
我丈人行也。
古义:老人,长辈。
今义:岳父。
欲因此时降武。
古义:趁这时。
今义:相当于所以。
独有女弟二人古义:妹妹。
今义:姐姐(妹妹)和弟弟。
且陛下春秋高古义:年纪。
今义:春秋战国时期或指季节。
武等实在古义:确实存在。
今义:诚实、老实。
【词类活用】1.意动用法单于壮其节壮: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认为……壮。
2.使动用法(1)欲因此时降武降:使动用法,使……投降。
(2)空以身膏草野膏:使动用法,使……肥沃。
(3)反欲斗两主斗:使动用法,使……争斗。
(4)单于愈益欲降之降:使动用法,使……投降。
(5)何久自苦如此!若:使动用法,使……受苦。
(6)王必欲降武降:使动用法,使……投降3.名词活用(1)天雨雪雨:名词做动词,下,$(2)羝乳乃得归乳:名词做动词,生子(3)杖汉节牧羊杖:名词做动词,拄着(4)孺卿从祠河东后土祠:名词做动词,祭祀(5)惠等哭,舆归营舆:名词做动词,抬。
(6)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上:名词做状语,向上【特殊句式】检查特殊句子的翻译1.倒置句(1)送匈奴使留在汉者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送留在者汉匈奴使”。
(2)为降虏于蛮夷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于蛮夷为降虏”。
(3)何以女为见宾语前置句和介宾倒置句,正常语序“以何见女为”(4)子卿尚复谁为乎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子卿尚复为谁乎”(5)何以复加介宾倒置句,正常语序“以何复加”2.判断句(1)缑王者,昆邪王姊子也(2)非汉所望也(3)汉天子,我丈人行也。
3.被动句(1)见犯乃死,重负国(2)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3)皆为陛下所成就基础知识1.(1)史学家断代史班马(2)《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3)《两都赋》2.A(舆)3、C(见犯)4.①“厌”通“餍”②“蚤”通“早”③“见”通“现”④“决”通“诀”⑤“乡”通“向”⑥“弊”通“敝”⑦“支”通“肢”⑧“被”通“披”⑨“邪”通“耶”⑩“与”通“欤”5.C 6.D(向/对于/在/比) 7.C8.略。
9.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