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武传》导学案
《苏武传》导学案

《苏武传》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了解作家、作品、时代背景和史书体例。
2.积累1-4段文言知识。
3.梳理文章脉络,把握文章内容【学法指导】识记、合作探究【自主预习】知人论世1.班固(公元32年~公元92年)字孟坚,东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
班固幼年聪慧好学,9岁即能写文章、诵诗书,16岁入洛阳太学,博览群书。
和帝永元元年初,班固随大将军窦宪出征匈奴,为中护军。
后来, 班固因窦宪专权受到株连,死于狱中。
班固一生著述颇丰。
作为史学家,修撰《汉书》,是“前四史”之一;作为辞赋家,是“汉赋四大家”之一,《两都赋》开创了京都赋的范例,列入《文选》第一篇;作为经学理论家,所编《白虎通义》集当时经学之大成。
2.简介《汉书》《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汉书》是继《史记》之后中国古代又一部重要的史书,开创了纪传体断代史的新体例,与《史记》、《后汉书》、《三国志》并称为“前四史”。
全书记述了上起汉高祖元年(公元前206年),下至新朝王莽地皇四年(公元23年),共230年的史事。
《汉书》体例上全承《史记》,只是改“书”为“志”,取消“世家”并入“列传”,全书有十二本纪、八表、十志、七十列传,共一百篇,八十余万字。
其中,八表和十志中的“天文志”是班固死后由他的妹妹班昭、妹夫马续续写的。
3. 苏武出使背景汉武帝开始对匈奴进行长期的讨伐战争,其中取得了三次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时间为公元前127年、前121年、前119年。
匈奴的威势大大削弱之后,表示愿意与汉讲和,但双方矛盾还是根深蒂固。
所以,到公元前100年,苏武出使匈奴时,却被扣留,并迫使他投降。
匈奴:我国历史上北方的一个古老游牧民族兴起于战国时期,强盛于秦末汉初秦汉之际,不断扩大控制地区文帝、景帝时代:和亲政策武帝:汉国力逐渐增强,多次作战取得几次胜利后,转而重视结盟,恰好匈奴单于有意示好。
知识链接史书体例:1.纪传体:以本纪、列传人物为纲、时间为纬、反映历史事件的一种史书编纂体例。
《苏武传》的导学教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苏武传》全文;(2)理解《苏武传》的历史背景、作者班固以及苏武的生平等相关知识;(3)分析并欣赏《苏武传》中的精彩词句和表达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苏武传》的内容;(2)学会欣赏古代传记文学的艺术特色,提高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了解苏武的爱国精神,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怀;(2)学习苏武坚定的信念和崇高的道德品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苏武的生平事迹及其爱国精神;(2)《苏武传》的艺术特色;(3)文言文的阅读与理解。
2. 教学难点:(1)文言文中的一些生僻字词的理解;(2)对《苏武传》中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的深入分析。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苏武传》的历史背景、作者班固以及苏武的生平等相关知识;(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课堂学习。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苏武传》,对全文有一个初步的理解和感知;(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文中的生僻字词,疏通文意。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并欣赏《苏武传》中的精彩词句和表达技巧;(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深入讲解:(1)针对学生理解中的难点,进行讲解和分析;(2)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苏武的爱国精神和崇高品德。
5.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2)激发学生对下节课的期待。
四、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苏武传》;2. 完成课后练习,对《苏武传》中的字词进行巩固;3. 结合课文,分析苏武的爱国精神和崇高品德,写一篇短文。
五、教学反思在课后对教学效果进行反思,查看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如何,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为下一步的教学做好准备。
六、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苏武传》的第六至第十段。
这部分内容主要描述了苏武在匈奴的经历以及他与匈奴单于的斗争。
《苏武传》的导学教案

《苏武传》的导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通过学习《苏武传》,使学生了解苏武的生平事迹,感受他坚定的爱国主义精神。
2. 提高学生分析、理解古代文学作品的能力,领会作者通过人物塑造、情节安排所表现的主题思想。
3. 学习苏武在面对困境时,坚守信仰、不屈不挠的品质,激发学生培养自强不息、勇敢面对挑战的精神。
二、教学内容1. 了解苏武的生平背景,掌握《苏武传》的基本情节。
2. 分析苏武人物形象,探讨他身上的爱国主义精神。
3. 品味文章中的精彩词句,体会作者的写作技巧。
4. 联系现实生活,思考苏武精神对当代学生的启示。
三、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苏武的生平事迹、《苏武传》的艺术特色、苏武精神的现实意义。
2. 教学难点:分析苏武人物形象,理解作者通过人物塑造所表现的主题思想。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苏武传》的内涵。
2. 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分析苏武的事迹,提炼出他的精神品质。
3. 采用讨论法,激发学生思考苏武精神对当代的启示。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苏武的生平背景,引发学生对《苏武传》的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课文,了解《苏武传》的基本情节,总结苏武的精神品质。
3. 课堂讲解:分析苏武人物形象,讲解作者通过人物塑造所表现的主题思想。
4. 互动环节: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分享阅读心得,探讨苏武精神对当代的启示。
5. 总结发言: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苏武精神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性。
6.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思考题,让学生进一步深入思考苏武的精神内涵。
六、教学评估1. 课后收集学生的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对《苏武传》的理解程度和思考深度。
2. 在课堂上观察学生的参与程度,了解学生对课堂讨论的兴趣和积极性。
3. 定期与学生交流,了解他们对苏武精神的认识和在现实生活中如何践行。
七、教学资源1. 教材:《苏武传》原文及注释。
2. 参考资料:关于苏武的生平研究、古代文学评论等相关书籍和文章。
高中语文 苏武传导学案

《苏武传》导学案垫江四中高一语文备课组李文昌第一课时一、自主学习(10分钟)(一)目标呈现1、积累文中实词、虚词和文言句式2、借助工具书读懂文章内容;了解本文对比手法的运用3、学习苏武坚贞不屈的爱国精神(二)自学预检一、积累基础知识1、注音:厩()且()鞮()侯单()于缑()王昆()邪()浞()野侯阏氏()左伊秩訾()旃()羝()去()辇()雍()棫()阳宫劾()大不敬斧钺()汤镬()2、释义引:(1)引佩刀自刺(2)虞常果引张胜以:(1)武字子卿,少以父任(2)汉亦留之以相当(3)张胜许之,以货物与常(4)以状语武(5)虽生,何面目以归汉!(6)蹈其背以出血(7)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8)空以身膏草野(9)为降虏于蛮夷,何以女为(10)见使者大喜,如惠语以让单于(11)匈奴以为神,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使:(1)时汉连伐胡,数通使相窥观(2)匈奴使来(3)武益愈,单于使晓武(4)方欲发使送武等(5)匈奴留汉使郭吉、路充国等前后十余辈(6)单于使陵至海上(7)武使匈奴明年,陵降因:(1)君因我降2)因厚赂单于,答其善意(3)因谓武曰:“单于闻陵与子卿素厚(4)会论虞常,欲因此时降武候:(1)朝夕遣人候问武(2)素与副张胜相知,私候胜(3)募士、斥候百余人俱当:(1)谋杀单于近臣,当死(2)副有,当相坐乃:(1)乃曰:“汉天子,我丈人行也(2)羝乳乃得归(3)乃幽武,置大窖中(4)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为:(1)前长君为奉车(2)兄弟並为郎(3)子卿尚复谁为乎(4)皆为陛下所成就(5)子为父死,亡所恨(6)为降虏于蛮夷,何以女为3填空:《汉书》是我国第一部,作者,体例模仿,但略有变更全书有十二篇,八篇,十篇,七十篇,共一百篇,起自,止于,记西汉一代年间史实。
(三)问题发现与生成我发现与生成的问题有:1、___________;2、___________;3____________;二、教师精导(20分钟)(四)探究研讨结构分析,概括情节:方法:小组先各自提出自己概括的小标题,然后全班进行讨论筛选,评选出最佳的小标题要求:小标题要准确概括情节变化,并尽量展现人物性格特点,同时注意语言的通顺凝练第一部分(1段)介绍苏武出使前在汉朝的情况并介绍苏武出使的时代背景、目的及出使的随行人员第二部分(2段8段)苏武在匈奴的出使经历第一层:(2-4)第二层:(5)第三层:(6)第四层:(7-8)第三部分(9段10段)苏武归汉(五)互助展评留出空白,学生互助展评填写。
高一语文必修四苏武传导学案

《苏武传》学案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查阅有关资料,了解文章背景。
2. 能用普通话准确、流畅地朗读文本,在理解的基础上,整体感知文本内容。
3. 理解文本中重要文言实词的意义,大致疏通文意,读懂文章内容。
【自主学习】一、作者及《后汉书》班固,字,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市东)人。
著名的史学家。
班固的《汉书》是我国第一部。
全书共一百篇,起自汉高祖,止于王莽,记西汉一代二百三十年间史实。
《汉书》评价历史人物往往从封建正统观念出发,以儒家的伦理道德作为标准,如对陈涉、项羽加以贬抑,即是显例。
历来《汉书》与《史记》并称,史学家刘知几说《汉书》“言皆精炼,事甚该密”(《史通•六家》),则是其特色。
二、背景知识:汉武帝开始对匈奴进行长期的讨伐战争,其中取得了三次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时间为公元前127年、前121年、前119年。
匈奴的威势大大削弱之后,表示愿意与汉讲和,但双方矛盾还是根深蒂固。
所以,到公元前100年,苏武出使匈奴时,却被扣留,并迫使他投降。
《苏武传》集中叙写了苏武出使匈奴被扣留期间的事迹,热烈颂扬了他在敌人面前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饥寒压不倒,私情无所动的浩然正气,充分肯定了他坚毅忠贞,大义凛然,视死如归的民族气节。
三、走进课文1.写出下列加点字的拼音。
栘.()中数.()通使且鞮..()侯丈人行.()遗.( )单于缑.( )王昆邪.()王浞.( )野侯阏氏..( ) 左伊秩訾.( ) 煴.( )火膏.( )草野啮.( )雪旃.( )毛牧羝.()纺缴.()檠.( )弓弩棫.( )阳宫斧钺.( )2.学生自由朗读一遍课文。
【合作交流】1.学生齐读一遍课文。
2. 同桌之间互相讨论交流学习自己不懂的内容。
3.文言基础知识归纳。
(1)通假字:找出下面句中的通假字,写出本字并解释意思。
且单于信女,使决人死生不顾恩义,畔主背亲与旃毛并咽之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空自苦亡人之地信义安所见乎孺卿从祠河东后土法令亡常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武父子亡功德因泣下沾衿,与武决去始以疆壮出(2)古今异义:解释下面加点字的古今意。
苏武传优秀公开课导学案(含答案)

习
目
标
会通过对比的修辞能分析出卫律、李陵的性格特征
一、1.再读文章,教师串讲、疏通文意、理清思路,把握文章内容。
2.分小组进行展示,教师总结归纳升华。
二、课堂探究
1.文章并不具体描述苏武的每一事迹,而是有详有略,比如文章对卫律和李陵劝降的部分就描写得特别详细,为什么作者要这样处理,用意是什么?
卫律和李陵对苏武的劝降是最能表现苏武的气节的,所谓“真金不怕火炼”,面对威逼利诱,面对死亡威胁,多少所谓的英雄好汉都经受不住考验而变节投降,唯有苏武始终信念如磐石般坚定,宁死不屈,忠贞不渝。
家庭—— 父亲: 班彪作品—— 史书: 《汉书》
弟弟: 班超(投笔从戎)辞赋: 《两都赋》
妹妹: 班昭(续写《汉书》)诗: 《咏史诗》
《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记叙了自汉高祖元年至王莽地皇四年共229年的史实。《汉书》体例上全承《史记》,只是改“书”为“志”,取消“世家”并入“列传”,全书有十二纪、七十传、八表、十志,共一百篇,八十余万字。其中,八表和十志中的“天文志”是班固死后由他的妹妹班昭、妹夫马续续写的。《汉书》是继《史记》之后我国古代又一部重要史书。
”;③又以切身体会说明最初与苏武颇有同感;④最后指出汉朝法令无常,即使回去也难保身家平安。所以“人生如朝露,何久自苦如此!”显得推心置腹,委婉通情。
原因:二人的劝降方式之所以不同,一是两人与苏武的关系不同,二是两人的地位与修养不同。
①卫律原来是汉朝的武将,是被匈奴俘虏后投降的,本是无气节的武夫,希冀献功的小人,并无是非标准,唯利是图,所以丑态百出,遭到苏武的唾弃。②而李陵是一代名将李广之后,曾为汉朝立下战功,因寡不敌众战败投降,被汉武帝诛灭家族。所以在劝降时使用攻心法,而且在看到苏武的大义凛然后能“泣下霑衿”,可见尚存羞恶之心。
苏武传 导学案

五 、 整 体 感 知
六 、 内 容 研 讨
第一段重点词句: 1、武字子卿,少以(介词,表原因)父任 2、汉天子我丈人(对男子长辈的尊称)行也——判 断句 3、尽归(使动用法,使„归)汉使路充国等 4、乃遣武以(以„身份)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 在汉者___定语后置句 5、置币遗(用作礼物的玉、马、皮、帛等赠送)单 于 第二段重点词句: 1、会(刚好)缑王与长水虞常等谋反匈奴中——状 语后置句,省略句, “谋反”后省“于” 2、以货物( (把财物,古今异义) )与常 3、其一人夜(在夜里,名词作状语)亡(逃跑) 4、虞常生得(被活捉 )
个性 补充
一 、 新 课 导 入
唱千古。
二 、 文 史 常 识
三 、 检 查 预 习
有一罇⑩酒,欲以赠远人。 愿子留斟酌⑪,叙此平 生亲。 两千多年来, 送别兄弟的诗,从平日的恩情说到临别的感 苏武崇高的气节, 想,再说到饯送的意思。 成为中国伦理人 格的榜样, 成为一 种民族文化的心 理要素。 字孟坚,扶风 家庭—— 父亲: 班彪 安陵(今陕西咸阳 弟弟: 班超(投笔从戎) 东北)人,东汉著名 妹妹: 班昭(续写《汉书》) 史学家,文学家。 作品—— 史书: 《汉书》 少年时就能 辞赋: 《两都赋》 作文诵诗赋,长大 诗: 《咏史诗》 后博览群书.和帝 <汉书>—— 永元元年(89)初, 作者---东汉班固撰写,班固去世后,由其妹班昭和同 班固随大将军窦 乡马续完成. 宪出征匈奴,为中 性质---<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是古代 护军.后来, 班固 传记文学名著.其中还收录了西汉大量的辞赋和散 因窦宪专权受到 文,有总集的性质. 株连,死于狱中。 内容---记录了汉高祖元年(前 206)至王莽新地皇四 年(23)共 230 年的历史,共 100 篇,分为十二帝纪,八 表,十志,七十列传. 价值—— 史学价值: 作者能尊重客观实际,揭露统治阶 级的残暴,赞扬清廉的官吏,流露了对人民的同情. 文学价值: 叙事详明,详赡严密,语言典雅繁 复,富于文采,有骈体化倾向,对后世散文发展影响很 大. 史书形式----编年体:按年月日有次序地记载史事的史书 例:<春秋>(孔子)----最早的编年体史书 <左传>(左丘明) <资治通鉴>(司马光) 国别体:以国家为编排顺序记载史事的史书 例:<国语>----第一部国别体史书 <战国策>(刘向编订) 纪传体:以为人物立传记的方式记叙史实的史 书 例:<史记>(司马迁)----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汉书>(班固)----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 <后汉书>(范晔)----纪传体断代史 <史记>:本纪 世家 列传 表 书 纪传体 <汉书>:本纪 列传 表 志 指导检查读音 读准字音: 栘(yí)中厩(jiù)监 且(jū)鞮(dī) 单(chán)于(yú)缑(gōu)王 遗(wâi) 昆(hún)邪(yã)王 浞(zhuï) 阏(yān) 氏(zhī)弩(nǔ) 重(zhîng)负国 秩(zhì) 訾(zī) 熅(yún) 北阙(quâ) 窖(jiào) 啮(niâ)旃(zhān)徙(xǐ) 羝(dī)
《苏武传》的导学教案

1. 知识与技能:(1)能够准确地朗读和背诵《苏武传》中的重要段落;(2)理解《苏武传》的作者、背景、体裁及人物形象;(3)掌握文言文的基本阅读方法和常用的文言文词汇。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深入解读《苏武传》;(2)学会欣赏古代文学作品,提高文学素养;(3)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学习苏武崇高的爱国精神,增强民族自豪感;(2)学会面对困境,坚定信念,不屈不挠;(3)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民族观。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苏武的人物形象及其所表现出的爱国精神;(2)《苏武传》的艺术特色;(3)文言文阅读技巧的运用。
2. 教学难点:(1)文言文中的一些生僻词汇和特殊句式;(2)对苏武传中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的理解;(3)如何评价苏武的爱国行为。
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苏武传》的作者班固和作品背景;(2)阐述《苏武传》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价值;(3)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文本。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感知文本;(2)要求学生做好笔记,对文中不明白的地方进行标注;(3)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3. 合作探究:(1)分组讨论,共同解决自主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2)组织学生进行课堂交流,分享学习心得;(3)教师引导学生深入解读文本,挖掘作品的主题思想。
4. 课堂讲解:(1)讲解文言文中的生僻词汇和特殊句式;(2)分析苏武的人物形象,阐述其爱国精神;(3)赏析《苏武传》的艺术特色,如情节安排、人物塑造等。
5. 课堂练习:(1)要求学生朗读课文,体会文本韵味;(2)选取文中的重要段落进行翻译;(3)结合课文内容,谈谈对苏武精神的感悟。
6. 课堂小结:(1)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知识点;(2)强调苏武的爱国精神及其现实意义;(3)激发学生对后续课程的期待。
四、作业布置1. 熟读课文,巩固记忆;2. 完成课后练习,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五、教学反思1. 课后总结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发现问题并及时调整教学方法;2. 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针对性地进行辅导;3. 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学素养和教学水平,以更好地为学生服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武传》导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并积累班固以及《汉书》的相关文化知识。
2、疏通文意,积累文言知识,提升文言能力。
3、整体把握作品的内容,概括内容要点。
4、探究学习,分析本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和方法。
5、学习苏武的民族气节,弘扬爱国主题。
一、知识记忆与理解
[自主独学]
1.文化常识积累——阅读《新新学案》P97页[常识-速览],然后用一两句话概述班固的生平及《苏武传》写作背景。
2、文言疏通积累——结合《新新学案》P99注解疏通文意,并完成P95[知识梳理]
3、诵读整体感知——课文可以分为哪几部分?各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二、思维探究与创新
[对学探究]
1、文章如何从环境及细节描写入手,深入刻画苏武的性格特征的?
2、文章并不具体描述苏武的每一事迹,而是有详有略,比如文章对卫律和李陵劝
降的部分就描写得特别详细,为什么作者要这样处理,用意是什么?
1
3、文章中个性鲜明的各种人物对苏武形象的塑造又起了什么作用?
三、技能应用与拓展
[群学探究]
思辨——有人认为苏武以国家利益为重,忠志不渝,气节高尚,也有人认为其表现出来的是对汉武帝的愚忠。
你认为呢?请结合本文进行阐释。
[拓展阅读]
爱国精神万古传
两千年前,在北海边上,有一位杖节牧羊的老人,他坚守着热爱祖国、忠贞不渝的高贵品质,在饥寒交迫中艰难地生存着,在他的身上体现了“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传统美德和高尚人格。
其气节令人肃然起敬。
他没有在敌人的淫威面前屈服,也没有在金钱、富贵面前动心。
为了远大的理想、为了亲爱的祖国,他餐冰卧雪、不辱使命,义无反顾地献出了自己的大好时光,坚守住了自己的信念。
一直以来,这种英勇义举激励着千秋万代的华夏儿女奋然前行,可以说,苏武,真正称得上是民族的脊梁。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