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大学导师
基于图底关系的无锡乡村聚落研究

胡逸丹HU Yidan 门坤玲MEN Kunling江南大学,江苏无锡214122(Jiangnan University,214122 Wuxi Jiangsu)15摘要:基于图底关系理论,对无锡乡村聚落进行调研和分类,分析其空间形态特征,将无锡乡村聚落分为路网分割型平原乡村聚落、水网和路网交错分割型平原乡村聚落和丘陵型乡村聚落。
通过对大量乡村聚落的图底关系进行归纳总结,将乡村聚落空间形态分为带状、团状和枝状三类。
分析三类形态在不同地形乡村聚落的要素特征,得出无锡乡村聚落基于图底关系分析下的空间形态特征。
由此提出优化策略,以期为乡村聚落空间的传承、保护和发展注入新动力。
关键词:图底关系;乡村聚落;空间形态Abstract: Based on the theory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fi gure and ground, the rural settlements in Wuxi are investigated and classifi ed, and their spatial characteristics are analyzed. The rural settlements in Wuxi are divided into road network divided plain rural settlements, water network and road network staggered divided plain rural settlements and hilly rural settlements. By summariz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fi gure and ground of a large number of rural settlements, the spatial forms of rural settlements are divided into three categories: belt, cluster and dendritic.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three types of rural settlements in different terrain, the spatial morp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rural settlements in Wuxi are obtained. Then, it summarizes and puts forward the optimization strategy, in order to inject new impetus into the inheritance, prote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rural settlement space.Key words: fi gure-ground relation ; rural settlement ; spatial form中图分类号:J59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3/j.issn.2095-0705.2024.01.015收稿日期:2023-09-02*基金项目: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项目(2020SJZDA027) 。
从_功夫熊猫_浅析中西方文化元素的融合_季岑

大 众 文 艺大144摘要:《功夫熊猫》中浓郁的东方神韵让全世界的观众都为之惊叹,影片之所以能引起各国观众的共鸣,在于它巧妙地将中国传统文化和美国价值观结合起来,体现了全球化背景下中西文化的融合,对中国动画创作的发展具有深刻的启迪意义。
关键词:《功夫熊猫》;中国元素;美国精神;文化融合2008年夏,梦工厂推出了动画大片《功夫熊猫》, 此片在全球一经放映就引起轰动,在全球掀起了一股强劲的中国风,2010年《功夫熊猫2》再一次席卷全球,创造了票房奇迹。
影片中浓郁的东方神韵,绚丽的视觉效果以及极富娱乐的故事情节让全世界的观众都为之惊叹。
有人说相对比《花木兰》而言,《功夫熊猫》中的中国元素已经由表及里、由外而内,由外在的形式而深入到了对思想、意境的把握和体现上;也有人说《功夫熊猫》事实上是一只披着中国外衣的美国熊猫,强势贩卖的依然是典型的美国精神、西方价值理念。
通过对这部影片的分析,我个人认为《功夫熊猫》所展现的是“中国元素”加“美国精神”,是好莱坞又一部中西文化碰撞、交流与融合的成功作品。
一、影片中的中国元素从造型上来讲,影片拿中国特有的国宝大熊猫作为主角,讲述的是身形肥胖、行动迟缓、心地善良的小人物大熊猫阿宝在阴差阳错之下, 成了一个武功高强的武林高手, 最终成为拯救和平谷的大英雄的故事。
熊猫是中国的国宝,功夫是中国独有的传统文化,把这两者完美的结合在一起,不仅代表着中国的国家形象而且还有着深厚的文化形象。
影片中的配角比如蛟虎、灵蛇、金猴、螳螂、仙鹤五大高手是中国武术中五禽戏的卡通形象化。
利用动画片的拟人化优势,五大护法将中国功夫里虎拳、蛇拳、鹤掌、蛇形刁手、螳螂拳等武功招式的动物原型表现得生动形象、淋漓尽致。
①影片在场景画面上更是将中国元素运用到了极致,影片中无论是“凤凰城”中的四川民居、店铺、红色灯笼,卖豆腐、卖面条的中文招牌;还是以青城山山门为原型创作的熊猫阿宝练功住的和平谷寺庙的山门;或是反派沈王爷居住的带有中国传统建筑造型风格的宝塔,都无形中拉近了与中国观众的距离。
基于图底关系的江南城市老城区建筑肌理研究--以苏州为例

苏州老城区地理环境特殊,其边际紧邻太湖,城内城外水系发达,历史上就是以军事、经济等见长的重要城池,其建筑肌理既由自然环境所决定,也随后天城市发展而慢慢塑造。
苏州是江南城市的典型代表,在近代的发展和现代的城市建设过程中,老城区呈现出古代、近代以及现代建筑三段时期的混杂状态,在风格、色彩、高度等方面呈现出不同程度的差异。
而苏州作为最早一批列入历史文化名录中的建筑,其在新城建设过程中,有效地将现代和传统两种肌理融合在了一起。
通过对苏州老城的建筑分布以及肌理的分析,能够总结出适用于江南城市传统肌理保护的普遍性原则,为城市多元化、建筑多样化建设做出贡献。
1.苏州老城区建筑分布现状研究对老城区内的建筑从建筑风格、建筑功能、建筑高度三个角度进行分析,总结其空间分布现状特点。
在形态描述时,范围由小及大依次是点状、块状、线性街区、片区状、面状。
1.1 古今并存的建筑风格苏州老城现存的建筑按照风格划分为四类:第一是传统建筑形式的存在与延续;第二是受西式建筑影响而建造的一批仿西式或中西合璧的建筑风格;第三类是中国特有的分配住房时期所建造的,以功能实用为主且少装饰的一类建筑风格;第四类是受到新的建筑审美、技术、材料的影响而出现的一种现代式的建筑风格。
从时间线上来归类,传统建筑出现的时间最早,主要是清代以及清代以前存留下的建筑,西式风格影响的建筑主要是出现在近代时期,功能实用主义建筑主要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到2000年初这段时间建造的住宅类建筑,多元现代式建筑则包括20世纪90年代末建造的一批商业建筑以及2000年后的新式风格的建筑。
在这条时间线下,传统的建筑形式逐渐转变为今天的现代式建筑,其中产生影响的变量主要有西方文化的传入、技术与材料的逐渐进步、功能实用的需要、现代审美及功能需求、人口的增加等诸多因素。
苏州老城区中传统风格建筑呈现点状及片区化分散式分布,约占8%,其中最大的历史街区是平江历史文化街区。
西式风格影响的建筑为散点式分摘 要文章选取苏州作为江南城市的代表,首先对苏州老城区的建筑分布现状进行了研究,发现老城区具有建筑风格古今并存、建筑功能混杂多元和城区天际线低矮平缓的特点,再通过对老城区建筑肌理的历史沿革的分析,得出其河道、城郭虽逐渐改变,但仍可见古时以水为路、以船为车时的布局特征,然后结合图底关系理论对建筑肌理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进行探究,发现老城区的肌理宏观格网延续了古代的空间结构特点,但其微观肌理逐渐变化为适应现代生活的尺度、形式、布局等,最后从规律总结及保护建议的角度出发,提出延续历史文脉、强化原有路网水网,尺度分级、动态适应,建筑分形、化整为零,保留亲切宜人的空间尺度四个江南城市老城区建筑肌理保护的原则及策略。
江南大学文学院

自1 9 4 8 年
暨 1 9 8 1 年 重设 专业
,
,
19 9 6
年 规范专 业
2 0 0 1 年实 现 多 校 专 业 整 合 以 来
,
江 南 大 学 文 学 院犹
。
如 活 力 四 射 的骄 子
目前
,
以 昂 扬 的斗 志 在 向 更 大 更 远 的 目标 进发
:
文 学 院有 两 个 本科专 业
,
其 中近 三 年 发表在 核
心 期 刊 的论 文 有7 0 多篇
获 国 家 图 书奖
、
、
省 市 哲学社会 科 学优 秀成 果 奖
、
近 10 0 项
。
在 文艺 学
、
中国 古 代 文 学
、
中 国 古典文献 学
、
中国 现 当代 文
学
、
比 较文学 与世 界 文 学
、
戏剧 影视 文学
。
语 言学等 方 向 已 形 成若 干 支
。
校注 名
江 南 大 学文 学院古代
发 掘 唐宋词 家
、
流 派 和词 作 的精 美风 范 与价 值
尹 楚兵副 教授
、
本 学位 点 导
。
师还 有徐兴 海教授
、
,
他们都在古代文学研 究领 域 中取得 了很 多有影 响的成果
,
文学硕 士 点 面 向港 台 世界 各 地 常年接 受访 问学者
比 较 文 学与世 界文 学
古代 文 学
秉 承 悠 久的传统文化 素 养
,
在文史 哲融 合基础 上 形 成本 学位
、
点鲜 明 的学科方 向 与特 色
中房商学院特聘讲师姚淦铭——姚淦铭老师简介姚淦铭内训姚淦铭公开课

中房商学院特聘讲师姚淦铭
姚淦铭老师简介
常驻:无锡
中共优秀党员。
1984年毕业于南京大学中文系,获文学硕士学位,后执教于苏州铁道师范学院,为中文系主任、教授。
曾获铁道部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
现任教育江南大学文学院教授,古代文学与食品贸易与文化方向博士生导师
古代文献研究所所长,兼任苏州市语言学会副会长。
被破格先后晋升为副教授、教授。
曾应邀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讲《王国维学术之境界》及《老子与百姓生活》19场,在上海电视台《文化中国》讲《孔子》系列30集,深受广大观众欢迎,反响热烈,被评为“最具亲和力的主讲人”。
姚淦铭教授的学术领域广泛,主要从事于甲金文、古韵训法、书学理论、王国维学术专题、古典文献学、古代文化、食品文化的研究。
其学术研究求新求深,并重视交叉学科的开拓,成果颇丰。
专著有:《老子与百姓生活》、《再说老子与百姓生活》、《哲思众妙门——老子今读》、《《王国维文献学研究》、编校《王国维文集》(四卷本)》、《孔子的智慧生活》、《汉字与书法文化》、《汉字心理学》《礼记译注》《先秦饮食文化研究》(上、下)、《趣谈中国摩崖石刻》、《孝经智慧》、《<大学>智慧》等,已发表160多篇文献学、语言文字学等学术论文。
曾获国家图书奖。
想要了解讲师更多请到中房商学院官网咨询客服人员。
“全谷物食品的营养与健康”特约专栏

“全谷物食品的营养与健康”特约专栏
佚名
【期刊名称】《粮油食品科技》
【年(卷),期】2022(30)2
【摘要】张晖:女,江南大学食品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粮油学会理事,中国粮油
学会食品分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撑计划和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工程培养对象。
曾获无锡市科技创新十大女杰、无锡市“三八”红旗手等荣誉称号。
长期从事健康谷物食品和粮油功能食品研究与开发。
主持国家自然基金项目、国家“863”科技计划项目、国家“十一五”“十二五”科技支撑项目等10余项。
【总页数】3页(PI001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42
【相关文献】
1.全谷物食品对人体健康最重要的营养健康因子
2.全谷物食品对人体健康最重要的r营养健康因子研究
3.全谷物食品对人体健康最重要的营养健康因子探析
4.全谷物食品对人体健康最重要的营养健康因子探析
5.全谷物食品的营养与健康--专栏主持:姚惠源教授/江南大学食品学院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关注国际理解促进教育共生

关注国际理解促进教育共生作者:黄树生来源:《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14年第06期黄树生:博士,江苏省无锡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江南大学兼职教授,苏州大学、扬州大学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课程与教学论、学校文化。
主持过《吴文化内核校本课程开发》、《吴文化与区域发展研究》、《高中外语校本教研及其文化建设研究》和《主动参与式课堂有效学与教研究》等教育科学、哲学社会科学和教学研究课题。
公开出版的主要著述有《薛福成文学评传》、《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设计》系列,在专业核心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约100篇。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 (2014)16-0066-03德国复兴的思想之父卡尔·雅斯贝尔斯(Karl Jaspers)认为:教育是人与人精神契合,文化得以传递的活动。
人与人的交往、我与你的关系是人类历史文化的核心。
因此,理解是人类和谐相处的前提和基础。
历史和文化的不理解可能会导致暴力、种族歧视、仇外情绪、寻衅的民族主义、文化排斥、恐怖主义等现象,直接影响人们的国家意识﹑教育﹑教学﹑学习以及孩子们学习了解他人的方法等。
二战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了“国际理解教育”(Education for International Understanding)的概念,来促进国与国之间的和平共处关系,用以减少和消除国家间的冲突。
国际理解教育以多元主义教育价值观、结构分析和社会改革为基石,将“学会共同生活”的价值观运用到教育、培训和教学方法的过程中,旨在增进民族、国家、地区之间的相互理解与宽容,促进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培养儿童认同与弘扬中华优秀文化,尊重、了解其他国家、民族、地区文化的基本精神及风俗习惯,初步学习、掌握与其他国家、民族、地区人民平等交往、和睦相处的修养与技能,探讨全人类共同价值观念。
1994年10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4届国际教育大会”,确立了新时期国际理解教育及相应的“和平文化”的基本内涵,通过大会《宣言》及相应的《为和平、人权和民主的教育综合行动纲领》。
江南大学2011年博士取名单

江南大学2011年博士拟录取名单公示及相关通知时间:2011-5-30 0:00:00 点击数:33??? 经校研究生招生领导小组批准,现将各博士招生学院上报的博士拟录取名单予以公示,公示期一周,如有异议,请与研究生院联系。
联系电话:0510—。
拟录取考生请仔细阅读如下须知:1.根据教育部政策,每位考生只能被一所学校录取,在一所学校注册,所以凡被我校拟录取的考生,如又参加其他学校的博士考试,并被录取的,请速与我校研招办联系,否则由重复录取造成的一切后果,由考生本人负责。
2.考生的“录取类别”有自筹、委培和定向三种。
其中自筹考生要把档案调入我校,毕业后进行双向选择,在校期间第一年享受二等奖学金,以后每年评定(详见我校研究生奖助学金管理办法);委培考生,档案不调入我校,我校、委培单位和个人签订委托培养协议,要交学费,毕业后回原委培单位工作;在职定向考生档案不调入我校,毕业后回原定向单位工作。
3.凡被我校录取的考生(除委培和在职定向外)需持调档函(和录取通知书一起发放)到档案所在地人事部门办理调取档案手续。
往届生于2011年7月30日前,档案必须调入我校;应届生的档案等毕业后由毕业学校统一办理。
4.凡被我校录取的党(团)员考生(除委培以外)均应将党(团)员组织关系转入我校。
党(团)组织介绍信上的联系单位:无锡地区(包括下属县级市)的学生请写江南大学党委组织部;无锡地区以外的学生请写无锡市委组织部。
开学后请直接将党(团)员组织关系介绍信交给学院,由学院统一办理相关手续。
5.录取通知书预计于7月初统一发放,为确保录取考生在第一时间内收到录取通知书,请所有考生按格式要求正确填写收件地址等信息()。
凡因地址不详退回的,需要到我校领取。
修改地址截止时间为2011年6月30日。
注:如选择至我校研招办领取,则收件人地址修改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有意报考江南大学设计学院设计艺术学、美术学、工业设计工程的考生,必须在报名考试前对导师及具体的研究方向有所了解和选择,并通过邮箱或其它联系方式与导师取得联系,就所报导师及方向进行双向的沟通和确认。
如需对导师及研究成果作进一步的详细了解,可通过谷歌或其他学术搜索进行: 1、Google学术搜索(http://scholar.google.cn/); 2、万方数据(http://www.wanfangdata.com.cn/); 3、CNKI知识搜索(http://search.cnki.net/Default.aspx)等。
教授硕导一般每届指导硕士研究生5-8名,副教授硕导每届指导硕士研究生3-5名。 设计艺术学、工业设计工程、艺术硕士(MFA)导师及研究方向 一、工业设计及理论 1、李世国教授,交互设计工作室主任 研究方向:产品交互设计;设计艺术的数字化研究;产品虚拟展示设计(此方向招收适量跨专业机械、信息类工科专业学生) 指导学位:设计艺术学、工业设计工程 电子邮箱:shiguo_edu@yahoo.com.cn
2、潘祖平教授,基础造型工作室主任 研究方向:基础造型教学研究;环境空间中的动造型研究;民族艺术设计研究(工设、视觉) 指导学位:设计艺术学、工业设计工程 电子邮箱:pzp20734@hotmail.com
3、张宇红教授,交互设计工作室导师 研究方向:产品设计研究;产品人性化设计研究;交通工具与社会、自然环境的研究 指导学位:设计艺术学 电子邮箱:wushouyu@sina.com
4、张焘副教授,系统整合设计工作室导师 研究方向:工业设计与资源利用;产品开发;设计管理(此方向招收适量跨专业学生) 指导学位:设计艺术学、工业设计工程 电子邮箱:zhangtaodesign@126.com
5、张凌浩副教授,系统整合设计工作室主任 研究方向:产品创新设计及管理;系统整合设计(信息产品及服务);文化的可持续设计 指导学位:设计艺术学、工业设计工程 电子邮箱:wowo.zlh@163.com
6、蒋晓副教授,交互设计工作室导师 研究方向:计算机辅助工业设计(此方向招收跨专业机械、信息类工科专业学生);产品交互设计;可用性与用户体验研究 指导学位:设计艺术学 电子邮箱:cwtyz@163.com 7、于帆副教授,系统整合设计工作室导师 研究方向:感性设计研究、产品系统设计与管理研究、本土化设计研究 指导学位:设计艺术学、工业设计工程 电子邮箱:yufan_10group@126.com
8、熊微副教授,生活创新设计工作室导师 研究方向:工业设计及艺术设计历史与理论(设计批评研究、生活创新设计及理论研究、20世纪中国平面设计研究、陶瓷艺术史论研究)(招收跨专业学生) 指导学位:设计艺术学 电子邮箱:xiongw03@163.com
9、杜军虎副教授,文化创意与策划设计工作室导师 研究方向:工业设计及艺术设计历史与理论(艺术设计历史与理论研究、艺术设计批评理论研究)(招收跨专业学生) 指导学位:设计艺术学 电子邮箱:dsj-015@sohu.com
10、张凌浩副教授—张福昌教授组合, 张福昌教授、博士生导师,设计文化与科学研究所导师 研究方向:家具设计研究;传统产业的设计振兴;无障碍人性化设计研究(招收少量) 指导学位:设计艺术学、工业设计工程 电子邮箱:wfczhang@126.com
11、李世国教授—李彬彬教授组合, 李彬彬教授,设计文化与科学研究所导师 研究方向:设计心理研究;设计效果心理评价;产品品牌心理研究(招收少量) 指导学位:设计艺术学 电子邮箱:lbbwx@vip.sina.com
12、鲍懿喜副教授,文化创意与策划设计工作室导师 研究方向:设计社会学、文化创意与设计 指导学位:设计艺术学 电子邮箱: byx7161@hotmail.com
13、过伟敏教授,博士生导师,景观设计工作室导师 研究方向:环境设施产品研究(此方向招收少量) 指导学位:设计艺术学、工业设计工程、艺术设计硕士(MFA) 电子邮箱:gwm6316@126.com
14、徐诚一教授,公共艺术设计工作室主任 研究方向:礼品与旅游纪念品开发研究(此方向招收少量) 指导学位:设计艺术学、工业设计工程 联系电话:136-01489318(短信联系) 15、朱蓉副教授,景观设计工作室导师 研究方向:环境设施产品研究(此方向招收少量) 指导学位:设计艺术学、工业设计工程、艺术设计硕士(MFA) 电子邮箱:zhurongseu@yahoo.com.cn
16、吴尧副教授,建筑设计工作室主任 研究方向:环境设施产品研究(此方向招收少量) 指导学位:设计艺术学、工业设计工程、艺术设计硕士(MFA) 电子邮箱:wuyaoseu@yahoo.com.cn
二、视觉传达设计及理论 1、王安霞教授,品牌形象与包装设计工作室主任 研究方向:包装设计与理论研究;绿色包装研究;传统艺术设计研究 指导学位:设计艺术学、工业设计工程、艺术设计硕士(MFA) 电子邮箱:waxdesigner@126.com
2、王安霞教授—陈新华教授组合 陈新华教授,数字媒体与多维视觉设计工作室导师 研究方向:企业形象及品牌形象战略研究;民族视觉符号研究;二维到多维拓展的设计研究;概念设计与创新研究 指导学位:设计艺术学、工业设计工程、艺术设计硕士(MFA) 电子邮箱:xinhuachen@163.com
3、朱华副教授,品牌形象与包装设计工作室导师 研究方向:广告设计与理论研究;色彩设计理论及其应用研究;传统艺术设计应用研究 指导学位:设计艺术学、工业设计工程、艺术设计硕士(MFA) 邮箱:nailaohua@sina.com
4、过宏雷副教授,品牌形象与包装设计工作室导师 研究方向:企业形象及品牌形象战略研究;视觉传达设计理论 指导学位:设计艺术学、工业设计工程、艺术设计硕士(MFA) 电子邮箱:guohonglei211@sina.com
5、熊微副教授,生活创新设计工作室导师 研究方向:工业设计及艺术设计历史与理论(设计批评研究、生活创新设计及理论研究、20世纪中国平面设计研究、陶瓷艺术史论研究)(招收跨专业学生) 指导学位:设计艺术学 电子邮箱:xiongw03@163.com
6、杜军虎副教授,文化创意与策划设计工作室导师 研究方向:工业设计及艺术设计历史与理论(艺术设计历史与理论研究、艺术设计批评理论研究)(招收跨专业学生) 指导学位:设计艺术学 电子邮箱:dsj-015@sohu.com
7、吴祐昕副教授,文化创意与策划设计工作室导师 研究方向:设计管理 、网络化生存设计研究 、文化创意与广告设计 指导学位:设计艺术学 电子邮箱:wuyouxin@vip.163.com 吴祐昕博客:http://blog.sina.com.cn/u/1736047343
8、李道国副教授,文化创意与策划设计工作室导师 研究方向:视觉传播与设计研究;视觉设计的符号学研究;传统文化资源的创新设计研究 指导学位:设计艺术学 电子邮箱:wuxilidaoguo@163.com
三、环境艺术设计及理论 1、过伟敏教授,博士生导师,景观设计工作室导师 研究方向:建筑艺术遗产保护与再生;城市景观艺术设计理论与方法;环境艺术系统设计研究;环境设施产品研究(工设方向) 指导学位:设计艺术学、工业设计工程、艺术设计硕士(MFA) 电子邮箱:gwm6316@126.com
2、毛白滔教授,室内设计工作室导师 研究方向:建筑文化及伦理功能研究;建筑美学及建筑批评研究;建筑室内外环境设计研究 指导学位:设计艺术学、工业设计工程、艺术设计硕士(MFA) 电子邮箱:baitao8118@163.com
3、杨茂川副教授,室内设计工作室主任 研究方向:地域空间发展研究;传统文化应用研究 指导学位:设计艺术学、工业设计工程、艺术设计硕士(MFA) 电子邮箱:yangmc007@163.com
4、朱蓉副教授,景观设计工作室导师 研究方向:城市历史文化保护;建筑设计 指导学位:设计艺术学、工业设计工程、艺术设计硕士(MFA) 电子邮箱:zhurongseu@yahoo.com.cn
5、吴尧副教授,建筑设计工作室主任 研究方向:建筑设计及理论;历史建筑保护 指导学位:设计艺术学、工业设计工程、艺术设计硕士(MFA) 电子邮箱:wuyaoseu@yahoo.com.cn
6、史明副教授,景观设计工作室主任 研究方向:建筑设计方法与理论研究;景观艺术设计方法与理论研究 指导学位:设计艺术学、工业设计工程、艺术设计硕士(MFA) 电子邮箱:sm7683@163.com 四、公共艺术设计及理论 1、徐诚一教授,公共艺术设计工作室主任 研究方向:公共艺术研究;公共艺术与民间艺术理论研究;礼品与旅游纪念品开发研究(工设方向) 指导学位:设计艺术学、工业设计工程 联系电话:136-01489318(短信联系)
2、周阿成副教授,公共艺术设计工作室导师 研究方向:公共艺术创作设计与理论研究;当代雕塑艺术研究 指导学位:设计艺术学、工业设计工程 电子邮箱:zac876@tom.com
3、王峰副教授,公共艺术设计工作室导师 研究方向:公共艺术研究;数字化虚拟展示设计研究;城市艺术遗产保护与再设计 指导学位:设计艺术学、工业设计工程 电子邮箱:water6@126.com
4、赵昆伦副教授,公共艺术设计工作室导师 研究方向: 公共艺术策划与表现 指导学位:设计艺术学、工业设计工程 电子邮箱:liwu737@sina.com
美术学导师及研究方向 1、徐诚一教授,公共艺术设计工作室主任 研究方向:景观与装饰雕塑研究;造型艺术理论研究;民间与传统艺术的传承与发展 指导学位:美术学 联系电话:136-01489318(短信联系)
2、陈嘉全教授,新艺术形态研究工作室主任 研究方向:绘画艺术;造型艺术理论研究 指导学位:美术学 电子邮箱:cc90902@hotmail.com
3、唐鼎华教授,基础造型研究工作室主任 研究方向:国画;设计素描;插图设计;动漫连环画 指导学位:美术学 电子邮箱:tangdingding@126.com
4、黄培杰教授,绘画研究工作室导师 研究方向:中国画研究 指导学位:美术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