块状民营经济:集聚与扩散

合集下载

城市的集聚与扩散效应

城市的集聚与扩散效应

文章编号:1001-148X (2006)05-0142-03城市的集聚与扩散效应施冬健,张 黎(同济大学经管学院,上海 200092)摘要:聚集效应是因社会经济活动的空间集中而形成的聚集经济与聚集不经济综合作用的结果,本质上是两种力量的作用:一方面聚集经济作为空间聚集的吸引力推动着城市区域的形成和发展;另一方面聚集不经济则作为排斥力限制着城市的进一步聚集和规模扩大。

城市是经济、社会、环境、文化组合的空间景观,是经济社会活动空间集聚与扩散的过程与结果,总是处于集聚力与扩散力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中。

关键词:城市;集聚;扩散中图分类号:F290;C912181 文献标识码:B 收稿日期:2005-01-13作者简介:施冬健(1970-),男,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讲师。

研究方向:经济数学、组织与人力资源管理。

在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城市以其特有的集聚效应,使人口与生产力要素向其集中。

城市是生产力发展、社会分工细化和生产关系变革的结果,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必然产物。

城市是一定区域内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教育等方面的中心,是先进生产力、生产关系及先进文化相对集中的地方,具有较强的集聚能力和扩散带动作用,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居于主导地位。

城市的产生与发展过程,实际上是聚集经济的产生与演变过程。

一、城市的集聚效应按照波特的定义,集聚是指在地理上一些相互关联的公司、专业化的供应商、服务提供商、相关的机构,如学校、协会、研究所、贸易公司、标准机构等在某一地域、某一产业的集中,他们之间既相互竞争又相互合作的一种状况。

而对于区域经济中心的城市来说,其突出特征在于它能够以其优势环境和条件,吸引众多企业和机构及社会经济各部门在相对狭小的空间内集聚,从而更加突出城市作为经济中心的集聚效应。

从现代社会的实际情况看,城市已经成为各种要素的集聚中心—资源、人才、资金、信息、交通和不良资产。

(三)银行与保险业的经营协调银行与保险业在继续坚持分业经营的原则下,二者进行适度和合理的合作以促进二者的加速发展。

民族地区环境与经济发展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新趋势

民族地区环境与经济发展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新趋势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新趋势2013年04月05日02:52 来源:光明日报1979年-2010年中国四大区域资本形成总额占全国比重变化1999-2010年中国四大区域劳动力总就业占全国比重变化从集聚到扩散:区域经济及工业空间分布出现新变化“十一五”期间(2006年-2010年),中国工业的空间分布呈现出扩散的趋势,地理集中度也由2006年的0.476下降到2010年的0.442,降幅达7.2%。

在工业活动扩散化趋势的影响下,中国整体经济活动也从2006年开始打破以往不断集聚的趋势,呈现出空间扩散的特征。

不难发现,中国工业发展的空间格局呈现出明显的“北上西进”趋势,即工业开始由东部地区向东北和中西部转移。

由于工业化进程还远未结束,中国整体经济活动也“跟随着”工业的分布,呈现出由东部地区向北部环渤海区域和东北地区以及中西部地区转移扩散的新趋势。

中国的整体经济布局正在由过去各种经济要素和工业活动高度向东部地区集聚的趋势,逐步转变为由东部沿海地区向中西部和东北地区转移扩散的趋势,这表明,中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实施效果开始逐步显现,区域经济发展已经进入一个重要“转折”期。

对于这种产业转移,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进行解释:一方面,随着中国区域总体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在国家一系列优惠政策的支撑下,东北和中西部地区的投资增长明显加快;另一方面,随着产业向东部沿海地区尤其是向珠三角和长三角地区不断聚集,各种生产要素成本大幅度提升,土地、能源等供应趋于紧张,资源和环境承载力不断下降,一部分劳动和资源密集型企业向中西部地区进行了转移。

加之政府在政策和资金上的支持,中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的投资环境得到了较大的改善,也吸引了东部地区一些企业向该地区转移。

服务业的集中:区域经济转型发展带来的新趋势“十一五”期间,随着工业由东部向其他区域扩散转移,东部地区GDP 占全国比重由2005年的55.5%下降到2010年的53%,降幅仅为2.5个百分点,而同期东部地区工业增加值所占比重降幅为6.8个百分点。

中国城市群集聚、扩散及其空间效应研究

中国城市群集聚、扩散及其空间效应研究

中国城市群集聚、扩散及其空间效应研究张可心摘要:在梳理国内外集聚与扩散相关研究的基础上构建中心集聚、临近集聚、中心-外围扩散、临近扩散、中心集聚-扩散弹性、临近集聚-扩散弹性6个指标,对我国14个城市群2000-2013年的集聚、扩散及互动特征进行了分析和总结。

结果显示:(1)中心集聚方面高中低集聚占比基本持平,多数城市群集聚水平呈上升趋势;(2)临近集聚方面多数城市群位居中等水平,珠三角和天山北坡城市群集聚度较高;中东部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城市群临近集聚多呈上升趋势,西部地区城市群的临近集聚度则呈下降趋势;(3)哈长、天山北坡城市群的核心城市扩散作用较强,京津冀和海峡西岸城市群最弱,城市群核心城市扩散作用的波动变化较大,长江中游城市群中心城市呈减弱趋势,珠三角、长三角城市群呈增强趋势;(4)珠三角城市群的临近扩散效应明显,城市群基本呈现波动增强或先减弱后增强的趋势;(5)城市群的中心城市和临近扩散与集聚效应总体不同步,中心外围的相对集聚占主体,且年际波动性较大。

关键词:城市群,集聚,扩散,集聚—扩散弹性1 研究背景及意义1.1 实践背景在中国城市群被认为是参与全球竞争和国际分工的基本地域单元,其发展对国家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具有重大意义[1-2]。

从“十一五”规划起,我国各类规划就把发挥城市群对区域经济的辐射带动作用作为重要内容;《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中明确提出要发展集聚效率高、辐射作用大、城镇体系优、功能互补强的城市群。

在全球城镇化进程与经济全球化进程双重加快的时代背景下,城市间的产业联系与经济合作不断加强,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加快,城市群的快速扩张已成为带有普遍意义的不可阻挡之势。

城市群是中国未来经济发展格局中最具活力和潜力的核心地区,是中国主体功能区战略中的重点和优化开发区,也是未来中国城市发展的重要方向[3]。

城市群为我国的新型城镇化提供发展的支撑和平台,用以优化空间布局、促进区域乃至整体的协调发展。

集聚经济

集聚经济

集聚经济经济学认为,集聚经济是指各种产业和经济活动在空间上集中产生的经济效果以及吸引经济活动向一定地区靠近的向心力,是导致城市形成和不断扩大的基本因素。

经济地理学认为集聚效果产生经济集聚,集聚效果是指在社会经济活动中,有关生产和服务职能在地域上集中产生的经济和社会效果。

都强调规模经济以及外部经济是实现的基本途径。

集聚经济或集聚效果通过规模经济与外部经济产生了集聚,过度集聚产生集聚不经济导致扩散。

这固然是正确的,但是对于集聚与扩散空间过程的机理,以及由此产生的空间(过程)类型及其对区域(城市)发展的意义,集聚经济与集聚不经济的关系等缺乏相应的研究。

所以集聚经济包括企业规模经济、产业规模扩大以及地方规模的形成。

必须考察与此紧密相关的规模经济、范围经济和外部经济。

[编辑]经济集聚的机理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得出,理论上各种生产要素流动,聚集形成企业,首先是由于规模经济的效果,由于规模经济的作用集聚体规模增大,达到一定程度便产生了规模不经济,规模不经济一经产生,单位产品的成本停止下降,规模再扩大失去了规模经济的效益。

各种生产要素仍然集聚,这种集聚是范围经济作用的结果。

范围经济并不排斥规模经济,它本身就含有规模经济的要求(体现在成本的次加性,即追加新产品和服务进行联合生产比单独生产成本要低)。

理论上不存在先产生范围经济后产生范围不经济的过程,它与生产函数、企业管理与营销等相关。

如果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都不存在,那么生产要素是否还集聚?生产要素还具有集聚的趋势,这是由于外部经济作用的结果。

外部经济与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直接相关,货币外部性与整个产业规模相关,技术外部性与企业间关系、企业环境相关,对于货币外部性而言,由于外部经济的动力,生产要素产生了集聚的趋势;当集聚到一定程度,产生了外部不经济,单位产品成本开始上升,就出现了经济要素扩散的趋向。

对于技术外部性而言,吸引与技术—外部经济相关的经济要素(主体),而排斥与技术—外部不经济相关的经济要素(主体)。

公需课标准答案新型城镇化实践与发展(一)

公需课标准答案新型城镇化实践与发展(一)

公需课答案新型城镇化实践与发展(一)————————————————————————————————作者:————————————————————————————————日期:2新型城镇化实践与发展(一):新型城镇化总论(仅适合于2014年公需课)1、中心城区环境保护“退二还一”强调的“一”指:()。

A、农业为主的退耕还林,B、污染密集型产业转移C、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D、生态基础设施与环境2、以人为本的城镇化才是有质量的城镇化表述正确的是()。

A、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理念B、将全省城镇化的重心转移珠三角地区C、将城市发展作为新型城镇化的核心内容D、以上表述都正确3、英国“工业革命“时代例证证明,()是任何人口集聚的物质前提。

A、生产的集聚B、交通的集聚C、市场的集聚D、产业的集聚4、发达国家城市化的动力机制是()的集聚与扩散。

A、工业化水平相适应的要素和人口B、工业化水平相适应的要素和商业C、商业化水平相适应的要素和产业D、工业化水平相适应的要素和产业5、“大都市区”是在()时期出现在美国、英国。

A、20世纪30年代B、20世纪40年代C、20世纪50年代D、20世纪60年代6、马克思和()在《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卷第一章《费尔巴哈》中,以“交往”的起源和扩大为主线,全景式的阐述了城镇化进程的全貌。

A、马恩B、凯文·林奇C、塞尔D、恩格斯7、田园城市理论是由()提出。

A、柯布西耶B、简·雅各布斯C、埃比尼泽·霍华德D、奥姆斯特德二、多选题(共6 小题,每题5 分)1、安虎森主编的《区域经济学通论》一书描述了产生最早城市的“功能性动因”,其主要观点是()。

A、不同专业化生产者之间进行交易,必然产生交易成本B、如果交易效率很低,也就是交易成本很高,人们就不进行交易,人们就不进行交易,因而只能选择自给自足,此时没有市场,也没有城市C、分工是城市形成的必要条件D、分工网络的扩大与交易费用成倍增加之间权衡的结果,导致交易活动的地理集中,这种狭小的地理范围就是城市2、13至14世纪出现于德国沿莱茵河各城市的“莱茵同盟”以及后来的“汉萨同盟”,出现于中世纪晚期的威尼斯、热那亚、佛罗伦萨等意大利城市国家,都是这一时期城市复兴和发展的典型标志,这些重新复兴的城市里,城市生活包括那些要素()。

浙江经济专题论文

浙江经济专题论文

浙江经济发展浙江处于长三角地区,浙江是中国经济比较发达的沿海对外开放省份。

浙江工业基础较好,以轻工业、加工制造业、集体工业为主。

当前我国正处在工业化快速发展期,浙江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大头,浙江经济发展速度一直居各省前列。

浙江经济的发展离不开浙江民营企业的贡献,针对民营企业的研究,也有很多独到的观点和见解。

众多学者和专家对此做了大量的专题研究,也获得了一些丰硕的研究成果。

本文将从浙江民营企业的概况、发展模式特色、优势、缺陷、分类、与浙江经济发展模式的比较等方面结合主要特色地区对浙江民营企业的发展做较为系统的综述。

一、“浙江民营企业经济发展模式”的分析(一).浙江民营企业经济发展模式的简介及概括:浙江是民营经济大省,民营经济的发展带动了浙江经济的快速发展。

1.发展历程浙江民营经济的发展历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一是上世纪70年代末至90年代初,基本特点是乡镇集体企业加速发展,个体私营经济从无到有、从小到大。

1978—1990年,全省集体工业占全部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从36.2%上升到61.3%,个体经营经济的比重也上升5.5个百分点。

二是90年代初至90年代末,基本特点是个体经营经济大发展,集体企业逐步改制。

邓小平南方谈话以来,个体经营经济出现了一个发展高潮。

1997年底,全省私营企业发展到9.2万户,比1992年增长7倍。

1990—1997年,个体私营经济占GDP的比重从15.7%上升到33.7%,而集体经济从53.1%下降到36.7%。

三是90年代末至今,基本特点是各种所有制经济不断融合,民营经济综合实力显著增强。

2.发展模式概括及特色浙江民营经济发展模式概括:1.经济占比,已成主角。

2.增长姿态,持续上扬。

3.竞争能力,不断提升。

4.科技助动,势头强劲。

5.外拓经营,风劲帆满。

6.适应调控,稳步前进。

(摘自:浙江省工商行政管理局)(二).浙江省民营经济发展模式特色简介:1.企业结构以中小型为主,规模化程度明显提升。

集聚与扩散驱动下的城市空间形态演变的研究综述——基于新经济地理学的视角

集聚与扩散驱动下的城市空间形态演变的研究综述——基于新经济地理学的视角
※基金项 目: 本 文为教育部规划基金项 目“ 城市群空间组织与产业 空间分异互动机制与调控模式研 究” ( 项 目编号 : 1 1 Y J A 7 9 0 0 1 9) 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鼬 受
I 2 0 1 3 年 第8 期

程度 的不同。离心力促使厂商在地理上扩散 。集 聚和分 散力 量此消彼 长 , 相互作用 和制衡 , 使得经济 格局改变 。 集 聚与 扩散之 间 的此消 彼长 以及究竟 是 哪种力 量居 于 主导 , 主要是看产业 集聚 的成本 和收益 的权衡 。产业集 聚 的成 本表现为集 聚不经济 ,收益 表现为集 聚经济 , 二 者共 同决定 着一个 城市的合理规模 。 吕力 ( 2 0 0 5 ) 在 其 博士论 文 中借 助新 经济地 理学 模 型解 释 了城 市 的合理 规模 如何通 过产业 集 聚和扩 散来 影响, 在产 业集 聚和扩 散 中找到 一个 临界点 , 这个 临界 点就 是产业 集 聚和人 口扩 张到一 定规模 产生 了产业 扩 散。 F u j i t a , K r u g m a n & V e n a b l e s ( 1 9 9 9 ) 提出 了一个新经济地 理学 的理论 主要包含两 方面的力量 , 一个 是 中心外 围模 型所 强调的 向心力 , 另一个是城市模型所强调的离心力 。 根据 向心力和离心力的对 比来考察产业是集聚还是扩散 , 再根 据集聚和扩散 的强 度来考察 城市空 间结构 的变化 。 一、ຫໍສະໝຸດ 引 言 更多工人在城
市 居 住
2 0世 纪 9 0年代 初著 名 经 济 学家 保 罗 ・ 克鲁 格 曼 ( P a u l K r u g ma n ) 通过发 表的《 收益递增和经 济地理》 开始 了新经济地理学 的研究 。 新经济地理学最 大的闪光点就 是 在一般 均衡 中加 入 了空间要 素 。在分 析经济 活动集 聚、 扩散 的动力时 , 制度 因素和运输 成本得到重视① 。本 文 采用新 经济地 理学 的相关 理论和方 法去探讨集 聚和 扩 散的来源 、 城市 的形成 及演化 非常有 意义 , 研究 将更 具科 学性并能提供更 为现 实的理论依 据 , 帮助我们得 出 更现实 的结论 。

形态·结构·空间结构——由《集聚与扩散》引发的思考--保继刚旅游地理学论文

形态·结构·空间结构——由《集聚与扩散》引发的思考--保继刚旅游地理学论文

形态・结构・空间结构——由《集聚与扩散》引发的思考□ 张骁鸣(中山大学 旅游发展与规划研究中心,广东 广州 510275)[摘 要]对《集聚与扩散》一书和近年来相关文献进行研究,认为在研究城市空间结构的概念及其应用时,首先要明确城市结构、城市形态、城市相互作用等概念的含义,其次要明确这些概念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城市形态;城市结构;城市空间结构;《集聚与扩散》[文章编号]1006-0022(2003)05-0055-04 [中图分类号]TU981 [文献标识码]BReconsideration Inspired by the Book “Aggregation and Diffusion”/ZHANG Xiao-ming [Abstract] From the study in the book“Aggregation and Diffusion”and other related publications in recent years, the paper concludes that the study on urban spatial structure requires definite understanding of the concepts of urban structure, form and urban interaction, and of the relationship among these concepts.[Key words] Urban form; Urban structure; Urban spatial structure; “Aggregation and Diffusion”《集聚与扩散—城市空间结构新论》(后文简称《集》)一书,着重研究“面向开放系统的城市空间结构集聚与扩散”,分别从城市空间结构理论、城市空间结构主要影响因素、城市空间结构研究理论框架、城市内部地域结构、城市的向心与离心增长、城市郊区化和城市空间结构演化规律这七方面来展开讨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文系国家发改委《中国民营经济发展前沿问题研究》课题的研究报告,刊载于《中国民营经济发展前沿问题研究(2003-2004)》,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年版)集聚与扩散:我国块状民营经济研究张厚义陈光金一、块状经济与块状民营经济:基本范畴的初步界定“块状经济”的历史十分悠久,早在手工业时代就有“块状经济”出现,而且是手工业发展过程中十分突出的现象。

工业革命以后,“块状经济”的发展更加明显,现代工业城市就是“块状经济”的集大成。

当然,现在突然引起人们关注的“块状经济”,主要是指“乡村小工业的集聚”,或是“城市边缘的新兴产业群落的快速崛起”。

前者如意大利北部地区、日本大田、德国巴登以及中国的浙江、珠江三角洲的个别地方(顺德古镇灯饰,东莞厚街家具、虎门服装、长安电子等);后者如美国西部的硅谷,印度班加罗尔,北爱尔兰,中国的东莞、苏州、昆山,台湾新竹等(新望,2002)。

国外学界往往把这种现象称为产业区、产业群或企业网络,并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形成了一些相对成熟的理论和模型,如贝卡提尼的地域性社会实体理论、巴基拉等人的企业网络理论、克鲁格曼的报酬递增模型,等等(金祥荣、朱希伟,2002),迈克尔·波特在一系列论著中提出的钻石理论,提出一个较为完整的产业集群理论(迈克尔·波特,2003)。

在国内,学者或者把这种现象称为小企业集群(仇保兴,1999)或企业集群(王缉慈等,2001),或者称为专业化产业区。

有的学者结合国内外的企业集群发展实践,全面梳理了国外的相关理论和模型;有的学者则力图根据国内专业化产业区形成的背景、过程和机理,提出新的解释理论和模型(金祥荣、朱希伟,2002)。

此外,也有不少人把这种集聚现象称作块状经济,但其基本的立意与上述两种概念并无太多的区别。

然而,仅从上述视角来考察企业集聚现象是远远不够的。

首先,从中国的实践来看,块状经济或产业集群的发生发展与民营经济发展之间存在着明显的甚至是直接的联系。

这一点是我们在研究块状经济时必须加以充分注意的。

目前,在中国各地出现的各种块状经济,实际上都在很大程度上与民营经济相关联,例如浙江乐清柳市镇的低压电器业、浙江诸暨大唐镇的袜业、浙江湖州织里镇的童装业、浙江钟管镇的生物化工产业、浙江桐庐分水镇的制笔业、广东惠州吉隆镇的女鞋业、广东东莞后街的家具业、山东寿光等地的出口创汇农业、青海循化县的羊绒业等,都是围绕某一特定产业集聚而成的块状经济,而支持这种块状经济的主体,则是民营经济组织和个体工商户。

即使在原苏南模式下的苏、锡、常等地,随着乡镇企业改制工作的完成,民营经济迅速崛起,原来形成的块状区域经济获得了新的发展动力,并显示出强劲的发展活力,形成了新型的块状民营经济模式,典型的如吴江盛泽镇的丝绸业、七都镇的光电缆业以及太仓黄泾的加弹业等(沈映宇,2002)。

正是基于这一点,我们可以直接用“块状民营经济”这个概念来描述中国的块状经济现象。

其次,关于块状民营经济的经济效应,以往的分析着重于“聚集”以及由此产生的规模经济。

这无疑是重要的。

但同样重要的是,块状民营经济具有明显的溢出和扩散效应。

这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1)由于集聚,块状民营经济可以使同一产业内部的分工更为精细化,以至于一个企业可以集中于该产业的某一个工序或某一种中间产品的生产,从而可以节约成本,产生高效率。

(2)集聚将激发各企业之间的技术学习(模仿),激发各企业为了应付更为切近的竞争而进行技术创新,从而推进技术进步。

(3)核心产业的集聚将产生对上下游关联产业的更为强烈的需求,从而推动这些关联产业的发展,进而在一个地方形成一种完整的产业链条。

这种效应,就像块根作物一样,通过分化、膨胀和生长,产生倍加的经济效益。

(4)通常,块状民营经济的主体产业往往属于第二产业,甚至属于第一产业,随着主导产业的延伸和关联产业的出现,特定块状民营经济所在地区的人口将大规模增长,从而必将带动第三产业发展。

所有这些特征,在后文中将得到进一步的展开和细化。

总之,块状民营经济格局一旦形成,民营经济固有的发展活力经过集聚以后将被加倍放大,从而一方面为地方经济形成日益完整的产业链条和合理的资源配置格局奠定基础,为地方经济的整合和拳头产业的形成奠定基础,为地方经济的技术创新和整体进步奠定基础,从而形成各地经济独特的市场竞争能力和发展路径。

可见单从经济的角度看,“企业集群”或“专业化产业区”概念便不足以概括地反映民营经济集聚现象的主要特征,块状民营经济概念则更为形象也更具有包容性。

第三,关于块状民营经济的社会效应,以往的研究者没有给予充分的注意和研究。

实际上,块状民营经济既已经产生这样的社会效应,同时社会的发展也需要块状民营经济产生这样的效应。

初步研究表明,块状民营经济的集聚-扩散效应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由于上述经济集聚-扩散效应,块状民营经济将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从而为解决我国日益严峻的就业问题创造条件。

(2)由于上述经济集聚-扩散效应,块状民营经济的形成将造成人口的大规模集中,而人口的大规模集中,是城镇化的基础。

换句话说,块状民营经济的形成,将为城镇化战略的实施创造重要的基础,在地方上,这甚至是惟一的基础。

有了块状民营经济作为支撑,一方面可以解决长期以来农村非农化与城镇化脱节严重问题所造成的城市病;另一方面可以减轻各地政府为实施城镇化战略而必须付出的成本。

(3)人口的集中及其就业问题的解决,再加上真正的城镇化的推进(进城农民真正在城镇安家落户,在职业转变的基础上进一步完成户籍身份转变),再辅之以适当的农地制度创新,那么将增加继续主要经营农业的农民的农业用地规模,实现适度规模经营。

这将在一个重要方面为解决农民增收问题创造条件(农民增收问题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更是一个社会问题),从而解决城镇化与非农化脱节所造成的农村病(即相当多的“农民”已经转变了职业身份,但仍然留在农村,继续占有或不得不继续占有农业用地,造成纯农户发展的资源瓶颈)。

在这一方面,一些已经发展起块状民营经济的地方已经积累了较为成功的经验。

(4)块状民营经济的发展推动了企业家、管理者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推动了社会的分化,扩大了工人、管理人员、个体工商户与企业家队伍,从而有助于优化各地社会结构。

显然,块状民营经济的上述社会集聚-扩散效应也不是像“企业集群”、“专业化产业区”这样的概念所能概括反映的。

这里将同样基于专业化产业区或企业集群的事实,重新提出和深入分析块状经济的概念,并把在特定产业领域同时具有竞争与合作关系的若干民营经济组织(包括民营企业与个体工商户),由于相互具有某种共通性和互补性而联结在一起,集聚于一个特定地理空间,并在集中的过程中产生一定的经济集聚-扩散效应和社会集聚-扩散效应的经济社会现象称为块状民营经济。

而且,在我们看来,正是因为具有经济集聚-扩散效应和社会集聚扩散效应,块状民营经济可以被视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种新战略思路。

从理论和实践经验来看,块状民营经济在推动现代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是国家和地区提升竞争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来源。

有的学者甚至认为,“运作良好的产业簇群,是迈向发达经济体的根本阶段”。

①因此,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际学术界、商界和政界的空前重视产业集聚及其对经济发展的重大意义,纷纷加以研究、提倡和推广,形成了不少像美国硅谷这样极具竞争论和创新能力的块状经济。

②块状民营经济在我国的发展也非常迅速,在此基础上深入研究块状民营经济发展的规律、趋势,研究其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办法,确保块状民营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在理论和实践上无疑都是很有价值和意义的。

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大幅度的提高,综合国力有了大幅度的增强。

但是,我们不得不看到,随着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我们将面临一系列难题和挑战,主要包括:(1)必须开拓新的经济增长点或增长方式,以继续保持较高的经济增长率;(2)必须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增加就业机会,解决日益严峻的就业问题;(3)必须大力推进城镇化,以解决城镇化不足所带来的农村发展瓶颈问题;(4)必须提高人民的收入水平,扩大中等收入者的规模,缩小收入差距,优化社会结构,建设全面小康社会。

我们的初步研究表明,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块状民营经济模式将是应对这些难题和挑战的一种较好的经济社会发展方式。

进而言之,推动块状经济健康而迅速地发展,应当成为一种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的战略思路,而不仅仅是一种策略性的考虑。

同时,由于各个地方经济是整个国民经济的主要组成部分,因此,发展块状民营经济也应当是一种国民经济整体发展战略,至少应当是这种整体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当然,目前已经形成的块状民营经济也面临许多实际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宏观和中观层次上的制度-政策问题(如税费问题、信贷问题等);(2)城镇规划与建设不配套的问题;(3)环境污染问题;(4)微观层次的企业治理和劳资关系问题;(5)在宏观和微观上都不尽人意的人力资源配置问题;(6)中国加入WTO以后的全球化竞争压力问题;(7)从以初中级产品为主转向以中高级产品为主的产业升级问题;(8)技术创新和升级能力不足的问题。

对于构成块状民营经济的主要组成部分的中小民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来说,①参见迈克尔·波特:《竞争论》,中信出版社2003年版,第207-292页。

引文中的“簇群”,即我们所说的“集群”,都是英文“cluster”一词的不同译法。

另外,学术界在研究和描述产业集聚现象时,常常使用“块状民营经济”与“企业集群”这两个概念。

块状民营经济概念侧重于分析集群中纵横交织的行业联系,力图揭示相关产业通过联系和合作而获得产业竞争优势的现象及其机制。

块状民营经济内的相关企业可能都在一个特定产业中发展,也可能在邻近的相关支撑产业中发展。

“企业集群”概念侧重于分析企业的地理集聚特征以及供应商、制造商、客商之间的企业联系,分析集群的规模、结构及其对竞争力的影响,它所要反映的,是一些相关的企业及其支持性机构在某个地方靠近并集结成群、从而获得竞争优势的现象与机制。

在本文中,我们使用“块状民营经济”概念,同时结合“企业集群”概念的内容来进行分析。

②参见顾强、王辑慈:“我国块状民营经济和工业园区现状与对策研究”。

载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行业规划司:《我国块状民营经济和工业园区现状与对策研究》,2003年月。

这些方面的问题显得尤为严重。

如何通过研究来解决这些问题,不仅是已有的块状民营经济继续发展的关键,也是其他地区能够或快或慢地生成块状民营经济的关键。

本项目的研究将聚焦于以上各个方面,系统地研究总结梳理块状民营经济发展的已有经验、机制、规律和趋势,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可行的战略性对策主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