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文-西部地区集聚效应计量研究

合集下载

应用文-地方保护及其效应辨析

应用文-地方保护及其效应辨析

地方保护及其效应辨析'关于地方保护的概念与效应,理论界界定为地方保护是地方政府保护地方局部利益的行为,这种行为会产生负效应,损害国民。

本文认为这种界定是错误的,它诋毁了地方政府为国民经济发展所做出的贡献,与我国经济发展不相符合;也影响了地方政府发展地方经济的积极性,制约了地方经济的发展。

本文在理论分析和实践验证的基础上,对地方保护的概念与效应进行了重新界定,认为地方保护是地方政府保护地方经济发展的行为,地方保护可以产生正负双重效应。

地方保护;效应;政府职能;经济发展一是地方保护的概念。

关于地方保护的概念,理论界给出了各种定义。

王敬云认为,地方保护是指地方政府为了争夺资源以保护本地的局部利益,运用行政权力对本地产业和市场进行干涉和操纵,导致市场和服务体系相互分割、低水平重复建设及产业结构趋同等问题的行为。

谭小英和于空军等认为,地方保护是指地方政府或所属部门,为了保护地方局部经济利益或利益,违背国家的法律法规,利用行政权力干涉市场、操纵市场,设置市场障碍,破坏市场机制,限制非本地企业生产经营的行为。

何友荣认为,地方保护也可以称之为行政性垄断,是指地方政府及其职能部门利用其行政职权对外地商家进入本地市场、本地企业及资本流出加以限制或歧视的行为。

李德锋和王建林认为,地方保护就是地方政府不从全局、整体、长远的利益出发,而是为了自己狭隘、局部和短期的经济和政治利益,所采取的不公正行为。

郭兴认为,地方保护是指市场经济运行中,某些地方团体或地方政府出于对本地利益的关心和考虑,不顾国民经济的整体利益及统一市场体系运行的要求,而采取的保护本地利益的行为。

罗一民认为,地方保护是指为了维护本地利益,而以长官意志、行政干预,限制外地产品、资金等进入本地市场,搞地区封锁、部门分割和行业垄断的行为。

吴家庆和易曙光认为,地方保护是地方政府在由高度集权体制下的非利益主体向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具有较大自主性的利益主体转化过程中,在处理全局利益与局部利益、长远利益与眼前利益的关系时,为了眼前利益和局部利益而损害长远利益和全局利益的错误行为。

西北五省县级人口空间格局演变及影响因素研究

西北五省县级人口空间格局演变及影响因素研究

西北五省县级人口空间格局演变及影响因素研究董仕,张爱萍(塔里木大学,新疆阿拉尔843300)[摘要]采用GIS 和GEODA 等软件系统,利用人口密度系数、空间结构自相关、人口结构指数等研究方法,以西北五省的县级单位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绘制西北五省的县级行政单位人口空间结构格局变化演变图,并剖析其影响原因。

结果表明:西北五省县级人口总体上呈现东密西疏的分布特征,西北地区人口稀少,东南地区人口稠密;西北五省县级人口密度空间分布呈正相关,表明西北五省县级人口集聚程度在不断上升;西北五省县级人口密度分布存在明显的“高高集聚,低低集聚”特征。

西北五省县级人口空间格局演变受国家政策、气候环境、交通、社会生活水平等因素影响。

[关键词]空间演变;人口密度;指数;影响因素[中图分类号]C9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6043(2024)01-0048-04[作者简介]董仕(2000—),满族,河北承德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农业农村与经济管理;张爱萍(1969—),女,教授,博士,研究方向:社会治理、思想政治教育、民族心理。

一、研究基础地域人口空间格局演变及其影响因素是人口地理学研究的主要课题之一,也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课题之一[1]。

人口是一个国家最基本的国情,也是经济发展中最基础、最重要的因素。

近年来,我国快速的人口变化已经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明显的影响。

从人口形势的发展变化看,人口因素还将在不同的方面对经济发展产生持续影响,人口数量、人口结构、人口的分布规律都将影响该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质量。

因此,经济政策要关注人口形势变化引起的宏观经济波动。

探究地区人口空间格局演变及其影响因素,可以为当地政府的宏观政策提出较为合理的建议,进而促进当地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和人口的合理分配,对社会发展具有积极作用。

西北五省大部分位于我国的西部干旱区,人口相对较少,经济发展相对不均衡。

通过查阅有关人口空间格局演变的文献和期刊,在中国知网系统查找梳理西北五省县级人口相关数据,应用GIS 软件和GEODA 软件的相关功能,综合运用不同的指标和分析方法,对西北五省县级人口空间格局演变的特征和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与探究,以了解西北五省人口流动现状与影响因素,为西北五省经济社会健康发展提供参考性数据与建议。

我国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差距分析

我国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差距分析

收稿日期:2018-01-11 作者简介:聂倩(1994—),女,河南郑州人,中共中央党校研究生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46·
部地区之间只发生了部分相对产业转移,还未出现 绝对产业转移,我国东、中、西部地区间的产业转移 还不显著;在我国东、中、西部地区间的产业转移过 程中,一些技术密集型产业比劳动密集型产业更先 转移,以及部分产业忽略中部地区而直接转移到西 部地区。综上,学者们主要是在中、西部地区与东部 地区之间的差距做文章,还没有更多关于中部地区 和西部地区之间的具体差距分析,因此,本文将从八 个方面分析我国中、西部地区之间的差距及存在的 原因,为“一 带 一 路 ”倡 议 下 我 国 中、西 部 地 区 将 沿 着一条怎样的轨迹加快发展提出建议。
人均城镇道路面积 人均城镇住房面积 城镇公共供水普及率
燃气普及率 城市生活垃圾无公害处理率
城镇人口增长率 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第二、三产业就业人数所占比重 城镇就业人数占总就业人数比重 城镇常住人口基本养老保险覆盖率 城镇常住人口基本医疗保险覆盖率 城镇常住人口保障性住房覆盖率
城市污水处理率 人均公园绿地面积 建成区绿化覆盖率
二、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现状及差距分析① 1.GDP差异分析 自 1978年以来,我国中部和西部地区的 GDP 逐年稳步增长,基本保持 10%的增速增长,大致可 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 1978—1992年,西部地 区 GDP的增速略高于中部地区,且增速波动幅度 大,最 低 4%,最 高 15%;第 二 阶 段 是 1993—2008 年,中部地区 GDP的增长快于西部地区,在 1999年 达到低值 8%左右,之后回升到 13%左右;第三阶段 是 2009—2015年,中、西部地区的 GDP增速快速下 降至 7%左右,且西部地区 GDP增速高于中部地区, 形成赶超趋势。从趋势图可以看出,西部地区自西 部大开发以来,增长速度明显加快。

中国产业集聚效应与区域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

中国产业集聚效应与区域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

中国产业集聚效应与区域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摘要:本文以工业企业为例,在提出工业产业集聚对工业经济增长产生正向影响的理论假说之上,利用面板数据计量模型对全国25个省份的相关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结果显示工业产业集聚对工业的经济增长有促进作用,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中国从政策上应该促进产业集聚,形成产业链条,从而提升产业效率,进而促进经济增长的建议。

关键词:经济增长;产业集聚;泰尔指数一、引言及文献综述从古至今,如何实现有效快速的经济增长一直是学者们普遍关注的重点。

随着产业集聚理论的发展和成熟,其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为学者们提供了探讨新的经济增长推动力的新的角度。

新古典经济学家马歇尔最早关注产业集聚效应,他把经济规模划分为“外部规模经济”和“内部规模经济”两类,认为产业集聚是因为外部规模经济所导致的,他还指出有三个原因导致了产业集聚的产生,即稳定的技术市场、附属产业提供的经济的原料以及技术外溢。

马歇尔之后,胡佛的产业集聚最佳规模论认为,产业集聚区域是一种规模经济区,就任何一个产业而言,集聚的企业过多或过少,都不会达到集聚的最佳效果。

佩鲁(Francois Perruox,1955)的增长极理论认为20世纪的经济增长是以支配效应为特征的,通过“增长极”对周围资源和产业的吸聚和带动作用可以实现非均衡增长战略。

迈克尔·波特(Michael Porter,1990)引入“集群”概念,揭示了产业发达国家的普遍现象——产业集群,并高度评价了其在形成与提高产业竞争优势中的重要性。

以保罗·克鲁格曼(Paul Robin Krugman,1991)为代表的新经济地理学派对产业集聚机制以及产业集聚与区域经济增长关系做了系统、严谨的模型化研究,提出了基于产业集聚的制造业中心——农业外围的区域经济增长模型。

中国学术界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对产业集聚的研究,大量研究则是在2000年以后。

朱英明(2003)构建了区域经济增长的概念性模型,据此他分析了产业集聚的区域效应,并以日本和韩国为例,说明了产业集聚的区域差异,以长江三角洲为例,定量分析了发达地区的外商投资企业空间集聚与地区增长的关系。

地理距离和技术外溢效应对技术和经济集聚现象的空间计量学解释

地理距离和技术外溢效应对技术和经济集聚现象的空间计量学解释

地理距离和技术外溢效应对技术和经济集聚现象的空间计量学解释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通过空间计量学的视角,深入探讨地理距离和技术外溢效应对技术和经济集聚现象的影响。

随着全球化的推进和科技的快速发展,技术和经济集聚现象在全球范围内愈发显著,成为了经济学、地理学等多个学科研究的热点。

本文将从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两个方面入手,分析地理距离和技术外溢效应对技术和经济集聚现象的作用机制,为政策制定和实践操作提供理论支持和决策依据。

在理论分析方面,本文将系统梳理相关文献,探讨地理距离和技术外溢效应对技术和经济集聚的影响机理。

地理距离不仅影响信息的传递和知识的扩散,还影响企业和个人的空间选择行为。

技术外溢效应则是指技术在空间上的传播和扩散,对技术创新和经济增长具有重要影响。

本文将深入分析地理距离和技术外溢效应如何共同作用于技术和经济集聚现象,构建相应的理论模型。

在实证研究方面,本文将运用空间计量学方法,对地理距离和技术外溢效应与技术和经济集聚现象的关系进行量化分析。

通过收集相关数据,建立空间计量模型,实证检验地理距离和技术外溢效应对技术和经济集聚的影响程度。

本文还将考虑不同区域、不同行业的异质性,探讨地理距离和技术外溢效应在不同背景下的作用差异。

本文的研究不仅对深入理解技术和经济集聚现象具有重要意义,也为政策制定者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通过揭示地理距离和技术外溢效应对技术和经济集聚的影响机理,本文旨在为政策制定者提供科学依据,促进技术创新和经济增长的空间均衡发展。

二、文献综述随着全球化的推进和科技的快速发展,技术和经济集聚现象逐渐成为了经济学、地理学等领域研究的热点。

地理距离和技术外溢效应作为影响技术和经济集聚的关键因素,其相关研究已逐渐深入。

地理距离作为传统地理学中的核心概念,一直被用来解释各种经济和社会现象。

在技术和经济集聚的研究中,地理距离不仅影响了创新思想的传播和技术的扩散,还决定了资源和要素的空间配置。

诸多学者通过实证研究发现,地理距离越近,技术和经济活动的集聚现象越明显。

计量地理学研究方法与应用

计量地理学研究方法与应用

计量地理学研究方法与应用近年来,计量地理学作为一门交叉学科,日益受到学术界和实践界的关注。

它通过运用统计学和计量经济学等方法,对地理现象进行量化分析,提供了一种新的研究视角和手段。

本文将探讨计量地理学的研究方法和一些典型的应用领域。

一、计量地理学的研究方法计量地理学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空间回归分析、计量空间分析、空间自相关分析等。

首先,空间回归分析是计量地理学中常用的方法之一。

它通过建立空间模型,探究地理现象之间的相互影响和关系,如城市规模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其次,计量空间分析是一种将计量经济学和地理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旨在测量地理现象在空间上的变化和差异。

例如,通过计算城市空气质量的空间变化,可以识别污染源并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

最后,空间自相关分析则从地理数据的空间关联性入手,用于研究地理现象的空间自相关性,如城市间人口分布的空间集聚程度。

二、计量地理学研究的应用领域计量地理学的应用领域非常广泛,下面介绍其中的三个典型案例。

首先,人口迁移研究是计量地理学的重要应用领域之一。

通过计量地理学的方法,可以分析人口迁移的规律和原因,进而为城市规划和人口政策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其次,交通研究是计量地理学的另一个重要应用领域。

通过运用计量地理学的方法,可以测量不同交通模式对城市交通流量的影响,并为交通规划和管理提供决策支持。

最后,商业地理研究也是计量地理学的一个重要方向。

通过运用计量地理学的方法,可以研究商业空间的分布与发展,揭示商业中心的形成机理,为商业区域规划和商业战略的制定提供参考。

三、计量地理学的应用案例以下是两个典型的计量地理学应用案例,以展示其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价值。

首先,以犯罪分析为例。

通过收集和分析大量的犯罪数据及其空间关联信息,可以运用空间回归分析等方法,找出与犯罪率相关的因素,如社会经济条件、城市规模和警力分布等。

这些结果可以帮助警察部门更好地安排巡逻区域和资源分配,从而有效地预防和打击犯罪。

江西县域经济的集聚效应与辐射效应研究

江西县域经济的集聚效应与辐射效应研究
济 的 发展 就 需 要 将 地 理 因素 考 虑 进 去 。 用 空 间 计 运
∑∑W
量 经 济 学 的方 法 分 析 江 西 县域 经 济 的集 聚 效 应 和 辐 射 效应 . 使得 研 究结 论更 具 科 学性 、 服力 。 说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其 = ( , Y 第 中 } y )= i表 l — ,示 Y
近 几年 来 ,有 众 多学 者 对江 西 县域 经 济从 理 论
( ) 局 Moa 指 数 : 聚 效 应 指 标 一 全 rn 集
和 实 证进 行 了研 究 , 些 成果 不 仅 指 导 了江 西 区域 这 经 济 的发 展 , 为 其 他 地 区提 供 了有 益 参 考 。但 是 也
现 有 文献 主要 研 究 了 江西 省 县 域 经 济 的 问 题 、 异 差 和 发 展路 径 。 没 有 对 江 西省 县 域 经 济 的 空 问 特 征 并 给 予关 注 。事 实 上 , 西各 县 经济 不 是独 立 的 , 然 江 必
各 县 经济 是 独立 随 即 分布 的 . 不存 在 空 间 自相 关 。 对于 全 局Moa 指 数 的计 算 结 果 。 用标 准 化 渐 rn 采 进 正态 统 计 量Z( rn, 进 行 检 验 。 Moa ) Moa ) Z( rn, 的计
究 中心 信息 网区 域经 济 数 据库 。 需要 说 明的是 ,在 测 度 和对 比各 县 市 经济 水 平 时 。 用 人 均GD 人 均 财 政 收 入 或 人均 金 融 机 构 存 仅 P、 款 等 单一 指 标 显 然说 服 力 较差 。为 了全 面 反 映江 西
地 区 的观 测值 , 为地 区总数 , 为 反映 各 个 空 间单 n 元 的 邻 近 关 系 的空 间 权 值 矩 阵 。 本 文 用 邻 近 矩 阵

集聚效应和扩散效应

集聚效应和扩散效应

集聚效应和扩散效应:经济发展的两个重要力量在经济发展中,集聚效应和扩散效应是两个不可忽视的力量。

它们不仅影响着经济的运行,而且对于区域经济的发展和城市规划都具有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详细探讨这两个概念,以及它们在经济领域的作用。

首先,我们来理解一下什么是集聚效应。

集聚效应,也被称为聚集效应,是指各种产业和经济活动在空间上集中所产生的正外部性,这种正外部性能够带动经济的进一步增长。

例如,一个地区的企业集群、科技园区或者金融中心,能够吸引更多的相关企业和机构前来聚集,从而形成一种规模效应,促进整个地区经济的发展。

这种集聚效应在经济发展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它能够提高生产效率,促进技术创新,降低交易成本,增强市场竞争力。

然而,集聚效应并不是万能的。

当一个地区的经济过度集聚时,会导致资源紧张、环境压力增大、生活成本上升等问题。

这时,就需要发挥扩散效应的作用。

扩散效应是指经济活动和产业从中心地区向周围地区扩散,带动周边地区经济发展的过程。

这种扩散效应能够缓解中心地区的资源压力,促进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实现区域经济的均衡发展。

在实际的经济发展中,集聚效应和扩散效应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

一个地区可以通过发挥集聚效应来吸引更多的资源和投资,促进经济的快速发展;同时,也需要通过扩散效应来缓解资源压力,带动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

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总的来说,集聚效应和扩散效应是经济发展的两个重要力量。

在制定经济发展战略和城市规划时,应该充分考虑这两个因素,合理利用集聚效应和扩散效应,以实现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同时,我们也应该认识到,集聚效应和扩散效应并不是孤立的,它们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

只有正确处理好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才能更好地推动经济的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部地区集聚效应计量研究
'一、引言
西部大开发是当前我国区域
研究的
问题,也是难点问题。

为什么一方面西部交通欠发达,另一方面道路利用率却严重不足;为什么国家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支持西部开发,但外资和东部企业仍还是很少到西部投资;为什么西部大呼缺少人才,但西部地区高校毕业生和高层次人才却大量流向沿海地区。

其主要原因之一就在于我国西部地区人口和经济聚落分散,使得西部地区空间交易成本过高,空间规模不经济,缺乏集聚经济效率。

\ue004
要利用集聚效应促进西部大开发,首要
就是要对西部集聚效应程度有所了解,这正是本文要做的工作。

按照空间范围的大小,集聚效应可划分为区域集聚效应和城域集聚效应,本文按照这种划分对这两种集聚效应分别进行了测度。

集聚效应的大小是个相对概念,为给西部地区找个参照系,本文同时也测度了东部地区的集聚效应,期望通过对比得出相应政策启示。

\ue003\ue003\ue003
二、区域集聚效应测度
根据弗朗索瓦·佩鲁(F·Perroux)的非均衡
观,在区域内首先要实行经济活动的相对集聚,培育区域经济增长极,再以点带面,带动整个区域增长,达到开发整个区域的目的。

可见,区域集聚程度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整个区域竞争力,那么西部区域集聚程度到底有多大呢?虽然目前区域集聚经济在理论上已十分成熟,但由于区域投资、工资等
数据不易获取,因此在区域集聚效应测度方面还存在很大困难,仅能用一些统计指标来表示区域集聚效应相对大小。

表1通过一组描述性指标对比了东西部区域集聚效应大小。

人口密度反映一个地区的人口稠密程度,也直接反映一个地区人口集聚程度。

东部每平方公里人口数达到457人,而西部仅为61人,从人口密度所反映的东西部人口集聚程度相差甚大;城市化反映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由乡村分散型结构向城市集聚型结构转变的历史进程,东部城市化水平已达到46.11%,远远超过西部的28.73%;货运生成密度就是单位GDP所产生的货运量,当一个地区人口、企业越分散时,生产、销售所需的运输量也就越大,西部货运生成密度是东部的1.5倍,表明西部集聚程度比东部差;GDP集中指数的数值为0时表示经济活动完全分散,数值100时表示完全集中,从东西部的具体值可以看出,东部经济活动比西部集中;地理
率的值越大,表示区内产出与人口地理分布比较一致,意味着经济空间集中度低,统计值反映了与前面指标同样的结果;巨型和超大型城市数基本可以代表区域内的经济“极核”,这样的大城市越多反映该区域内人口和经济活动集聚程度越强,西部这样的城市只有一个,而东部却有8个。

上述六组指标皆反映这样一个事实,即西部整个区域人口和经济活动分散,运输成本高,区域集聚程度与东部地区相比还存在很大的差距。

三、城域集聚效应测度
区域发展从空间格局来看是一个点、轴、面动态过程,任何区域的发展都是从一个点开始,城市则是区域发展的起点,同时也是区域经济的“极核”和区域发展的重要依托,它通过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来影响区域发展。

目前西部地区城市开发状态不容乐观:城市化水平低、
城市密度小、结构不合理、建设质量差,这些严重影响西部开发成效。

当然城市人口和经济规模并不是评判城市发展效率的标准,关键是看城市集聚效应的大小。

因此有必要对西部城市集聚效应作个准确测度,了解西部城市发展效率,同时也可以间接反映区域集聚效应的程度。

\ue004
目前国外一般采用城市生产函数来估计城市集聚效应,其中Sv
kauskas(1975)、Segal,D.(1976)、Carlino,G.A.(1982)三人的研究较有代表性,模型和切入点皆不相同。

目前,中国正处于经济转型期,体制频繁变化导致数据对实证工作的限制十分大,使得国外一些已有的成熟方法在我国的适用性并不高。

由于特定城市内某个产业的统计数据不完备,所以本文仅采用Carlino和Segal两种方法对西部城市工业集聚效应进行测度。

之所以测度城市工业部门的集聚效率,而不是整个城市的集聚效应的原因主要源于数据问题。

诚然,城市集聚效应包括第二、三产业的集聚效应,且第二、三产业的集聚效应与工业部门的集聚效应可能还存在很大出入,但是工业是城市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产业的关键环节,它发挥着向前和向后的横向效应。

1998年至2003年,西部城市市辖区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均值为46.9%,从这个角度来看,工业可以作为城市集聚经济的代表性变量。

这里还需强调的是,本文选用两种方法测度城市集聚效应并不是做重复工作,Carlino 方法仅能表示城市工业集聚效应大小,Segal方法不仅能得出城市工业集聚效应的存在与否,还能反映城市扩张潜力大小,所以两种方法更多的是互补作用。

\ue004
(一)Carlino模型测度城市工业集聚效应投资\ue004
对CES工资函数W=AQ\ue00bαL\ue00bβ两边取对数,加上随机误差项得到如下计量方程:\ue004lnwi=lnA+αlnQ\ue00ci+βlnL\ue00ci+ε\ue00ci\ue004
wi表示地级市i市辖区限额以上工业企业工资总额,Q\ue00ci表示地级市i市辖区限额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L\ue00ci表示地级市i市辖区限额以上工业企业劳动力,ε\ue00ci为残差,集聚指数AI=(1+β)/(1-α),AI>1表示存在集聚经济,AI=1表示集聚规模收益不变,AI<1表示存在集聚规模收益递减。

本文之所以选用市辖区数据,原因在于城市的各项功能集中体现在市辖区,全市并不是城市功能的主体。

数据资料来源于《中国城市统计年鉴》(2004)市辖区数据,其中西部
地级市有73个,东部有101个。

运用Eviews
,对数据进行普通最小二乘估计,回归结果见表2。

\ue004
在第一次估计中,东西部DW值均远离2,表明东西部的数据均存在自相关问题,我们采用广义差分法对自相关模型进行处理。

在Eviews软件包中可以采用简单的方法实现广义差分法参数估计,即迭代法,在解释变量中加入AR项来消除自相关。

从方程2的回归结果可见,修正后的东西部回归DW值基本处于2附近,表明模型自相关问题消失。

将回归系数代入集聚指数计算公式,得到西部城市工业集聚指数值为2.15,东部为2.44,即东部城市工业集聚程度高于西部城市。

我们知道工业集聚程度并不能完全代表整个城市集聚程度,西部城市市辖区工业所占GDP比例明显高于东部,东部城市第三产业发达程度、集聚程度要明显高于西部,如果把第三产业的集聚效应也考虑在内的话,东西部城市的综合集聚效应差距还要更大。

(二)Segal扩展模型测度城市工业集聚效应\ue004
这里仍以两投入的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为基础,但与Segal模型不同的是,本文以城市总人口来表示城市规模,而不是城市就业人口,笔者认为集聚效应除了生产规模经济外,还包括消费规模效应,即集聚起来的人口对城市消费同样也具有极大促进作用。

对于变量,国外已有的研究发现它不是很显著,但鉴于中国特殊国情,各地区教育状况相
差甚大,因此有必要加入教育变量。

众所周知,省会或直辖市特性对所在城市的发展具有极大促进作用,故在变量中加入省会虚拟变量来控制省会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ue004 运用如下城市生产函数:\ue004Q=AμPρEγKαLβ\ue004
Q为产出,A为常数项,μ表示希克斯中性的集聚效应转换因子,P表示省会或直辖市的虚拟变量,省会城市P取e,非省会城市P取1,E表示教育变量,K为资本,L为劳动,γ、α、β分别为E、K、L的弹性,且α+β=1,即内部技术规模报酬不变。

\ue004 对于转换因子μ取如下函数形式:μ=Bnλ ,B表常数项,n表示城市人口数,0<λ<1,表示城市效率随城市人口增加而上升,但上升速度随人口增加呈下降趋势。

将μ带入上式,对其两边同除L,并取常对数,得出如下扩展计量模型:\ue004ln(Q/L)=c+ρln(P)+γln(E/n)+λln(n)+αln(K/L)\ue004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