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赋的结构和内容
赤壁赋古今异义词归纳总结

赤壁赋古今异义词归纳总结赤壁赋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是《三国演义》中的重要篇章之一。
赤壁赋通过描绘三国时期曹操与刘备、孙权在赤壁之战中的战略对决,不仅展现了壮丽的山水景色,还表达了人物的心理变化和对友情、忠诚、抗争的感悟。
本文将从句子结构、语法、修辞手法等多个方面对赤壁赋中的古今异义词进行归纳总结。
一、句子结构方面在赤壁赋中,句子结构多样,既有简单句,也有复合句。
针对古今异义词,作者在文中运用不同句式,以突出词义。
1. 表示赤壁景色:古代词义:皆因时热;现代词义:都是因为天气太热。
2. 表示宴会场景:古代词义:皆饮而醉;现代词义:都喝得酩酊大醉。
3. 描述战船形状:古代词义:高上九层楼;现代词义:船高九层楼。
二、语法方面赤壁赋中古今异义词在语法上也有不同的运用方式,这些差异体现了古代与现代语言的变迁。
1. 动宾关系:古代词义:取木以造船;现代词义:采伐木材来建造船只。
2. 时间状语从句:古代词义:救苦扶危之举;现代词义:帮助困难中的人们。
3. 修饰方式:古代词义:战船灯明火亮;现代词义:战船上的灯火亮起。
三、修辞手法方面在赤壁赋中,作者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以增强文章的表现力和艺术感。
1. 比喻:古代词义:如横贯云天辽宅;现代词义:像横跨云天的大宅邸。
2. 倒装:古代词义:烟波浩渺凌九天;现代词义:浩渺的烟波悬挂在九天之上。
3. 排比句:古代词义:滔滔江水连绵不绝,如快马加鞭;现代词义:一片片江水连绵不断,犹如奔驰的快马。
综上所述,赤壁赋中的古今异义词在句子结构、语法和修辞手法上呈现出明显的差异。
通过对这些差异的归纳总结,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篇经典之作。
通过学习赤壁赋,我们不仅可以感受到古人的智慧和才情,还能够对中华传统文化有更深入的了解。
赤壁赋知识点归纳总结

赤壁赋知识点归纳总结《赤壁赋》是指北宋文学家苏轼写过两篇《赤壁赋》,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名篇,表现了作者的心灵由矛盾、悲伤转而获得超越、升华的复杂过程。
赤壁赋知识点归纳总结有哪些?一起来看看赤壁赋知识点归纳总结,欢迎查阅!高考语文必背古诗文:赤壁赋赤壁赋苏轼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
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
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
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
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
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
肴核既尽,杯盘狼籍。
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语文《赤壁赋》考点整理作者简介苏轼(1036――1101),字子瞻,号东坡,眉山(今属四川省)人。
【课外阅读】《赤壁赋》主客问答结构的文化审美内涵

【课外阅读】《赤壁赋》主客问答结构的文化审美内涵从行文结构上看,《前赤壁赋》采用了主客问答的结构形式,真实而巧妙地记录了作者泛游赤壁时的心理活动过程。
文中的“客”与“苏子”看似两人,实为一人。
二者的问与答是作者彼时彼地内心复杂情感的真实流露,是一种虚拟的对话形式。
这种虚设人物问对的行文结构并不是苏轼的独创,而是源起《庄子》,承由骚、赋的传统文体形式,同时也是人的二重组合心理结构的真实映现。
了解这一点,是深入理解和领悟《前赤壁赋》思想内涵的关键。
从现存文献来看,主客问对的文体形式早在《庄子》中就已普遍应用了。
庄子“著书十余万言,大抵寓言,人物土地,皆空言无事实”。
〔1〕《庄子》各篇大多假设问对,借口代言,构建独特语境以传达抽象哲理。
如《逍遥游》一文共涉及四则对话,即蜩、学鸠与大鹏,尧与许由,肩吾与连叔,惠子与庄子。
他们在小与大、仕与隐、小言与大言、有用与无用等问题上观点相对。
每一则对话中,前者代表着世俗的一方,孤陋寡闻,心为形役,后者则宣布或传达庄子真正的哲学思想,超然物外,一任自然。
这种主客自由对话的形式,旨在打破人们对特定事物的凝定固执的看法,从事物两两相对、并行不悖的辩证视角去注意对立思想之间的关系,反省这种对立的真实性,一直追溯到二者内在的相通性,即“通天下一气耳”(《知北游》)。
因此,这种虚拟人物对话的行文方式,极大地活跃了创作主体的艺术思维,拓展了艺术创作的自由空间,从而为历代作家所接受、效仿。
如屈原《离骚》中最能体现其浪漫色彩的正是他所虚构的几次问对:女媭劝告、陈辞重华、叩问帝阍、三次求女、巫咸降神,既大大拓展了创作的自由度,增强了诗歌内容的丰富性与多样性,也淋漓尽致地抒写了诗人内心汹涌澎湃、动荡不安的情感变化。
他如荀况《礼》《智》赋作,宋玉《高唐》《神女》诸赋,皆沿用这种虚设人物问对的行文方式来展开全文。
汉代散体大赋的创作,更是直接继承了这一形式,成为汉赋在结构形式上最为突出的特征。
《赤壁赋》主客问答结构的文化审美内涵

《赤壁赋》主客问答结构的文化审美内涵从行文结构上看,《赤壁赋》采用了主客问答的结构形式,真实而巧妙地记录了作者泛游赤壁时的心理活动过程。
文中的“客”与“苏子”看似两人,实为一人。
二者的问与答是作者彼时彼地内心复杂情感的真实流露,是一种虚拟的对话形式。
这种虚设人物问对的行文结构并不是苏轼的独创,而是源起《庄子》,承由骚、赋的传统文体形式,同时也是人的二重组合心理结构的真实映现。
了解这一点,是深入理解和领悟《赤壁赋》思想内涵的关键。
从现存文献来看,主客问对的文体形式早在《庄子》中就已普遍应用了。
庄子“著书十余万言,大抵寓言,人物土地,皆空言无事实”。
《庄子》各篇大多假设问对,借口代言,构建独特语境以传达抽象哲理。
如《逍遥游》一文共涉及四则对话,即蜩、学鸠与大鹏,尧与许由,肩吾与连叔,惠子与庄子。
他们在小与大、仕与隐、小言与大言、有用与无用等问题上观点相对。
每一则对话中,前者代表着世俗的一方,孤陋寡闻,心为形役,后者则宣布或传达庄子真正的哲学思想,超然物外,一任自然。
这种主客自由对话的形式,旨在打破人们对特定事物的凝定固执的看法,从事物两两相对、并行不悖的辩证视角去注意对立思想之间的关系,反省这种对立的真实性,一直追溯到二者内在的相通性,即“通天下一气耳”(《知北游》)。
因此,这种虚拟人物对话的行文方式,极大地活跃了创作主体的艺术思维,拓展了艺术创作的自由空间,从而为历代作家所接受、效仿。
如屈原《离骚》中最能体现其浪漫色彩的正是他所虚构的几次问对:女媭劝告、陈辞重华、叩问帝阍、三次求女、巫咸降神,既大大拓展了创作的自由度,增强了诗歌内容的丰富性与多样性,也淋漓尽致地抒写了诗人内心汹涌澎湃、动荡不安的情感变化。
他如苟况《礼》《智》赋作,宋玉《高唐》《神女》诸赋,皆沿用这种虚设人物问对的行文方式来展开全文。
汉代散体大赋的创作,更是直接继承了这一形式,成为汉赋在结构形式上最为突出的特征。
苏轼对《庄子》一书情有独钟。
高一笔记赤壁赋知识点梳理

高一笔记赤壁赋知识点梳理赤壁赋融历史与文学于一体,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大名篇。
它以三国时期的赤壁之战为背景,以赤壁战役为线索,展现了曹操与刘备、孙权之间的角逐与对峙,展现了忠诚、勇敢和智慧的力量。
本文将对赤壁赋的一些重要知识点进行梳理,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篇经典之作。
1. 赤壁赋的作者与背景赤壁赋的作者是东晋文学家世人所共认的文学宗师曹操。
曹操是东汉末年军事家、政治家和文学家,他不仅以其卓越的军事才能闻名于世,而且对诗赋也有很高的造诣。
赤壁赋正是他在临终前创作的,以对抗南方吴国的决心和信念为背景,表达出自己的政治抱负和家国情怀。
2. 赤壁赋的结构与特点赤壁赋总共分为五个部分,分别是出征、登黄鹤楼、下樊哙、夜渡、赤壁之战。
整篇赋以壮丽的气势贯穿始终,语言优美、魅力非凡,展现了曹操的智勇和胆识。
赋中运用了大量的形象化手法和艺术修辞,使整篇赋更具感染力和艺术性。
3. 赤壁赋中的形象描写赤壁赋中涉及了许多精彩的形象描写,如登黄鹤楼的描写让人感受到了高高在上的壮丽景象,夜渡的描写让人感受到了水天相接的宏伟景色。
这些形象描写既通过文字给读者以直接的感知,又通过意象给读者以深远的思考。
4. 赤壁赋中的情感表达赤壁赋在描写形象的同时,也表达了丰富的情感。
作者通过描绘赤壁战场上的血腥和残忍,表达了对战争的反思和悲凉。
而在描写自己的政治抱负时,又流露出对自己追求功名和荣耀的痴迷与无奈。
这些情感的抒发使赋文更加丰满,赋予了作品更深的内涵和情感共鸣。
5. 赤壁赋的主题和意义赤壁赋的主题是以文学艺术的方式表达对历史事件的思考和感悟。
作者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再现和描绘,表达了对忠诚、勇敢和智慧的敬佩与赞美。
赤壁赋的意义在于让读者感受到了历史的厚重和人性的复杂,同时也展示了中国古代文学的辉煌成就。
6. 赤壁赋的影响与传承赤壁赋不仅在古代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成为中国文学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被广泛传颂和研究。
《赤壁赋》知识点梳理

《赤壁赋》知识点梳理
一、创作背景与历史事件:
1.赤壁之战:主要发生在公元208年的三国时期,曹操率领大军攻打东吴,占领荆州,但在赤壁大战中被刘备和孙权联军击败,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一场战役。
二、题材与主旨:
1.描述赤壁大战:《赤壁赋》以赤壁大战为背景,描绘了壮阔的战争场面和英雄豪杰们的英勇表现。
3.自然美的赞美:以描写赤壁风景为主线,赞美了大自然的辽阔和壮丽美景。
三、艺术手法与形象描写:
1.借古喻今:通过描写昔日的战争场面,来映射当时的社会动荡与战乱,表达了作者对当时的忧虑和希冀。
3.形象描写:通过刻画刘备、孙权、周瑜以及许多其他历史人物的形象,展现了他们的品德和才华,塑造了一批英勇无畏、志存高远的英雄形象。
四、辞章结构与文学价值:
1.辞章结构:《赤壁赋》共分为七个部分,以描写赤壁大战、美景和友谊为主线,通过不同场景的展现,形成一幅生动而壮丽的图画。
2.文学价值:《赤壁赋》以其优美的文辞、生动的形象描写和深刻的情感抒发而脍炙人口。
它表达了对战乱的痛惜和对友谊、和平的向往,以及对自然美的赞美,被誉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通过对《赤壁赋》的知识点梳理,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这部伟大的作品。
它以其独特的艺术手法和深刻的主题,展现出对战争的痛惜、对友谊的赞美和对自然美的向往,充分展示了苏轼的文学才华和情感世界。
无论是文学爱好者还是历史研究者,都可以从中受到启发和感受到深刻的思考。
《前赤壁赋》 文章解析

《前赤壁赋》文章解析前赤壁赋是中国文学史上一部优秀的文言文作品,由东晋文学家、政治家曹操的儿子曹植所作。
通过这篇诗文,曹植借用了历史时期著名的战役赤壁之战,以及其中的英雄、风景等元素,展现了他的写作才华和情感表达能力。
本篇文章将对《前赤壁赋》进行深入解析。
一、赋文背景和主题1. 赋文背景在西晋年间,曹植臣事司马师,曹髦即位后继位太子,时逢战乱时期。
曹植为了表达自己的政治主张和思想,创作了《前赤壁赋》。
2. 赋文主题《前赤壁赋》的主题是英雄豪情和对战争的思考。
通过运用历史上赤壁之战的背景,曹植以豪放的笔墨表达了个人志向、人生观以及对时局的看法。
二、赋文结构和语言特点1. 赋文结构《前赤壁赋》分为上、中、下三篇。
上篇主要写赤壁之战起义成功,中篇以军事胜利为背景,刻画了英雄人物的形象,下篇则通过赞叹风景与描写战斗英勇气概相结合,展现了曹植的创作水平。
2. 语言特点《前赤壁赋》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如典型的夸张和比喻,突出了赤壁之战的激烈和英雄的豪情。
同时,文章运用了明快流畅的句子结构和诗意的写作风格,使读者在阅读中产生共鸣。
三、赋文意义和影响1. 价值意义《前赤壁赋》不仅是文学作品,更是一部反映时代背景下人物情感和思想的作品。
通过描绘历史战争和英雄形象,赋文体现出中国文化中崇尚英雄主义和崇高精神的价值观。
2. 影响力《前赤壁赋》在后世对文化和文学的影响深远。
它不仅是中国古代文言文艺术的瑰宝,也为后来的文学创作提供了借鉴和启示。
同时,赋文中描绘的赤壁风景也成为中国文化中的重要文化符号,对后世文化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综上所述,《前赤壁赋》作为一部优秀的文言文作品,通过讲述历史背景下的战争和英雄形象,表达了作者对时局的看法和对英雄豪情的赞美。
赋文的结构合理,语言风格优美,对中国文化和文学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它不仅是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也是体现中国人民智慧和情感的杰出代表。
赤壁赋文言现象

赤壁赋文言现象赤壁赋,是中国文学史上一篇著名的赋文,由东晋名士陆机所著。
它以三国时期曹操与孙权在赤壁之战中的故事为背景,以虚实相间、富有文学韵味的手法,描绘出了当时的历史场景和人物形象,是一篇极富艺术价值的文学作品。
赤壁赋的文言现象,是其语言设计和表述形式方面的一些特点,下面就为大家详细介绍。
首先,赤壁赋的文言现象体现在词汇、句式、修辞等方面。
在词汇方面,陆机运用了大量古代文学语汇,如“则股肱之劳”“坤元之化”等,使文章具有浓郁的古代文化气息。
在句式方面,赤壁赋的语言更趋向于长句,句式的复杂多变,如“昔者朕与此人有郊社之谊,伯符以瘵卧,朕拊其背曰‘子将弥留’,去复至是,既而伯符果丧,朕亦为之流涕”等句,既有情感表达,又有实事描写,富有文学感染力。
在修辞方面,赤壁赋采用了大量的比喻、象征、对仗等修辞手法,如“峥嵘赤壁,惊涛骇浪,因之舟战人醉”,表现出历史战争的惨烈和人民的疾苦,同时也呈现出丰富的文化内涵。
其次,赤壁赋的语言形态上也有一些独特的现象。
其中最为显著的是它的音乐性和节奏感。
赤壁赋以古琴名曲《赤壁怀古》作为结构,分为十九个段落,每个段落中以“夫”字开头,整篇文章呈现出一种曲调和节奏感。
在语言形态上,赤壁赋还使用了大量修辞语言,如“庶几谈笑”“成风之义”,使文章更加丰满。
此外,它还采用了一些较为复杂的句式和结构形式,如排比、破句、反问等,使文章富有变化,意味深长。
再次,赤壁赋的语言表述上有着独特的特点。
赤壁赋是一个综合性的文学作品,融合了历史、文学、哲学等多种文化元素,其语言表述既有文学性,也有实际性,既有写实,也有深度。
在文学方面,赤壁赋的语言十分细腻、生动,如“萧关逢候,所思在远道;溱洧交波,欲识从此游”,表现出作者对历史、自然、人文的感悟和思考。
在实际方面,赤壁赋的语言也富有较强的实际意义和导向性,如“愿闻其详”“余昔从陛下西征,转北伐匈奴,出入数万里,百战数奇”,表现出作者对当时时局、国家政治的反思和期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赤壁赋
层次结构:
《前赤壁赋》的外在形式,似乎是一篇游记。
开头就交代时间(“壬戍之秋,七月既望”)、地点(“游于赤壁之下”)、人物(“苏子与客”)、事由(“泛舟”)。
下面从出游到赏景、箫歌、怀古、伤今、议论、醉酒、天明,完全按照时间顺序一路写来。
而且以“月出”起,以“东方之既白”(月落)收,在起结安排上也突出了时间因素。
但细究起来,在时间这一条外在线索之外,还有一条情感的内在脉络。
作者此文并非以记游为主,而重在抒情议论。
因此剖析此文的结构,更重要的是要把握人物的感情变化。
这种变化,经历了“乐一悲一喜’’的过程,全文也就可以分为三大段:
第一段:从开头到“羽化而登仙”,写因泛舟江上而生乐。
这部分作者用勾勒和概括的笔法,写江上清风明月之景,由此而引出遗世独立之情,并为下面的抒情议论作铺垫。
第二段:从“于是饮酒乐甚”到“托遗响于悲风”,写因箫声呜咽而兴悲。
开头一句中的“乐”字,点明上段的感情基调,转入第二段。
接着“扣舷而歌”的歌词,已蕴含着哀怨之情,客吹洞箫,又把哀怨之情推进了一步。
所以这首楚辞体歌词在文章中实是起到了感情由乐到悲的过渡作用。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以人物神态举止的改变
表示人物心情的变化,于是展开了下半篇的主客问答。
客的议论,即景生情,怀古伤今,由赤壁、曹操生发出宇宙永恒、人生短暂的喟叹,这正是悲的根源。
末句“托遗响于悲风”中一个“悲”字,便点明了第二段的感情基调。
第三段:从“苏子曰”到结束,写因得到解脱而复喜。
苏子借眼前之水、月、风作譬,分两步反驳客的悲观论调。
先以“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领起,反驳客“羡长江之无穷”的议论;再以“且夫”一转,反驳客“抱明月而长终”的感慨。
“客喜而笑”,表明主客认识取得一致,一个“喜”字,点明了感情的再一次转变。
“洗盏更酌”、“相与枕藉”,则把这种喜悦心情化成了具体形象的生活画面。
还要说明的是,由“乐”到“悲”到“喜”,是一个否定之否定的过程。
第二段的“悲”是对第一段的“乐”的否定,第三段的“喜”是对第二段的“悲”的否定。
始游赤壁时主客二人陶醉于自然美景之中,固然得到了遗世独立之乐,但这只是存在于一瞬间的快乐,并没有从精神上摆脱现实处境的束缚,所以立刻由乐转悲。
主客辩论后,终于体悟了人生的意义,从肉体到精神都回归到自然的怀抱之中,这是确认了生命价值之后思想上的升华,当然是一种比遗世独立之乐更高层次的喜悦。
内容述评:
《前赤壁赋》是苏轼贬谪黄州后的作品,它反映了作者在这个政治失意时期复杂的心态。
可以这么说,文章中主客二人由乐到悲、又由悲到喜的感情变化过程,其实就是苏轼自己在这一时期思想演变过程的一个缩影。
苏轼在文章中展开了思想深处的矛盾斗争。
怎样看待被贬逐的不幸遭遇?对仕途上的这一重大挫折何以自处?文章第一段所表达的“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的感受,实质上反映了苏拭在贬谪初期寻求超脱现实的强烈愿望。
而第二段中由曹操“而今安在哉”引起的怀古伤今的苦闷,以及“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挟飞仙以邀游,抱明月而长终”之人生无常的悲叹,都是作者消极出世思想的表现。
但最终苏轼还是从悲观颓丧的消极情绪中振作起来;自己否定了虚无的人生观,以旷达乐观的态度对待现实,身处逆境却忘怀一时得失,仍然热爱生活。
文章末段在无挂无碍、宠辱皆忘的乐观情绪中结束,表现了随遇而安的人生态度。
但苏轼的乐观态度从何而来?从文中可以看出,主要来自于“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的观点。
这种观点,本质上就是庄子“万物齐一”的思想,即齐得失,忘祸福,混贵贱,等贤愚,同乎万物而与造物者游;“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这一超然物外,听任自然的人生态度,又与佛家的与世无争、随缘自适之义相通。
所以,苏轼用以自我解脱的药方,主要是佛道两家的哲学。
艺术特色:
一、景、情、理三者融为一体
这篇文章虽从记游写起,但重点不在模山范水,探幽寻胜,而在抒发人生感慨,辩论人生意义,因而具有很强的抒情性和哲理性。
但这种哲理性并不是用抽象的哲学语言和纯粹的逻辑思辨来体现,苏轼采用的是因景生情、借物喻理的高明手法,使本文达到了写景、抒情、说理的统一。
文章首段描写江上秋景,以“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的空灵澄澈之景,引启出作者遗世独立的遐想,这是因景生情。
第二段中客的一番议论,以“羡长江之无穷”扣住水,以“抱明月而长终”扣住月,以“托遗响于悲风”扣住风;于是,虚无消极的人生感叹,借助于第一段中展现的具体、现实的自然形象表达了出来,这就是借物喻理。
至第三段,苏子反驳,起首就用“客亦知夫水与月乎”一句针锋相对,随之以水与月作留,深入浅出地说明了事物具有变与不变两重性的道理。
表现对生活的热爱,作者也是信手拈来,以“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代表自然界美好的事物,写来文理自然,姿态横生。
全篇文章,议论赋予景物以微妙的哲理内蕴,写景使哲理呈现了生动可感的形象,而抒情又成了文章的内在脉络,三者融为一体,相得益彰,呈现出理趣之美。
二、主客问答的创造性运用
中国古代赋体,常用主客之间相互问答、最终抑客而扬主的表现手法。
《前赤壁赋》也继承了这一表现手法,但作了很大改造。
这里的客,不必确指某人,主客双方,其实是作者为展开辩论而虚设的两个思想对立方面,主客驳难就是作者内心矛盾斗争的独白。
最终主说服客,反映了作者思想深处积极一面战胜了消极一面,也就是潇洒超脱、返归自然的情怀取代了政治失意、人生无常的苦闷。
三、句式错落有致,用韵疏密相间
作为一篇文赋,本文在句式和用韵方面是很典型的。
就句式而言,全文既有不少散句,又运用了大量排比句和对偶句,有整有散,起落有致。
在散句之中,穿插了一些似对实不对的偶句,如“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颇有韵味悠长之感。
有些句子,似散而实整,如“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有些句子,则似整而实散*如“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既白”,散句与偶句如此交互使用,显得舒卷自如,颇有行云流水之妙。
就用韵而言,随着文情的抑扬起伏,文句的整散错落,用韵也时疏时密,有时隔句押韵,有时则三、四句押韵。
尤可注意的是,如句末是虚字,有时韵脚不在句末一字,而在虚字前一字押韵,如“顺流而东也”和“固一世之雄也”中,句末是“也”字,就在“东”和“雄”两字上押韵。
又如:“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
德之围于周郎者乎?”其中“昌”、“苍”、“郎”押韵。
这样处理,声调显得和谐优美,而终归于散文那种行云流水般的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