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合作两思量——苏州工业园区十年解读
开发苏州工业园案例分析

开发苏州工业园案例分析分析思路:本文以中新两方合作开发苏州工业园的事态发展为线索,即从合作,分歧和妥协三个阶段来考察政策的制定,实施和修改,重点探讨在中新两国不同国情和各自经济政治利益的大环境下,围绕苏州工业园开发的政策制定者和执行者以及相关者的参与行为和他们各自相关的利益,并从苏州工业园最近的发展情况,对整个政策的制定和进展以及影响给予评价。
三阶段的政策变化:—①—制定政策,合作—②—执行政策,分歧—③—面对问题,对策阶段一制定政策,合作一.who and what——谁制定了什么政策1994年2月中国副总理李岚清和新加坡首席总理李光耀代表两国政府签订了联合协议。
关于开发苏州工业园的协议:耗资二十个亿,占地七十平方公里的开发计划原意要仿照新加坡的工业住宅混合社区模式。
计划分三个阶段共十五年完成,将容纳60万人口,提供三十万个职位。
成立中新苏州工业园发展有限公司开发,公司由新加坡财团占65%的股份,中国财团占35%的股份组成。
二. what cause it——政策制定的环境诱因1.经济环境:互补的双赢利益趋向新加坡经济发展迅速,拥有比较前沿的管理经验,但其六万平方公里的面积和三百七十万人口的条件,限制了它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使得它必须向外拓展,寻找它的人才和商业的“第二翼的发展”。
中国在进行改革开放,地大物博,人口众多,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市场。
但在改革进程中,城市规划建设、公共行政管理、经济发展体制等问题上都面临着难题,原有的吸纳外资的方式已不能满足中国经济发展的要求,从原有的直接资本投入向技术经验等软件的引入。
希望学习成功的发展模式,引进先进的外资和管理的经验。
2.国际政治环境:融洽的双边关系新中关系远在1990年正式建交之前就开始了。
时任总理的李光耀资政在1976年就访问了中国。
邓小平先生也在1978年访问了新加坡。
十多年来两国领导人的联系为双边关系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基础。
1990年以后,新中关系更是大放异彩。
苏州工业园区

苏州工业园区
苏州工业园区是位于中国江苏省苏州市的一个经济特区,成立于1994年,是中国政府重点扶持的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和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之一。
苏州工业园区由苏州市和新加坡政府签订协议共同合作建设,以新
加坡的规划、管理和经验为基础,引进了许多国际知名企业。
目前,工业园区已经发展成为中国最早、最大、最具特色的高新技术产业
园区之一。
工业园区的产业涵盖了IT电子、新材料、生物医药、先进装备制造、新能源等高新技术领域。
园区内拥有许多国际知名企业的研发中心
和生产基地,如英特尔、IBM、索尼、松下等。
苏州工业园区积极推动创新创业,鼓励创业者和创新企业落户,为
创业提供优惠政策和全方位的支持服务。
园区设有孵化器和创业服
务中心,提供办公场地、人才培训、法律咨询、财务支持等服务,
帮助创业者实现创业梦想。
除了经济发展,苏州工业园区还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和城市规划建设。
园区积极推进绿色发展,建设了一大片公园绿地和湖泊,注重水资
源的保护和利用,同时加强环境监测和治理,提高生态环境质量。
总体来说,苏州工业园区以其发展迅速、创新驱动和生态友好的特点,吸引了众多国内外企业和创业者,在推动苏州市经济发展和创新创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苏州工业园区建设历程及经验

苏州工业园区建设历程及经验苏州工业园区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设立的第一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历程充满传奇色彩,同时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本文将就苏州工业园区的建设历程和经验进行介绍。
一、建设历程1. 早期规划和设立1994年,苏州工业园区经国务院批准设立,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设立的第一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
当时,中国正在大力推进对外开放和经济体制改革,苏州工业园区的设立正是为了吸引外资、引进先进技术、促进产业结构升级。
2. 建设初期苏州工业园区从1994年正式设立开始,以产业发展为核心,积极引进国内外先进技术和资金,引进了一大批跨国公司和知名企业,加速了区域经济的发展。
3. 快速发展时期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苏州工业园区经过20多年的发展,已经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现代化产业园区,涵盖了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
4. 成为国际一流的产业园区随着产业结构的升级和转型,苏州工业园区逐步发展成为国际一流的产业园区,吸引了众多跨国公司和高科技企业入驻,树立了产业发展的新标杆。
二、建设经验1. 政府引导苏州工业园区建设的成功经验之一是政府的引导作用,政府作为市场的监管者和规划者,引导企业的发展方向,协调企业之间的利益关系,为企业创造一个稳定、公平、透明的经营环境。
2. 产业升级苏州工业园区在产业升级方面取得了较大的成就,通过引进先进技术和优质资源,促进了地方产业的升级和转型,推动了整个区域经济的发展。
3. 创新驱动苏州工业园区注重创新驱动发展,加大科技创新投入,提升创新能力,培育一批高新技术企业和创新型企业,推动了区域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4. 人才引进苏州工业园区为吸引高端人才提供了优惠政策和良好的创业环境,通过引进高端人才,提升了区域的科技创新能力和产业发展水平。
5. 对外开放苏州工业园区坚持对外开放的发展战略,积极吸引国外资金和先进技术,加强国际合作,打造了一批国际化的产业园区,推动了中国与世界各国的经济交流与合作。
苏州工业园区建设历程及经验

苏州工业园区建设历程及经验苏州工业园区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重要制造业基地和科技创新中心。
其建设经验积累丰富,成果显著,为全国各地建设工业园区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参考。
本文将从苏州工业园区的建设历程、发展规划和经验总结等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一、建设历程1. 创立初期苏州工业园区的建设可以追溯到1994年,当时中国政府借鉴了新加坡的成功经验,决定在苏州市建设一座现代化的工业园区,吸引国内外投资者,促进经济发展。
1994年2月6日,国务院正式批准苏州工业园区的建设方案,并授予其国家级开发区的称号。
苏州工业园区正式挂牌成立,开始了其建设发展的征程。
2. 建设初期在苏州工业园区建设初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困难。
园区的土地、基础设施、人才队伍等方面都亟需发展和完善。
为了加快园区的建设进度,吸引更多的企业和资金进驻,苏州市政府不断优化园区的政策环境,提供更加便利的服务,鼓励企业创新和发展。
3. 发展成熟期随着时间的推移,苏州工业园区迅速发展起来,成为中国乃至世界上最具竞争力的工业园区之一。
园区内涌现了大批高新技术企业和知名跨国公司,并形成了完善的产业链和配套服务体系。
园区的产值和税收持续保持较快增长,对苏州市乃至整个江苏省的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二、发展规划1. 产业布局苏州工业园区的产业发展以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充分发挥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等领域的优势,着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
园区实施产城融合发展战略,加大对高端制造业和服务业的扶持力度,构建完整的产业链,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
2. 人才引进为了满足不断增长的产业需求,苏州工业园区积极引进国内外人才,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机制建设,提升园区的科技创新能力。
园区建立了“千人计划”、“百人计划”等人才引进项目,吸引了大批高层次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
拥有高素质的人才队伍是园区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3. 环境保护苏州工业园区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积极推动清洁生产、节能减排和资源循环利用。
园区案例—苏州工业园

2020/1/20
功能板块
3
园区在规划上形成了功能完善的分区,不同的功 能分区在园区的发展中承担不同的功能和作用, 为园区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基础
苏州工业园区初步形成 了国际科技园、中央商务 区、出口加工区、独墅湖 高教区、信心产业园、出 口加工区、现代物流园、 中心科技生态城、阳澄湖 休闲度假区等功能完善的 分区;
加速发展期 启动期
的商业配套,湖西区域发展迅速; 05年,随着湖西区域的发展完善,房地产市场沿金
老城中心 发展期
加速发展期
鸡湖发展;07年,开始向东部区域扩散发展;
加速发展期
园区房地产历经十年的发展,产品力水平越来越高,
加速发展期
产品多元化、复合化程度不断增加
2020/1/20
7
随着房地产市场的完善,园区形成四大房地产板块,
湖西CBD板块
关键词:湖景资源、CBD 配套、产品复合
板块特点:主要属于湖西的延 伸发展板块,拥有金鸡湖强势 资源和cbd的配套; 发展前景:发展前景看好,大 量开发商进驻,开发强度较高 产品特点:产品比较复合,产 品线丰富:从一居到别墅,板 块内均有供应 平台价格:1000元/平米
人口演变
苏州园区规划上形成的
功能完善的分区,不同的
功能分区在园区的发展中
国际科技 园区
承担不同的功能和作用,
为园区的快速发展奠定了
基础。
中新生态 科技城
金鸡湖
独墅湖
阳澄湖休 闲度假区
阳澄湖
出口加 工区
中央 商务
区
独墅湖 高教区
信息产 业园
现代物流 园
出口加工 区
2020/1/20
产业发展
4
苏州工业园区的成功经验

苏州工业园区的成功经验
苏州工业园区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最早开发的经济技术开发区之一,也是中国成功的开发区之一。
它的成功经验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
苏州工业园区在规划和建设上注重可持续发展。
它将生态环境保护作为重要的发展目标,在园区内建设了大量的绿化带和公园,使得园区环境优美,空气清新。
同时,园区还积极推动清洁能源的使用和节能减排的措施,努力降低园区的环境污染。
苏州工业园区注重创新和科技发展。
园区吸引了大量的高新技术企业和研发机构,形成了一个集科研、生产、教育、培训为一体的创新生态圈。
园区为企业提供了各种创新支持,包括技术研发、人才培养、资金支持等。
这种创新驱动的发展模式,使得苏州工业园区在国内外具有较高的竞争力。
苏州工业园区注重人才引进和培养。
园区建立了人才服务中心,为企业提供人才招聘、培训和交流等服务。
园区还吸引了大量的高层次人才和海外留学人才,为企业提供了丰富的人才资源。
园区还注重培养人才,建立了一批高水平的职业教育机构和科研院所,为企业提供了专业技术人才和创新人才。
苏州工业园区注重产业协同发展。
园区将各个产业进行有效整合,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产业链。
企业之间进行合作,共享资源,提高产业竞争力。
园区还积极引进国内外的大型企业和跨国公司,推动产
业的升级和转型。
苏州工业园区的成功经验在于注重可持续发展、创新和科技发展、人才引进和培养以及产业协同发展。
这些经验对其他地方的开发区建设具有借鉴意义。
我们应当从苏州工业园区的成功经验中吸取启示,不断创新和改进,推动我国开发区的发展。
苏州工业园区建设历程及经验

苏州工业园区建设历程及经验苏州工业园区成立于1994年,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重要的园区之一,也是中国改革开放的代表性工业区域之一。
它总面积288.5平方公里,分为工业区、科技园区、生态园区、城市化服务区四个区域。
苏州工业园区建设历程:1980年代,苏州核心区经济发展相对缓慢,工业部门面临新的挑战。
1990年代,面对新的历史机遇,江苏省委省政府认为,应当充分发挥苏州区位和资源优势,构造苏南地区经济发展新引擎,建设苏州工业园区,开启江苏省外向型经济发展新起点。
1994年,苏州市政府与新加坡淡马锡集团签订《苏州工业园区框架协议书》。
1995年,苏州工业园区正式启动建设,被确定为江苏省对外开放经济的战略支点。
1998年12月底,苏州工业园区正式对外开放。
苏州工业园区作为第一批国家级开发区,成功地以一个发展中的新兴区引进外商、引进资金和引进技术。
1. 制定有针对性的规划和政策:苏州工业园区能够在短时间内取得迅猛的发展,离不开有针对性的规划和政策保障。
政府要在制定规划时,结合园区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制定有针对性的规划;同时,政府还需要出台一系列促进企业发展的优惠政策,例如税收优惠、用地优惠等,给企业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
2. 打造良好的营商环境:苏州工业园区实践了“便民化、标准化、流程化、规范化、智能化”的营商环境理念,形成了一系列创新举措和措施,优化营商环境。
3. 推动经济转型升级:苏州工业园区结合自身的产业基础和发展特点,积极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向着高端制造和服务业方向发展。
例如,在传统轮胎行业的基础上,衍生出以绿色低碳轮胎为核心的环保产业;在早期的发展中,积极引进外资,通过学习借鉴,不断提升自身技术水平,逐步向技术密集型、高附加值的产业拓展。
4. 建设智慧城市:苏州工业园区借助信息化技术,努力将智慧城市建设成为工业园区的新名片,推动工业园区转型升级,提升综合服务能力和智慧化水平,引导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等新型远程办公服务发展。
深度解析规划20年:苏州工业园区成长录

深度解析规划20年:苏州工业园区成长录我院在苏州耕耘数十载,为苏州地区提供了高质量的规划技术服务,硕果累累。
本期摘取了我院苏州分院同事们的部分苏州规划研究成果,以飨读者。
概况苏州工业园区(以下简称园区)地处苏州古城东部金鸡湖畔,是中国和新加坡政府间的重要的合作项目,行政区划面积278平方公里,下辖娄葑、唯亭、胜浦三个街道,其中,中新合作开发区80平方公里。
二十年来,在中新两国政府和江苏省、苏州市的高度重视和中新合作双方的共同努力下,园区积极借鉴新加坡经验,城市建设快速推进,经济社会高水平发展。
以占苏州市3.4%的土地、7.4%的人口创造了15%左右的经济总量,并连续多年名列“中国城市最具竞争力开发区”排序榜首,综合发展指数位居国家级开发区第二位,在国家级高新区排名居江苏省第一位。
园区规划历程二十年来,园区始终坚持借鉴新加坡城市规划建设的经验,始终坚持高标准、前瞻性、科学性的规划和管理体制。
从1994年园区开发建设至今,园区从概念规划、分区规划到控制性详细规划、重点地段城市设计、各类专项规划以及相配套的规划技术规定,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规划体系。
我院从建园之处就参与整个园区的规划建设工作,回顾二十年的规划历程,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
011994年-1999年,奠定基础阶段1992年2月,中新两国政府签署了《关于合作开发建设苏州工业园区的协议》,同年5月实施启动。
其实早在1993年,新加坡向中国政府正式提出合作开发建设苏州工业园区的建议之前两个月,新加坡市区重建局就编制了一个概念规划并得到中方认可。
1994年,在园区正式启动前一个月,以新加坡专家为主,江苏省、苏州市专家协同,编制了《苏州工业园区首期开发区总体规划报告》并得到江苏省人民政府的批准。
1995年,在园区第一副地块转让给投资者时,园区首期开发区的详细规划也已编制完成并得到苏州市人民政府的批准。
之后,又完成了园区周边地区概念规划、园区二、三区总体规划和二期、三期建设指导性详细规划并经批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