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隶变在汉字形体发展中的意义

合集下载

隶变影响 古今字

隶变影响 古今字

5、古今字的对应 古今字绝大多数是一对一的关系。 但是,有的是一对多的关系。如:奉-捧、 俸,采-彩、採、綵,辟-避、僻
6、古今字的形义关系变化 • 古字代表使用频率高的词 • 古字、今字表示本义、引申义、假借义
古字 今字//古字 (本义) (引申义/假借义) 女 大 贾 汝 太 价 责 暴 亦
今字 (本义) 债 曝 腋
7、注意点 ①古今字与古文字、今文字是不同范畴的概念。 ②古今字是一组相对关系:无古字或者今字就 无从说今字或者古字。周秦对汉而言,周秦是 古,汉是今。汉对魏晋而言,汉是古,魏晋是 今。《段注》“谊”字条:“古今无定时:周 为古,则汉为今;汉为古,则晋、宋为今。随 时异用者,谓之古今字。” ③古今字有时间的先后,但不能以著作的早晚 来判断古今字。
1、概念 • 区分字、分别字、分化字 • 古字 今字
2、产生原因 语义(本义、引申义)
一字多词(义)
语音(本义、假借义)
3、来源 • 同源分化:词义引申分化 • 同音假借分化
语义(本义、引申义)→同源分化 一字多词(义) 语音(本义、假借义) →同音假借分化
4、今字产生的方法 • 解-懈、生-性、县-悬、没-殁、唱-倡 • 身-娠、不-柎fū、亦-腋
第三节 隶变对汉字形体的影响
一、汉字形体演变概貌 二、隶变对汉字形体的影响
一、汉字形体演变概貌
“真草隶篆”
古文字 隶书 今文字
二、隶变对汉字形体的影响 1、隶变 2、隶变对汉字形体的影响
2、隶变对汉字形体的影响
部首或偏旁形体简化、分化: 简省或讹变 混同
1)部首或偏旁形体简化、分化: • 肉:月——育、腥、腌、胡 或为 ——祭、然、炙 腐、脔 • 火:灬——然、热、熟、熙(晒干) ——赤 烧、烤、灼 • 阜、邑:阝 • 心(忄、)——思、想、念、情、怀、恭、慕、 忝 • 网:在上变为罒——置、罗(羅)、罪 或为 ——岡、罔 或为——罕

浅论隶变的过程及意义

浅论隶变的过程及意义
其他 不规 则形 , “ 在人们视 线接 触 的一刹 那所 带来 的冲 击程度 是截然不 同的” 。流 线 型的形体 , 给人 带来平缓 的视觉冲 击 ; 圆形 的形体 , 给人带来 一定 强度但 温和 的 冲击力 ; 带角棱 的形体 的视觉撞 击力陡然
文 字体 系转变 , 同时也标志着隶 书独立 品
化 带来 了灵感。 书法是传 统和现代 的纵
向的有机结合 , 在 中国文化和世界文化碰 撞中, 书 法 家 要 重 新 审 视 中 国 本 土 文
化—— 书法, 在真正 的古典 与真正 的现代 的交叉 点上找到 自己的位 置, 只要其善于 研 究总结 , 终能依古创新, 找到 契机。
参 考 文献 :
的形 态 向现代 转型 的关键环 节 。隶书 的
出现使 汉字字体 出现 了一个分 水岭 , 隶书
的厚重端庄 且朴拙 多姿 的特征 , 吸引历代
书法家对其展 开深入 的研 究。

的波磔 奇古 , 形 意俱足 , 形 成 了中 国汉代
书法 艺术美 丽 多姿 的景象 。成 熟时期 的 隶书 变得有行 有列 , 字体 匀整 , 有 了成 熟 的点画和章法 , 字体 章法上有 了整体 的态

秦 小篆笔 画规 矩 圆润 , 字形修 长 , 讲 究对称 工整 ; 用 笔筒洁 自然 的汉简 , 运 转
之流 畅 , 衔 接 之 自然 , 加 之 粗 犷 而 朴 实 的
破 篆 书全 封 闭用 笔体势 、 形体 多变、 风格
表 现等方面都是具有开创意义 的, 也对后
环, 是 汉字 由具 象 向抽 象演 变 、 由古雅

隶 书 的产 生
隶 书又 名佐 书 、 分 书、 八分 , 因盛行 于 汉代 , 所 以又 叫汉隶 , 它是 由篆 书圆转 的 笔 画演 变成方折 的笔 画, 字形 由修长 变为 扁方, 上下收紧 、 左右舒展 , 运 笔 由缓慢变 为短速 , 从而 显示 出生动 活泼 、 风格 多样 的气息 , 给书写者带来很大 的方便 。 隶书 由萌 生到成熟的过程 , 文字学称 为“ 隶变” , 隶变 的过程就是 篆体 解散和隶 书形成 的过程 。就 书法而言 , 隶变完成 了

“隶变”在书法史上的地位和意义

“隶变”在书法史上的地位和意义

“隶变”在书法史上的地位和意义我们知道,象形文字曾经是世界上许多古老民族共有的文字形式。

象形文字在形成过程中更多的是对于具体的形体特征的一种简化,随着社会的发展、信息的增加、思维的复杂和社会交往的需要,对于文字表述的快捷和准确程度提出了更高要求。

象形文字终于遇到了必然要到来的危机。

在这个文字发展和转折的关口,汉民族和西方民族做出了不同种的选择。

西方民族改弦易辙,先择了拼音文字的道路。

汉民族选择了博大精深的另一条路。

摆脱了束缚后,汉字获得了解放,指事、形声、会意等造字方法逐步拓展,终于开辟了汉字发展的广阔道路。

从古老民族的象形文字,到不同于西方的文字特点的方块形态汉字的出现,这一过程被称作“隶变”。

所谓“隶变”是指与隶书的产生有着连续发展线索的字体演进变化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以书写性简化为基本动力,最终导致了古(篆书)今(隶书)文字形体的根本性变革。

“隶变”不仅改造了整个文字体系,解放了书写,而且在书体变革中,把书法艺术带入到了一个崭新的天地。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割据,私学盛行,文化下移,文字的使用向社会化发展,文字书写的“求速求易”成了社会发展的需要。

可以说,隶变是建立在篆体俗写字形基础上的书写性简化,这种简化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笔势的变化。

笔势的变化最为直观,如变曲线为直线,改垂引为斜出。

(2)出现了新的笔画。

如篆体的横画一般不会超过字体的宽度,隶变就突破了这个规则,创造了向左右两端大幅度延伸的长横画。

(3)新的笔顺,笔顺是书写性简化和里边中最为活跃的因素。

(4)笔画连接的方式的变化,笔画连接方式改变的结果,将会完整的揭示古今文字的性质和意义。

(5)是笔画的省略和合并。

这种省略与合并最终导致了大量的偏旁的分化与合并的现象。

随着上述的变化,字形的体态式样也出现了相应的改变,形成了一种全新的,向左右自由展开的书写倾向。

”隶变“对于中国书法艺术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它使汉字至此脱离了象形的轨道,确立了今文字体的基本形态,尤其是与篆书相比明显的”笔画化“了。

文字学 隶变对汉字的影响

文字学 隶变对汉字的影响

前言中国隶书的发展过程中, 不仅包含着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结晶,也蕴含着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博大精深隶的艺术价值,从甲骨文、金文、篆文三种古文题,到后来的隶书,楷书,汉字无论在形体上或者结构上,都发生了一些很重要的变化。

赵平安在《隶变研究》中根据所发掘到最新的文字材料而写道:“隶书的产生时间明确卡在战国中期(赵平安,2009:9)”。

从隶书的文字表达形式当中, 可以显而易见地知道中国汉字的表现方式,小篆较为复杂难写,因此战国时期秦国人在日常使用文字时,为书写方便而写得比较草率,改造了正体的字形,也由此产生秦文字的俗体,隶书就是在这基础上逐步形成。

后从此,中国文字就迈入了隶变的进程。

对于汉字字体演变的过程阶段,在这改变期间中,隶变对古文字又有何重大的变化呢?我组将着重在讨论隶书对古文字的改造的四个现象。

在第一个部分我组将会谈隶书的起源和发展。

第二个部分将会讨论矛盾斗争中推进的字体改革,第三个部分则是讨论隶变的两个阶段,最后一部分是隶变的所需要的基本规律。

关键字:隶变,古隶,今隶壹、隶书的起源和发展“隶变”指篆书演变为隶书。

隶书由小篆演变而成的一种字体,始于战国后期至秦代,通行于汉代。

这是汉字发展史上最大最重要的变化,隶变的过程是复杂的,它不仅包括大篆的隶变,也包括与小篆同时期的隶变,还应包括隶书形成前西汉前期的隶变。

小篆比起前朝文字,在线条、结构、字形等方面是前进了一大步,但是在运笔方法上还是圆转悠长,仍未完全摆脱象形的意味,书写速度较慢。

由于当时官狱繁多,军事、官府文件、公文往来频繁,经常需抄写大量的文书,省繁趋简便成了当时社会对文字改革的迫切要求,而隶书作为一种便捷的书体,在社会下层中广泛流行。

《四体书势》说:“秦既用篆,奏事繁多,篆字难成,即令求人佐书,曰隶字……。

隶书者,篆之捷也(郭锡良,1979:57)。

”便是明证了隶书在秦朝的普遍使用和它的简洁方便。

壹·壹、隶书来源于秦朝于东汉时期最为鼎盛隶书又称佐书、八分, 是一种由篆书逐步简化而成的新体书, 是两汉400多年期间使用的主要文字隶书产生于秦代。

浅谈“隶变”产生的意义和影响

浅谈“隶变”产生的意义和影响

浅谈“隶变”产生的意义和影响内容摘要:隶书在中国书法史上可谓起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

而“篆隶笔意”是贯穿各种书体之间的一根主脉。

学习任何书体,隶书都是不可逾越的。

学习书法,隶书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突破口。

其意义不仅仅在于其笔法简单,容易入手,更重要的是“隶变”引起其他书体的变革,从而对书法艺术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从此处入手,才能真正的了解隶书。

关键词:汉代隶书隶变意义影响汉代之时,汉隶涌现。

隶书对篆书进行改进,对汉字的构造和形态做出全面调整,字型变圆形为方形,线条变弧线为直线,笔画变繁杂为简省,隶书呈现一种开张力道之势,极具张力与表现力。

汉字作为中华民族进行交际、记录语言和信息的特殊符号,从古至今都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而“隶变”则是汉字发展史上最重要的一次变革。

人们把甲骨文、金文、战国文字、小篆等字体称为古文字,把隶、楷、行、草书称为今文字。

“隶变”作为古今汉字的分水岭,不论是从哪个角度,都是非常值得关注和研究的。

卫恒《四体书势》说:“隶书者,篆之捷也。

”隶书是篆书简化演变而成的一种起笔、收笔清楚的字体,隶书是篆书的快写。

因为隶书来源于篆书的草率写法,因而两种书体自战国晚期到西汉中后期,有过很长的共存时期。

“隶变”不是在短时间内完成的,从战国后期开始,一直到汉代中叶汉隶形成结束,它一共经历了二三百年的时间。

在“隶变”的过程中,古人普遍感觉到隶书书写起来比小篆要方便得多,长时间抑制它的发展也是不可能的。

从秦权量上的铭文就可以清楚地看到隶书侵入小篆领域的情况:权量铭文的内容是统治者准备传之久远的统一度量衡的诏书,按理说自然应该用正规的小篆铭刻,可是遗留下来的权量铭文却不乏刻着很多隶书成分的诏书铭文,就预示着小篆即将为隶书取代的命运。

在秦代,隶书实际上就已经动摇着小篆的统治地位,到了西汉,距离秦王朝用小篆统一全国文字并没有多久,隶书就正式取代小篆,成为主要的字体,从而再一次印证“隶变”的必然性与必要性。

汉隶的蜕变沿袭了前朝大篆之体貌。

[转载]简牍书法艺术及“隶变”意义

[转载]简牍书法艺术及“隶变”意义

[转载]简牍书法艺术及“隶变”意义“简”是以竹子为原料做成的竹木条,也叫“竹简”;“牍”是以木料做成的木片条,也叫“木简”。

不论竹木,凡材料均称为“朴”。

多枚简牍累起来,用丝绳、皮条等按顺序编起来就称为“册”,若将缀起来的简册卷起来,这就是“卷”。

“帛”是缣、素之类的丝织品,其价格要比简牍昂贵得多。

由于丝帛有分量轻、折送起来体积小,易携带、保存的长处,还是常用的。

帛上常用朱线或者墨线打成竖格书写,这实际上是将册的形式移到了丝帛上。

简牍书法,是顺乎社会发展的需要,出于实际应用的需要而形成的,他与当时的社会、政治、军事、生活密切相关,具有着重要的历史价值和文献价值。

历史上,文书简牍的名称、格式与简牍之形状特征并不一致。

从汉代简牍来看,其中“檄书”为官文书,然用简、用牍,双行或觚皆可书写;皇帝之书曰诏、曰制、曰策、曰符,皆可以册为之;而史籍称册,与策通用。

策,册令也,为封诸侯之书。

此等书皆按其内容、格式定名,与简牍之形状特征不可混同,但格式与形状亦有一定联系,重大典章制度之类,其形状尺寸较一般之书特殊,一般文书用尺之书,或称“尺札”、“尺牍”,一般簿籍文书及官方书,皆尺书,遇重大事情,如任免大吏,下书匈奴王用尺一寸书,匈奴报汉之书,为尺二之书。

法令之类,又有“三尺德”、“二尺四寸律”之称。

大量的简牍为研究我国历史、文献提供了重要的实物。

书法艺术最重真迹,简牍产生于何时,很难确定。

《尚书·多士》有“惟殷先人有册有典”、《墨子·非命下第三十七》有“书之竹帛、镂之金石、琢之盘盂”之语,说明我国很早已将竹简、丝帛作为书写材料了。

竹木易朽,很难保存。

历史上曾多次记载简牍出土,但都是旋出旋灭,没有保存下来。

本世纪初以来,出土的简牍数极为可观,已达几十万枚。

简牍、帛书主要出土情况:简牍书法让我们看到了隶变的全过程。

汉代的大量碑刻,不足以说明秦汉时期的字体概貌,更不足以证明由秦篆至汉隶的演变过程。

现代汉语 隶书的发展演变及其意义

现代汉语 隶书的发展演变及其意义

现代汉语隶书的发展演变及其意义摘要:一、隶书的起源与发展背景二、隶书的演变过程及其特点三、隶书对现代汉字的影响及其意义四、隶书的传承与创新正文:隶书,作为我国古代书法的一种,起源于战国时期,发展于秦汉,盛行于魏晋,对现代汉字的形成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隶书的起源、演变过程、对现代汉字的影响以及传承与创新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隶书的起源与发展背景隶书起源于战国时期,是篆书的一种简化和发展。

由于篆书不便于书写,人们在日常书写中逐渐将其简化,形成了隶书。

隶书的出现,标志着书法从官方正式文字转向民间日常文字,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二、隶书的演变过程及其特点隶书的演变过程可概括为三个阶段:早期隶书、中期隶书和晚期隶书。

早期隶书保留了篆书的结构特点,笔画圆润,线条流畅。

中期隶书笔画方折,结构简化,字形趋向规整。

晚期隶书笔画更加简化,字形更加规范,为楷书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隶书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字形简化,笔画流畅,结构严谨,布局合理。

这些特点使得隶书在书写上具有较高的美学价值和实用价值。

三、隶书对现代汉字的影响及其意义隶书对现代汉字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隶书简化了篆书的结构,使得汉字更加简洁明了,易于书写。

其次,隶书的演变过程中,许多异体字、假借字得到了规范,为现代汉字的规范化奠定了基础。

最后,隶书的审美观念和书写技巧对现代汉字的美学价值和书写艺术产生了重要影响。

四、隶书的传承与创新隶书作为一种古老的书法艺术,在我国历史长河中不断传承与发展。

隶书的传承主要体现在对后世书法的影响上,许多著名书法家都曾学习和借鉴隶书的技法。

隶书的创新则表现在现代书法家的作品中,他们将隶书的传统技法与现代审美相结合,创作出富有时代特色的隶书作品。

总之,隶书作为一种重要的书法艺术,其发展演变及其对现代汉字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隶书的传承与创新,为我国书法艺术的繁荣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文字学_隶变对汉字的影响

文字学_隶变对汉字的影响

前言中国隶书的发展过程中, 不仅包含着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结晶,也蕴含着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博大精深隶的艺术价值,从甲骨文、金文、篆文三种古文题,到后来的隶书,楷书,汉字无论在形体上或者结构上,都发生了一些很重要的变化。

赵平安在《隶变研究》中根据所发掘到最新的文字材料而写道:“隶书的产生时间明确卡在战国中期(赵平安,2009:9)”。

从隶书的文字表达形式当中, 可以显而易见地知道中国汉字的表现方式,小篆较为复杂难写,因此战国时期秦国人在日常使用文字时,为书写方便而写得比较草率,改造了正体的字形,也由此产生秦文字的俗体,隶书就是在这基础上逐步形成。

后从此,中国文字就迈入了隶变的进程。

对于汉字字体演变的过程阶段,在这改变期间中,隶变对古文字又有何重大的变化呢?我组将着重在讨论隶书对古文字的改造的四个现象。

在第一个部分我组将会谈隶书的起源和发展。

第二个部分将会讨论矛盾斗争中推进的字体改革,第三个部分则是讨论隶变的两个阶段,最后一部分是隶变的所需要的基本规律。

关键字:隶变,古隶,今隶壹、隶书的起源和发展“隶变”指篆书演变为隶书。

隶书由小篆演变而成的一种字体,始于战国后期至秦代,通行于汉代。

这是汉字发展史上最大最重要的变化,隶变的过程是复杂的,它不仅包括大篆的隶变,也包括与小篆同时期的隶变,还应包括隶书形成前西汉前期的隶变。

小篆比起前朝文字,在线条、结构、字形等方面是前进了一大步,但是在运笔方法上还是圆转悠长,仍未完全摆脱象形的意味,书写速度较慢。

由于当时官狱繁多,军事、官府文件、公文往来频繁,经常需抄写大量的文书,省繁趋简便成了当时社会对文字改革的迫切要求,而隶书作为一种便捷的书体,在社会下层中广泛流行。

《四体书势》说:“秦既用篆,奏事繁多,篆字难成,即令求人佐书,曰隶字……。

隶书者,篆之捷也(郭锡良,1979:57)。

”便是明证了隶书在秦朝的普遍使用和它的简洁方便。

壹·壹、隶书来源于秦朝于东汉时期最为鼎盛隶书又称佐书、八分, 是一种由篆书逐步简化而成的新体书, 是两汉400多年期间使用的主要文字隶书产生于秦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主要存在问题:1.语句不通(改一稿的时候标注了,二稿还是没改,希望三稿不要再有同样问题)。

2.引言内容有问题3.隶变的原因分析要重新排序4.修改时候注意标点问题请认真修改,争取定稿哇。

谢谢了。

浅析隶变在汉字形体发展中的意义引言(本节内容应缩略)汉字,亦称中文字、中国字、国字,是汉字文化圈广泛使用的一种文字,属于表意文字的词素音节文字,为上古时代的汉族人所创制并作改进。

目前,汉字的确切历史可追溯至大约在公元前14世纪的殷商后期,其时“表意符号”演变成了比较定型的“甲骨文”,这被认为是“汉字”的第一种形式。

那些被刻在动物的骨头上和乌龟的龟板上的文字,被认为是“现代汉字”的直系祖先。

到了西周时期,青铜器大量使用,被刻在青铜的钟鼎和石鼓上的文字即“大篆”。

但因为那时封建割据,四分五裂各自为政,文字也不尽相同。

一直到了秦朝,秦始皇一统中国。

才把文字统一起来,而这时统一后的文字被称为——“小篆”,亦称为“秦篆”,此时的文字几乎已经完全没有象形文字的痕迹了。

秦统一全国后,政事繁多,圆转的篆书书写太慢,已经不适应繁忙政务的文字工作,于是一种以方折笔代替圆转篆书的文字应运而生,这就是隶书,而秦朝时的隶书被称为秦隶。

隶书是由古汉字向现代使用的楷书过渡的字体,为汉字的成熟奠定了基础。

到了汉朝,隶书十分盛行,逐渐的由“秦隶”转化为了“汉隶”,由于在西汉时期较为流行故取名为“汉字”,至唐代楷化为今日所用的手写字体标准——楷书。

再到宋朝时期的宋体以及后来的仿宋体以及黑体等的出现,从而丰富了汉字的表现形式,汉字是迄今为止连续使用时间最长的主要文字,也是上古时期各大文字体系中唯一传承至今的文字。

隶变是古今汉字的分水岭,是汉字发展史上最重要的一次变革。

隶书是篆书简化延边而称的一种起笔、收笔清楚的字体。

对此,我国的很多学者对隶变进行了很多的研究。

黄大荣在《试论“隶变”及其对汉字发展的作用》中详细分析了隶变对中国汉字形成和发展过程中起到的重大作用;罗恰在《管窥隶变过程中的讹变对汉字发展的影响》中指出,隶变是汉字发展史上的一次重大变革,隶变过程中的演变对汉字发展的影响尤为突出。

其中的一些演变直接导致了汉字的合并与分化,这其中的某些合并增加了汉字字形表义的负担,给人们对字义的理解带来了一定的困难,而某些分化却满足了文字适应语言发展的需要,具有进步意义。

可以说,讹变的消极与积极作用并行,对汉字的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

在《试论隶变对汉字的影响》中指出,隶变是汉字发展史的一个分水岭,无论是在字体上还是字形上对汉字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并主要分析隶变的方法,并探讨隶变对楷书的形成产生的影响。

王贵元在《隶变问题新探》中对隶变的本质和产生原因进行了研究等,众多学者从多方面研究了隶变的好处以及对中国汉字发展的重要作用,从而丰富了我国汉字的表现形式。

1、汉字隶变的背景及表现1.1隶变之前汉字的历史甲骨文(殷商时期)甲骨文是中国的一种古代文字,被认为是现代汉字的早期形式,有时候也被认为是汉字的书体之一,也是现存中国最古的一种成熟文字。

金文(商周时期)金文是指铸刻在殷周青铜器上的文字,也叫钟鼎文。

商周是青铜器的时代,青铜器的礼器以鼎为代表,乐器以钟为代表,“钟鼎”是青铜器的代名词。

所以,钟鼎文或金文就是指铸在或刻在青铜器上的铭文①。

大篆(西周时期)代表为今存的石鼓文,以周宣王时的太史籀所书而得名。

他在原有文字的基础上进行了改革,因刻于石鼓上而得名,是流传至今最早的刻石文字,为石刻之祖。

起于西周晚年,春秋战国时期行于秦国。

字体与秦篆相近,但字形的构形多重叠。

小篆(秦汉时期)小篆也叫“秦篆”。

秦朝李斯受命统一文字,这种文字就是小篆。

小篆通行于秦代,形体偏长,匀圆齐整,由大篆演变而成。

据说李斯书写的小篆是在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推行“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的政策,由宰相李斯负责,在秦国原来使用的大篆籀文的基础上,进行简化,取消其他六国的异体字,创制的统一的汉字书写形式②。

小篆一直在中国流行到西汉末年,才逐渐被隶书所取代。

但由于其字体优美,始终被书法家所青睐。

又因为其笔画复杂,形式奇古,而且可以随意添加曲折,印章刻制上,尤其是需要防伪的官方印章,一直采用篆书,康熙字典上对所有的字还注有小篆写法,直到封建王朝覆灭。

由此可以看出,隶变之前汉字已经经历过了几个时期的转变,从战国中期开始有所转变,一直延伸到汉代中叶汉隶形成结束,这一演变过程经过了二三百年的时间。

自此之后,到魏晋以后,草书、行书、楷书迅速形成和发展,以及宋朝时期的宋体、仿宋、黑体等的发展,从而逐渐的丰富了中国汉字的表现形式。

1.2什么是隶变隶变是指汉字由篆书演变为隶书的过程,字型变圆形为方形,线条变弧线为直线,笔画变繁杂为简省。

隶变是古今汉字的分水岭,是汉字发展史上最重要的一次变革。

隶变之前的小篆虽然是较整齐的长方形,结构由均匀圆转的线条组成,但是书写起来相当不方便,且字形繁复,由于种种缺点,故在民间很快地出现了一种新字体,将小篆的端庄工整、圆转弯曲的线条写成带方折的,这种字体据说当时在下层小官吏、工匠、奴隶中较为流行,所以称为“隶书”。

到了汉代,隶书取代小篆成为主要字体,中国文字发展历史就脱离古文字阶段进入隶楷阶段。

汉代以后,小篆成为主要用来刻印章、铭金文的古字体。

隶书的形成使文字从随物体形状描书的字符,变成由一些平直笔划所组成的简单字符,这种改变大大地提高了书写的速度。

中国文字由小篆转变为隶书,叫做隶变,隶变是中国文字发展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结束了古文字的阶段,使中国文字进入更为定型的阶段。

隶变之后的文字,接近现在所使用的文字,也比古文字更容易辨识了。

1.3隶变的原因原因分析重新排列:1,社会发展的需要2,汉字本身发展3,改革4,书写材料5,习惯1.3.1社会背景原因作为人际交流的重要工具,社会发展的需要是促进文字变革的重要力量。

春秋战国时期,新的封建生产关系产生,促进了各国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生活节奏的加快导致了文字使用频率的加快。

随着“士”阶层的崛起,社会思潮活跃,信息交流更加频繁,文字使用更广泛。

而那些使用文字的下层人士,只求应用的便利快捷,敢于打破文字使用的传统成规,冲破正体文字模式的束缚。

这种用笔草率、书写快捷的字体打破了古文繁复的结构原则,与被官方规范过的文字形体存在着很大的不同,这就是早期隶书的形成③。

1.3.2汉字本身发展的原因汉字属于典型的自源文字,从古文字到今天还在使用的汉字,形体特征上虽然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有一个清晰的演化脉络可循。

隶书就是在这一演化中产生的,它的产生不是一种偶然的现象,而是汉字发展规律的必然反映。

语言随着社会往前发展,新词不断出现,这些方法不能满足记录语言的需要,也不能表示语音,于是便产生了更好的形声造字法,这连原来的一些象形字也加上声符或形符变为形声字。

形声方法具有标音作用,便于认读,同时构字方式灵活多样,是一种能产的造字法。

例如,河、湖、浪、汗、液等字都以“水”为形符,这些字或属水类,或同水有关;“可、胡、良、干、夜”分别表音。

由此可以看出,形声字的字符的表音功能是借助形符来完成的。

形符是表意成分,它可以补充声符的不足,使得声符的表音不需要像拼音文字的字母那样精确,而只是近似,起提示作用。

例如从“干”得声的形声字“杆、肝、赶、秆、旱”,他们的形符互相区别,表示不同的意义范畴,声符“干”在特定的环境中提示形声字的读音④。

形声字的产生虽然结构复杂了,但字义由形与声共同负担,减轻了字体表义的负担,为简化创造了条件,所以汉字始终沿着简化与标音化的方向发展。

然而,形声字所具有的一些缺点也是促进其发展的原因之一,例如,(1)形声字的声符不能区分声调的差异,同一个声符往往表示不同的调。

如“胡”字是阳平字,但“糊涂”的“糊”读阳平,“糊弄”的“糊”读去声。

(2)形声字的声符往往因语言的变易而丧失或减弱了表音功能。

如“尚”读“shang”的第四声,但以“尚”为声符的“倘”、“躺”读“tang”的第三声,“党”读“dang”的第三声,“徜”、“常”读“chang”的第二声,“敞”读“chang”的第三声。

(3)汉字的一字多读的重音现象。

如“参”字,在“参加”、“参观”等词中读“can”的第一声,③张庆珍. 浅论隶变对隶书发展的影响[J]. 青年文学家,2010(11)在“人参”一词中读“shen”的第一声,在“参差不齐”一词中读“cen”的第一声,共有三个重音。

由此可以看出事物的发展是不可阻挡的,人为因素不能阻碍事物前进的步伐,汉字的这一发展趋势决定了汉字由繁到简的发展过程,也就决定了“隶变”的产生。

1.3.3书写材料的变化从春秋战国到秦汉是简牍发展最迅速、应用最广泛的时期,简牍比较窄,一般仅能容纳一个字,字体被压扁,导致了隶书中一些典型笔画的形成。

简牍这一书写材料促使了隶书字形的形成,它虽然是外部因素,但它起的作用是内因无法替代的,“隶变”也正是得益于简牍书写材料的产生才能进一步地发展下去。

据了解,在我国汉字发展的过程中,每个时期所使用的书写材料有:龟甲兽骨:甲骨文;(殷商时期)钟鼎陶器:篆书、金文;(商周时期)碑石简牍:篆书、隶书、魏碑、楷书、行书、草书等;(商周后各代)丝绸布帛:篆书、隶书、楷书、行书、草书等;(商周后各代)然而这些材料的成本、镌刻或书写的难度和所需要的工具等各不相同,并且也不方便携带。

自造纸术发明改进以后,除了特殊需要以外,一般都是以纸张为书写材料,而这种材料的使用与隶书的书写相得益彰,加速了隶变进程。

1.3.4生活习惯与独特的书写方式我们都了解到,中国人自古就有席地而坐的生活习惯,古人在写字时席地而坐,左手执卷,右手执笔。

这就会使得书写者在书写的过程中可能会非常累,并且字体的稳定性也会比较差。

为了尽快完成书写,势必会使得人们在书写的时候,较为迅捷草率,不太关注文字书写的法度规范和美学价值,而是更多地发挥文字的使用功能。

从另一方面看,在这种条件下,经过长期实践,大多数书者都具备了娴熟的书写技巧,书写出的字体线条流畅而有节制,挺劲中见动感,运笔提按自如,笔画形态富于变化,书法的笔法更加丰富,线条形态更加多样化,为汉代隶书的产生与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技术支持。

1.3.5政府政策下层官吏文字书写中也存在明显的随意性和不统一性,给官府公务以及日常生活带来很大麻烦,不利于正常的交往,成为当时文字运用的障碍。

秦朝建立以后制定了文字政策。

《说文》云“:秦始皇帝初兼天下,丞相李斯乃奏同之。

罢其不与秦文合者。

斯作《仓颉篇》,中车府令赵高作《爰历篇》,太史令胡毋敬作《博学篇》。

皆取史籀大篆,或颇省改,所谓小篆者也”⑤。

汉武帝时,强化了文字书写规范的政策,对于隶书定型化并最终走向成熟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到东汉时期,隶书走向全面成熟,真正成为了一种独立的字体,并逐步取代了篆书的正统地位,成为官方认可和社会通行的标准字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