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斯坦铜矿矿床地质特征解析

合集下载

新疆阿吾拉勒成矿带西段铜矿成矿地质特征及找矿分析

新疆阿吾拉勒成矿带西段铜矿成矿地质特征及找矿分析

33矿产资源Mineral resources新疆阿吾拉勒成矿带西段铜矿成矿地质特征及找矿分析秦守武,李 昌(新疆地矿局第九地质大队,新疆 乌鲁木齐 830000)摘 要:新疆阿吾拉勒成矿带西段发育众多铜矿床(点),均属于西天山石炭纪晚期—二叠纪早期陆内裂谷环境构造岩浆活动的产物,该区的主要成矿作用和各种控矿构造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特别是二叠纪(次)火山构造岩浆与其演化过程当中产生的(次)火山热液对区内成矿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区内的诸多矿床点形成环境非常类似,但局部略有差异性,均属于(次)火山热液作用形成的热液型矿床。

构造对矿化体起着明显的控制作用,透镜状、脉状在火成岩中赋存。

为了更好的探讨和研究新疆阿吾拉勒成矿带铜矿成矿作用,结合典型矿床对其成矿地质特征及其找矿方向进行探讨。

关键词:西天山;阿吾拉勒成矿带;铜矿;成矿特征;找矿方向中图分类号:P618.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1-5004(2020)16-0033-2收稿日期:2020-08作者简介:秦守武,男,生于1985年,汉族,山东人,本科,副高级工程师,研究方向:地质勘察。

新疆阿武拉勒成矿带西段是我国西天山地区重要的铜矿矿集区(图1),主要分布在西天山伊犁盆地北缘区域上,喀什河断裂、巩乃斯河断裂是该成矿带的南北两界,西侧为墩麻扎,东部和木斯乡相连。

近年来,随着地质研究工作的不断深入,在该成矿带开展了大量的地质研究工作,探明诸多铜矿床(点) 与矿化点,获得了大量的研究资料。

为了进一步深入探讨该成矿带铜矿地质特征,结合区内代表性的铜矿床予以分析研究,并提出今后找矿方向,对该成矿带今后地质找矿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1 成矿地质背景阿吾拉勒成矿带西段其大地构造位置属于哈萨克斯坦-准噶尔板块晚古生代伊犁阿吾拉勒石炭—二叠纪裂谷带,俯冲碰撞造山(泥盆纪-石炭纪)与陆内裂谷演化(石炭纪末-二叠纪)前提下通过继承改造作用因素影响形成的建造特征是该区当前主要的构造建造格局。

阿拉斯坦铜矿矿床特征及分布规律

阿拉斯坦铜矿矿床特征及分布规律

61矿产资源Mineral resources阿拉斯坦铜矿矿床特征及分布规律袁国华,廖栋诚(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第十一地质大队,新疆 昌吉 831100)摘 要:为了增加对阿拉斯坦铜矿的了解程度,降低阿拉斯坦铜矿开采难度,提出阿拉斯坦铜矿矿床特征及分布规律研究。

阿拉斯坦铜矿矿区共存在6条矿体与4条矿化体,均呈现为条带状产出,倾角约为75°,倾向为北东向。

阿拉斯坦铜矿矿床特征包含:岩性特征、磁性特征、电性特征与矿体特征。

阿拉斯坦铜矿分布规律表现为时间分布规律,不同时期形成的矿物种类具有明显的不同,通过上述过程实现了阿拉斯坦铜矿矿床特征及分布规律的分析,为阿拉斯坦铜矿的开发与应用提供精确的数据支撑。

关键词:阿拉斯坦铜矿;矿床特征;分布规律;岩性中图分类号:TN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1-5004(2020)12-0061-2收稿日期:2020-06作者简介:袁国华,男,生于1985年,江西赣州人,本科,地质矿产工程师,研究方向:地质矿产。

矿产资源是经过地质成矿作用形成的,天然存储于地壳内部或地表,呈现为气态、固态或者液态的,并具备一定开发利用价值的有用元素集合体。

矿产资源是一种非可再生资源,储量是有限的。

据统计研究发现,现今世界已知矿产种类约为160种,依据矿产用途与特点,可以将现有矿产划分为四大类,分别为能源矿产、金属矿产、非金属矿产与水气矿产。

而随着我国工业行业的不断发展,金属需求量不断增加,金属矿产资源也逐渐的受到各界人士的关注。

铜矿是金属矿产资源的关键组成部分,依据世界矿产资源评估结果来看,2019年底世界铜消费量达到了2051.7万吨,主要应用领域为建筑业、电子也、机械制造业等。

新疆是一个铜矿资源丰富的地区,由地矿局第十一地质大队勘查可知,在尼勒克县管辖范围内,距尼勒克县城约160km 的新源县城,存在一个资源丰富的铜矿——阿拉斯坦铜矿[1]。

阿拉斯坦铜矿位于西天山中段,海波范围为米,地形较为复杂。

新疆阿舍勒铜矿英安-玄武-安山质火山岩的地球化学特征与构造背景

新疆阿舍勒铜矿英安-玄武-安山质火山岩的地球化学特征与构造背景

新疆阿舍勒铜矿英安-玄武-安山质火山岩的地球化学特征与构造背景阿舍勒铜矿位于新疆塔里木盆地中部,地处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和阿克苏地区的交界处。

该地区岩石类型丰富,显示出典型的岛弧火山岩特征。

其中,英安-玄武-安山质火山岩是研究该地区的重要对象。

地球化学特征方面,该类岩石富含硅、钠、钾、铝等元素,同时富集了一些高场强元素如铕、铽、钼、铬等。

如该地区某些玄武岩的SiO2含量高达50%以上,而Na2O、K2O总量约为8%~9%,表明属于高钠、高钾富铝岩石。

同时,这些火山岩的La/Yb比值普遍较低,LREE相对富集,HREE偏低,呈明显的轻稀土元素富集和重稀土元素相对亏损的特征。

构造背景方面,该地区形成于晚古生代晚期至中新世之间,形成过程大致经历了喜马拉雅式造山运动和印支式造山运动两个阶段。

而英安-玄武-安山质火山岩的形成则与喜马拉雅式造山运动有关。

据推测,该区域的地壳经历了一系列的伸展薄化过程,形成了受伸展作用影响下的洋岛火山岩带。

同时,在喜马拉雅式造山运动的挤压作用下,该地区的岛弧火山岩经历了隆升变形,岩浆活动也随之休止。

自新生代中新世以来,该地区地壳稳定,火山活动停止,形成了现今的岩石构造背景。

综上所述,英安-玄武-安山质火山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和构造背景,揭示了该地区晚古生代至中新世的地质演化和火山岩形成的过程。

研究该类火山岩对于研究该地区的构造演化、资源勘查和环境监测具有重要意义。

相关数据分析对于阿舍勒铜矿英安-玄武-安山质火山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和构造背景,我们需要仔细分析相关数据来得出结论。

首先,通过地球化学分析,该类岩石富含硅、钠、钾、铝等元素,同时富集了一些高场强元素如铕、铽、钼、铬等。

其中玄武岩的SiO2含量高达50%以上,而Na2O、K2O总量约为8%~9%。

这说明英安-玄武-安山质火山岩属于高钠、高钾富铝岩石,能够很好地反映区域的地球化学变化。

同时,玄武岩的总碱度显著高于斜长岩,表明其来源具有强烈的地幔来源。

新疆尼勒克县阿拉斯坦铜矿床成矿条件分析

新疆尼勒克县阿拉斯坦铜矿床成矿条件分析

《 地 质学报 》修 改)
1 . 硅质岩 火山岩建造 ; 2 . 北天山洋洋壳 ;3 . 碳酸岩盐建造;4 . 准噶尔古陆;5 伊 犁 古陆
表 1 矿 区地层相关 元素 特征值 表( 引 自新疆第十一地质大队)
\ \
特 征 \ A s
— —
\ 元素
S b
1 . 0 7 0. 5 4 5 0 . 5 7 2 . 1 4 1 . 41 3 . 2 8
根据矿 区地层 中的相应元素的特征值 表, 地 层 化学 异常 就是 成矿 区域 的表 现 。 ( 表
1 )
与地壳丰度相 比,9种元素除 A u 外均 属高背景区, 与西天山地区相比, 属西天山 地区的高背景区或异常区。 矿区元素具有局 部富集成矿 的可能 , C u 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 平均含量为地球克拉克值 的 1 . 4 4倍 ,为区 域背景值的 2 . 8 4 倍 , 这样就可以找到铜的 异常 ,从而找到矿体或矿化体。
B j
0 . 5 0 . 4 9 9 7 . 2 2 2 . 9 4 1 - 3 9 4. 9 3
C u
6 7 . 6 7 7 1 . 8 2 l 0 6 . 1 4 1 . 4 4 2 . 8 4 5 41
P b
4 - 4 . 6 o 4 8 . 7 4 1 o 9 . 2 8 2 . 7 7 2 . 1 2 5 2 5 . 8
\\样 品
编 \

S i O 2
5 5 . 7 2 5 6 . O 6 6 0 . 6 0 6 2 . 1 0
T i O 2
O . 8 0 O . 8 4 0 . 6 4 O . 5 3
A I 2 0 3

阿舍勒铜矿简介

阿舍勒铜矿简介

阿舍勒铜矿简介
阿舍勒铜矿简介
阿舍勒铜矿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玛纳斯县红山子地区,占地面积约1500平方公里。

阿舍勒铜矿主要储量为晶状至细粒度的铜矿石,据估算,矿石有效成分含量为0.9~2.0%,总储量约为5.3亿吨,其中可经济开采的储量约为3.5亿吨。

阿舍勒铜矿的采矿方式主要采用地下采矿。

采区地质特征复杂,地下结构复杂,土工结构差,构造活动性强,岩性复杂,有许多回采空间及流向不明显的岩层,深层汞含量高,地下空间利用率低,采掘综合难度大。

阿舍勒铜矿始于1979年开采,经过多年的开发建设,已拥有较完备的技术设施及设备,矿区环境保护措施也有所加强,市政设施得到很好的保护,矿区环境质量稳定。

目前,阿舍勒铜矿正在大力开拓,向着大型综合开采矿山的目标努力前行,已经成为新疆重要的金属矿山之一。

阿舍勒矿区及外围铜(金)矿化的成矿时代研究

阿舍勒矿区及外围铜(金)矿化的成矿时代研究

纹层状铜矿石
6
10
细脉状黄铁矿石
英安斑岩
11
绢英片岩、绢云母
13
黑云母花岗岩
12
黑云母花岗岩
ZK1603 164-171
Sm-Nd
ZK907 906
ZK1605 148-197
ZK1301 275-369
ZK903 81-83
哈巴河岩体
As8-1
据陈毓川等人,1996
的复合热液的改造,同时在哈巴河岩体的西缘外接
勒铜矿化点。这些矿点的产出受哈巴河岩体西缘接
触带的控制。该接触带被喀英德断裂等数条断裂切
过,
是一个有利的成矿构造位置。
2 铜(金)矿化类型与有关地质体之间的时间
关系分析
根据野外工作结果,接触带上出现大面积的矽
卡岩化和岩浆热液成因的矿化,根据矿化形成于岩
体接触带、明显受哈巴河岩体限制的特征初步推断
这些矿(化)点的成矿时代要稍晚于哈巴河岩体的侵
为 393- 405Ma,为 喷 气 沉 积 期 的 年 龄 ;第 三 组 为
296Ma时线年龄与矿石的铅同位素模式年龄是相近的,
D2as1-D2as2a 沉积期间形成面状的稀疏浸染状的以黄
4 结语
都处于这个火山岩沉积层位;在 D2as 沉积时形成致
82
新 疆 有 色 金 属
2021 年第 1 期
DOI:10.16206/ki.65-1136/tg.2021.01.031
阿舍勒矿区及外围铜(金)矿化的成矿时代研究
安诚瑞
(新疆哈巴河阿舍勒铜业股份有限公司 哈巴河 836700)


阿舍勒铜锌矿是我国典型的海相火山岩块状硫化物(VMS)型矿床,赋存于阿舍勒盆地早—中泥盆世阿舍勒组海相火山-沉积

新疆尼勒克县阿拉斯坦铜矿地质特征及成矿成因探讨

新疆尼勒克县阿拉斯坦铜矿地质特征及成矿成因探讨

45矿产资源Mineral resources新疆尼勒克县阿拉斯坦铜矿地质特征及成矿成因探讨周 腾,余 玲,潘昌云(江西有色地质勘查五队,江西 九江 332000)摘 要:新疆尼勒克县阿拉斯坦铜矿。

经过近三年的勘探,完成钻探工作量1998.36m、坑探3012.8m、槽探1155m3、各类样品707件。

详细查明了铜矿体赋存在下石炭统大哈拉军山组第三段安山岩与凝灰质砂岩接触带附近的凝灰质砂岩中,矿体与地层产状基本一致,矿体呈透镜状、脉状产出,矿体走向北西280°~310°,倾向北东10°~35°,倾角40°~55°,控制矿体长度135m,延深145m ~250m,矿体沿走向延伸较稳定。

本文从岩石学、矿物学、构造等角度对该矿床地质特征进行研究,认为地表孔雀石化为直接找矿标志和下石炭统大哈拉军山组第三段安山质凝灰角砾岩与凝灰质砂岩是寻找铜矿的直接地层标志,有助于在西天山火山-热液型铜矿的找寻工作。

关健词:西天山;铜矿;火山-热液型矿床;地质特征;找矿标志;阿拉期坦中图分类号:P618.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1-5004(2020)20-0045-2 收稿日期:2020-10作者简介:周腾,男,生于1987年,汉族,湖北利川人,本科,工程师,研究方向:地质矿产勘查。

阿拉斯铜矿位于阿吾拉勒铜金铅锌银成矿带内,位于新疆尼勒克县东部的西天山区。

该成矿带为新疆中小型铜矿密集分布区,已发现的金属矿产有铜矿床2处、铜矿点5处、铁铜矿点3处、铁矿点2处,小型煤矿1处,稀有元素(镓、锗)矿点1处。

因此,对该矿床的研究,有助于在西天山火山岩的铜矿找寻工作。

1 成矿地质背景矿区位于天山—兴蒙造山系、天山造山带伊犁微板块阿吾拉勒晚古生代裂谷系东部,属阿吾拉勒铜、金、铅、锌、银成矿带。

阿拉斯坦铜矿床区域上位于中天山褶皱带的博罗霍洛复背斜和哈雷克套复背斜晚加里东褶皱带之间的巩乃斯复向斜华力中期(裂谷带)中。

新疆阿舍勒铜矿区地质特征及三维成矿预测

新疆阿舍勒铜矿区地质特征及三维成矿预测

新疆阿舍勒铜矿区地质特征及三维成矿预测白旭晖【摘要】为明确新疆阿舍勒铜矿区的找矿前景,详细分析了区域成矿地质背景、矿区地质特征及矿床地质特征.基于三维地质建模成矿预测理论,采用三维地质建模技术,利用Surpac软件构建了三维矿化域数字模型.根据块体模型Cu品位平面(XY)、纵剖面(XZ)、横剖面(YZ)投影等值线图,对铜矿化空间分布规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铜矿化呈SSE—NNW走向,高品位矿化的连续性相对于低品位矿化差,高品位矿化呈不规则状、透镜状分布;铜矿化主要分布于760~840 m标高,高品位铜矿化具有缓倾性分布特征;矿区铜矿化由北向南具有向深部延伸的特点.根据上述分析,圈定了3处找矿靶区,通过对矿区进行1:20000土壤地球化学测量,发现了一条走向118°、长3.15 km、宽300~400 m的铜异常带,该异常带伴有锑、砷、金、银异常,多个异常区域呈串珠状分布,与所圈定的找矿靶区吻合性较高.【期刊名称】《金属矿山》【年(卷),期】2018(000)010【总页数】5页(P146-150)【关键词】铜矿;三维地质建模;三维成矿预测;找矿靶区;土壤地球化学测量【作者】白旭晖【作者单位】内蒙古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建筑工程系,内蒙古赤峰024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612新疆阿舍勒铜矿于1984年被发现,20世纪90年代初经详查探明该矿床为大型有色金属矿床,其中铜金属量 91.524 万 t,Cu 平均品位 2.39%[1-2]。

近年来,随着勘探工作及地质研究的不断深入,沿着矿区外围相继发现了新的铜矿床[3-4],并且矿区深部找矿前景较好[5]。

为进一步扩大矿区资源储量,本研究在详细分析矿区地质特征、矿床地质特征的基础上,根据三维地质成矿预测理论,进行成矿预测,圈定找矿靶区,为矿区后续找矿勘查工作提供有益参考。

1 区域成矿地质背景阿舍勒铜矿位于哈萨克斯坦大断裂带南侧、青藏高原褶皱带北侧、西邻玛尔卡库里深大断裂、东侧为阿尔泰造山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疆尼勒克县阿拉斯坦铜矿床地质特征及成因分析作者 XXXXXX单位XXXXX摘要:阿拉斯坦铜矿位于塔里木板块伊犁微板块的阿吾拉勒—伊什基里克晚古生代裂谷带,矿床位于裂谷带东端。

矿区内主要出露的地层下石炭统大哈拉军山组第三亚组及下侏罗统八道湾组,岩性主要为安山岩,凝灰岩,凝灰质砂岩,凝灰质砾岩,黑色页岩,碳质页岩等。

岩浆岩主要为华力西中期的闪长玢岩岩脉,无大范围侵入岩出露。

区域内断裂发育,以北西向断裂最为发育,为成矿提供了较好的导矿容矿构造。

本文通过介绍区域地质背景,矿区地质特征,初步分析了阿拉斯坦铜矿的成因,认为该矿床属于中—低温火山喷发热液碎裂岩型。

阿拉斯坦铜矿详查区位于新源县城85°方向,直距约100千米处,距尼勒克县城约160千米,行政区划属尼勒克县管辖。

矿区中心地理坐标:东经84°31′15″,北纬43°30′7.5″,所属1∶5万图幅为 K45E003003。

矿区面积4.67平方千米。

1 区域地质背景根据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大地构造分区略图,阿拉斯坦铜矿位于塔里木板块伊犁微板块之阿吾拉勒—伊什基里克晚古生代裂谷带,其北部以伊克夏格孜郭勒—古仍郭勒断裂为界与博罗科努早古生代岛弧—弧后带相接,南部以敦德郭勒达坂南缘断裂为界与哈尔力克—巴仑台早古生代沟弧带相接。

裂谷带呈西宽东窄的楔形带状产出,走向东西,矿区位于裂谷带东端()。

1.1 区域地层该区位于中天山褶皱带的博罗霍洛复背斜和哈雷克套复背斜晚加里东褶皱带之间的巩乃斯复向斜华力中期(裂谷带)中。

出露地层主要有:古生界志留系、泥盆系、石炭系、二叠系、中生界侏罗系及各种成因的第四系松散堆积物。

(一)博罗霍洛小区出露地层仅有分布于喀什河南岸,阿拉斯坦至喀拉果拉一带的下—中志留统(S1-2)碳酸盐建造及主要分布于喀什河北岸高山区,少部分分布于喀什河南岸山区的上志留统博罗霍洛山组(S3b)碳酸盐—碎屑岩建造。

分布地层具明显韵律构造,它们构成博罗霍洛复背斜。

(二)巩乃斯小区出露地层有中泥盆统阿克塔斯组(D2a)、中—上泥盆组坎苏组(D2-3k)、下石炭统大哈拉军山组(C1d)、中石炭统伊什基里克组(C2y)、下二叠统铁木克组(P1tm)下侏罗统八道湾组(J1b)、三工河组(J1s)及中侏罗统西山窑组(J2x),其中泥盆—石炭系地层为海相火山喷发岩建造、下二叠统为磨拉石建造,构成巩乃斯复向斜。

阿拉斯坦铜矿点位于下石炭统大哈拉军山组(C1d)地层内,是本次研究的对象。

1.2 区域岩浆岩区内岩浆岩较发育,岩性复杂,岩性从酸性至中性到碱性岩石均有出露,但以酸性岩分布最广,岩体呈岩基、岩墙、岩株、岩枝等形态产出。

岩石空间展布受断裂控制,有明显的分带现象,以阿拉斯坦断裂为界,其北以华力西中期花岗岩为主,呈岩基侵入于博罗霍洛复背斜轴部,伴生有W、Pb、Zn、As矿产及放射性矿物;其南以华力西晚期中酸性中深成侵入岩为主,出露少量浅成相碱性岩,岩体侵入于巩乃斯复向斜北翼。

两带在察汗乌苏萨拉一带复合,形成大量铜矿化点,为其成矿最有利地段。

研究区就位于南北两侵入岩复合部位。

1.3 区域火山岩区域火山岩属天山火山岛弧区的一部分,该区自石炭世以来,由于北部准噶尔—北天山洋块的俯冲,引起巩乃斯一带地壳拉张形成巩乃斯裂谷,发生了强烈的火山活动,堆积了厚度巨大的火山岩系。

火山岩主要分布于巩乃斯地层小区下石炭统大哈拉军山组地层中,火山岩从基性到酸性均有出露,其岩性主要为火山碎屑岩及中—酸性熔岩,在大哈拉军山组与伊什基里克组接触带,石炭纪潜火山岩发育。

除此之外,中泥盆统阿克塔什中部也有较多的中酸性火山岩分布。

根据火山活动特征,及其与构造运动的关系,本区火山岩系可划分为两个旋回,即华力西早期旋回和华力西中期旋回。

华力西早期旋回对应的地层单位为中泥盆统阿克塔什组和中—晚泥盆统坎苏组,华力西中期旋回对应的地层单位为下石炭统大哈拉军山组,中石炭统伊什基里克组。

1.4 区内构造1.4.1 断裂构造区域内断裂发育,分为三组,一组为北西向压扭性断裂,多为区域性压扭性大断裂,控制了区内主要构造方向,走向310~320°,断裂带岩石破碎,发育角砾岩及糜棱岩,石英脉及闪长岩脉贯充于其中,控制了区内中温热液型铜矿及铁矿的分布,为导矿构造及容矿构造,研究区内铜矿体的分布就与该组断裂有着直接的关系。

一组近东西向,与北西向断裂斜接,在北西向与近东西向断裂应力场内形成一组“X”形扭断裂,走向340°和30°,近于直立,形成棋盘状构造。

另一组为北东向平推断层,走向20~40°,对前两组断裂进行破坏。

1.4.2 褶皱构造以喀什河断裂及阿拉斯坦—乌代肯达板断裂为界,形成两个区域性大褶皱,博罗霍洛复背斜,其南为巩乃斯复向斜,研究区位于两背向斜褶皱构造复合部位,褶皱发育,由成对背斜与向斜及紧闭线状挠曲组合而成。

2.矿床地质特征研究区区大地构造位置属于天山—兴蒙造山系天山造山带伊犁微板块南侧那拉提隆起,成矿区划属阿吾拉勒铜、金、铅、锌、银成矿带。

出露地层主要有石炭系、侏罗系及第四系。

侵入岩零星分布,规模小。

测区石炭系呈单斜产出,与侏罗系呈不整合接触关系。

测区断裂构造不发育。

已发现铜矿化多处,圈定矿体3条。

2.1 地层矿区内西部第四系覆盖面积大,基岩仅在冲沟内及高山山脊处出露,东部基岩出露较好,除中部第四系冲洪积及冰积砾石覆盖外,露头较好。

详查区出露地层主要有下石炭统大哈拉军山组第三亚组,该层主要岩性为灰绿色蚀变安山岩、凝灰岩、灰褐—紫红色凝灰质砂岩、粉砂岩,南中部见少量凝灰质砾岩。

该段地层为测区内主要含矿地层,还可见下侏罗统八道湾组和第四系松散堆积层。

2.2岩浆岩研究区无较大规模的侵入岩出露,仅有几条规模较小的岩脉零星出露,为华力西中期第三侵入次岩脉,其岩性为闪长玢岩脉,脉长度仅数米,宽数十厘米,未见明显矿化且距矿体较远,对矿床无影响。

2.3 构造矿区褶皱不发育,矿区内地层呈单斜产出,下石炭统地层倾向北东(30~50°),倾角45~70°,侏罗系地层倾向南西(165°),倾角30~45°,二者呈角度不整合接触。

区域断裂构造较发育且多为压性断层。

由于地表覆盖广泛,矿区内未见明显断裂构造,前人施工的采矿平硐中在矿体顶底板附近见数条规模很小的压扭性断裂及小规模层间滑动。

矿区地层较完整,产状无明显不同,在大的第四系覆盖物两侧地层未见明显错动痕迹,因此推测矿区内断裂构造不发育。

矿体顶底板明显为小规模断层,矿体产于断层破碎带中,断层面不平直,呈波状起伏,断层面上见较多断层擦痕、断层泥等断层特征。

矿区节理较发育,大致可分为三组,产状分别为:357°∠57°,201°∠45°,233°∠15°。

2.4围岩蚀变围岩蚀变较弱,主要为绿帘石化、绿泥石化,少量青盘岩化。

2.5 赋矿岩石该矿区的矿体及矿化体均赋存于下石炭统大哈拉军山组第三亚组第一段中,该段岩性主要为凝灰岩、安山岩、凝灰质砂岩、凝灰质粉砂岩。

2.6 矿体特征2.6.1 几何特征阿拉斯坦铜矿,根据边界品味,共圈定三条矿体,矿体编号为L1,L2,L3,其中L1及L2矿体均有一条探槽和钻孔控制。

矿体均呈脉状产出,地表长度在30米至60米之间,厚度在3~4米之间,地表矿化均不连续。

L1矿体规模在三个中最大,地表出露长约36米,地表矿化不连续,矿化范围宽2~5米。

矿体呈弧形,西部走向北西向,东部走向北东东,矿体总体向北倾,倾角18~31°,近地表较陡,向深部变缓。

该矿体控制底板斜深55m,地表矿体厚度3.41m,向深部厚度变化不大,ZK001中厚度为3.52m,两工程中矿体平均厚度为3.47m。

2.6.2 矿石特征1.矿石类型矿石类型主要有:含铜碎裂安山熔结凝灰角砾岩型、含铜碎裂蚀变安山岩型、含铜安山质凝灰岩型、含铜凝灰质粉砂岩型,以含铜安山质凝灰岩型为主。

矿石矿物主要为辉铜矿、斑铜矿、孔雀石,少量黄铜矿等。

脉石矿物主要有石英、斜长石、绿泥石,少量黑云母、绿帘石、绢云母等。

2.矿石化学成分根据矿石化学全分析结果(表1)统计:矿石中SiO2平均含量为58.62%,属正常水平;TiO2含量平均为0.7%,K2O平均为2.27%,Na2O平均含量2.54%,MnO平均含量0.42%,CaO为1.48%,MgO为3.7%,A12O3平均为12.55%,含量均属正常水平。

表1 阿拉斯坦铜矿化学全分析结果表3. 矿床类型讨论3.1 矿床成因阿拉斯坦铜矿床位于天山—兴蒙造山系天山造山带伊犁微板块南侧那拉提隆起,成矿区划属阿吾拉勒铜、金、铅、锌、银成矿带,含矿地层为下石炭统大哈拉军山组(第三亚组),该层为一套复杂的海相火山喷发—沉积岩建造。

正常沉积碎屑岩、灰岩、火山喷发碎屑岩及火山喷发熔岩互层产出,以下向上火山活动增强,反映了沉积—喷发—沉积的火山旋回特征。

矿区中未见大型断裂,但矿体顶底板明显为小规模断层,矿体产于断层破碎带中,矿体顶底板处较破碎,局部可以见到小断层,故判断矿体受到断层控制,矿体均呈脉状产出,同时主要富矿岩石为凝灰岩、安山岩。

围岩蚀变主要为弱绿帘石化,绿泥石化及青磐岩化。

矿区中可见岩浆岩,但矿床与岩浆岩无明显的时空和成因联系。

故认为阿拉斯坦铜矿是产于凝灰岩及安山岩中并且受到断裂控制的中低温火山热液型铜矿床。

本矿床成矿作用比较复杂,具有多期多阶段的特点。

矿物的成矿期及成矿阶段见表2。

四. 结论阿拉斯坦铜矿,就其成因而言,根据控矿容矿构造,矿物组合(凝灰岩—辉铜矿)及围岩蚀变类型(绿帘石化,绿泥石化,青磐岩化等),矿石形态均为脉状,矿区内无较大规模的侵入岩出露,仅有几条规模较小的岩脉零星出露,为华力西中期第三侵入次岩脉,其岩性为闪长玢岩脉,脉长度仅数米,宽数十厘米,未见明显矿化且距矿体较远,对矿床无影响,矿体主要产于断裂以及热流值异常地区等特征,可以得出阿拉斯坦铜矿为中低温岩浆热液型铜矿床。

针对矿床矿石工业价值,进行了8组样品分析(表3),可看出该矿主要伴生有益元素为Ag、Pb。

四个样品中Ag含量均超过最低伴生要求1 ug/g,ZH-2、ZH-3中Pb含量达到最低要求品位0.2%的要求,其它元素含量均很低。

表3 阿拉斯坦铜矿组合分析结果表四个样品Ag含量分别为15.6、27.0、41.8、56.9 ug/g,其中ZH-1为钻孔中采集,其值最低,ZH-2为探槽中采集,ZH-3、4均为前人采矿平硐中采集,根据Ag品位分布位置和Cu品位相比,二者具有正相关系,即地表较低、次生富集带高,深部最低。

伴生Ag的平均含量为35.33 ug/g。

Pb仅在地表探槽及平硐中赋存,探槽中品位为0.36%,平硐中为0.28%,深部品位<0.1%,达不到工业利用要求,随深度增加品位呈降低趋势,探槽和平硐两工程垂直深度仅有4m左右,品位降低较快,根据钻孔中判断,伴生Pb含量在浅部-中部即迅速降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