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面推进过程中上覆岩层移动与瓦斯运移规律的研究

合集下载

煤矿采煤工作面采空区的上覆岩层移动和破坏过程的观测探讨

煤矿采煤工作面采空区的上覆岩层移动和破坏过程的观测探讨
岩层的移动过 程和破坏过程进行观测。 主要研 究 了钻孔 电视观测法的观 测钻孔 的布置、 观测仪器扣设备 、 观测方法。 钻孔深部基 点观测 法 的测孔的布置与基 点的安设 、 观测 方法及观浸 l 3 资料 的整理 与分析等采煤技 术问题 。
关键词 : 采煤工作面 ; 采 空区; 上覆岩层移动 ; 破坏 ; 观测 ;

1 7 2 ・
科技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论坛
煤矿采煤 工作 面采空 区的上覆岩层移 动和 破坏过程 的观测探讨
刘祝福 ( 七 台河市不动产登记 中心 , 黑龙江 七 台河 1 5 4 6 0 0 )
摘 要: 为了解采空区上覆岩层移动的基本规律 , 掌握其运动的时间、 强度及对工作面矿压显现的影响程度 , 则需直接对上覆各部分
采空区上方一定范围内的岩层移动和垮落对采煤工作面矿压 观测钻孔 的布 置与钻孔 电视观测法相 同。必要 时 , 也可沿工作 显现影响显著 。 这个范围内的岩层也称为对工作 面矿压显现有明显 面布置方向设 置 3 个钻孔 , 分别 在工作面长度 的 I / 3 、 1 / 2 、 2 / 3 处; 沿 影响的岩层。为了解采空区上覆岩层移动的基本规律, 掌握其运动 走 向布置 2—3 个钻孔 。钻孔时 ,要仔细地判别岩层岩性和鉴定分 的时间 、 强 度及 对工作面矿压显现 的影响程度 , 则 需直接对 上覆 各 层。 安装观测基点前要提供详细 的地质柱状 图。 钻孔时不要使用钢 部分岩层 的移动过程和破坏过程进行观测。 我国采用 的观测方法较 粒钻进法, 以 保证钻孔孔壁完整、 规则。钻孔要穿过将开采的煤层, 多, 其 中有钻孔 电视法 、 深 部基点法 、 掘观测巷法 、 地面钻孔 冲洗液 孔底位于底板 内 0 . 5 m一 1 . 0 m处 , 对于冲积层和风化带耍用套管保 三带 ” 的发展过程 , 观测段应包 括煤层上 法及 电测法等 。本文介绍两种较 实用 且观测效果较好 的方法 , 即钻 护孔壁。为观测上覆岩层“ 孔电视法 和深部基点法。 方5 0 I 1 1 ~1 0 0 m的岩层 ( 采 高大 时还可更商些 ) 。一个孔 内最多可按 1钻孔电视观 测法 装1 0个测点 ,目前最大安装 深度是 5 0 0 m o测点位置和 间距 的确 钻孔 电视观测法是 : 在计划开采 的工作面上方 , 从地 面预先打 定 , 除考虑岩性外 , 还应遵循如下原则 : 在一个较 薄的 自然 分层 内只 好几个至煤层 的钻孔 , 在 工作面开采过程 中, 将专用摄像 机放入钻 设一个测 点 ; 在岩 陛变化大的两个相邻分层 内分别设点 ; 不在 分层 孔内 , 通过地面监视器 的荧光屏直接观测钻孔处上覆岩层 的裂 隙发 界面处设点 ; 测点要设在岩石较坚硬 , 不易风化脱落 , 孔壁未破坏的 展和冒落情况 。 部位 ; 最下边 的测点在开采煤层上方 5 m~ 7 m处。 某深部基点观测 1 . 1 观测钻孔的布置 系统 图 , 深部基点是用长 2 0 0 mm一 5 0 0 mm、 直径 ≠9 0 m m的压缩 沿工作面走向从距 开切眼 1 0 0 m左 右每隔 1 0 0 m自 地表垂直 木制成 。 其两端安有特制 的螺 帽, 有一个 中心孔 , 以便穿过系结下面 向下打钻孔 , 直至开采煤层 的底板 。根据观测 的要求 , 一般可打 2~ 各测点 的钢丝。压缩木下放 时将 钢丝 固定在上端螺 帽上 , 由上而下 4 个钻孔 。钻孑 L 直 径 ≠9 5 m m 一 + 1 3 5 m m 。钻孔应 保证较高 的铅垂 逐点下放至预定的位置。 经6 h一1 2 h 压缩和受潮膨胀后 , 再将各点 度, 并使孔壁光滑。钻完孔后应用清水将钻孔冲洗一遍 , 排除岩粉。 的钢丝 分别安于孔 口的各 滑轮 上 , 并 系上悬挂 平衡锤 , 用雎平 衡细 为防止冲积层和基 岩风化带孔壁塌落 , 要用套管分段保护孔壁 。 钢丝 的重量并赋予钢丝一定 的拉 力使 之伸 直。如果孑 L 内无水 , 可在 1 . 2观测仪器扣设备 测 点下放后 向孔 内洒水 , 使压缩木膨胀并 与孔壁撑 紧 , 以保持 与此 主要的观测仪器是 z s 一 2型钻孔 电视。 它主要包括摄像机探头 、 处 岩层 同步移动 。如孔 内水 位浅 , 测点送不到预定深度就 因群胀而 控制器 、 监视器 、 电缆盘 四部分 。与之配套 的设备还有绞车 、 小型汽 被 卡住 , 需对压缩木进行延迟和控制其膨胀 的专 门处理 , 如浸油 、 涂 油发电机 、 孔 口滑轮 、 深 度指示器等。 所有观测仪器设备可全部装在 润滑脂 、 石 腊密封等 。

上覆岩层在采煤工作面推进方向上的运动发展规律-续三RTF 文件

上覆岩层在采煤工作面推进方向上的运动发展规律-续三RTF 文件

上覆岩层在采煤工作面推进方向上的运动发展规律(续三)
三、影响岩层运动的因素
影响岩层运动的主要因素包括岩层的强度特征、采动条件和采空区处理方法。

1、岩层的强度特征由岩层的力学性质、厚度和节理裂隙情况决定的岩层强度特征,是影响岩层运动发展的内在因素。

强度高厚度大的岩梁,周期来压步距c将较大,相对稳定步距b也较大,显著运动步距a则较小(即岩梁显著运动发展迅速)。

相反,强度低、厚度小的岩梁,周期来压步距c和相对稳定步距b则较小,显著运动步距a相对而言要较前者大(即显著运动发展较慢)。

如果岩梁在推进方向上裂隙相当发育,不仅周期来压步距c小,而且有时很难找出划分岩梁处于相对稳定和显著运动的界限。

2、采动条件采高和推进速度等采动条件对岩梁的运动发展过程也会产生重要影响。

如加大采高,而工作面垮落高度不变,则岩梁显著运动的空间增加,岩梁的显著运动则会更明显。

当岩层的强度较低时,突然提高推进速度有可能导致岩梁运动步距扩大。

有些矿井在日常推进速度条件下采煤工作面来压不明显,高产后出现大面积来压现象就是这个原因。

此时如不注意加强支护,就容易发生区域性冒顶事故。

3、采空区处理方法采用强制放顶措施处理采空区,可减岩梁厚度及运动步距(包括c值和b值)。

采用充填法处理采空区,可减少岩梁运动空间,使运动不明显。

因此采空区处理方法必须根据所控制的顶板类型和需要加以选择。

大倾角采煤工作面覆岩运动规律研究

大倾角采煤工作面覆岩运动规律研究

大倾角采煤工作面覆岩运动规律研究摘要:由于煤体的开采形成了自由空间,围岩应力产生重新分布,导致采场周围岩体向采空部分产生位移、破坏、冒落。

工作面上覆岩层的运动规律是矿压控制技术研究的重点,因此,研究大倾角煤层工作面上覆岩层的运动规律,对于弄清大倾角煤层的矿压显现规律及其控制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大倾角;工作面;覆岩;规律大倾角煤层与缓斜煤层在回采时产生的矿压显现规律大体上是一致的,在进行回采时由于煤层被采出从而引起工作面周围岩层的移动、破碎以及垮落,导致工作面周围岩层的原岩应力发生改变,使工作面的巷道发生变形破坏现象,支架的支撑压力增大造成支架受损。

但是在进行大倾角煤层的开采时又会受到倾角大的影响,围岩的垂直应力与水平应力之间所形成的夹角减小,导致垂直应力在水平方向上大大的增加,使得大倾角煤层在开采过程中引起的工作面上覆岩层的移动,顶板岩层的破碎垮落以及支架的承载能力等特征,在与缓斜煤层工作面相比较时又有了一些不一样的特性。

1大倾角煤层工作面覆岩变形与破坏分析大倾角煤层开采后,顶板岩层在没有垮落之前位移量不大,但一旦垮落其围岩的变形与破坏将十分剧烈,大倾角煤层工作面上覆岩层的移动、变形和破坏的分带性与缓斜煤层类似,也是由下至上依次分为冒落带、断裂带和弯曲下沉带,但是大倾角煤层由于倾角较大,地质条件特殊,除了要形成上述的三个带以外,在工作面上侧的顶板岩层中沿层面还形成剪切滑移带,剪切滑移带位于工作面上侧煤体的上方,由于顶板的冒落和倾角较大,造成了采空区上侧处于空洞状态,给剪切滑移带的岩层造成了活动空间,倾角较大而使重力产生的沿层面的分力加大,又给该带岩层的活动提供了可能,剪切滑移带是大倾角煤层区别于缓斜煤层的重要特征。

大倾角煤层上覆岩层运动还具有不对称性,沿工作面倾向方向上的采空区上下两侧顶板垮落不一致,采空区上部顶板垮落相对下部较充分。

顶板岩层虽然被破断但是还能保持一定的连续性,其最大沉降值位于工作面的中上部。

采煤工作面上覆岩层移动规律

采煤工作面上覆岩层移动规律

第三章采煤工作面上覆岩层移动规律第一节概述一、煤层顶底板岩层的构成煤层处于各种岩层的包围之中。

处于煤层之上的岩层称为煤层的顶扳;处于煤层之下的岩层称为煤层的底板。

依据顶、底板岩层离煤层的距离及对开采工作的影响程度不同,煤层的顶、底板岩层可分为:(l)伪顶。

紧贴在煤层之上,极易垮落的薄岩层称为伪顶。

通常由炭质页岩等脆弱岩层组成,厚度一般小于0.5m,随采随冒。

(2)直接顶。

位于伪顶或煤层之上,具有肯定的稳定性,移架或回柱后能自行垮落的岩层称为直接顶。

通常由泥质页岩、页岩、砂质页岩等不稳定岩层组成,具有随回柱放顶而垮落的特征。

直接顶的厚度一般相当于冒落带内的岩层的厚度。

(3)老顶。

位于直接顶或煤层之上坚硬而难垮落的岩层称为老顶。

常由砂岩、石灰岩、砂砾岩等坚硬岩石组成。

(4)直接底。

直接位于煤层下面的岩层。

如为较坚硬的岩石时,可作为采煤工作面支柱的良好支座;如为泥质页岩等松软岩层时,则常造成底臌和支柱插入底板等现象。

二、采煤工作面上覆岩层移动及其破坏在承受长壁采煤法时,随着采工作面的不断向前推动,暴露出来的上覆岩层在矿山压力的作用下,将产生变形、移动和破坏。

依据破坏状态不同,上覆岩层可划分为三个带(图3-l)。

冒落带。

指承受全部垮落法治理顶板时,采煤工作面放顶后引起的煤层直接顶的破坏范围(图3-l,Ⅰ)。

该局部岩层在采空区内已经垮落,而且越靠近煤层的岩石就越紊乱、裂开。

在采煤工作面内这局部岩层由支架临时支撑。

裂隙带。

指位于冒落带之上、弯曲带之下的岩层。

这局部岩层的特点是岩层产生垂直于层面的裂缝或断开,但仍能整齐排列(图3-l,Ⅱ)。

弯曲下沉带。

一般是指位于裂隙带之上的岩层,向上可进展到地表。

此带内的岩层将保持其整体性和层状构造(图3-l,Ⅲ)。

生产实践和争论说明,采煤工作面支架上受到的力远远小于其上覆岩层的重量。

只有接近煤层的一局部岩层的运动才会对工作面四周的支承压力和工作面支架产生明显的影响。

所谓采煤工作面矿山压力掌握,也就是对这局部岩层的掌握。

王庄煤矿大采高工作面覆岩运移规律研究

王庄煤矿大采高工作面覆岩运移规律研究

王庄煤矿大采高工作面覆岩运移规律研究论文标题:研究王庄煤矿大采高工作面覆岩运移规律摘要:本文旨在分析王庄煤矿大采高工作面覆岩运移规律,以期为工程实践提供参考。

首先,完成了对煤矿的地质分布和覆岩特征的研究,包括岩性、物性和结构特征等。

其次,利用试验研究对覆岩运移规律进行了模拟,并观测到了覆岩运移的规律性及其动力学特征。

然后,根据覆岩运移机理,提出了能够更好地控制覆岩运移的相关技术措施,以保障煤矿安全生产。

最后,总结了相关矿山经验,以及煤矿安全开采工作的总体要求。

关键词:王庄煤矿;大采高工作面;覆岩运移;规律性正文:一、研究背景王庄煤矿位于某省的东南部,呈片状分布,其煤储量丰富,具有良好的开发前景。

2002年,该煤矿进行了大采高工作,以优化煤的采出率和产量。

在此过程中,由于覆岩层的特殊性和结构特征,其运移规律受到了极大影响。

因此,王庄煤矿大采高工作面覆岩运移规律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二、地质和覆岩特征1. 煤矿地质分布:王庄煤矿位于东南部,属新近系沉积,其主要构造是断裂-构造-充填构造体,分布规律具有规则性。

2. 覆岩层特征:煤矿覆岩厚度均匀,主要由砂岩和灰岩组成,岩性结构特征差异性较大,以硬度较大的砂岩、泥岩、泥质灰岩为主,具有较大的抗压强度,综合稳定性较好。

三、覆岩运移机理1. 模型试验:针对特定岩性结构特征,采用基于Stribeck参数的FEM弹性模型,进行模拟试验。

结果表明,块状覆岩的运移规律是先运动小块,再小块与小块组合,再组合成大块,最后是大块的运动。

2. 动力学特征:通过模型试验,发现覆岩的运动受多种因素的影响,特别是重力、末端接触力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使覆岩在不同深度有不同的动力学特征。

四、技术措施1. 抗剪支护技术:采用抗剪支护技术,可以有效地改变覆岩层应力状态,改善其稳定性,以期控制覆岩的运移。

2. 充填料填筑技术:采用充填料填筑技术,可以有效地增强覆岩层的稳定性,有利于改善覆岩运移规律。

136-浅埋深薄基岩工作面矿压显现规律研究

136-浅埋深薄基岩工作面矿压显现规律研究

浅埋深薄基岩工作面矿压显现规律研究李艳君,杨维帅,许力峰,郭文砚,李家伦,刘建(中国矿业大学(北京)资源与安全工程学院,北京100083)[摘要]为了研究浅埋深薄基岩煤层工作面上覆岩层的运动规律及工作面矿压显现规律,运用UDEC 数值模拟软件对神华李家壕煤矿的上覆岩层的运移规律进行了模拟分析,并进行了现场实测。

结果表明,模拟所得的初次来压步距为40m ,实测值为36.4m ;模拟周期来压步距为20m ,与现场实测的周期来压平均为20.5m 步距基本一致;关键层来压时表现为动载现象明显,整个上覆岩层全厚度切落,地表出现急剧下沉,工作面覆岩将不存在“三带”,基本上为垮落带和裂隙带“两带”。

[关键词]浅埋煤层;矿压显现;覆岩移动规律;数值模拟[中图分类号]TD32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6225(2012)03-0086-03Underground Pressure Behavior Rule of Shallow-buried Mining Face under Thin Base RockLI Yan-jun ,YANG Wei-shuai ,XU Li-feng ,GUO Wen-yan ,LI Jia-lun ,LIU Jian(Resources &Safety Engineering School ,China University of Mining &Technology (Beijing ),Beijing 100083,China )Abstract :Applying UDEC to simulating movement rule of overlying strata in Lijiahao Colliery and combining on-site observation ,this paper researched underground pressure behavior rule of shallow-buried mining face under thin base rock.First weighting pace by simu-lation was 40m ,observation value was 36.4m.Periodical weighting pace by simulation was 20m and observation value was 20.5m.Dy-namic load was obvious at time of key strata weighting ,whole overlying strata fell down and surface sharp subsidence occurred.There was only caving-zone and crack-zone in overlying strata.Key words :shallow-buried coalseam ;underground pressure behavior ;movement rule of overlying strata ;numerical simulation[收稿日期]2012-03-09[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与神华集团有限公司联合资助项目:浅埋深薄基岩采动岩体破断及渗流基础(51134018);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资助项目(2011Y205)[作者简介]李艳君(1987-),男,黑龙江鹤岗人,在读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矿压及放顶煤方面的研究。

深井近距离煤层工作面上覆岩层运动规律

深井近距离煤层工作面上覆岩层运动规律

上覆岩层运动及矿压显现规 律 , 对煤矿安全高效开采具有一 定指导意义 。 关键词 : 深 井 开采 ; 高 当工作 面 ; 采动应力; 矿 压 显 现
东海 矿六 采 区 目前主 采 的 3 4 # 上 左六 采 面开采 深 度距 地表 达 已 4 . 1 上顺槽超前设备安装位置。1 #测力仪安装在距 _ T作面上顺槽 经到 8 6 0 m, 回采过程中巷道煤柱留设根据以往回采经验, 工作面支护 1 5 2 5 m处外帮 ( 当回采到 1 #表位置时将其外撤 ,重新安装在距 面 强度参数尚缺科学依据 , 回风巷变形破坏严重 , 尤其工作面超前支护 1 5 ~ 2 5 m处 ) 。2 # 测力仪安装在距工作面上顺槽 1 5  ̄ 2 5 m处 内帮( 当回 3 0 m的范围, 经常发生顶板支护钢带扭 曲变形 、 断裂 、 伪顶脱落 、 锚杆 采到 2 #表位置时将其外撤 , 重新安装在距面 1 5 2 5 m处 ) 。 变形失效 , 在采动应力影响下 , 巷道变形严重 , 影响了矿井通风和运输 4 . 2 应力分布特征分析。 行人, 不能满足现代矿井安全高产 、 高效的生产要求。 通过对采煤T作 l #测力仪压力分析 面现场矿压观测 ,总结出采场上覆岩层的运动与支承压力分布规律 , 7 月1 8日 1 } } 测力仪安装在上顺槽距工作面 2 4 m位置;
2 . 2 超 前支护 压力 监测 。 Y HY - 6 0测力 仪安装在 上巷 超 前 支护距 工作 面 1 5 ~ 2 5 m 之间两台, 监 测 超前 上 覆 岩层
可 知 7月 1 4 日时 应 力

; ; ; 。 E 5 ; 翌 ; g 《 ; 《 毒 g 意
民 营科技2 0 1 4 年第2 期
科技 论 坛

上覆岩层在采煤工作面推进方向上的运动发展规律RTF 文件

上覆岩层在采煤工作面推进方向上的运动发展规律RTF 文件

上覆岩层在采煤工作面推进方向上的运动发展规律随着采煤工作面的推进,煤壁前方的支承压力及支架上显现的压力都在不断的变化,采煤工作面矿压显现的发展变化规律是由对其有影响的上覆各岩层的运动发展规律决定的,除岩层运动的纵向发展规律影响外,还受推进方向的发展规律所影响,因此必须进一步研究岩层运动在推进方向上的发展规律。

一、采煤工作面上覆岩层运动的发展阶段采煤工作面在推进过程中,由于上覆各岩层承受的矿山压力大小不同支承(约束)条件的差别,就其运动发展状态来说可分为初次运动和周期性运动阶段。

1、初次动动阶段从岩层由开切眼开始悬露,到对工作面矿山压力显现有明显影响的一两个传递岩梁初次裂断运动结束为止为初次运动阶段(图2-a、图2-b)。

其中包括直接顶岩层初次垮落和基本顶的初次来压。

该阶段岩层两端由煤壁支撑,其受力状态可视为两端嵌固梁。

采煤工作面各岩层初次运动在采煤工作面的压力显现称为初次来压。

由于任何岩层初次运动步距相对正常情况下的运动步距要大得多,因此初次来压运动来压面积大,强度高,并且可能伴随有动压冲击,在控制岩层运动和矿压显现时,一定要十分注意动压的冲击,以保证采煤工作面在初次来压期间的安全。

2、周期性运动阶段从岩层初次运动结束到工作面采完,顶板岩层按一定周期有规律的断裂运动,称为周期性运动阶段(图2-c、图2f)。

在此发展阶段,岩层的约束条件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直接顶岩层在采煤工作面里为一端固定的悬壁梁,直接顶上方各岩梁为一端由煤壁支承,另一端则为由采空区矸石支承的不等高的传递岩梁。

此时,运动步距较初次运动步距小得多。

岩层周期性运动在采煤工作面引起的矿压显现称为采煤工作面的周期来压。

这个阶段岩层的完整性比初次运动前差,运动步距又比较小,因此控制岩层运动和矿压显现和要求也不同。

当两种运动来压强度差别很大时,不仅要尽可能扩大推进方向上的距离,而且支架的选型和设计必须分别处虑。

显然,如果按初次来压设计和选择支架,周期来压阶段支架的阻力不能充分发挥,将带来较大浪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时 工作 面 的最大 瓦 斯含 量 为8 . 4 m。 / t 。 此 时可 以 看 出 ,
5 结论
( 1 ) 数 值模 拟 可 以看 出 , 覆 岩 的 移 动 变 形 是 个 动
工 作面 的瓦斯 含 量 明显增 加 , 其重 要 原 因为 , 6 煤 层 态 的 变 化 过 程 , 覆 岩 的 移 动 随 着 工 作 面 的 不 断 推 进
然 发生 了 弯 曲变 形 , 但6 煤 层 所 赋 存 的 瓦 斯 并 没 有
涌 向开采 层 。
图 5 瓦 斯 抽 采 施 工 图
当工作 面推 进至6 0 m时 , 由 图2 可 以看 出 , 6 煤 层 的 最大 弯 曲变形 值 为2 0 6 . 5 0 mm , 由图4 可以 看 出 , 此
隐患 , 必须 采 取瓦 斯抽 放 措施 , 从 而 降 低 工 作 面 的 瓦
规律研 究[ J 】 . 采矿与安全 工程学报 , 2 0 0 6 , 2 3 ( 1 ) : 1 2 — 1 8
4 】国家 安 全 生 产 监 督 管 理 总 局 , 国家煤矿安 全监察局 . 防 治 斯含 量 。 即在 开 采9 煤 层 的 同时 , 利 用 瓦 斯 抽 放 巷 同 【
( 4 ) 提 出在 本 煤 层 开 采 的 同 时 , 对 邻 近 层 采 取 瓦
随 着 工 作 面 的 不 断 推 进 而 逐 渐 增加 的 , 瓦 斯 来 源 主 斯 抽 采 的 措 施 , 从而 降低 开 采层 的瓦 斯含 量 。 要 是 邻 近 煤 层6 煤 层所 赋 存 的 瓦 斯 含 量 。 随 着 工 作 面 的 不 断推 进 , 上 覆岩 层 产生 大 量 的裂 隙 , 为6 煤 层 参考 文献
( { 安全 2 o ’ 3 年第 ’ 2 期
图 2可 以 看 出 , 6 煤 层 发 生 弯 曲变 形 , 最 大 弯 曲 值 为 1 8 4. 1 O mm , 由 图4可 以 看 出 此 时 工 作 面 的 最 大 瓦 斯 含量 为 4 . 2 m / t 。 说 明工 作 面推 进 至4 0 m时 , 6 煤 层 虽
位于 裂 隙带 内 , 裂 隙带 是瓦 斯 活跃 的 主要 场 所 , 有 利 于 瓦斯 抽 采 。 从而 抽 取邻 近 层6 煤 层 的瓦 斯 , 屏 蔽 瓦 斯 涌入 开采 层 的通 道 。 瓦斯 抽采 施 工 图 , 如 图5 。
形 规 律研 究 [ J ] . 采矿与安全工程学报 , 2 0 0 6 , 2 3 ( 3 ) : 2 5 3 — 2 5 7
1 ] 钱 鸣高 , 石平五 . 矿 山压 力 与 岩 层 控 制 [ M] . 徐州 : 中 国矿 瓦斯 涌 向开 采 层 工作 面提 供 了 充足 的空 间。 因此 , 必 [
须采 取措 施 降低 工作 面 的瓦斯 含 量 。
业 大 学 出版 社 , 2 0 0 3
4 瓦斯抽 放 设计
1 8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 3 ) 分 析可 以 看 出 , 工 作 面 瓦 斯 含 量 的 变 化 一 部
工 作 面 由 低 瓦斯 状 态 转 换 为 高 瓦 斯 状 态 。 工 作 面 推 分 是 由 于 开 采 层 本 身 的 瓦 斯 含 量 , 即 采 煤 过 程 中 产
进至1 O 0m时 , 瓦 斯 含量 持 续 增 加 , 这 严 重 影 响 了 工 生 的 瓦 斯 , 另一部 分 是邻 近 煤 层瓦斯 含 量 的影 响 , 即 作面 的 正常 安全 生 产 。 通 过 以上 分 析 可 以 看 出 , 工 作 面 的 瓦 斯 含 量 是 邻近 层对 工作 面 的瓦斯 涌 出不 可小 觑 。
造 成 工 作 面 瓦 面 的最 大 瓦 斯 含 量为 1 1 . 6 m / t , 此时可以看出, 6 煤 层的 瓦 斯 含 量 将 大 量 的 涌 向开 采 层 , 层赋 存 的 大量 瓦斯 已经 通过 采 场 所形 成 的 裂隙 带大 斯 严 重超 限 。 量 的涌 向开 采 层 , 造 成 工作 面 瓦斯 严 重超 限 。 开 采 层
在 发 生 弯 曲变 形 的 同 时 , 赋 存 的 瓦 斯 开 始 大 量 的 涌 向 而 发 生 动 态 的 变 化 。 开 采层 工作面 , 造成 工作面 瓦斯含 量急剧 增加 。
( 2 ) 现 场 观 测可 以看 出 , 采 场 工 作 面 的 瓦 斯 含 量
当工作面推进至8 0 m时 , 由 图2 可 以看 出 , 6 煤 变 化 也 是 个 动 态 的 变化 过 程 , 工 作 面 推 进 的 距 离 越 层的 最大 弯 曲变 形值 为5 3 3 . 6 7 mm, 由图4 可知 , 工 作 大 , 覆岩 发生 弯 曲变形 的 程度 越 明显 , 从 而 邻 近 层 煤
时抽 采 6 煤 层 的瓦 斯 。 本次 设计 采取 底板 高 抽 巷 , 将
煤 与 瓦斯 突 出规 定 【 M] . 北京 : 煤 炭 工业 出 版 社 , 2 0 0 9
5 ] 涂敏 , 缪协 兴 , 黄 乃斌 . 远 程 下 保 护 层 开 采 被 保 护 煤 层 变 高抽巷布置在6 煤 层 底板 , 设 计 将 抽 放 的 钻 孔 端 头 【
随 着 工 作面 的不 断 推 进 , 工 作 面 的 瓦 斯 含 量 急
[ 2 ] 袁亮 . 松 软 低 透 煤 层群 瓦 斯 抽 采 理 论 与 技 术 [ M] . 北京 : 煤
炭 工 业 出版 社 , 2 0 0 4
3 】 程远平 , 周 德永 , 俞启香 , 等. 保 护 层 卸 压 瓦斯 抽 采 及 涌 出 剧 增加 , 这 给安 全 作业 生 产带 来 障碍 。 为 了 消 除 安 全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