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采场岩层移动与控制

合集下载

煤矿开采的岩层控制方案

煤矿开采的岩层控制方案

采空区处理方法
根据采空区的类型和实际情况, 采取相应的处理方法,如封闭采 空区、填充采空区、自然垮落采 空区等。
采空区监测
通过安装压力传感器、温度传感 器等设备,实时监测采空区的压 力和温度变化,及时发现异常情 况。
03
岩层控制方案制定
方案制定原则
安全第一原则
确保岩层控制方案能够保障矿工的生命安全 和健康,防止事故发生。
设备与人员准备
确保具备实施方案所需的设备 和人员,并进行必要的培训和 演练。
应急预案制定
制定应对可能出现的突发事件 的应急预案,确保安全事故得
到及时处理。
实施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动态监测
对采掘工作面进行实时监测,及时发 现和解决安全隐患。
支护质量保证
确保支护结构的质量和稳定性,防止 岩层崩塌。
控制爆破作业
板等。
顶板监测
通过安装顶板压力传感器、位移传 感器等设备,实时监测采场顶板的 压力和位移变化,及时发现顶板异 常。
顶板加固
对于不稳定顶板,采取注浆、锚杆 、锚索等加固措施,提高顶板的稳 定性,防止冒顶和片帮事故。
巷道支护技术
巷道断面设计
巷道维护
根据巷道的用途、运输量、通风要求 等因素,合理设计巷道断面形状和尺 寸。
定期检查巷道的支护状况,对损坏的 支架进行维修或更换,保证巷道的畅 通和安全。
支护方式选择
根据岩层的性质、地压大小、巷道的 服务年限等因素,选择合适的支护方 式,如木支护、金属支架支护、锚杆 支护等。
采空区处理技术
采空区分类
根据采空区的规模、稳定性等特 征,将采空区分为不同类型,如 大采空区、小采空区、自然发火 采空区等。
根据评估结果,提出针对性的改进建议, 不断完善岩层控制方案。

矿压-6采场岩层移动和控制关键层共58页文档

矿压-6采场岩层移动和控制关键层共58页文档

45、法律的制定是为了保证每一个人 自由发 挥自己 的才能 ,而不 是为了 束缚他 的才能 。—— 罗伯斯 庇尔

1、最灵繁的人也看不见自己的背脊。——非洲 2、最困难的事情就是认识自己。——希腊 3、有勇气承担命运这才是英雄好汉。——黑塞 4、与肝胆人共事,无字句处读书。——周恩来 5、阅读使人充实,会谈使人敏捷,写作使人精确。——培根
矿压-6采场岩层移动和控制 关键层
41、实际上,我们想要的不是针对犯 罪的法 律,而 是针对 疯狂的 法律。 ——马 克·吐温 42、法律的力量应当跟随着公民,就 像影子 跟随着 身体一 样。— —贝卡 利亚 43、法律和制度必须跟上人类思想进 步。— —杰弗 逊 44、人类受制于法律,法律受制于情 理。— —托·富 勒

采场岩层移动与控制10

采场岩层移动与控制10

采面控制设计

膏体胶结料
充填泵
分体充填支架
材料选择设计

膏体胶结料
充填管件
端头充填支架
支架设计方法

高水材料


胶结性膏体
系统测控 现场实测
巷旁充填支架 干式充填支架
充填工艺设计 充采方法设计
非胶结性膏体
粉尘防治
充填支架规范
沉陷控制效果
充填环境安全
充填系统规范
环境保护效果
材料标准
充采设计规范
6.1 岩层移动引起的采动损害概述
6 采场岩层移动与控制
6.1 岩层移动引起的采动损害概述 6.2 岩层控制的关键层理论 6.3 采场上覆岩层移动规律 6.4 采场底板破坏与突水 6.5 采场上覆岩层移动控制技术
6.1 岩层移动引起的采动损害概述
6.1.1 煤层开采产生的相关问题
我国煤矿90%以上是井工垮落法开采。垮落法 采煤,开采以后必然引起岩体向采空区移动,将造 成采动损害及相关问题,主要表现为: (1)形成矿山压力显现,引起采场和巷道围岩变形、 垮落和来压,需对采取支护措施维护采场与巷道的 生产安全。 (2)形成采动裂隙,引起周围煤岩体中的水和瓦斯 的流动,导致井下瓦斯与突水事故,需要对此进行 控制和利用。
6.1 岩层移动引起的采动损害概述
什么是循环经济?
循环经济的核心是建立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生 产和消费方式,减少资源利用及废物排放(Reduce), 实 施 物 料 循 环 利 用 ( Recycle ) , 废 弃 物 回 收 利 用 (Reuse),这就是广泛推崇的3R法则。
1.减量原则。要求减少进入生产和消费流程的物质量, 即用较少的原料和能源投入满足既定的生产或消费需求, 在经济活动的源头就做到节约资源和减少污染。在生产 中,常要求产品体积小型化和产品重量轻型化,产品包 装追求简单朴实而不是豪华浪费;在生活中,减少人们 对物品的过度需求,从而达到减少废弃物排放的目的。

矿山压力及岩层控制之7.采场岩层移动与控制

矿山压力及岩层控制之7.采场岩层移动与控制

矿山压力与岩层控制——采场岩层移动与控制主讲:李成伟采场岩层移动与控制C ONTENTS 第七章岩层移动引起的采动损害概述1岩层控制的关键层理论2上覆岩层移动规律3工作面底板破坏与突水4岩层移动控制技术5一、岩层移动引起的采动损害概述我国煤矿90%以上是井工垮落法开采。

垮落法采煤,开采以后必然引起岩体向采空区移动,将造成采动损害及相关问题,主要表现为:(1)形成矿山压力显现,引起采场和巷道围岩变形、垮落和来压,需对采取支护措施维护采场与巷道的生产安全。

(2)形成采动裂隙,引起周围煤岩体中的水和瓦斯的流动,导致井下瓦斯与突水事故,需要对此进行控制和利用。

1.煤层开采产生的相关问题一、岩层移动引起的采动损害概述(3)岩层移动发展到地表引起地表沉陷,导致农田、建筑设施的毁坏,当地面潜水位较高时,地表沉陷盆地内大量积水,农田无法耕种村庄被迫搬迁,引发一系列环境、经济和社会问题。

(4)由于开采对围岩的破坏,为了保护矿井生产安全,需要留设大量的煤柱,我国煤炭采出率低。

一、岩层移动引起的采动损害概述2.煤矿绿色开采理念2016年3月,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联合印发2016-2030能源技术革命创新行动计划;在煤炭无害化开采技术创新方面提出绿色开发与生态矿山建设,重点在绿色高效充填开采、绿色高效分选、采动损伤监测与控制、采动塌陷区治理与利用、保水开采、矿井水综合利用及深度净化处理、生态环境治理等方面开展研发与攻关。

煤炭开采岩层移动排 放 水地表塌陷土地与建筑物损害瓦斯事故排放瓦斯污染环境地下水资源流失与突水事故煤与瓦斯共 采保水开采充填开采排放矸石煤巷支护矸石井下处 理煤炭地下气 化占用农田污染环境绿色开采●“高效安全、高采出率、环境协调”绿色开采技术体系膏体材料充填超高水材料充填矸石干式充填一、岩层移动引起的采动损害概述●瓦斯抽采与利用被保护层组保护层地面钻井071421283504080120160200时间/d 抽采量/m 3/m i n20406080100抽采浓度/%抽采瓦斯量抽采瓦斯浓度远距离保护层开采(100~110m )地面钻井抽采法一、岩层移动引起的采动损害概述一、岩层移动引起的采动损害概述●瓦斯抽采与利用压缩转运✓瓦斯发电✓瓦斯罐装利用一、岩层移动引起的采动损害概述●煤炭地下气化煤炭地下气化是指其不将煤炭采出地面,而将其在地下直接气化,即将地下煤炭通过热化学反应在原地转化为可燃气体的技术。

矿山压力及其控制第六章采场岩层移动与控制

矿山压力及其控制第六章采场岩层移动与控制

一、地表移动盆地的形式:
在地表移动盆地的外边缘会形成裂缝、矿台山压阶力和及其塌控制陷第坑六章等采场。岩层移
动与控制
第四节 采场底板破坏及突水
矿山压力及其控制第六章采场岩层移 动与控制
二、应用关键层理论分析采场底板破坏与突水
• 将底板采动破坏带 以下及含水层以上承载 能力最大的一层岩层称 为底板关键层,类似于 采场覆岩中的关键层, 在底板隔水层中起到关 键控制作用,称为底板 隔水中的关键层。
底 动、变形和破坏,直至达到新的平衡。随着工作面的推进,这一过程
板 不断重复。重视十分复杂的物理、力学变化过程,也是岩层产生移动
岩 和破坏的过程,这一现象和过程成为岩层移动。

•1、基本顶;2、直接顶;3、伪顶;4、煤层;5、底板岩层
矿山压力及其控制第六章采场岩层移 动与控制
p 采空区周围岩层的移动和破坏形式有
达到最大。
矿山压力及其控制第六章采场岩层移 动与控制
弯曲带
裂隙带之上直至地表的这个岩系地层。
弯曲带内的岩层破坏特征
1. 垂直方向由于自重作用产生法向弯曲,水平方向双向受压; 2. 不存在或极少离层裂缝,其中的隔水层是良好的保护层; 3. 弯曲带的高度主要受开采深度的影响。采深较小,导水断
裂带直达地表,采深较大时,开采形成的裂隙带不会达到 地表。
• 岩层移动导致的煤岩体应力场与裂隙场的变化,是引 起瓦斯卸压和煤层渗透率增加的原因所在。
矿山压力及其控制第六章采场岩层移 动与控制
•(3)岩层移动发展到地表引起地表沉陷, •导致农田,建筑设计的毁坏。
• “三下一上”建筑物下、铁路下、水体下、承压水上
•传统的开采模式引起的采动损害与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尽 快形成煤矿的“绿色开采技术”, •基本出发点:防治或尽可能减轻开采煤炭对环境和其他资 源的不良影响。 •目标:取得最佳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6采场岩层移动与控制10

6采场岩层移动与控制10

6.2.3 关键层复合破断规律
关键层复合破断出现滑落失稳得条件:
hh12t tan4 3s
in2
(6-4)
6.3 采场上覆岩层移动规律
6.3.1 岩层移动的有关概念
1.岩层移动: 煤层采出后,引起岩层的变形、破坏与移动,
并由下向上发展至地表引起地表的移动,这一过程 和现象称为岩层移动,又称为开采沉陷。
雾化供水 管路 喷淋排水 管
设计 刘 红、陈华刚、刘培杰 中 国 矿 业 大 学
技 术负 责
制 图 彭通富、邢红燕、贾占军 中梁山煤炭井工气化洁净能源工程 日 期 审 核 廖良甫、何良顺、王德明 井巷、设备、管网、测控综合布置图 共 张
王作 棠 20 03 .1 0.1 5
第张
瓦 斯泵
P SA
煤 气浓缩 脱 碳装置
中国矿业大学编制了判别覆岩关键层位置的计 算机软件,实现了覆岩关键层判别方法的计算机化 和判别结果的可视化。
6.2 岩层控制的关键层理论
关键层计算举例:
表3-2
岩层
1 2 3 4
岩性
中砂岩 泥岩
砂质泥岩 中砂岩
/kN/ m3 23 25 25 25
h/m
4.0 2.7 2.0 5.5
E/MPa
25000 11000 15000 23000
6.1 岩层移动引起的采动损害概述
什么是循环经济?
2.再用原则。要求产品和包装能够以初始的形式被多 次使用。在生产中,要求制造商使用标准尺寸进行设计, 以便于更换部件而不必更换整个产品,同时鼓励发展再制 造产业;在生活中,鼓励人们购买能够重复使用的物品、 饮料瓶和包装物。
3.循环原则。要求生产出来的产品在完成其使用功能 后能重新变成可以利用的资源而不是无用的垃圾。物质循 环通常有两种方式,一是资源循环利用后形成与原来相同 的产品,二是资源循环利用后形成不同的新产品。循环原 则要求消费者和生产者购买循环物质比例大的产品,以使 循环经济的整个过程实现闭合。

矿山开采沉陷学(知识点整理)

矿山开采沉陷学(知识点整理)

矿山开采沉陷学第一章:1:在地下开采前,岩体在地应力场作用下处于相对平衡状态。

局部矿体被采出后,在岩体内部形成一个采空区,导致周围岩体应力状态发生变化,引起应力重分布,从而使岩体产生移动变形和破坏,直至达到新的平衡。

随着采矿工作的进行,这一过程不断重复。

它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物理、力学变化过程,也是岩层产生移动和破坏过程,这一过程和现象称为岩层移动。

2:充分采动区COD位于采空区中部上方,其移动特征是:煤层顶板在上覆岩体重力作用下,先向采空区方向弯曲,然后破碎成大小不一的岩块向下冒落而充填采空区。

此后,岩层成层状向下弯曲,同时伴随有离层、裂隙、断裂等现象。

成层状弯曲的岩层下沉,使冒落破碎的岩块逐渐被压实。

移动结束后,此区内下沉的岩层仍平行于它的原始层位,层内各点的移动向量与煤层法线方向一致,在同一层内的移动向量彼此相等。

3:岩层移动形式(一)弯曲,这岩层移动的主要形式。

当地下开采后,从直接顶板开始沿层面法线方向弯曲,直到地表。

(二)岩层的垮落(或称冒落)。

当煤层采出后,采空区附近上方岩层弯曲而产生拉伸变形。

当拉伸变形超过岩层的允许抗拉强度时,岩层破碎成大小不一的岩块,冒落充填于采空区。

此时,岩层不再保持其原有的层状结构。

这是岩层移动过程中最剧烈的形式,通常只发生在采空区直接顶板岩层中。

(三)煤的挤出(又称片帮)。

采空区边界煤层在支承压力作用下,一部分被压碎挤向采空区,这种现象称为片帮。

由于增压区的存在,煤层顶底板岩层在支承压力作用下产生竖向压缩,从而使采空区边界以外的上覆岩岩层和地表产生移动。

(四)岩石沿层面的滑移。

在开采倾斜煤层时,岩石在自重力的作用下,除产生沿层面法线方向的弯曲外,还会产生沿层面方向的移动。

岩层倾角越大,岩层沿层面滑移越明显。

沿层面滑移的结果,使采空区上山方向的部分岩层受拉伸,甚至剪断,而下山方向的部分岩层受压缩。

(五)垮落岩石的下滑(或滚动)。

煤层采出后,采空区为冒落岩块所充填。

《矿山压力及岩层控制》(Ground Pressure and Strata Control)课程教学大纲

《矿山压力及岩层控制》(Ground Pressure and Strata Control)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012102《矿山压力及岩层控制》(Ground Pressure and Strata Control)课程教学大纲48学时 3学分一、课程的性质、目的及任务《矿山压力与岩层控制》课程是采矿工程专业必修的专业核心课程和主干课程。

该课程全面反映了我国矿山压力与岩层控制研究方面所取得的科研成果和生产实践经验,适当介绍了可借鉴的国外相关理论和技术。

本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掌握:煤矿回采工作面和采区巷道矿山压力及其控制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采掘空间周围岩体内的应力重新分布规律,回采工作面围岩结构及其移动、破坏规律,支架-围岩相互作用关系以及矿山压力的控制方法等。

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能够针对矿山生产地质条件,合理布置巷道和回采工作面,合理设计回采工作面顶板和巷道围岩的控制方法,掌握防治顶板事故和冲击地压预测、预防技术。

了解矿山压力研究的基本方法,具备分析和解决矿山压力问题的能力。

二、适用专业采矿工程。

三、先修课程材料力学、岩石力学。

四、课程的基本要求1.掌握矿山压力、矿山压力显现、矿山压力控制等基本概念,了解研究矿山压力的目的、意义。

2.掌握开采空间围岩应力重新分布规律,原岩应力、构造应力、支承压力、极限平衡状态、超前支承压力、残余支承压力等概念,岩体内的弹性变形能。

3.掌握回采工作面及其采空区上覆岩层所形成的“竖三带”与“横三区”;掌握直接顶的稳定性,老顶岩层“梁”与“板”模型,老顶岩层破断块体形成的“砌体梁”结构及其稳定性;了解“关键层”理论、采场岩层移动与控制以及底板岩层破坏规律。

4.掌握回采工作面老顶初次来压、周期来压及其来压步距;掌握矿山压力显现的影响因素,顶板压力的构成及其估算,老顶来压预报方法。

5.掌握直接顶分类与老顶分级。

掌握工作面支架与围岩相互作用关系,工作面支架的基本类型和性能,支架合理工作阻力的构成及其估算;支撑式、掩护式、支撑掩护式支架的特点及其适应条件。

掌握综采工作面端面顶板稳定性影响因素;综放工作面顶板稳定性影响因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充分采动的概念防治煤矿开采引起地表沉陷的主要措施有哪些?
什么是充分采动?防治煤矿开采引起地表沉陷的主要措施有哪些?
充分采动:当采空区尺寸(长度和宽度)相当大时,地表最大下沉值达到该地质条件下应有的最大值,不再随开采范围扩大而增加,此时的采动称为充分采动。

1、留煤柱开采。

1)部分开采。

(1)条带开采。

沿煤层走向或倾向,将开采区域划分为若干个宽度相等或不等的条带,开采一条,保留一条,利用留下的煤柱支撑顶板,以达到减小地表沉陷的目的。

成功关键在于合理设计采宽与留宽,确保覆岩主关键层和留设煤柱的稳定性。

(2)房柱式开采。

在煤层内开掘一些列煤房,留下近似于矩形的煤柱来支承顶板,达到控制顶板和减轻地表沉降的目的。

2)留设保护煤柱。

地面存在重要的需要保护建(构)筑物时,在其下部对应煤层的合理位置预留一定尺寸的煤柱,使岩层移动影响边界达不到该建(构)筑物。

煤柱留设主要根据具体矿井条件和岩层移动角等参数进行设计。

2、充填开采。

1)采空区充填。

即用充填料充填已采空间,相当于减小煤层开采厚度。

按运送充填物料动力的不同分水力、风力、机械和自溜充填;按充填材料分为水砂、矸石、膏体充填。

2)覆岩离层区充填。

利用岩移过程中覆岩内形成的离层空洞,总钻孔向离层空洞充填外来材料来支撑覆岩,从而减缓覆岩移动往地表的传播。

3、调整开采工艺和参数。

1)协调开采:根据开采引起地表移动与变形的分布规律,通过合理的开采布局、开采顺序、方向、时间等方法减缓和减少开采引起的地表变形。

①减小开采边界影响的叠加。

②多工作面协调开采。

③对称背向开采。

2)控制开采
①限厚开采。

②分层间歇开采。

2、简述岩层移动规律
采用全部垮落法管理采空区的情况下,根据采空区覆岩移动破坏特点,可以分为“三带”,即垮落带、裂隙带、弯曲带。

其特点如下
垮落带:破断后的岩块呈不规则垮落,排列也极不整齐,松散系数比较大,一般可达1.3之1.5.经重新压实后,碎胀系数可降到1.03左右。

裂隙带:岩层破断后,岩块仍整齐排列的区域即为裂隙带。

它位于冒落带之上,由于排列比较整齐,因此碎胀系数比较小。

关键层破断块体有可能形成“砌体梁”结构。

垮落带与裂隙带合称为“两带”又称“导水裂隙带”,意指上覆岩层含水层位于“两带”范围内,将会导致岩体水通过岩体破断后的裂缝流入采空区和回采工作面。

“两带”高度与岩性和煤层采高有关,覆岩岩性越坚硬,高度越大。

弯曲带:自裂缝带顶界到地表的所有岩层称为弯曲带。

弯曲带内岩层移动的显著特点是,岩层移动过程的连续和整体性,即裂缝带顶界以上至地表的岩层移动是成层地、整体性地发生的,在垂直刨面上,其上下各部分的下沉值很小。

若存在厚硬的关键层,则可能在弯曲带内出现离层区。

开采后上覆岩层中裂缝带岩层移动特征
岩层移动的曲线符合指数函数关系曲线
煤层上方的岩层在开采的影响下,一般在回采工作面前方30至40m处就开始变形。

其特点是上平移动较为剧烈,但垂直移动甚微。

有些场合垂直位移还会出现负值(即有上升现象)当工作面推过此区域后,才引起垂直位移急剧增加。

此区域为煤壁支撑区。

回采工作面推过钻孔4到8m后,垂直位移急剧增加,但各岩层速度不一样。

特点是越向上越缓慢,此区域内将出现离层现象,称为离层区
当已断裂的岩层重新受到已冒落矸石支撑时,变形曲线又趋于缓和,此区域内,各岩层移动的特点是临近煤层岩层的运动速度要缓于其上覆岩层,因此此区域又进入相互压合的过程,为重新压实区。

3、关键层运动对岩层移动的影响
岩层移动右下向上成组运动,岩层移动的动态过程受控于覆岩关键层的破断运动。

当第一亚关键层时,它所控制的上覆岩层组与之同步破断运动,如此往上发展直至主关键层。

主关键层的破断将导致上覆所有岩层直至地表的同步破断下沉。

覆岩关键层不仅对地表动态下沉过程起控制作用,还对地表移动曲线特性产生影响,地表下沉是关键层与表土层耦合作用的结果。

一方面,关键层破断块度越大,其对地表下沉曲线特张的影响越显著,相应地表下沉曲线的非正态分布特征越明显。

另一方面,表土层起着消化关键层非均匀下沉的作用,表土层越薄,地表下沉的非均匀、非正态特征越显著,反之亦然。

因此,对于表土层较薄或覆岩中有很厚、很硬的关键层的条件,地表下沉的预计必须考虑表土层与关键层的耦合关系,充分考虑关键层破断对地表下沉曲线特征的影响。

4、岩层移动中的离层与裂隙分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