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哀悼”之名--从德里达的《哀悼工作》到《非诚勿扰2》

合集下载

读《马克思的幽灵——债务国家、哀悼活动和新国际》

读《马克思的幽灵——债务国家、哀悼活动和新国际》

读《马克思的幽灵——债务国家、哀悼活动和新国际》这是一本初读起来比较晦涩的书。

作者雅克。

德里达,当代思想巨擘,解构主义哲学家,“他以自己的方式对哲学史或者说柏拉图以降的整个西方传统思维方式作的那些出人意表的重写或解读,”重新解读经典,重新思考过往,“他的存在本身将从根本上使传统的哲学史写作归于无效。

”面对一个即将来临的“新国际秩序”(注:德里达1993的表述),当然需要新的思考和新的理论。

德里达选择了十句话来描述“新国际秩序”面临的问题:(1993年的表述)1、失业:这个传统的名词已经不适合准确表述,应该是“社会的非在职、无工作或就业不足”;2、对无家可归的公民参与国家的民主生活权利的剥夺,难民、无国籍者、流亡者在形成“新的国界和身份的新经验”;3、在欧共体诸国之间,在欧共体与东欧各国之间,在欧洲和美国之间,在欧洲、美国和日本之间发生的无情的经济战争,已经主宰了一切,因为它控制了国际法的实际阐释权;4、在自由市场的概念、规范和现实方面控制矛盾的无能;5、外债和其他相关机制的恶化使人类的大多数处于饥饿和绝望的境地;6、军火工业和贸易,如果不进行一场不可想象的革命,人们就不能中止这些工业和贸易,甚至连削减也不可能;7、核武器的扩散不仅超出了国家控制的范围,而且也超出了一切公开市场的范围;8、由一种古老的幻觉和观念所驱使的种族间的战争在加剧;9、人们无视了那日益增长的、没有边界的纯粹资本主义的幽灵般的国家的诸如黑手党和贩毒集团的世界范围内的势力的存在;10、人们必须分析国际法及有关机构的现存状态,它们至少受到两种限制:一是其文化背景与欧洲紧密相连,二是其具体运作仍主要受特定国家的操纵。

以当下的实际来看,这10条,不就是大家天天念叨的么:失业率;难民营;货币战争;市场经济的局限;诸多国家的国债;军火贸易;两核问题;局部战争;跨界利益集团;国际事务中不断出现的双重标准;、、、无论如何,需要新的解读和思考。

非诚勿扰Ⅱ:得到的或就是失去的

非诚勿扰Ⅱ:得到的或就是失去的

非诚勿扰Ⅱ:得到的或就是失去的非诚勿扰Ⅱ:得到的或就是失去的——对电影《非诚勿扰Ⅱ》的所观、所思华中科技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现代领导科学与艺术研究中心主任陈海春【引子】到了年关,本来屁事就多,写了一篇影评,已算是忙里偷闲了。

没想到节外生枝,有一个好朋友,看了之后,请我再写一篇。

用此人的话说,还不能敷衍了事。

于是,我不得不再写一篇。

恰好上次在宁波,头一天晚上看的是《非诚勿扰Ⅱ》,第二天才看了《让子弹飞(四川话版)》。

写此类文章有四句话真言:选个好题材,编个好故事,讲的好流畅,落个好印象。

其中选题材是关键,题材选好了,往往就成功了一半。

恰好,冯小刚导演给我送来了一个题材,那就是:得与失。

这得从他骂新华社记者周宁说起,我不知道两个人为什么有那么多恩怨,但是我看了小刚导演在北影的视频。

我也不想就此问题发表任何评价性的言语,但我想让二人就这个问题上的得与失做一点思考。

冯小刚是我最喜欢的电影导演之一,也是我几乎每一年都去看他拍摄的贺岁片的原因。

小刚与我是同龄人,但他是我们那个时代的佼佼者和幸运儿,并且是极品级的。

小刚的作品风格以京味儿喜剧著称,擅长商业片,在业界享有贺岁片之父的美誉。

小刚也是一个口无遮拦、颇有争议的人,是一个让有些人深深的爱,有些人深深的恨的人。

爱他的人,大多数来自于喜欢他影片的普通人;恨他的人,不少来自于被他辱骂的有身份的人。

不过,他那饱经苦难已经过世的母亲对他说:“儿子,你会顺顺利利的,所有的苦难都让妈妈一个人替你尝尽了!”一、关于婚姻的得与失一个好的电影起始点是好的脚本。

这次冯小刚请了以写荒诞、搞笑为特征的著名作家王朔来做剧本的主创。

这就带来了本剧最经典的一个片段:离婚仪式。

在谈到《非诚勿扰Ⅱ》中和王朔的合作时,冯小刚曾用了一个生动的比喻,“我就像啤酒,王朔就像二锅头,我们两个混到一起,就好像是一种深水炸弹,一喝还是啤酒味,但是很上头。

”这两条“狗”,都是1958年出生的,一个共同的本事就是把“调侃”用到了极致,这里说的极致,不是说他们在游戏人生,也不是他们不讲规则,这是那个时代给他们打下的烙印。

《非诚勿扰2》观后感作文1500字

《非诚勿扰2》观后感作文1500字

《非诚勿扰2》观后感作文1500字冯导的《非诚勿扰2》在众人的期待下,终于搬上荧屏了。

随之而来的是一股又一股的热评,看到那诸子百家般的各式评论,似乎印证了一位名家说过的话:“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所以我也来说说我眼中的哈姆雷特吧。

首先,我不得不说,我被影片的开头和结尾给惊讶到了。

本人才疏学浅,视野狭小,不知道原来,还能有这样的离婚和追悼会。

本来在我们心里都不愿意宣扬的离婚,也可以像结婚一样举办的如此浪漫、隆重、正式和热闹,真应了那句话,我们好聚好散。

而我看重的并不是炫耀的成分,而是两人面对离婚的态度。

临近结尾处李香山的“人生告别会”,这是我最感动也是最受启发的一个片段。

将每个人最不愿提及的“死亡”。

放在台面上来告别人生,自己参加自己的人生告别会;回顾一生的荣辱兴衰,喜怒哀乐;最后一次见自己想要见的人;最后一次大家聚在一次说说话;最后一次大家说声再见。

能够在活着的时侯看到这些本该在追悼会上才有的哀伤与不舍,能够在活着的时候见到自己珍惜的人,能够在活着的时候说出自己想说的话语,就算死亡再可怕,又有什么关系呢。

很多人人穷其一生都未能完成这些心愿,带着遗憾离开世间。

这个世界上并没有什么绝对的不幸和幸福,很多时候只要我们换一种思维来看待,那些不幸也会透着人性的光辉。

其次,我想说的是这部影片中表达出来的那些情感。

第一是秦奋和笑笑之间的爱情,他们的感情是赢钱的一个主线。

一开始,他们决————来源网络搜集整理,仅供个人学习查参考定试婚,可是结果却发现俩个人之间所追求的东西不一样。

就如秦奋说的:“你是找感情的,我是找婚姻的,从一开始就没碰到一起。

”所以,他离开了笑笑。

各自有了各自的生活。

不再见面,不再打电话,连短信的字也越来越少。

可是那份不能称之为爱情的感情却依然还存在,只是换了一种方式,叫做默默等待。

香山在他的告别会上说;“婚姻怎么选都是错的,长久的婚姻就是将错就错。

”话虽短,却是香山在离了两次婚之后的深刻感受吧。

“非诚勿扰2”在悲剧感中品味爱情的生命含义

“非诚勿扰2”在悲剧感中品味爱情的生命含义

交集。 但任何 一 方都 有正 义性 同 时 ( ) 悲剧 感 中 品味 自身 的 一 在 具 有片 面性。秦 奋 总结和 笑 笑 的关 爱情、婚姻 、生活 系:你是找感情 的,我是找婚 姻的 ! 观 众 既 不是 秦奋 也 不 是笑 笑 , 表 面 上 看 似 合 理 的 观 点 从 另 一 但都 有着 对爱 情、婚 姻 的态度 和 观 个 角度思 考就缺 乏她 的合理 性 ,笑 点 ,并 且这 种观 点 时常 在身 边重 要 笑追 求理 想 中的爱 情 ,在 醉酒 后笑 的亲 人 间发生 着 冲突 ,当冲 突发 生 笑承认 了 自己对 秦 奋的感 情 不是爱 并 没 有 办 法 化 解 的 时 候 也 会 产 生 对 情 ,离 开 了秦奋 ,笑笑 认 为她 离开 爱情 的猜 忌、 对婚 姻 的不信 任 、对 秦奋是 正确 的并 且 付诸 了实施 ,但 自己的 怨恨 ,通 过影 片 中主人 公 的

几种观念的冲突 影 片 的 悲 剧 感 不 仅 仅 是 剧 情 上
例 如笑 笑怪 秦奋 老撒谎 ,秦 奋如 此 双 超 越 之 眼 , 真 正 的 悲 剧 必 须 在 狡 辩 : 家过 日子 犯 不着 肝 胆 相 照 , 居 冲 突 和 冲 突 者 的 毁 灭 、 失 败 中 显 示 爱 情 的求 而不得 、生命 的消逝 ,更 虚 着 点 儿 和 气 。 笑 笑 要 求 婚 姻 必 须 种超 越 自身缺 陷的 更完 善、更高
会 ”,笑笑和秦奋在会上感慨颇多 , 两人 再 次走 到一 起 。

鲁 迅 先 生 曾 说 过 悲 剧 是 把 人 生

悲 尉 感 的构成 主 要有 以 下 双 方的观 点是构成 矛盾的主要方面 ,
美好 的东 西毁 灭给 人看。 毁 灭并 不 是 真 正 的 悲 剧 , 在 毁 灭 之 后 应 该 有

非诚勿扰悼词完整版

非诚勿扰悼词完整版

非诚勿扰悼词完整版非诚勿扰悼词尊敬的亲友们:大家好!今天,我们在这里聚集,共同悼念我们敬爱的亲人、朋友、优秀的主持人江苏卫视《非诚勿扰》的创始人——江苏卫视副总裁孟非。

我们心怀悲痛,感慨万分,对这位悼念的对象心存感激和敬意。

孟非先生,一个拥有睿智才情、口才犀利、率真勇敢的优秀人物离开了我们,这对于江苏卫视乃至整个电视界来说,无疑是一次巨大的损失。

孟非先生以其与众不同的主持风格,凭借自身的努力与坚持,创建了一档风靡全国乃至海外的节目《非诚勿扰》。

这档节目通过独特的形式,将爱情和婚姻这一永恒的主题引入电视屏幕,为广大观众提供了一个寻找爱情、规避情感陷阱的平台。

孟非先生是一个具有非凡魅力的主持人,他以其机智幽默的方式赢得了无数观众的喜爱。

他善于挖掘嘉宾的内心世界,用他独到的思维方式和深入浅出的语言表达,为观众带来了诸多感动和共鸣,成为《非诚勿扰》节目的一大特色。

孟非先生的爱情观念与传统观念不同,他提倡尊重个体的自由选择,注重婚姻的平等和理解,这也让《非诚勿扰》节目在观众中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力。

然而,我们不得不面对现实,孟非先生已经离开了我们,我们不仅失去了一个有才华的人,更失去了一位可以为我们带来快乐的朋友。

对于他的离去,我们感到十分痛惜和悲伤,但我们不能沉湎于悲伤之中,而应该铭记孟非先生的一生贡献,珍惜他留给我们的回忆,并将他的精神传承下去,为我们的人生增添一抹温暖的色彩。

孟非先生是一个敢于突破传统、勇于创新的人。

他在电视界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并为观众带来了无尽的欢笑。

他对待工作充满激情和执着,用自己的汗水和努力将《非诚勿扰》打造成了一档备受瞩目的节目。

在这个成功的背后,是孟非先生对工作的极致追求和对创新的不断探索。

他经常为节目的制作人员提出建设性的意见,为电视界塑造了一种新的面貌。

孟非先生的离世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告诉我们要珍惜生命,要对待工作和生活充满热情和执着。

他诠释了“想要辉煌先承担”的精神,他敢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不被传统束缚,不被外界评判左右。

电影《非诚勿扰2》经典台词

电影《非诚勿扰2》经典台词

电影《非诚勿扰2》经典台词本文是关于电影《非诚勿扰2》经典台词,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阅读。

“婚姻怎么选都是错的,长久的婚姻就是将错就错。

”——冯小刚《非诚勿扰2》一辈子不长,我愿意和你将错就错。

《非诚勿扰2》活着就是一种修行。

——冯小刚《非诚勿扰2》你能对着钱发誓,无论对方将来多么富有,多么健康,多么爱你,都不愿意和他在一起吗?——冯小刚《非诚勿扰2》“冒充上流社会,哪有上流啊?全他妈是下流。

这就是一帮寄生虫,骗吃骗喝骗炮打。

”“别骂了,再骂连自己都骂了。

”——冯小刚《非诚勿扰2》我们就是知心不换命,能托孤不能托妻的朋友。

——冯小刚《非诚勿扰2》这就是冤家吧。

前世结的梁子,好又好不成,散又散不了。

——冯小刚《非诚勿扰2》“要试,我们就试那种在激情退去后,是否还能相依为命、不离不弃的婚姻!”“你这是都不让人家尝一口,就逼着人家说腻味!”——冯小刚《非诚勿扰2》其实我不怕死,但是我怕生不如死。

活得苟且,不如死得有尊严!——冯小刚《非诚勿扰2》七年之痒咱不试了,把中年危机也省了,直接就试相依为命。

——冯小刚《非诚勿扰2》死是另一种存在,相对于生,生活只会是一种残缺。

——冯小刚《非诚勿扰2》幸福不一定在一起,倒霉一定在一起。

——冯小刚《非诚勿扰2》狼狈不堪:你是没赶上我好的时候……这两年,是有点虚了。

——冯小刚《非诚勿扰2》居家过日子犯不着肝胆相照,虚着点儿和气。

——冯小刚《非诚勿扰2》你的就是我的,我的还是我的,从此剥夺你的自我。

——冯小刚《非诚勿扰2》你是找感情的,我是找婚姻的!我们俩就走岔道了!——冯小刚《非诚勿扰2》帝王般的享受,就是把脚当脸伺候着——冯小刚《非诚勿扰2》我本来以为很了解自己。

有些东西可以培养,靠时间拉近。

现在发现,时间可以把人拉近,也可以把人推得更远。

好感不能代替一切…《非诚勿扰2》“你怎么找了这么个不真实的地方啊?”“这是我准备死的地方。

面朝大海,背靠青山,四季花开,最后一眼看世界就别看一眼糟心了。

非诚勿扰二经典台词对白爱情电影英文独白

非诚勿扰二经典台词对白爱情电影英文独白

非诚勿扰二经典台词对白爱情电影英文独白《非诚勿扰2》又名《不省心》,是一部贺岁喜剧电影,电影以轻松幽默的基调,续写海归秦奋回国征婚的故事。

《非诚勿扰2》的故事顺延着上一部的脉络进行:从北海道回来后,笑笑对方先生死心,对爱情也灰心了,但和秦奋的交往一直让她内心很矛盾:有时觉得此人很贴心,也有趣,有时又觉得他很情绪化,挺大个人了却仍然像个孩子?最让他纠结的是:虽然她很努力,很想让自己爱上秦奋,然而却始终止步于好感。

求婚不成的秦奋与笑笑商量决定两人先看看对方到底合适不合适,于是他在三亚租了一套别墅,正式开始了和笑笑试婚的日子。

一次,笑笑醉酒后,承认自己对秦奋的感情不是爱情,两人日渐疏远,秦奋回到北京,当上了电视台的主持人,秦奋好友、节目制作人李香山患上癌症,秦奋和好友们搞了一场人生告别会,笑笑和秦奋在会上感慨颇多,两人再次走到一起。

同《非诚勿扰1》的段落式相亲不同,《不省心》的故事更为连贯完整。

当然,讲述的还是葛优所饰演的秦奋和舒淇饰演的梁笑笑之间的故事。

经典台词一你见或者不见我,我就在那里,不悲不喜。

你念或者不念我,情就在那里,不来不去。

你爱或者不爱我,爱就在那里,不增不减。

你跟或者不跟我,我的手就在你手里,不舍不弃。

来我的怀里,或者让我住进你的心理,沉默,相爱,安静,欢乐今天我们大家聚在一起,盛大悼念我们独特的朋友李香山先生。

李先生的一生是平常的一生,是名不见经传的一生。

先生出生平凡,长相平凡,从小不好好读书,就知道贪玩,先生离过两次婚,办垮过仨公司,历任无业游民,饭馆厨师,愤青,冒牌艺术家,总经理,环球总裁,权钱勾搭旁边人,简称伐柯人。

先生一身邪气,终生没少让家里人费心,没少牵连友人,谁跟他近谁晦气。

然而我们爱他,爱那个一身毛病叫香山的坏家伙,他是我们生活中的一道汤,少了他不好玩,他喜新不厌旧,贪财不爱财,办砸了事认栽。

(很轻易让人想到自己,固然咱还年青。

)。

文学_《非诚勿扰2》的观后感

文学_《非诚勿扰2》的观后感

《非诚勿扰2》的观后感《非诚勿扰2》的观后感1昨天看了郑惠玉、何家劲主演的电影《割爱》和舒淇、葛优、孙红雷主演的《非诚勿扰2》,多次被感动的哭泣,内心受到很大的震动。

郑惠玉扮演了一位新加坡普通家庭的母亲叫丝丝,经营着一家裁缝店,她为人随和,乐于助人,性格善良,认真经营着裁缝店,同时抚养着一男一女两个孩子。

她和承担着沉重工作压力的丈夫不容易沟通,料理着许多生活琐事,不料患上了乳癌第四期。

她没有割去乳房,接受了化疗治疗,日渐憔悴,死神很快夺走了她的生命,但在她生命的最后一段时光中她得到了家人的关心与呵护,温馨的走过了她人生的最后岁月。

影片有四个段落让我尤为感动。

第一处是丝丝的女儿叠好妈妈的几件已经洗干净的衣服并不住闻着,爸爸回家发现后坐下来问她在做什么,女儿哭着说她好爱妈妈,喜欢妈妈身上的味道,她害怕妈妈死掉了就再也闻不到这个味道了,所以她把这些衣服收藏起来,以后慢慢体味;第二处是丝丝对丈夫说将来她死了,他可以再找一个爱人,丈夫跪倒在她的怀里痛哭,说他不会找的,他找不到这么好的老婆了;第三处是丝丝的母亲对她说给她煲了对她身体很有帮助的汤,说着说着就突然痛哭起来说:"你为什么会得这样的病?我都没有,你为什么会有?!";第四处是裁缝店三十周年的店庆之际,很多亲朋好友都在店里兴高彩烈的帮忙布置,丝丝的儿子仔细地往墙上、玻璃上贴着刚同妈妈和家人拍的照片,在一片喜庆的氛围里电话铃响了,传来了丝丝去世的噩耗.影片从长辈、平辈、晚辈等不同角度刻画了众多亲友对一个人的感情,同时让我深刻体会到,一个人的生命对众多亲人是多么的重要!接着看了第二部影片《非诚勿扰2》,无独有偶,影片的最后又展示的是对生命的思索。

李香山病入膏肓,在其生命的弥留之际举办了一场他的"人生告别会",会上他自嘲又真情的总结了自己的过去,体悟到一辈子,很短;他太忙了,忙赚钱,忙喝酒,忙着闹感情危机;不能再抱怨生活了,是自己不懂珍惜,辜负了许多盛情和美意;婚姻怎么选都是错的,长久的婚姻就是将错就错;很抱歉将女儿带到这个世界上来,却不能好好陪她;活着是种修行,他却没修出个好歹来;他说自己的病不是病,是命来找了,只能从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 7 卷 第 2期 2 0 1 5年 3月
安徽 理工 大学学 报 ( 社 会科 学版 )
J o u na r l o f A n h u i U n i v e r s i t y o f S c i e n c e a n d T e c h n o l o g y ( 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 )
逝者长已矣 , 生者如斯夫。哀悼是人类与生 俱来的一种情感 , 哀悼活动是人类特有 的仪式 , 甚 至有人因哀悼而名垂千古 , 古今 中外皆然。《 悼亡 诗》 使潘岳名垂史册 ; 韩愈的《 祭十二郎文》 被誉为 “ 祭文中的千年绝调” ; 袁枚的《 祭妹文》 情真意切 ,
一、 哀 悼 哲 学 展


生动感人 , 传诵至今 ; 弥尔顿的《 黎西达斯》 让人们 至今感受到斗士 的铁骨柔情; 而恩格斯《 在马克思 墓前的讲话》 则让人们见证 了伟大的友谊。尽管 哀悼者所处时代不 同、 所处地 域不 同, 悼念 的方式 也有差异 , 但相同的是 , 哀悼者与被悼者在哀悼中 获得 了共生。在人类哀悼史上 , “ h o o l o f E n g l i s h S t u d i e s 。X i ’ a n I n t e r n a t i o n a l S t u d i e s U n i v e r s i t y , X i ’ a n 7 1 0 1 2 8 , C h i n a )
Ab s t r a c t :P h i l o s o p h i c a l l y—o i r e n t e d mo u r n i n g f o r c e s p e o p l e t o i n t r o s p e c t t h e w o r k o f mo u ni r n g a n d t o u c h e s t h e d e p t h o f t h e mo u r n e d .T h e mo u ni r n g l i t e r a t u r e s t e e r s t h e r e a d e s r i n t o l a me n t a n d c a t h a si r z e s t h e i r s o u l s ;a c o mi c f a r e w e l l c e r e mo n y w a t e s r d o wn t h e s a d n e s s a n d h e l p s l a me n t e s r o u t o f i t mo r e e a s i l y .Al t h o u g h i n d i f f e r e n t w a y s , mo u ni r n g c a n ma k e t h e l i v i n g e mp h a s i z e t h e e x p e ie r n c e s a n d s p i i r t s o f t h e d e c e a s e d a n d c o e x i s t w i t h t h e m S O t h a t t h e y c a n b e a r t h e l a me n t a n d b e c o me t o u g h e r . Ke y wo r d s : m o u ni r n g ; mo u ni r n g p h i l o s o p h y ; mo u r n i n g l i t e r a t u r e ;  ̄ r e w e l l c e r e m o n y
家” 德里达也 占有一席之地。
德里达是 一个 奇人 , 其文奇, 其 事奇。其文 “ 离经叛道” 却发人深思 、 引人震惊 , 新人思想 ; 其 行奇 , 在悼文 不那 么发 达 的西 方 , 他 却 写 有 十 几篇 悼文 , 一众著名学者去世 皆赋一悼文 以资纪念 , 这 就是后 来 由 P a s c a l e—A n n e B r a u h和 Mi c h a e l N a a s 整理 出版 的 T h e Wo r k o f M o u ni r n g 。该 书 收 录他 写 的十四篇悼念文章 , 以纪念 巴尔特的《 罗兰 ・ 巴尔 特之死》 ( T h e D e a t h s o f R o l a n d B a r t h e s ) 为开篇 , 以 悼念利奥塔的《 毫无保 留的友谊 : 利奥塔 与我们》 ( A l l —O u t F i r e n d s h i p :L y o t a r d a n d U s ) 收尾 , 此 外
关键 词 : 哀悼; 哀悼哲学 ; 哀悼文学; 人生告别会
中圈分类号: I 1 0 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 1 6 7 2 . 1 1 o 1 ( 2 0 1 5 ) 0 2 - 0 0 5 4 - 0 5
I n t h e n a me o f mo u r n i n g:f r o m T h e Wo r k o f Mo u ni r n g b y De r r i d a t o Yo u Ar e t h e On e I I
Vo 1 . 1 7 No . 2 Ma r .2 0 1 5
以“ 哀悼 ” 之 名
从德 里达 的《 哀悼 工作》 到《 非诚 勿扰 2 》
苏锑 平
( 西安外国语大学 英 文学 院 , 西安 7 1 0 1 2 8 )
摘 要: 哲学化的哀悼反思哀悼活动 , 并在反思中深入哀悼对象的思想深处; 哀悼文学以最直 接的情感抒发把读者带入哀伤的境地 。 却 以哀伤净化灵魂 ; 喜剧化的人 生告别会则以轻喜剧的 方式冲淡哀伤, 使哀悼者更轻松地走 出哀伤。尽 管哀悼方式各异 , 然而它们接续了死者活在人 们心 中的东西, 让逝者永生, 让生者有能力去哀悼死者 , 并由此变得 坚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