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十一)
社会心理学 第十一章 利他行为和亲社会行为

第十一章利他行为和亲社会行为第一节亲社会行为的定义利他行为(altruism)是一种不期望任何形式回报的自愿她帮助他人的行为。
一个行为是不是利他行为,决定于作出这个行为的人的企图。
亲社会行为(Prosocialbehavior)是一个对助人行为较J”泛的定义。
任何帮助别人的行为,或目的是帮助别人的行为,不管给予帮助的人的动机是什么,都是亲社会行为。
许多亲社会行为都不是严格定义的利他行为。
亲社会行为包括最无私心的利他行为,也包括完全是出于个人利益的考虑作出的助人行为。
第二节有关亲社会行为的理论决策理沦侧重研究个体确定帮助是否需要这个过程。
还强调人在决定是否提供帮助时,对于代价和报醚的考虑;学习理论认为助人行为是通过基本的学习原则如强化、模仿而学得的;社会生物学认为助人行为部分来自于人的本能它是人类在进化过程巾保留下来的遗产。
一、决策理论助人行为只有在一个人决定提供帮助并且付之行动后才会发生。
当有人需要帮助时,决定自己是否提供帮助是一个复杂的社会认知和理智的决定过程。
决策理论步骤示意图对需要的注意——没有人需要帮助|| 是承担责任——否与我无关|| 是考虑得与弊——否太冒险、太难受,花时间等|| 是决策如何帮助——否我不知怎么办|| 是给予帮助1、对需要的注意一个亲社会行为产生的重要的第一步是要注意到有事情发生,而且需要帮助。
那么依靠什么线索来决定他人是不是需要帮助呢?(1)事惰是突然地、出乎意料地发生的;(2)遇到困难者受到某种明显的威胁;(3)无人帮助,威胁、份害将会越来越大;(4)遇到困难者无能为力,需要别人帮助。
(5)某种有效的帮助是可能的。
2、承担责任当人感到个人有责任时,就更可能作出助人打为。
3、对利弊的考虑决策理论认为人们对自己的每个行为都要考虑可能的得失。
包括助人行为。
一个人如果认为作出亲社会行为的利大于弊,他就可能去帮助别人。
4、决定如何帮助决定是否提供帮助的最后一步就是要决定提供什么样的帮助。
社会心理学(2-11)社会期望与角色行为-文档资料

人们在角色社会化过程中是十分主动的.它不是一种简单模仿式的学习, 而是一种带有创造性特征的复杂活动,它通常包括相互联系的三个阶段: (1)角色认知阶段: 角色认知,是指角色扮演者对于与一定社会地位有关的权利和义务的认知 和了解,也就是对于一定的社会期望的了解.这是角色社会化的开始阶 段. (2)角色移情阶段: 角色的移情指不仅在认知水平上而且在情绪水平上体验到他人角色.这时 角色扮演者与角色的情感融为一体,即所谓进入了角色的境界,角色扮演 者不再有逢场作戏之感. (3)角色行为阶段: 角色行为是角色的表演方式,它是角色认知与角色移情的结果和表现形 式,它不仅随着个体角色认知和角色移情的变化而变化,而且还与一个人 的先天素质密切相关.例如一个人的语言能力、模仿能力、想象能力和记 忆能力等都会影响到个体角色扮演.
(二)角色的社会化
班图拉的理论主要解决的问题有两大方面: 1.人的行为的决定因素究竟是什么? 人的因素、行为和环境这三者是相互影响、相互决定的. 2.包括角色行为在内的人的行为是如何获得的? 人们通过观察了解到新行为如何操作,在日后的情景中这一编码的信息 就能作为行动的向导. 注意过程:人在其所接触的大量示范性因素中选择什么进行观察,以及 在与原型的接触中吸取些什么; 保持过程:模仿发生的前提,主要依赖表象(童年早期)和言语编码 (童年后期发展出的)两种表征系统; 动作再现过程:即将已经编码的符号表象转译为相应的行为,这是模仿 学习中极为重要的环节; 动机过程:这涉及观察向行为的转变动因.
(三)角色丛与角色冲突 冲突产生的可能性和个体体验到的角色冲突的强度,一般取决于两个 因素: 其一,社会期望的性质; 如果同一角色丛和角色库中的不同角色间的社会期望的差别越大,冲 突的可能性自然也就越大;反之,也就越小. 其二,个体的角色扮演能力的高低. 如果个人的角色扮演能力强,自然就比较容易处理因社会期望的相互 矛盾而带来的角色顺应的困难;反之,就难以处理这种困难.
社会心理学--第十一章 利他行为和侵犯行为

5、环境和情境因素
自然环境: 晴朗天气有利于利他行为发生; 噪音会减少利他行为。 社会环境 旁观者人数 (P263) “责任扩散”——指当发生了某种紧急事件时, 如果有其他人在场,那么,在场者提供帮助的责 任就会减小,也就是说提供帮助的责任扩散到其 他人身上。 “集体淡漠”现象
三、侵犯行为的原因
1
2 3
生物本能理论 挫折-侵犯假说 社会学习理论
1
生物本能理论
本能说:侵犯是人的本能 威廉· 詹姆斯认为人类皆有好斗的劣根性。他相信侵犯倾向
是通过祖先的遗传而来的本能,人们基本不能摆脱它,只 有通过替代性的活动消耗侵犯动力,才能使侵犯倾向得到 控制。 弗洛伊德:侵犯源于人的死亡本能。死亡本能代表着人类 自身的恨及破坏的力量,表现为求死的欲望。死亡本能向 内作用,表现为人的自我折磨,甚至会毁灭自己;死亡本 能向外作用,人们就会表现出破坏、损害、征服和侵犯他 人的行为。 洛伦兹:动物的争斗和侵犯具有求得生存,并使物种不断 进化与发展的功能,侵犯也是人类生活不可避免的组成部 分,所以必须定期通过体育竞赛等方式加以发泄。 研究者普遍认为侵犯是环境刺激下的一种内反应,而不是一种 本能。
(1)从原因上分为
怨恨攻击:由于怨恨而产生的对怨恨源的攻击; 需要攻击:为满足某一需要而产生的攻击; 施虐攻击:以给别人带来身体伤害为满足的攻击; 任性攻击:没有特定对象和方式的攻击; 压制攻击:为达到控制的目的而进行的攻击; 仿效攻击:没有明确目的的模仿性攻击; 反抗攻击:受到攻击的还击; 反社会人格攻击:人格异常。
1、利他行为的唤起
紧急度:紧急情况是利他行为唤起决定因素
之一。如果人们将事件判断为紧急的,就有 可能给予帮助,事件被认定的紧急程度决定 了旁观者给予帮助的可能性大小。 求助者的需要特性及助人者的能力也会影响 他助人与否的决策。
章志光《社会心理学》(第2版)课后习题(第11章 群体中的相互作用)【圣才出品】

第11章群体中的相互作用1.分析日常生活中人们认同于某些群体的原因。
答:个体(individual)亦即个人,指具有人的普遍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并以独特方式行动的单个的人。
个体与群体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的:(1)个体离开群体,就失去了与大社会联系的结点,心理活动与行为就失去了直接的参照,就不能获得不断的社会支持与社会比较反馈,因而自我意识就失去了基点。
个体一旦组成群体,就有了不能简单由个体来解释的新的特征。
个人组成群体后出现的群体影响、群体心理气氛、士气、群体极化与群体思维等现象,都是个体所没有的。
(2)群体是由不同个体组成的,个体的特征与状态也会直接影响到群体的状况与特点。
群体中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个人的特征还可能影响整个群体的走向。
总之,对于个体而言,群体是其直接的社会现实和联系宏观社会的中介,大社会对于个体的作用,往往需要通过群体实现。
而个体对于大社会的反馈和影响作用,通常也需要借助群体来实现。
2.社会助长作用除即时行为效应之外,还可能对个人产生怎样的影响?答:社会助长作用,是指个人由对他人的意识(包括他人在场或与别人一起活动)所带来的行为效率的提高。
大量研究表明,社会助长作用广泛存在,不仅可以引起人们行为数量上的增加,还可以提高有些工作中的行为质量。
社会助长作用不仅具有即时行为效应,还会对个体产生影响,主要表现为结伴效应、观众效应、竞赛效应。
(1)结伴效应。
个体因他人在场或与他人一起活动产生了效率提高的现象,从而使得个体渴望自己纳入到某团体中。
(2)观众效应。
观众效应是指当他人在场旁观时活动效率提高的现象,个体会因他人在场而消除单调疲劳,努力表现自我,满足心理需要。
(3)竞赛效应。
社会助长产生的原因,在于群体背景增加了人们的内驱力。
群体背景之所以能够唤起行为内驱力,主要是因为它唤起了人们的竞争意识。
因此,社会助长作用会激发个体的竞争意识。
3.群体思维与群体极化机制的异同点是什么?答:群体思维和群体极化都是群体决策中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二者既有相同点又有不同点。
社会心理学(第4版)第十一章 社会影响

第二节 从众
从众:指个体在群体压力下,改变知觉、判断、信仰 或行为,使之与群体中的大多数人一致的倾向。 真从众 权宜从众 不从众
第二节 从众
谢里夫有关规范形成的研究
第二节 从众
阿希的线段判断实验(刺激情境清晰)
第二节 从众
从众行为的产生有两个原因: 一是信息性社会影响:人们有确认真实情况的需要, 而他人的行为通常能提供十分重要的信息 二是规范性社会影响:人们有被接受的需要,希望 获得他人的赞同,并避免他人的反对
➢ 低球技巧:是指先向他人提出一个小要求,等别人接受小要求后马 上再提出一个别人要付出更大代价的要求。
第四节 顺从
促进顺从的技巧:
➢ 折扣技巧:是先提出一个很大的要求,在对方回应之前赶紧打折扣 或给对方其他的好处。
➢ 相同处境策略:是指当人们觉得自己与对方有关系时,无论这种关 系是多么微不足道,人们都会因为这种关系而接受要求。
抵制说服的方式 态度免疫 加强个人承诺 丰富的知识与经验
去个性化的原因: 匿名性 责任分散 自我意识下降
第一节 他人在场
社会影响的宏观表现:
➢ 时尚:是指一定时期内在社会上某个群体中普遍流 行的某种生活方式。时尚的特征主要表现为一是短暂, 二是新奇,三是有较宽的波及面。 ➢ 流言:广泛传播的有关现实社会问题的不确切消息。 ➢ 集群行为:是指一种相当数量的群众自发产生的, 不受正常社会规范约束的狂热行为。
➢ 过度理由效应:指附加的更有吸引力的外在理由取代人们行为原有 的内在理由而成为行为支持力量,从而行为由内部控制转向外部控制 的现象。 ➢ 引起注意技巧
第五节 个体与影响
未觉察的影响
非言语信息是指个体在沟通过程中所获得的一切非言语 内容的信息,主要包括两种途径:一是言语的听觉特征, 不是指言语中的单词与句子,而是语速、音高和音量;二 是沟通过程中的手势、身体姿势、面部表情、目光的移动 与接触、甚至包括衣着与妆容等方面。
社会心理学第十一章:吸引和亲密:喜欢PPT课件

(3)我在所有的事件上,我都可以信赖他。 (4)我认为他非常好。 (5)我觉得我要忽略他的过失是一件很容易的
互补性确实可以促进关系的改善 吗?
2020/2/21
19
接近性和吸引力决定了我们最初被谁 所吸引,而相似性会影响长期的吸引 力。
一个人喜欢他人的程度可以反过来预 测对方喜欢自己的程度。
告知某些人他们被别人喜欢或者仰慕 时,他们就会产生一种回报的情感。
2020/2/21
20
归因:对于别人喜欢我们原因的归因—— 讨好?或者奉承?
2020/2/21
14Βιβλιοθήκη 第一印象非常重要随着社会的变动性增大,以及城 市化进程的加快,人与人之间的 接触越来越短暂,第一印象就显 得越来越重要了。
2020/2/21
15
有吸引力的人和无吸引力的人之间的微小差别 来源于自我实现的预言。
有吸引力的人通常更加受到重视,讨人喜欢, 他们因此而变得有自信。
够具体了吧。自我介绍一下:我岁数已经不小了
,留学生身份出去的,在国外生活过十几年,没
正经上过学,蹉跎中练就一身生存技能,现在学
无所成海外归来,实话实说,应该定性为一只没
有公司、没有股票、没有学位的“三无伪海龟”
。性格OPEN,人品五五开,不算老实,但天生
胆小,杀人不犯法我也下不去手,总体而言属于
对人群对社会有益无害的一类。有意者电联,非
商小贩除外),省得咱们互相都会失望。刘德华
和阿汤哥那种才貌双全的郎君是不会来征婚的,
当然我也没做诺丁山的梦。您要真是天上掉下来
的仙女,我也接不住,没期待您长得跟画报封面
一样看一眼就魂飞魄散。外表时尚,内心保守,
第十一章 人际吸引

社会心理学第十一章试题
一、选择题
1.“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就是强调( C )对人际吸引的重要性
A.接近性
B.熟悉性
C.相似性
D.互补性
2.斯腾伯格的爱情三角理论中不包括以下哪个要素( D )
A.亲密
B.激情
C.承诺
D.喜欢
3.一般认为,人的心理交往需要三条途径形成起来的,以下不属于该途径的是( B )
A.印刻
B.印象
C.本能需要
D.条件作用(学习)
4.人际吸引中个人特征不包括(A)
A.行为
B.美貌和外在吸引力
C.才能
D.个性品质
5.一见钟情式的爱情属于以下哪种爱情类型( B )
A.游戏之爱
B. 浪漫之爱
C.友情之爱
D. 激情之爱
二、填空题
1.人际吸引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接纳和喜欢。
2.鲁宾认为爱情与喜欢不同,爱情的三个重要因素分别为:依恋、关怀与奉献和亲密。
3.加拿大社会学家约翰•李将爱情分成六种类型,分别为:情欲之爱、游戏之爱、友情之爱、现实之爱、激情之爱和奉献之爱。
4.人际吸引的个人特征有:才能、美貌与外在吸引力和个性品质。
5.自我价值寻求的需要包括:自我价值感和社会比较。
社会心理学(第11版)-笔记

一、社会心理学导论:►相对于所处的客观情境,我们的社会行为更多取决于我们对情景的解释;►我们既会“直觉”又会“深思熟虑”,这叫做“双重加工”,社会直觉通常强大但有时也很危险。
(《思维,快与慢》就是阐述这一问题);►客观现实的确存在,但我们总是透过信念与价值观的眼镜观察它们►人类思维鲜有不偏不倚,所以如果我们想将自己所珍视的思想结晶与真实的社会现实互相验证的话,就需要系统的观察与实验研究。
►“生活是正着活,却是倒着去理解”——对于过去的事情,人们总是试着找到一定的解释,从而也会造成“后见之明偏差”,导致人们过高评价自己的判断与预测;►大多数的心理学研究都是“相关研究”(探寻自然联系)和“实验研究”(探寻因果关系);第一编社会思维二、社会中的自我►焦点效应——人们往往会高估别人对我们的关注度;►透明度错觉——我们倾向于认为我们的情绪总是表现得比实际情况更明显;1.自我概念:我是谁►自我图式:对自己的认识►社会比较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们的自我概念;自我与文化►我们往往会高估别人对我们的评价,进而膨胀;►西方更加注重自我独立于个性,而东方则相反自我认识►规划谬误—高估计划是人们的通病;►“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大部分人智大于明►免疫忽视现象——我们比我们想象的恢复和适应能力要强得多!高估我们对重大事件的情绪反应的持久性!►双重态度系统:我们关于人或事的自动的内隐态度通常与受意识控制的外显态度不同2.自尊的实质及其动机力量►自尊——使我们对自我的全面评价,它使我们所有的自我图式和可能的自我的综合,是对自我价值的整体认识;►真实且具体的反馈是最好的——例如说你真得很擅长数学自尊动机►自尊受威胁时,高自尊通常做补偿反应,低自尊更易被击垮►恐惧管理理论:为感受生命价值,我们必须通过迎合社会标准去坚持追求自尊自尊的阴暗面►高自尊并非都是好事,面对失败,高自尊的人会认为他人也和自己一样失败,并夸大自己相对于他人的优越性,以维持自己的自我价值;►“自律远远比自尊更有价值”3.“知觉到的自我控制”的意义自我的能量►意志力类似肌肉,会消耗会加强►自我概念会影响行为:多想积极结果,更可能制定实施一个成功的策略自我效能►自我效能:如果你相信你有能力做一些事(例:我知道你能行!);如果你由衷的喜欢你自己,这就是“自尊”(你是特别的!)控制点(事在人为还是人各有命?)►认为事在人为的人更乐观积极,表现会更好习得性无助与自我决定►习得性无助——对于自己认为通常无法控制的事情,倾向于选择听之任之、放任自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稳定性原因与易变性 原因
在行为的内因与外因中均有稳定性和易变性因
素。 如人的情绪易变,而人格特点、能力则会在长 时间保持稳定; 在外部条件中,工作性质与任务难度相对稳定, 象气候条件则易于变化。
4
(三)可控性原因与不可控性原因
可控性:个体能否控制其行为的动因。
如果是可控的,表明个体可通过主观努力改变行为 及其结果;对可控性因素的归因可作出变化的预测,因 为个体女里了,结果就会好,个体不努力,结果就不理 想。 如果行为动因是不可控的,如智力因素、工作难度 等,那么对不可控因素的归因,使对未来行为的预测相 对准确。
他认为,如果也存在其它看起来合理的原因,那么 某一原因在引起某一特定结果的作用就打了折扣。 当一种结果是由一种以上原因引起的,将其归结于 某一特定原因时显然特别需要谨慎行事。
8
(三)协变原则
人们归因时如同科学家在所有信息中去寻求规律, 试图找出一种效应是否由于各种条件的规律性协变而产 生的。 凯利指出,人们的归因总涉及三个方面的因素: 刺激客体维度、行为主体维度以及背景维度。因此凯利 的归因理论也称作三维理论。
5
三、控制点理论 控制点是美国心理学家罗特提出的一种个体归因 倾向的理论观点。 认为个体对自己生活中发生的事情及其结果的控制 源有不同的解释。对某些人来说,个人生活中多数事情的 结果取决于个体在做这些事情时的努力程度,所以他相信 自己对于事情发展与结果的控制。此类人的控制点在个人 之内部,称为内控者; 另一些人认为个体生活中多数事情的结果是个人不 能控制的各种外部力量作用的结果,他们相信社会的安排、 以及命运和机遇等因素决定了自己状况,而个人努力无济 于事。这类人倾向于放弃对自己生活的责任,控制点在个 人 之 外 部 , 称 为 外 控 者 。
6
四、归因原则
(
一 ) 不 变 性 原 则 海德是归因理论的创始人,他认为人们归因时,通 常使用不变性原则,就是寻找某一特定结果与特定原因 间的不变联系。
如果某特定原因在许多条件下总是与某种结果相 联,而当特定原因不存在,相应的结果也不出现。这就 可把特定结果归结于那个特定原因。
7
( 的。
二 ) 折 扣 原 则 这个原则是归因理论的另一个主要研究者凯利提出
一、归因的概念 归因,指个体根据有关信息、线索对自 己和他人的行为原因进行推测与判断的过程。
归因不仅是一种心理过程,也是人类的一种 普遍需要。每一个人都可以被看成是业余社会心 理学家,每个人都有一套从其经验归纳出来的, 关于行为原因与行为之间的联系的看法和观念。
பைடு நூலகம்
2
二、行为原因的分类 (一)内因与外因 个体实际归因时,首先注意的是内因与外因。 内因是指存在于个体内部的原因,如人格、品质、动 机、态度、情绪、心境及努力程度等个人特征。如将行为 原因归于个人特征,称为内归因; 行为外因是指行为或事件发生的外部条件,包括背景、 机遇、他人影响、工作任务难度。如果将行为原因归于外 部条件可称之为外归因或情境归因; 在许多情境中,行为与事件之发生并非由内因和外因 单一因素引起,而兼有二者的影响。这种归因叫做综合归 因。
(三)观察位置
人们观察事物时的空间位置不同,对事物的解 释和看法也会有差异。人们往往把事情的原因归于突显 的、在注意中心的人或物。
(四)时间因素 随着时间的流逝,归因会越来越具有情境性。 人们会对过去很久的事情解释为背景的原因,而不是行 为主体和刺激客体的原因。
11
9
五、影响归因的因素 (一)社会视角 人们的角色和处境不同,观察问题的视角就不同,对事情 的看法不同,因而对行为原因的解释也会有明显不同。
(二)自我价值保护 个体在归因的过程中,对有自我卷入的事情的解释,带有 明显的自我价值保护倾向,即归因向有利于自我价值确立的方向倾 斜。 在成败归因中,成功时个体倾向于内归因;失败时倾向于 外归因。 在竞争条件下,个体倾向于把他人成功外归因,从而减少 他人成功对自己带来的心理压力;如果他人失败了,则倾向于内归 因。 对他人成败归因,个体均有明显的使自己处于有利位置, 保护自我价值倾向,这种归因倾向叫动机性归因偏差。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