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物理运动的快慢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运动的快慢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运动的快慢

运动的快慢

【学习目标】

1.通过分析、比较和计算,理解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基本方法;

2.能利用公式进行有关速度的计算,能应用公式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相关问题;

3.知道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能理解变速运动的平均速度;

【要点梳理】

要点一、速度

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1.物理意义: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物体运动越快速度越大;物体运动越慢,速度越小。

2.定义:把路程与时间之比叫做速度。

3.公式:v=s/t,s表示物体通过的路程,t表示物体通过相应路程所用的时间,v表示物体运动的速度。

4.速度的单位及换算关系:国际单位:米/秒(或)

常用单位:千米/小时(或)

换算:1m/s=3.6km/h

要点二、匀速直线运动

物体沿着直线快慢不变的运动叫做匀速直线运动。

要点进阶:

1、匀速直线运动的特点:

①匀速直线运动是运动状态不变的运动,是最简单的机械运动。

②在整个运动过程中,物体的运动方向和运动快慢都保持不变。

③在任意一段相等的时间内和任意一段路程内速度都是相等的。

2、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其速度的大小可以由v=s/t来计算,但速度的大小与s、t无关。

要点三、变速运动及平均速度

物体运动速度发生改变的运动叫做变速运动。

要点诠释:

1.物体在做变速运动时,可能是物体的运动方向改变,也可能是快慢改变,还可能是方向和快慢同时改变。

2.对于做变速运动的物体,也可以利用v=s/t来计算变速运动的平均速度。

3.平均速度能粗略地描绘做变速运动的物体在一段路程上或一段时间内的运动快慢,不能反映出物体的运动细节。

要点四、用图象描述物体的运动

图像法是描述各物理量之间的关系的有效手段,在物理学里经常用到。

要点诠释:

1.s-t图象:用横坐标表示时间t,纵坐标表示路程s,就得到了物体运动的s-t图象,如下图(1)所示是匀速直线运动的s-t图象。

2.v-t图象:用横坐标表示时间t,用纵坐标表示速度v,就得到了物体运动的v-t图象,如下图(2)所示是匀速直线运动的v-t图象。

【典型例题】

类型一、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

例1、在男子百米短跑比赛中,运动员们快步如飞,关于运动的快慢,以下几种说法正确的是()

①观众用“相同的时间比路程”的方法比较运动的快慢

②终点裁判用“相同路程比时间”的方法比较运动的快慢

③物理学上用观众的方法来比较运动的快慢

④物理学上用裁判的方法来比较运动的快慢.

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

举一反三:

【变式】如图所示是甲、乙、丙三个运动员跑步比赛中的情景,三块表的示数分别表示了各运动员从起点跑到图中所示位置时所用的时间.从图可以判断出运动员跑的最快。(选填“甲”、“乙”或“丙”)

类型二、速度及其计算

例2、一辆长30米的平板车,匀速通过70米长的桥,所用时间是10秒,它以同样的速度通过另一座桥用20秒,则这座桥有多长?

举一反三:

【变式1】一列火车长120m,匀速通过长360m的山洞,从火车进洞到车尾离洞共用1min,火车行驶的平均速度是()

A.10m/s B.6m/s C.8m/s D.2m/s

【变式2】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甲、乙两物体,他们的运动时间之比为2:3,运动路程之比为3:1,则甲乙两物体运动速度之比为()

A.1:2

B.2:1

C.9:2

D.2:9

例3、设地球距离月球3×108米,人类发射的月球探测器能够在自动导航系统的控制下在月球上匀速直线行走,且每隔5秒向地球发射一次信号.某时刻,探测器发出信号时,前方相距32米处存在障碍物,经过5秒,探测器再次发出信号时距离障碍物22米;再经过5秒,探测器发出自动刹车装置出现故障的信息.为避免探测器撞击障碍物,地球上地面控制中心的科学家决定对探测器进行人工刹车遥控操作,科学家输入命令需要3秒.已知电磁波传播速度为3×108米/秒.则:

(1)求电磁波从月球传到地球或从地球传到月球所需时间△t

(2)月球探测器匀速行进的速度为v为多大?

(3)当探测器收到地面刹车指令时,距离障碍物是多少米?

举一反三:

【变式】如图所示,2011年1月12日,长吉城际铁路正式运营。早上6点50分CHR5型“和谐号”列车由长春开往吉林。列车运行的平均速度约为200km/h,全程约为110km,全程运行时间大约是;乘客看到窗外的树木向后运动,他是以为参照物。

类型三、平均速度

例4、我省第一条高铁被誉为“风景最美、颜值最高的高铁”。以下是合福线G1632次列车时刻表,如果你乘坐该次列车从南平北站出发前往八闽第一名山“武夷山”旅游。求:

(1)从福州至上海的距离;

(2)从福州至上海需多长时间;

(3)该次列车从福州发车运行至上海的平均速度为多少km/h(结果保留一位小数)。

站次站名到达时间开车时间停留时间里程

1 福州始发站08:00 0km

2 南平北08:3

3 08:35 2min 121km

3 建瓯西08:53 08:55 2min 174km

4 武夷山东09:11 09:13 2min 225km

12 上海12:37 终点站876km

类型四、用图像描述物体的运动情况

5、甲、乙两辆汽车在水平路面上同时向东行驶,路程一时间图象如图所示,则甲车的速度是多少m/s;两车行驶过程中,若以甲车为参照物,乙车向什么方向运动?

举一反三:

【变式】如图所示的图象中,用来表示同一运动规律的是()

A、甲和乙

B、乙和丁

C、乙和丙

D、甲和丙

【巩固练习】

一、填空题

1、日常生活中我们常用两种方法来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请借助图中自行车和摩托车的比较来说明这两种方法。

图(a)表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图(b)表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一物体做直线运动,第2秒内的距离是4m,第3秒内的距离是6m,第4秒内的距离是8m,这物体是_______运动。

3、完成下面的单位换算:

(1)72km/h=_______m/s (2)15m/s=_______km/h

4、我国铁路提速后,北京到上海的火车运行速度约为146km/h,全程所用时间约为10h。目前我国计划修建京沪高速铁路,并预计初期运行速度达到300km/h,届时,乘坐火车从北京到上海的时间大约是_______h。(结果保留整数)

5、通过互联网发送电子邮件是以光速传播的。若光在光缆中传播速度为2×108m/s,地球的周长约4×107m,则电子邮件在光缆中绕地球一周大约需要_____ s。

6、一辆小汽车在沪宁高速公路上行驶,车上的一位乘客在车经过如图所示的A处时,看了一下手表,时间正好是7时整;当车经过B处时,他又看了一下手表,时间是7时48分,则小汽车从A处到B处所用的时间是________min,在A、B之间的平均速度是________km/h。

二、选择题

7、关于匀速直线运动的公式

s

v

t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路程成正比

B.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时间成反比

C.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路程成正比,与时间成反比D.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路程和时间无关

8、陆地上跑得最快的是猎豹,速度是40m/s;水中游的最快的是旗鱼,速度可达108km/h;空中飞得最快的是褐海燕,每分钟能飞行5km,比较它们运动的快慢()

A.猎豹最快B.旗鱼最快C.褐海燕最快D.三者一样快

9、在《龟兔赛跑》的故事中,乌龟和兔子同时从起点出发,当兔子远远超过乌龟时,便骄傲地睡起了大觉,当它醒来后,发现乌龟已悄悄地爬到了终点.在龟兔赛跑的全程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乌龟的速度始终大于兔子的速度

B.兔子的速度始终大于乌龟的速度

C.乌龟的平均速度大于兔子的平均速度

D.乌龟的平均速度小于兔子的平均速度

10、小明家离学校600 m远,他步行到学校要花10min,那么他步行的平均速度为()

A.60m/s B.6m/s C.1m/s D.1m/min

11、一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它4 s内通过20 m的路程,则它前2s内的速度是()

A.20m/s B.10m/s C.5m/s D.无法确定

12、甲、乙两小车同时同地同方向做匀速直线运动,它们的s-t图象分别如图(a)和(b)所示.两小车的速度关系及运动6秒后两小车之间的距离s为()

A.v甲<v乙;s=1.2米B.v甲>v乙;s=0.6米

C.v甲>v乙;s=1.2米D.v甲=v乙;s=0.6米

13、甲、乙两个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它们的速度之比是2:3,通过的路程之比是3:4,则它们所用的时间之比是()

A.1:2 B.2:1 C.8:9 D.9:8

三、计算题

14、在2010年的广州亚运会上,劳逸100m短跑的成绩约为11s,劳逸当时的速度是多少?

15、甲船在河道内航行的速度为18 km/h,从A地出发半小时后,乙船以7m/s的速度也由A地出发沿同一河道同向行驶。求:

(1)乙船出发多长时间后追上甲船?

(2)乙船追上甲船时共航行多少路程?

八年级物理运动和力测试题及答案

运动和力测试题1 一、选择题 1、挂在树上的苹果,静止时受到的一对平衡力是() A.苹果受到的重力和苹果对树的拉力B.苹果受到的重力和树受到的重力 C.苹果对树的拉力和树对苹果的拉力D.苹果受到的重力和树对苹果的拉力 2、关于静止在水平地面上的汽车,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车处于静止状态,它没有惯性 B.车处于静止状态,所受的力是平衡力 C.车处于静止状态,所以不受力的作用 D.车处于静止状态,是因为它只受到摩擦力 3、下列事例中,属于避免惯性带来危害的是() A.拍打刚晒过的被子,灰尘脱落 B.锤头松了,将锤柄在地面上撞击几下,锤头就紧套在锤柄上 C.汽车在行驶时要保持一定的车距 D.跳远时,助跑能使运动员跳得更远 4、如图1所示,“奔马”模型的后蹄能稳稳地站立在手指上,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奔马”受到的重力与手指对它的支持力是一对平衡力 B.“奔马”受到的重力与它对手指的压力是一对平衡力 图1 C.“奔马”对手指的压力与手指对它的支持力是一对平衡力 D.“奔马”受到的重力与它对手指的压力是一对相互作用力 5、某物体在平衡力的作用下,做匀速直线运动。若它所受的平衡力突然全部消失,则物体将() A.立即停止运动 B.逐渐减慢,最终停下来 C.仍然做匀速直线运动 D.在水平方向上匀速直线运动下去 6、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泼水时,水出盆后,由于持续受到盆的推力而向前飞去 B.高速行驶的汽车不容易停下来,是因为速度越大,惯性越大 C.饺子皮上捏出了漂亮的花边,是力改变了物体的形状 D.静止在水平桌面上的杯子,受到的重力和它对桌面的压力是一对平衡力 8、物理知识渗透于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以下的安全警示语中涉及到惯性知识的是() A.输电铁塔下挂有“严禁攀爬” B.汽车的尾部标有“保持车距” C.商场走廊过道标有“小心碰头” D.景区水池边立有“水深危险” 9、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人推桌子未动,是因为人的推力小于地面对桌子的摩擦力 B.在平直的公路上匀速行驶的汽车,受平衡力作用 C.物体受平衡力的作用,一定保持静止状态 D.运动的物体有惯性,静止的物体无惯性 10、竖直握在手中的瓶子不滑落下来,这是因为() A.手的握力等于瓶子所受的重力B.手的握力大于瓶子所受的重力 C.手对瓶子的静摩擦力等于瓶子所受的重力D.手对瓶子的静摩擦力大于瓶子所受的重力12、下列事例中,物体运动状态改变的是()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运动的快慢

运动的快慢 【学习目标】 1.通过分析、比较和计算,理解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基本方法; 2.能利用公式进行有关速度的计算,能应用公式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相关问题; 3.知道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能理解变速运动的平均速度; 【要点梳理】 要点一、速度 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1.物理意义: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物体运动越快速度越大;物体运动越慢,速度越小。 2.定义:把路程与时间之比叫做速度。 3.公式:v=s/t,s表示物体通过的路程,t表示物体通过相应路程所用的时间,v表示物体运动的速度。 4.速度的单位及换算关系:国际单位:米/秒(或) 常用单位:千米/小时(或) 换算:1m/s=3.6km/h 要点二、匀速直线运动 物体沿着直线快慢不变的运动叫做匀速直线运动。 要点进阶: 1、匀速直线运动的特点: ①匀速直线运动是运动状态不变的运动,是最简单的机械运动。 ②在整个运动过程中,物体的运动方向和运动快慢都保持不变。 ③在任意一段相等的时间内和任意一段路程内速度都是相等的。 2、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其速度的大小可以由v=s/t来计算,但速度的大小与s、t无关。 要点三、变速运动及平均速度 物体运动速度发生改变的运动叫做变速运动。 要点诠释: 1.物体在做变速运动时,可能是物体的运动方向改变,也可能是快慢改变,还可能是方向和快慢同时改变。 2.对于做变速运动的物体,也可以利用v=s/t来计算变速运动的平均速度。 3.平均速度能粗略地描绘做变速运动的物体在一段路程上或一段时间内的运动快慢,不能反映出物体的运动细节。 要点四、用图象描述物体的运动 图像法是描述各物理量之间的关系的有效手段,在物理学里经常用到。 要点诠释:

八年级物理变速运动和平均速度的计算

八年级物理变速运动和平均速度的计算 1. 短跑运动员在100m竞赛中,测得7s末的速度是9m/s,10s末到达终点时的速度是10.2m/s,则运动员在全程内的平均速度为() A.9m/s B.9.6m/s C.10m/s D.10.2m/s 2. 晓燕在学校春季运动会百米赛跑中以16s的成绩获得冠军,测得她在50m处的速度是6m/s,到终点时的速度为7.5m/s,则全程内的平均速度是() A.6m/s B.6.25m/s C.6.75m/s D.7.5m/s 3. 在下列有关运动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地球同步卫星在太空做匀速直线运动 B.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C.速度越大的物体运动的路程一定长 D.物体的平均速度可以描述变速运动物体在每一时刻的速度大小 4. 我国著名短跑运动员苏炳添在某次百米赛跑中出9秒99的优异成绩并进入决赛,测得第5秒的速度为 9.5m/s,第10秒到达终点的速度为10.2m/s,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在前5秒内苏炳添的平均速度为4.75m/s B.在后5秒内苏炳添的平均速度为9.85m/s C.在本次百米赛跑中苏炳添的平均速度为10.0m/s D.在本次百米赛跑中苏炳添的平均速度为9.1m/s 5. 在《龟兔赛跑》的故事中,乌龟和兔子同时同地从起点出发,并沿同一直线赛跑,兔子远远超过乌龟时,便骄傲地睡起了大觉,当它醒来后,发现乌龟已悄悄地爬到了终点。从龟兔赛跑开始到兔子睡醒的s?t图象如图所示,图中线OBD、OAC分别是它们的运动图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0?t3这段时间,乌龟的平均速度大于兔子的平均速度 B.兔子的平均速度始终大于乌龟的速度 C.图中线段OAC代表乌龟的运动情况 D.乌龟和兔子相遇时,乌龟通过的路程大于兔子通过的路程 6. 如图记录了甲、乙两辆汽车在平直公路上同时自西向东行驶时的运动情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前2s内甲车运动的路程小于乙车运动的路程 B.甲车做匀速直线运动,速度为16m/s C.乙车在做减速直线运动 D.甲、乙两车在4s内的平均速度相同 7. 在体育与健康测试中,小明跑前500m路程所用的时间为1min20s,跑后500m路程用的时间为2min.则他跑前半路程的平均速度比后半路程的平均速度________(选填“稍快”“稍慢”或“相等”),他跑完全程的平均速度大约是________m/s.8. 奥运会男子200米自由泳冠军孙杨在决赛中取得了1min45s的优异成绩,他此次比赛中游泳的平均速度是________m/s。 9. 小明在“测小车的平均速度”的实验中,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小车从带刻度的、分度值为1cm的斜面顶端由静止下滑,图中的时间是小车到达A、B、C三处时电子表的显示时刻: (1)该实验是根据公式________进行测量的。所用的测量工具是________和________。 (2)实验中为了方便计时,应使斜面坡度较________(填“陡”或“缓”)些。 (3)请根据图中所给信息回答: S BC=________cm,t BC=________s,v AC=________m/s。 (4)实验前必须学会熟练使用电子表,如果让小车过了A点后才开始计时,则会导致所测AC段的平均速度v AC偏________(填“大”或“小”)。 (5)甲、乙两组实验操作中,小车通过的路程之比是2:3,所用的时间之比是4:3,则甲乙两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之比是________。 10. 如图是一小球从A点沿直线运动到F点的频闪照片,若频闪照相机每隔0.1s闪拍一次。分析照片可知:小球从A点到F点共运动了________ cm的路程,小球从B点到E点的平均速度为________m/s,从图中可看出小球做________(填“匀速”或“变速”)直线运动。 11. 如图所示,让小车从斜面的A点由静止开始下滑,分别测出小车到达B点和C点的时间,即可测出不同阶段的平均速度。 (1)该实验原理是________。 (2)为了方便计时,应使斜面的坡度较 ________填“大”或“小”; (3)小车通过AB段时测得时间t AB=1.6s,则AB段的平均速度v AB=________cm/s; (4)在测量小车到达B点的时间时,如果小车过了B点才停止计时,测得AB段的平均速度v AB会偏________(选填“大”或“小”)。 12. 如图是甲、乙两车一起在同一平直公路上同时同向行驶的照片。则________车在做匀速直线运动,甲、乙两在40s内的平均速度v 甲 ________v乙,两车到达750m处所用时间相差________s。

初中物理《运动的快慢》教学设计

初中物理《运动的快慢》教学设计 1.知识与技能 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 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知道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 了解平均速度的概念。 2.过程与方法 体验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认识速度概念在实际中的意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科学与艺术结合所带来的美感。 教学重点:速度的物理意义及速度公式 教学难点 1.建立速度的概念 2.“频闪摄影“研究物体运动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在实际生活中,物体运动的快慢是人们关心的问题。如:在田径运动会短跑比赛中,人们最关心的是谁得冠军;军事上总是希望导弹、作战飞机能够飞得快些…… 问题:如何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 二、速度 1.比较物体快慢的两种方法。 (1)在游泳比赛中,观众和裁判比较运动员游得快慢的方法是不同的。 问题:请同学们说说看,观众用什么方法比较运动员游得快慢?裁判用什么方法比较运动员游得快慢? 学生交流讨论后回答。 归纳:观众的方法实际上是:在相同时间内看物体运动路程的长短来比较快慢;裁判的方法实际上是:物体运动路程相同,看运动时间的长短比较快慢。 (2)学生实验:“比较纸片下落的快慢”。体验两种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 取两张16开纸,其中一张对折一次,另一张对折两次,为了使纸片平稳下落,可将纸片的两端向上叠起一部分,让它们从同一高度同时释放。 (猜一猜):哪一张纸片下落的较快? (试一试):结果与你的猜测一致吗? (议一议):怎样比较纸片运动的快慢?还有其他比较运动快慢的方法吗? (3)再举例让学生讨论:一位同学百米跑用了12s,而一万米跑世界冠军的成绩大约是28min,怎样比较它们运动的快慢? 启发:有两个小球各自的运动的快慢都不变,其中一个小球沿直线运动30m,用了1min;另一个小球沿直线运动40m用了50s。图11-2-1是两个小球运动在某一段时间内的运动情况。两个小球运动的时间、通过的路程都不相等,由图11-2-1,你能否判断哪一球运动得更快? (由图可以看出在每1s的时间内,率二个小球通过的路程长,可以确定第二个小球运动更快。) 学生受到启发:在运动的时间、通过的路程都不相等情况下,每一个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长的物体运动得快。这样就将问题转化为在时间相等的情况下进行比较。 2.在物理学中物体运动快慢的描述 以人们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实践为基础,在物理学中用速度表示物体运动快慢,在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 《运动的快慢》教学设计

《运动的快慢》教学设计 江苏丰县初级中学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快慢,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2.知道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 3.粗略研究变速直线运动,能用平均速度描述变速直线运动的快慢。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例体验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 2.通过对生活中实际事例的比较,理解速度的概念和匀速直线运动与变速直线运动的区别。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具有用“运动有快慢”的观点分析身边事例的意识。 2.通过利用速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感受物理知识的价值,增强对科学的热爱。 二、教学重难点 本节教学内容由“速度”和“匀速直线运动”两部分内容组成,重点介绍了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速度,速度的定义首次提出了用比值定义物理量的方法,速度公式是学生遇到的第一个物理公式,速度单位也是学生遇到的第一个组合单位,要注意领会速度单位间换算的技巧,利用速度公式解题是学生第一次应用物理公式解题,应注意规范化的解题习惯。 讨论物体的运动时,运动的快慢是人们主要关心的问题。速度的计算在小学的数学课中已有接触,学生并不陌生,但在小学的数学中学生习惯于用长度表示速度,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体验分析在运动路程相同的时候,通过比较运动时间来判断物体运动的快慢;在运动时间相同的时候,通过比较运动的路程来比较运动的快慢;在运动时间和路程都不相等的时候,通过比较单位时间内的路程来判断物体运动的快慢,从而理解速度的概念及速度的单位。通过利用公式的简单计算掌握速度单位的换算;通过实际生活中的例子,了解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的区别及平均速度的概念。 重点:速度的物理意义及速度公式。 难点:速度单位的换算、速度的有关计算。 三、教学策略 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体验分析在运动路程相同的时候,通过比较运动时间来判断物体运动的快慢;在运动时间相同的时候,比较运动的路程来比较运动的快慢;在运动时间和路程都不相等的时候比较单位时间内的路程来判断物体运动的快慢,从而理解速度的概念及速度的单位。通过利用公式的简单计算掌握速度单位的换算;通过实际生活中的例子,了解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的区别及平均速度的概念;通过利用速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感受物理知识的价值,增强对科学的热爱。教学中注重让学生经历从自然到物理,从生活到物理的认知过程,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发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灵感,培养学生分析问题方法的多样性,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资源准备 多媒体课件、钢尺、橡皮筋、木梳子。 五、教学过程 教学环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节 导入新对比展示一组运动快慢的图片或视频:飞欣赏,思考。从学生熟悉的实

八年级物理力和运动测试题

八年级物理力和运动测试题 一、选择题(1-16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17-32题至少有一个是正确答案) 1、对于牛顿第一定律说法正确的是 ( ) A、直接证明牛顿第一定律的实验是做不出来的,因此该定律不能肯定是正确的 B、直接证明牛顿第一定律的实验虽然不能做出来,但是可以经过科学推理而得出,因此该定律是正确的 C、直接证明牛顿第一定律的实验是可以做出来的,因此该定律肯定是正确的 D、选用优质的材料,一定能用实验来直接证明该定律 2、下列事例或现象中不能用惯性知识解释的是() A.在马路上骑自行车不宜太快,防止造成交通事故 B.树上熟透的苹果,沿竖直方向落下 C.汽车在刹车或启动时,乘客会前倾或后仰D.在匀速行驶的 列车上,晓明向上跳起后仍然落回原处 3、如图所示,小车处在水平桌面上,用轻绳跨过定滑轮与钩码相 连,在轻绳的拉力作用下沿桌面做匀速运动.若突然剪断轻绳,则小车()A.将继续向前匀速运动 B.运动的将越来越慢 C.将立即停止运动 D.受得摩擦力将越来越大 4、某同学用水平推力推静止在平直公路上的汽车,没有推动,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因为推力小于汽车的重力,所以汽车未被推动B.因为推力小于汽车所受的阻力,所以汽车未被推动 C.虽然汽车未被推动,但推力一定等于汽车的重力D.虽然汽车未被推动,但推力等于汽车所受的阻力

5、忽略一切阻力,原静止在水平面上的大石头被另一块小石头水平撞击,大石头的运动情况是() A.始终静止不动 B.动了一点点,很快停下来 C.撞击时开始运动,然后慢慢停下来D.撞击时开始运动,然后做匀速直线运动 6、一个物体只受到两个力的作用,且这两个力的“三要素”完全相同,那么这个物体() A.处于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B.一定改变运动状态 C.一定做匀速直线运动 D.一定处于静止状态 7、很多体育赛事都与摩擦有关,有时要增大摩擦力,有时又要设法减小摩擦力.下列四个实例中属于减小摩擦力的是() A.在跑鞋的底部有许多花纹和鞋钉 B滑冰运动员所穿的滑冰鞋底部有冰刀C.足球比赛中守门员戴有防滑手套 D举重比赛时,运动员先在手上涂抹“白粉” 8、小刚同学在放学回家的路上,脚被石块绊了一下,身子向前跌倒(如图甲),过了一会不小心脚踩到一块西瓜皮,身子向后摔倒(如图乙).对这两种情景,下 列解释合理的是() A.二者脚的运动状态改变,而上身由于惯性仍保持原来运动 状态 B.二者上身的运动状态改变,而脚由于惯性仍保持原来运动状态 C.前者上身的运动状态改变,而脚由于惯性仍保持原来运动状态;后者脚的运动状态改变,而上身由于惯性仍保持原来运动状态 D.前者脚的运动状态改变,而上身由于惯性仍保持原来运动状态;后者上身的运动状态改变,脚由于惯性仍保持原来运动状态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运动的快慢》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运动的快慢》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运动的快慢》教案 教学目标 1.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 2.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3.知道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 4.了解平均速度的概念。 教学重难点 1.速度的物理意义及速度公式。 2.速度概念的建立;研究物体运动的方法频闪摄影。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3min)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机械运动,虽然知道了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但我们平时所说的物体运动和静止却都是相对某一物体而言的,即相对于参照物而言。 [问题]同是物体的运动,它们的快慢一样吗?你认为哪些物体快,哪些物体慢呢? [讨论] [总结]今天我们就研究如何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板书课题) 二、进入新课,科学探究 (一)生活中对物体运动快慢的比较(8min) 〖师〗平时我们是如何对物体运动的快慢进行比较、判断的? [讨论]比较相同时间内谁走的远,和比较在相同长度内谁用的时间短。 [播放视频1]视频中的画面是怎样比较快慢的?

[播放视频2]比较运动快慢有几种方法? [总结]观众的方法实际上是:在相同时间内看物体运动路程的长短来比较快慢,路程长则比较快,路程短则比较慢;裁判的方法实际上是:物体运动路程相同,看运动时间的长短比较快慢,所用时间短则比较快,所用时间长则运动慢。 (二)物理上对物体运动快慢的比较(6min) [问题]如果物体运动时所用的时间和通过的长度都不相等,又该如何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呢? [讨论]如果时间和路程都不相等,的确不容易比较,但我们是否可以认为让它们的路程或时间相等呢? [总结] (1)让它们的时间相等:比较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谁大,谁运动得就快,谁小,谁运动得就慢。 (2)让它们的路程相等:比较单位路程内通过的时间,谁大,谁运动得就慢,谁小,谁运动得就快。 (三)速度(10min) [结论]物理上用速度来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它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讨论]为什么不用单位路程的时间来表示速度呢? [总结]因为单位时间的路程越大,则速度越大;而单位路程的时间越长则速度越小,故虽然后者也能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但比较起来很不方便,所以我们用单位时间的路程来表示速度。 [播放视频3]速度的引出? [公式],用符号表示为。https://www.360docs.net/doc/0d1332024.html, [单位]路程的单位是米(m),时间的单位是秒(s),则速度的单位就是米/秒,即m/s或m.s-1。 常用单位是km/h或km.h-1。 单位换算:1m/s=1 =3.6km/h 练习:1km/h=______m/s。

关于人教版物理运动的快慢的练习题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运动的快慢的同步练习题 一、选择题 1、速度是40km/h的运动物体可能是( ) A 行人 B 卡车 C 飞机 D 人造卫星 2、关于速度,以下各种说法正确的是( ) A 运动路程越长,速度越大 B 运动时间越短,速度越大 C 相同时间内,通过路程越长,速度越大 D通过相同的路程,所用时间越长,速度越大 3、甲乙两物体都在做匀速直线运动,其速度之比为3:1,路程之比是2:3,则甲乙两物体所用的时间之比 是( ) A 2:9 B 2:1 C 9:2 D 1:2 4、一个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通过相等的路程所用的时间( ) A一定都不相等 B 不一定都相等 C 一定都相等 D 三种情况都不正确 5、甲乙两个物体都做匀速直线运动,甲通过的距离比乙大,而乙所用的时间比甲短,那么甲乙两物体的运 动快慢是( ) A 甲较快 B 乙较快 C 一样快 D 无法比较 6、由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公式v=s/t可知道( ) A 速度跟路程成正比 B 速度跟时间成反比 C 路程跟时间成正比 D 以上说法都不对 7、火车速度为72km/h,汽车速度为18m/s,则( ) A 火车速度大 B 汽车速度大 C 两者速度一样大 D 无法确定 8、甲乙两同学沿平直路面步行,他们运动的路程随时间变化的规 律如图所示,下面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甲同学比乙同学晚出发4s B.4s~8s内, 甲乙同学都匀速直线运动 C.0s~8s内,甲乙两同学通过的路程相等 D.8s末甲乙两 同学速度相等 9、有甲、乙两辆汽车,甲车运动了10km ,乙车运动了15km ,则 运动快的是( ) A.甲车 B.乙车 C.一样快 D.条件不足,无法确定 10、甲、乙两车做匀速直线运动的路程随时间变化的图线,由图可知() A. 甲车快 B. 乙车快 C. 甲走的路程比乙车大 D. 甲走的路程比乙车小 11、甲、乙是两个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甲物体运动的速度大于乙物体运动 的速度,比较两物体通过的路程是() A.甲物体通过的路程长 B.甲物体通过的路程短 C.甲、乙两物体通过的路程一样长 D.条件不足,无法比较 12、甲、乙是两个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甲、乙通过的路程之比为2∶3, 所用的时间之比是1∶2,则甲、乙的速度之比是() A.3∶2 B.3∶1 C.3∶4 D.4∶3 13、一位女士由于驾车超速而被警察拦住。警察走过来对她说:“太太,您刚才的车速是60千米每小时!” 这位女士反驳说:“不可能的!我才开了7分钟,还不到一个小时,怎么可能走了60千米呢?”从以上对话可知,这位女士没有理解下面哪个科学概念() 第 第8小题图

1初二物理-运动的快慢

运动的快慢 学生姓名___________学科_________年级_____________ 教师姓名___________平台_________上课时间_____________ 1.通过对运动快慢和跑步快慢的类比,理解运动快慢的概念。 2.通过对学生的视觉刺激,促进学生对运动快慢的有效记忆。 3.通过视觉类比法,引导学生建构学科知识体系,激发解决相关问题的潜能。 例1、小李和小刘在周长为400米的环形跑道上跑步,小李每秒钟跑5 米,小刘每秒钟跑3米,他们从同一地点同时出发,反向而跑,那么, 二人从出发到第二次相遇需多长时间? 解“第二次相遇”可以理解为二人跑了两圈。 因此总路程为400×2 相遇时间=(400×2)÷(5+3)=100(秒) 答:二人从出发到第二次相遇需100秒时间。 例2、我人民解放军追击一股逃窜的敌人,敌人在下午16点开始从甲 地以每小时10千米的速度逃跑,解放军在晚上22点接到命令,以每 小时30千米的速度开始从乙地追击。已知甲乙两地相距60千米,问 解放军几个小时可以追上敌人? 解敌人逃跑时间与解放军追击时间的时差是(22-16)小时,这段时 间敌人逃跑的路程是[10×(22-16)]千米,甲乙两地相距60千米。 由此推知 追及时间=[10×(22-16)+60]÷(30-10)=120÷20=6(小 时) 答:解放军在6小时后可以追上敌人。

例1:火车提速后,在北京和上海之间的运行速度约 为104 km/h,两地之间的铁路线长1453 km,火车从 北京到上海大约要用多长时间? 提示: 公式变形,用速度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例2:两个带电粒子以相同的速度垂直磁感线方 向进入同一匀强磁场,两粒子质量之比为1:4,电荷 量之比为1:2,则两带电粒子受洛伦兹力之比为() A. 1:1 B. 1:1 C. 1:2 D. 1:4 提示: 平均速度 例3 甲、乙、丙、丁四个物体的运动速度分别是10m/s, 18km/h,450cm/s,1200cm/min,则它们速度由大到 小的顺序是() A.v丁>v丙>v乙>v甲 B.v甲>v乙>v丙>v丁 C.v甲>v乙>v丁>v丙 D.v乙>v甲>v丙>v丁 提示: 单位换算 例4、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时,路程与时间的关系为s=vt, 在图4中,甲、乙两直线分别是两运动物体的路程s和时间t 关系的图像,由图可知两运动物体的速度大小关系是() A.v甲>v乙B.v甲<v乙C.v甲=v乙D.条件不足, 提示: 看图求斜率

(完整版)八年级物理下册力和运动知识点及练习

《力与运动》 一:知识点梳理 1、牛顿第一定律: (1)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的作用的时候,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2)说明: A、牛顿第一定律是在大量经验事实的基础上,并推理而概括出来的,但是我们周围不受力是不可能的,因此不可能用实验来直接证明牛顿第一定律。 B、牛顿第一定律告诉我们:物体不受力,可以做匀速直线运动,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可以不需要力,即力与运动状态无关,所以力不是产生或维持运动的原因。 (3)伽利略斜面实验(牛顿第一定律的推理实验): ⑴三次实验(毛巾、棉布和木板)小车都从斜面顶端滑下的目的是:使车开始沿着平面运动的速度相同。 ⑵实验得出得结论:在同样的条件下,平面越光滑,小车前进得越远。 ⑶伽利略的推论是:在理想情况下,如果表面绝对光滑,运动物体将以恒定不变的速度永远运动下去。 2、惯性: (1)定义:物体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叫惯性。 说明:惯性是物体的一种属性。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有惯性,惯性大小只与物体的质量有关,与物体是否受力、受力大小、是否运动、运动速度等皆无关。 (2)惯性与惯性定律(牛顿第一定律)的区别: A、惯性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属性,而惯性定律是物体不受力时遵循的运动规律。 B、任何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有惯性, C、惯性是不能被克服的但是可以利用惯性做有意义的事情或者 (3)惯性题目的解题思路:①确定研究对象②分析研究对象原来的运动状态③分析研究对象的受力情况以及在力的作用下运动状态的改变情况④分析惯性表现 3、二力合成: (1)合力:一个力产生的作用效果跟几个力共同作用产生的效果相同,这个力就是那几个力的合力。 分力:组成合力的每一个力叫分力。 (2)同一直线上二力的合成: A、同一直线上;方向相同的两个力的合力,等于这两个力的大小之和,方向跟这两个力的方向相同,即F=F1+F2. B、同一直线上;方向相反的两个力的合力,等于两力的大小之差,方向跟较大的那个力的方向相同,即F=F1--F2.(3)物理研究方法:力的合成运用了等效替代的研究方法。 4、二力平衡: (1)、定义:一个物体在受到两个力的作用时,如果能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我们就说该物体处于平衡状态,简称二力平衡。 (2)、二力平衡条件: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作用在同一物体上。 (3)、平衡力与相互作用力比较: 相同点:①大小相等②方向相反③作用在一条直线上 不同点:平衡力作用在一个物体上,可以是不同性质的力;相互力作用在不同物体上,是相同性质的力。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1-3《运动的快慢》专项练习(含答案) (950)

人教版初中物理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运动的快慢》测试卷 学校: 题号一二三四总分 得分 评卷人得分 一、选择题 1.(2分)物理小组的同学想利用闪电和雷声的时间间隔计算闪电发生位置到他们的距离,以下是因位同学提出的不同方案,其中计算结果误差最小的应该是......................... ()A.记录刚刚看到闪电至刚刚听到雷声的时间,再乘以声速 B.记录刚刚看到闪电至雷声刚刚结束的时间贵再乘以声速 C.由两位同学分别按选项A、B两种方法测量时间,求平均值后,再乘以声速 D.由一位同学按照选项A的方法,多测几次对应不同闪电与雷声的时间间隔,求平均值后,再乘以声速 2.(2分)下列图像中,能正确表示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的是:() 3.(2分)课外活动时,小明和小华均在操作上沿直线进行跑步训练.在某次训练中,他们通过的路程和时间的关生系如图所示,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两人都做匀速直线运动 B.两人都不是做匀速直线运动 C.前2s内,小明跑得较快 D.全程中,两人跑步的平均速度相同 4.(2分)下列图像所表示的物体的运动规律中,表示物体做变速运动的是.................. ()

5.(2分)一列队伍长50米,行进速度为2.5米/秒,经过一座全长100米的桥,从队伍的第一个人踏上桥到队伍最后一个人离开桥,总共需用......................................................... ()A.40秒B.50秒C.60秒D.80秒 6.(2分)雅典奥运会上,我国年轻的跨栏名将刘翔,在男子110m栏决赛中,以12.91s的成绩打破了奥运会记录,勇夺冠军。他在上述全程的平均速度约为............................. ()A.7.7m/s B.8.5m/s C.10m/s D.11m/s 7.(2分)某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若6s内通过路程30m,则第2s的速度是............... ()A.15m/s.B.5m/s.C.10m/s.D.无法确定. 8.(2分)图象可以表示物体运动的规律,如图所示,表示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的是哪一段:() A.AB段和EF段; B.AB段和DE段; C.BC段和EF段; D.BC段和DE段. 9.(2分)在日丽无风的体育场,进行百米赛跑。站在终点的计时员,如果在听到起跑枪声开始计时,运动员到达终点时秒表的读数为10.59秒,则运动员跑完百米的时间应为:() A.10.30秒; B.10.59秒; C.10.88秒; D.10.18秒. 10.(2分)做匀速直线运动的小车,前一半路程的平均速度是30m/s,通过后一半路程的平均速度是20m/s,则小车通过全程的平均速度是:() A. 50m/s ; B. 25 m/s ; C. 24 m/s ; D. 10 m/s. 11.(2分)物理学中将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速度的增加量定义为加速度.依据该定义,若某物 体在t时间内速度从v1增加到v2,则加速度为 t 1 2υ υ- .现有一小球从静止开始以3m/s2的加速度加速运动2s,则2s末小球的速度为................................................................... ()

新人教版九年级物理运动的快慢1

运动的快慢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 (2)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3)知道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科学与艺术结合所带来的美感 教学重点:速度的计算 教学难点:速度单位以及单位换算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场面描述:我校的100米决赛正在进行,小明勇夺冠军,同学都羡慕地说,他跑得真快!而在5000米的长跑竞赛中,运动健将小马一举夺得冠军,同学们佩服地说:小马跑得真快! 引导学生从事例中提出问题:小明和小马谁跑得更快呢? 怎样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 二、讲授新课 【学生活动】 学生讨论所提出的问题。学生从小明跑得真快的事例中讨论得出:运动员运动的路程相同,比较哪个运动员先到达终点就是哪个运动快。 得出:“通过相等的路程,用的时间短的运动得快。” 提问:小李步行,而妈妈骑自行车,大家同时从家里出发,怎么判断他们运动的快慢? 学生讨论得出:谁在前边谁就运动得快。 “在相等的时间内,走的路程多的运动得快” 提问:怎样比较小明和小马谁运动得快呢? 讨论得出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 1、取相同的运动路程,比较运动的时间长短; 2、取相同的运动时间,比较运动的路程长短。 (一)、速度----表示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1、概念:速度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2、公式:v=s/t S---路程---米(m) t---时间---秒(s) v---速度---米/秒(m/s)

公式变形:s=vt t=s/v 比值计算:112212v s s v t t 3、单位:米/秒(读法:米每秒)符号:m/s 或m ·s-1 千米/时 符号: km/h 关系:1 m/s=3.6 km/h 引导阅读---小资料: (1)理解速度的物理意义: (2)了解一些运动的速度 例题:P27(略) 强调:解题规范格式;解题前统一单位;代入数据(包括单位);得出结果。 (二)、匀速直线运动 指导学生观察图11.2—2。让他们提出不同之处。从而引出匀速直线运动的含义:物体沿着直线快慢不变的运动。 变速运动:物体运动快慢是变化的运动。 让学生列举一些生活中物体做变速运动的例子(汽车开动时,汽车刹车时,足球在草地滚动时等等) 平均速度:---粗略的描述变速运动的快慢。 v=s/t 强调:①s 是指总路程;t 是指总时间,包括中途停止的时间。 ②算出的速度是某段路程或某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 三、课堂小结 1、怎样表示运动的快慢? 2、速度是怎样计算的? 3、速度的单位怎样进行换算? 4、什么是匀速直线运动,那么变速运动呢?如何粗略的描述变速运动的快慢? 四、随堂练习 1、单位换算 : 20m/s= ; 54km/h= 2、某物体作匀速直线运动,由速度公式v=s/t 可知物体的 ( B ) A.速度与路程成正比 B.速度大小恒定不变 C.速度与时间成反比 D.以上说法都对 3、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甲、乙两辆汽车的运动时间之比是4∶3,通过的路程之比是6∶5,则两汽车的运动速度之比 ( D ) A.3∶2 B.5∶3 C.5∶8 D.9∶10 4、物体作匀速直线运动时,路程与时间的关 系为s=vt s/m 乙

【初中物理】运动的快慢教案 人教版

1.3运动的快慢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 2.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3.知道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 二、过程与方法 1.经历观察物理现象的过程,能简单描述所观察现象的主要特征,具有初步的观察能力. 2.能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具有初步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科学与艺术结合所带来的美感,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有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决心,体验战胜困难,解决物理问题时的喜悦. 教学重点 速度的概念及单位. 教学难点 匀速直线运动的判断及速度单位的换算. 教学方法 观察比较法:通过对生活中实际事例的比较,理解速度的概念和匀速直线运动与变速直线运动的区别. 练习法:通过学生练习,学会应用速度公式的简单计算及速度单位的换算. 教具准备 投影仪、录像机及资料片.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请同学们观看课前准备的录像资料: ·动画片“龟、兔赛跑”的片断 ·战争题材电视片中立体战的片断 [师]刚才的画面中,同学们看到了在地面上沿直线爬行的乌龟、在笔直的公路上行驶的汽车、在空中沿直线飞行的飞机……结合同学们上节课学习的知识,你认为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吗? [生](以地面为参照物)它们都在运动. [生]它们运动的路线都是直的. [生]它们都在做机械运动. [师]它们做机械运动的情况有没有什么区别呢? [生]有.它们有的在天上飞,有的在地上爬. [生]它们运动的快慢不一样. [师]运动有快有慢,怎样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呢? 二、新课教学

1.速度 (1)概念 [想想议议] [师]请同学们继续观看学校田径运动会上100 m 决赛的盛况. [放录像] ·学校田径运动会100 m 决赛 [师]在一片欢呼声中,100 m 决赛的冠军产生了.同样是跑100 m 的运动员,如何比较他们运动的快慢呢? [生]都是百米运动员,他们跑的路程一样长.先到达终点的运动员用的时间短,他运动得就快. [生]通过相等的路程,用的时间短的人运动得快. [师]同学们归纳得很好.大家接着观看另一场精彩的比赛片断 [放录像] ·24届奥运会万米赛片断 [师]比赛还在进行中,怎样比较运动员们运动的快慢呢? [生]看看他们谁跑在最前面,跑在最前面的人跑的路程最长,而时间一样. [生]在相等的时间内,跑的路程长的运动员运动得快. [师]通过同学们的分析,我们已经知道在路程相同的情况下,通过比较时间的长短来判断运动的快慢;在时间相同的情况下,通过比较路程的长短来比较运动的快慢.请同学们继续关注下面的问题. [投影] 学校百米赛冠军的成绩是12 s ,24届奥运会万米赛冠军的成绩是28min ,怎样比较他们运动的快慢? [生]根据前面的方法,可以比较他们一段相同路程内的时间或比较他们一段相同时间内的路程. [生]可以比较他们在1 s 内运动的路程. [师]请同学们分别计算他们在1 s 内的路程. 一名同学板演 学生演算、教师巡视. 百米冠军: s m 12100=8.33 m /s 万米冠军:s m 168010000=5.95 m /s [师]在物理学中物体运动的快慢用速度(velocity)表示.同学们刚才求出的就是两名运动员各自的速度.速度等于什么呢? [生]速度等于路程除以时间. [生]刚才计算的是1 s 内运动员跑的路程,所以说速度等于1 s 内的路程. [师]能不能分别计算出两名运动员在1 min 内、1 h 内跑过的路程,来比较他们运动的快慢呢? [生]可以. [师]“1s 、1 min 、1 h ”都叫做单位时间,所以可以把速度定义为“单位时间内的路程”. [板书]速度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2)公式 [师]在以前的学习中,同学们肯定已经注意到,每一个物理量都有自己的表示符号.物

八年级物理力和运动单元测试题

八年级物理力和运动单元测试题 班级姓名 分)分,共34一、填空题(每空11.我们把________的性质叫做惯性,________物体都有惯性,惯性是一切物体的固有.________ 2.物体在不受外力作用下,原来静止的,将保持 ________状态,原来运动的,将保持状态.________ 3.二力平衡的条件是:作用在________的两个力,必须________相等,方向________,上.________并作用在 4.被运动员一脚踢 出去的足球,还会在空中飞行一段时间,这是由于________的原因.又.________力和________力作用的结果,而不断改变它的运动由于足球运动中受到________有关.________________有关,还跟 5.大量实验表明,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 6.静止放在水平桌面上的黑板擦,受到 ________力和________力;这两个力的施力物.________________,这两个力的关系是体,前者是________,后者是 7.旅游鞋的鞋底制成凹凸不平的形状是为了________.较大的旅行包或旅行箱安上小.轮子,这是为了________ 8.用钢笔写字时,钢笔和纸之间的摩擦是________;用圆珠笔写字时,圆珠笔和纸之摩擦.间的摩擦是________ 9.力能改变运动物体速度的 ________或________,运动物体如果不受任何外力的作用,.,它将做________________,方 向________则物体运动速度的大小 10.车轮上印有花纹,这是为了________;机器经常加润滑油是为了________;传送带的皮带轮上打皮带蜡是为了________;犁的表面必须保持光滑,这是为了________犁面与泥.________土面间的摩擦;冬天雪后道路冻结,往往在路上撒些炉灰,这是为了分)393分,共二、选择题(每题).关于运动和力的关系,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11.力是保持物体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的原因 A .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B .停止用力,运动物体就会停止下来C .物体受到力才会运动D ) 12.关于惯性,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一切物体在不受外力作用时,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性质,叫惯性 A .汽车突然刹车时,乘客向前摔倒,是因为乘客上半身有惯性,下半身没有惯性 B .推出去的铅球能在空中继续运动,是因为铅球具有惯性C D.惯性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属性,物体受力或不受力,运动状态改变或不改变,都具有惯性).电灯吊在天花板上,下列各力中属于一对平衡力的是(13 .灯受到的重力和灯对天花板的拉力A .电线对灯的拉力和灯受到的重力B .灯对电线的拉力和电线对灯的拉力C .灯对电线的拉力和电线对天花板的拉力D 14.在火车的车厢里竖直向上抛出一小球,小球仍落回原处(以车为参照物),则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火车一定处于静止状态A .火车可能处于静止状态B .若火车是运动的,则肯定是做匀速直线运动C .据此不能判断火车是静止的还是运动的D ) 15.下列情况中,物体运动状态一定能发生改变的是( .物体没有受到摩擦力的作用A .物体受到重力和浮力的作用B .物体受到力的作用但合力为零 C .物体只受到地球的吸引力 D ).关于滑动摩擦,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16.凡是相互接触的两物体间一定存在着摩擦力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1-3《运动的快慢》专项练习(含答案) (387)

人教版初中物理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运动的快慢》测试卷 一、选择题 1.(2分)课外活动时,小明和小华均在操作上沿直线进行跑步训练.在某次训练中,他们通过的路程和时间的关生系如图所示,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 A .两人都做匀速直线运动 B .两人都不是做匀速直线运动 C .前2s 内,小明跑得较快 D .全程中,两人跑步的平均速度相同 2.(2分)某物体用v 1的速度运行了t 秒钟,接下来又用v 2的速度运动了t 秒钟。那么该物体在这两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是 ............................................................................................. ( ) A .v 1+v 22 B .2v 1·v 2v 1+v 2 C . v 1+v 2 2v 1·v 2 D .v 1·v 2v 1+v 2 3.(2分)一列火车以速度为60km /h 开始刹车进站,若滑行500m 后静止在站内,则滑行过程中火车的平均速度是 ..................................................................................................... ( ) A .30km /h B .60km /h C .15km /h D .少条件不好判断 4.(2分)某物体在做匀速直线运动,由公式v =s t 知,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 A .v 与s 成正比 B .v 与t 成反比 C .s 与t 成正比 D .以上说法均不对 5.(2分)某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由速度 公式v =s /t 可知物体的: ( ) A .速度的大小恒定不变; B .速度与路程成正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