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琴作品中和声曲式的分析方法研究

合集下载

肖邦B大调夜曲op.32 no.1的和声与曲式分析

肖邦B大调夜曲op.32 no.1的和声与曲式分析

肖邦B大调夜曲op.32 no.1的和声与曲式分析肖邦是19世纪最伟大的钢琴作曲家之一,他的作品以其浪漫主义的情感和优美的旋律而闻名于世。

在他众多的钢琴作品中,B大调夜曲 Op. 32 No. 1 可谓是其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充满了浓厚的浪漫气息和富有表现力的和声。

本文将结合和声分析与曲式分析,为大家呈现这首美妙的肖邦夜曲。

【和声分析】B大调夜曲 Op. 32 No. 1 的和声运用非常丰富,富有戏剧性和情感表达力。

整首曲子采用了典型的A-B-A-Coda曲式,每一部分的和声运用都有其独特之处。

我们来看A部分。

A部分以静谧、悠扬的旋律开篇,主旋律被悠扬的和弦伴奏所环绕,营造出宁静、幽深的氛围。

和声上,A部分主要采用了B大调、F#大调和E大调作为基调,通过层叠的和声交替进行,使得旋律更加丰富多彩。

在A部分的末尾,肖邦运用了C#大调的和弦过渡到了B部分,为接下来的情感高潮做了铺垫。

接着,我们来看B部分。

B部分是整首曲子的情感高潮部分,旋律明快而激昂,和声变化也更加丰富多彩。

B部分以F#小调展开,营造出一种戏剧性的氛围,接着通过层叠的和弦过渡到了A大调,情感迅速转折。

然后肖邦以华丽的技巧展示了钢琴的音色魅力,在旋律上进行了华丽的变奏,和声上也运用了许多变化,如层叠的和弦、转位的和弦等,增加了曲子的表现力和戏剧性。

整个曲子的和声运用非常巧妙,通过丰富多彩的和声变化和层叠的和弦,使得旋律更加丰富多彩,情感表达更加丰富深刻,让人沉浸感受到肖邦浪漫主义情感的深邃。

我们来看A部分。

A部分以静谧、悠扬的旋律开篇,主旋律被悠扬的和弦伴奏所环绕,营造出宁静、幽深的氛围。

A部分主题明快优美,情感平和,是整首曲子的开篇。

整首曲子的曲式结构紧凑,情感起伏跌宕,通过A-B-A-Coda的结构反复变奏,使得整首曲子更加富有戏剧性和动听性。

肖邦在曲式上的安排也使得整首曲子井然有序,表现出了浓厚的浪漫主义情感。

通过以上的和声分析与曲式分析,我们不难发现,肖邦B大调夜曲 op.32 no.1 具有丰富的和声变化和戏剧性的曲式结构,充分展示了肖邦浪漫主义情感和钢琴演奏技巧的魅力。

车尔尼作品第849号《钢琴流畅练习曲集》和声曲式分析

车尔尼作品第849号《钢琴流畅练习曲集》和声曲式分析




SⅡ6 、 SⅡ7 、 重 属 增 六和 弦 以及 大 量 的和 弦 外 音 等 。 这 些 和 弦 犹 如 钢 筋 一 般 支 撑 着 千 姿 百 态 的 钢 琴 织 体 大厦 。甚 至 在 相 同 的和

c大
G大
c大
声 进 行 中 有着 完全 不 同 的 织 体 写 法 而 表 达 不 同 情 感 这 也 正 展
1 0 5
以微 小 的 启 发


8 4 9练 习 曲和 声 语 言 的 基 本 特 征

8 4 9练 习 曲 共 3 O条 . 全部 建立在 “ 大小调 和声 ” 体 系之上 , 从 车 尔 尼 所 创 作 练 习 曲 的 数 量 之 多 以及 其 精 妙 灵 巧 的 风 格 特 点

a1

8 4 9的 3 0条 练 习 曲 中 , 和声、 曲 式 的 运 用 以第 2 O条 比较 典
型. 详细分析如下 .
A I I o r u#p i ∞・ ”I ・ J ;棚
F :T

s :
. ~ … . ~ 一 … …
一 一 一
^ 群 # ,~ 一 一
畸・
1 .
再现 单二部曲 式
并 列单二部曲 式 再 现单三 部曲式
1 、2 4
2 、1 1 、2 9 、1 6 4 、5 、8 、9 、1 0 、1 9 、2 0 、2 1 、2 7 、2 8 、3 0
当今 时代 .音 乐 的 写 作 已经 由 贝 多 芬 时 代 的 古 典 主 义 到 浪 漫 主 义再 到 新 古 典 主 义 以及 序 列 音 乐 、 先锋 派 . 音 乐 的发 展 越 来

钢琴作品中和声曲式的分析方法

钢琴作品中和声曲式的分析方法
投稿热线 :0 1 0 -6 3 5 8 5 7 3 f \ 6 3 5 8 3 0 1 3
投稿邮箱 :h h z s z z s @s i n a c o m
谱例4
3 . 段落层 次
段 落层 次 ,指 音乐 作 品发展 的各 个 阶段 。在层 次 的划分 过 程 中,须考虑和声 的布局性功 能,即终止式所起 的作用 。在分析中,另 有一些模糊 的部分难以划分结构,则需要从材料 上进行观察与 比较 。
后 , 根 据 和 弦 发 展 的必 然 逻 辑 , 可 大 致 丰 : 断 出其 它 和 弦 的 性 质 , 这
也 是和 声进 行 中必然 规 律 的一种 体现 , I 口 和声 中 “ 谁到 谁 ”的 问
题 , 对 和 声 进 行 这 一 规 律 的 不 断 探 索 与 把 握 ,对 音 乐 创 作 非 常 关
必要有 。
3 . 结合旋律法
旋律 作为音乐 外在的灵魂 ,是音乐作 品鲜 明的个性特 征所 在 。
因 而 ,很 有 必 要 对 乐 曲 的主 题 旋 律 进 行 结 构 分 析 。在 此 , 可 对 主 题 旋 律 进 行 首 调 视 唱 , 根 据 其 中所 出 现 的 音 级 素 材 ,利 用 已 有 的 和 声 知 识 进 行 尝 试 性 的 配 置 。 由此 , 便 对 和 声 的选 择 有 个 大 致 的 认 识 。
曲 式 的 基 本 概 念 ,指 音 乐 作 品 的 结 构 名 称 。正 是 由 于 曲 式 的 不 它 起 着 巩 固 已陈述 内容 的 作 用 ,并 为 新 素 方法
断进化 ,才 使得音乐 作品得 以更 充分地发展 ,同时 ,曲式 也使音乐 作品在整体 布局上更 富戏剧性 与规 范性 ,在作 品 曲式 的分 析 中,重 点研 究三 大问题。一、主题 发展 ,二、调性布局 ,三 、段落层次 。 1 . 主题发展 在分析 之前 ,应认 真研究乐 曲核 心动机的材料 构成 ,综合 分析 节奏 、速度 、力度 、织体 、旋律形态等 因素 ,看清 动机所具有 的特 质 。但乐 曲中除核心动机 外,往往会有 其它辅助动 机, 以增 强乐 曲 的变化与对 比。如 谱例 2 所示 :O p . 2 N o l《 f 小调钢琴奏 鸣曲》第一 乐 章 由两种动机材 料组成 :一是分解 向上 的和弦动机 ,二是级进 向下 的音阶动机 。 接 下 来 ,在全 曲分 析 中 ,应 敏 锐地 发现 动机 的 影子 ,并 认真 研究 动机 的变化及 发展手法 。动机 的惯用 发展手法主要 有:模进 、

车尔尼作品第849号《钢琴流畅练习曲集》和声曲式分析

车尔尼作品第849号《钢琴流畅练习曲集》和声曲式分析

车尔尼作品第849号《钢琴流畅练习曲集》和声曲式分析作者:郑秀玲来源:《音乐时空》2014年第24期摘要:卡尔·车尔尼是奥地利钢琴家、作曲家,一生编写了大量钢琴练习曲,其中作品第849号是钢琴学习者的必经之路。

本文从和声语言的基本特征与曲式结构两大方面论述了所用和弦、和声进行及练习曲的段落划分方法。

关键词:车尔尼849的艺术价值和声、和弦选择曲式与结构样式卡尔·车尔尼(1791-1857)是奥地利钢琴教育家、作曲家,从小跟随父亲学习钢琴,后师从贝多芬、胡梅尔、克列门蒂等人。

车尔尼深受贝多芬的影响,作品多为传统古典主义的风格。

他一生编写了大量的钢琴练习曲,为全世界学习钢琴的学生提供了一套系统的、科学的基础教材。

作品第849号(以下简称849)《钢琴流畅练习曲集》更是学习钢琴的必经之路,为培养钢琴演奏的高技术人才做预备练习。

正如方百里在849练习曲的前言里所说:“849练习曲虽然仍是一本较浅的练习作品,但它所包含的技术类型是较为丰富的”。

(上海音乐出版社1990年7月第1版)然而支撑本练习曲的因素除了技巧外,还有不可低估的艺术价值,它使其摆脱了枯燥的钢琴技术练习而成为一部集音乐艺术和钢琴艺术于一身的传统古典主义作品。

它流畅的旋律线条,纯净、明朗的和声风格以及清晰、细巧、富含逻辑的曲式结构为钢琴学习者提供良好的学习范例。

当今时代,音乐的写作已经由贝多芬时代的古典主义到浪漫主义再到新古典主义以及序列音乐、先锋派,音乐的发展越来越多样化、个性化,和声手法变幻无穷,然而,万变不离其宗,现代作品美的源泉以及根本原理是建立在传统古典主义作品之上的,此时,追溯回望车尔尼的练习曲849,我们将在对它的研究中发现深刻而永恒的艺术奥秘。

仔细深入地研究车尔尼849练习曲尤其是对钢琴学习者来说是非常必要的。

本文拟对849练习曲的和声与曲式做一详细分析解读。

希望能给予音乐学习者以微小的启发。

一、849练习曲和声语言的基本特征849练习曲共30条,全部建立在“大小调和声”体系之上,从车尔尼所创作练习曲的数量之多以及其精妙灵巧的风格特点中可以看出,车尔尼对传统大小调和声手法的使用非常地娴熟,可谓是信手拈来。

拉威尔钢琴独奏作品《水的嬉戏》曲式结构、和声赏析

拉威尔钢琴独奏作品《水的嬉戏》曲式结构、和声赏析

拉威尔钢琴独奏作品《水的嬉戏》曲式结构、和声赏析作者:李蔚然来源:《北方音乐》2015年第23期【摘要】本文立足于对拉威尔钢琴独奏作品《水的嬉戏》的曲式结构、和声理论重难点进行探究分析,并赏析其音乐艺术内涵,为进一步深入研究和声理论提供参考。

【关键词】法国印象主义音乐、钢琴独奏作品、曲式结构赏析、和声赏析、理论研究一、引言拉威尔,法国作曲家、钢琴家。

尚在学生时代就已显露创作才华,求学阶段作有:钢琴曲《帕凡舞曲》、《水的嬉戏》、《古风小步舞曲》、《悼念逝去公主的孔雀舞》,小奏鸣曲,弦乐四重奏,歌曲《谢赫拉查德》等留传于世的乐曲,并且已具有明显的印象主义音乐特征。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是拉威尔主要的创作时期,他的创作步入成熟时期,其间产生了他最优秀的作品,重要作品包括:钢琴套曲《夜之幽灵》、《镜子》、《高雅而伤感的圆舞曲》,管弦乐《西班牙狂想曲》,舞剧音乐《达夫尼斯与克洛埃》、《鹅妈妈》,歌剧《西班牙时辰》,室内乐《钢琴三重奏》,歌曲《马拉美的三首歌》等。

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主要的代表作品有:钢琴组曲《库泊兰的墓志铭》,舞蹈诗《华尔兹》,小提琴幻想曲《茨冈女》,《小提琴奏鸣曲》,管弦乐曲《鲍莱罗》和两部钢琴协奏曲。

本文我重点分析钢琴曲《水的嬉戏》。

此曲是拉威尔学生时代创作的钢琴曲,作于1901年。

是最早成熟的作品之一,显示出精湛的技巧和简洁清晰的曲式。

乐曲包含两个主题,用单乐章古典的传统奏鸣曲式写成,但并不是很严格地照搬古典主义时期音乐的调性关系结构图。

拉威尔虽然在乐谱上引用了著名象征主义诗人亨利-德-雷尼尔的诗句,但从他对这部作品一段话的描绘中,更恰当地体现出乐曲的结构特点和创作手法。

他觉得《水的嬉戏》来源于他作品中所具有的各种钢琴的创新性以及创造力,它是通过各种水声、溪流、喷泉、瀑布发出的音乐之声而激发起灵感。

拉威尔将词曲献给了他的老师福雷,他的献辞是“仅献给我最敬爱的老师福雷”,1902年由R-维涅在民族音乐协会的音乐会上首演。

肖邦B大调夜曲op.32 no.1的和声与曲式分析

肖邦B大调夜曲op.32 no.1的和声与曲式分析

肖邦B大调夜曲op.32 no.1的和声与曲式分析1. 引言1.1 背景介绍肖邦B大调夜曲op.32 no.1是肖邦在其创作生涯中的一个杰作,被认为是浪漫主义钢琴曲中的经典之作。

这首夜曲创作于1837年,属于肖邦的晚期作品之一。

在这个时期,肖邦的创作风格逐渐转向更加成熟和复杂,展现出他作为作曲家的巅峰水准。

肖邦的夜曲以其独特的旋律和丰富的和声而闻名,每一首夜曲都表达了不同的情感和氛围。

而这首B大调夜曲则展现了肖邦对音乐表达的深刻理解和对和声结构的灵活运用。

通过细腻的旋律、情感丰富的和声以及复杂多变的曲式,肖邦在这首夜曲中构建了一个充满魅力和想象力的音乐世界。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对肖邦B大调夜曲op.32 no.1进行深入的和声与曲式分析,探索其中隐藏的音乐语言和情感表达。

通过对每个部分的细致解读,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肖邦这位伟大作曲家的音乐才华和艺术魅力。

2. 正文2.1 和声分析肖邦B大调夜曲op.32 no.1的和声运用非常丰富多彩,展现出肖邦独特的音乐语言和创作风格。

整首曲子以B大调为基调,通过巧妙的和弦变化和音程运用,营造出一种旋律优美、情感深沉的氛围。

在开头部分,肖邦运用了富有变化的和弦进行,通过不同和弦的转换和连续,使得听众在旋律中感受到一种浑然一体的和声美感。

在主题呈示和发展部分,肖邦巧妙地运用了对位法和变奏技巧,使得旋律在不同声部间有机呼应,营造出一种声部间跌宕起伏的和声效果。

在副部和尾声部分,肖邦则通过和弦的跳跃和反复运用,增加了音乐的张力和层次感,使得整个曲子在和声上呈现出一种逐渐紧张、高潮迭起的情感表达。

肖邦B大调夜曲op.32 no.1在和声上的运用非常出色,既保留了浪漯随性的特点,又充满了音乐的深刻内涵,是一首典型的肖邦代表作品。

2.2 主题呈示和发展在肖邦B大调夜曲op.32 no.1中,主题的呈示和发展是整首曲子中非常重要的部分。

这首夜曲的主题由柔和的琶音引入,随后由右手旋律展开,仿佛是弹奏者在述说一段动人的故事。

曲式分析中应用和声的价值研究

曲式分析中应用和声的价值研究
黄河之声
2 0 1 7 年第9 期
曲式 分 析 中 应 用 和 声 的 价 值 研 究
李 瑞 彪
( 黔 南民族师 范学 院音乐舞蹈 学院 ,贵州 都匀 5 5 8 0 0 0 )
摘 要: 在进 行 曲式 分析时 ,为 了加 强有关作 品结构和 调性分 析的准确 性 ,我 们通常 会应用到 与和声学 相关联 的知 识 一般 来说 ,曲式 结构从其建立 到变化 ,和 声运动规律都 在其 中扮演着 重要 的角色 ,无论是对 于调性 的布局 ,乐
0 5: 2 3 .
音乐 的效 果,此外我们 还可 以将材 料进行 一定的处理 ,例如重 复 以 及 变奏等 。总之就是 改变乐句 和乐段 的对称 性 ,进而使 结构发生 变
转调等等 。和声与调性的发展顺序是相反的,大多数和声 的发展顺序
是 由主和弦开始,历经 下属和弦 、属和弦最后又变为主和弦 ,但调性 却完全不 同, 由从属方 向开始 ,在结束时转向为下属方 向。 当我们对 一部作 品进 行分析时 ,首先要做 的就是确 定该部作 品 的调 性 以及调式 。通常情 况下 ,一 部音乐作 品在最开始 的时候 都会 出现 几个和弦 ,其基本 目的是确定 调性和调 式 ,这样就 会给调性 布 局 的分 析降低一 定的难度 。调性和 调式与结构 联系紧密 ,随着结 构 的发展 ,调性调 式也会发 生变化 。关于这一方 面我们可 以通过变 化
四 .结语
总之 ,和 声在 曲式分 析中可 以起到关键 的作用 ,只有真正对 和
声进行系统性的分 析,才能更加 了解 曲式结构,使用上也能够跟得心
应手 ,人们也才 能更方便地体会到音乐作品渴望表达 的真正情感。■
[ 参考文献]
[ 1 ]贾伟. 和声曲式分析 [ J ] . 戏剧之家, 2 0 1 6 , 1 3 : 8 0 — 8 1 . [ 2 ] 胡志勇 . 和 声分析在 曲式分析 中的作 用探讨 [ J ] . 黄 河之 声, 2 0 1 6

曲式与作品分析——贝多芬《第八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

曲式与作品分析——贝多芬《第八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

曲式与作品分析贝多芬《第八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目录背景介绍:c小调第八钢琴奏鸣曲《悲怆》,德国作曲家贝多芬作品第13号,创作于1798年至1799年初,作品献赠给他的赞助人与仰慕者利赫诺夫斯基王子。

本曲是贝多芬早期钢琴奏鸣曲之顶峰的杰作,也是因其戏剧性的优美旋律而为世人所熟悉的作品。

本曲无论在内容、旋律和结构等诸多方面,都渗透着一种日耳曼民族特有的理性,这也是贝多芬等德国音乐家共有的特质。

本曲的演奏技巧并不太难,因此被演奏的机会也非常之多,更是许多钢琴初学者爱不释手的曲目。

在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中,《悲怆》是第一首由他本人亲自写上标题的作品。

关于“悲怆”这个词汇,与贝多芬后半生那感人肺腑而又凄怆深刻的悲剧性生活还有相当的一段距离,因为这毕竟是他的早期作品。

速度:Grave结构图示:呈示部一.旋律图示:主部连接部二.曲式结构三.旋律外形主部主部由两句构成,皆是先扬后抑的写法,所以是先上后下的走向。

连接部。

开头有两次向下的重复运动,中间部分上行较多,尾部再次下行,所以为抑扬抑的写法。

副部一从图上看,起音落音位置有所改变,大致为上扬的写法。

副部二先上后下,为先扬后抑的写法。

结束部先上后下,即先扬后抑。

四.音列主部连接部副部一副部二结束部五.音域分布主部主要分布在c1~c3之间,由于在c2~c3间上行后有下行,所以在此段区间音的分布较密。

连接部音域为#f~降e3,在c1~a2区间内分布较密。

副部一此部分包含了很多大跳,横跨多个区间,其中音在a1~降b2区间内分布较密。

副部二音域为g1~f3,其中在降e2~降e3区间内分布较密。

结束部结束部较短,音域从d1~降e3,在此音域的中间部分分布较密。

六.骨架音主部起音:c1 落音:c2 重音:c1 f1 c2 f2 c3 e2 长音:c2 最高音:c3最低音:c1连接部起音:b1 落音:a 重音:g2 长音:g2 最高音:降e3 最低音:#f副部一起音:降B 落音:降b1 重音:降B 降b1 长音:降g2 f2 最高音:降b2 最低音:降A1副部二起音:降e2 落音:降b1 重音:降e2 降e3 降b1 长音:降e2 最高音: f3最低音:g1结束部起音:降e2 落音:d1 重音:降e2 降e3 降a1 降a2 长音:降e2 降e3 最高音:降e3 最低音:d1七.音程统计主部纯一度:2 连接作用小二度:17 级进大二度:6 级进增二度:4 级进大三度:6 级进间的缓冲纯四度:2 向下跳进纯八度:1 向下跳进连接部纯一度:2 长音后的连接小二度:29 辅助音,经过音,级进大二度:5 级进小三度:14 穿插于旋律向下的进行中大三度:4 穿插于旋律向下的进行中纯四度:9 穿插于旋律向下的进行中减五度:2 反向缓冲向下的进行动势纯五度:5 向上大跳小六度:1 开头时的向上大跳小七度:2 向上大跳大七度:1 向上大跳副部(1)纯一度:24 同音保持,用于缓冲小二度:28 级进大二度:38 经过音小三度:8 穿插于级进间纯四度:6 增强调性感纯五度:4 增强调性感增五度:1 增强和声的色彩感大六度:2 增强和声的色彩感小七度:5 跳进使用小九度:1 向上大跳入高音区大九度:2 向上大跳入高音区小十度:1 向上大跳入高音区纯十五度:4向上大跳入高音区小十七度:4向上大跳入高音区纯十八度:2向上大跳入高音区副部(2)纯一度:9 同音保持小二度:44 向上级进,经过音,辅助音大二度:31 经过音,辅助音减四度:2 增强和声的色彩感纯四度:1 增强调性感纯五度:1 增强调性感大六度:1 跳进小七度:1 大跳大十六度:1大跳结束部纯一度:1 连接前后句,有顶真的效用小二度:2 向上级进大二度:1 向上级进小三度:1 穿插于级进中大三度:1 穿插于级进中大七度:1 使调性不稳定纯八度:5 上下多次大跳,强调调性纯十五度:1八.音型模式音型名称作用比例八分音符最小值 1四分音符常用值 2二分音符常用值 4 .二分符点音符常用值 6全音符最大值8九.节奏模式节奏类型最大值最小值最高音最低音顺分-等分.c3 c1等分-逆分 c3 升f1逆分.b1 g2顺分-等分 g2 升f1 顺分-等分降d1 降e3 顺分降b2 d1 等分降b a顺分.降g2 降d2顺分降e2等分降e3 降e2 十.主题旋律引子:主部主题:副部主题1:副部主题2:十一.分层结构引子:主部主题:副部主题1:副部主题2:十二.小结悲壮的慢板引子揭开了全曲的序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7年第6期(总第318期)
北 方 音 乐
Northern Music
NO.6,2017
(CumulativelyNO.318)钢琴作品中和声曲式的分析方法研究
李瑞彪
(黔南民族师范学院音乐舞蹈学院,甘肃 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 558000)
【摘要】钢琴是现代音乐作品经常应用的乐器,在钢琴演奏中,和声曲式分析方法的应用可以帮助演奏者更好的演绎钢琴作品。

和声曲式是钢琴作品演奏分析的要素,和声主要具有功能性、色彩性、布局性,并以此来承接曲式分析。

文章对钢琴作品中和声曲式的分析方法展开研究,为演奏者钢琴作品的深化了解提供分析方法,以此来提高演奏者的钢琴演奏水平。

【关键词】钢琴作品;和声曲式;分析方法
【中图分类号】J624 【文献标识码】A
钢琴作品的演奏中,和声曲式是演奏者理解作品内涵,进行情感表达的重要元素。

和声曲式不是某一阶段的产物,而是在发展过程中不断成熟、不断完善的,古典主义发展时期是其逐渐形成、发展完善的关键阶段。

纵观钢琴作品,可知其是多种题材的组合,和声丰富,因此研究钢琴作品中和声曲式分析方法极为必要。

笔者主要是以贝多芬、莫扎特的钢琴作品为例,系统研究和声曲式的分析方法,了解两者的关系,以便于为演奏者更好的进行钢琴作品演奏构思提供参考意见。

一、钢琴作品的和声分析
和声分析就是细致读谱后判断调式调性,在特定的调式范围内,每个调式在作品演奏中的作用不同,找出钢琴演奏中各声部含有的具有和声意义的音做和弦音,分析归纳弦音的调式级别,以此能够判断在钢琴演奏中应用的不同和弦。

演奏者在钢琴作品的演奏中,首先要分析作品乐句中的和声,了解不同调式及其作用,有利于演奏者较快理解钢琴作品的情感内涵以及乐句情绪的变化走向。

和声一般情况下,遵循“主—下属—属—主”的必然逻辑,在《实际演奏中将和弦添加进来,丰富乐句的和声结构。

如贝多芬钢琴鸣奏曲Op.13》第三章乐曲的演奏中最开始有8个分乐曲片段,演奏者在左手演奏中呈现出和弦分解的状态,将乐句的和弦连接起来就形成完整的和弦,演奏者在做好和弦标记后,可以快速进行和弦演奏,提高演奏的准确性。

在和声演奏中,将四个声部组织起来,丰富和弦链条;通过组合、调整和弦本身的结构以及排列方法,增强乐句演奏的色彩感觉;最终在演奏中以鲜明的终止式结构进行布局,让最终的和声在终止过程中,还能够呈现出声乐的延绵之感。

二、钢琴作品的曲式分析
在钢琴作品的演奏中,曲式结构分析有利于掌握作品的整体脉搏,利用曲式可以将作品的风格以及乐章的人物形象、音乐形象表现出来。

钢琴作品的曲式结构实际上就是音乐作品的乐章结构,随着曲式结构的变化发展,现代钢琴作品的内涵、风格以及表达形式也不断发生变化,作品的整体布局更加规范和完善。

如莫扎特歌剧中的《唐璜》音乐《香槟》在钢琴演奏中,就是以陈述性的曲式结构进行平行分析,乐曲具有两个句式,但从总体上来看,句式结构基本相同,都表现为a+a1的形式,仅在第一个句式的结构进行处理,促使两个句式更加完美的结合,前后乐章相互呼应,以此来提高音乐的整体演奏效果。

在钢琴作品的曲式分析上,主要是研究主题发展、调性布局以及段落层次三方面的问题。

主题发展问题研究上,应该分析钢琴作品核心动机的材料构成,包括乐曲演奏的力度、速度、节奏、旋律等基本要素,只有掌握核心要素确保钢琴演奏的整体框架不动摇,才能够确保作品的顺利演奏,另外在演奏中还出现辅助动机元素,以此来增强演奏作品的变化,从而形成音乐的高低起伏之势;调性布局上,主要是通过对比、铺陈展开以及再现来展示乐曲的变化,营造不同的情感色彩,强化钢琴作品的风格气势,如莫扎特的钢琴曲中,一般通过调性的应用,可以使D大调表现出强烈的辉煌气势,b小调营造阴暗、死气沉沉的气势渲染开来,最后通过展开、再现的作用来将钢琴作品的声调引导回主调上,完整地进行作品演奏。

三、钢琴作品和声曲式的分析方法
钢琴演奏中,演奏者要提高和声曲式分析意识,应用不同的方法进行分析,实现作品演奏动机元素的和谐统一,从而更加自然、准确、流畅地演奏钢琴作品。

(一)整体把握法
演奏者在进行和声曲式分析时,要把握钢琴作品的主调,避免整个演奏都脱离主旋律,一般情况下,演奏者可以用看曲终和弦的方法确定主调,这是现代钢琴作品基本都含有的部分,但部分作品是从下属、重属、离调开始和弦,在钢琴演奏中,要根据具体作品来进行分析。

主调确定完成后,要划分乐章分层次,可以按照段落划分的方法进行划分,如可以根据呈示段再现频率以及曲式结构的原则进行判断,确定作品的曲式风格,最后,引用和弦与终止符来对乐章片段中的和声部分进行标记,以此来完成和声曲式的分析。

(二)结合旋律法
钢琴作品演奏中,旋律是展现音乐风格、塑造音乐形象的关键元素。

演奏者完成主调分析后,可以根据调式音级调配和声知识,然后组织其他三个深部进行和声验证、对比,以便于对乐曲中和弦的选择有全新认识。

四、结语
钢琴作品的演奏中存在较多共性,演奏者应该加深和声曲式分析,整体把握作品的主调以及和弦的选择方法,充分了解钢琴演奏的共性与个性,以便于形成整体认知和感性认识,更深刻地了解作品的精神文化内涵,在作品演奏中形成自身独有的演奏风格。

参考文献
[1]石静.钢琴作品中的和声曲式分析方法刍议[J].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4(10):33-34.
[2]孙小成.钢琴作品中和声曲式的分析方法[J].黄河之声,2013(03):52-54.
[3]赵康延.流行音乐和声技法与曲式结构刍议[J].北方音乐,2016,36(10):36.
[4]刘正伟.德彪西前奏曲《沉没的教堂》曲式结构与和声技法分析[J].当代音乐,2015(31):89-90.
作者简介:李瑞彪(1985—),男,汉族,黔南民族师范学院音乐舞蹈学院,讲师。

Northern Music 6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