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内涵-滕王阁序
滕王阁序解读

滕王阁序解读
《滕王阁序》是唐代文学家王勃创作的一篇骈文诗,描绘了楚国滕王登上阁楼巡游的壮丽景象,以及滕王的豪情壮志。
以下是对《滕王阁序》的解读:
1. 诗歌背景:诗歌以楚国滕王登上滕王阁巡游为背景,通过描绘宏伟壮观的景色和滕王的豪情壮志,表达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对君王富贵的赞美。
2. 描写手法:王勃运用了辞章华丽的骈文风格,通过丰富的修辞手法和动态的描写,使诗歌充满了旋律感和视觉冲击力。
例如,他运用了反问、夸张、排比等修辞手法,使诗歌语言生动活泼,富有感染力。
3. 主题思想:《滕王阁序》主题醇厚,融合了对富贵、君王、功业、历史等多个层面的思考。
滕王登临滕王阁,壮志凌云,展现出诗人对富贵显达的向往和对权力的期望。
同时,诗中还表达了诗人对历史名人的羡慕和向往,以及对逝去的辉煌时代的怀念之情。
4. 形象描写:《滕王阁序》通过描绘瑰丽壮观的景色,生动地勾勒出了滕王阁的庄严气势和滕王的雄伟形象,给人以视觉上的冲击。
例如,诗中描写的宫阙亭台、珠翠袍服、宝马辂车等形象,使人感受到了滕王的威严和富贵。
5. 隐含意义:诗中的滕王形象具有象征意义,代表了诗人对抒发自己野心壮志的渴望,以及对个人梦想和人生价值的追求。
滕王虽然经历了辉煌,但最终却落得荒废和遗忘的下场,也表达了诗人对时间无情的感慨和对权力浮华的警示。
总体来说,王勃的《滕王阁序》通过华丽的辞章和瑰丽的描写,展示了滕王阁的壮丽景象和滕王的豪情壮志,其中蕴含了对富贵、君王、历史等主题的思考,并透露出对个人梦想和人生价值的追求,以及对权力浮华的警示。
《滕王阁序》主题及表现的思想情感

《滕王阁序》主题及表现的思想情感《滕王阁序》主题及表现的思想情感《滕王阁序》是王勃的代表作,深受人们的喜爱,那么,《滕王阁序》全文的主题是什么呢?《滕王阁序》全文又表达怎样的思想情感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的《滕王阁序》主题及表现的'思想情感,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
《滕王阁序》主题及表现的思想情感是什么《滕王阁序》写景与抒情相结合,在着意铺叙美景之后,作者以腾挪的笔势,达志言情,由逸游的豪兴,陡然引出自己仕途坎坷的感慨,表白了自己报国无门却壮志不坠的执着精神。
作者大量运用典故来抒情达意。
“望长安与日下”四句,抒写远离京城、失意流落之情,接着从关山难越,念及英雄失路,一连用贾谊、梁鸿、冯唐、李广四人的典故,借历代怀才不遇的人物,表达有志难伸的悲慨,同时液流露“时运不齐,命途多舛”的消极情绪。
至“所赖”一提,振起全篇“老当益壮”几句,表达应该不因年华易逝和处境困顿而自暴自弃,片言居要,为全篇警策。
接着再用《庄子。
逍遥游》典,以大鹏作比,表明扶摇直上九霄的凌云之志;用“失之东隅,收之桑榆”的成语,表示虽然人生失意,但拯时济世的信心不泯。
同时又反用“贪泉”、“涸泽”、孟尝、阮籍之典,说明处境困顿而情操不移,逆境中壮志弥坚。
作者自如的驱遣历史典故,以跌宕之笔达志言情,情感充沛而语约意丰,展示了抑扬升沉的情感发展轨迹。
失意中怀抱奋进,失望中孕育希望,痛苦中暗含追求,哀而不伤,壮志不已,催人奋进。
滕王阁序原文豫章故郡,洪都新府。
星分翼轸,地接衡庐。
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
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
雄州雾列,俊采星驰。
台隍枕夷夏之交,宾主尽东南之美。
都督阎公之雅望,棨戟遥临;宇文新州之懿范,襜帷暂驻。
十旬休假,胜友如云;千里逢迎,高朋满座。
腾蛟起凤,孟学士之词宗;紫电青霜,王将军之武库。
家君作宰,路出名区,童子何知,躬逢胜饯。
时维九月,序属三秋。
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
滕王阁序详解及典故

滕王阁序详解及典故
【滕王阁序详解及典故】
一、滕王阁序是什么
1、滕王阁序是唐代诗人王勃所作,是被称为“五言诗之祖”的王维的传人,也是“滕王阁诗经”的创作者。
2、这首诗的内容记述的是唐诏在临洮县(今陕西安康)修建滕王阁的故事,它所流传的不仅仅是这样的一段历史,而且还是一种深沉的文化意义和思想内涵。
二、滕王阁序的含义
1、首先,它代表着中国古代古都长安的壮伟气息,唐朝也奠定了中国文明史上鼎盛的地位。
2、其次,它蕴含着炎黄子孙雄心壮志的气质。
它强调了“敬礼”,这既体现出古人高尚的智慧,也映射了古代严格的封建礼教。
3、最后,它凸显了礼义的意义,表明谦恭的态度和礼义的重要性,这也被认为是中国礼仪文化的基本原则。
三、滕王阁序的典故
1、故事背景:几百年前,唐太宗时期,许多大臣提议在临洮县建造一座像殿,表彰唐太宗的功绩。
2、典故人物:洛阳宰相窦武,当时负责统领洛阳全部官宦,因此被唐太宗派去参与修建滕王阁的工作。
3、当地古蹟:临洮县至今仍留传着“滕王阁”的历史古迹,被誉为“安康巍峨的文化旋律”。
探究《滕王阁序》的思想内涵——教案

《滕王阁序》是唐代大诗人王勃所写的,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篇杰作,它以一个著名的历史名胜“滕王阁”为主题,以史为鉴,继承前人之作,展望未来,探讨人的性格、社会的运行、治理之道等,蕴含着深刻的思想内涵,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究《滕王阁序》的思想内涵。
一、人们的性格与修养在《滕王阁序》的开篇中,王勃先生提到了一位才华横溢、器量宽广的南朝大文学家,他就是谢灵运。
谢灵运之所以被王勃如此推崇、赞叹,是因为他拥有了一种让他不同于其他文学家的特质——淡泊的性格修养。
所谓淡泊,就是不为名利所累,不为功成名就所迷醉,不为人世的牢狱所禁锢,而是将自己所有的才华与天赐之福都献给文学创作,不为任何外物所干扰。
正是这种淡泊的性格,让谢灵运创造出了众多优异的文学作品,并被后人所铭记。
而王勃也通过谢灵运的例子,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人们的性格与修养是决定他们成就与否的关键所在。
二、社会的运行规律与必要性《滕王阁序》的一大主题就是探讨社会的运行规律和必要性。
王勃先生在文中反复强调,一个国家的繁荣富强需要有人民的支持和国家的治理。
就像一艘大船需要船夫和舵手配合运作一样,一个国家要繁荣发展,也需要人民和政府各司其职,携手共进,相互支持,才能实现国家繁荣富强的目标。
王勃先生又用几个象征性的梗摆设,一边比喻国家,另一边比喻百姓,来说明政府治理的必要性和人民支持的重要性。
可见,只有政府与人民密切配合,方能实现国家的繁荣发展。
三、治理之道与实现《滕王阁序》中的另一个重要主题是对治理之道的探讨和实现。
王勃先生认为,一名贤明的君主应当具备和领悟好治理之道。
君主只有懂得如何从百姓的需求和情感出发去制定政策,才能服务国家最广大的民众。
同时,政府采取措施不仅要考虑其长处,还要全面考虑其短处及其后果,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
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政府的和人民的长远利益。
同时,王勃先生还强调了所谓“政府的担当”,即为了民生而去推动各项政策的实施。
滕王阁序深度讲解

滕王阁序深度讲解
滕王阁序是唐代文学家王勃创作的一篇辞章,表达了对滕王阁的赞美之情。
这篇文章以其雄浑的语言和深远的思想,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之作。
滕王阁是唐代宰相杜如晦的府邸,位于长沙城内的潭州。
王勃在这里担任过官职,并亲眼目睹了滕王阁的辉煌与沧桑。
滕王阁序通过对滕王阁的形容和赞美,展现了作者对时光流转和人事沧桑的深刻思考。
文章开篇即以“豪华”二字形容滕王阁,描绘了阁楼的壮丽和辉煌。
接着,王勃将目光转向了滕王阁周围的自然景观,如滔滔江水和苍茫的长沙城。
通过与自然景观的对比,王勃表达了滕王阁的壮丽与伟大。
他认为人世间的辉煌富贵如同江水,终将随着时间的流转而消逝,唯有文学艺术能够超越时间的限制,永世流传。
在文章的后半部分,王勃表达了对滕王阁主人的敬佩之情,称赞他们的才智和品德。
他认为滕王阁主人之所以能够脱颖而出,是因为他们在平凡的人生中追求卓越的境界。
王勃以滕王阁主人为榜样,勉励自己和他人要追求真理、追求卓越,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滕王阁序以其雄浑的语言和深邃的思想,展示了王勃对滕王阁的热爱和敬佩之情,同时也反映了他对人生和社会的深刻思考。
这篇文章深
入探讨了人生的意义和价值,提倡人们要在平凡的生活中追求卓越,实现自己的价值。
因此,滕王阁序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中一部具有深度和思想性的作品。
它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并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腾王阁序解读

腾王阁序解读如下:
《滕王阁序》是唐代文学家王勃的一篇骈文。
这篇文章主要描绘了滕王阁的壮丽景象,抒发了作者的感慨情怀。
在文章中,作者首先介绍了滕王阁的历史背景和地理位置,然后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滕王阁周围的自然环境。
接着,作者从外景转而描绘内景,通过对楼台、宫殿、花园等各个部分的细致描绘,展现了滕王阁的壮丽和宏伟。
在描绘滕王阁的同时,作者也抒发了自己的感慨情怀。
他感叹时光易逝、人事变迁,表达了自己对历史和人生的思考。
同时,他也表达了自己对高官显耀的羡慕和向往,以及对未来的憧憬和追求。
总的来说,《滕王阁序》是一篇优美的骈文,既具有文学价值,又具有思想内涵。
通过这篇文章,我们可以领略到唐代骈文的风格和特点,同时也可以感受到作者对历史和人生的深刻思考。
滕王阁序解读欣赏

滕王阁序解读欣赏《滕王阁序》是唐代文学家王勃创作的一篇咏史诗,以赞扬盛唐盛世为主题,展示了盛唐文化的繁荣与盛世风光。
这篇诗通过描绘滕王阁的壮丽景色,表达了对盛唐时期荣耀与辉煌的赞颂之情。
在阐述《滕王阁序》的主旨与内涵时,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详细的解读与欣赏。
首先,诗篇以滕王阁为中心,展现了盛唐文化与建筑的辉煌。
滕王阁是唐玄宗时期建造的一座宫阙建筑,屹立于长安城之中。
王勃以盛世繁华的滕王阁为起点,通过描绘阁楼的雄伟壮丽、华丽宏伟的雕梁画栋,以及它高耸入云的身姿,展示了唐代文化的辉煌与盛世的风光。
通过此种景象的描写,诗人表达出对盛唐文化的向往与崇敬之情。
其次,诗人通过滕王阁的壮丽景象,寄托了对个人追求功名利禄的渴望。
在诗中,王勃表达了自己追求功名的人生理想,将其与滕王的荣耀作了比较。
滕王乃是唐代官员,其功绩与荣誉无可比拟,而王勃之于滕王,则是表明自己对于功名的追求,即便没有达到滕王那般辉煌的成就,但仍然向往成为像滕王一样辉煌的人物。
通过这种寄托个人追求的手法,王勃向读者传达了自己对于成就与荣耀的渴望之情。
此外,诗人也通过滕王阁的形象传达了对朝廷的建设和官员的廉洁有为的期望。
滕王阁的高耸入云、华丽壮丽的形象,高度集中了盛唐朝廷的建设之力和官员的才能与廉洁。
通过描绘滕王阁,王勃表达了对于朝廷建设与官员品质的赞赏,同时也希望自己及其他有志之士能够怀着博大的胸怀为国家社稷、人民福祉而努力奋斗。
综上所述,《滕王阁序》以滕王阁为中心,通过描绘其壮丽景象,展现了盛唐文化繁荣的辉煌与盛世风光。
同时,诗中寄托了对个人成就和功名的向往,以及对朝廷建设和官员品质的期望。
通过这些寄托与赞颂,诗人王勃勾勒出了盛唐时期的荣耀与壮丽,也表达了自己对于个人成就与国家兴盛的憧憬。
通过欣赏《滕王阁序》,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盛唐时期的文化与风貌,感受到那个辉煌且繁华的时代给人们带来的骄傲和自豪。
滕王阁序的思想感情

滕王阁序的思想感情
滕王阁序是晚唐名士李白的一首绝句,全诗共七言,讴歌了滕王对文化发展、对抗外族侵略的贡献,抒发出作者对滕王的感激之情。
诗中把滕王国之困与中原之难合并在一起,将滕王对文化发展和抗击外族侵略的努力描绘得淋漓尽致,表达了大国主义的理念,以正确的立场,赞扬了中央集权制度。
诗中提出“宫阙万里悲秋色”的思想,寓意大国抗击外族侵略的绝望与危险,也流露出作者对滕王的赞美和敬佩之情。
继而描写“滕王高阁临江楼”的景象,这里传递着滕王不可动摇的信念和决心,最后以“天涯潇洒谁与共”的句子,唤起了当今时代人民要共同抗击外族侵略的精神,表达了作者的大国主义理念。
滕王阁序至今仍在古文课本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它体现了当时人们对强大祖国的崇敬之情,至今仍能感受到作者抒发出来的独特情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析《滕王阁序》王勃(650—676),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省河律县)人。
唐代文学家,“初唐四杰”之一。
王勃生长在一个有文化修养的家庭里。
祖父王通,是隋代著名的学者和教育家;叔祖父王绩,是隋末唐初的著名诗人。
王勃十四岁应举及第,授朝散郎。
曾为沛王府修撰。
因戏作《檄英王鸡文》,高宗以为挑拨诸王子关系,被赶出沛王府。
后任虢州参军时,又因擅杀官奴曹达,按律当受死刑,遇赦获免。
但其父王福畤却因此远谪交趾(今越南北部)。
唐高宗上元三年(676),王勃渡海省亲,溺水,惊悸而死。
今存《王子安集》。
本文选自《王子安集》卷五。
据别本改。
文章原题为《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后人简称为《滕王阁序》。
滕王是唐高祖李渊第二十二子,名李元婴,贞观十三年受封为滕王,做过洪州都督,曾在洪州赣江之滨建一巨阁,世称“滕王阁”。
王勃作《滕王阁序》时,距滕王建阁约二十余年。
王勃死后八年,即睿宗文明元年(684),李元婴才去世。
唐高宗上元二年(675),王勃前往交趾省亲,春天离开龙门南下,一路经过洛阳、扬州、江宁,九月初到达洪州。
恰逢九九重阳,洪州都督阎公在滕王阁举行盛大宴会,王勃欣逢其盛,当场写下这篇序文。
关于这件事,《新唐书·王勃传》有一段有趣的记录:初,道出钟陵,九月九日都督大宴滕王阁,宿命其婿作序以夸客,因出纸笔遍请客,莫敢当。
至勃,泛然不辞。
都督怒,起更衣,遣吏伺其文辄报。
一再报,语益奇,乃矍然曰:“天才也!”请遂成文。
极欢罢。
这段传奇佳话是否真实,有人曾提出怀疑,我们这里不去考证。
但它却说明了一个事实,就是《滕王阁序》确实是一篇卓绝之作,是一首千古绝唱。
这篇文章究竟好在哪里,我们分两方面谈,一是谈它的思想,一是谈它的艺术。
王勃,包括四杰,是唐建国后出生的一代青年,他们不像由陈隋入唐的前辈文人,他们心头没有旧时代的阴影,胸中充满对新生活的渴望,富于青春的热情和理想,意气风发,激情洋溢,锐意进取。
他们凭负着青春和才华,狂放不羁、目空一切,以为天下不可无我,在诗文中顽强地表现自我、渴望功名。
他们在进入仕途之初,对功名事业是抱着热切的幻想,渴望自己的才华得到统治者的赏识,以为一旦得到君王一顾,便可以布衣直取卿相。
但是,他们的仕途并不像想象的那样通达。
他们四人在京城任职不久都遭到贬谪,后卢、骆、王三人相继去官。
王勃因渡海时溺水,惊悸而死;卢照邻因不堪疾病之苦,投水自尽;骆宾王曾系狱幽囚,而最终至于被杀。
只有杨炯得以善终于官任,而官职却仅止盈川县令。
冷酷的现实,给他们“拾青紫于俯仰,取公卿于朝夕”(王勃《上绛州上官司马书》)的梦想以无情的打击和嘲弄。
他们正是从自己的亲身经历中,逐渐看到了社会黑暗的一面,看到了进步知识分子与黑暗社会势力的悲剧性冲突。
所以他们一生的作品,大多激烈而愤懑,抨击传统、批评现实,尽情宣泄自己怀才不遇的痛苦和不平,曲折地表达对“圣主”、“明时”的不满情绪。
在《滕王阁序》中,这种情绪是十分明显的。
如: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
嗟乎!时运不齐,命途多舛。
冯唐易老,李广难封。
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这里表达的痛苦和愤懑是是很深沉的。
宇宙无穷、人生有限,这是永恒的悲哀;怀才不遇、功业无成,这是现实的悲哀;而以横溢的才华、处在“明时盛世”,却仕途落拓、报国无门,就尤其是强烈的悲哀。
在这种情绪里,既有他个人的真切的人生感受,也概括了封建时代千千万万下层知识分子的共同遭遇,因此感情是很深沉、很有代表性的。
但是,如果这篇文章仅止于此,它的思想仅仅停留在诉说愤懑和悲哀上,它也许也能成为一篇不错的文章,但却难以成为流传千古的绝唱。
它的价值、它的高于同时代人的地方,在于它在诉说痛苦和愤懑的同时,还能够表现一种理想、一种信念、一种昂扬进取的精神、一种坚定豪迈的情绪。
如文中:所赖君子安贫,达人知命。
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而犹欢。
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东隅已逝,桑榆非晚。
孟尝高洁,空怀报国之情,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
勃,三尺微命,一介书生。
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有怀投笔,慕宗悫之长风……尽管有仕途失意的悲哀,尽管有遭受打击的愤懑,但命运并没有把他压倒。
他的内心确实有矛盾、有痛苦,但在他的胸中始终激荡着热烈的情怀,涌动着一股郁勃不平之气,对人生的理想,是穷且益坚、白首不移。
而正是这一点,在深深地打动着我们。
虽然有痛苦、有悲愤,但仍然不屈、仍能进取,感情基调健康,人生态度坚定──这就是这篇文章的思想价值所在。
韩愈在《新修滕王阁记》一文中写道:“愈少时则闻江南多临观之美,而滕王阁独为第一,有瑰伟绝特之称。
及得三王所为序赋记等,壮其文辞,益欲往一观而读之,以忘吾忧。
”他所说的“三王”中,王仲舒的《滕王阁记》、王绪的《滕王阁赋》均已失传,只有王勃序独存。
韩愈“壮其文辞”,以为读之可以忘忧,正是看到了这篇序文中这种坚定的精神和高昂的意气。
在困境中坚持奋斗,在痛苦中保持坚定,居位卑而思有为──这种精神,千百年来引起了无数人的共鸣。
《滕王阁序》在艺术方面的成就,可以概括为一句话,就是:“带着锁链的动人舞蹈。
”这篇文章是一篇著名的骈体文。
所谓“骈体文”,是和“古文”相对提出的概念,是指南北朝以后发展起来、至唐开始规范化的一种文体。
它的特点,是讲究对仗,讲究平仄,句子的字数整齐,(句式),较多用典等。
散文中的这些特点,并不是到齐梁时代才出现的,比如对仗,在《诗经》里,在先秦散文里(如本教材《庄辛说楚襄王》、《苏秦始将连横说秦》等文),就已经有了。
但只有到了魏晋以后,文学才进入一个自觉的时代,文学形式的探讨才变成一种自觉的行为,骈文就是在这样的历史前提之下发展起来的。
而到了唐代,这种文学形式方面的要求,已经严格地规范化了。
艺术形式的规范,自然是对艺术自由的一种约束。
形式方面的要求越多,规范越严格,创作中的枷锁就越多,困难就越大。
但是我们看到,在那些最有才华的作者身上,规范的严格化,主要并不表现为对思想的桎梏、对艺术的束缚,而是为他们提供了展示无限才华的广阔天地,这应当说是符合艺术辩证法的。
歌德曾经说过:“在限制中才显出大师的本领,只有规律才能给我们自由。
”(引自冯至《论歌德》,137页)我国诗人闻一多也曾指出:“……恐怕越有魄力的作家,越是要戴着脚镣跳舞才跳得痛快,跳得好。
只有不会跳舞的才怪脚镣碍事,只有不会做诗的才感觉到格律的束缚。
对于不会做诗的,格律是表现的障碍物;对于一个作家,格律便成了表现的利器。
”(《闻一多选集》第一卷,333页)王勃的这篇《滕王阁序》,正如“带着锁链的动人舞蹈”,能够得心应手地驾驭声韵、驱遣格律,在对艺术形式的超越中表现出艺术腕力、显示出卓越才华。
4.3 景色之美——多角度的景物描写(1)色彩缤纷之美在写景中,作者注意表现景物的色彩,以颜色来刺激读者的视觉器官,从而造成鲜明的印象。
比如“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
”(2)动静交织之美在写景中,作者还注意捕捉景物的凝固与变动,造成动静交织之美来。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3)远近错落之美在作者的笔下,既依次描画了眼前各种景物的不同特点,而又让它们呈现出层次上的远近变化。
(4)上下浑成之美作者站在滕王阁上,有仰望,也有俯视,而他又能将俯仰之所见很好地剪接在一起,构成一种上下浑成之美。
比如“层峦耸翠,上出重霄;飞阁流丹,下临无地。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5)虚实相映之美作者站在滕王高阁之上,眼观六路,思接千里,既描实,又摹虚。
“渔舟唱晚”、“雁阵惊寒”两句当为耳畔实响;“响穷彭蠡之滨”、“声断衡阳之浦”则是借听觉联想,以虚写手法将这些声音传到想象中的彭蠡与衡阳。
这样,既能使读者对景物有了具体的感受,又能引导读者开拓视野,展开联想,遨游天地之间。
4.4 思想之美宇宙无穷、人生有限,这是永恒的悲哀;怀才不遇、功业无成,这是现实的悲哀;而以横溢的才华处在“明时盛世”,却仕途落拓、报国无门,就尤其是强烈的悲哀。
在这种情绪里,既有他个人真切的人生感受,也概括了封建时代千千万万下层知识分子的共同遭遇,因此这种深沉的感情便具有了高度的代表性。
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如果这篇文章仅止于此,即它的思想仅仅停留在诉说愤懑和悲哀上,它也许也能成为一篇不错的文章,但却难以成为流传千古的绝唱。
它的价值、它的高于同时代人的地方,在于它在诉说痛苦和愤懑的同时,还能够表现一种理想、一种信念、一种昂扬进取的精神、一种坚定豪迈的情绪。
而正是这种昂扬进取、穷且益坚的精神激励了一代代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知识分子。
4.5 骈体之美本文在形式美上,集中体现在骈体之美,而且可以概括为一句话:“戴着锁链的动人舞蹈。
”(1)句式作为骈文,它使用的是偶体双行的四、六句式。
“时维九月,序属三秋”是“四四”句;“俨骖騑于上路,访风景于崇阿”为“六六”句;“鹤汀凫渚,穷岛屿之萦回;桂殿兰宫,即岗峦之体势”为“四六四六”句;“层峦耸翠,上出重霄;飞阁流丹,下临无地”为“四四四四”句。
这些四六句式使文章产生出整齐的美感。
但是,作者在运用四六句式时,还特别注意了句式的交替使用。
仔细分析这些句子就会发现,它们的字数,每两句、至多每四句就会不同。
比如:“俨骖騑于上路,访风景于崇阿。
临帝子之长洲,得天人之旧馆。
层峦耸翠,上出重霄;飞阁流丹,下临无地。
鹤汀凫渚,穷岛屿之萦回;桂殿兰宫,即岗峦之体势。
”前四句为六言,中四句则改为四言,末四句则分别为四六交替。
此外,“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为七言句,“披绣闼,俯雕甍”则为三言句。
这样,在整齐中又有了变化,完全没有刻板之感。
这种参差变化的句式,似乎在显示着作者感情的起伏回荡,它本身也似乎就是一种优美和谐的旋律,使我们感到一种飞扬灵动之美。
(2)对仗“时维九月”对“序属三秋”;“潦水尽而寒潭清”对“烟光凝而暮山紫”。
皆属工对。
“俨骖騑于上路,访风景于崇阿。
临帝子之长洲,得天人之旧馆。
”四句皆对:前两句可对,后两句可对;前两句又可和后两句对,即两个“于”字句对两个“之”字句。
又可理解为隔句对,即“俨骖騑于上路”对“临帝子之长洲”;“访风景于崇阿”对“得天人之旧馆”。
“层峦耸翠,上出重霄”对“飞阁流丹,下临无地”,是隔句对。
“披绣闼”,对“俯雕甍”,既是工对,又是流水对。
“云销雨霁,彩彻区明”,上下句是工对,又是流水对;两句又都是句中自对。
即“云销”对“雨霁”,“彩彻”对“区明”。
(3)平仄“时维九月,序属三秋”,上句为平平仄仄,下句为仄仄平平。
“落霞”为仄平,“秋水”为平仄。
“齐飞”为平平,“一色”为仄仄。
“渔舟唱晚”为平平仄仄,“雁阵惊寒”为仄仄平平。
平仄相对,在语音上造成一种抑扬顿挫的声韵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