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花夕拾名著阅读指导
以探究性问题指导整本书阅读——以《朝花夕拾》阅读为例

50专题探究类阅读实践活动是对整本书阅读进行深度开发的一种有效模式,是从知识、语言技能、情感体验三个维度与名著的深度对话,旨在从“质”上提升学生的整本书阅读。
专题探究课在专题探究活动中尤为必要,它为学生后续的深度探究指引方向,能够起到“发动机”和“引航灯”的作用。
笔者在实践中发现,以探究性问题为整本书阅读的突破口,从小切口入手,指导学生深入剖析文本,推动学生的思维发展,是教师把握专题探究课的一条可行之径。
一、 聚焦学生本位课堂教学的出发点、落脚点是学生,整本书阅读的主体也是学生,因此,教师备课的首要环节就是分析学生的起点、需求、困难。
统编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朝花夕拾》名著导读中要求教师能够指导学生“消除与经典的隔膜”,如何“消除”?必然是从学生的疑难处寻找课堂的突破口。
在专题探究课之前,笔者通过指导学生进行“初读旁批、细思总评、主题归纳”的阶梯式阅读,找到了阅读中的“四难”:背景难懂、语言难懂、结构难懂、主题难懂。
在“四难”中,尤以“主题难懂”最为突出。
于是,教师搭建层级性支架,为学生进行主题探究提供方向:对于封建教育、封建文化、新文学、新文化、国民、自己的童年生活,鲁迅分别是什么态度?找出书中的依据。
这一过程旨在帮助学生梳理作品的主要内容。
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对鲁迅的“成长故事”非常感兴趣,基于学情,教师引导学生追本溯源:在鲁迅的成长历程中,哪些重要的人对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此问题的产生,源自对学情的真实把握,只有聚焦学生本位,真实的课堂才能发生。
二、指向深度学习就专题探究课而言,确定探究话题后,要进行层级式的问题链设计,引导学生进行分享、交流和质疑,促进深度的体验与参与。
1.探索与思辨。
鲁迅先生在学生心中一直都是高大的革命家形象,这样一位智者,他的“老师”又会是怎样的人呢?这无疑会激起学生的探究热情。
于是,笔者创设了这样的问题链:①让学生写作《鲁迅小传》,引导学生注意回忆性散文的阅读要点——关注重要的或具有转折性的事件;②了解寿镜吾先生和藤野先生不同的教学风格,探究两位老师对鲁迅的影响;③引导学生思考:在鲁迅的成长历程中,还有其他的“老师”吗?这是问题链的核心环节,也是由此及彼的思维扩展。
读书方法指导《朝花夕拾》

这种欢呼,是每看一片都有的,但在我,这 一声却特别听得刺耳。此后回到中国来,我看 见那些闲看枪毙犯人的人们,他们也何尝不酒 醉似的喝彩,--呜呼,无法可想!但在那时那 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
——《藤野先生》
圈点勾画作旁批 电影事件
鲁迅当时的感受是怎样的?
弃医从文
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 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也不必说鸣 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 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 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 带,就有无限趣味。……有人说,何首乌 根是有像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我于 是常常拔它起来,牵连不断地拔起来,也 曾因此弄坏了泥墙,却从来没有看见过有 一块根像人样。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 覆盆子,③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 又甜,色味都比桑葚要好得远。
摘读法
做笔记
把读书过程中精彩的文章、片段、句 子等加以摘录。要把摘记在笔记本里 的内容搬进头脑这个“贮存库”里, 这就必须经常翻阅笔记本,熟读所记 内容直到背诵,这样日积月累头脑里 的东西越来越多,到了写作的时候, 要什么有什么,信手拈来,自然就得 心应手了。
读书的计划
读书周计划
篇目 时间 主要内容 人物形象 感情
《狗·猫·鼠》
《藤野先生》
《二十四孝图》 《无常》
《父亲的病》 《五猖会》
《琐记》
完成度
√
√
书目的推荐
好书的推荐
《朝花夕拾》 《西游记》 《骆驼祥子》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海底两万里》 《昆虫记》 《红星照耀中国》 《傅雷家书》 《水浒传》 《简·爱》
好读书 读好书 让我们一起读书吧! 因为, 你读书的样子真的很美!
名著读书方法指导

名著读书方法指导《朝花夕拾》:消除与经典的隔膜1、读经典作品,会丰富我们的人生感受和经验。
2、读经典作品,可以帮助我们思考许多人生问题。
3、读经典作品,更有利于文化积累,让自己的思想与大师们联网接轨。
为消除隔膜,可以查阅作者传记资料或相关评论,了解作者作品的一些情况,或者观看相关的影视作品,注意课内外学习的沟通。
《西游记》:精读和跳读精读指向细腻的感受、透彻的理解和广泛的联想;跳读则是主动地舍弃、有意地忽略,以求更高的效率。
精读就是细读、精思、鉴赏。
跳读可以跳过与阅读目的无关或自己不感兴趣的内容,也可以跳过某些不甚精彩的章节。
《骆驼祥子》:圈点与批注圈点批注法可以凝聚阅读的注意力,便于复习、巩固、查考,也是一种治学的方式。
运用圈点批注法,要注意以下几点:1、圈点虽然是随手勾画,但勾画的内容应该是文章的重点、难点、疑点,或者是自己深有体会之处。
2、批注可以从作品的内容、结构、写作手法、语言特色等方面着手,或展开联想、想象,补充原文内容,或写出心得体会,提出自己的见解。
3、经典作品需要反复阅读,每次圈点批注可以有不同的侧重点。
一般是循着由易到难的顺序进行的,从解决字词方面的疑问,到重点语句的理解,到全篇内容的把握。
4、可以给自己设定一些圈点和批注的符号。
如用圆点或圆圈表示精警之处,用问号表示质疑,用叹号表示强调,用直线表示需要着重记忆或领会,用波浪线表示重要语句,用竖线或斜线表示段落层次的划分,等。
《海底两万里》:快速阅读快速阅读是一种基本的阅读技巧,可以帮助我们尽快地把握全书的内容。
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集中精力,专心致志。
2、以默读为主。
3、眼睛的视域要宽。
4、善于抓住书中的关键信息和主要线索,有所取舍。
《红星照耀中国》《长征》:纪实作品的阅读纪实作品,是记录人与事真实情况的作品,其基本特点是用事实说话。
阅读纪实作品,最基本的要求是清楚地把握作品所写的事实。
首先,利用序言、目录等,迅速获得对作品的整体印象。
经典名著《朝花夕拾》阅读指导教学实录

经典名著《朝花夕拾》阅读指导教学实录经典名著《朝花夕拾》阅读指导教学实录教学目的:1.学生能运用思维导图阅读法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整体把握文章。
2.学生能用批注式阅读法赏析文章的精彩片段,体会人物的性格特征、精神品质,以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3.学生能搜集资料解决文章的难点,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
4.培养学生热爱阅读名著的兴趣,消除与名著经典的隔阂。
教学重点:学生运用思维导图阅读法和批注式阅读法阅读《阿长与山海经》,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结合课下注释,学会网上搜集资料,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感悟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手段:微课、多媒体、学案教学模式:翻转课堂前置研究:1.观看《阿长与山海经》的微课、完成学案,并上传心得。
2.搜集《朝花夕拾》的资料,阅读《阿长与山海经》《五猖会》。
3.网上搜集以上两篇文章的背景介绍,梳理文章写了哪些事件,用简练的语言概括,画出思维导图。
4.阅读2篇文章,对精彩片段做批注。
教学过程:一、小院士时间:预学3分钟一位小主持介绍《朝花夕拾》大概的内容背景与___的生平介绍;学生评价老师点评。
导入:今年是___诞辰135周年,让我们怀着崇高的敬意走进《朝花夕拾》,缅怀这位文学巨匠。
二、共学:《阿长与山海经》1.学生汇报阅读《阿长与山海经》的概括文章几件事的主要内容的思维导图。
2.询问作者先写了___做了哪些负面的事情,后写到哪件事对___产生空前敬意。
3.从思维导图看___负面的事件,学生用词描述___。
4.___买来了《山海经》,请学生思考对“我”的情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5.有同学了解《山海经》吗?6.询问学生喜欢哪本书,回答是《山海经》。
小结:最后谁帮助“我”完成心愿?批注式阅读法:1.学生阅读文章描写___买来《山海经》那段,运用批注式阅读法来阅读《阿长与山海经》,体会___是怎样一个人,对“我”的感情是怎样的。
2.提醒学生关注文中人物描写、标点和修辞手法。
3.紧扣文本,说出理据。
《朝花夕拾》整本书阅读指导PowerPoint 演示文稿

2021/3/28
22
2021/3/28
5
➢ 作家作品
2021/3/28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 人,字豫才,出身于没落的封建 家庭。中国现代伟大的无产阶级 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中国 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代表作有: 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 说《狂人日记》,并第一次使用 “鲁迅”这个笔名;中篇小说 《阿Q正传》,回忆性散文集 《朝花夕拾》,小说集《呐喊》 《彷徨》等。
6
《朝花夕拾》 原名《旧事重提》
“从记忆中抄出来” 的“回忆文”。
2021/3/28
7
目录
《小引》 《阿长与<山海经>》 《五猖会》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琐记》 《范爱农》
2021/3/28
《狗·猫·鼠》 《二十四孝图》 《无常 》 《父亲的病》 《藤野先生》 《后记》
8
➢ 书名含义
“朝花夕拾”的含义就是早上掉落 的花,傍晚拾起,比喻晚年回忆早 年的生活,也就是旧事重提。
2021/3/28
9
➢名著试读
掌握阅读方法,拉近与经 典的距离。 “快速阅读与精读相结合”
“批注阅读”
2021/3/28
10
《朝花夕拾》读书记录表
阅读篇目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我”的 所见
百草园: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 大的皂奖树、紫红的桑葚、肥胖的黄蜂、 直窜向云霄的叫天子、娱蚣、斑蝥、何首 乌藤和木莲藤。
“我”的 百草园在那时是“我”的乐园;“美女蛇”让
所感” 我觉出做人之险,夏夜乘凉,有些担心, 不敢往墙上看,很想得到一盒老和尚那样
的“飞娱蚣”。
2021/3/28
13
1.对大自然的描写,动静结合,处处体现的 都是美好与快乐的心情;三味书屋所展示
名著导读:《朝花夕拾》专题阅读

名著导读:《朝花夕拾》阅读指导专题阅读【教材专题】专题一:结合《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五猖会》《二十四孝图》等作品,来探讨鲁迅先生的儿童教育观。
专题二:任选书中一个你最感兴趣的人物,为他/她写一篇小传。
专题一鲁迅先生的儿童教育观著名诗人柳亚子曾说:“近世对于儿童教育最伟大的人物,我第一个推崇鲁迅先生。
”作为20世纪的文化巨人,鲁迅先生不但是我国伟大的的文学家,同时也是伟大的教育家。
他对关系到民族未来的儿童教育极为重视。
他从儿童自身特点出发,在创作和评论中提出了许多使儿童健康成长的新思想,这于当时的教育现状乃至现在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以孩子为本位”,强调遵从儿童发展的天性。
鲁迅说,“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
”他提倡教育应当以儿童为中心,顺应儿童自然生长的规律,主张从儿童的本能、兴趣和需要出发来进行培育。
他认为,不管是学校教育还是家庭教育,都必须首先要理解和尊重儿童。
“孩子是可以敬服的。
他常常想到星月以上的境界,想到地面下的情形,想到花卉的用处,想到昆虫的言语,他想飞上天空,他想潜入蚁穴。
”儿童喜欢惊险刺激的事,喜欢读有插图的书……那么老师和家长就应该遵循他们爱玩的天性和发展的特点,进行健全的指导,而不是一味的压抑。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前半部作者以清新明快的语言描写了百草园快乐而活泼的生活,不仅仅因为园里有种种好玩的草木虫鸟,更因为这里是儿童自由呼吸空气、自由玩耍、没有禁锢的自由天地。
后半部则以诙谐幽默的手法描绘了“三味书屋”的生活,课堂上固然是死板拘束、枯燥无味的,但孩童们总能在老师眼皮底下找到自己的乐趣。
“有几个便用纸糊的盔甲套在指甲上做戏。
我是画画儿,用一种叫作‘荆川纸’的,蒙在小说的绣像上一个个描下来,像习字时候的影写一样。
读的书多起来,画的画也多起来;书没有读成,画的成绩却不少了,最成片段的是《荡寇志》和《西游记》的绣像,都有一大本。
”鲁迅后来在版画收藏、书画设计方面有卓越的成就,大概也要归功于小时候的“画绣像”启蒙吧。
朝花夕拾》阅读指导教学反思

朝花夕拾》阅读指导教学反思经典名著《朝花夕拾》是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的课外阅读材料,是___的一篇回忆性散文,讲述了“我”少年、青年时期的故事。
今年是___诞辰135周年,为了纪念这位文学巨匠,我希望通过引导学生阅读和研究《朝花夕拾》,让他们更好地了解和缅怀鲁迅先生。
为了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本节课采用了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
具体教学步骤如下:1、前置研究:要求学生在课前通过___研究网站观看《阿长与山海经》的微课,并完成相关的测试和研究心得的上传。
通过提前研究,激发学生对名著的兴趣和主动研究的动力。
2、“预学3分钟”:一位学生担任小主持人的角色,在PPT上展示《朝花夕拾》的介绍,引发学生的评价和讨论,最后由老师进行总结。
每节课都会轮流选择一位学生担任小主持人,培养学生自主研究的能力,同时鼓励他们在书籍和网络上寻找资料来增长知识。
3、共同研究时间:(1)老师检查学生的思维导图,并将其贴在黑板上,学生进行个人汇报;(2)合作解疑:学生在重点段落上做批注,小组内进行讨论和交流,共同研读课文片段;(3)展示研究心得,交流阅读方法。
4、拓展研究:根据学生在前置研究中的测试和疑问,老师在PPT上展示与课文相关的额外知识,鼓励学生利用书籍和网络来寻找资料,帮助他们理解。
5、检测提升:小组内交流并汇报个人的批注式阅读成果。
通过朗读,让学生深入体会课文,理解作者的思想和情感。
6、总结评价:学生分享研究心得,老师进行总结。
通过翻转课堂的模式,学生能够成为研究和课堂的主角,培养了他们自主研究的惯,敢于搜集资料、勇于发表观点、懂得倾听和评价他人,同时也增加了他们对名著的兴趣,拉近了他们与名著之间的距离,消除了隔阂。
在名著导读中,重要的是“导”的过程,即教会学生如何阅读名著的方法。
老师在课堂中使用了"思维导图阅读法"和"批注式阅读法"来引导学生阅读。
首先,老师要求学生用思维导图归纳文章的主要内容,以帮助他们整体把握文章。
名著阅读《朝花夕拾》知识梳理

初三語文名著閱讀知識整理及練習篇一.初三語文名著閱讀考查內知識點梳理《朝花夕拾》:掌握作者及全書內容(概括內容、對其評價)、主要作品篇目及其主要內容所涉及到の人物形象及其特點。
二.名著閱讀知識梳理:《朝花夕拾》1.作者簡介:一.魯迅(1881—1936),原名周樹人,字豫才,浙江紹興人。
中國現代偉大の無產階級文學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中國現代文學の奠基人。
代表作有:我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並第一次使用“魯迅”這個筆名;中篇小說《阿Q正傳》、回憶性散文集《朝花夕拾》、小說集《呐喊》《彷徨》等。
2.全書簡介:《朝花夕拾》是魯迅所寫の唯一一部回憶散文集。
最初以《舊事重提》為總題,後改名為《朝花夕拾》。
《朝花夕拾》の“朝”是早上の意思,“夕”是晚上の意思。
對朝花夕拾書名進行解析:早上の花晚上來撿,就是成年時回憶往事。
《朝花夕拾》共收入10篇作品——《狗·貓·鼠》《阿長與<山海經>》《二十四孝圖》《五猖會》《無常》《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父親の病》《瑣記》《藤野先生》《範愛農》。
前五篇寫於北京,後五篇寫於廈門。
是魯迅回憶童年、少年和青年時期不同生活經曆與體驗の文字。
它既有溫馨の回憶又有理性の批判,充分顯示了作者關注11).朝花夕拾》是魯迅の一部回憶性集,記錄了魯迅從幼年到青年時期の生活。
其中《藤野先生》一文記敘了作者在日本學醫期間,藤野先生對他の教導與關愛。
同時也敘述了作者因受到日本所謂“愛國青年”の歧視侮辱,從12)作者在《瑣記》中提到喜歡看の一本書是《天演論》13)《五猖會》中,父親讓我背《鑒略》,讓我感到痛苦。
14)《五猖會》記述了作者兒時盼望觀看迎神賽會の急切興奮の心情,揭露了封建教育對兒童天性の壓制。
15)朝花夕拾中魯迅先生說起兒時生活常常出現對迎神賽會、看戲等情節の回憶,如《無常》,《五猖會》。
16)《二十四孝圖》著重分析了臥冰求鯉、老萊娛親、郭巨埋兒等孝道故事,指斥這類封建孝道不顧兒童の性命,將“肉麻當作有趣”,“誣蔑了古人,教壞了後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朝花夕拾》阅读指导一、书册名片:(一)版本推荐商务印书馆出版2015年8月第一版经典名著大家名作(二)内容梗概作品比较完整地记录了鲁迅从幼年到青年时期的生活道路和经历,生动描绘了清末民初的活画面,充满了鲁迅“温馨的回忆和理性的批判”。
《狗·猫·鼠》通过描写猫和鼠的一些秉性、行为,揭示了那些“正人君子”的真实面目。
《阿长与山海经》通过记叙作者儿时与长妈妈相处的经历,刻画了长妈妈粗俗、好事,但心地善良的形象,表达了作者对长妈妈的感激之情和深切怀念。
《二十四孝图》击了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
《五猖会)批评了旧的教育制度和教育方法对儿童天性的压制和摧残。
《无常》描述了迎神会和戏剧舞台上的“无常”形象,讽刺了那些打着“公理”“正义”旗号的“正人君子”。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记述了作者童年在百草园的快乐生活和在三味书屋乏味的学习生活,表现了儿童追求自由快乐的心理,揭露了封建社会对孩子天性的束缚。
《父亲的病)通过对庸医行医表现的描写,揭露了封建庸医害人的本质。
《琐记》介绍了作者离家求学的经历,表达了作者冲破封建束缚、追求新知识的愿望。
《藤野先生)回忆了自己留学的所见所闻和藤野先生对自己的关怀、教诲,赞扬了藤野先生的伟大人格,抒发了对藤野先生的感激和怀恋之情。
《范爱农》通过范爱农的遭遇,表现了作者对旧民主革命的失望和对这位正直倔强的爱国者的同情和悼念。
(三)作者简介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后改豫才,浙江绍兴会稽县人,中国现代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1921年发表中篇白话小说《阿Q正传》。
1918年5月15日发表《狂人日记》,是中国第一部现代白话文小说。
1936年10月19日因肺结核病逝于上海。
鲁迅的作品主要以小说、杂文为主,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等;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南腔北调集》《三闲集》《二心集》《而已集》《且介亭杂文》等。
他的作品有数十篇被选入中、小学语文课本,并有多部小说被先后改编成电影。
其作品对于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文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鲁迅以笔代戈,奋笔疾书,战斗一生,被誉为“民族魂”。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是鲁迅一生的写照。
(三)文学地位《朝花夕拾》的含义是“回忆的记事”〔《三闲集·〈自选集〉自序》〕,比较完整地记录了鲁迅从幼年到青年时期的生活道路和经历,生动了描绘了清末民初的生活画面,是研究鲁迅早期思想和生活,以至当时社会的重要艺术文献。
这些篇章,文笔深沉隽永,是中国现代散文中的经典作品。
这部作品跟鲁迅一直以来的“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文风截然不同。
其一,《朝花夕拾》的文化内涵极其丰富,它几乎包括了文化的方方面面。
且不说它在思想、教育、文学、艺术、民风民俗、礼仪制度、伦理道德、宗教信仰等方面的明显反映和折射,就是政治、军事、技术,也程度不同的有所涉及。
《朝花夕拾》的十篇文章,还有它的《小引》和《后记》,无不对中国的传统文化中野蛮的封建伦理,愚弱的国民精神,陈旧的教育模式,荒唐的陋规恶习,骗人的庸医医道等方面进行了尖锐的、毫不留情的否定和批判。
第二,是《朝花夕拾》的文献价值。
鲁迅说,《朝花夕拾》是“回忆的记事”,这虽然不能理解为它就是自传,但是它毕竟为后人提供了有关鲁迅生平的可靠的第一手材料,而且它是鲁迅惟一的一部以自我经历为内容的回忆性散文。
从某种意义上说,《朝花夕拾》的最大价值在于它是鲁迅研究的“源”。
第三,是《朝花夕拾》的审美价值。
《朝花夕拾》中把记叙、描写、抒情和议论有机融合为一体,充满诗情画意,在叙述故事时,或摄取生活中的小细节加以描写,以小见大,写人则写出人的神韵,写事则写出事的本质,或采用反讽手法,正话反说,在娓娓道来中蕴含作者激愤的批判和讽刺;同时插入一些“杂文笔法”(即对现实的议论),有结合对比手法来凸显作者的情感态度。
二、教学价值(一)知识积累阅读《朝花夕拾》,学生可以积累以下知识1、散文文体中,把记叙、描写、抒情和议论有机融合为一体,充满诗情画意。
如描写百草园景色,有声有色。
2、在对往事深情回忆时,作者无法忘却现实,时时插入一些“杂文笔法”(即对现实的议论),显示了鲁迅先生真实而丰富的内心世界。
如《猫狗鼠》中既有对对童年时期的一只可爱的小隠鼠的深情回忆,又有对老祖母讲述民间故事的生动记述,同时揭示了现实中那些像极了“猫”的正人君子的真面目。
3、常摄取生活中的小细节,以小见大,写人则写出人的神韵,写事则写出事的本质。
如《无常》中,从无常也有老婆孩子中,既写出了无常具有人情味的特点,也巧妙地讽刺了那些生活中的虚伪的知识分子,入木三分。
4、作者在讽刺、批判封建旧制度、旧道德时,常采用反讽手法。
表面上很冷静地叙述事件的始末,其实是正话反说,在叙述中暗含着“言在此而意在彼”的巧妙讽刺。
如在《父亲》中,对用意的行医过程细细道来,没有正面指责与讽刺,但字里行间处处蕴含着作者激愤的批判和讽刺。
5、作者在书中常用对比手法。
如《五猖会》通过我前后心境的对比表达了对封建社会的反感和批判;《无常》通过无常这个“鬼”和现实中的“人”对比,深刻地刻画出现实生活中某些“人格”不如“鬼格”的人的丑恶面目;《狗猫鼠》作者对小隐鼠的爱和对猫的强烈憎恨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二)能力提升1、提炼概括文章主要内容《朝花夕拾》是散文集,每一篇文章内容各不相同,所以让学生提炼概括每一篇文章的主要内容是必不可少的,有助于学生熟悉整本书的内容,为深入理解打下基础。
2、分析人物形象《朝花夕拾》中出现了四个主要人物,是作者的保姆、恩师、朋友和父亲。
长妈妈——有愚昧迷信的一面,但她身上保持着朴实善良的爱,令作者永生难忘。
从长妈妈身上,我们看到鲁迅对底层劳动人民的感情:他既揭示他们身上愚昧麻木的一面,也歌颂他们身上美好善良的一面。
藤野先生——一位日本医学教授,表现出平等待人的态度,关心弱国子民的学业,他朴素而伟大的人格令人肃然起敬。
他所做的一切都很平凡。
如果我们不设身处地想象鲁迅当时的处境,便很难感受到这位老师的伟大之处。
范爱农——一位觉醒的知识分子,但是无法在黑暗社会立足。
他无法与狂人一样,最终与这个社会妥协,也无法像N先生一样忘却,所以他内心痛苦、悲凉,我们有理由疑心他是自杀的。
父亲——父亲曾让童年鲁迅困惑过,因为他兴高采烈地要去看五猖会时,勒令他背书。
但是,鲁迅从来没有指责过自己的父亲,他忏悔的是自己没有让父亲安静地死去,这让他的心灵永远不安永远痛苦,由此我们可以感受到鲁迅对父亲强烈的爱。
让学生从不同描写方法和不同描写角度分析人物形象,提高学生的分析、表达能力,而且与中考联系起来,提高学生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
3.用规范体式撰写阅读感悟在欣赏的基础上,对作品进行评价并形成文字,需要读者吧欣赏观感集中起来,用规范体式撰写感悟。
读后感、文评、书评都是学生撰写阅读感悟可以选用的文体。
读后管是记录个人阅读后的所感、所想、所悟;是以读者的心理活动为中心,围绕阅读对象的某一个点抒发开去,谈感想、发议论、抒情怀。
文评可从一篇文章的内容主旨、写作手法、艺术特色等角度入手,谈个人的理解。
书评主要是对书籍进行价值判断,常见的书评模式有介绍性书评、评介性书评、专业性书评、阐发性书评、书话。
规范的体式能有效地避免散乱的表述,让分享者的观点更加有条理和层次,让倾听者更易捕捉自己感兴趣的评点语言。
(三)策略建构1、外化输出学生以口头或书面形式,把对文本的理解外显出来。
以学生的理解为基础,用各种策略促进学生外化输出,内化、外化相结合能够促进理解的深入。
例如通为典型人物写作对联、颁奖词等活动,学生可以外化输出对文本的理解,在一系列外化输出过程中,在与同伴的交流中,又能进一步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实现内化、外化、深化的立体化阅读过程,促进阅读效果的最优化。
2、图文转换图文转换是指由文绘图或以文绘图。
生动地文字可以带给读者鲜活的画面感,让读者在栩栩如生的情境中阅读。
学生阅读《朝花夕拾》时,可以使用图文转换策略,例如根据文字描述画出鲁迅先生思想转变历程图,或者根据文本介绍画出范爱农等人的肖像图等。
通过图文转换,可以让学生更直观地再现自己对文本的理解,更鲜明地呈现人物形象、具体情境,进而在与同学们的交流分享中深化理解和感悟。
3、内容重构内容重构是指阅读主体给予进一步的研究目的,在通读全书后,提取相关信息,按照新的形式重新组合并呈现的策略。
例如在通读《朝花夕拾》后,让学生设计腰封,向朋友推荐这本书,或者以思维导图的形式梳理鲁迅先生的主要思想、情感态度等,以探究其形成这种思想的深层原因。
通过内容重构,学生能够产生更深入的思考,作出更深刻的分析。
(四)精神成长《朝花夕拾》作为回忆性散文,有着丰富的思想内容,描写了作者对童年生活的回忆和对师友诚挚的怀念,真实而且完整地记录了作者的生活道路和成长经历,以及社会生活的种种——从农村到城镇,从家庭到社会,从中国到日本,生动反映了那个时代社会生活的一角。
作者从自身的生活感受中赞美了劳动人民的勤劳、善良、淳朴的高尚品质和对向往美好生活的美好愿望,对反动守旧势力、封建旧俗及文化进行了深刻的揭露、讽刺和批判。
《朝花夕拾》是鲁迅对自己成长历程的真实记录,在鲁迅的成长过程中,各种各样的人物都曾走进自己的生活,既有善良、淳朴的长妈妈,高尚的藤野先生,也有自私、阴险的衍太太,虚伪、贪婪的庸医,每个人在自己的成长过程中,都会经历善与恶、美与丑、真实与虚伪、善良与险恶。
重要的是,我们不要迷失自己,要发现并珍惜美好,用阳光驱散污浊,在人生的道路上正确前行。
三、学程设计(一)整体框架设计思路:首先,要有一节阅读起始课,以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然后教师设定“通读指导”任务,引导学生通读全书,学生在阅读任务单指导下完成整本书的阅读,教师组织学生围绕阅读任务单内容进行小组讨论,重点突破。
最后围绕文章主要内容、主要人物,以写作、画思维导图的形式进行内容统整。
阅读起始课设计学习目标:1. 减轻学生对鲁迅作品的畏惧或畏难情绪,激发学生阅读兴趣;2.通过作品介绍,对作品形成一定认识;3.通过教师讲授,了解分析人物形象的基本方法。
学习过程活动一:鲁迅知多少?1.三看鲁迅一看:鲁迅的贡献1.结合已有认知,让学生完成下面的鲁迅基本信息表:二看:鲁迅与现代评论派的恩怨同学们通过查阅资料,填写下面的表格:现代评论派胡适与陈西滢、徐志摩等创办《现代评论》周刊,1924年12月13日创刊,称为现代评论派。
其成员多是欧美留学归国的自由主义知识分子,以《现代评论》为主要阵地。
1927年7月,《现代评论》迁至上海,遂由原来依附于北洋政府转而投靠国民党政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