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下册22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合集下载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22《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2)(新版)新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22《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2)(新版)新人教版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目标:1.掌握文中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了解宾语前置的特点。

2.了解《战国策》。

3.欣赏邹忌的讽谏艺术,理解讽喻说理的特点。

4.认识除蔽纳谏在当时的积极作用和在今天的借鉴意义。

重点难点:1.通读课文,总结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和词类活用现象。

2.以小喻大的设喻方法。

3.反复诵读,体会邹忌进谏的技巧。

教学过程:第二课时一、检查复习。

二、研读课文:1.本文涉及的两个人物你了解多少?2.文题有几层意思?讲解“讽谏”。

3.邹忌讽齐王的发端是什么事?4.如何与徐公比美的呢?5.妻、妾、客三答后,邹忌“暮寝而思之”,“之”指代什么?邹忌由此又想到了什么呢?6.邹忌为什么要向齐王进谏?7.邹忌是如何讽谏齐王的?以家事喻国事的办法。

以“臣之妻私臣”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相比;以“臣之妾畏臣”与“朝廷之臣莫不畏王”相比;以“臣之客欲有求于臣”与“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相比,劝说齐王除蔽纳谏。

最后恳切指出“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8.邹忌讽谏的效果如何?他是怎样取得这样的效果的?“王曰:‘善。

’”是对邹忌一席话的肯定和赞赏。

邹忌由小及大、由近及远、由此及彼、由家事到国事,用自己的切身体验去规劝齐王,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他设喻巧妙,推理自然。

入情入理,态度诚恳,所以齐王欣然接受了他的意见。

9.课文突出了邹忌什么性格特点?实事求是,善于思考,勤于政事。

10.邹忌进谏成功的原因在哪里?邹忌能进谏成功有两个关键:一是在于他说话的艺术与技巧,他巧妙地将自己的妻、妾、客与威王的宫妇、群臣、百姓进行类比,轻而易举地让齐王明白确实受了蒙蔽,二是纳谏者齐王有谦厚开阔的胸襟,重贤而又明理。

11.这突出了邹忌的什么特点?突出了齐王什么性格?邹忌——善于言辞。

从自己的生活出发,以类比推理,得出结论。

语言委婉,易于让人接受。

齐威王——重贤明理。

12.邹忌进谏的结果怎样?邹忌和齐王各是什么样的人?齐王采纳了建议。

下令面刺、上书、谤讥于市朝分别受上、中、下赏。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第22课《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设计新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第22课《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设计新人教版

22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设计教学依据《邹忌讽齐王纳谏》载于《战国策·齐策》,是古典散文中的名篇。

本文篇幅不长,写的是邹忌通过与徐公比美悟出了治国的道理,进而讽劝齐威王纳谏终使齐国大治的故事。

它主题思想明确,要求统治者能听取不同意见,而一个人之所以能听取不同意见,就在于他有自知之明。

这在今天,仍然对咱们的学习和生活有借鉴意义。

其中有几点特别值得咱们注意。

首先,设喻说理的特点。

邹忌是如何成功地说服齐王的呢?文章先从日常家庭小事写起,邹忌是个美男子但稍逊于徐公,三次向他的妻、妾、客人询问“我孰与徐公美”,三人出于不同的心理均回答徐公不如他美。

有自知之明,加上有冷静的头脑,使邹忌悟出了妻、妾、客赞美自己的原因──“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者,欲有求于我也”,自己受到了蒙蔽,听到的都不是实话。

于是决定以现身说法为喻去讽谏齐王,请他广开言路,除蔽纳谏,让人讲实话。

由于他能以小比大,以家比国,寓治国安邦之道于形象的比喻当中,使“王之蔽甚矣”的结论瓜熟蒂落,结果齐威王甘拜下风,欣然接受。

邹忌劝说齐王没有像一般人那样正面讲道理,而是用一段具体的家庭杂事为譬喻来阐明“纳谏”的必要性和迫切性,避免了直接批评、触犯龙颜引发的杀身之祸,贴切自然,入情入理,让人易于接受。

他之所以成功,全在于他善用设喻说理的“讽谏”艺术。

其次,塑造了鲜明的人物形象。

如写邹忌,先是“朝服衣冠,窥镜”,然后是问妻、问妾、问客;听到他们的赞誉后,没有陶醉于溢美之词,而是亲自与徐公相较,“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说明他头脑清醒,不为奉承所迷惑。

尤其能“暮寝而思之”,悟出了其中的道理,说明他长于思考,实事求是。

“于是入朝见威王”又显现他有小中见大,见微知著之能和安邦治国的深谋远虑。

人物的动作、心理,无不刻画入微,鲜明地塑造了邹忌这个有头脑、有才能的谋臣形象。

第三,语言精练生动。

精练──一篇三百多字的短文,从家事说到国事,而用语极为简练。

九年级语文下册 22《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案 新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下册 22《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案 新人教版
客求我→四境之内莫不求王
邹忌入朝后, 并未单刀直入向威王进谏,而是以“闺房小事”谈自己的体会,然后以类比的方式委婉进谏。
(5)讽谏的结果如何?请在文中划出。
齐威王接受了谏 言,发布政令,广开言路,悬赏纳谏。始而“门庭若市”,继尔“时时而间进”, 最后“无可进者”,终于“战胜于朝廷”。
(6)邹忌进谏成功的原因在哪里?
【拓展延伸】完成校本作业。
【课堂小结】
本文短小精悍,寓意深厚,令人百读不厌。文章构思精巧,寓大于小,“一段问答孰美,一段暮寝自思,一段入朝自述,一段讽王蔽甚,一段下令受谏,一段进谏渐稀,段段简峭之甚”(金圣叹《天下才子必读书》卷三)。特别是邹忌的讽谏艺术,对于当代的人际交往有着极其重要的借鉴意义。
【板书设计】
邹忌讽齐王纳谏
【教学目标与重难点】
1.理解和掌握文中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熟背全文。(重点)
2.欣赏邹忌的讽谏艺术,理解讽喻说理的特点。(难点)
【教学方法】诵读——品析探究——释疑
【课时安排】2Βιβλιοθήκη 时【预习导学】1.知识储备:
(1)《战国策》:阅读《金榜学案 》的作者链接,作者刘向,西汉(朝代)经济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战国策》是战国时代国别史 汇编,也是一部历史散文总集。
【预习检测】分角色朗读课文,推荐一组同学进行课堂展示。
【探究活动】
1.小组合作,检查书下注解的完成情况,订正错误。
2.分组进行课文翻译,梳理全文意思。
3.研读课文
(1)邹忌是由一件家庭琐事联想到国家政事的。这件家庭琐事是什么?
邹忌向他的妻、妾与客提出自己与徐公谁美的问题。
(2)妻、妾、客回答问题时的语气有何不同?请在原文中划出并说明其感情色彩。
邹忌能进谏成功有两个关键因素:一在于他说话的艺术与技巧,他巧妙地将自己的妻、妾、客与威王的宫妇、群臣、百姓进行类比,轻而易举地让齐威王明白确实受了蒙蔽;二是纳谏者齐威王有谦厚广阔的胸襟,重贤而又明理。

九年级语文下册 22《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新人教版)(3)

九年级语文下册 22《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新人教版)(3)

(邹忌讽齐王纳谏)学习内容简介课文通过邹忌以自身经历对齐王进行类比从而得出直言不易的道理,讽劝齐王纳谏除弊的故事,从而说明国君必须广泛采纳各方面的批评建议,兴利除弊,才可以兴国的道理。

作者善于观察日常生活,从中提炼出有意义的主题,而且通俗生动,说服力强,文笔流畅而富有变化,充满情趣等,都是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

授课年级九学科语文主题邹忌讽齐王纳谏任课教师课型问题导读课展示解决课课时2授课日期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和掌握文中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提高借助语境推断文言实词意义的能力。

了解《战国策》这部国别体史书的基本情况及其在中国文学和史学上的地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除弊纳谏在当时的积极作用和在今天的借鉴意义。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反复诵读中对文章的写作特色和劝谏技巧的领悟2、本文记述了邹忌以自己的生活感受为喻,讽劝齐王纳谏除蔽的故事。

如何较全面、正确地认识邹忌这个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1、理解和掌握文中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2、提高借助语境推断文言实词意义的能力。

学法指导1.诵读法2.讨论点拨法3.品读法教学准备教师准备:1、《问题导读评价单》、《问题生成评价单》。

2、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学生准备:1、利用课余时间查阅有关毛泽东诗词,了解写作本诗的相关知识教学过程设计(第一课时)程序(要素)时间创设情景教师行为期望的学生行为创设情境,导入主题1分钟创设语言情境【旁白】同学们,说服别人既需要知识,也需要技巧,更需要机智,请看邹忌如何说服齐威王纳谏的。

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浏览导读,了解常识[5分钟创设自读情景【旁白】下面请同学们阅读导读单中的资料链接部分,摘记其中重点的内容。

学生能够通过阅读与摘记掌握相关内容。

朗读课文,初步感知25分钟创设自主学习情境【旁白】学习任何一篇课文读是必不可少的,尤其是文言文,更需要大家熟练朗读。

下面请大家认真阅读课文,在此要将遇到的生字词处理掉。

1、先自读,利用工具书处理字词。

最新九年级语文下册-22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最新九年级语文下册-22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精品文档《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教材分析《邹忌讽齐王纳谏》选自《战国策?齐策》,是古典散文中的名篇。

文章生动地记叙了邹忌讽齐王纳谏,使齐王广开言路、修明政治的故事。

文字易懂,语句流畅,人物生动,故事性强,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和教育意义。

文章结构严谨,道理由浅入深,具有极强的说服力,道德情操熏陶的是对学生进行文学素养、宜于在为人处事、交际修养等方面启迪学生心智,好教材。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 1.掌握课文中的文言实、虚词和一些特殊的文言句式。

.了解《战国策》的有关知识。

2 .理解本文结构的精妙和语言的内在深意。

3 .欣赏邹忌的讽谏艺术,理解讽喻说理的特点。

4过程与方法 1.学生预习,教师重点讲解,辅导课堂讨论。

.朗读法、问答法、讨论法、点拨法。

2 3.以问题研究的方式分析人物形象。

情感、态度价值观精品文档.精品文档体会古代志士为了国家利益勇于讽谏的思想,理解古代明君勇于纳谏的大度胸怀。

1. 认识语言艺术在创建和谐人际关系及和谐社会中的重要作用。

2.三、教学设想(一)设计理念理创造性地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建立以探究、教学过程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解、亲身实践、分享与合作为特征的新型学习方式,让学生理解知识的意义,培养和发展创谈话导入——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本文的教学思路基本上可分为:造性,资料助读——阅读感知——理解文意——问题探究——品味结构——课文总结——自编自演。

(二)重、难点以小喻大的设喻方法。

重点:理解课文,总结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和词类活用现象。

2. 难点:反复诵读,体会邹忌进谏的技巧。

三)教学方法(.用以读带讲的方式,使学生在自读、齐读、默读等各种形式的朗读中感知课文,体味情1 感。

,从不同角度多设疑,巧设疑,启发学生思考,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2.讨论点拨法(四)教学时数 2课时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创设情境,谈话导入看过《封神榜》的同学肯定知道,在殷商时代,有一位大臣因进谏国君而被纣王挖心致死——比干。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六单元 第22课《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1)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六单元 第22课《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1)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目标:1.掌握重点文言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欣赏邹忌的讽刺艺术,体会讽喻说理的妙处。

3.领悟以事喻理的委婉劝说方式在今天的现实意义。

教学重点:1.了解古人纳谏除弊、修明政治的道理。

2.学习用设喻讲述道理的写法。

3.学习合理安排顺序和生动的叙述。

教学难点:1.掌握课文中的文言实、虚词和一些特殊的文言句式。

2.领会课文设喻说理和类比推理的方法。

第一课时一、导入二、揭示目标详见课件三、学生对照注释,自读课文。

1.为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昳(yì)丽朝(z hāo)服衣冠(guān)窥(kuī)镜期(jī)年朝(cháo)于齐间(jiàn)进2.疏通文意,教师补充注释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我孰与城北徐公美?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四、师生共同活动,理清思路。

1.研习第一自然段(1)诵读指导:此段从邹忌与徐公比美写起,三问三答,非常精彩,他们身份不同,想法不同,语气也各不相同:其妻由衷的爱恋之情、其妾畏惧拘谨之情、其客的阿谀奉承之情都要读出来。

(2)思考:邹忌讽齐王的起因是什么?如何与徐公比美的呢?妻、妾、客三答后,邹忌“暮寝而思之”,“之”指代什么?邹忌由此又想到了什么呢?2.研习第二自然段(1)诵读指导:本段是邹忌用现身说法、亲身体验讽劝齐王。

读来要娓娓动听,如与人细语叙家常。

(2)提问:在本段中,邹忌是如何讽谏齐王的?3.学习第三、四自然段(1)教师范读后作诵读指导(2)思考:邹忌讽谏的效果如何?他是怎样取得这样的效果的?齐王是怎样纳谏的?为进谏者颁奖意味着什么?臣民是么怎样进谏的?文中依次叙述“令初下”“数月之后”“期年之后”进谏者的人数,这是为什么?齐王纳谏的结果如何?4.师生共同理清思路,概括段意:第一段:邹忌与徐公比美,发觉受蒙蔽。

(提出问题)第二段:邹忌以自己受蔽的事讽喻齐主。

(分析问题)第三段:齐王纳谏除弊,内政修明。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第22课《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1)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第22课《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1)

22《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目标】1、熟读全文,读准字音与停顿,掌握重点词句。

2、理清故事情节,根据人物对话分析人物形象。

3、领会邹忌的进谏技巧,探讨“邹忌讽齐王纳谏”故事的意义。

【教学过程】一、导入讲解三人成虎的故事,导入新课。

二、预习检查1.检查预习学案的完成情况。

2.检查诵读情况。

3.检查搜集的作者、作品的情况。

《战国策》简介《战国策》又称《国策》,是一部历史散文总集,其体列为国别体,由西汉刘向编订,反映战国时期策士谋臣的言论和谋略。

全书分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宋、卫、中山共12策。

三、熟读课文,理解内容1.解题邹忌讽齐王纳谏。

讽:今义:讽刺。

古义:讽谏,即用暗示、比喻的方法委婉地规劝。

2. 朗读指导(1)停顿:邹忌/修/八尺有余我孰与/城北徐公美?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王之蔽/甚矣!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2)自读,读准字音,且要注意节奏喔3.疏通字词(1)结合注释,自我疏通。

(2)以小组为单位,互相质疑,并找出共性不会的问题,以小纸条的形式递交老师。

4.讲故事根据注解,用自己的话将《邹忌讽齐王纳谏》的故事完整地讲述出来,看谁能够看图将人物的对话讲得惟妙惟肖。

四、研讨1. 找“三”课文的故事情节有六个“三”,谁能找出来?提示:(1)邹忌向几个人询问自己有没有徐公美?(2)他们的答案一致吗?(3)邹忌对他们的回答分别如何分析?(4)邹忌进谏齐王时将自己和齐王进行了几方面比较?(5)齐王有几种级别的奖赏?(6)下令后按时间顺序发生了几次变化?2. 看图片思考:邹忌的妻、妾、客回答他的问题时感情和语气相同么?为什么?妻→私:偏爱赞扬妾→畏:卑微畏怯客→有求:逢迎敷衍3.进谏艺术通过设置或借用一个寓言、故事或自然现象来说明一个抽象的道理。

设喻说理,类比推理根据两个同类事物某种属性的相同,推出它们的其它属性也可能相同的推理。

4. 人物分析邹忌、齐威王有何特点?邹忌:头脑冷静、实事求是、善于思考、足智多谋、善于辞令、勇于进谏。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六单元 22《邹忌讽齐王纳谏》(第1课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六单元 22《邹忌讽齐王纳谏》(第1课

第二十二课邹忌讽齐王纳谏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够熟读课文,结合《战国策》、“邹忌”、“齐威王”其人其事理解文章大意。

2.词类活用(“面”“美”“私”“闻”“服”)、古今异义(“讽”“窥”“地方”“刺”“谤讥”等)文言词汇。

教学重难点【重点】反复诵读,理解文章中重点词语和句子的意思。

【难点】把握文本主要内容,即“邹忌讽谏”、“齐威王纳谏”。

教学过程导入一:情境型【设计意图:用提示的形式导入新课,让学生提高阅读兴趣。

】唐太宗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历代君主身边都有几位敢进谏言的大臣,而劝谏能否奏效,一要看做君王的是否贤明,二要看谏者是否注意了进谏的艺术,战国时齐威王非常幸运遇到了这样一位贤臣──邹忌。

而这位以雄辩著称的谋臣的讽谏之法更是令人叫绝。

今天,我们就欣赏选自《战国策》的历史散文《邹忌讽齐王纳谏》。

导入二:激趣型【设计意图:用故事引入,激发学生认知课文内容的兴趣。

】今天我们来认识一个人,他叫邹忌,他是战国时齐国的谋臣,多谋善谏。

一次,威王弹琴,邹忌进门就说琴弹得好。

威王认为他未仔细听,是在说谎。

邹忌说,琴声宽和像君主,清廉像章宰辅,舒缓像政令,谐调畅适像四时。

威王听了,知道他在说治理国家的道理,极为赞赏,就拜他为相。

今天,我们来欣赏选自《战国策》的名篇《邹忌讽齐王纳谏》,主人公也是邹忌,课文所讲的是在这之后的另一个故事。

课堂实录一、文题解读:结合“资料导读”,理解“邹忌讽齐王纳谏”是什么意思?教师引导:邹忌是谁?文中的“齐王”是谁?“讽”和“谏”分别是什么意思?学生结合以下材料,准确把握文题含义。

资料导读:1.《战国策》《战国策》是战国末年和秦汉间的人编辑的一部重要的历史著作,也是一部重要的国别体散文集最初有《国策》《国事》等名称,经过汉代刘向整理编辑,始定名为《战国策》全书共33篇主要记载的是战国时策士们的言论和行动《战国策》语言活泼流畅,人物栩栩如生《战国策》是先秦历史散文的奇葩,对后世史学和文学产生极为深远的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2《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识除弊纳谏在当时的积极作用和在今天的借鉴意义。

2、了解《战国策》这部国别体史书的基本情况及其在中国文学和史学上的地位。

3、理解和掌握文中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4、提高借助语境推断文言实词意义的能力。

【教学重点】
1、反复诵读中对文章的写作特色和劝谏技巧的领悟
2、本文记述了邹忌以自己的生活感受为喻,讽劝齐王纳谏除蔽的故事。

如何较全面、正确地认识邹忌这个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
1、理解和掌握文中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2、提高借助语境推断文言实词意义的能力。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
(一)唐太宗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历代君主要成就一番霸业,身边没有几位敢进谏言的大臣是不成的;而劝谏能否奏效,一要看做君王的是否贤明,二要看谏者是否注意了进谏的艺术,使“良药”既“爽于口”,又“利于病”。

战国时齐威王非常幸运遇到了这样一位贤臣——邹忌。

而这位以雄辩著称的谋臣的讽谏之法更是令人叫绝。

今天,我们就欣赏选自《战国策》的历史散文《邹忌讽齐王纳谏》。

(二)在我国历史上,有许多忠勇仁智之士,他们忠心耿耿、心系国运、兼济苍生,良知和智慧驱使着他们勇于向君主进谏。

或直言谏诤,或隐喻含蓄。

有的获得了英明,赢得了赏识和升迁,有的则引火烧身,丢官弃命,甚至株连九族。

战国时齐威王非常幸运遇到了这样一位贤臣——邹忌。

而这位以雄辩著称的谋臣的讽谏之法更是令人叫绝。

今天,我们就欣赏选自《战国策》的历史散文《邹忌讽齐王纳谏》。

(三)俗话说:"伴君如伴虎"。

给领导提意见,古往今来,都要冒很大的风险。

历史上偏偏就有人不但屡次给领导提了意见,而且屡次被领导赏识,建议得以实施,又产生了奇效,其人其事也在历史上传为美谈。

邹忌就是这样一个人。

他是战国时齐国的谋臣,曾万事恒公、威王、宣王三
朝,多谋善谏。

一次,威王弹琴,邹忌进门就说琴弹得好。

威王认为他未仔细听,是在说谎。

邹忌说,琴声宽和像君主,清廉像章宰辅,舒缓像政令,谐调畅适像四时。

威王听了,知道他在说治理国家的道理,极为赞赏,就拜他为相。

课文所讲的是在这之后的另一个故事。

二、介绍《战国策》
春秋战国之际,七雄并立,各国间的兼并战争,各统治集团内部新旧势力的斗争,以及民众风起云涌的反抗斗争,都异常尖锐激烈。

在这激烈动荡的时代,士作为一种最活跃的阶层出现在政治舞台上。

他们以自己的才能和学识,游说于各国之间,施展着自己治国安邦的才干。

各国统治者也认识到,人心的向背,是国家政权能否巩固的决定性因素。

失去了民心,国家的统治就难以维持。

所以,他们争相延揽人才,虚心纳谏,争取“士”的支持。

《战国策》由于书中主要记载的是战国时策士们的言论和行动,所以传到西汉末时,由刘向整理校正后定名为《战国策》。

是先秦历史散文中的一枝奇葩,它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影响极为深远。

《战国策》的内容,主要记载战国时期各国谋臣策士游说诸侯或进行谋议论辩时的政治主张和纵横捭阖、尔虞我诈的故事,也记述了一些义士豪侠不畏强暴、勇于斗争的行为。

四、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昳(yì)丽朝(zhāo)服衣冠(guān) 窥(kuī)镜
期(jī)年朝(cháo)于齐间(jiàn)进
五、学生对照注释,再读课文,疏通文意,了解大意。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①朝.服衣冠②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③能面.刺寡人之过者④闻.寡人之耳者
⑤今齐地方
..千里⑥宫妇左右
..莫不私王
⑦邹忌讽.齐王纳谏⑧能谤讥
..于市朝
2、翻译下列句子。

①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②忌不自信。

③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④王之蔽甚矣。

明确:
1、①朝:名词作状语,在早晨。

②美:以……为美,形容词用作动词。

③面:当面,名词作状语。

④闻:使……闻。

⑤地方:土地方圆。

⑥左右:国君旁边的近臣。

⑦讽:委婉劝说。

⑧谤讥:公开指责。

2、①我同城北徐公比,哪个更美?(把握“……孰与……”的句式)
②邹忌不相信自己(比徐公美)。

(把握宾语前置)
③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在朝廷上战胜敌国。

④大王您受蒙蔽很深啦!
六、合作归纳以下教学重点
(一)一词多义
1、修
a.乃重修岳阳楼(兴建,建造)
b.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整治)
c.雨村便急忙修书(撰写)
d.邹忌修八尺有余(长,高)
2、朝
a.相如每朝时常称病《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上朝
b.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朝拜
c.于是入朝见威王《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朝廷
d.朝服衣冠《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早晨 (zhāo)
3、孰
a.我与城北徐公孰美代词,谁
b.孰视之,自以为不如同“熟”,仔细。

4、诚
a.臣诚知不如徐公美(确实,的确)
b.帝感其诚《列子•愚公移山》诚心、诚意
c.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诸葛亮:《出师表》确实、的确
d.今将军诚能命猛将统兵数万,与豫州协规同力,破曹军必矣《资治通鉴•赤壁之战》表假设,如果、果真
(二)句式
1、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判断句)
2、忌不自信(宾语前置)
3、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

(省略句)
4、我孰与城北徐公美(介词结构后置句)
5、此所谓战胜于朝廷(判断句,兼介词结构后置)
6、王之蔽甚矣(被动句)
七、研讨与探究
1、邹忌是由一件家庭琐事联想到国家政事的。

这件家庭琐事是什么?
邹忌向他的妻、妾与客提出自己与徐公谁美的问题。

2、由于感情的不同及身份地位的差异,其妻、妾、客回答问题时的语气有差别。

有何不同?请从原文中找出并说明其感情色彩。

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感情色彩是由衷的赞美,口气亦毋庸置疑。

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感情色彩是讨好,口气有点勉强。

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

”感情色彩是礼貌、尊重,口气有点客气。

3、面对妻、妾、客的程度不同,或真或假的赞美,邹忌的态度如何?
面对赞美,邹忌并未得意忘形。

“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

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可见邹忌很有自知之明。

4、邹忌是如何“讽”齐王的?
邹忌入朝后,并未单刀直入向威王进谏,而是以“闺房小事”谈自己的体会,然后以类比的方式委婉进谏。

5、讽谏的结果如何?
齐威王接受了谏言,发布政令,广开言路,悬赏纳谏。

始而“门庭若市”,继尔“时时而间进”,最后“无可进者”,终于“战胜于朝廷”。

6.如何评价邹忌和齐王
邹忌:实事求是,善于观察、思考,透过现象看本质,关心国家大事。

齐王:勇于听取不同意见,更难能可贵的是根据群臣的进谏锐利改革。

八、延伸扩展
1、《邹忌讽齐王纳谏》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作为领导,要保持清醒的头脑,不偏听偏信;作为群众,提建议要讲究方式方法,既不冒犯对
方,又要保护自己的尊严不受侵犯;作为普通人。

要善于接受别人的建议。

2、学习邹忌的谈话技巧,练习口语交际。

(1)初春天气,时冷时热,假如你要劝你的母亲多穿件衣服, 你该怎么说?
(2)小英时不时的在看男同学写给自己的信,假如你是母亲,你将如何与女儿谈话?
(3)一只小鸭子独自蹒跚地行走在水泥路上,几个放学的小朋友发现了这只离群的小鸭子,他们好奇地围聚过来,对这个来历不明的小东西议论起来。

一个初中生走过来,看到小鸭子,也来了兴趣,说:“我来把它的毛拔光,看它能不能活?”如果你也在场,请你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地劝阻他。

(要求简明、连贯、得体)
九、课堂总结
《邹忌讽齐王纳涑》对话精彩,结构精巧,邹忌的睿智,齐威王的英明等等,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特别是邹忌的讽谏艺术,对于当代人际交往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愿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正确评价自己,积极接受他人建议,善于向他人推销自己。

十、课堂作业
借助网络,了解《战国策》里其他有关讽谏的故事。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累一些出自《战国策》的成语。

如门庭若市、狐假虎威、画蛇添足、鹬蚌相争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