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影响报告中现状监测数据问题分析与建议
我国土壤环境监测的现状问题与对策

我国土壤环境监测的现状问题与对策1. 引言1.1 背景介绍我国土壤环境监测工作的启动可以追溯到上世纪80年代初。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我国已经建立了一套相对完善的土壤环境监测体系,涵盖了全国各地的城市、农村、工矿区等不同类型的土壤。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环境污染问题的日益突出,我国土壤环境监测工作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和问题,需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
在这样的背景下,本文旨在对我国土壤环境监测的现状问题进行分析,探讨存在的挑战和困难,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为我国土壤环境监测工作的改进提供参考和指导。
1.2 问题意识我国土壤环境监测的现状问题是一个亟待解决的严重问题。
土壤是农业生产的基础,同时也承载着人类生活和生态系统的多种功能。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土壤环境受到了严重的污染和破坏,给人类和生态系统带来了严重的威胁。
在当前情况下,我国土壤环境监测存在着多方面的问题。
监测设备技术滞后,无法满足对不同类型污染物的监测需求;监测网络不完善,监测点分布不均匀,覆盖面不广,不能全面反映土壤环境的实际情况;监测标准不统一,不同单位使用的标准不一致,导致监测结果的可比性和准确性受到影响;监测数据处理不及时,监测数据不能及时传输和分析,影响了监测结果的实时性和准确性。
当前我国土壤环境监测面临严峻的挑战,需要采取有效的对策来解决这些问题,保护土壤环境,维护人类和生态系统的健康。
1.3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本文旨在分析我国土壤环境监测的现状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以促进我国土壤环境监测工作的规范化、标准化和有效性。
通过深入分析监测设备技术滞后、监测网络不完善、监测标准不统一、监测数据处理不及时等问题,为解决我国土壤环境监测中存在的瓶颈问题提供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
本研究旨在引起社会公众对土壤环境监测重要性的关注,推动政府和科研机构加强对土壤环境监测工作的投入与支持,为保护我国的土壤资源、维护生态环境、推动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
环境影响评价现状监测数据存在的问题与质量提高建议分析

环境影响评价现状监测数据存在的问题与质量提高建议分析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影响越来越大。
环境影响评价在建设项目前进行,是保护自然环境、预防环境污染的重要手段之一。
监测数据是环境影响评价的重要依据,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监测数据存在着一些问题。
本文将从监测数据存在的问题和提高数据质量的建议两个方面对此进行分析。
一、监测数据存在的问题1. 数据质量不高在环境影响评价的监测数据中,有很多情况下数据的质量并不高,甚至存在着数据造假等情况。
原因之一是监测设备和技术水平不足,导致监测数据的准确性、科学性和全面性无法得到保障。
一些监测单位为了迎合业主或者政府的利益,可能会故意进行数据造假,使得监测数据的真实性受到质疑。
2. 数据采集方式不合理在监测数据的采集过程中,有时候采用的方式和方法并不合理,导致监测数据的结果并不准确。
一些监测单位可能会随意选择监测点位、监测时间和监测方法,甚至可以隐瞒部分关键数据,从而扭曲监测结果,达到掩盖一些环境问题的目的。
3. 监测数据共享性不足环境影响评价的监测数据缺乏共享机制,导致了监测数据的使用范围受到限制。
一些监测单位只把监测数据呈报给上级主管部门或者业主单位,而不愿意把数据公之于众。
这种情况下,监测数据的目的性和透明度都受到了影响。
二、提高监测数据质量的建议1. 加强监测设备和技术水平建设政府和行业监管部门应当鼓励和支持监测单位加强监测设备和技术水平建设。
这样可以提高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全面性,从而为环境影响评价提供更为可靠的数据依据。
2. 建立监测数据公开共享制度政府应当着力建立监测数据的公开共享制度,鼓励监测单位把监测数据公开共享给社会公众。
这种做法有利于监督监测单位的操作,同时也提高了监测数据的透明度和可信度。
3. 加强监测数据的审核和评估政府和相关部门应当建立健全的监测数据审核和评估机制,对监测数据进行定期的审核和评估。
对于发现数据造假等行为的监测单位,应当给予严厉的处罚,加大对违规行为的打击力度。
环境影响评价现状监测数据存在的问题与质量提高建议分析

环境影响评价现状监测数据存在的问题与质量提高建议分析1. 引言1.1 背景介绍环境影响评价是对新建项目或改造项目可能产生的环境影响进行评价和预测,以便采取相应的环境保护和治理措施,从而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监测数据是环境影响评价的重要依据之一,通过监测数据可以了解项目对环境的影响程度,及时调整措施,保护环境、保障人民健康。
目前环境影响评价现状监测数据存在一些问题,影响了评价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各类建设项目层出不穷,对环境的影响也日益凸显。
监测数据在环境影响评价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但目前存在一些普遍问题,如监测数据缺乏准确性、缺乏实时性、缺乏全面性等。
这些问题直接影响了评价结果的科学性和可靠性,也影响了环境保护工作的开展和成效。
为了提高环境影响评价监测数据的质量,有必要对现状进行深入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建议和措施。
【背景介绍】正是为了引出环境影响评价现状监测数据存在的问题,为后续内容展开铺垫。
1.2 问题提出环境影响评价现状监测数据存在的问题是当前环境保护领域面临的一个重要挑战。
在进行环境影响评价时,监测数据的质量直接影响到评价结果的准确性和可信度。
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往往会发现一些监测数据存在着诸多问题。
监测数据缺乏准确性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
有些监测数据可能受到设备故障、操作失误等因素的影响,导致数据的准确性受到质疑。
监测数据缺乏实时性也是一个较为突出的问题。
许多监测项目的数据采集周期较长,无法满足对环境变化进行及时监测的需求。
监测数据缺乏全面性也是一个常见问题。
有时候监测项目的范围和内容不够完备,无法全面反映环境影响的全貌。
针对以上问题,本文将对环境影响评价现状监测数据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一些改进建议,以期提高监测数据的质量和准确性。
2. 正文2.1 环境影响评价现状监测数据存在的问题环境影响评价现状监测数据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监测数据缺乏准确性、监测数据缺乏实时性和监测数据缺乏全面性。
环评中环境监测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环评中环境监测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环境评估(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简称EIA)是一种系统评估、预测、管理和减轻新项目、改造项目和政策的环境影响的方法。
它在项目实施之前对相关环境方面的影响进行全面评估,以确定潜在的环境风险和问题,为决策者提供有关项目环境可持续性的信息。
在实际的环评中,环境监测工作经常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需要及时解决并采取对策。
环评中环境监测工作存在的问题之一是监测手段和技术的滞后。
由于环保监测技术的不断更新和发展,一些环评项目对先进的监测技术缺乏了解和应用,导致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不高。
解决这个问题的对策是及时跟踪和应用最新的环保监测技术,确保监测手段和技术与时俱进。
环评中环境监测工作存在的问题之二是监测人员的专业水平不高。
环境监测需要掌握一定的环保监测理论和实践知识,熟悉监测设备和方法,具备数据处理和分析能力。
一些环评项目缺乏经验丰富的监测人员,导致监测工作的质量无法得到保证。
解决这个问题的对策是加强环境监测人员的专业培训和学习,提高其技能水平和综合素质。
环评中环境监测工作存在的问题之三是监测数据的误差和不完整。
由于工作压力、设备故障等原因,环境监测中的数据常常存在一定的误差和不完整。
这会影响环评项目对环境影响的评估和预测。
解决这个问题的对策是提高监测设备和方法的可靠性和稳定性,减少误差和漏报,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第四,环评中环境监测工作存在的问题之四是监测方案的缺乏。
在一些环评项目中,缺乏完善的监测方案,无法对可能的环境影响进行全面、系统和长期的监测。
解决这个问题的对策是制定完善的监测方案,包括监测目标、方法、频率、时段等,确保监测工作的全面性和科学性。
第五,环评中环境监测工作存在的问题之五是监测结果的应用不广泛。
环境监测的结果应当广泛应用于环评项目的决策和管理中,但在现实中,监测结果的应用范围相对较窄。
解决这个问题的对策是加强监测结果的信息共享和传播,提高其在环评项目中的应用价值。
环境影响评价中环境监测问题论文

环境影响评价中环境监测问题研究【摘要】环境影响评价必须基于一定的环境监测数据,因此环境监测是科学环境评价的前提。
目前,我国的环境监测工作出存在着一些不可回避的问题,从而影响了环境评价的科学性。
本文介绍了环境监测工作的重要性,探讨了环境监测的基本内容,并对当前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些积极的建议对策。
【关键词】环境影响评价;环境监测;监测采样;科学检测环境监测与环将影响评价是环境工作的不可分割的相互衔接的两个重要环节,其中,作为环保工作的基础数据,来源于环境监测,这是一个环境评价的基础,是环保数据的起源。
在设定一个环境项目评价时,首先必须对该项目所涉及的环境数据进行科学检测,无论在立项过程、建设过程或者最后验收过程,环境监测数据都是一切评价的依据。
科学检测的目的,是确保环境影响评价所设置的环保设施能够落实。
从而实现科学环保的目的。
1、环境监测对环境影响评价的支持作用任何一个项目的启动,要求环保先行。
建设之前,环保监测必须首先介入,对建设地点环境状况进行数据检测和环境评价,只有以此为依据,才能确定项目建设的环境科学性,这是环保工作的重要环节。
环境监测是一个依据检测设备获取数据的过程,通过一定的工作流程,对项目建设的已存污染进行分析,其内容包含有污染源、污染性质、污染范围、分布以及污染因素、变化走势等,并以上信息数据为基础作出科学的环境影响评价。
同时,参照评价,并结合当地空气、水文等因素,提出合理的基于环保要求的检测调整方案,科学设定监测点布局为制定监测计划提供依据。
环保监测根本目的还是为了获取一手数据资料,从而为科学环境评价提供依据,其最终目的是为了实现评价的科学性、准确性,为环境保护措施的实施提供支持,因此,必须加强源头建设,在数据源的获取上科学设置、科学分布。
2、环境监测工作的基本内容环境保护工作的两个基本内容就是环保调查和环保措施的落实。
其中,环境检测就是环境调查的基础性工作,从工作环节来区分,环境监测可以分为调查阶段的环境监测和验收阶段的环境监测:调查阶段的环境监测工作。
环评中环境监测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环评中环境监测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摘要:环境评价对环境保护工作的开展和落实具有重要的作用,而环境监测是环境评价工作开展的基本前提,通过对环境的实时监测,可以使相关环境部门了解范围内的环境情况,对相关工程的建设和开展提供重要的环境影响数据,为项目的开展和策划工作提供重要的参考,同时在建设工程完工后,通过环境监测可以实现环境影响预测,在环境治理和环境污染防治工作中发挥重要的作用,本文针对环评中环境监测工作存在的问题和对策进行分析,仅供参考。
关键词:环境评价;环境监测;问题分析;对策引言:建设项目的开展过程中,加强环境评价中环境监测工作的开展和落实,目的是更好的保护环境[1-2],确保工程质量和运行过程中,对周围的环境造成最小程度的影响,确保周围环境的运行功能保持在最初水平和状态,环境监测工作中的数据和信息是评价建筑工程落成后对环境影响的具体数据资料,是反应工程对环境影响程度大小的最终理论依据,结合项目工程的具体施工特点和建筑性质,分析和预估工程环境问题,并积极的采取一些应对措施[3],加强环境保护,落实环境保护计划,对环境污染程度进行实时的监控,使环境质量保持在一定的水平和阶段,加强环评中环境监测工作的开展和落实,保障我国社会经济得到稳定的发展,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理念相吻合[4]。
1环境监测在环境影响评价中的价值环境监测工作在环境影响评价中具有重要的价值,是开展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基本前提,在工程项目开展之前,进行必要的环境监测和分析,可以确保工程的顺利进行和开展,只有监测数据符合环境标准和要求,才能开展下一步的工程施工建设,环境监测数据为工程的落实和场地规划布局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使工程人员明确工程项目是否符合环境要求和施工标准,通过对环境检测报告的分析,有效的提高了检测工作的效率和质量,促进环境影响评价单位技术水平的提高,从而对我国有效的开展环境影响评价监督工作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2环评中环境监测工作存在的问题在具体的环境评价工作中存在一些问题,首先是环境监测方案不够完善,缺乏实用性,在具体的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中,不同的工作环节都应该有严格的方案和决策规定为依据,对不同的监测点和时间以及频率都应该有具体的要求,这样才能发挥监测结果的最大效应,但是在实际的环境监测过程中,具体的监测方案与实际的活动存在很大的误差,同时一些施工单位为了节约施工成本,擅自更改监测方案,对一些重点监测点和监测项目进行了删除和修改,对有效开展环境监测工作产生了极为不利的影响,从而也使建筑工程存在一定的环境问题。
室内环境监测报告

室内环境监测报告一、概述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室内环境的质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
为了了解室内环境状况,本报告对室内空气质量、温度、湿度、噪音等环境因素进行了监测和分析。
本报告旨在为人们提供室内环境质量的参考数据,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和改善居住环境。
二、室内空气质量监测室内空气质量是室内环境监测的重要指标之一。
在本次监测中,我们采用了专业的空气质量检测仪器,对室内空气中的PM2.5、甲醛、TVOC 等有害物质进行了检测。
根据监测数据,我们发现大部分室内空气质量都存在一定的问题。
其中,甲醛和TVOC超标的情况较为普遍,主要来源于家具、地板、墙纸等装修材料。
部分室内环境中还存在细菌、病毒等微生物污染。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建议采取以下措施:1、选择环保的装修材料,尽量避免使用含有甲醛等有害物质的材料。
2、定期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流通。
3、安装空气净化器,过滤室内空气中的有害物质。
4、对于微生物污染,建议使用消毒液进行消毒,并保持室内干燥。
三、室内温度和湿度监测温度和湿度是影响人体舒适度和健康的重要因素。
在本次监测中,我们使用了温湿度计对室内温度和湿度进行了监测。
根据监测数据,我们发现大部分室内温度和湿度都存在一定的问题。
部分室内温度过高或过低,影响了人体的舒适度;而部分室内湿度过大,容易滋生细菌、病毒等微生物。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建议采取以下措施:1、安装空调或暖气设备,调节室内温度。
2、使用加湿器或除湿器,调节室内湿度。
3、尽量避免在湿度过大的环境中生活或工作。
四、室内噪音监测噪音是影响人们生活和工作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本次监测中,我们使用了噪音测试仪对室内噪音进行了监测。
根据监测数据,我们发现部分室内噪音存在一定的问题。
主要来源于邻居噪音、交通噪音等。
长期处于噪音环境中,容易导致听力损伤、失眠等问题。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建议采取以下措施:1、与邻居沟通,减少噪音的产生。
2、使用隔音材料,如隔音毡、隔音泡沫等,减少噪音的传播。
环境影响评价现状监测工作中存在问题及其对策思考

【 关键词 】 环境影响评价 ; 监测; 对策
P o l ms i t t o t r n fEI a d So u i n r b e n S a usM ni i g o A n l to s o S a — n HI Xi o yo g
科技信息
0环保论坛0
S IN E&T C N L G F R A I N CE C E H O O Y N O M TO I
20 0 9年
第 3 期 3
环 影 评 现 监 工 中 在问 及 对 思 境 响 价 状 测 作 存 题 其 策 考
史啸勇 ( 苏省环境 监测 中心 江苏 江 南京 2 03 1 0 6)
p o lmsi t t s mo io i g o A, n u sf r a d t e c u t r a u e . r b e n sa u n t rn fEI a d p t o w r h o n e me s r s
【 yw r sEA; ntr gC u tr esrs Ke od 】I Mo i i ;o nem aue on
(in s rvn il n iome tl o i r gCe tr a jn in s,1 06Chn ) Ja guP o ica E vr n na M nt i ne, nigJa gu2 03 , ia on N
【 b tatPeetsut n moi r g o ni n e ti te tcnclbsso I , e at l acrig t w r xeine u ai d A s c] rsn i ai nt i fevr m n s h eh ia ai fE At rce codn o ok ep r c, mm re r t o on o h i e s z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环境影响报告中现状监测数据问题分析与建议作者:陈志明谢鸿林华来源:《环境影响评价》2016年第01期摘要:环境监测是环境影响评价的基础,基于不客观的环境监测数据的环境影响评价结论将会给环境管理带来决策上的失误。
通过剖析目前环境影响报告中监测数据存在的一些普遍问题,阐述环境监测数据不真实带来的严重后果,并根据实践工作经验进行了深入的原因分析,同时根据现状情况提出相关对策建议与措施。
关键词:环境影响评价;环境影响报告;现状监测;数据;问题DOI: 10.14068/j.ceia.2016.01.010中图分类号:X820.3 ; 文献标识码:A ; 文章编号:2095-6444(2016)01-0037-03环境影响评价是通过积极的环境管理措施,正确处理经济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从而实现从源头预防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重要技术[1]。
客观的环境监测数据是科学开展环境影响评价的前提,环境监测得到的数据是与环境影响评价的内容相互关联的[2]。
环评报告的结论是建设项目审批中重要的支撑材料,如果环评结论是基于不客观的现状数据预测而来,其后果的严重性可想而知。
目前,环评监测数据问题已越来越突出,亟须重视和加强管理。
1 环评报告中现状监测存在的问题环评报告中的环境现状监测数据大致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能反映项目所在区域环境现状质量的监测数据,另一类是项目建设所带来的污染特征监测数据。
监测数据必须要体现出目前环境质量评价所涵盖的指标(因子)的情况,以及体现项目或规划实施所带来环境影响特征因子的变化过程。
如果监测数据未能如实反映这两个方面的情况,将使环评报告中的现状质量调查不够客观,导致环境影响分析结论出现偏差,环评结论不可信,影响项目审批和建设。
总结起来,现状监测存在的问题归纳有以下几点:1.1 监测点位与监测指标不全有些环评报告中现状监测部分较薄弱,没有按照评价导则中不同评价等级要求设置监测点位,普遍缺失的点位有:排污下游敏感目标,如饮用水取水口、受污水灌溉农田土壤等测点,上游或上风向对照监测点位等。
常常缺失的指标有:与项目特征污染因子相对应的监测因子,如采选业项目中的砷、镉、硫化物,制浆造纸项目中的可吸附有机囟素等。
环评报告如果根据不全面的现状监测数据作出环境现状调查结论,很有可能会影响预测和评价结论,进而误导审批部门对该项目的正确判断,项目如上马不仅会加剧该地区的环境治理成本,也将带来一系列社会问题。
比如某地区拟新建某电解金属锰项目,承担该项目的环评机构在拟选的尾矿库下游小溪监测时,监测点位和因子不全,没能如实反映其地表水已受上游采矿废水影响。
项目试投产,尾矿库投入使用一段时间后,下游河流氨氮和锰严重超标,溯源到污染物来自上游采矿废水和本项目叠加,导致该项目未能如期验收,企业需投入大量资金整改,并引发大量投诉,最终被勒令停产。
后经环保部门帮助业主完善整改措施后,才得到妥善解决,但已给当地环境和企业造成损失。
1.2 调查数据因无法采样而缺失对于一些无法用物料进行衡算的污染源强,经常被“忽略”或不采样调查,比如采选矿尾矿库淋溶水质分析,这关系到矿山开采后所产生的固废对环境是否有影响的重要参数,有些环评单位往往以“采不到样品”而不进行监测,或采用类比方式造成现状调查结论与实际不符。
还有一些原有污染历史的环境介质,调查时已无污染源排污,此时因缺少污染源数据而得出不排污或环境达标的结论,掩盖了真正的污染状况,导致环评报告中预测结论有偏差,所采取的措施方案针对性不强,甚至造成项目实施后措施不力,超标排污,建设项目不能通过环保验收,给管理部门带来监管压力,也给业主造成经济损失和治理问题。
1.3 监测数据逻辑性或精度不足目前监测市场已放开,有些监测公司没有认真对待环评现场监测,以为这是走过场,常常出现“偷工减料”的情况。
有些报告中提供的水质监测数据,连续三天的监测结果高度相似,甚至有些仅小数点最后一位不同;还有一些监测数据与现场审核的环境现状严重不符。
比如在某矿山现场仅肉眼判断就能确定悬浮物超标的水体,报告中的数据却显示其水质很好;还有一些数据尤其是不属于常规监测的特征污染因子数据,其监测仪器、设备往往无法满足检测需要,最常见的就是监测因子最低检出限即为标准限值,反映不出该特征污染因子的现状情况,从而得不出客观的现状质量评价结果。
笔者在作为专家参加环评技术文件审查时,常常遇到环评技术文件因监测数据不客观而未取得专家肯定,最终不予通过的情况。
导致了环评单位不仅要重新调查、重新监测,同时也会影响项目的进展和审批。
1.4 “假数据真评价”问题突出近年来,由于多种原因,在环评报告技术审查过程中,监测数据遭受质疑的情况时有发生,最集中的反映就是“假数据真评价”问题,即整个报告从技术路线、环保措施到结论都分析得非常到位,但监测数据经不起推敲,逻辑性不强。
比如,广西某铅锌矿石组成中提示是硫化矿,周围受影响的沟渠水体已测出pH值偏酸性,但报告中的监测数据却描述为“该矿井涌水在没有任何添加剂处理前为碱性”;还有些数据是由业主送样委托监测机构检测而得,监测机构仅“对来样负责”,环评技术人员对如何采样、监测点周边情况均不清楚,甚至未到过监测现场。
“假数据真评价”会造成环评报告结论不客观,项目建设的可行性及对策措施针对性不强,可能导致环境问题出现或加重。
例如,广西某市在进行工业园区规划环评时,环评单位为了确保规划顺利通过,对园区附近一条河流的水质进行监测时采用了达标假数据。
而后另一环评机构在开展园区内某具体拟建项目环评时,对该河流进行现状监测,发现其水质实为劣五类,便作出当地已无水环境容量的结论。
技术审查机构派员现场核查,发现该段河流长期受到某造纸厂排污影响,半边河水呈大量泡沫,水质发黑发臭。
因为监测数据的错误,为审批部门和项目业主增加了很多额外的工作任务。
1.5 数据处理及引用存在偏差有些项目在计算平均值、超标倍数、超标率等方面有误,评价引用的标准值错误或评价结论与实际监测数据有出入。
对于一些历史数据,实际情况已发生变化,仍然引用;有些项目类比数据差异性较大,可比性不强。
2 监测数据问题形成的原因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2.1 环评和监测机构过度追求经济利益目前环评市场需求大,又正值环保系统推进环评业务脱钩,这给环评咨询公司带来了一定商机。
一些环评机构没有把环评当做一项技术工作,而是一切以公司或个人利益最大化为目的,在与同行环评单位竞争时,采用低价和快速完成的方式,在环评过程中对监测工作进行压缩或省略。
还有一些环评机构聘用无环评资格证书的人员编写环评报告,而有资格证书的环评师并没有真正编写报告,纯属“挂证”行为[3],往往履行不了项目负责人的职责。
各省环保部门下属的监测力量集中在市级监测站,而目前市级监测站大多与环评业务脱离,实行参照公务员管理,日常任务较多,没有动力也没有精力承接非指令性的服务性监测。
大量的环评监测业务由社会化监测机构承担,如果这些监测机构因低价竞争,从降低成本出发,在缺乏必要的监督机制时,监测质量不一定能得到保证。
2.2 经济发展压力影响监测客观性按照相关规定,实施总量减排和问题控制管理后,对于拟建项目所在区域环境质量已达不到环境管理目标要求的,将会影响新建项目的审批。
为了保证项目能顺利通过环评,取得批文,不仅是环评承担单位,甚至有些业主单位也会暗示或要求监测机构修改数据,保证其项目中的“环境质量”不超标。
有些业主或环评单位按“只要给钱,我们想要什么数据,监测机构就会提供什么数据”的要求来选择监测机构。
此外,有些环评单位为了评价和论述上的简便,也会暗示或要求监测机构把监测数据“理想化”,即使以后在验收环节发现区域严重超标,也大多用“监测点位不同”、“监测时间变化”等理由来搪塞。
2.3 监测机构未严格遵守职业操守为了利润最大化,很多监测机构在不具备实际监测能力的情况下盲目承接监测业务,然后采取层层分包方式实施监测。
个别环评报告书附件中的监测机构多达四五家,即把一个项目环评中要求的现状监测内容进行分包,分别交由几个监测机构来完成,难以保证各个环节的质量。
此外,还存在常规污染因子监测偷工减料的问题。
常规污染因子有连续监测的时间要求,监测机构为了节省时间和成本,常常减少现场采样天数或点位样品,采取“推算”形成数据并出具监测报告。
2.4 环境质量监测市场价格普遍偏低目前承担环评中的监测机构较多,为了获取更多的市场份额,只能竞相压价,低价中标,有时低至总监测经费连正常的差旅费和采样费都不够,实验室的分析成本、标样成本和人员成本等更是无法保障,导致监测机构造假,甚至超资质范围开展业务。
特别是一些规模小的公司,在无外场采样记录、无采样口、无监测点位的“三无”情况下,也敢直接出具假数据。
2.5 环评和监测人员水平有待提高各环评单位从业人员技术水平参差不齐,经验不足,对监测数据的重要性和监测数据的“五性”(代表性、完整性、精密性、准确性和可比性)认识不够,无法判断监测报告中存在的异常数据,虚假数据,无法掌握监测数据之间的关联性。
有些监测机构虽然通过计量认证审查,但人员流动性大,专业化验员少,业务培训跟不上,对监测过程中存在的监测因子相互影响和关联情况不了解,数据即使有误也发现不了。
3 提高环评报告中监测数据质量的建议3.1 加强环评与监测机构监管目前,环境监测市场化的比重在加大,但与之配套的监管措施还没跟上,环保部门应尽快出台相关措施对参与环境监测的机构进行监管,制定准入门槛。
在环评工作中,要求环评机构对现状监测数据来源和客观性负全责,评估机构在环评报告书技术审查时,邀请环境监测技术专家对数据质量把关,并实行“一票否决权”,即环评报告出现监测数据弄虚作假,不符合实际,即可判报告书不能通过技术审查。
此外,还应在进行环评日常检查的同时,对所提供监测数据的监测机构进行延伸性抽查,强化各有关机构的质量意识。
3.2 提升从业人员专业技术水平随着环评机构的脱钩改革逐步深入,环评技术服务市场化已指日可待,如何提高从业人员的专业水平,为环境监管提供优质技术服务,需要管理部门加快行业监管政策的制定和实施。
从事污染源强监测的单位作为第三方公正检验机构,需配备具有一定工作经验和职称等级的相关行业类别的专业技术人员,相关部门应提高污染源强监测人员从业资格的准入门槛。
尤其要配备熟悉生产工艺的专业人员。
3.3 建立环境质量信息共享平台现今,监测信息的公开是有限的,环境质量监测基础数据未能共享使用[7],建议在一定范围内建立环境信息共享平台。
规范环境监测信息发布制度,建立环境监测数据共享平台[8],既可以保证监测数据的准确、有效,又能提高工作效率、减少重复监测和资源浪费。
目前,广东省已在初步实施该制度,环境保护部环境工程评估中心也在进行建立环境影响评价数据库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