钩虫

合集下载

钩虫

钩虫

背辐肋
A.duodenale Dorsal ray (背辐肋)
c、背辐肋: :
背辐肋
二种钩虫成虫形态主要鉴别点
√ 体形 √ 口囊
十二指肠钩虫 “C”型 C 型 美洲钩虫 “S”形 S 形
2对钩齿 1对板齿 交合伞 撑开时略呈圆形 撑开略呈扁圆形 一刺末端呈钩状, 一刺末端呈钩状, 两刺呈长鬃状, 两刺呈长鬃状, 常包套于另一刺凹 交合刺 末端分开 槽内
三、致病( Pathogenesis) 致病( Pathogenesis) 1、幼虫的致病作用 钩蚴性皮炎(粪毒、痒疙瘩、地痒疹) (1)钩蚴性皮炎(粪毒、痒疙瘩、地痒疹)
larvae) (Dermatitis caused by hookworm larvae)
三、致病( Pathogenesis) 致病( Pathogenesis) 1、幼虫的致病作用 (1)钩蚴性皮炎(地痒疹) (Dermatitis 钩蚴性皮炎(地痒疹)
四、实验诊断(Diagnosis ) 实验诊断(
取材粪便 1、直接涂片法 2、饱和盐水浮聚法(不能定种) 饱和盐水浮聚法(不能定种) 3、钩蚴培养法(鉴定虫种) 钩蚴培养法(鉴定虫种)
五、流行与防治
control) (Prevalence,treatment and control)
1、流行于旱地经济作物区。 流行于旱地经济作物区。
活丝状蚴(感染期) 活丝状蚴(感染期)
二、Life cycle of Ancylostoma duodenale and Necator americanus
成虫 丝状蚴 (感染期蚴) 杆状蚴(2期)

循环系统 呼吸系统 消化系统 虫卵
杆状蚴
寄生部位:小肠 感染期:丝状蚴 感染途径:经皮肤 (粘膜) 移行途径:皮肤 → 血管、淋巴管 →右心 →肺 →肺 泡(无蜕皮 )→ 支气管→气管 → 咽 → 小肠(蜕皮2 丝状蚴

钩虫

钩虫
人体经皮肤感染十二指肠钩虫后,部分幼虫 在进入小肠之前,钩蚴先长时间(可达250多 天)潜留在组织中,发育暂停或迟缓。当受 某些刺激后,才陆续到达小肠发育为成虫。
4.成虫
寄生部位 小肠上段
营养来源
血液、淋巴液、肠粘膜、脱落的上皮细胞
寄生数量
几条至数千条不等,甚至达上万条
重度流行区,一般200~300条
两种钩虫的致病作用相似 不同点:十二指肠钩蚴引起皮炎者较多
成虫导致的贫血亦较严重 是引起婴儿钩虫病的主要虫种
(一)幼虫致病
1. 钩蚴性皮炎
丝状蚴入侵皮肤所致
丝状蚴 局部即出现针刺、烧灼、奇痒感
充血斑点或丘疹
红肿、水疱
自愈
脓疱 结痂自愈
好发部位 足趾、手指间;手背、足背
机理:丝状蚴穿过皮肤时介导引起Ⅰ型超敏反应 钩蚴性皮炎
挑取粪便
搅匀
注满饱和盐水
盖上盖片
静置15分钟
迅速翻转镜检
此法对钩虫卵的检出效果最好,也可用于检查蛔虫 卵等其它线虫卵。
粪便中的虫卵
生活史的过程 包括:在土壤的 发育和在人体的 移行、发育。
只需要一个宿 主(人)
在人体内 在土壤内
(一)虫卵及幼虫在土壤的发育
条件 温暖(25oC~30oC)、 潮湿(60%~80%)、
荫蔽、氧足的疏松泥土 发育快 1 周左右
虫卵
24h 第一期 杆状蚴
48h 蜕皮
第二期 杆状蚴
5~6d 蜕皮
丝状蚴
失血原因 ①吸血 ②边吸边排 ③伤口渗血 ④更换吸血部位 ⑤ 组织血管的损伤 ①和③失血量相当,且量大
失血量
美洲 0.02~0.1ml/天/条 十二 高6~7倍
例: 0.5ml/天/条 × 100条 ×100天 = 5 000 ml

寄生虫-钩虫

寄生虫-钩虫

感染途径 钩蚴污染尿布 沙袋代替尿布而受感染 接触污染土壤 经胎盘 经母乳 感染虫种
多为十二指肠钩虫 好发年龄
出生后5 ~12个月
症状:急性便血性腹泻,柏油样黑便,腹胀、呕吐、贫
血严重,生长发育迟缓
粪检:潜血试验(强阳性) 发病特点:
贫血严重:RBC<200万,Hb<50g/L 发育极差:严重营养不良 合并症多:30% ~40%(支气管肺炎,肠出血) 病死率高:7%(1~5岁)
寄生部位 小肠上段
营养来源
血液、淋巴液、肠粘膜、脱落的上皮细胞
寄生数量
几条至数千条不等,甚至可达上万条
重度流行区,一般200-300条
交配产卵
产卵量:与虫种、虫龄、虫数、宿主状况有 关
十二指肠钩虫 1~3万/天/条
美洲钩虫
0.5~1万/天/条
寿命 3年左右
1. 土源性线虫,只需要一个宿主:人 2. 感染期:感染期蚴(丝状蚴),主要经皮肤
原因:十二指肠钩虫 肠粘膜柔嫩
四、诊断
粪检 —查虫卵
1.直接涂片法 2.改良加藤氏法 3.饱和盐水浮聚法(首选)
—查钩蚴
饱和盐水漂浮法:
虫卵比重为1.06,饱和盐水比重为1.20
25-30℃ 5-7天
呈世界性分布,主要流行于热带、亚热带地区 国内: 主要流行于淮河及黄河以南地区(四川、广西等) 虫种:南方以美洲钩虫为主
好发部位 足趾、手指间;手背、足背
钩蚴移行至肺,穿破毛细血管,引起出血 和炎性细胞浸润。 症状: 阵发性咳嗽 血痰 哮喘
1. 消化道症状和异嗜症
虫体咬附肠粘膜所致 临床表现
上腹不适、持续性隐痛 恶心、呕吐、腹泻 食欲亢进,但体重下降

钩虫

钩虫
病儿年龄大多在一岁以内,由于婴儿血量少, 处于生理性贫血期,且肠粘膜柔细,被钩虫咬附后容 易出血,故常呈严重贫血。婴儿钩虫病 愈后差,病 死率为3.6---6.0%。 临床:营养不良,食欲减退,严重者出现发育不良, 以致出现侏儒症
五、实验诊断(Diagnosis)
1、病原学诊断
粪检
直接涂片法:简便,但易漏诊。 饱和盐水浮聚法:为首选方法。 钩蚴培养法:可鉴定虫种。
一般消化道症状,初期表现为上腹不适及隐痛,
继而出现恶心\呕吐\腹泻等症状;少数患者出现”
异嗜症”(allotriophagy)。 ”异嗜症”的发病原因
不明,似与患者体内铁耗损有关,多数通过服用铁制
剂后症状自然消失。
异 嗜 症
B、贫血(anemia)
钩虫的主要危害是引起贫血。患者长期慢性失血,
导致缺铁性贫血,血象呈低色素小细胞型贫血。
钩虫幼虫移行到肺以及穿过肺部毛细血管进入肺泡时, 都可以引起局部出血和炎症病变。病人可出现咳嗽、痰多、 痰中带血、哮喘以及发烧等表现,血液中嗜酸性粒细胞显著 升高。呼吸道症状一般经几天到十几天后自愈,个别可持续
2~3个月。
2、成虫致病
Adult
A、消化道症状(symptoms in alimentary canal)
七、防治(Treatment)
1、查治病人和带虫者,控制传染源
驱虫主要用各种咪唑类药物,如甲苯咪唑、丙
硫咪唑、左旋咪唑、噻嘧啶等。对严重贫血的病人
应注意补铁矫正贫血。
2、加强粪便管理及无害化处理: 堆肥法,三坑式沉
淀密封粪池等方法。
3、注意个人防护
尽量不要赤脚下地劳动,必要时可涂防护剂, 如含咪唑类药物的软膏或酒精溶液。
六、流行(Epidemiology)

钩虫

钩虫
血后再用驱虫药。
3、加强粪便管理及无害化处理。
4、加强个人防护及防止感染。

Your Company Slogan

钩虫概论 Hookworm
钩虫是钩口科线虫统称,至少有17属100种,其 中属人兽共患的钩虫有9种。 duodenale)和美洲 钩虫(Necator americanus) 。 锡兰钩口线虫和犬钩口线虫等偶尔寄生人体。
主要寄生人体:十二指肠钩虫(Ancylostoma


(二)成虫的致病
2、贫血(机制;慢性失血原因)
①虫体有边吸边排血的习性。 ②吸血时虫体分泌抗凝素,使伤口持续渗血。 ③虫体不断更换吸血部位。 ④肠粘膜损伤影响营养吸收加重贫血。
临床症状:
皮肤蜡黄、粘膜苍白、头晕、气短乏力 和心慌等。有的病人有面部及全身浮肿、以 下肢多见。

钩虫的致病
幼虫、成虫均致病,以成虫致病为主。 (一)幼虫的致病 1、钩蚴性皮炎(俗称“粪毒”、“地痒疹”)
局部皮肤有针刺、灼烧感,奇痒难忍,进而出现丘疹/ 水疱。感染后可形成脓疱,后结痂愈合。多见于手指、足 趾间,也见于手足背部。
2、呼吸系统疾病
幼虫移行至肺,穿破微血管引起 炎症出血。咳嗽、血痰、 哮喘。
(可定量)
4.钩蚴培养法: 5.血常规:(钩虫性贫血诊断依据)

钩虫的流行与防治
1.分布:
钩虫遍及全世界。
主要分布于淮河及黄河一线以南。
南方以美洲钩虫为主,北方多为十二指肠钩虫。

钩虫的流行与防治
2.流行环节:
※传染源:钩虫病患者及带虫者。 ※传播途径:接触被污染的土壤经皮肤感染
粪便污染土壤。也可经口感染
赤脚下田耕作易感染。 矿井中钩虫感染也较多。 ※易感人群:人群均易感 婴幼儿钩虫感染途径: 经胎盘,经母乳,坐田间土上,沙袋。

钩虫

钩虫

恶心、呕吐、腹泻
上消化道大出血
四、实验诊断
(一)粪检查虫卵
(二)粪钩蚴培养
五、流行情况
1、呈世界性,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感染率高;
2、农村高于城市,南方高于北方;北方以十
二指肠钩虫为主,南方以美洲钩虫为主;
多数地区为两种混合感染。
六、防治原则
(一)普治普查病人、带虫者 (二)加强粪便管理 (三)加强个人防护
增多等症状。
一般几天到十几天后自愈。
(二)成虫致病
1、慢性缺铁性贫血
(1)失血途径: 虫体吸血(边吸边排)
咬附渗血
(2)贫血的临床表现
头晕、乏力、心慌气短
皮肤蜡黄、浮肿
心脏病、舌炎、反甲等
反甲
“异嗜症” ——钩虫病常见的神经精神异常 与铁的消耗有关系源自2、肠炎临床表现:
“懒黄病”症状,上腹隐痛、腹胀,不适
美洲钩虫:1对板齿
4、雄虫尾端有交合伞和交合刺
交合刺
十二指钩虫 两根交合刺末端分
美洲钩虫 两根交合刺末端合并,呈倒钩状
(二)虫卵
1、椭圆形
2、无色透明,卵壳薄
3、卵内有4-8个卵细胞
4、卵壳与细胞之间有明显的 空隙 钩虫卵
(三)钩蚴(幼虫)
钩蚴分杆状蚴和丝状蚴两个阶段
钩 虫 丝 状 蚴
二、生活史
成虫
移 行 至 小 肠

1d孵出
第一期杆状蚴
2d
第三、四次脱皮 1周第二次脱皮
第 一 次 脱 皮
丝状蚴
第二期杆状蚴
三、致病性
(一)幼虫致病
1、钩蚴性皮炎 ( “粪毒”、着土痒)
临床表现:局部皮肤奇 痒、灼痛、丘疹,1-2 天内转为水炮

[寄生虫学]钩虫

[寄生虫学]钩虫

支气管 咽 食管 胃 小肠 蜕皮2次
.
14
杆状蚴
丝状蚴
.
15
感染阶段:丝状蚴(感染期幼虫)
成虫寄生:小肠
幼虫移行:肺
钩蚴的迁延移行
十二指肠钩虫幼虫 进入小肠前暂停发 育,滞留于组织中, 经过一段时间后进 入肠腔
某些动物可作为转续宿主(paratenic host)
.
16
内窥镜下见成虫寄生在小肠
贫血较重,并发症较多,预后差
.
25
钩蚴性皮炎
.
26
钩 蚴 性 皮 炎
.
27
.
28
.
29
.
30
诊断
1、病原诊断
直接涂片法 饱和盐水浮聚法 钩蚴培养法 痰液涂片查钩蚴
2、免疫诊断
.
31
流行
1.分布:广泛分布流行 十二:温带型,北方多见 美洲:亚热带及热带型,南方 多见 大部分地区混合流行。
十二指肠钩口线虫 (Ancylostoma duodenale)
美洲板口线虫 (Necator americanus)
.
1
钩虫是钩口科线虫的统称,发
达的口囊是其形态学特征。寄生 人体的钩虫主要有:十二指肠钩 口线虫和美洲板口线虫。成虫寄 生于小肠中,以血液为食,造成 人体的慢性失血,引起钩虫病。
.
咯血,畏寒、发热等,重者剧烈干咳
和哮喘发作(1-2周)
.
22
成虫致病(主要)
1、贫血:钩虫对人体最主要的危害。
慢性失血的原因:
①自身吸血,边吸边排 ②分泌抗凝素,致使粘膜伤口渗血 ③常更换咬附部位,新旧伤口不断渗血 ④虫体活动造成组织、血管损伤
.

钩虫主要知识点

钩虫主要知识点

钩虫主要知识点钩虫是一种寄生虫,属于蛔虫科,包括人体钩虫和狗钩虫等不同种类。

这些寄生虫主要寄生在人体的消化道中,引起一系列疾病。

钩虫病在许多发展中国家是一种常见的寄生虫感染病,对公共卫生和人体健康造成严重威胁。

本文将介绍钩虫的主要知识点,包括钩虫的生命周期、感染途径、病症以及预防措施等。

1.钩虫的生命周期钩虫的生命周期分为两个阶段:人体内和环境中。

成年钩虫寄生在人体的小肠壁上,通过产卵释放到粪便中。

在适宜的温湿条件下,钩虫卵孵化为幼虫,并通过口部钩状突起侵入人体。

2.钩虫的感染途径钩虫主要通过皮肤接触感染,尤其是裸露脚部暴露在寄生虫污染的土壤中。

幼虫通过皮肤进入人体后,经血液循环到达肺部,然后被咳出并再次吞咽到达小肠。

3.钩虫病的病症钩虫感染可能导致一系列的病症,包括消化道症状、贫血和营养不良等。

常见的症状包括腹痛、腹泻、腹胀和食欲不振。

感染严重时,可能出现贫血、疲劳、营养不良和生长迟缓等问题。

4.钩虫病的预防措施预防钩虫病的最有效方法是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

以下是预防钩虫感染的一些常见措施:•避免赤脚行走在寄生虫污染的土壤中,尤其是农田和厕所周围的土壤;•定期清洁和消毒住宅环境,特别是厕所和厨房等易受污染的地方;•做好个人卫生,包括勤洗手、保持指甲清洁、多洗衣物和床单等;•定期体检和检查,及时发现和治疗感染。

5.钩虫病的治疗方法一旦被钩虫感染,及时治疗是非常重要的。

常用的治疗方法包括使用抗寄生虫药物,如阿苯达唑和甲苯硫脒等。

在治疗过程中,还需要进行补充营养和血液红细胞的补充,以帮助患者恢复健康。

总结:钩虫是一种寄生虫,常见于发展中国家,并对公共卫生和人体健康造成威胁。

了解钩虫的生命周期、感染途径、病症以及预防措施,有助于人们认识到钩虫病的危害,并采取适当的措施进行预防和治疗。

通过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和定期体检,我们可以减少钩虫感染的风险,维护身体健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需铁量增多
食物治疗
钩虫病的预防





健康教育和粪便无害化处理(改水改厕 ) 预防:治疗钩虫病患者控制传染源是预防钩虫病传播的重要环节,加强 粪便管理及无害化处理,是切断钩虫传播途径的重要措施。采用粪尿混 合贮存,经密封式沼气池、五格三池式沉淀等杀灭虫卵后,再用于旱地 作物施肥。急需用肥时可用畜粪或化肥代替。加强个人防护和防止感染, 耕作时提倡穿鞋下地,手、足皮肤涂沫1.5%左旋咪唑硼酸酒精液或15% 噻苯治疗病人及消除传染源是预防的重要环节。加强粪便管理,杀灭钩 虫卵是综合防治措施之一。为避免赤足下地感染可用25%白矾水液或1 %碘酒等涂擦手足。 普查普治,加大宣传防护力度 加强个人防护 咪唑软膏,对预防感染有一定作用。应尽量争取使用机械劳动代替手工 操作,以减少感染机会。
欢 乐 的 嬉 戏 背 后 隐 藏 着 危 机
钩虫病的诊断方法
容易误诊
病原学诊断(粪便中检出钩虫卵或孵出钩蚴为确诊依据)

直接涂片法,饱和盐水漂浮法,改良加藤法,钩蚴培养法
免疫学诊断

检验血嗜酸粒细胞,红细胞数量及形态


钩虫病病情较重出现“黄肿”表现者需与黄疽及水肿相鉴别
1黄疸黄疸发病较急而久病后出现黄疸者一般均有肝胆病史黄疽临床表 现为全身黄色鲜明如橘色或晦暗如烟熏目睛黄染小便黄赤钩虫病的发黄 则为肤色萎黄或黄而浮肿目睛不黄小便清长 2水肿水肿的病因不一浮肿部位不同一般按之凹陷甚或凹陷不起皮薄光 亮色泽鲜明小便短涩饮食正常或纳减证有虚实之分钩虫病的浮肿表现为 下肢足踝浮肿或面部目胞浮肿甚则全身浮肿但肤色发黄或萎黄不荣好食 易饥或嗜食异物无小便短涩纯属虚证
治疗方法

一、驱虫治疗,驱钩虫药物种类很多,但尚无较理想的药物,采用广 谱驱肠线虫药为宜。如甲苯咪唑、噻嘧啶、丙硫咪唑、左旋咪唑等,用 法同治疗蛔虫病。国内钩虫病多系两种钩虫混合感染,若用一种驱钩虫 药未驱尽时,可换用另一种药物,藉以提高疗效和减少副作用。

二、对症治疗,钩虫病有贫血时应驱虫同时补充铁剂与高蛋白饮食。 常用硫酸低铁,每次0.3-0.6克,每日3次,服用铁剂时间宜长,以补足 组织内贮铁。对少数口服铁剂不能耐受者可给予肌肉注射铁剂,如右旋 糖酐铁,首次为50mg,以后每日或间日注射100mg,总量不超过2.53.0克,两侧臀部肌肉交替注射。严重贫血伴有胃酸缺乏可加服10%稀盐 酸或胃蛋白酶液。对临产孕妇或贫血严重者,可在驱虫前输小量血或边 输血边驱虫。
珍爱生命,保护健康
作为未来的医生,
我们的责任任重 而道远
流行因素
粪便污染土壤
适宜的生活条件 生产方式以生活习惯
钩虫 病患 者症 状
所占 比例
全身症状
呼吸系 统症状
贫血症状
69%
13.64%
81%
住院 平均 费用
2104.07 元
误诊
1101.77 元
可爱的孩子们需要呵护
钩虫病的治疗
治愈标准:经彻底治疗后,2个月内不发生临
床症状或体征,以及粪便检查无虫卵即为治 愈。
分布于欧洲、非洲、亚洲等地,许多地区存在两种钩虫的混合感染。据 20世纪80年代初估计,全世界钩虫感染人数在7亿以上,其中有பைடு நூலகம்床表 现的达2000万人左右。

估计中国受染人数在2亿以上,占我国总人数的14%。我国多流行于黄、 淮河以南的广大地区。寄生于人体的钩虫主要为十二指肠钩虫和美洲钩 虫,北方多见十二指肠钩虫,南方多见美洲钩虫。
钩虫病患者突然死亡一例



刘文钦 【摘要】:正 病史摘要患者男性,18岁,四川铜梁人,战士,住 院号51892,1958年7月6日入院。主诉为腹痛、腹胀,头昏约4 月,近半月加重。1955年6月上腹及脐周围钝痛,半月后减轻。 1957年6月症状复现持续约一周之久,服药后减轻。1958年3 月入伍后,又有腹痛、伴有腹胀、腹痛,时间不规律,以手按腹 感到舒适。患者自发病以来并感头昏、眼花、疲倦,偶有反酸, 有时吐少量酸水,无吐血。此后,活动或跑步则感心慌气短。 同年曾出皮膚痒疹三次,为时约一小时之久。5月22日因头昏、 头痛、发热、住野战医院诊断为"感冒",住院期间白血球增高。 患者参军前有赤足习惯,并在稻田工作过三年, 【作者单位】: 兰州军区总医院;

钩虫病与十二指肠溃疡相鉴别 十二指肠钩虫病者症状可类似于十二指肠溃疡但胃镜检查如在十二指肠 降部见到钩虫虫体或出血点或粪检发现钩虫卵则有助于诊断 另外还有其他原因所致的皮炎贫血营养不良等如胃肠结核慢性肠炎及其 他肠道寄生虫病等
钩虫病的流行
现状:美洲钩虫病分布于美洲、亚洲、非洲等地。十二指肠钩虫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