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鉴赏填空2

合集下载

高一古诗鉴赏试题及答案

高一古诗鉴赏试题及答案

高一古诗鉴赏试题及答案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1. 李白的《静夜思》中,用以表达诗人思乡之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

”2. 杜甫的《春望》中,描述战乱后国都景象的诗句是“______,______。

”3. 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中,表达离别之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

”4. 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描绘登高望远的诗句是“______,______。

”5. 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表达对亲人思念之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

”二、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1. 下列诗句中,哪一句出自王维的《山居秋暝》?A.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B.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C.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D.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答案:A2.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出自以下哪位诗人的作品?A. 李白B. 杜甫C. 王之涣D. 苏轼答案:B3.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这句诗出自以下哪首诗?A. 李白的《将进酒》B. 杜甫的《月夜忆舍弟》C. 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D. 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答案:C4.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这句诗出自以下哪位诗人的作品?A. 李白B. 杜甫C. 龚自珍D. 苏轼答案:C5.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这句诗出自以下哪首诗?A. 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B. 杜甫的《春望》C. 叶绍翁的《游园不值》D. 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答案:C三、简答题(每题5分,共10分)1. 请简述杜甫的《登高》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答案:《登高》是杜甫晚年的作品,诗中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个人遭遇的感慨。

诗人以登高望远的视角,通过对秋天景色的描绘,抒发了对时局的忧虑和对人生的无奈。

2. 请分析王安石的《泊船瓜洲》中“春风又绿江南岸”一句的意境。

小升初常考易错题-诗词曲鉴赏检测卷(二)-2022-2023学年语文六年级下册(部编版)

小升初常考易错题-诗词曲鉴赏检测卷(二)-2022-2023学年语文六年级下册(部编版)

小升初常考易错题-诗词曲鉴赏检测卷(二)-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部编版阅读古诗,回答问题。

石灰吟千锤万炼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1.为下面的字词选择正确的解释。

(1)若( )A.如果B.好像(2)等闲( )A.平常B.随随便便(3)清白( )A.清楚,明白B.高尚的节操2.看一看,选一选。

(1)千锤万凿出深山——________(2)烈火焚烧若等闲——________(3)粉骨碎身浑不怕——________(4)要留清白在人间——________A.立志报国,发愤苦读,成为国家栋梁B.不畏强权,视死如归,不向恶势力低头C.宁死不屈、冰清玉洁的高大形象永存后人心中D.身在官场,廉洁正直,从容不迫地面对一切考验3.填空。

《石灰吟》这首诗的作者是_____代诗人______。

通过对石灰石的描写,赞颂了石灰石__________的品质,抒发了诗人_______的高尚情操。

阅读古诗,完成练习。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宋]苏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4.将古诗补充完整。

5.题目中“醉”的意思是____________,这首诗是苏轼在望湖楼____________的时候所写的一首诗。

6.这首诗中的每一句都是一幅图画。

请你参照示例,补充所缺的图画名字。

第一句:云翻图第二句:_________第三句:风卷图第四句:_________7.提到西湖,我不禁会想到诗人苏轼在这里写下的另一首诗中的两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古诗《春夜喜雨》,完成下列练习。

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8.这首诗的作者是___朝诗人_______。

诗的题目“春夜喜雨”中,表示时间的词语是“_____________”,表示描写对象的词语是“_________”,表示作者感情的词语是“___________”。

古诗词鉴赏专题练习2

古诗词鉴赏专题练习2

古诗词鉴赏专题练习2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1、“菊花”是古诗词中经常出现的一种意象,在不同的语境中寄托了不同的情怀。

以下诗句中的“菊”和《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中的“菊”表达的思想感情最接近的一项是()A.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B.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C. 故乡篱下菊,今日几花开。

D. 采菊东篱下,悠然现南山。

参考答案: C【思路分析】此题考查意象的理解与积累,结合所学知识理解诗句中的意象以及意象表达的思想感情。

【解题过程】《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是唐代诗人岑参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全诗为: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此诗以重阳登高为题,表达的却是对国事的忧虑和对战乱中人民疾苦的深深关切,诗中的菊花盛开在战火纷飞的家乡,表达的是诗人思乡的惆怅和忧国忧民的情怀,寄托着诗人对和平安定的渴望。

A出自《赠刘景文》,菊花虽残败凋谢但枝干仍挺拔劲节,表现出在困境中保持傲霜斗雪的气节。

B出自《过故人庄》,诗中的菊花盛开在优美恬静、生活富足的农家小院中,表现出诗人对淳朴自然、闲适恬静的田园深厚的喜爱之情。

C出自《长安九日诗》,创作于南朝陈国归隋之后,抒发了诗人思乡念亲之情和亡国之痛。

诗人想象故乡篱菊,表达的是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与牵挂之情。

D出自《饮酒(其五)》,“采菊”包含着诗人超脱尘世,热爱自然的情趣,表现出诗人恬淡闲适的心境。

故选C。

2、阅读古诗,回答问题金城北楼高适北楼西望满晴空,积水连山胜画中。

湍上急流声若箭,城头残月势如弓。

垂竿已羡磻溪老,体道犹思塞上翁。

为问边庭更何事,至今羌笛怨无穷。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诗歌前两联以景入诗,融情于景;后两联借用典故,抒写情怀。

B. “声若箭”,以呼啸而过的利箭作比,写出了黄河急流的非凡声势。

古诗鉴赏万能答题模板

古诗鉴赏万能答题模板
X一字在诗句中的意思是…,它运用了…的修辞,写出了…的景象,表达了诗人…的思想感情。
【公式】炼字(动词)分析题的表述:词语含义+手法+该字与诗题的关系+表达效果或作用。




1.这首诗的诗眼是什么?为什么?
2.某联或某句子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3.有人说某字是全诗的诗眼,你同意吗?说说你理由。




你是否同意某人对这首诗的评价?为什么?请结合诗句说说你的理由。
①弄清品评的角度(内容形式?整体局部?表现手法?);
②读诗和某人的评价;
③研读诗作,形成自己的看法;
④结合原诗句具体分析你观点的依据。
(1)同意。理由是:…(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2)不同意。理由是:…(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公式】词语在诗句中含义、诗歌意象分析的表述:解释该字词在诗句中的含义(表层含义)+该字词描述的景象+该字句表达的情感或意境。




1.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有什么作用?
2.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①解说相关诗句;
②概括意境特点及作用;
③分析意境中蕴含的诗人的情感。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的画面,营造了一种…的氛围(意境)
表现了诗人…的感情。
【公式】诗歌意境的体味的表述:描绘诗词中展现的图景画面+主观感受(营造的氛围特点)+交融的感情。




1.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
2.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①先用若干形容词准确概括诗歌的语言特色;如:清新自然、朴实无华、委婉含蓄、简练生动、明白晓畅…
②用有关诗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及效果;

20套古诗词鉴赏阅读练习与答案(二)

20套古诗词鉴赏阅读练习与答案(二)

20套古诗词鉴赏阅读练习与答案(二)暮江吟白居易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残阳照射在江面上,诗人不说“照”而说“铺”,有什么表达效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是因为太阳已经接近地平线,几乎是贴着地面照射过来的,用“铺”准确、形象。

运用“铺”字,表现了秋天夕阳的柔和与江面的平静,给人以安闲、舒适之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诗人为什么觉得“九月初三夜”是可怜的?试结合诗句作具体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可怜”意为可爱。

诗人看到江边的草地上挂满了晶莹的珍珠般的露珠,深蓝的天幕上悬挂着一张精巧银弓般的新月,所以才脱口而出赞美这可爱的夜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齐安郡后池绝句杜牧菱透浮萍绿锦池,夏莺千啭弄蔷薇。

尽日无人看微雨,鸳鸯相对浴红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对这首唐诗的第三句“尽日无人看微雨”,有人认为是一句“闲笔”,有人却认为是“极为关键的一句”,你的看法如何?请结合全诗予以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我认为,此句是“极为关键的一句”,结合全诗看,这句虽淡淡写来,却极为重要,是全诗的关键。

它不仅为整幅画染上一层幽寂、迷朦的色彩,而且托出尽日看雨之人,其无聊情状可想见。

诗中说“看微雨”。

其实,丝雨纷纷,无可寓目,可寓目的应是菱叶、浮萍、鸣莺、蔷薇,尤其是相对戏水的鸳鸯。

此句有空灵含蓄之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3.阅读下列一首诗,回答(1)~(2)题闺_________怨王昌龄闺中少妇不曾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八年级下册语文古诗鉴赏(附答案)

八年级下册语文古诗鉴赏(附答案)

八年级下册语文古诗鉴赏(附答案)第一篇:八年级下册语文古诗鉴赏(附答案)古诗鉴赏一、《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1、对这首诗内容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C)(2分)A.首联写自己谪居在巴山楚水这荒凉的地区,算来已经二十三年了。

B.颔联暗示了自己贬谪时间的长久,又表现了世态的变迁,以及回归之后生疏惆怅的心情,涵义十分丰富。

C.颈联以“沉舟”“病树”作为反衬,描绘出千帆竞发、万木争春的富于生机的景象,表现了诗人对仕宦升沉、世事变迁的无奈、惆怅与叹息。

D.尾联写刘禹锡在朋友的热情关怀下,表示要振作起来,重新投入到生活中去。

表现出诗人坚忍不拔的意志2、诗中借用典故表达诗人思想感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

(2分)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刘禹锡也借这个典故表达________,_________的心情。

(2分)世事沧桑,人事全非,暮年返乡,恍如隔世3、诗人在颔联中表达怎样的人生哲理?两句诗借用自然景物的变化暗示社会的发展,蕴含着深刻的哲理。

意思是说,个人的沉沦算不了什么,社会总是要向前发展的,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未来肯定会比现在好。

二、《无题》(李商隐)1、描写了坚贞不渝的爱情,至死不变的思念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

(2分)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第二篇:八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鉴赏整理八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鉴赏整理关雎《诗经》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窹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译文】关关鸣叫的雎鸠鸟,站在水中的沙洲上。

姑娘美丽又善良,她真是我的好配偶。

水中荇菜长短不齐,姑娘在船的左右两边捞取。

小学古诗鉴赏试题及答案

小学古诗鉴赏试题及答案

小学古诗鉴赏试题及答案古诗鉴赏作为文学教育中重要的一部分,对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语言表达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是一组小学生古诗鉴赏试题及答案,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古诗。

一、填空题1. 唐代诗人杜甫的名句"_____白发,_____红颜",形象地表达了时间的流逝和人物的沧桑之感。

答案: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2. 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通过"白日依山尽"这一描写手法,表达了什么情绪?答案:豁达乐观的情绪。

3. 以下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作品,其中反映了古人对春天美好景象的赞美的是:答案:《钱塘湖春行》4.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是唐代诗人杜牧的《月夜忆舍弟》中的开头句,通过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怀念舍弟的何种情感?答案:思乡之情。

5. 唐代诗人杜甫的《望岳》中的"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是描写了哪一座山?答案:泰山。

二、简答题1. 简要解释“押韵”和“叠词”的概念,并举例说明。

答:押韵是指诗歌中相邻的两句或多句末尾的音韵相同或相近,如“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中的“尽”和“流”。

叠词是指用相同的词重复出现,以表达加强语气或描绘事物特征,如“叮叮当当”、“哗哗”等。

2. 简单解释“诗经”的内容和意义。

答:《诗经》是中国文学史上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包含了305篇古代诗歌,主要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诗经》记录了先民们的生活、婚姻、祭祀等方方面面,具有重要的历史、社会和文学价值,是研究古代社会风貌和文化习俗的重要资料。

3. 简要介绍唐代的古诗鉴赏。

答:唐代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高峰时期,盛产了大量优秀的古诗。

唐代的古诗以自然景物、人物描写、抒发情感为主题,兼具写实性和抒情性,艺术性极高。

李白、杜甫、王之涣、白居易等诗人的作品深受后世人推崇,是古代文学宝库中的瑰宝。

三、鉴赏题《登鹳雀楼》王之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初二古诗词鉴赏专项练习题及答案

初二古诗词鉴赏专项练习题及答案

初二古诗词鉴赏专项练习题及答案古诗词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也是中文学习中重要的一部分。

对于初二学生来说,通过古诗词的鉴赏练习,不仅可以提高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还可以提升语言表达能力和审美水平。

下面是一些初二古诗词鉴赏的专项练习题及答案,供同学们参考学习。

练习题一:鉴赏古诗词1. 以下哪一首不属于唐代诗人杜甫的作品?A) 登高B) 月夜忆舍弟C) 春暮喜雨D) 赠花卿答案:C) 春暮喜雨2.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是哪位诗人的名句?A) 杜甫B) 李白C) 白居易D) 王之涣答案:C) 白居易3.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出自哪首诗?A) 《清明》B) 《静夜思》C) 《登鹳雀楼》D) 《登高》答案:C) 《登鹳雀楼》练习题二:填空练习1.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中的“依山尽”一词的意思是________。

答案:在山的尽头2.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中的“明月何时照我还”是表达了诗人的__________。

答案:思乡之情3.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这两句诗表达了什么意思?答案:应该珍惜人生的美好时光,不要虚度光阴。

练习题三:解释诗词中的意思1. 解释下列名句的意思:“朝辞白帝彩云间”答案:这句出自杜甫的《登高》诗中,意思是早晨离开白帝城,云彩被美丽的山景所遮挡。

2. 解释下列名句的意思:“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答案:这句出自王之涣的《登鹳雀楼》诗中,意思是鸟儿宿在池塘旁的树上,僧人在月光下敲门而入。

练习题四:填写作者及诗名1.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是唐代诗人__王之涣__的《登鹳雀楼》中的名句。

2.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是南宋诗人__苏轼__的《赤壁赋》中的名句。

练习题五:连线练习将下列句子与相应的古诗词名句连线。

1.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2.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3.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4. "卧看牵牛织女星"A) 《登鹳雀楼》B) 《静夜思》C) 《望岳》D)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答案:1-B,2-D,3-C,4-A本文为初二古诗词鉴赏专项练习题及答案,通过对古诗词的学习和分析,提高了同学们的古诗词鉴赏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声声慢•秋声蒋捷黄花深巷,红叶低窗,凄凉一片秋声。

豆雨声来,中间夹带风声。

疏疏二十五点,丽谯门、不锁更声。

故人远,问谁摇玉佩,檐底铃声?彩角声吹月堕,渐连营马动,四起笳声。

闪烁邻灯,灯前尚有砧声。

知他诉愁到晓,碎哝哝、多少蛩声!诉未了,把一半、分与雁声。

【注】蒋捷(生卒年不详),号竹山,宋末元初人。

南宋亡,深怀亡国之痛,隐居不仕,人称“竹山先生”。

【赏】本词主要描写了(内容)一个秋夜中的种种秋声。

(1)这首词上下阕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2)“故人远,问谁摇玉佩,檐底铃声”三句采用心理描写,表现了主人公听到铃声后怎样的心理活动?请简要分析。

(3分)(3)这首词写了“雨声”“风声”“更鼓声”“檐铃声”“彩角声”“笳声”“砧声”“蛩声”“雁声”等九种“秋声”,在描写这些秋声时采用了多种表达技巧,请任选一个简要分析。

(3分)(1)作者上下阕分别表达了故人之思和亡国之痛。

(2分)(2)原以为这是老友身上玉佩的声音,但老友在远方不可能来,那么这会是谁呢?突然明白原来是风铃的声音。

(2分)含蓄表现对友人的思念。

(1分)(3)运用了联想和想象的手法,例如由铃声想到环佩之声;运用了拟人的手法,例如写蛩声诉愁,分愁与雁;按时间顺序进行描写,从夜晚到黎明,描写这些秋声。

(3分,答出一点,言之成理即可)水龙吟·过南剑双溪楼南宋·辛弃疾举头西北浮云,倚天万里须长剑。

人言此地,夜深长见,斗牛光焰。

我觉山高,潭空水冷,月明星淡。

待燃犀下看,凭栏却怕,风雷怒,鱼龙惨。

峡束苍江对起,过危楼,欲飞还敛。

元龙老矣!不妨高卧,冰壶凉簟。

千古兴亡,百年悲笑,一时登览。

问何人又卸,片帆沙岸,系斜阳缆?抬头观看西北方向的浮云,驾驭万里长空需要长剑,人们说这个地方,深夜的时候,常常能看见斗牛星宿之间的光芒。

我觉得山高,水潭的水冰冷,月亮明亮星光惨淡,待点燃犀牛角下到水中看看,刚靠近栏杆处却害怕,风雷震怒,鱼龙凶残。

两边高山约束着东溪和西溪冲过来激起很高的浪花,过高楼,想飞去但还是收敛作罢,我有心像陈元龙那样但是身体精神都已老了,不妨高卧家园,凉爽的酒,凉爽的席子,一时登上双溪楼就想到了千古兴亡的事情,想到我自己的一生不过百年的悲欢离合,嬉笑怒骂。

是什么人又一次卸下了张开的白帆,在斜阳夕照中抛锚系缆?此词上片开篇远望西北,点染出国土沦丧,战云密布这一时代特征;接着便直截提出了解决这一主要矛盾的主要方法;下面紧扣双溪楼引出宝剑落水的传说;结尾写爱国抗敌势力受到重重阻挠而不能重见天光,不能发挥其杀敌报国的应有作用。

下片写因为爱国抗敌势力受到重重阻挠,甚至还冒着极大的危险,所以才产生消极退隐思想;最后紧密照应开篇,以眼前之所见结束全篇,使全篇钩锁严密,脉络井然。

全词线索清晰,钩锁绵密;因迩及远,以小见大;通篇暗喻,对比强烈。

逢入京使唐·岑参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向东遥望长安家园路途遥远,思想的泪沾湿双袖模糊面容。

在马上匆匆相逢没有纸和笔,只托你给我的家人报个平安。

此诗描写了诗人远涉边塞,路逢回京使者,托带平安口信,以安慰悬望的家人的典型场面,具有浓烈的人情味。

诗文语言朴实,不加雕琢,却包含着两大情怀:思乡之情与渴望功名之情,一亲情一豪情,交织相融,真挚自然,感人至深。

关山月唐·李白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

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戍客望边色,思归多苦颜。

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一轮明月从祁连山升起,穿行在苍茫的云海之间。

浩荡的长风吹越几万里,吹过将士驻守的玉门关。

当年汉兵直指白登山道,吐蕃觊觎青海大片河山。

这里就是历代征战之地,出征将士很少能够生还,戍守兵士远望边城景象,思归家乡不禁满面愁容。

此时将士的妻子在高楼,哀叹何时能见远方亲人。

此诗写远离家乡的戍边将士与家中妻室的相互思念之情,深刻地反映了战争带给广大民众的痛苦。

全诗分为三层,开头四句,主要写关、山、月三种因素在内的辽阔的边塞图景,从而表现出征人怀乡的情绪;中间四句,具体写到战争的景象,战场悲惨残酷;后四句写征人望边地而思念家乡,进而推想妻子月夜高楼叹息不止。

此诗如同一幅由关山明月、沙场哀怨、戍客思归三部分组成的边塞图长卷,以怨情贯穿全诗,色调统一,浑然一体,气象雄浑,风格自然。

望月怀远唐·张九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海上面升起了一轮明月,你我天各一方共赏月亮。

有情人怨恨漫漫的长夜,彻夜不眠将你苦苦思念。

灭烛灯月光满屋令人爱,披衣起露水沾挂湿衣衫。

不能手捧美丽银光赠你,不如快如梦与你共欢聚。

此诗是望月怀思的名篇。

开头紧扣题目,首句写“望月”,次句写“怀远”;接着直抒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五、六句承接三、四句,具体描绘了彻夜难眠的情境;结尾两句进一步抒写了对远方亲人的一片深情。

全诗语言自然浑成而不露痕迹,情意缠绵而不见感伤,意境幽静秀丽,构思巧妙,情景交融,细腻入微,感人至深。

春夜洛城闻笛唐·李白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是谁家的庭院,飞出幽隐的玉笛声?融入春风,飘满洛阳古城。

客居之夜听到《折杨柳》的乐曲,谁又能不生出怀恋故乡的深情?此诗抒发了作者客居洛阳夜深人静之时被笛声引起的思乡之情,其前两句描写笛声随春风而传遍洛阳城,后两句写因闻笛而思乡。

全诗扣紧一个“闻”字,抒写自己闻笛的感受,合理运用想象和夸张,感情直率真挚又有余蕴,令人回味无穷。

生查子·元夕北宋欧阳修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

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去年正月十五元宵节,花市灯光像白天一样雪亮。

月儿升起在柳树梢头,他约我黄昏以后同叙衷肠。

今年正月十五元宵节,月光与灯光同去年一样。

再也看不到去年的情人,泪珠儿不觉湿透衣裳。

词的上片写去年元夜情事。

头两句写元宵之夜的繁华热闹,为下文情人的出场渲染出一种柔情的氛围。

后两句情景交融,写出了恋人在月光柳影下两情依依、情话绵绵的景象,制造出朦胧清幽、婉约柔美的意境。

下片写今年元夜相思之苦。

“月与灯依旧”与“不见去年人”相对照,引出“泪湿春衫袖”这一旧情难续的沉重哀伤,表达出词人对昔日恋人的一往情深。

寒食唐·韩翃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暮春时节,长安城处处柳絮飞舞、落红无数,寒食节东风吹拂着皇家花园的柳枝。

夜色降临,宫里忙着传蜡烛,袅袅炊烟散入王侯贵戚的家里。

此诗前两句写的是白昼风光,描写了整个长安柳絮飞舞,落红无数的迷人春景和皇宫园林中的风光;后两句则是写夜晚景象,生动地画出了一幅夜晚走马传烛图,使人如见蜡烛之光,如闻轻烟之味。

全诗用白描手法写实,刻画皇室的气派,充溢着对皇都春色的陶醉和对盛世承平的歌咏。

塞上听吹笛唐·高适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

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冰雪融尽,入侵的胡兵已经悄然返还。

月光皎洁,悠扬的笛声回荡在戍楼间。

试问饱含离情的《梅花落》飘向何处?笛声仿佛像梅花一样随风落满了关山。

此诗用明快秀丽的基调和丰富奇妙的想象,描绘了一幅优美动人的塞外春光图,反映了边塞生活中安详、恬静的一面。

诗人采用虚实结合的手法,在虚实交错、时空穿梭之间,把战士戍边之志与思乡之情有机地联系起来,统一起来,构成一幅奇丽寥廓、委婉动人的画卷。

全诗含有思乡的情调但并不低沉,表达了盛唐时期的豪情,是边塞诗中的佳作。

寄扬州韩绰判官唐·杜牧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木凋。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青山隐隐起伏,江流千里迢迢。

时今已过深秋,江南草木未凋。

扬州二十四桥,月色格外妖娆。

老友你在何处,听取美人吹箫?此诗是杜牧离开扬州以后怀念昔日同僚韩绰判官而作。

此诗着意刻画深秋的扬州依然绿水青山、草木葱茏,二十四桥月夜仍然乐声悠扬,调侃友人生活的闲逸,表达了作者对过往扬州生活的深情怀念。

全诗意境优美,清丽俊爽,情趣盎然。

己亥诗唐·曹松泽国江山入战图,生民何计乐樵苏。

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

大片的水域江山都已绘入战图,百姓想要打柴割草度日而不得。

请你不要再提封侯的事情了,一将功成要牺牲多少士卒生命!夜上受降城闻笛唐·李益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回乐峰前的沙地白得像雪,受降城外的月色犹如秋霜。

不知何处吹起凄凉的芦管,一夜间征人个个眺望故乡。

这首诗最大的特点是蕴藉含蓄,将所要抒发的感情蕴涵在对景物和情态的描写之中。

诗的开头两句,写登城时所见的月下景色。

如霜的月光和月下雪一般的沙漠,正是触发征人乡思的典型环境。

环境的描写之中现出人物的感受。

在这万籁俱寂的静夜里,夜风送来了凄凉幽怨的芦笛声,更加唤起了征人望乡之情。

“一夜征人尽望乡”,不说思乡,不说盼归,而是以人物的情态行为展现其心理,写出了人物不尽的乡愁。

题菊花唐·黄巢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

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

飒飒秋风卷地而来,满园菊花瑟瑟飘摇。

花蕊花香充满寒意,蝴蝶蜜蜂难以到来。

有朝一日,我要当了春神,我将安排菊花和桃花同在春天盛开。

此诗采用比兴手法,托物言志,抒发了作者力图主宰社会的豪迈思想。

其不同凡响之处在于它展开了充满浪漫主义激情的大胆想象:一旦自己成为青帝(春神)就要让菊花与桃花在大好春光中开放,让菊花也同样享受到蕊暖香浓蜂蝶绕丛的欢乐。

这种对不公正“天道”的大胆否定和对理想中的美好世界的热烈憧憬,集中地反映出诗人超越封建文人价值观念的远见卓识和勇于掌握、改变自身命运的雄伟胆略。

不第后赋菊花唐·黄巢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等到秋天九月重阳节来临的时候,菊花盛开以后别的花就凋零了。

盛开的菊花璀璨夺目,阵阵香气弥漫长安,满城均沐浴在芳香的菊意中,遍地都是金黄如铠甲般的菊花。

此诗运用比喻的手法,赋予菊花以英雄风貌与高洁品格,把菊花作为广大被压迫人民的象征,以百花喻指反动腐朽的封建统治集团,形象地显示了农民革命领袖果决坚定的精神风貌。

全诗辞采壮伟,设喻新颖,想象奇特,意境瑰丽,气魄雄伟。

采桑子南宋·吕本中恨君不似江楼月,南北东西。

南北东西。

只有相随无别离。

恨君却似江楼月,暂满还亏。

暂满还亏。

待得团团是几时。

可恨你不像江边楼上高悬的明月,不管人们南北东西四处漂泊,明月都与人相伴不分离。

可恨你就像江边楼上高悬的明月,刚刚圆满就又缺了,等到明月再圆不知还要等到何时。

这是一首借喻明月来倾诉别离之情的词。

上片写别后相思时只有天上的明月可以陪伴,下片以月亮的“暂满还亏”喻人的暂聚久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