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库区的博士论文
三峡库区生态农业论文

三峡库区生态农业论文三峡库区生态农业论文1重庆三峡库区发展生态农业面临的困难和问题1.1市场信息传递不快重庆三峡库区农民,因为由于处在边远贫瘠的自然环境,交通闭塞,通信不畅,缺乏市场需求的更多的了解,更不用把握市场。
大多是“凭着自我感觉抓生产,跟在别人后面搞调整”,产品质量不高,初级产品多,加工产品少,精深加工产品和名优特新产品更少;品牌意识不强,持续发展力弱;产业规模小,形成不了支柱产业。
1.2科技推广力度不大重庆三峡库区在农业科技,尤其是生态农业的种植、养殖技术推广上严重滞后。
即使有一些实用技术,也是覆盖面小、科技含量低、粗放经营,产品成本高,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
农民老龄化问题突出,年轻人不爱农、不懂农、不从农,“谁来种地”已成为一个重大而紧迫的现实问题,农民缺乏农业科技知识和技能,不能适应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市场的激烈竞争。
1.3示范基地建设不强重庆三峡库区不少生态农产品没有稳定的生产基地,而是千家万户的'分散经营或零星的小打小闹,没有形成规模,吸引不了市场,缺乏参与大市场流通的能力。
农业产业化进程缓慢,龙头企业带动力不强,中介组织不完善,产业链缺乏张力,特色产业基地建设滞后,大多数农副产品以原料进入市场,很难实现更多升值。
2重庆三峡库区发展生态农业采取的有效措施2.1更新观念,切实转变生产经营方式第一,要调整品种结构。
遵循“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多、人多我新”的原则,向特色化、规模化、优质化、效益化方向发展,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市场份额,并彻底改变主要从事种自养自足产品的现状,向生产更多优质的产品转变,从而占领省(市)及国际市场。
第二,优化资源配置。
动员和鼓励社会各方面力量,吸收更多的资金投入生态农业,充分利用现有的山地资源,发展地方特色种植和养殖业。
第三,要畅通流通体系。
把分散、零乱的产品经营,通过专业合作社联系定点销售地,抢占市场,扩大产品销售。
2.2树造品牌,提高农产品的科技含量重庆三峡库区生态农业的发展,应该注重引进优良品种和先进技术,努力提高生态农业的科技含量。
不容忽视的三峡库区移民问题

不容忽视的三峡库区移民问题中科院成都山地所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一直从事长江三峡工程对生态与环境影响及其跟踪研究。
在筹建和建设万县生态环境监测试验站的过程中,除对自然生态系统进行监测、试验外,还专门对移民生态进行跟踪监测。
在监测站所在的万州区五桥镇选择移民区近百户进行跟踪监测(包括移民,移民区原住民、山区、非山区、不同类型家庭),已连续5年。
与在研的中科院知识创新项目实施相结合,更广泛地调查和研究了三峡工程移民的情况。
该所的陈国阶研究员、刘邵权博士认为,三峡库区生态建设和可持续发展与三峡工程移民的妥善安置是紧密相连的。
移民安置不好,库区就不安定,生态建设就无法顺利实施,更谈不上库区的可持续发展。
在开县渠口镇和万州五桥长岭镇对外迁和就近后靠安置移民所做的调查中,发现了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值得引起重视:一是移民安置数量实行包干制,但包干指标不足以安置全部移民。
1992年4月所定的人口安置指标仅考虑7‰的人口自然增长,而开县淹没区在县内经济相对发达,人口发展更多的为人口机械增长(通过婚姻关系)。
如渠口镇1992年规划时的实际双淹移民为6000多人,按7‰的自然增长率计算,到2009年也仅7000多人,而实际到2001年需安置的双淹人口已达9000多人。
如坪浪村原有移民外迁安置人口指标490多人,到2001年9月实际已外迁490多人,今后再无人口安置指标,而余下需安置的双淹户还有600多人。
怎样安排这部分人,成了县、乡镇两级政府的一大难题。
专家建议有关部门尽快出台解决办法,以安抚民心。
二是原有安置规划分为双淹户(淹地淹房)和单淹户(淹地不淹房)。
现有安置政策基本上考虑的是双淹户,对单淹户还未加以考虑。
而单淹户尽管未淹房,但赖以生存的良田沃土基本上丧失殆尽(如渠口镇开云村的颜从明,2000年调查时,全家实有稻田1.8亩,土地3.6亩,共6人,到蓄水后,田全部淹没,全为果园和药园的2亩优质旱地将被淹没,所余1.6亩旱地全为陡坡耕地),剩下的多为需退耕的大于25°的陡坡地。
三峡库区水体富营养化研究

三峡库区水体富营养化研究三峡库区水体富营养化研究引言:水是人类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资源之一,而水体富营养化问题却日益严重。
三峡库区是我国重要的水利工程之一,但也面临着水体富营养化的挑战。
本文旨在探讨三峡库区水体富营养化的原因、影响以及采取的措施。
一、三峡库区水体富营养化的原因1.农业活动:三峡库区周边农业发达,农民在水稻、蔬菜等经济作物种植过程中大量使用化肥和农药,导致养分和农药的过度输入,使水体富营养化问题加剧。
2.排污:随着城镇和乡村人口的不断增加,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的排放量也逐渐增大,这些污水中含有大量的氮、磷等富营养化物质,进一步对水体造成污染。
二、三峡库区水体富营养化的影响1.水质恶化:水体富营养化会导致水中的氮、磷等富营养化物质过度积聚,造成水质恶化,影响水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
2.水华爆发:富营养化使得水中藻类和浮游植物大量繁殖,出现水华现象,严重影响水体的景观价值和生态功能。
3.鱼类和其他水生生物减少:富营养化会导致鱼类和其他水生生物的生存环境恶化,数量大幅减少,对当地渔业和生态系统产生负面影响。
三、三峡库区水体富营养化的控制措施1.科学施肥:农民应根据农作物的养分需要科学施肥,避免过度使用化肥,减少养分流失和农药对水体的污染。
2.加强农田退化土地治理:加大农田退化土地的治理力度,通过改良土壤结构、提高土壤含水能力,减少农药和养分流失。
3.加强水污染治理:完善城市和农村污水处理设施,加强水污染治理能力,降低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对水体的污染。
4.生态修复:通过湿地的建设和恢复,增加水体富营养化物质的吸附和降解,提高水体的自净能力。
结论:三峡库区水体富营养化是一个严重的环境问题,其影响不仅限于水体质量,还对生态系统、农田和水资源产生一系列的负面影响。
需要采取综合措施,从源头上减少养分和污染物的输入、加强水污染治理、开展生态修复等方面入手,保护三峡库区水体的健康。
这将不仅有利于提供优质的水资源,也是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综上所述,三峡库区水体富营养化对水质、生态系统、农田和水资源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
三峡库区循环经济发展研究【论文】

三峡库区循环经济发展研究[摘要]对我国的发展而言,三峡库区是极为重要的地理位置之一,该地区的经济发展形式对人们的生活水平、社会整体发展的稳定指数产生巨大影响。
文章从循环经济理论的概念、三峡库区的生态环境入手,对其进行系统的分析,并结合其实际的发展状况,梳理了三峡库区循环经济发展的主要障碍因素,提出了在生态文明视域下全面扩大三峡库区循环经济发展优化措施。
[关键词]生态文明;三峡库区;循环经济;技术引进1循环经济理论的概念循环经济早在1989年联合国第十五届理事会中被提出,但至今仍然没有较为统一化的鉴定与标准。
目前,部分专家与学者认为,循环经济主要指的是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相关的责任人需要更大限度的遵守生态学发展的实际规律,并能够实现清洁生产,采用极为自然的资源,保证生态的平衡发展。
[1]笔者经过研究与调研后认为,所谓的循环经济,主要指的是世界在进行经济发展的过程中,需要以满足生态经济发展要求为基础,并全面遵守生态学、经济学等发展的实际规律,实现对自然与环境所包含的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应用,实现经济的循环发展。
2三峡库区的生态环境分析三峡库区在我国的发展与建设工作中,具有极为重要的地理作用,能够在较大程度上保障当地人民的经济发展与生命安全。
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该地区的生态环境逐步恶化,主要可表现为以下三种形式:①水土流失现象逐步加重。
三峡库区的占地面积约为13万km2,就目前的实际发展状况而言,其已经遭受侵蚀的部分达到了88%,水土流失的面积也达到了83%。
而由于森林环境不断被破坏,其整体的覆盖率也逐步降低,导致水土流失现象在该种形式的发展中逐步严重化。
②环境污染加剧。
由于附近的居民生活、工业生产等的不良方式,三峡库区存在极为严重的土壤、水资源以及空气等三方面的污染。
③土地资源与森林资源逐步减少。
由于上述的危害与污染不断加重,人居土地逐步降低,对地球的生物与环境的发展具有极为不利的影响。
[2]该种发展形式与我国现阶段生态的文明发展理念严重不符,进而难以全面实现经济的循环化发展。
生态文明视域下三峡库区循环经济发展研究

生态文明视域下三峡库区循环经济发展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三峡库区是中国境内最大的水库,其建设充分利用了丰富的水资源,但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环境和生态问题。
随着循环经济理念的兴起,人们开始意识到在资源有限、环境脆弱的背景下,发展循环经济是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研究三峡库区循环经济的发展,不仅可以探讨如何更好地利用资源、减少环境污染,还可以为其他水库地区的循环经济建设提供借鉴和参考。
研究三峡库区循环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通过对三峡库区循环经济的研究,可以为推动环保产业的发展,提升生态环境质量,加快经济转型升级提供科学依据。
深入挖掘生态文明建设与循环经济之间的关系,探讨在生态文明视域下三峡库区循环经济的路径,有助于更好地实现资源利用的最大化和环境效益的最优化。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旨在深入探讨生态文明视域下三峡库区循环经济的发展现状和路径,分析当前存在的问题和挑战,提出可行的发展对策和建议。
具体包括以下几点:通过对三峡库区循环经济的概念和现状进行全面分析,揭示循环经济在该地区的实施情况和效果;探讨生态文明建设与循环经济的关系,明确二者之间的相互促进和共生关系;深入研究生态文明视域下的三峡库区循环经济路径,寻找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总结当前发展现状,分析存在的问题和挑战,并提出未来发展的建议和方向,为三峡库区循环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和实践支持。
通过本研究的开展,旨在为促进三峡库区的生态文明建设和循环经济发展提供理论指导和政策建议,推动该地区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的协调发展。
1.3 研究意义三峡库区是中国重要的水利工程项目,其建设对当地环境、经济和社会带来了深远影响。
在生态文明建设的大背景下,探讨三峡库区循环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研究三峡库区循环经济的发展可以有效促进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循环利用,减少资源的浪费和环境污染。
通过实施循环经济模式,可以提升整个社会经济系统的资源利用效率,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
对三峡库区经济发展的探究

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产业升级
优化产业结构
鼓励发展新兴产业,提升现代服务业比重,推动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促进绿色发展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推行绿色低碳生产方式,发 展绿色产业,打造绿色三峡。
培育新增长点
支持创新创业,培育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等 新增长点,推动三峡库区经济转型升级。
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提高创新能力
对三峡库区经济发 展的探究
2023-11-10
目录
• 三峡库区概述 • 三峡库区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 三峡库区经济发展的优势与潜力 • 三峡库区经济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 三峡库区经济发展的前景展望
01
三峡库区概述
三峡库区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
地理位置
三峡库区位于中国中西部结合处,长江上游,包括重庆市和湖北省境内的部分 区域。
自然环境
三峡库区地势复杂,山峦起伏,河流纵横,拥有丰富的水资源和森林资源,但 也存在一定的地质灾害风险。
三峡库区的历史背景和建设历程
历史背景
三峡工程是中国一项重要的水利工程,旨在解决长江流域的水患问题,同时发展 水电产业。
建设历程
三峡工程历经多年规划和建设,最终在2003年全面建成并投入使用,形成了三峡 库区。
农业现代化发展
三峡库区将积极推进农业现代化,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增 加农民收入。同时,库区还将发展特色农业,推广农产品 品牌,提高农产品附加值。
工业转型升级
三峡库区将加快工业转型升级,推动传统产业向高端制造 业转型。同时,库区还将发展新兴产业,如新能源、新材 料等,提高库区经济的竞争力。
三峡库区经济发展的战略规划
三峡库区的工业结构以重工业为 主,但轻工业的发展速度也在逐
渐提高。
《2024年三峡库区农业面源污染控制的土地利用优化途径研究》范文

《三峡库区农业面源污染控制的土地利用优化途径研究》篇一摘要随着三峡库区的发展和农业生产的规模化,农业面源污染问题逐渐凸显。
本文通过对三峡库区土地利用现状的分析,结合区域地理环境和农业生产特点,提出农业面源污染控制的土地利用优化途径,旨在为库区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一、引言三峡库区作为我国重要的生态功能区和水源涵养地,其环境质量对区域乃至全国的生态环境有着重要影响。
近年来,随着农业生产的快速发展,农业面源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已成为制约库区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
因此,研究土地利用优化途径,控制农业面源污染,对于保护三峡库区生态环境、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三峡库区土地利用现状及农业面源污染分析1. 土地利用现状三峡库区土地资源丰富,主要以农业生产为主。
然而,土地利用方式单一,过度依赖化肥、农药等投入品,导致土地质量下降,生态环境恶化。
2. 农业面源污染分析农业面源污染主要包括化肥、农药、畜禽粪便等污染物,通过降雨、径流等方式进入水体,造成水体富营养化、水质恶化等问题。
三峡库区面临的农业面源污染问题主要表现为:化肥、农药施用过量,土壤侵蚀严重,农业废弃物处理不当等。
三、土地利用优化途径研究1. 优化种植结构根据库区地理环境和气候特点,调整种植结构,推广耐旱、耐涝、抗病能力强的作物品种。
同时,合理配置农作物种植比例,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量。
2. 推广生态农业技术推广有机肥替代化肥、生物农药替代化学农药等生态农业技术,减少对土地的污染。
同时,推广节水灌溉技术,降低水资源的消耗和浪费。
3. 加强土地整治与修复对已经遭受污染的土地进行整治与修复,采用生物工程措施、化学修复等手段,提高土地质量。
同时,建立土地质量监测体系,定期对土地质量进行监测和评估。
4. 强化农业废弃物处理与资源化利用建立完善的农业废弃物处理体系,对畜禽粪便、农作物秸秆等废弃物进行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
同时,推广生态养殖模式,减少废弃物的产生。
工程伦理小论文-三峡水库

长江水系水利工程中的伦理问题研究一、引言现代工程是工业化和工业支持的社会活动。
项目数量不断增加,规模越来越大,程度也越来越复杂。
工程和工程,工程和自然,工程和经济社会之间以及项目本身之间存在着许多极其复杂的关系。
对工程中伦理问题的分析也是必不可少的。
随着中国社会的高速发展,近年来国内开展了很多很大规模的水利工程活动,无疑对社会、经济、人民生活的提高带来很大贡献。
伴随着大规模水利工程活动的开展也带来了很多问题,其中我们不得不关注的一个问题就是水利工程活动中的工程伦理问题。
今天我们以长江水系上的水利工程作为研究对象。
分析三峡大坝,葛洲坝等案例中的伦理问题。
二、长江水利工程的修建中国是世界上洪涝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
大约三分之二的国土面积,80%的耕地都受到了洪水的威胁。
兴建水利,治理旱涝一直是中国各朝代的头等大事。
而对洪灾泛滥的长江流域的治理,更是重中之重。
在长江上修建水利工程由来已久。
自秦开始就在长江两岸筑坝,荆江淮河上都修筑了大量的堤坝,有效控制了水灾。
当新中国成立后,我们经历了1954年的超大洪水,这次百年难遇的洪水共造成了长江中下游共淹没农田4755万亩,受灾人口1888万人,淹没房屋428万间,死亡3万余人。
接着是1991年的特大洪水,造成了18个省不同程度受损。
而在1998年的夏天,长江流域雨如悬绳,数日不绝。
洪峰时每秒近6万吨水呼啸而过。
如此惨痛的经历,使得新中国不得不尽一切力量去治理长江流域。
1971年至1988年,经相近16年的修建,长江上第一座大型水利工程:葛洲坝水利工程竣工。
1994年至2006年,经二期工程,三峡大坝全面完工,全线总长3335米。
三峡大坝长2335米,高81米,静态投资约1352.66亿元人民币。
三、对长江水利工程问题的分析水利工程伦理是指水利工程技术人员在防治水的工作中, 对公众、环境、社会及未来所负的责任, 是处理利益与责任、局部利益与全局利益、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现实需要与长远价值等关系中的价值取向问题, 以及必须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彭丽.三峡库区土地利用变化及结构优化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3.[2]王珂.三峡库区鱼类时空分布特征及与相关因子关系分析[D].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2013.[3]徐潇宇.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系统运行机制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13.[4]梁学战.三峡库区水位升降作用下岸坡破坏机制研究[D].重庆交通大学,2013.[5]汤罗圣.三峡库区堆积层滑坡稳定性与预测预报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13.[6]刘艺梁.三峡库区库岸滑坡涌浪灾害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13.[7]张帆.三峡库区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与心理弹性现状及影响因素的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2013.[8]罗力.三峡库区滑坡监测GPS统测构网研究及应用[D].武汉大学,2013.[9]鲁群岷.三峡库区重庆段大气与降水组分分析及其时空特征研究[D].西南大学,2013.[10]熊友胜.三峡库区紫色土坡耕地水量平衡研究[D].西南大学,2013.[11]付甜.基于CBM-CFS3模型的三峡库区主要森林生态系统碳计量[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13.[12]彭令.三峡库区滑坡灾害风险评估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13.[13]邵蕾.后三峡时期三峡库区可持续发展研究[D].武汉大学,2013.[14]吴晓.三峡库区重庆东段生态安全评价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4.[15]缪海波.三峡库区侏罗系红层滑坡变形破坏机理与预测预报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12.[16]葛晓改.三峡库区马尾松林凋落物分解及对土壤碳库动态的影响研究[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12.[17]吴磊.三峡库区典型区域氮、磷和农药非点源污染物随水文过程的迁移转化及其归趋研究[D].重庆大学,2012.[18]王晓青.三峡库区澎溪河(小江)富营养化及水动力水质耦合模型研究[D].重庆大学,2012.[19]郑志明.三峡库区公路碎石土路基渗流弱化机理及其稳定性研究[D].重庆大学,2012.[20]张文春.基于支持向量机—可拓学的三峡库区丰都县水库塌岸预测研究[D].吉林大学,2012.[21]管宏友.三峡库区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的供给研究[D].西南大学,2012.[22]徐平.三峡库区涉水滑坡体稳定性的可靠度研究[D].长安大学,2011.[23]蒋丹璐.三峡库区及上游流域生态补偿机制与水污染管理研究[D].重庆大学,2012.[24]吴煜禾.基于COUPmodel的三峡库区紫色砂岩林地土壤水分运动模拟[D].北京林业大学,2013.[25]吕文星.三峡库区三种土地利用方式优先流特征及其对硝态氮运移的影响[D].北京林业大学,2013.[26]黄茹.三峡库区林草治理措施对土壤理化特征及坡面水沙的影响[D].西南大学,2013.[27]王承云.三峡库区移民就业及相关影响因素研究[D].武汉大学,2012.[28]甘露.三峡库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研究[D].西南大学,2012.[29]吴昌广.气候变化背景下三峡库区植被覆盖动态及其土壤侵蚀风险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1.[30]林杉.三峡库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N_2O排放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1.[31]熊兵.三峡库区水上交通安全控制与应急管理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1.[32]毕海普.三峡库区突发水污染事故的数值模拟及风险评估研究[D].重庆大学,2011.[33]李婧.三峡库区紫色砂岩地主要森林类型水文效应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2.[34]袁宗祥.三峡库区水上交通安全监管与应急方法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2.[35]朱金山.三峡库区消落带汞的形态转化与释放特征[D].西南大学,2012.[36]徐丽华.土壤养分预测方法的比较研究[D].西南大学,2012.[37]付智勇.三峡库区不同厚度紫色土坡面水文过程及侵蚀响应[D].华中农业大学,2012.[38]李斌.三峡库区小江鱼类食物网结构、营养级关系的C、N稳定性同位素研究[D].西南大学,2012.[39]程冬兵.三峡库区等高绿篱坡地农业系统紫色土水分特性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8.[40]程瑞梅.三峡库区森林植物多样性研究[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08.[41]周贤杰.三峡库区次级河流富营养化模型统计与藻类生长的试验研究[D].重庆大学,2008.[42]翟俊.三峡库区紊流扩散模拟和基于GIS的水污染管理系统研究[D].重庆大学,2008.[43]甘联君.三峡库区人口迁移与城市化发展互动机制研究[D].重庆大学,2008.[44]马志林.三峡库区坡耕地水土流失特征及防治效应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9.[45]郭峰.流域管理体制中的协调管理研究[D].中南大学,2009.[46]杨红.生态农业与生态旅游业耦合机制研究[D].重庆大学,2009.[47]杨志敏.基于压力—状态—响应模型的三峡库区重庆段农业面源污染研究[D].西南大学,2009.[48]黄明.三峡库区滚装船运输安全评估技术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9.[49]雷静品.三峡库区马尾松、柏木林木生长及健康经营研究[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09.[50]黄丽华.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系统评价和三峡库区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临床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09.[1]彭丽.三峡库区土地利用变化及结构优化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3.[2]王珂.三峡库区鱼类时空分布特征及与相关因子关系分析[D].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2013.[3]徐潇宇.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系统运行机制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13.[4]梁学战.三峡库区水位升降作用下岸坡破坏机制研究[D].重庆交通大学,2013.[5]汤罗圣.三峡库区堆积层滑坡稳定性与预测预报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13.[6]刘艺梁.三峡库区库岸滑坡涌浪灾害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13.[7]张帆.三峡库区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与心理弹性现状及影响因素的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2013.[8]罗力.三峡库区滑坡监测GPS统测构网研究及应用[D].武汉大学,2013.[9]鲁群岷.三峡库区重庆段大气与降水组分分析及其时空特征研究[D].西南大学,2013.[10]熊友胜.三峡库区紫色土坡耕地水量平衡研究[D].西南大学,2013.[11]付甜.基于CBM-CFS3模型的三峡库区主要森林生态系统碳计量[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13.[12]彭令.三峡库区滑坡灾害风险评估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13.[13]邵蕾.后三峡时期三峡库区可持续发展研究[D].武汉大学,2013.[14]吴晓.三峡库区重庆东段生态安全评价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4.[15]缪海波.三峡库区侏罗系红层滑坡变形破坏机理与预测预报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12.[16]葛晓改.三峡库区马尾松林凋落物分解及对土壤碳库动态的影响研究[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12.[17]吴磊.三峡库区典型区域氮、磷和农药非点源污染物随水文过程的迁移转化及其归趋研究[D].重庆大学,2012.[18]王晓青.三峡库区澎溪河(小江)富营养化及水动力水质耦合模型研究[D].重庆大学,2012.[19]郑志明.三峡库区公路碎石土路基渗流弱化机理及其稳定性研究[D].重庆大学,2012.[20]张文春.基于支持向量机—可拓学的三峡库区丰都县水库塌岸预测研究[D].吉林大学,2012.[21]管宏友.三峡库区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的供给研究[D].西南大学,2012.[22]徐平.三峡库区涉水滑坡体稳定性的可靠度研究[D].长安大学,2011.[23]蒋丹璐.三峡库区及上游流域生态补偿机制与水污染管理研究[D].重庆大学,2012.[24]吴煜禾.基于COUPmodel的三峡库区紫色砂岩林地土壤水分运动模拟[D].北京林业大学,2013.[25]吕文星.三峡库区三种土地利用方式优先流特征及其对硝态氮运移的影响[D].北京林业大学,2013.[26]黄茹.三峡库区林草治理措施对土壤理化特征及坡面水沙的影响[D].西南大学,2013.[27]王承云.三峡库区移民就业及相关影响因素研究[D].武汉大学,2012.[28]甘露.三峡库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研究[D].西南大学,2012.[29]吴昌广.气候变化背景下三峡库区植被覆盖动态及其土壤侵蚀风险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1.[30]林杉.三峡库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N_2O排放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1.[31]熊兵.三峡库区水上交通安全控制与应急管理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1.[32]毕海普.三峡库区突发水污染事故的数值模拟及风险评估研究[D].重庆大学,2011.[33]李婧.三峡库区紫色砂岩地主要森林类型水文效应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2.[34]袁宗祥.三峡库区水上交通安全监管与应急方法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2.[35]朱金山.三峡库区消落带汞的形态转化与释放特征[D].西南大学,2012.[36]徐丽华.土壤养分预测方法的比较研究[D].西南大学,2012.[37]付智勇.三峡库区不同厚度紫色土坡面水文过程及侵蚀响应[D].华中农业大学,2012.[38]李斌.三峡库区小江鱼类食物网结构、营养级关系的C、N稳定性同位素研究[D].西南大学,2012.[39]程冬兵.三峡库区等高绿篱坡地农业系统紫色土水分特性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8.[40]程瑞梅.三峡库区森林植物多样性研究[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08.[41]周贤杰.三峡库区次级河流富营养化模型统计与藻类生长的试验研究[D].重庆大学,2008.[42]翟俊.三峡库区紊流扩散模拟和基于GIS的水污染管理系统研究[D].重庆大学,2008.[43]甘联君.三峡库区人口迁移与城市化发展互动机制研究[D].重庆大学,2008.[44]马志林.三峡库区坡耕地水土流失特征及防治效应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9.[45]郭峰.流域管理体制中的协调管理研究[D].中南大学,2009.[46]杨红.生态农业与生态旅游业耦合机制研究[D].重庆大学,2009.[47]杨志敏.基于压力—状态—响应模型的三峡库区重庆段农业面源污染研究[D].西南大学,2009.[48]黄明.三峡库区滚装船运输安全评估技术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9.[49]雷静品.三峡库区马尾松、柏木林木生长及健康经营研究[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09.[50]黄丽华.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系统评价和三峡库区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临床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09.[51]于合军.三峡库区和贵州石漠化地区生态治理模式及经济敏感性分析[D].北京林业大学,2010.[52]丁恩俊.三峡库区农业面源污染控制的土地利用优化途径研究[D].西南大学,2010.[53]肖广全.三峡库区土壤磷素界面迁移特征及其控制研究[D].西南大学,2010.[54]彭月.三峡库区(重庆)典型区县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及其生态环境效应分析[D].西南大学,2010.[55]朱大鹏.三峡库区典型堆积层滑坡复活机理及变形预测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10.[56]李远耀.三峡库区渐进式库岸滑坡的预测预报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10.[57]李德营.三峡库区具台阶状位移特征的滑坡预测预报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10.[58]刘雪梅.三峡库区万州区地貌特征及滑坡演化过程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10.[59]朱传华.三峡库区地质灾害数据仓库与数据挖掘应用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10.[60]聂晓晴.三峡库区城市居住空间重构研究[D].重庆大学,2010.[61]康义.三峡库区消落带土壤理化性质和植被动态变化研究[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10.[62]曾立雄.三峡库区兰陵溪小流域养分的分布、迁移与控制研究[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10.[63]雷光宇.三峡库区涉水土质滑坡稳定性分析及处治技术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09.[64]孙荣.山地河流河岸植被生态学研究[D].重庆大学,2010.[65]徐畅.三峡库区小流域土壤氮素迁移转化及调控技术研究[D].西南大学,2011.[66]王伟.三峡库区紫色砂岩林地土壤优先流特征及其形成机理[D].北京林业大学,2011.[67]张佳磊.三峡库区大宁河富营养化和水华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68]黎建强.三峡库区植物篱生态效益分析与评价[D].北京林业大学,2011.[69]陈宏.三峡库区消落带土壤汞库及其风险评价[D].西南大学,2009.[70]王孔敬.三峡库区退耕还林政策绩效评估及后续制度创新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71]曹琳.三峡库区消落带水—沉积物界面磷干湿交替分布特征及转化机理研究[D].重庆大学,2011.[72]王图锦.三峡库区消落带重金属迁移转化特征研究[D].重庆大学,2011.[73]韩雪.重庆及三峡库区多环芳烃和邻苯二甲酸酯类物质环境暴露对男性生殖器损害的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11.[74]周宝同.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研究[D].西南农业大学,2001.[75]傅瓦利.土地利用格局变化及优化设计研究[D].西南农业大学,2001.[76]左伟.基于RS、GIS和Models的区域生态环境系统安全综合评价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2.[77]傅涛.三峡库区坡面水土流失机理与预测评价建模[D].西南农业大学,2002.[78]赖亚兰.重庆三峡库区高效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模式与机制研究[D].西南农业大学,2001.[79]黄川.三峡库区生活垃圾对水环境的损伤行为及专项治理技术研究[D].重庆大学,2003.[80]刘益军.三峡库区坡地森林理水调洪功能研究与评价[D].北京林业大学,2003.[81]黄昀.重庆三峡库区土壤——柑桔系统重金属生态行为研究[D].西南农业大学,2003.[82]杨海龙.三峡库区小流域森林植被理水调洪规律的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4.[83]孙阳.三峡库区水环境人口容量研究[D].重庆大学,2004.[84]钟成华.三峡库区水体富营养化研究[D].四川大学,2004.[85]张金柱.长江三峡库区低功能理水调洪型植被群落特征与定向恢复技术[D].北京林业大学,2005.[86]高中琪.长江三峡库区生态农业模式及其技术体系[D].北京林业大学,2005.[87]余炜敏.三峡库区农业非点源污染及其模型模拟研究[D].西南农业大学,2005.[88]李瑞雪.三峡库区小流域治理模式和决策支持系统研究[D].西南农业大学,2005.[89]张晟.三峡库区水体中营养盐与浮游生物量分布特征[D].西南农业大学,2005.[90]倪九派.三峡库区水土流失空间尺度效应及其尺度转换研究[D].西南农业大学,2005.[91]冯文凯.库岸公路边坡稳定性风险分析[D].成都理工大学,2005.[92]冯孝杰.三峡库区农业面源污染环境经济分析[D].西南大学,2005.[93]申满斌.浑水水质模型研究及其在三峡库区岸边水质模拟中的应用[D].清华大学,2005.[94]曾辉.长江和三峡库区浮游植物季节变动及其与营养盐和水文条件关系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水生生物研究所),2006.[95]范小华.三峡库区河岸带复合生态系统研究[D].西南大学,2006.[96]秦远好.三峡库区旅游业的环境影响研究[D].西南大学,2006.[97]葛华.三峡库区塌岸预测与防治措施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06.[98]唐将.三峡库区镉等重金属元素迁移富集及转化规律[D].成都理工大学,2005.[99]黄云.三峡库区万州土地利用动态变化及可持续利用研究[D].西南大学,2006.[100]袁辉.三峡库区消落带对水环境影响分析及利用模式研究[D].重庆大学,2006.[1]彭丽.三峡库区土地利用变化及结构优化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3.[2]王珂.三峡库区鱼类时空分布特征及与相关因子关系分析[D].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2013.[3]徐潇宇.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系统运行机制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13.[4]梁学战.三峡库区水位升降作用下岸坡破坏机制研究[D].重庆交通大学,2013.[5]汤罗圣.三峡库区堆积层滑坡稳定性与预测预报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13.[6]刘艺梁.三峡库区库岸滑坡涌浪灾害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13.[7]张帆.三峡库区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与心理弹性现状及影响因素的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2013.[8]罗力.三峡库区滑坡监测GPS统测构网研究及应用[D].武汉大学,2013.[9]鲁群岷.三峡库区重庆段大气与降水组分分析及其时空特征研究[D].西南大学,2013.[10]熊友胜.三峡库区紫色土坡耕地水量平衡研究[D].西南大学,2013.[11]付甜.基于CBM-CFS3模型的三峡库区主要森林生态系统碳计量[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13.[12]彭令.三峡库区滑坡灾害风险评估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13.[13]邵蕾.后三峡时期三峡库区可持续发展研究[D].武汉大学,2013.[14]吴晓.三峡库区重庆东段生态安全评价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4.[15]缪海波.三峡库区侏罗系红层滑坡变形破坏机理与预测预报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12.[16]葛晓改.三峡库区马尾松林凋落物分解及对土壤碳库动态的影响研究[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12.[17]吴磊.三峡库区典型区域氮、磷和农药非点源污染物随水文过程的迁移转化及其归趋研究[D].重庆大学,2012.[18]王晓青.三峡库区澎溪河(小江)富营养化及水动力水质耦合模型研究[D].重庆大学,2012.[19]郑志明.三峡库区公路碎石土路基渗流弱化机理及其稳定性研究[D].重庆大学,2012.[20]张文春.基于支持向量机—可拓学的三峡库区丰都县水库塌岸预测研究[D].吉林大学,2012.[21]管宏友.三峡库区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的供给研究[D].西南大学,2012.[22]徐平.三峡库区涉水滑坡体稳定性的可靠度研究[D].长安大学,2011.[23]蒋丹璐.三峡库区及上游流域生态补偿机制与水污染管理研究[D].重庆大学,2012.[24]吴煜禾.基于COUPmodel的三峡库区紫色砂岩林地土壤水分运动模拟[D].北京林业大学,2013.[25]吕文星.三峡库区三种土地利用方式优先流特征及其对硝态氮运移的影响[D].北京林业大学,2013.[26]黄茹.三峡库区林草治理措施对土壤理化特征及坡面水沙的影响[D].西南大学,2013.[27]王承云.三峡库区移民就业及相关影响因素研究[D].武汉大学,2012.[28]甘露.三峡库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研究[D].西南大学,2012.[29]吴昌广.气候变化背景下三峡库区植被覆盖动态及其土壤侵蚀风险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1.[30]林杉.三峡库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N_2O排放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1.[31]熊兵.三峡库区水上交通安全控制与应急管理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1.[32]毕海普.三峡库区突发水污染事故的数值模拟及风险评估研究[D].重庆大学,2011.[33]李婧.三峡库区紫色砂岩地主要森林类型水文效应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2.[34]袁宗祥.三峡库区水上交通安全监管与应急方法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2.[35]朱金山.三峡库区消落带汞的形态转化与释放特征[D].西南大学,2012.[36]徐丽华.土壤养分预测方法的比较研究[D].西南大学,2012.[37]付智勇.三峡库区不同厚度紫色土坡面水文过程及侵蚀响应[D].华中农业大学,2012.[38]李斌.三峡库区小江鱼类食物网结构、营养级关系的C、N稳定性同位素研究[D].西南大学,2012.[39]程冬兵.三峡库区等高绿篱坡地农业系统紫色土水分特性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8.[40]程瑞梅.三峡库区森林植物多样性研究[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08.[41]周贤杰.三峡库区次级河流富营养化模型统计与藻类生长的试验研究[D].重庆大学,2008.[42]翟俊.三峡库区紊流扩散模拟和基于GIS的水污染管理系统研究[D].重庆大学,2008.[43]甘联君.三峡库区人口迁移与城市化发展互动机制研究[D].重庆大学,2008.[44]马志林.三峡库区坡耕地水土流失特征及防治效应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9.[45]郭峰.流域管理体制中的协调管理研究[D].中南大学,2009.[46]杨红.生态农业与生态旅游业耦合机制研究[D].重庆大学,2009.[47]杨志敏.基于压力—状态—响应模型的三峡库区重庆段农业面源污染研究[D].西南大学,2009.[48]黄明.三峡库区滚装船运输安全评估技术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9.[49]雷静品.三峡库区马尾松、柏木林木生长及健康经营研究[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09.[50]黄丽华.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系统评价和三峡库区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临床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09.[51]于合军.三峡库区和贵州石漠化地区生态治理模式及经济敏感性分析[D].北京林业大学,2010.[52]丁恩俊.三峡库区农业面源污染控制的土地利用优化途径研究[D].西南大学,2010.[53]肖广全.三峡库区土壤磷素界面迁移特征及其控制研究[D].西南大学,2010.[54]彭月.三峡库区(重庆)典型区县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及其生态环境效应分析[D].西南大学,2010.[55]朱大鹏.三峡库区典型堆积层滑坡复活机理及变形预测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10.[56]李远耀.三峡库区渐进式库岸滑坡的预测预报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10.[57]李德营.三峡库区具台阶状位移特征的滑坡预测预报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10.[58]刘雪梅.三峡库区万州区地貌特征及滑坡演化过程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10.[59]朱传华.三峡库区地质灾害数据仓库与数据挖掘应用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10.[60]聂晓晴.三峡库区城市居住空间重构研究[D].重庆大学,2010.[61]康义.三峡库区消落带土壤理化性质和植被动态变化研究[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10.[62]曾立雄.三峡库区兰陵溪小流域养分的分布、迁移与控制研究[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10.[63]雷光宇.三峡库区涉水土质滑坡稳定性分析及处治技术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09.[64]孙荣.山地河流河岸植被生态学研究[D].重庆大学,2010.[65]徐畅.三峡库区小流域土壤氮素迁移转化及调控技术研究[D].西南大学,2011.[66]王伟.三峡库区紫色砂岩林地土壤优先流特征及其形成机理[D].北京林业大学,2011.[67]张佳磊.三峡库区大宁河富营养化和水华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68]黎建强.三峡库区植物篱生态效益分析与评价[D].北京林业大学,2011.[69]陈宏.三峡库区消落带土壤汞库及其风险评价[D].西南大学,2009.[70]王孔敬.三峡库区退耕还林政策绩效评估及后续制度创新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71]曹琳.三峡库区消落带水—沉积物界面磷干湿交替分布特征及转化机理研究[D].重庆大学,2011.[72]王图锦.三峡库区消落带重金属迁移转化特征研究[D].重庆大学,2011.[73]韩雪.重庆及三峡库区多环芳烃和邻苯二甲酸酯类物质环境暴露对男性生殖器损害的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11.[74]周宝同.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研究[D].西南农业大学,2001.[75]傅瓦利.土地利用格局变化及优化设计研究[D].西南农业大学,2001.[76]左伟.基于RS、GIS和Models的区域生态环境系统安全综合评价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2.[77]傅涛.三峡库区坡面水土流失机理与预测评价建模[D].西南农业大学,2002.[78]赖亚兰.重庆三峡库区高效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模式与机制研究[D].西南农业大学,2001.[79]黄川.三峡库区生活垃圾对水环境的损伤行为及专项治理技术研究[D].重庆大学,2003.[80]刘益军.三峡库区坡地森林理水调洪功能研究与评价[D].北京林业大学,2003.[81]黄昀.重庆三峡库区土壤——柑桔系统重金属生态行为研究[D].西南农业大学,2003.[82]杨海龙.三峡库区小流域森林植被理水调洪规律的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4.[83]孙阳.三峡库区水环境人口容量研究[D].重庆大学,2004.[84]钟成华.三峡库区水体富营养化研究[D].四川大学,2004.[85]张金柱.长江三峡库区低功能理水调洪型植被群落特征与定向恢复技术[D].北京林业大学,2005.[86]高中琪.长江三峡库区生态农业模式及其技术体系[D].北京林业大学,2005.[87]余炜敏.三峡库区农业非点源污染及其模型模拟研究[D].西南农业大学,2005.[88]李瑞雪.三峡库区小流域治理模式和决策支持系统研究[D].西南农业大学,2005.[89]张晟.三峡库区水体中营养盐与浮游生物量分布特征[D].西南农业大学,2005.[90]倪九派.三峡库区水土流失空间尺度效应及其尺度转换研究[D].西南农业大学,2005.[91]冯文凯.库岸公路边坡稳定性风险分析[D].成都理工大学,2005.[92]冯孝杰.三峡库区农业面源污染环境经济分析[D].西南大学,2005.[93]申满斌.浑水水质模型研究及其在三峡库区岸边水质模拟中的应用[D].清华大学,2005.[94]曾辉.长江和三峡库区浮游植物季节变动及其与营养盐和水文条件关系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水生生物研究所),2006.[95]范小华.三峡库区河岸带复合生态系统研究[D].西南大学,2006.[96]秦远好.三峡库区旅游业的环境影响研究[D].西南大学,2006.[97]葛华.三峡库区塌岸预测与防治措施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06.[98]唐将.三峡库区镉等重金属元素迁移富集及转化规律[D].成都理工大学,2005.[99]黄云.三峡库区万州土地利用动态变化及可持续利用研究[D].西南大学,2006.[100]袁辉.三峡库区消落带对水环境影响分析及利用模式研究[D].重庆大学,2006.[101]姜永东.三峡库区边坡岩土体蠕滑与控制的现代非线性科学研究[D].重庆大学,2006.[102]王云琦.三峡库区森林理水调洪机理及空间配置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6.[103]李昌晓.三峡库区消落带适生树种在淹水变化条件下的生理生化适应性研究[D].西南大学,2006.[104]孙双峰.三峡库区岸边植物水分利用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植物研究所),2006.[105]李泽新.三峡库区人居环境建设综合交通体系研究[D].重庆大学,2006.[106]陈引珍.三峡库区森林植被水源涵养及其保土功能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7.[107]尚敏.基于GIS的三峡库区忠县岸段塌岸研究[D].吉林大学,2007.[108]王栋.长江三峡库区不同植被类型对降雨产流影响的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7.[109]胡晓静.基于MMS的三峡库区森林流域暴雨水文过程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7.[110]温熙胜.三峡库区坡耕地土壤侵蚀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