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基于生态文明的新型城镇化_沈清基

合集下载

以生态文明的工程管理实现新型城镇化

以生态文明的工程管理实现新型城镇化
的认识 过程 。
2 . 2 . 1 生 态承 载力是 生 态文明 的度量
家 萌尔 明 ( Wa r mi n g J E B, 1 8 4 1 —1 9 2 4 ) 发 表 了第 一
本生态学研究专著《 植物生态学》 , 1 9 3 5 年德国人坦
斯莱( T a ms e y A G, 1 8 7 1 —1 9 5 5 ) 第 一次提 出“ 生 态 系统 ” 的概念 , 从“ 生态 平衡 ” 入手 , 把 人类 与 自然关
1 前言
人类 正 从 工 业文 明 向生 态 文 明过 渡 , 生态 文 明 已成 为 我 国现 代 化 强 国梦 的重 要 目标 之 一 。城镇 化是 历 史 发展 的必 然 阶段 , 新 型 城镇 化 就 是要 建设 人 与 自然 和 谐 的生 态 城 市 。对 于 生 态 文 明和 新 型
也不例外 。其实生态文 明的思想古 已有之 , 老子的 “ 天 人合 一 ” 可谓 是 最早 的生态 文 明思 想 , 恩格 斯 在 《 自然辩证法》 中对生态文明也有科学的论述。
2 . 1 . 2 2 0 世 纪新 学科 是 生 态文 明的科 学基础
今 天 的生 态 文 明思 想 是 以 2 0 世 纪成 型 的生 态
陵墓 与水利 工程 多在城 市 近郊 。
2 . 1 生态 文 明理念 的产 生
城镇化来说工程都是其实现的物质基础 , 工程技术 人员有责任建设与地域生态承载力相适应 的生态 工程 , 为生态 文 明建设 和新 型城镇 化 做 出贡献 。
迄 今 为止 人类 历经 了 3 个 文 明 阶段 : 渔猎 文 明 、
人 类不 仅 向往 , 而且得 以实现 生态 文明 。 1 ) 生 态 学 —— 知识 经 济 。 1 8 9 5 年 丹 麦 植 物 学

安徽省新型城镇化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水平测度

安徽省新型城镇化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水平测度

安徽省新型城镇化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水平测度李致平;李菁菁【摘要】基于对新型城镇化内涵的解读及发展机理的梳理,立足于安徽省发展现状,针对性地设计了包括社会发展、经济发展、生态保护三个维度的安徽省新型城镇化评价指标体系,并选取CRITIC权重赋值方法对省内各地区2012年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价,结果显示:安徽省内城市间发展差异明显,其中合肥新型城镇化水平最高,芜湖、铜陵次之,安庆市发展水平最低;至十二五规划中期,安徽省新型城镇化发展基本符合“一带一圈一群”的战略布局,但“带、圈、群”模块间城市发展水平整体呈降序的阶梯状分布.【期刊名称】《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5(032)005【总页数】5页(P31-35)【关键词】安徽省;新型城镇化;评价指标体系【作者】李致平;李菁菁【作者单位】安徽工业大学商学院,安徽马鞍山243002;安徽工业大学商学院,安徽马鞍山24300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299.27城镇化作为一国实现现代化的标志之一,其发展速度与质量对促进国家经济增长具有重要意义。

纵观我国城镇化进程,我国城镇发展早期受到经济、政治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处于“恢复-发展-调增-徘徊”的起伏涨落的状态,但自十一届三中全会全面拉开改革开放序幕后,我国生产力获得迅速解放,城镇化也迎来了“改革开放大发展”时期。

[1]就安徽省而言,安徽省城镇化水平自1978年的12.62%提高到2000年的28%,再到2012年的46.5%,提高了2.5倍;作为经济发展的一大引擎,城镇化在推动我省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也带动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但值得关注的是,全国城镇化的快速发展普遍伴随着半城镇化、土地城镇化冒进、城市规划不合理、城乡关系不协调、生态环境破坏等问题。

因此,中央及地方政府报告中多次强调“走特色的城镇化道路”,力争实现城镇化内涵型增长。

区别于传统的城镇化,新型城镇化究竟“新”在何处,各地区新型城镇化发展情况如何?这些问题引起了广大学者的探索。

谈新型城镇化发展思路43

谈新型城镇化发展思路43

谈新型城镇化发展思路摘要: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旗帜鲜明的提出了建设新型城镇化的总体LI标。

建设新型城镇化,是统筹城乡发展的必然趋势,是进一步推进工业化强势发展的必然要求,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有力保障。

根据东莞市实际悄况,东莞市积极主动顺应新型城镇化的发展趋势,进一步提出了〃统筹城乡、跨越发展、社会和谐〃的新型城镇化建设总体思路。

该思路积极应对新形势发展的必然趋势,对于理论认识新型城镇化的内涵和意义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建设;思路对策;东莞市;现实意义改革开放后,工业化得到进一步增强以及当下城镇居民生活质量不断提高,新型城镇化逐渐成为提高区域竞争能力,从而成为我国实现现代化的一种客观的和必然的趋势。

东莞市作为广东省的重要城市,依黑“珠江三角洲〃有利地形和优越地理位置,较早发展、最先步入市场化道路。

伴随着当今工业经济模式的不断扩大,城镇居民富裕状况不断得到提高以及人口数量极高增长,原来城镇的基础设施与附近服务功能对于适应当下经济社会发展的新需要显然困难。

这时面临的紧急任务,就是要借助于新一期的城镇建设,就是新型城镇化建设来进一步积极促进工业化的发展,快捷的实现统筹城乡发展,有力的解决民生方面带来的一些问题。

一、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发展的借鉴模式随着当下工业化的进一步推进和提高,城镇化建设的议题也逐渐深入人心。

根据我国城镇化建设发展的总体趋势,可以了解到我国现阶段主要有以下儿种模式:(-)成都模式成都模式是具有大城市带大郊区特点的发展模式[1]。

其主要做法是对土地设权并颁布证书,建立并完善农村土地产权交易市场,更加注重设立建设用地增减指标挂钩机制。

并着重以发展力度大和成效发挥好的地域作为起步点,逐步建立优势产业,形成了以市场为导向的产业群体。

另外,再设置和分配以农民为主的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基础性设施,更好的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

(二)天津模式天津模式也是具备大城市带大郊区的发展模式。

当代城市规划热点的问题

当代城市规划热点的问题

当代城市规划热点问题当代城市规划热点问题——城镇化l 基本概念城镇化农业人口和农业用地向非农业人口和城市用地转化的现象及过程。

包括:(1)人口的职业转变:由农业转变为非农业的第二、第三产业,表现为农业人口减少,非农业人口不断增加;(2)产业结构转变:第一产业比重下降,农业生产现代化,农村剩余劳动力转向城市第二、第三产业;(3)土地及地域空间变化:农业用地转化为非农业用地,由分散、低密度的居住形式转变为集中成片、高密度的居住形式,从与自然环境接近的空间转变为以人工环境为主的空间形态。

三农问题三农问题是指农业、农村、农民这三个问题,是一个从事行业、居住地域和主体身份三位一体的问题。

(1)农业问题:集中表现为农民种田不赚钱,产业化程度低;(2)农村问题:集中表现为农村面貌落后,经济不发达,基础建设不足等;(3)农民问题:是“三农问题”中的核心问题,表现为农民收入低,增收难,城乡居民贫富差距大。

新农村建设增强政府对农业和农村投入,扩大财政对农村覆盖范围和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强调以工促农、以城带乡。

包括:(1)生产发展:是新农村建设的中心环节,是实现其他目标的物质基础。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好比修建一幢大厦,经济就是这幢大厦的基础。

如果基础不牢固,大厦就无从建起。

如果经济不发展,再美好的蓝图也无法变成现实。

(2)生活宽裕:是新农村建设的目的,也是衡量我们工作的基本尺度。

只有农民收入上去了,衣食住行改善了,生活水平提高了,新农村建设才能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果。

(3)乡风文明:是农民素质的反映,体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

只有农民群众的思想、文化、道德水平不断提高,崇尚文明、崇尚科学,形成家庭和睦、民风淳朴、互助合作、稳定和谐的良好社会氛围,教育、文化、卫生、体育事业蓬勃发展,新农村建设才是全面的、完整的。

(4)村容整洁:是展现农村新貌的窗口,是实现人与环境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

社会主义新农村呈现在人们眼前的,应该是脏乱差状况从根本上得到治理、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农民安居乐业的景象。

基于生态文明理念的城市建设规划

基于生态文明理念的城市建设规划

基于生态文明理念的城市建设规划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建设规划变得尤为重要。

然而,传统的城市规划往往忽视了对自然环境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考虑。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越来越多的城市开始采用基于生态文明理念的城市建设规划,旨在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一、生态文明理念的内涵生态文明理念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追求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它强调生态环境的保护与修复,倡导可持续发展,注重资源的节约与循环利用。

生态文明理念的核心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通过促进绿色发展、低碳生活和环境保护,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二、城市建设规划的重要性城市建设规划是指在城市化进程中,制定并实施的关于城市发展的总体规划和具体规划。

城市建设规划对于保障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优化城市空间布局、提升城市形象和竞争力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传统的城市建设规划往往忽视了对自然环境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考虑,导致了许多环境问题的产生。

三、基于生态文明理念的城市建设规划原则1. 生态优先原则:在城市建设规划中,应该优先考虑生态环境的保护和修复。

通过合理规划城市绿地和湿地,保护生物多样性,改善空气质量,减少噪音和污染物排放,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

2. 循环利用原则:城市建设规划应该鼓励资源的节约与循环利用。

通过建设垃圾分类处理设施、推广可再生能源利用等措施,减少资源的消耗和浪费,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3. 低碳发展原则:城市建设规划应该倡导低碳生活和绿色出行。

通过规划交通网络、建设自行车道和步行街等措施,减少汽车使用量,降低碳排放,改善空气质量。

4. 社区参与原则:城市建设规划应该充分考虑居民的需求和意见。

通过开展公众参与活动、征求居民意见等方式,让居民参与到城市建设规划中来,增强他们的获得感和满意度。

四、基于生态文明理念的城市建设规划实践案例1. 新加坡:新加坡是一个典型的基于生态文明理念的城市建设规划实践案例。

关于生态城市研究的理论综述

关于生态城市研究的理论综述

国内外关于生态城市研究的理论综述摘要:中国正处于快速城市化和工业化阶段,资源和环境矛盾突出,建设生态城市是中国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本文系统梳理了国内外生态城市发展研究现状和实践情况,研究表明:中国生态城市建设发展迅速,但普遍忽视了产业发展问题;国外生态城市发展模式并不完全适合中国;生态城市发展理论研究已严重滞后于实践,急需针对中国现有城市和新城开发的产业选择与发展问题进行深入研究,以分类指导中国生态城市建设实践。

关键词:生态城市内涵评价指标设计原理1、引言短短 300 年的工业文明历程在给人类带来巨大的物质财富的同时,也使地球的资源环境遭到了前所未有的破坏,这在城市地区表现更为集中和明显。

传统城市发展模式以“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排放”为特征,造成了城市人口膨胀、资源紧张、交通拥挤、环境恶化等“城市病”[1]。

摒弃工业文明理念下的粗放式发展方式,建设生态文明,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

生态城市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已成为世界各国城市发展的潮流与趋势[2]。

生态城市是对传统城市发展模式的重大变革,它遵循自然规律和经济社会发展规律,把环境保护、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和高效生态产业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合理规划城市布局,重构城市交通、建筑与土地利用方式,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3]。

生态城市的内涵与发展目标与党中央提出的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生态文明、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等理念完全一致,是根治“城市病”,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当前国内外生态城市研究与实践主要关注土地利用、建筑、交通、可再生能源利用等领域,产业发展问题尚未引起足够重视。

然而,产业是城市经济发展的动力与支柱,是生态城市建设成功与失败的关键。

因此,有必要系统梳理与生态城市产业发展相关的理论,总结国内外实践情况,为我国生态城市建设提供理论指导和经验借鉴。

2、生态城市的内涵2.1生态城市的起源生态城市的概念是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发展,对人与自然关系认识的不断升华而提出来的[4]。

生态文明的城镇化慎思

生态文明的城镇化慎思

由中国城市规划学会、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联合主办的“2014对话城镇化”专题论坛主题是“生态文明理念下的新型城镇化。

”选择在海口召开这个话题很应景,原因是海口刚被评为了2013年度全国十佳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城市。

近几年海口在城市绿化、公共空间建设、景观风貌塑造和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等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加上先天优越的生态环境,海口市的宜居指数、幸福指数是相当高的。

然而,这样的城市在我国360多座地级以上城市来看是屈指可数的。

我国工业化、城镇化经过了30多年的快速发展,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使得7.3亿人进入到城镇生活就业,近10年来每年约有1200-1400万农村人口进入城镇。

但俗话说的好,走的太快了,身体机能跟不上,势必会对身体造成一定损伤;久而久之积会累成为内伤,对整个身体的活动机理造成不可逆的影响。

近年来,国内外新闻媒体频频报道我国快速城镇化下出现的生态环境问题、公共安全问题、文化遗产保护问题和城市健康持续发展动力问题。

的确,经过了30多年的问题积累,当下各种空间资源与生态环境问题与矛盾集中爆发。

打个不恰当的比喻,如同红斑狼疮一夜间井喷式的出现,病情由此突然加重。

虽不能说是病危,但确实已经严重影响到我国城镇化的健康可持续发展了。

本届论坛也希望以“2014对话城镇化”为平台,以全体规划者身份向学界、社会和政府大声呼吁,要深刻反思,要加大研究;要关注普通大众的切身需求,如个人和家庭的健康问题,公平、优质的公共服务问题,陶冶情操的社区与人文环境建设,更加生机勃勃的自然保护等。

工业文明与城镇化的融合始于200多年前发端于西欧,并扩展到美日俄等国的工业化浪潮。

对于人口规模和城镇密度远低于中国的欧美国家来说,虽然经历了遍地污秽的工业化初创时期,但工业化对于全部自然的改造和影响必然有限。

这些国家虽然改造局部地域很彻底,但丝毫不影响整体生态环境的容纳能力、自净能力和修复能力。

同时欧美发达国家通过工业化造就了庞大的中产阶级壮大,建立了一套与其相称的法律法规、技术标准、社会治理体系;并通过技术武装、改造了一个适合人类生产生活的人工自然环境,还是一个相当不错的人居环境。

浅谈生态文明发展下的新型城镇化

浅谈生态文明发展下的新型城镇化

浅谈生态文明发展下的新型城镇化作者:马继瑞温婷婷来源:《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3年第17期摘要:对生态文明、新型城镇化,生态现代化等相关基础概念进行语义辨析、特征阐释,以及传统城镇化和新型城镇化比较思考的基础之上,提出基于生态文明的新型城镇化发展的若干重要议题,包括:城镇化与生态文明建设协调发展的内涵及关系;建构生态文明与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状况的评价体系;基于生态文明的新型城镇化的创新追求及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型城镇化。

关键词:生态文明;新型城镇化;生态现代化中图分类号:S89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生态文明”在现代日常生活中越来越多的被大家提起,据检索“生态文明”的研究文献最早出现在1992年,大幅增长是2007年以后开始的。

2012年,十八大报告对“生态文明”给予了高度重视,既包括对其性质的限定,又包括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等诸方面的关系的规定。

十八大在全党历次党代表大会中首次提出“城镇化水平明显提高,城乡区域发展协调性增强”。

据统计,1949年建国时,全国城市人口仅5765万人,城镇化率才10.64%。

到2011年城镇人口为69079万人,城镇化率已达到51.27%。

我国于1998年明确提出“城镇化”战略,以后各类国家级的发展战略皆对城镇化与工业化、农业现代化的关系进行了规定,即“良性互动”、“相互协调”;“形成以工促农、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

”根据美国经济地理学家诺瑟姆的“S”型城市化发展轨迹,中国的城镇化进程正处于加速成长期。

生态问题作为中国城镇化进程中必须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已经逐渐被人们所认识。

“城镇化在中国出于国情的需要,曾经一度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繁荣,具有积极的历史意义,但是逐渐在发展过程中引起的生态问题却制约了城镇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严重的后果,引起人们的高度关注”。

关于“生态文明”的定义众多,总体而言,生态文明的定义都强调其正面效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明具有文化内涵 , 文明是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 的积极成
众多, 归纳起来大致从以下几个角度定义 (张义, 20 10 : ¹ 自 ) 然角度; º人与自然关系角度 ; »人与 自 ! 人与人 (社会) 然
角度 "而从生态文明演进角度 的定义有形态说 和结构说 "前者
认 为生态文明是继 渔猎 文明 ! 农业文 明 ! 工业文明的一种更高 级的文明形 态 ; 后者认 为生态文明不是取代工业文明的新的文 明形态 , 而是贯穿 所有社 会形态和文明形态始终的一种基本结
ization a nd eo m Pare s t e f at res o f eon ven t h e u ion al an d t e n ew h
u t an h
u r a izat b n ion . It
态文明建设协调发展 内涵及关 系; 建构生
态文明与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状 况评价体 系; 基 于智慧的城镇化 ; 基于生态文明的
1. 3 生态文明 定义
态 0 是生物与环境 !生命个体与整体间的一种相互作用关系,
这 种关系无处不在 , 无时不有 ; º 褒义 "指 /生态 0 是人与环 境 间高效 和谐 的关系的简称 "可 以发现现今使用 /生态 0 一词 主要是取其褒义 "在 /生态文明 0 的使用中, 同样如此
1. 2 文明
沈清基
S tud y o n N e w
SH E N Q } g ji n
U r a n i a t o n ba s e d o n E e o l g i l C i i i ti n b z i o ea v l za o
A b stra et: T he P aP er exP l ains the eo n eeP t of eeolog i l eivil t ion a d n ew ea iza n
li nks new urbani on w it buidi zati h l ng eeologi eal eivi zati li on. M a or i j ssues di seu ssed inelude har o n i s relati sh i b et een u rban i m ou on P w zati n a d e eo log i o n eal ei il v izat ion , eva l uation new of t e deg ee of h ar h r m ony b et ee n eeolog i w eal ei il zati n v i o an d
物与环 境所 形成 的结构 关 系所 产生 的功 能 , 这些 功能 由物质
流 ! 能量流 !信息流来 反映 "其三 , /关系 0 角度的理解 早期 是生物与环境 (自然 ) 的关系 , 现代为人类与环境 ( 自 ) 的 然 关系 "其 四, /关系 0 语义角度 的理解 "包括 : ¹ 中性 "指 /生
作者简介
假设 , 可以认为进行生态文明与新型城镇化 的关联研究具有一定 的学术必要性 "
度人居环境生态与节能教育部 重点 实
沈 清基 ,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 市规划学院, 高密 验 室, 教授 , 博士生导师,
s吻 5688@ 126,eom
* 本 文根据 笔者在 / 20 1 杭州新型城镇建设发展论坛 0 上 的主 旨演讲整理而成 ; 住 房城 乡建 2
果 (冯石 岗, 等 , 20 4 , 文明是文化 中的精 华轰 是文化 中进 0 ) , 取 的 !有成效 的那一部 分 "文明具有社会 内涵 , 即文 明是高级
阶段的社会状态 (孙秋 云 , 2006), 是社会开化程度 和进步状态
构 "总体而 言, 生态 文明的定义都强调其正面效应 "包括 : 生
态文 明是指 人类认识 与改造 自然的进步状态和积极成果 ; 是人
的标志 (徐鸿武 , 200 ) " /文明 0 此词在中国古代典籍中早有 4 记载 "两千 多年 前的 5 易经 6 中即有 /天下文 明 0 ! /文 明以
健 0 ! / 其德刚健而文 明 0! / 内文明而外 柔顺 0 等词语 在 中国
ur a i b n zati n , i p o r an t i o m t ssu e
/生 ,
态文 明 0 的研究 文献最 早出现在 199 年 , 大 幅增 长是 20 7年 以后开始 的 2 0
0 2 2 1 年 , 十八大报告对 / 生态文 明0 给予了高度重视, 既包括对其性 质
的限定 !又包括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 ! 政治 ! 文化 !社 会建设诸方 面的关 系的规定
新型城镇化的创新 追求 , 并探讨 了大地共
同体 ! 生态现代化和智慧城镇化对基于生
ut an i h zati n, sm ar u r an i o t b zati on a d i no vati n requ i m en t on eeo l gieal e i n n o e r s o 一 v u r a nization . A t t e end , t e P aP er Po i t o u b h h n s t h t e i Pl m ieati s on
值得关注 的是 , 2 0
"并将文献数量作 为衡量某
种文明是否消失的指针之一 (Jam eS L. Boone, 20 10 ) "
世纪著名生态伦理学 家奥尔 多 # 利奥波 德( d Le P l )从人类与 自然 界关 系的角度反思 了人类的文明 l A o o o d
问题 !建立学科 系统 (李运富 , 201 ) "对生态文明及新型城镇 0 化 的相关基础概念及组合 概念进行 学理研 究 , 对展开此问题的 深人探讨 具有重要意 义 "本文相 关学理研 究是以对若干关键概
等 / "我 国于 1 98年 明确提 出 /城镇化 0 战略 (温铁军 , 等 , 2007 , 以后 , 各类国 9 ) 家级的发展战略 皆对城镇化给予高度重视 " 十八大报告 更明确提 出了新 型城 镇化, , 并对城镇化与工业化 ! 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 的关系进行了规定 , 即, / 良目 :互动 0 ! /相 互协调 0; /形成 以工促农 ! 以城带乡 ! 工农互惠 ! 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 ! 城 乡关系 " 0
古 代典籍 中, 文 明的含 义 主要 有 /文采光 明 , 文德辉 耀 0 和 /有文化 的状态 0 两类解释 "中国学者形成了三种 /文明 0 代表 性观点 , 包括 : 积极成果说 !进步程度说 和价值体 系说 (杨海
1.1 生态
度 ! 表现方 式等方 面 , 可 以归纳 出文 明的若干特 点 : ¹ 生产
性 "指文明与生产方式及演变有关 " 文明的发展 大致经 历了采
/生 态 0 可从 四方面 阐释其概念 内涵 "其一 , 一般 的理解 " 指生物在一定 的 自然环境下 生存 的状 态 , 也指 生物 的生理特性
2006 ; »关系性 "指文明是人类对待自 ) 然态度 !人类与自 然关 系的集中反映; ¼ 先进性 "体现在文明是人类文化及人类各方 面优秀成果的精粹 , 文明是社会发展 ! 人类认识及进步的高级 阶段的产物 ; ½ 因借性 "指文明须借助与人类经济 ! 社会 ! 行
为相关的制度 ! 实体等予以体现 "
念 的界定 ! 内涵及特征解析来进行的 "
内涵 , 认为真正 的文 明 /是人类 与其他动物 ! 植物 ! 土壤互为 依存 的合作状态 0 (管 建伟 , 等 , 20 1) "这显然是一种基于浓 1
厚生态内涵的文明观 , 对于生态文明具有特殊的意义
1. 2 . 2 特征
从文 明与 生产方 式关 系 ! 制度 ! 人 与 自然关 系 !
定义及 内涵
国内研究 者关于生 态文 明 (eeol ogieal 1 vi i on ) 的定义 i zati # 一
文明是物质 !精神 !制度优 秀成果的综合 和总和 , 是人类 改造 自 ! 改造社会和改造 自 然 我成 果的结 晶 (徐鸿武 , 20 4) " 0 文明由生产方式 ! 生活方式 !价值观念 !道德 素养 !行 为方式 和文 明体 (文化实体 ) 等予以体现 (孙秋云 , 2006 " )
设部科学技术计划项 目 (R 220 1222 )
29
沈清基
论基 于生态文明的新型城镇化
序 ! 公平合理的高级发 展阶段 (冯石岗 , 等 , 2004) "西方学者
学 理研 究 : 语 义阐释 及辨析
对学术概念 (含复合概念 ) 进行基于本源的阐释 , 是任何 学术研究 的重要基础 " /学理 0 是指科学上的原理或法则 (秦在
东 , 20 2 ; 也指对某个学术问题牵涉到的概念的规范含义的理 1 ) 解 (王瑞君 , 2009 ; 学理研究的 目的是科学地分析现象 ! 解释 )
形成 了文 明三种代表性观点 : 即进 步状态说 ! 要素构成说 和文 明一 文化一体说 (杨海蛟 , 等 , 2006) "西方对文明的表征追求 精确化 (如某种文明持续 的长度 )
ur an izab
on eeo l g i 一 i i izat o eal e v l ion 一 sed n ew ba
urban i zation s w i h C h i se eharaet ne
关键词
议题
生态文明 ; 新型城镇化 ; 重要
tCf lst1C S.
K e yw o rd s : ee olog i eal ei il zati n : n ew v i o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