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愁》朗诵背景
《乡愁》教案2024年人民音乐出版社改版(新版)教材 初中音乐 七年级上册 第六单元 美丽家乡

《乡愁》教案第六单元美丽家乡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学唱《乡愁》,学生能够从多角度体会歌曲的内在感情。
2.通过学习学生能够准确演唱全曲的旋律和节奏,能够用连贯的声音饱含深情地演唱,能够合理运用气息演唱长音,唱出歌曲韵味。
3.能够理解变换拍子的含义,并在拍子变换处演唱正确拍数。
(二)过程与方法:1.在学唱的过程中通过演唱体验、作品分析、小组合作等方式引导学生参与和欣赏的方式来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力。
2.通过分析作品情感、个人演唱、合作演唱、集体表演等方式来培养学生的艺术表现力。
3.通过歌曲的内容进行编创歌词、改编乐曲、创编舞蹈或乐曲演奏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三)情感与价值:通过学习和演唱歌曲《乡愁》,使学生体验和感受游子身在外乡对故乡的眷恋、儿女对母亲的思念之情。
二、评价任务(教学评一致性)1.以个人演唱或小组合作的表演形式用深情的和流畅的声音演唱歌曲《乡愁》。
2.小组合作表演《乡愁》的课堂乐器演奏(比如:口风琴、竖笛演奏)。
3.给同学和老师讲一讲《乡愁》的主题思想,创作背景和对词作者和曲作者的了解。
三、教学重难点1.重点:有表现力、深情的、流畅的声音演唱歌曲《乡愁》能够正确把握和表达歌曲的情感。
2.难点:通过学习学生能够准确注意变换拍子的含义和拍号变换的实际运用,旋律和节奏的准确把握,准确唱出歌曲的韵味、情感和意境。
四、教学方法欣赏法、教唱法、示范法、小组合作法等。
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师:请同学们欣赏下面一段朗诵视频(《乡愁》诗歌朗诵),欣赏完后,请同学们谈谈这首现代诗所表达的情感,谈谈你的感受!生:表达了作者思念故土之情,也表达了两岸同属于一个中国,海峡两岸的亲人们都希望能够早日和平统一……,师:同学们都很棒,回答得非常准确和精彩!(《乡愁》这首诗是现代诗人余光中创作的作品,表达了对故乡的深深思念之情。
这首诗的语言平实,情感真挚,并且深受大家喜爱。
)那么接下来我们今天要学习一首以《乡愁》为题的音乐作品,来感受游子对家乡如何抒发对家乡的眷恋、儿女对母亲的思念之情。
全国公开课一等奖乡愁教学设计

四、优美解读,读出诗境
一、通过朗诵,你感觉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情感?(思乡、对祖国的思念)
二、在作者眼里乡愁都是什么?(生说师板书:邮票、船票、坟墓、海峡)
3、诗人借助的这四个意象所表现的乡愁一样吗?(不一样。四个诗节别离表现的是母子之情、夫妻之爱、丧母之哀、恋国之思。前三个诗节写的是家愁,最后一个诗节写的是国愁。)
二、乡愁是串串驼铃,声声叩响游子的心扉;乡愁是一杯月色,斟满的是绵绵的思念;乡愁是颗颗露珠,折射远程跋涉的身影;乡愁是悠悠涟漪,让岁月在心湖荡漾……
九、联想一想象——感受诗歌的画面美
一、一道天然的海湾,隔间了海峡彼岸同胞还乡的脚步,却锁不住他们浓浓的乡思和望乡的歌声。兴许是一朵浮云,兴许是一段乐曲,兴许是一幅画面,都能串成优美的诗情。诗中有画,这是多数抒情诗所共有的一个特点。
三、细腻品读,读出诗意
一、诗歌的语言无时不在敲打着咱们的心灵,就让咱们进一步走进诗歌,感知诗意。
二、请同窗们按照老师的提示,用简炼的语言别离归纳四个末节的内容。(多媒体展示)母子
夫妻母子家国
3、生答师归纳板书:母子之别夫妻之别母子之别家国之别
4、一、3末节的母子之别是不是重复了?(1末节是生离,3末节是死别,死别更令人痛彻心扉。)
★乡愁是父亲宽广而厚实的脊背,是慈母"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的无尽牵挂。
★乡愁是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的悠悠思绪;是苏轼"希翼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夸姣祝愿;是李白"举头望明月,垂头思故乡"的千古绝唱。
★乡愁是一枚青苹果,它在幼小时,有一种酸涩的滋味,它一旦成熟,就有一种叶落归根的冲动。★乡愁是一部戏,是一部别开生面的戏;乡愁是一本书,是一本包蕴丰硕、耐人寻味的书。★乡愁是什么?燕子的呢喃?月亮的哭泣?仍是重复的记忆?
《乡愁》说课设计—获奖说课稿

《乡愁》说课设计—获奖说课稿《乡愁》说课设计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大家好。
我说课的内容是长春版初中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四篇课文《乡愁》,作者余光中。
下面我将从教材,课标,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学习评价七个方面汇报一下我对本节课第教学设想:一、说教材:1《乡愁》的地位和作用《乡愁》是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的作品,诗中表现的是许多文学作品共同的主题思乡,但诗人不落俗套,构思奇特,借助时空的变化来推进诗情的抒发,表现了诗人对祖国,对家乡的深情思念。
《乡愁》这首诗是作者正逢海峡两岸交好无望,双方民众都处于极度绝望当中,感情所至写下的,乡愁是中国诗歌一个历久弥新的普遍主题,余光中的《乡愁》,是继承了中国古典诗歌中民族感情的传统,具有深厚的历史感和传统感,鲜明的地域和时代感,强烈的韵律美和音乐美。
2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单元是一组以爱国与思乡为主题的诗歌,蕴涵着诗人炽烈的情感,感动了无数读者,吟诵并欣赏这些诗歌,可以陶冶情操,净化心灵,加深对祖国和家乡的感情。
学习新诗,要关注诗中饱含着诗人思想感情的具体形象。
反复朗读课文,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欣赏凝练的诗歌语言。
二、说课标根据本单元教学要求,本课的特点,乡镇中学学生自身的素质,我确立了以下的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目标:1、有感情的诵读全诗,并能准确的背诵。
2、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3、准确理解这首诗的主题。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着重理解诗人的乡愁是怎样升华为家国之思的。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崇高感情。
根据以上教学目标,确定以下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体会本诗运用独创的诗歌形象,表现主题的特点。
三、说教法设计理由:古希腊学者普罗塔戈说过: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束需要被点燃的火把。
为了达到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根据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精神,为了想方设法引起学生注意,引导他们积极思维,热情参与。
《乡愁》说课稿

《乡愁》说课稿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乡愁》,接下来,我将从教材、学情、教学目标、教学过程等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首先我们来说教材。
《乡愁》是部编版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三首诗。
本单元是一个新诗单元,要求学生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体会其丰富的想象,优美的意境和诗人抒发的真挚感情,注意诗中运用的比喻、拟人、象征等写作手法。
本诗是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的作品,诗中表现的是许多文学作品共同的主题——乡愁。
余光中的《乡愁》,就是其中情深意长、音调动人的一曲。
但它抒写的不是一般游子的思乡之情,而是在特殊的时代,特殊的地理条件下,由海峡阻隔而产生的对大陆的思念之情,更是漂流到孤岛上去的千千万万人的思乡情怀。
二、说学情学生通过上一首诗《我爱这土地》的学习,已经初步了解了诗歌这一文体,对诗歌的朗读技巧也已有所把握。
《新课标》要求学生能“欣赏文学作品,设身处地地体验和理解作品”,“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九年级学生的人生阅历和知识结构已经比较完善,对乡愁的理解、领悟诗歌的意境应该没什么困难,但学生又没有离家离开亲人的经历,无法切身体会这种情感。
三、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所以,我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情况的分析,制定了以下三个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理解诗歌主题。
2、培养学生体会、欣赏诗歌中美的能力。
3、体会作者深切的思乡和爱国情怀,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我认为,当今社会育人比教书更为重要,所以我把“体会作者深沉的思乡和爱国情怀,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作为本课教学的重点。
《新课标》中要求:语文教学不可忽视对学生审美情趣的培养,因此,我认为本课教学的难点应该是“培养学生体会、欣赏诗歌中美的能力”,同时这也是另一个重点。
四、说教法和学法《乡愁》是一首新格律诗,也可以说是一篇带有淡淡哀伤情思的美文,在教学中我主要采用诵读法、欣赏法、发现法等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乡愁 朗诵要点

乡愁朗诵要点学习《乡愁》朗诵要点这么久,今天来说说关键要点。
首先呢,我理解朗诵《乡愁》一定要把握好其中浓浓的思乡情。
这首诗的感情是深沉内敛的,就像一条暗暗流淌的河,表面平静,底下全是对故乡无尽的思念。
比如像第一小节,“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这里要读出对母亲的思念,我的记忆方法就是想象自己小时候第一次离开家,和母亲分离时的那种不舍得感觉。
我总结朗诵的节奏不能太快,就像你在慢慢回忆儿时的往事一样。
在朗诵的时候,语调是很重要的。
像描写小时候的部分语调可以稍微轻柔一些,毕竟那是最初、最纯真的乡愁。
再到后面随着年岁增长和离故乡越来越远,感情是逐渐深沉起来的。
然而,这里我遇到个困惑,就是这个情感层层递进的度有点不好把握说真的。
我有时候很容易一不小心就朗诵得过于激动,后来我想啊,这就好比生活里喝红酒,你得慢慢品,一点点感受到其中变化,不能一下子就大口喝。
所以我不断提醒自己要把握好这个度。
还有啊,诗中的意象是朗诵好《乡愁》的关键部分呢。
像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些意象真的特别重要。
就拿邮票来说,这是联系自己和母亲的东西,读到这里的时候,声音可以带有一点对邮票这个小物件珍视的那种感觉。
重音也得注意,我总结在那些表达关键情感的词语上就要重点突出。
比如“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这些形容词看似普通,但是重读能够凸显出作者心中那份天真又无奈的乡愁。
我理解这些字重读的时候也不能过重,还是要恰到好处才行。
对了还有个要点,那就是停顿。
适当的停顿时能让听众更好地进入到诗歌的意境里,像每一小节中间都可以稍微停顿一下,表示情感的一种转换。
我觉得学习朗诵《乡愁》呀,听听那些优秀朗诵家的版本是很有用的,可以去喜马拉雅听听呢。
他们的朗诵能让你学习到很多比如情感的细腻表达、字音的饱满度等这些细节方面的东西。
《乡愁》的朗诵还有气息方面的要点。
整个朗诵过程中气息要稳,不能忽大忽小不然会非常影响朗诵的整体效果。
《乡愁》说课稿

《乡愁》说课稿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乡愁》。
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学目标、说教学重难点、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七个方面展开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1.教材分析《乡愁》是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一篇课文《诗两首》中的第二首,是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的代表作。
诗人选择了特定历史时期“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四个特殊的意象,层层推进,深切表达了身居孤岛的游子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和对祖国统一的期盼之情。
2.学情分析我的教学对象是九年级的学生,联系已有的学习经验,他们对现当代诗歌的鉴赏能力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但对于《乡愁》这样有深度的诗歌还欠缺一点文化底蕴,对诗歌运用具体事物表达抽象感情这一艺术手法的体会和把握也还有所不足。
因此,还需要教师加以引导和点拨,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
二、说教学目标(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本课的教学内容和新课标三个维度的要求,我设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诗人余光中和诗歌的写作背景。
(2)理解诗歌中“邮票” “船票”等四种意象,掌握托物寄情这一写作手法的运用。
(3)提高欣赏诗歌语言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反复诵读、讨论、拓展训练等方法,感受本诗鲜明的复沓手法以及“小小的”“窄窄的”等叠音词的运用好处,提升鉴赏诗歌的水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朗读品悟,体会诗意是如何由“乡愁”一步步升华到家国之思的。
通过情感熏陶,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怀。
三、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根据本单元“要关注诗中饱含着诗人思想情感的具体形象,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情感,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欣赏凝练的诗歌语言”的单元目标,以及本课的教学目标,我将教学重点设计如下)理解诗歌独特的四个意象及其对表现主题的作用,掌握托物寄情的艺术手法,体会诗歌的结构美、意象美和音韵美,欣赏凝练含蓄的诗歌语言。
2.教学难点(由于本首诗具有与以往的乡愁诗所不同的广度和深度,并且此阶段的学生在把握诗歌意境方面还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我将教学难点设计如下)在反复朗读中,体会诗歌的情感美,把握诗歌的主题,领会诗人情感升华的过程。
浅谈朗诵中如何真实地把握情感

浅谈朗诵中如何真实地把握情感□郭智杰夏琰【摘要】在朗诵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艺术表达形式的今天,越来越多的朗诵者沉迷于用过度夸张的情感表达方式来呈现朗诵作品,这样的二度创作导致作晶本身的情感失真甚至走样,以至于对文章作者都造成了困扰。
本文对"如何在朗诵中真实地表达情感”进行分析阐述。
【关键词】余光中朗诵情感把握2017年8月,一条并不太引人关注的新闻出现在搜狐网。
余光中先生说:“《乡愁》原本指的是淡淡的哀愁,但看到大陆演员朗诵《乡愁》,总是激动,甚至凄厉,有样板戏的风味,令我很难为情。
”《乡愁》是余光中先生创作于1972年的一首诗,这首诗脍炙人口,享誉整个华人世界,被一代又一代播音员在不同的场合朗诵。
但是估计很多朗诵者没有想到,在这首诗诞生45年后,原作者是这样评价其中一些朗诵者的。
《中国播音学》一书中关于“情声和谐律”有这样一段表述:在情声和谐的问题上,我们的播音表达曾受过两方面的干扰。
在强调“情”的时候,受到'滩情论”的冲击,激情就是一切,有了感情就有了一切……这一段话尽管是写在1994年,但是,这种极度夸张表达感情的诵读方式,至今在行业内依然是一种比较执着的现象。
每个人的生活经历不同,在表达情感的时候,会有差异。
那么,该如何真实地把握诵读的情感?一、深入了解作品的创作背景任何一篇播读稿件,都会有它的写作背景,尤其是文学稿件,了解清楚作者在进行创作时的身心感受,才能真正做到情景再现。
很多播音员都朗诵过诗人海子的经典作品《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基本上大家选择的情绪都是热情澎湃,激情四溢。
而这首诗创作于作者自杀前两个月(该诗完成于1989年1月13日,同年3月260,作者卧轨自杀)。
作者是一个理想主义者,在现实世界无法实现自己的向往,内心分裂着矛盾的痛苦,于是创作了这首诗,写下了这样的句子:“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作者已经将自己对幸福生活的要求降低到世俗的最底限,有人说这首诗是作者人生痛苦体验的结晶。
《乡愁》课文赏析

《乡愁》课文赏析《乡愁》课文赏析赏析,是一个汉语词汇,意思是欣赏并分析(诗文等),通过鉴赏与分析得出理性的认识,既受到艺术作品的形象、内容的制约,又根据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经验、艺术观点和艺术兴趣对形象加以补充和完善。
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乡愁》课文赏析,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乡愁》课文赏析篇1乡愁是源于对往昔之物的特别缅怀,当夜雨响在耳边,乡愁也就如约而至在我们精神的海底。
下面是《乡愁》课文赏析,一起来看看吧。
已白发盖黑土的余光中老先生,祖籍究竟是江苏常州还是福建永春已经无从查考,但余老先生是生于南京,九岁方离开当时的首都去四川,三年后返回南京读大学,对于祖国,少年时的印象是最深的,四九年余光中离开大陆赴台湾,此后飘泊于香港、欧洲、北美……半个世纪以后再次踏上大陆的土地,余光中在南京说出了这样的一句话:“如果乡愁只有纯粹的距离而没有沧桑,这种乡愁是单薄的……”(一)、意以象言,情以象抒。
诗言志,歌咏情,诗歌是情志抒发的艺术,可是这种感情心志的抒发最忌讳抽象说教,空洞无物,为此,诗人们往往选取一些“情感对等物”(意象)来抒情言志,从而使诗歌具有含蓄蕴藉,韵味悠长的表达效果。
余光中的《乡愁四韵》依次选用了四个极具中国特色和个性风格的意象来抒发诗人久积于心、耿耿难忘的乡愁情结。
首节“给我一瓢长江水啊长江水”以呼告开篇,反复咏唱,“长江水”发人深思,耐人寻味。
它是自然滋润万物的汩汩清泉,它是母亲哺育儿女的甜美的乳汁,它是祖国抚慰游子的绵长柔情。
诗人漂泊天涯的深情呼唤有如穿越沙漠、久旱干渴的旅人对于绿州和清泉的渴盼,焦灼而痛楚,执着而痴迷!第二节的“海棠红”和第四节的“腊梅香”极富古典韵味,很容易引发人们对于中国古典诗词的相似联想,也含蓄而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留恋和热爱。
树高千丈,叶落归根;人在旅途,魂归故里。
哪怕天涯海角,哪怕沧海桑田,文化的血脉永远亘古如斯,一脉相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