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材】贺新郎教学设计
《贺新郎》学习教案1

《贺新郎》教课设计教课目的:1、学习赏析诗歌时,从光景描绘下手,领会寓情于景、情况交融的利处。
2、在朗诵中品尝词的境界,指引学生体会这首词情况交融的艺术特点。
3、理解这首词的内涵,领悟诚挚感情,领会诗歌以感情人的特点。
4、经过本词的学习,掌握古代送别诗常有的表达内容。
感觉诗人毛泽东的宽广胸襟,认识人生的价值。
5、培育学生鉴赏诗歌的浓重兴趣,丰富学生的传统文化累积和感情世界。
教课要点认识送别诗常有的表达内容,提升古诗鉴赏能力教课难点品尝毛泽东这首词中所包含的诚挚感情。
教课过程:一、导入新课:1、提到毛泽东,同学们第一映入脑海的会是什么内容呢?能够只说出要点词。
(此中可能会有诗歌、伟人、开国领袖等,只要指引出诗词即可)2、作者介绍毛泽东,字润之,笔名子任。
1893年12月26日生于湖南湘潭韶山冲一个农民家庭。
1976年9月9日去世。
中国人民的领袖,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共和国的主要创建者和领导人,诗人,书法家。
3、今日,我们先撇开政治等内容不说,只拿诗人毛泽东说事儿。
大家还记得我们学过的毛泽东诗词有哪些呢?集体朗读已学的毛泽东诗词,《沁园春?长沙》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问苍莽大地,谁主沉浮?携来百侣曾游。
忆往昔峥嵘光阴稠。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买卖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沁园春?雪》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天,看红妆素裹,格外妖娆江山这样多娇,引无数英豪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4、我们学过许多毛泽东诗词,此中能够被我们所识记的大多有着“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气势,“问苍莽大地,谁主沉浮?”的豪放。
《贺新郎》教案

《贺新郎》教案高二语文组熊高峰【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⒈学习赏析诗歌从景物描写入手,体会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好处。
⒉在朗读中品味词的意境,引导学生体味这首词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
过程与方法:⒈理解这首词的内涵,领会真挚情感,体会诗歌以情动人的特点。
⒉通过本词的学习,掌握古代送别诗常见的表达内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⒈感受诗人毛泽东的宽广胸怀,认识人生的价值。
⒉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浓厚兴趣,丰富学生的传统文化积累和情感世界。
【教学重难点】.品味词中所蕴含的真挚情感。
.了解送别诗常见的表达内容,提高古诗鉴赏能力。
【教学方式】下发导学案,生自读品味,分七个小组,讨论并展示,师引导点拨【教学用具】录音机【教学课时】一课时【课前准备】、课前分发导学案。
学生朗读诗歌,借助注释,初步感知诗歌情感。
、收集送别诗三首,自己试写一首小诗,以备课堂交流。
、明确展示程序:小组抽签——交流讨论——板书——代表结合板书讲解——补充或质疑——小组评价【教学步骤】一、导入,由播放电影《杨开慧》主题曲导入。
二、各小组代表抽签,并将抽签结果标在黑板上。
三、小组讨论交流,并派代表将讨论结果展示在黑板上。
四、各小组代表结合板书展示讨论成果,其他小组进行补充或质疑。
(一)探究一——诵读:怎样读好这首词?(小组代表讲解朗读要领,试读——读后请同学提意见——齐读——给该小组评分——听录音)明确:上片和下片的前句要读出词人告别爱妻时愁苦、凄然、失落,以及对爱妻的宽慰、怜爱,故需语速缓慢,声调低沉。
从“凭割断愁丝恨缕”开始,尤其是在结尾部分“要似昆仑崩绝壁,又恰像台风扫寰宇。
重比翼,和云翥”,声调要高扬才能够显出诗人的豪情和气概。
(学生齐读)下面我们再来听一下这首词的名家范读录音,进一步感受《贺新郎》的魅力。
(二)探究二——绘景:让我们展开想象的翅膀,抓住关键词,结合景物特点,用一段文字再现当时的画面。
(小组代表结合关键词句,通过朗读再现场景——评价——给该组评分)(三)探究三——悟情,之一:中国诗歌讲究“诗言志,歌咏言”,这里所说的“志”,指的是诗歌的内容和诗人的思想情感。
刘克庄《贺新郎》教学设计

《贺新郎》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熟悉本词典故,体会作者诗词用典、议论化、散文化特点。
2.理解词人济世救国的激情和宏伟志向。
【教学重点】1、感受词人济世救国的激情和宏伟志向;2、学习本词用典的手法。
【教学难点】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体会诗歌中包含的人生哲理。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知人论世,导入新课。
迅速崛起的蒙古族,已经给周边的国家带来了灾难性的威胁,数十年间它相继灭亡了西夏和金,接着开始逐步南侵,并最终形成了对南宋王朝大包围的战略态势。
这首词即写出了词人对时局的忧心忡忡及想要挽救民族于危亡之间的爱国热情。
刘克庄(1187-1269)字潜夫,号后村居士,莆田(今福建蒲田一带)人,南宋著名的江湖诗人和辛派词人的重要作家。
以荫入仕(受长辈庇护入朝做官荫,封建时代由于父祖有功而给予子孙入学或任官的权利),淳祐六年赐进士出身,官至工部尚书兼侍读。
任建阳县令时,曾因作《落梅》诗中有“东风谬掌花权柄,却忌孤高不主张”句(诗人用暗讽的笔触巧妙而又曲折地把矛头指向历史和现实中的一切嫉贤妒能、打击人才的当权者),得罪权贵,废置十年。
刘克庄所写诗词多感时事之作,渴望收复中原,振兴国力,反对妥协苟安。
词风粗豪肆放,慷慨激越,有明显的散文化、议论化倾向。
二、诵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朗读读准字音2、教师范读读出节奏3、解读小序,了解背景1)齐读小序2)思考:交代了哪些信息?3)具体分析。
小序:“实之三和有忧边之语,走笔答之。
”这首词是作者和朋友王实之六首唱和词中的第四首。
同作者其它豪放词作一样,字里行间洋溢着济世救国的激情和宏伟志向。
“忧边”为全篇行文的中心,是爱国之士对国家民族的前途和命运所表现出的深切忧虑。
它不是对金而是对元,因为此时迅速崛起的蒙古族,已经给周边的国家带来了灾难性的威胁,数十年间它相继灭亡了西夏和金,接着开始逐步南侵,并最终形成了对南宋王朝大包围的战略态势。
这首词即写出了词人对时局的忧心忡忡及想要挽救民族于危亡之间的爱国热情。
高中语文部编人教版精品教案《贺新郎》

《贺新郎》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通过“四思法”鉴赏诗歌。
2、品味诗词传达出的诚挚、深沉的情感。
过程与方法细读文本,诵读品味重点语句;合作探究,体会真挚的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伟人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
【教学重点难点】学习从景、事、人、情的角度鉴赏诗词;品味诗词中蕴含的真挚情感。
【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毛泽东说,革命政权靠枪杆子和笔杆子。
但他自己却从没拿过枪杆子,笔杆子倒是须臾不离手。
毛笔、钢笔、铅笔,笔走龙蛇惊风雨,白纸黑字写春秋。
《沁园春雪》“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豪气霸气同在。
《沁园春长沙》“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忧民苦乐共存。
毛泽东说:“我的兴趣偏于豪放,不废婉约。
”英雄也有儿女情长,也有肝肠寸断之苦。
一起学习《贺新郎》。
2、背景介绍:一九二三年四月,湖南省长赵恒惕下令通缉“过激派毛泽东。
毛泽东离开长沙去武汉,转上海,然后赴广州参加六月的中共三大,直至二四年秋才回湖南搞农运。
这首词是与妻子杨开慧分别时所作,是毛泽东诗词中真情流露最深切的一首,是一首长恨绵绵的寄思词,更是儿女情长与革命豪情相融合的佳作。
杨开慧,名霞,字云锦, 1901年11月6日出生于湖南省长沙县板仓一个进步知识分子家庭。
加入中国共产党后,一直追随毛泽东同志从事革命活动,在极为艰苦、险恶的条件下从事党的机要和交通联络工作,开展农民运动、工人运动、妇女运动和学生运动。
著名学者杨昌济教授独女。
192021毛泽东结婚。
1930年10月24日,杨开慧被捕。
面对国民党长沙警备司令部“铲共队”的种种威逼利诱,严刑拷打,杨开慧坚贞不屈,大义凛然:“砍头只像风吹过!死,只能吓胆小鬼,吓不住共产党人!”敌人逼问她毛泽东的去向,要她公开宣布与毛泽东脱离夫妻关系,杨开慧斩钉截铁地回答:“要我与毛泽东脱离关系,除非海枯石烂!”1930年11月14日,杨开慧英勇就义于浏阳门外识字岭,年仅29岁。
二、整体感知1、请同学们自由地放声朗读课文,然后通过工具书正字音,辨字形,通词义。
《贺新郎》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选修)共3篇

《贺新郎》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选修)共3篇《贺新郎》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选修)1《贺新郎》教案教学设计《贺新郎》是一部古典文学作品,是中国元曲中的代表作之一。
本篇论文将针对人教版高二选修中学生对于这部作品的学习,设计一套教案教学,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部作品。
教学内容本教学内容主要分为以下四个方面:1. 理解文本。
包括教师解读和讲解作品的背景、结构、语言特点等,帮助学生理解作品主旨和情节。
2. 语言运用。
通过课文语言翻译和模仿、模拟仿写等方式,让学生掌握元曲的语言特点和写作技巧。
3. 剧情分析。
通过剧情分析、角色解读等方式,让学生进一步了解作品主题和情节,深入挖掘人物塑造、情感传递等方面。
4. 与现实联系。
通过对作品和时代背景的探讨,让学生思考现实生活和历史文化之间的联系和互动。
教学设计一、导入与预设目标1. 教师简单介绍《贺新郎》的背景和文学价值,引发学生学习兴趣。
2. 预设目标:⑴ 理解元曲的语言特点及其运用。
⑵ 了解《贺新郎》的情节、主题。
⑶ 理解作品中人物的性格及其代表意义。
⑷ 了解元代社会的民俗风情。
二、教学重点教学重点:1. 元曲的语言特点及其运用。
2. 了解《贺新郎》的情节、主题。
3. 理解作品中人物的性格及其代表意义。
教学难点:1. 对元曲的语言和形式理解不深。
2. 对《贺新郎》的情节和人物关系把握不够。
三、教学过程1. 教师引导学生理解元曲的语言特点,如顿挫、合仄、对偶等,并依次进行例句解析和讲解。
2. 学生以小组形式进行语言模仿、模拟仿写,体会元曲语言之美,并展示自己创作成果。
3. 针对故事情节,教师简要介绍背景、人物关系,鼓励学生展开讨论、互动,进行情节复述和讲解。
4. 学生以小组形式对不同的人物进行角色解读,分析其性格、内心活动和代表意义,并展示自己的分析成果。
5. 教师引导学生了解元代社会的民俗风情和文化背景,并与现实生活进行对比。
6. 课堂小结:教师概括今日上课内容,帮助学生回归主题,提高课堂效果。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之《贺新郎·国脉微如缕》 教学设计

《贺新郎·国脉微如缕》教学设计【宋】刘克庄实之三和有忧边之语,走笔答之。
国脉微如缕。
问长缨何时入手,缚将戎主?未必人间无好汉,谁与宽些尺度?试看取当年韩五。
岂有谷城公付授,也不干曾遇骊山母。
谈笑起,两河路。
少时棋柝曾联句。
叹而今登楼揽镜,事机频误。
闻说北风吹面急,边上冲梯屡舞。
君莫道投鞭虚语,自古一贤能制难,有金汤便可无张许?快投笔,莫题柱。
【译文】用原韵第三次作词唱和王实之,有忧虑边境被敌人侵犯的话,回笔疾书回答这件事。
国家命脉日渐衰弱,不知何时才能请得长缨,将敌方首领擒缚!人间自有降龙伏虎的好汉,只是无人不拘一格任用人才。
如不信,看看南宋初年的抗金名将韩世忠吧。
他并没有经过谷城公那样的名师传授指点,也不曾遇到过如像骊山圣母那样的神仙传授法术,可他一样能在谈笑之中指挥大军,在河北东西两路大败金兵。
我年轻的时候,也曾在军营中一边下棋一边联句。
可现在人老了,登楼远望,已力不从心,多次误了从军的机会。
听说北面蒙古骑兵来势汹汹,进攻时利用的冲梯,屡次狂舞于边城。
不要再大谈空想而不以身抗敌,自古以来,用一个贤能的人,就能解除国家的危难。
假如没有像张巡、许远这样的良将,即使有坚固的城池,也不能久守。
有志儿郎,不要在发无聊呻吟,赶快投笔从戎,不要再想用文辞来博得高官厚禄了!【注释】1.贺新郎:词牌名。
又名《金缕歌》《金缕曲》《金缕词》《乳燕飞》《贺新凉)等。
双调一百十六字,上下阕各十句,六仄韵。
余为变格。
2.三和:用原韵第三次作词唱和。
忧边之语:忧虑边境被敌人(指蒙古军)侵犯的话。
3.国脉:国家的命脉。
4.长缨:长带子。
5.戎主:敌人的首领。
6.尺度:标准。
7.韩五:南宋抗金名将韩世忠,排行第五,人称韩五。
8.谷城公:亦称黄石公。
传说汉代张良曾于谷城山下遇仙人传授兵书。
9.骊山母:一作黎山老母,道教传说中的女仙。
传说唐朝李筌曾在骊山下遇一老母为他讲解《阴符》秘文。
10.两河路:指宋代行政区划河北东路和河北西路,即今河北山西、河南部分地区。
辛弃疾贺新郎同父见和再用韵答之教案

辛弃疾《贺新郎同父见和再用韵答之》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辛弃疾的生平和创作背景,掌握《贺新郎同父见和再用韵答之》的基本内容、结构、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分析等方法,培养学生欣赏古典诗词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辛弃疾的爱国情怀,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热爱。
二、教学重点1. 辛弃疾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贺新郎同父见和再用韵答之》的词牌特点、意境、艺术特色。
三、教学难点1. 辛弃疾的生平评价。
2. 《贺新郎同父见和再用韵答之》中的典故和寓意。
四、教学准备1. 教师讲义:《贺新郎同父见和再用韵答之》词文本、注释、译文。
2. 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相关图片、播放音乐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a. 展示辛弃疾的画像,简介其生平。
b. 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辛弃疾诗词,激发兴趣。
2. 诗词欣赏a. 朗读《贺新郎同父见和再用韵答之》,感受节奏、韵律。
b. 分析词牌特点,讲解词的格律。
c. 解读词中典故,揭示词人的情感。
3. 背景介绍a. 讲解辛弃疾与同父的关系。
b. 介绍《贺新郎同父见和再用韵答之》的创作背景。
4. 讨论分析a. 分组讨论词中的意境、艺术特色。
b. 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5. 情感体验a. 引导学生体会词人的爱国情怀。
b. 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和体会。
6. 小结a.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b. 强调辛弃疾诗词的艺术价值。
7. 作业布置a. 背诵《贺新郎同父见和再用韵答之》。
b. 选择一首辛弃疾的词,进行深入分析。
8. 板书设计a. 词牌《贺新郎》b. 同父见和再用韵答之c. 辛弃疾的爱国情怀9. 课后反思a. 总结课堂教学效果。
b. 针对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策略。
10. 教学评价a. 学生对辛弃疾诗词的欣赏能力。
b. 学生对传统文化知识的掌握程度。
c. 学生对爱国情怀的认同和表达。
六、教学拓展1. 比较学习:将《贺新郎同父见和再用韵答之》与同父的其他作品进行对比,分析其异同。
辛弃疾贺新郎教案

辛弃疾贺新郎教案教案标题:辛弃疾《贺新郎》教案教案目标:1. 通过学习辛弃疾《贺新郎》这首词,提高学生对古代文学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2.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让他们能够分析和解读文学作品中的情感和意义。
3. 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引导他们运用所学知识撰写自己的词作。
教学重点:1. 理解辛弃疾《贺新郎》这首词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2. 掌握辛弃疾的创作背景和文学风格。
3. 学习辛弃疾的写作技巧,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教学难点:1. 分析和解读《贺新郎》中的情感和意义。
2. 运用所学知识撰写自己的词作。
教学准备:1. 辛弃疾《贺新郎》的词曲。
2. 课堂展示设备,如投影仪或电子白板。
3. 学生课前阅读辛弃疾《贺新郎》的词曲。
教学过程:导入:1. 利用课堂展示设备展示辛弃疾《贺新郎》的词曲,引起学生兴趣。
2. 向学生提问:“你们对辛弃疾这个词人有了解吗?他的作品有哪些特点?”讲解辛弃疾《贺新郎》:1. 讲解辛弃疾的创作背景和文学风格,让学生对他的作品有更深入的了解。
2. 分析《贺新郎》的主题和情感表达,引导学生思考其中的情感和意义。
课堂讨论:1.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贺新郎》中的情感和意义,并展示他们的讨论结果。
2. 全班讨论:引导学生分享他们对《贺新郎》的理解和感受,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
写作练习:1. 指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撰写自己的词作,可以选择与《贺新郎》主题相关的内容进行创作。
2. 学生互相交换作品,进行评价和改进,提高写作水平。
课堂总结:1. 总结辛弃疾《贺新郎》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2. 引导学生思考他们在这堂课中学到了什么,以及如何运用所学知识。
拓展活动:1. 鼓励学生阅读更多辛弃疾的作品,拓宽他们的文学视野。
2. 组织学生进行辛弃疾作品的朗诵或表演,展示他们的文学才华。
教学反思:1.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确保教学效果。
2. 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写作活动,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贺新郎》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能够熟练的有感情的朗诵诗歌。
2、学习本词的写作手法;学会自主鉴赏实词。
3、激发学生爱国热情,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
1、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贺新郎》
2、比较阅读《贺新郎》和《雨霖铃》的艺术手法
三、教学难点
通过本课学习,能够自主鉴赏诗词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幻灯片1、2】[播放图片]
2、让学生谈谈你所了解的(提问1—2名学生)
3、【幻灯片3】教师用楹联谈:
文韬武略人中龙凤铁骨柔情英俊书生
(二)展示学习目标【幻灯片4】
1、能够熟练的有感情的朗诵诗歌。
2、学习本词的写作手法;学会自主鉴赏实词。
(三)写作背景【幻灯片5】
本词又名《贺新郎·赠杨开慧》。
1923年4月,从长沙调到上海工作。
6月到广州出席了中共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大会通过了《关于
国民运动及问题的议决案》,决定同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在会上批判了“左”倾机会错误的观点,使大会解决了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问题。
在会上当选为委员、中央局委员及中央局秘书。
9月,他从广州回长沙展开反对湖南地方军阀赵恒惕的斗争,推动工农群众的运动。
1923年11月,的妻子杨开慧又生下次子毛岸青。
就在毛岸青诞生后,12月,通知他回上海转广州,准备参加将于1924年1月举行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此时杨开慧正在娘家坐月子,而奉命要到外地工作,因此他们自然会有一种难舍难分的依恋之情,但为了革命工作的需要,他们还是毅然分别。
于是,他写了这首词赠给爱妻杨开慧。
据此,本词可能作于这年12月底离开长沙的时候。
(四)自主学习
1、《雨霖铃》和《贺新郎》两首词中你更喜欢哪一首?请你读一读。
(请2-3名学生读)
2、毛诗和柳诗最大的不同表现在哪个方面?
(五)合作探究
1、说说毛诗和柳诗的异同。
提示:从描写的内容、塑造的形象、表达的情感、运用的手法等方面比较。
2、作者的两种不同情感是如何具体体现出来的?
提示:置入诗境,合作品读
静心品味,讨论鉴赏
(六)拓展练习
的《蝶恋花答李淑一》和苏轼的《江城子》都是悼念亡妻的词,这两首词你更喜欢哪一首?为什么?(请自选角度,写一篇鉴赏性的文字,50-80字)
(七)课后作业
试着鉴赏李叔同《送别》(请自选角度,写一篇鉴赏性的文字,100字左右)
附板书
贺新郎
情感意象基调表现手法
儿女情长残月、汽笛沉闷、愁苦细节描写
英雄气概昆仑激昂、高亢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