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针灸调肝治病术

合集下载

调脏腑针方

调脏腑针方

调脏腑处方1、归元针方:中脱下皖斜浅刺,气海关元深直刺至肌肉表面的筋膜层。

治疗所有疾病。

2、健脾方:天枢.大横直中刺。

加带脉刺至浅筋膜可加强健脾。

食欲太旺深刺,食欲差浅刺。

舌脾区有异常时使用。

3、补肾方:关元旁(肾经)0.5寸气穴深直刺,关元下0.5寸关中深直刺。

加关元穴共4针补肾阴,加关元上半寸共5针补肾阳(补阳还五),关中穴旁各1针共6针(六味地黄)。

舌肾区有异常时使用。

4、疏肝方:升提气机。

疏肝方肚脐上1寸旁3寸上3分,两肋插刀。

30度斜内下斜刺。

脏腑功能减弱,情志不畅,胆肾结石。

舌肝区有异常时使用。

5、清心方:强心方:清降心火。

心火降至肾水,利用左肾经清降心火,左商曲,左气海旁针深刺(03X40针灸针)强心方:循环系统.神志病,诸痛疮痒。

舌心区有异常时使用。

6、清肺方:(胃经)降胃气而降肺气。

滑肉门、外陵(天枢上下各1寸)针中刺。

加天枢中刺6针加强降至肾。

各种感染疾病,呼吸系统疾病。

肺主支节,鸣金收兵,对内可治疗可亢的疾病,对外可对抗外邪。

提高免疫力。

舌肺区有异常时使用。

7、泻热方:以通为泻,也叫三焦通方,通上焦(下院下3分)深直刺;通中焦(疏肝方肚脐上1寸旁3寸上3分)深直刺;通下焦(气海旁3寸)深直剌。

8、气机升降方表里经一般不会同时一起使用。

用升降配合使用。

脾升胃降;心包经降,三焦经升。

升气(肾、肝、心)用脾和三焦,降气(心、肺、肾)用胃和心包。

由阴转阳的即为升,由阳转阴的即为降。

理气处方:心包经■•胃经取:内关穴,足三里穴。

益气处方:三焦经--脾经取:三阳络穴,三阴交穴。

五脏证候针灸治要

五脏证候针灸治要

五脏证候针灸治要中医学以脏腑学说论治内伤杂病,以伤寒六经辨证论治伤寒病,以卫气营血和三焦辨证论治温热病,这是中医临床辨证论治的三个纲领针灸学是祖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其治疗学的辨证论治,理、法、经、穴、术,亦离不开祖国医学的理论体系。

脏腑学说中的理论核心,就是阴阳五行,因为五脏是根源于五行,脏腑表里相合又是根据阴阳而来。

脏能储藏人体的一切精微物质,属阴;腑能进行消化、传导、排泄的活动,属阳。

五脏学说的传变观律,是“天人相应”观的体现。

如《灵枢·岁露论》中说:“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

《素问·宝命全形论》又说:“天复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

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

这些论述明确指出了人是受天地间变化观律所支配的,人体的生理变化与自然界四时气候息息相关。

因为我国先哲们的哲学思想,是从古代天文学中发展的,这种效法自然”的观念,认为“人与天地息息相通”,与自然界是一个统一体,“人身是一小天地”,与自然存在着共通的规律,所以脏腑学说就是建立在自然界这些客观规律的基础上的。

五脏学说是在《内经》脏象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金匮要略》又具体提出以“五脏论杂病”,结合脏腑病机进行辨论论治。

五脏学说就是以肺、心、肝、脾、肾五脏为中心建立起来的一个理论体系,它把在内的脏腑,在外的躯体,内外相通的孔窍,通过全身联系的经络系统,使机体构成一个有机的统一体。

本文拟从脏腑---经络学说为指导。

概要论述五脏证侯的针灸治疗方法。

01肺脏证治1.肺气不足按语:肺主气,肺气虚则喘咳气短,面色晃白,少气懒言,声音低微,气虚不能布散津液,贮于肺则为痰,故痰多而稀;舌淡苔白脉虚无力,皆为气虚之象。

肺脏气虚故用肺俞、膻中补肺调气,太渊为手太阴经输穴,属土,配足三里以补土生金,孔最、列缺、鱼际而止咳喘。

诸穴共奏补益肺气之效。

2.肺阴不足按语:肺中津液不足,故咳嗽少痰,或有少量痰涎也咳唾不爽;肺上通于喉而开窍于鼻,肺中津少,失于濡润,故鼻燥喉干,声音嘶哑,肺阴不足,虚热内生故午后潮热,两颗泛红。

肝的问题--辛未.针灸篇18【足厥阴肝经之治肝三穴】

肝的问题--辛未.针灸篇18【足厥阴肝经之治肝三穴】

肝的问题--辛未.针灸篇18【足厥阴肝经之治肝三穴】10—足厥阴肝经之治肝三穴,奇穴倪师在继续往下讲之前,有奇穴用得很多的讲讲。

这是膝盖,这是大腿,摸到膝盖头,右腿内侧,用丈量法一只手按这腿高骨,一个手直接推在这两个中间,推到身体的腹股沟这边,取一条线。

假想一条线,心里面想中间一点,再往前一寸,再往后一寸,这三个穴道。

这个中点叫肝一,第二个叫肝二。

第三个是肝三。

这三个穴道临床上,专治肝硬化、肝癌的大穴。

也就是说当病人有肝病了,全身黄疸,想要知道是肝炎,还是肝硬化、肝癌。

把这穴道一压很痛的话,那不是肝硬化就是肝癌。

因为肝癌跟肝硬化诊断是一样的,都是有东西长在里面,肝炎就没有长东西。

当压到痛点的时候,同时就告诉扎一针在这,用一寸半下去,大腿内侧这地方有大动脉,不要用三寸针,用一寸半针就够了,扎进去一寸就到了。

如果痛二点就扎二点,痛一点就扎一点,这是临症来取穴。

两条大腿内侧都下,左腿右腿都下针;当病人肝癌有腹水,肚子因肝硬化有腹水,倪师除了下这穴道以外,病人右边肋很痛,就下肝关,再下肝经的郄穴来镇痛。

待会十二经络讲完,开始讲针刺手法及止痛的手法,去痛好像麻醉一样。

当肚子积很多水时,阴陵泉,地机、三阴交三皇;在肚子上也可以下针,水分、水道。

当针下完以后再给他灸,当然如果胃口没了,就灸腑会中脘,关元穴;再灸背上膏肓治百病,倪师一般会灸一百壮。

其实方法太多了,还是一定要去悟,这穴道不要去记,悟道了,就会一下子通通出来了。

这就是正确的方向,等学会后,再看书上的那些治症,再综合放在一起回顾。

讲那么多,下针后怎么知道其治好了,倪师之前一直强调健康人标准:小便颜色变了,晚上可以睡了,胃口也大开了,身上的黄都退了。

那就说明治好了或者往好的方向发展(病在退掉)!这也就是所谓的阿是穴,真正的阿是穴;而不是仅仅说这里痛就在这下针,这样理解太浅很烂,但外面的阿是穴就是这样子。

阿是穴的精神就在这,为什么在这里阿是,因为这里肝经经过,也只有肝经过。

第2单元针灸治疗作用及针灸治疗原则

第2单元针灸治疗作用及针灸治疗原则

第二节 针灸治疗原则


(二)陷下则灸之 陷下则灸之属于“虚则补之”的范畴,也就是说对气 虚下陷证的治疗原则是以灸治为主。 临床对于因脏腑经络之气虚弱,中气不足,对津血及 内脏失其固摄能力而出现气虚下陷、气不摄津、气不 摄血等一系列气虚证,如久泻、久痢、遗尿、脱肛、 阴挺等,常在百会、神阙、气海、关元、中脘、脾俞、 胃俞、肾俞、足三里等应用温灸方法,可较好地起到 温补阳气、升提举陷的目的。 对于失血过多、大汗不止、四肢厥冷、阳气暴脱、血 压下降、脉微欲绝的虚脱危象,更应重灸上述腧穴, 以升阳固脱、回阳救逆。
第二节 针灸治疗原则


针灸治疗原则是运用针灸疗法治疗疾病 所遵循的基本法则,是确立治法的基础。 它对于处方选穴及操作方法的运用等均 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治神守气、补虚泻实、清热温寒、治病 求本和三因制宜。
第二节 针灸治疗原则
一、治神守气 治神守气是针灸治病的基本原则。 所谓治神,一是在针灸施治前后注重调 治病人的精神状态;二是在针灸操作过 程中,医者专一其神,意守神气;病人 神情安定,意守感传。 治神贯穿于针灸治病的全过程之中。
第二节 针灸治疗原则

(二)因地制宜 指根据不同的地理环境特点制定适宜的 治疗方法。由于地理环境、气候条件不 同,人体的生理功能、病理特点也有所 区别。治疗应有差异。如在寒冷的地区, 治疗多用温灸,而且应用壮数较多;在 温热地区,应用灸法较少。
第一节
针灸治疗作用
三、调和阴阳 调和阴阳是针、灸等疗法最终要达到的 根本目的。针灸可使机体从阴阳的失衡 状态向平衡状态转化,归于“阴平阳 秘”,从而恢复脏腑经络的正常功能, 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
第一节
针灸治疗作用
1.针、灸等调和阴阳的具体方法 阴证治阴、阳证治阳 阴证治阳、阳证治阴 一是阴经经脉病证取其相表里的阳经腧穴治疗,阳 经经脉病证取其相表里的阴经腧穴治疗; 二是五脏病证取其相应的背腧穴,六腑病证取其胸 腹部相应的募穴; 三是根据病位的上下或左右,上病下取,下病上取, 或左病右取,右病左取。

总论2-针灸治疗作用

总论2-针灸治疗作用

内容 疏通经络 调和气血,扶 正 祛 邪 调和阴阳
第一节 疏通经络
复习:经络概念
经络是五脏六腑和体表肌肤、四肢、五官九窍相互联系的 通道,具有运行气血、沟通机体表里上下,调节脏腑组织功 能活动的作用。
概念
疏通经络就是采用针法和灸术作用于经络腧穴,通过经气 的调整作用,可使瘀阻的经络通畅而发挥其正常的生理功能, 这是针灸最基本和最直接的治疗作用。
《针灸治疗学》
上篇
中医药大学
卢老师
总论
第二章 针灸治疗作用
概述
引言
在正常的生理情况下,机体处于经络疏通、气血畅达、脏腑 协调、阴阳平衡的状态。而在病理情况下,则经络壅滞,气血 不畅,脏腑失调,阴阳失衡。针灸治病是在中医基本理论指导 下,通过针刺或艾灸腧穴,以疏通经络气血,调节脏腑阴阳, 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意义
生理状态:在正常情况下,经络“内溉脏腑,外濡腠理”, 维持着人体正常的生理功能,使人体成为一个完整的有机体。 如果一旦经络阻滞,气血功能失调,影响人体正常功能活动, 进而引起疾病的发生。所以疏通经络,可促使气血的正常运 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意义
病理状态:“不通则痛”:即经络闭阻不通而引发的多种病 症。经络闭阻不通,气血流行不畅,甚至气滞血瘀,引发肢 体或脏腑组织的肿胀、疼痛。气血不能正常运行到相应的肢 体和脏腑、组织,又会引起肢体的麻木、萎软、拘挛或者脏 Βιβλιοθήκη 组织功能活动失去平衡 。方法
特定穴中,背俞穴偏于扶正,适用于慢性虚弱性久病; 郄穴、募穴、下合穴偏于祛邪,适用于急性发作性痛证; 原穴则具扶正祛邪双重性能,急慢虚实证均可选用。
结语
疏通经络就是调理经气。由于种种原因引起的经络不通、气 血失调,致使经络气血偏盛偏衰,经络阻滞,气血逆乱,进而 导致种种病变。治疗即应疏通经络,调理气血。针灸具有疏通 经络、调理气血的作用,针灸治病就是采用针法或灸法等等作 用于经络、腧穴,通过经气的作用,疏通经络,调理气血,从 而排除致病因素,治愈疾病。

肝气郁结的中医表现及其针灸治疗方法是什么

肝气郁结的中医表现及其针灸治疗方法是什么

肝气郁结的中医表现及其针灸治疗方法是什么在中医理论中,肝气郁结是一种常见的证候,它对人体的健康会产生诸多影响。

那么,肝气郁结到底有哪些表现?又该如何通过针灸来进行治疗呢?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肝气郁结的中医表现。

情绪方面,患者往往容易出现情绪低落、抑郁不乐,或者烦躁易怒、情绪波动较大。

时常感觉心中郁闷,难以舒畅。

在身体症状上,胸部和胁肋部可能会有胀痛、窜痛的感觉,这种疼痛往往会随着情绪的变化而加重或减轻。

消化系统也会受到影响,表现为食欲不振、胃脘胀满、嗳气、呃逆等。

有的人还会出现便秘或者腹泻的情况,且症状可能会反复出现。

女性若肝气郁结,可能会出现月经不调,如月经周期紊乱、经量减少、痛经,甚至闭经。

乳房也可能出现胀痛,尤其是在月经前更为明显。

睡眠方面,容易出现失眠多梦,难以入睡,或者睡眠浅、易惊醒。

从舌苔脉象来看,肝气郁结的患者舌苔多薄白,脉象多弦。

接下来,我们重点说一说肝气郁结的针灸治疗方法。

针灸治疗肝气郁结,主要是通过针刺和艾灸特定的穴位,来调节人体的气血运行,疏通经络,从而达到疏肝解郁的目的。

常用的穴位有太冲穴。

太冲穴位于足背侧,第一、二跖骨结合部之前凹陷处。

针刺太冲穴可以起到疏肝理气、活血通络的作用。

膻中穴也是常用穴位之一,位于前正中线上,两乳头连线的中点。

艾灸膻中穴能够宽胸理气,缓解胸部的郁闷之气。

期门穴,在胸部,当乳头直下,第 6 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 4 寸。

针刺期门穴可以疏调肝胆,理气活血。

此外,还有肝俞穴,位于背部,当第 9 胸椎棘突下,旁开 15 寸。

艾灸肝俞穴能够补益肝血,调理肝气。

在进行针灸治疗时,需要由专业的针灸医生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确定穴位的选择和针灸的手法。

针灸的刺激强度、留针时间等都需要根据个体差异进行调整。

除了针灸治疗,肝气郁结的患者在日常生活中还需要注意调节自己的情绪,保持心情舒畅,避免过度紧张、焦虑和愤怒。

可以通过适当的运动,如散步、瑜伽、太极拳等,来促进气血的运行,缓解肝郁的症状。

董氏奇穴之肝胆疾病常用穴常见疾病董氏奇穴治疗处方

董氏奇穴之肝胆疾病常用穴常见疾病董氏奇穴治疗处方

董氏奇穴之肝胆疾病常用穴常见疾病董氏奇穴治疗处方(一)治疗肝脏疾病常用穴道1、上三黄穴2、肝门穴3、肝灵穴4、土灵穴5、木炎穴、木穴、指三黄穴(手指区)6、木肝穴(肘窝处)7、四花下附近青筋点刺放血8、肝俞穴(第9、10胸椎间旁开1.5寸,属十四经)9、肝点(耳针)10、解溪穴上七寸胫骨旁放血,可治各种肝病。

(二)治疗胆疾病常用穴道1、足肝经穴道、上三黄穴2、木枝穴3、胆穴4、木黄穴、其黄穴(三)肝炎1、针肝门穴、木耳穴、明黄穴,有效。

2、针上三黄穴,配木黄穴、通关穴,效果卓著。

3、针心门穴、肝门穴、肠门穴,效果卓著。

4、针三星穴、指三黄穴,有效。

5、针心门穴、肝门穴、肠门穴三针倒马,特效6、B型肝炎:上三黄、肝灵穴、木炎穴,配耳针肝点、肝炎点。

7、一般肝炎:(1)针肝灵穴、上三黄穴。

(2)小腿阳明区四花中、四花下穴及其一带放血,配合针上三黄穴,配木黄穴、通关穴。

8、急性肝炎:火包穴出血,针上三黄穴,配肝门穴。

9、急性慢性肝炎特效处方:针肝门穴、明黄穴,不论急性慢性肝炎,均有特效,加针肠门穴更佳。

10、治各种肝病:解溪穴上七寸胫骨旁放血,可治各种肝病。

11、肝病:火包穴点刺放血。

(四)肝硬化1、肝灵穴,配上三黄穴、三重穴。

2、先在三重穴、外三关穴放血,再配合针三重穴、外三关穴、上三黄穴,及耳穴之木耳穴、木硬穴、土耳穴、内分泌点、肿瘤穴手部相关穴位留针3、先在后背肝木区上点刺放血,再针上三黄穴。

4、针木炎穴、木灵穴,有效。

5、针肝灵穴、火包穴、三重穴,特效。

6、针上三黄穴,配肝门穴,效佳。

7、肝俞穴点刺出血,再针上三黄穴。

8、上曲穴用三棱针点刺放血,再针肝门穴,明黄穴。

9、四花外穴、肝俞穴点刺放血。

10、治各种肝病:解溪穴上七寸胫骨旁放血,可治各种肝病。

(五)肝癌1、肝灵穴、木炎穴、上三黄穴、肝门穴、灵骨穴、大白穴、通关穴、通山穴、通天穴。

2、肝灵穴,配上三黄穴、三重穴。

(六)肝昏迷急救1、针地宗穴。

针灸治疗学讲稿

针灸治疗学讲稿

添加标题
左右配穴法
添加标题
三部配穴法
添加标题
按经配穴
添加标题
本经配穴法
添加标题
表里经配穴法
添加标题
一、按部配穴
局部配穴法 定义:什么是局部配穴法?——在病变局部配穴 举例:偏头痛:丝竹空透率谷、风池、太阳、阿是 适用范围:所有病症(头痛治痛永远是对的,只是层次较低) 病变部位局限且明确者(中医:有形实邪(盛聚);西医:器质性病变)尤其多用。
面瘫:局部取穴+合谷、足三里、太冲
举例:左下腹痛:肝脾二经所过:公孙、曲泉
发热治法: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
多用交会穴:如前阴病:关元、三阴交
面肌痉挛:肝胃二经所过:足大趾、次 趾、中趾趾腹点刺出血
方法:病变部位有几条经交会,就取这几条经的腧穴
第三节 (针灸)处方的组成
天津杜元灏《针灸处方学》可参。
针灸治疗作用
作用有四——清热、温寒、补虚、泻实。
01
添加标题
作用有三——疏通经络、扶正袪邪、调和阴阳
02
添加标题
作用有二——通经脉 调血气
03
添加标题
“医道虽繁,可一言一蔽之,曰阴阳而已。”
04
添加标题
“针道虽繁,可一言一蔽之,曰通调而已。”
05
添加标题
第一节 疏通经络
为何说是最主要最直接的作用? 为何会引起经络不通? 怎样知道经络不通?是哪条经络不通?是经不通还是络不通?还是经络都不通? 如何治疗经络不通? “不明十二经络,开口动手便错” “针为不为,灸之所宜。”
脏腑病的临床治疗体会
腹痛部位与脏腑病的关系 大肠小肠皆属于胃,大小肠分治。
第四节 气血津液证治(或气血精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